商品簡介
24則家庭日常對話的真實紀錄,24篇親子建立連結的真切體悟,
一本從平凡生活出發,卻充滿自覺自省的直叩內心之作,
從跌跌撞撞的教養之路,帶你遇見親子間如何邁向和諧、緊密的內在連結。
翻轉教育先行者,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
過去幾年與摯友李崇建老師攜手,致力將薩提爾對話模式融入教學現場。
本書將薩提爾的實踐場域,從教室拉回家庭,收錄24篇與兒子張小嚕的對話與日常,
內容涵蓋了溝通、學習、情緒、愛與價值等不同面向,
字裡行間不僅回溯當年身為人子的心境,更細緻描述身為人父的自省與覺察。
過去,父母應對孩子狀況,總是慣用說教、指責的方式,
希望迅速解決問題,而忽略理解孩子的內在感受,
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甚至無法對話。
本書作者輝誠老師,也是在當上了爸爸之後,
才開始一步步學習如何與孩子深度連結。
談到輸贏,面對孩子怕輸的心態,
他從「嚕嚕啊!你是不是很喜歡贏的感覺?」核對孩子的感受與觀點出發,
更鼓勵孩子「先深呼吸,想一想自己有多生氣」再次核對感受。
論及爭執,他自省過往不是超理智(講大道理),就是指責(論斷出誰對誰錯,訓斥犯錯者),
偶爾討好(你委屈了,補償你喔),偶爾打岔(算了算了,不要計較)。
但學過薩提爾後,面對孩子與同儕的爭執,
輝誠老師細細描繪自己嘗試在「解爭執」過程中,如何力行「一致性應對姿態」的思緒轉折:
關注覺察自我內在情緒,告訴自己:「即使我生氣煩躁,我也沒像過去一樣直接做出反應⋯⋯
我真的和以前不同了,我喜歡現在努力改變的自己。」
不少親子教養相關研究顯示:父母回應孩子的語言與詞彙量,會影響孩子腦神經發育;父母回應孩子的次數與態度,是否足夠多且專注,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多付出時間,與孩子進行高品質的對話,對孩子有莫大好處。
薩提爾推手李崇建,則形容本書為「教養的豐盛饗宴」:「《家庭裡的對話練習》包羅了情意對話、知性對話、愛的對話、處理爭執的對話、生活上的對話、看似隨性卻深刻的對話⋯⋯,輝誠都做了非常豐富的示範⋯⋯這是一本重要的教養書,呈現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本質,卻不特別標舉任何概念,逕自帶出教養的面貌,相當豐盛且容易理解。」
就從這本書開始,讓我們從關注自身情緒與感受起步,
練習在關鍵處展開對孩子想法的好奇,
更試著進一步在感受與行動之間創造迴圈、來回核對,
在家庭裡展開正向、溫暖且高品質的對話。
本書亮點:
✔ 從單向管教到雙向連結:從常見的上對下指導性表達,轉而更強調用一致性表達連結彼此內心感受。
✔ 從教室情境到家庭現場:學思達教師從教室裡的薩提爾對話出發,將之運用於家庭教養的真實記錄。
✔ 取自生活的真實示範:24篇樸實好文,展現親子間24種日常情境,背後或成功或失敗的對話示範。
✔ 童言童語的幽默療癒:文末小品「嚕嚕語錄」,體會如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富含的赤子之心。
作者簡介
臺灣師大文學博士,現為台北市普林思頓中小學(學思達專校)教學總監、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文學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九歌年度散文獎,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祖孫小品》,繪本集「學思達小學堂」五冊。教育相關著作有《學思達》、《學思達增能》、《教室裡的對話練習》等等。
