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十五講(典藏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典藏版)
ISBN13:978730132409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凌繼堯
出版日:2021/10/01
裝訂/頁數:精裝/375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美學十五講》索解美的神秘本質,詮釋難以捉摸的美感,縷析美的範疇,觸類美的緣際,標的美的功用,弘揚美的襟胸。介紹了美的起源、本質,美的種類,審美和美感,中國近現代美學的成就,藝術品的本質和鑒賞,美與現代經濟與工業生產等問題。
作者語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圖片,使該書更方便讀者閱讀和使用。
作者簡介
凌繼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評審成員,著作主要有:《西方美學史》《古希臘羅馬至中世紀美學》《藝術設計十五講》《設計美學》《藝術設計學》《科技美學》等,譯著有《審美價值的本質》等。
名人/編輯推薦
從蘇格拉底嘆息著說:美是難的,到宗白華親踐“詩意地棲居”,《美學十五講》涉及了美學領域裡十分重要的話題。
序
北京大學已故教授朱光潛先生和宗白華先生,被稱為20世紀中國美學的雙峰。他們同年生而又同年卒,冥冥中仿佛有某種安排。朱先生和宗先生不僅留下了豐富的理論遺產,而且在美學修養上也達到了一種勝境。這種勝境的標志是:活潑的生命情趣與閑和嚴靜的意態的結合。他們的生命就像一首氣象宏闊、內容豐富的樂曲,然而始於條理,又終於條理。在這一點上,他們和孔子是相通的。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深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深厚的美學修養。中國古人喜歡用玉比喻人格的美,玉的光彩極絢爛,又極平淡。凡是與朱先生和宗先生接觸過的人,都會感到他們極其質樸、本色和率真,毫無虛飾、矯情和造作。他們心定氣斂,絕不張揚。當穿著樸素的朱先生拄著拐杖,拎著款式陳舊的塑料包,步履遲緩地去北大郵局領取稿費時,誰也沒有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學家。然而,朱先生和宗先生的樸訥中蘊有含蓄的光彩,這正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審美是自由的,朱先生和宗先生常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他們暮年仍不失赤子之心,他們的心境也是自由的。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援引西漢劉向的《說苑》裡記載的一段故事:“孔子至齊郭門外,遇嬰兒,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曰:‘趣驅之,趣驅之,《韶》樂將作。’”孔子看到嬰兒天真聖潔的目光,讓車夫趕快駛近嬰兒,說是《韶》樂將要升起。孔子把嬰兒心靈的美比作他最喜歡的《韶》樂。他聽了《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我們從朱先生和宗先生暮年對美的欣賞中,仿佛見到嬰兒般真純的目光。
朱先生多次略帶幽默地說他喜歡自己一位本家朱熹的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先生的“半畝方塘”中之所以有天光云影,因為他有“源頭活水”,那就是美學修養。他善於從豐富華嚴的世界中隨處吸取支持和推展生命的活力。當海面上金黃色的落暉被微風蕩漾成無數細鱗時,朱先生領略到晚興。面對嬌紅嫩綠、燦爛濃郁的風景,他會忘懷一切。竹韻松濤,蟲聲鳥語,甚至斷垣破屋,也可以成為他賞心悅目的物件。朱先生83歲年老體衰的時候,還獨自一人,興致勃勃地從北大西校門乘公共汽車去西山看紅葉。朱先生特別喜歡詩,他對中、英詩的理解是真正的學貫中西。他讀中國古典詩詞時常常吟哦。讀李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他用高長而沉著的聲音去吟哦;讀賀鑄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他用不高不低的聲音去慢吟;讀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他用似有似無、似斷似續的聲音去微吟。朱先生欣賞書法時不僅用心,而且用情。他看顏真卿的字時,仿佛對著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覺地聳肩聚眉,摹仿它的嚴肅;他看趙孟的字時,仿佛對著臨風蕩漾的柳條,不知不覺地展頤擺腰,摹仿它的秀媚。我們可以想象,朱先生在欣賞這些自然美和藝術美時,內心是何等的快慰!生機是何等的活潑!內心的自由與和諧外化為行為的端方與靜穆。朱先生暮年時,每天下午必定扶杖去校內未名湖畔散步。他所推崇的美學家康德也每天下午散步。康德出門散步是那樣的準時,以至鄰居見他出門馬上校正時鐘。