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二〇一三年九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台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五年間超過全世界六千位老師前來觀課;組建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目前有七萬多名老師、家長、學生、學者每天進行專業教學討論;又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之下建立網路「學思達講義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一百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台灣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更受邀至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大陸、港澳等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一】
從這本書出發,開啟家庭中愛的流動
林怡辰
「父親」在台灣的教養裡,總是很微妙的存在。
在書籍的排行榜上,親職專家、醫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師」字輩的專業光環,輕鬆寫意的育兒步驟和順序,在書裡閃閃發光。在女性寫的教養書裡,父親常常都擔任「迷人的反派角色」,襯托出智慧和覺察的本體,反射出不安和焦慮,還有錯誤的對話類型。而一般在臉書文(大多都是媽媽發文)裡,最常見就是「豬隊友」、「神隊友」的超級反差,「隊友」的表現,似乎常非黑即白。
我常在別人的家庭裡,看見「父親」角色的難處。別人的期待中,當媽媽不簡單,當爸爸又何嘗容易過?既要這樣、又要那樣、最好還有、爸爸像山、可現在又要像水。我們的爸爸是這樣,現在又常常要跳脫那樣,要這樣。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世代經驗,有著相同的迷惘和掙扎、一樣的反覆斟酌和夜深人靜的煩惱。
當我拿到張輝誠老師的新書《家庭裡的對話練習》,看到的並不是什麼大師、專家、學者,我只看到和我身邊一樣的一個普通父親:跌跌撞撞、錯誤連篇、常常沒有達陣在對話裡抓住一顆顆珍珠;常常失敗、很多不足,卻又不斷前進的父親旅程。
在書裡,看見輝誠老師和自己父親的連結。在那些舊時代的父親印象裡,專制、嚴肅、不苟言笑、壓抑的父愛,在多年後,被轉譯成愛的印記,連結的彼此,卻可以有能力從舊經驗提取愛,轉成其他不同的故事,接納、表達渴望、傳遞愛的印記。
我很喜歡輝誠老師的文字,坦誠、清晰、富有邏輯、兼具感受接納,更多的是詳盡的對話思考,還有不斷反思、覺知、後設認知。原生家庭的經驗怎麼應對、該怎麼連結紛亂的自己?自己的連結落空,怎麼放手讓孩子選擇?對於上一代的難處,又怎麼回過頭愛當時的自己、寬容以對?每個都是大哉問,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著實又哭又笑,滿滿的被療癒後,開始嘗試。
且,世上哪裡只有父子關係這麼簡單?〈熱茶燙燙〉拉出了孩子和上一輩的關係;當孩子和另一半關係緊張時,〈教孩子欣賞與感謝〉可以當真正救火隊;自己和價值觀不同時,〈你會選誰?〉,我看到了可以怎麼面對自己的失落和執著;孩子和其他同學發生爭執等,〈「爭執」與「解爭執」〉,連結自我、安頓自我、還能連結安頓他人……。
我也是「媽媽初學者」,跌跌撞撞這樣走來,那裡後悔一點、這裡擔心一些;今天反省覺知、明日又渾渾噩噩。育兒修行中,看誰都是豬隊友。最後讀到〈再會囉,我的心肝阿母〉,依然忍不住落下淚來。愛那麼深、那麼寬廣,當父母雖然不易,但生命這麼短暫、這麼急促,從這一生,到當下這一刻,從父母角色到照顧內在自己的諸多面向,但我相信,從這本書出發,我們都可以隨時選擇故事的走向、愛的形式,還有流動。推薦給您!(本文作者林怡辰,為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推薦序二】
從安頓走向連結
蔡淇華
想一想,每天回到家,你問孩子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是「今天考得如何?」還是「今天快樂嗎?」你有表達好奇,而且是正向好奇嗎?這些細微的關心,真的會帶來人間最珍貴的愛與連結。
我們來看看輝誠老師與張小嚕的問話順序:
今天心情怎麼樣?
今天有好事發生嗎?(可以再接著問,有壞事發生嗎?)
今天有好收穫嗎?
有需要爸比幫忙的地方嗎?
這些對話都是輝誠老師內化薩提爾的理論後,所產生的「教養練習」,也是這本書的底氣與價值。
如同大家都聽過的薩提爾冰山渴望層:愛、被愛、被接納、被包容、有意義、有價值、自由,但要如何輕易抵達,才是大眾最想得知的。如同崇建老師告訴輝誠老師,要了解薩提爾,要從「實踐」出發,所以輝誠老師就從親子的實踐中,一次次示範薩提爾的核心價值。
輝誠老師先從「安頓自我」出發,分辨出「此刻我」與「覺察我」,然後做到「平和、不指責、不討好、不超理智、不打岔」的「一致性的應對」。慢慢的,輝誠老師體會到,孩子滿不滿足我的期待,都絲毫不影響我對孩子的愛與關心,因為不帶觀點與期待,才能做到真正的「表達渴望」,與全然的「接納」。
這本新書不啻是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教養大全」,因為輝誠老師提出一個個實例與練習,讓我們學會如何帶孩子一起「看待輸贏」、「釋放恐懼和焦慮」、「正向轉念」、「面對爭執」、「表達欣賞與感謝」,最後能夠「用關心和愛取代命令」。
記得二○二○年與崇建老師敘舊時,他與我聊起輝誠老師:「你知道輝誠有一個心智年齡只有六歲上下的阿母嗎?他照顧他阿母的故事,真的好令人感動!」
當讀到這本書的最後一篇〈再會囉,我的心肝阿母〉,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樣,在感動的同時,也學到如何在實踐中內化薩提爾的愛與溝通:
我讓張小嚕再親一次阿嬤的額頭,跟阿嬤說:「阿嬤好好走,記得往有光的地方走。」
我阿母的心跳就停止了。
謝謝阿母。
謝謝輝誠老師,台灣有你,有這一本好書,真好!(本文作者蔡淇華,為臺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目次
從這本書出發,開啟家庭中愛的流動 林怡辰
從安頓走向連結 蔡淇華
導 讀
教養的豐盛呈現 李崇建
作者序
從教養之路,走向親子連結之路
輯一 父親這回事
01 胎教與家學
02 父子手牽手
輯二 我的教養體悟
03 不講道理,學習接納與表達渴望
04 表達渴望,不只有觀點和期待
05 愛的印記與連結
06 改變孩子一生的四個問題
07 熱茶燙燙
08 準時與提前準備的重要
輯三 薩提爾的親子連結――關於學習與成績
09 如何看待輸贏
10 獎勵與學習
11 轉念,找到正向資源
12 最佳男主角
13 考好考壞,關於成績的對話
14 嚕嚕自學
輯四 薩提爾的親子連結――關於情緒與價值
15 用關心和愛,取代命令
16 插隊
17 出名
18 教孩子欣賞與感謝
19 教孩子釋放恐懼和焦慮
20 髒話,當你遇到不禮貌的回應時
21 「爭執」與「解爭執」
22 你會選誰?
23 后翼棄兵,要棄什麼?
24 教孩子靜坐、正念與冥想
跋 再會囉,我的心肝阿母
書摘/試閱
【精采試閱】深刻導讀
教養的豐盛呈現
李崇建
到海外演講的時候,會有一些零星空檔,這種時刻適合外出散步,認識一個新的城市,或者窩在旅館看書。二○一三年我去新加坡,在旅館休憩的空檔,這一次我選擇看影片。
我在網路上看到「學思達」,好奇看了一點兒評論,再看到張輝誠的名字,吸引了我的關注。二十年前我關注文學獎,除了留意文學獎訊息,也留意各地得獎者是誰?
張輝誠的名字我不陌生,他是文學獎常勝軍,文章我讀過幾篇,我心裡的評價是:文字中肯、樸實無華、從日常的平凡,照見生命深刻之美,咀嚼之後頗有滋味。
我想看張輝誠的學思達,起心動念無非是好奇:早年投身文學的創作者,我們竟有相同的軌跡?關注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看完輝誠的學思達演講,我看見箇中美妙之處,一如當年他的文章,樸實卻有其底蘊,咀嚼後有諸多滋味。因此我寫了一篇文章,表達我對學思達的欣賞,那是我與輝誠相熟的起點。
學思達與薩提爾
二○一四年我與輝誠一同受邀,去南京分享教育理念,輝誠與我初次相見,彼此有一段深刻互動。輝誠常說自己的客套,以及當時暗暗較勁兒,亦常提及他過往的姿態,帶著浮誇驕傲與自大,他一路轉變的成長歷程,對比我當年的「自然溫暖」,還有我帶給他的影響,有著戲劇性的對比效果。眾人經常捧腹大笑,可見輝誠的坦然、幽默與善於覺察。
然而,我從未覺得他姿態欠妥,反而聽出他背後的聲音:對我的欣賞與看重。
輝誠是這樣的人。
在我眼中的輝誠:溫暖、幽默、真誠、付出,為理想一往無前,極度保護他看重的人與理想。
他開始在學思達領域,導入薩提爾模式,讓實施學思達的教師,一一學習師生對話,並且逐年逐步深化,將個人覺察與成長、師生對話與班級經營,納入學思達教師基本配備。他的影響所及甚大,讓師生對話有了脈絡,不再只是空泛的概念,並且請教師擴大影響力,擴散成為一門課程,更運用學思達組織力量,啟動學思達教師的能力,擴散成教師、家長與學生的課程。
他更積極運用於自身,深化自我覺察的能力,運用於家庭之間互動,並經常與我討論,或者興奮與我分享,他在薩提爾模式的洞見。
我多次看見有教師分享,上過輝誠課程的感動,以及上過課程的改變,曾有老師聽不懂我的課程,但在輝誠課程得到啟發。輝誠在這個領域的能力,遠遠超過我所擁有的部分,早已更精緻化與超前,創造出個人的洞見。這歸因於他的勤學,還有他不斷討論與嘗試,我對他非常欣賞與讚嘆。
父母的互動與語言
在寫這篇序之前,我回顧與輝誠的歷程,以及我對輝誠的印象,乃因本書多次提及我的名字,趁寫序之便補充資訊。
《家庭裡的對話練習》是一本重要的教養書,書中涵蓋了豐富的面貌,將教養的視野擴大了。
輝誠以薩提爾模式為基礎,以自我為開端,覺察自己的姿態、情緒與期待,與自己有更深的連結,再透過好奇、表達與討論,展現父子互動語言,呈現各種不同面貌,足供父母各種面向的對話。
因為家庭裡的互動,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礎。
西方社會學家研究,父母回應孩子的語言,說話的單詞數量,都可能影響孩子發展;父母回應孩子的次數,是否足夠多、足夠專注,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父母回應的語言內容,以及回應的態度,亦影響孩子的成長。
因為父母的互動與語言,影響孩子的腦神經發育。
父母多付出時間,與孩子高品質對話,對孩子有莫大好處。
至於父母該怎麼談、該談些什麼呢?《家庭裡的對話練習》包羅了情意對話、知性對話、愛的對話、處理爭執的對話、生活上的對話、看似隨興卻深刻的對話……,輝誠做了非常豐富的示範。
好奇與討論
《家庭裡的對話練習》大多篇章皆從日常生活切入,卻在深刻處開展,帶入價值感、意義感,也帶入哲學與思辨。比如與孩子談閱讀、書寫、成績、輸贏、獎懲與失落,延伸出許多知性對話,有助於孩子內在豐盛,也助於培養良好的習慣。
這些對話的呈現,我認為非常重要。
因為這些議題生活化,但是卻少人完整呈現。孩子在成長期間,經常會遇到功課問題,遇到輸贏、成敗與獎懲的問題,一般常見父母說理,少問孩子吸收了沒有?亦不了解孩子的內在,父母的語言偏向說理,或者不知對話如何展開?輝誠的對話帶來了示範,各位讀者不妨思索,拆解輝誠的對話方式:
輝誠如何起頭話題?這樣的起頭,在家庭裡是否常見?
如何在關鍵處好奇?你若回應的話,通常會是好奇嗎?若是好奇的話,你的好奇與輝誠有何差別?
好奇什麼樣的問題?你好奇的點與輝誠的,是否有本質上的差異?
輝誠並非都不表達,他的表達與說理,會進行到一個段落,再進行說理或者建議。你會如何表達與說理,或者繼續好奇下去?
書中除了生活的對話,也有面對孩子犯錯、意外與爭執,輝誠以對話進行教養,亦是夾雜著好奇與表達。好奇孩子為何如此?以回溯的方式,好奇孩子的過往,表達觀點、規則、期待與愛的連結,輝誠將對話詳細羅列,都適合讀者深度探索與思索。
分享、體驗與表達
輝誠在書中呈現教養,與孩子分享自己糗事,也與讀者分享對話不順之處,輝誠皆未視之為失敗,反而以全貌、幽默的眼光看待。我視為美好的示範,這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
書中提及「體驗」一詞,通俗的說法就是「感覺」。
薩提爾模式特別強調體驗。將體驗抽出來談,在教養的議題中,就是當父母說話、行動、管教,或者安慰孩子時,孩子是否能感到被愛?能否感到有價值?能否感到被接納?這是人類成長的基礎,薩提爾稱之為「連結渴望」。
以好奇的方式進入對話,較能讓孩子有發語權、讓大人了解孩子、讓孩子情緒流動,也讓孩子感到被尊重,這是教養的重要環節。
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表達內心深刻的部分,讓孩子透過大人表達,感到自己被愛著,感到自己這麼有價值,感到被無條件接納,孩子內在就擁有更多能量,帶在生命中一輩子,成為面對世界的勇氣。
輝誠將愛的語言表達,不只表達對小嚕的愛,也透過提問讓小嚕表達,「爸比曾經做過哪些事,你感覺爸比很愛你?」
這些對話在家庭中,不僅是愛的流動,也是愛的示範,讓孩子學習表達,也學習接收、接納、思考與體驗愛的本質。
教養書的豐富呈現
市面上教養書甚多,都有值得學習之處,但輝誠的教養書,呈現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本質,卻不特別標舉任何概念,逕自帶出教養的面貌,相當豐盛且容易理解。
輝誠是個努力的學習者,也是大器謙虛的學者。
他學習薩提爾模式,經常羅列問題提問,我記得他提出諸多狀況,問我如何應對說話?
每當我說出答案,他如獲得武功密技,拍案稱絕振筆記錄;當他有所收穫與心得,亦常興奮來電分享,更常公開對我的稱讚,大規模推廣對話脈絡,我只有滿滿的感動。
他是一個中文博士,是學思達創辦人,是觸角多元的創作者,卻如此豐盛且投入,讓薩提爾模式進入生命。我認為他是一個典範,這本書正如他一樣,也會是一個豐盛的典範。(本文作者李崇建,為薩提爾推手)
【精采試閱】作者序
從教養之路走向親子連結之路
張輝誠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珍寶,都擁有無限潛能。
張小嚕出生後,我對他的期待很單純,期待他能健康平安長大就好。隔了一段時間,期待又變多一些,期待他能一切順利,後來期待又更多了,希望他能多學點才藝、多學點學問,漸漸期待將來他能成功(或許他長大之後,還會希望他能早日結婚、娶妻生子,然後說不定又會莫名其妙開始對孫子生出許多期待,期待孫子健康平安、一切順利、期待孫子學點才藝、學問、期待將來成功、成功之後早日結婚生子……,如此循環不已)。
後來我逐漸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似乎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
問題是,孩子為什麼一定要滿足父母的期待呢?孩子可以做他自己嗎?孩子可以不滿足父母的期待嗎?
當孩子不滿足父母的期待,父母怎麼辦呢?倘若父母和我一樣期待孩子將來成功,但成功的標準又是什麼呢?由誰來決定,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人生,一定需要由成功或失敗來定義嗎?
慢慢我才領悟出一個道理,我還是可以對孩子有許多期待,但這個期待只是我的期待,孩子願意滿足我的期待,固然歡欣;孩子不願意滿足我的期待,我也能接受。重點是,孩子滿不滿足我的期待,都絲毫不影響我對孩子的愛與關心。
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獨立個體,將來會變成怎樣的人,身為父母的我,其實並沒有十足把握。別人的教子良方,或許可以參考,卻未必都能如法炮製、依樣畫葫蘆,尤其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各異、盼望各別。但我相信,父母對待孩子的溝通方式、對孩子傳達的愛與接納,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感和自由,這些可能都是放諸四海皆準,歷久彌新而少有變異。
我能有這些體悟,許多源自於父母對我的愛,但這樣的愛,我發現需要更多的體驗、感受,以及在表達上、溝通上的技術認識與練習。我是當上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練習如何與小孩溝通,這些過程跌跌撞撞,從一開始會慣用過去原生家庭的經驗應對,到後來和李崇建老師學習薩提爾冰山對話之後,才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應對、溝通方式。
這本書,不是什麼教子良方,而是一位父親從跌跌撞撞的教養之路,慢慢走向怡然自得、悠然自在的親子連結之路的經驗分享,裡頭充滿父親的自省、覺察與進步,還有親子間的許多對話,當然更包括不吝惜於表達,分享愛、接納、價值感和自由,並且在這種狀態中,相互滋養與成長。
這是這樣一本簡單的小書,也許可以幫助親子間的內在連結變得更緊密、和諧、穩固,當父母連結了孩子的內在,孩子也連結了他自己,最終逐漸長成他內心期待的樣子,變得更有力量、更獨立、更勇敢,由此又從心底滋生出更多的愛、接納、價值感與自由。
親子間能有這樣的連結與相互滋養,是多麼美好啊!
【精彩摘文】
06 改變孩子一生的四個問題
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只要每天問四個問題就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這四個問題分別是:
一、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二、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三、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四、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原文的結論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裡面,事實上也證明非常有效,親子互相扶持,孩子愉快成長。」
這四個問題確實是非常好的提問,也很適合每天拿來問自家小孩。只是,問完這四個問題之後,親子關係就會變好、相互扶持、愉快成長?答案很可能是未必。因為家長一旦提問,真正的困難才會出現,孩子真的回答了之後,家長接下來要怎樣回應,才是能否促進「親子互相扶持,孩子愉快成長」的真正關鍵。這也是李崇建一直強調乒乓球式對話的重要所在。
我從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將冰山底下個人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為基底,稍稍改變和調整了這四個問題(大家也可以自行變化,只要知道自己提問的目的和想達到效果即可),也是每天放學之後,我和張小嚕見面必問的四個問題:
一、今天心情怎麼樣?
二、今天有好事發生嗎?(可以再接著問,有壞事發生嗎?)
三、今天有好收穫嗎?(這個問題有時候可以省略,因為答案常常會和第二個問題有所重複)
四、有需要爸比幫忙的地方嗎?
有一次,李崇建和我在聊天時,曾為我示範過一次如何不斷幫助對話的另一方,覺察感受、觀點(和行動)的對話,像一個小迴旋不斷在感受和行動之間來回核對。我姑且舉兩類我和張小嚕的日常對話為例:
第一類是一切按照劇本進行的美好狀況。
「張小嚕,今天心情怎麼樣?」張小嚕一上車,我便問他。
「很好喔!」張小嚕將頭移到前座,湊近我的臉龐,難掩喜色。
「哦!爸比很好奇,你可以多告訴爸比一些,為什麼你今天心情很好!」(正向好奇)
「因為我英語考試一百分,所以得到十五個獎章,超多的,平常只有五個,我從來沒有考過一百分。」
「喔,那你開心嗎?」(核對感受)
「超開心的!」
「爸比也替你開心,還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還有喔,我們班同學說下星期一要拿○○○和□□□(神奇寶貝名稱,太專業了,原諒我記不來),跟我交換△△△耶!」
「那你開心嗎?」(核對感受)
「開心啊!」
(追問)「如果下星期一,你的同學忽然忘記帶來了呢?或者說他不想交換了呢?你會生氣?」(核對感受與觀點)
「不會啊,忘記帶,就改天換就好了,不想換也沒有關係,因為我也有點捨不得。」
「你覺得你這樣處理好不好?」
「好啊。」
「那就好。」
「今天有壞事發生嗎?」
「有喔!」
「哦!爸比很好奇,是什麼壞事呢?」(正向好奇)
「爸比,你真的有很多好奇耶!」
「是啊,我有很多好奇耶!爸比很好奇發生了什麼壞事喔?」
「我今天忘了帶聯絡簿和國語課本了啦!」
「哦!那你心情怎樣?」(核對感受)
「很不好意思。」
「真的會很不好意思啊,那你怎麼辦?」(核對觀點和行動)
「老師請我把功課寫在一張紙上,同學借我課本一起看。」
「那你當時的心情怎麼樣?」(崇建教的小迴圈,行動之後再核對感受)
「還好。還好同學有幫我。」
「同學幫你啊,那你覺得怎麼樣?」(小迴圈,行動之後再核對感受)
「覺得很好啊!」
「你覺得以後這種情況要怎樣處理才好?」(核對觀點和期待)
「要記得每天應該要帶的東西。」
「如果每天都記得帶的東西,是不是比較好?」
「是啊!」
第二類例子,是對話練習一開始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
「張小嚕,今天心情怎麼樣?」張小嚕上車後,把書包一丟,躺在後車座。
「還好。」
「今天有好事發生嗎?」
「沒有。」
「有壞事發生嗎?」
「沒有。」
「今天有好收穫嗎?」
「沒有。」
「有需要爸比幫忙的地方嗎?」
「沒有。」
怎麼辦呢?一開始我都這樣一再回覆:「沒關係,如果有的話,爸比很期待聽你說喔!」(連結渴望,讓孩子覺得自由,沒有被強迫)
一旦張小嚕開始願意分享心情,我就會先察覺自己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然後展現自己的正向好奇,再通過「一致性的應對姿態」(平和、不指責、不討好、不超理智、不打岔),利用對話「核對」張小嚕的感受、觀點、期待,幫助張小嚕察覺他自己的感受、觀點、期待,然後連結彼此的渴望。
以下節錄李崇建《對話的力量》內容,當中有對父母親的建議和叮嚀,我覺得是非常好連結親子間渴望的對話語言,摘錄於下:
親子之間的對話,若能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對話就有了豐沛的能量,孩子容易擁有豐富生命力。我歸納了幾個語言,邀請父母若真心有感,將之運用於對話,親子之間應有深刻連結:
當孩子為你做了些什麼,哪怕是再小的事,都專注的跟孩子說謝謝。
跟孩子在一起玩耍時,除了全心投入,並且告訴孩子,你很開心與他在一起。
下班後見到孩子,或者孩子放學回家,告訴孩子你很想念他。
與孩子共處於寧靜的時光,感覺細膩美好的時刻,告訴孩子你愛他們。
跟孩子進行散步、喝茶與欣賞陽光時,告訴孩子多喜歡與他們在一起。
當孩子生病痊癒,或者經歷挫折,告訴孩子你很珍惜他們。
看見孩子展現自己,比如為你表演一段,告訴孩子你感到幸福。
跟孩子品嘗食物,觀賞美景或一朵花,告訴孩子你喜歡在一起的美好。
不只是跟孩子說,跟家人共處時、跟學生共處時、跟好友共處時,讓他們知道生命裡的美好,都是重要的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