宗先生自稱“美鄉的醉夢者”,他為美的世界所陶醉、所癡迷。他喜愛艷若春花,也喜愛清如白鶴。他欣賞華麗繁復的美,這是“鏤金錯采,雕績滿眼”,如楚國的圖案、楚辭、漢賦、六朝駢文、明清的瓷器、刺繡和京劇的舞臺服裝;更欣賞平淡素凈的美,這是“出水芙蓉,自然可愛”,如漢代的銅器和陶器、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畫、陶潛的詩、宋代的白瓷。宗先生對藝術情有獨鐘,終生與藝術忘情相交,好像“魚相與忘於江湖”。他每每拄著拐杖,擠公共汽車進城看藝術展覽時,他的情懷一定非常閑適。寒冷的冬日,他穿著臃腫的棉衣在頤和園欣賞諧趣園時,心中一定燃燒著熱烈的火焰。他把玩王羲之的書法《蘭亭集序》時,不僅注意到每個字結構的優美,而且注意到全篇的章法布局。全篇中有18個“之”字,每個都結體不同,神態各異,卻又聯繫和貫穿全篇,使全篇從第一個“永”字到最後一個“文”字一氣貫注。宗先生從王羲之不粘不脫的書法中見出晉人的風神瀟灑,宗先生自己也像晉人一樣曠遠飄逸。
朱先生的為人像他的治學一樣嚴肅,這嚴肅中又自有一種豁達。中國文人歷來與酒有緣,朱先生最仰慕的詩人陶淵明尤其喜歡飲酒。朱先生年輕時,常常嚼著豆腐幹、花生米之類不慌不忙地喝酒,和朋友喝酒不喧不鬧,年邁時依然嚼著家常菜不慌不忙地喝酒。只是年輕時喝酒如喝茶(喝的是江浙一帶一種度數很低的酒),年邁時只喝少量的酒。朱先生飲酒時一定想起陶淵明《飲酒》詩中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朱先生的飲酒有一種品味陶詩的悠然。朱先生偶爾也抽煙,他從不抽香煙而用煙斗抽煙。煙淡淡地散開,一股清香。朱先生抽煙完全是重過程而不重結果。審美的人生態度也許就是重過程而不重結果。這使人想起《世說新語》裡王徽之“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故事。
在生活中兼有嚴肅和豁達,是朱先生至性深情的流露。用他喜歡的格言來說,那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出世的精神”是一種超功利的、審美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則是君子自強不息的表現。“文化大革命”中,朱先生被定為北大四大“反動學術權威”,遭到嚴厲的批判。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朱先生已經年近八旬。他煥發出驚人的學術青春,短短四五年中,他翻譯和整理出版了大量美學著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朱先生和宗先生的美學修養還體現在他們的美學著作的風格上。朱先生不喜歡高頭講章,他反對把美學著作寫成朱子家訓。我們可以把朱先生青年時代寫的《談美》當作優美的散文來讀。針對當時青年的苦悶心理,朱先生勸慰道:“朋友,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我勸你多打網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這些話不免有些消極。然而,朱先生的用心是真誠的,語氣是親切的,態度是平等的,文字也如行云流水。朱自清先生、季羨林先生,都盛贊朱先生文字的曉暢。20世紀90年代,中國臺灣的書店裡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朱先生《談美》的版本竟達十六七種之多。正是言而有文,行之能遠。朱先生的美學著作保持了這種清新可誦的風格,不過,這些著作又有渾整的體系和嚴密的邏輯。
宗先生一直在美的殿堂裡散步,他的一本論文集就以《美學散步》命名。他所推崇的莊子也好像整天在山野裡散步,觀看鵬鳥小蟲、蝴蝶遊魚,又在人間凝視各式各樣的人物。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然而,宗先生在對具體美的欣賞中,總要追溯到決定這種欣賞的哲學本原和宇宙意識問題。宗先生散步後的回念尤其令人深思。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朱先生和宗先生的人生的話,那麼可以說:“他們有過詩意的生活。”這是後人最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的美學思想和美學修養的精髓所在。
宗先生說過,美學的內容不一定在於哲學的分析、邏輯的考察。“真正理想的美學著作,所應追求的恰恰應該是學術性和趣味性的統一。”本著這樣的宗旨,我以朱先生和宗先生的美學理論為依據,吸納中外美學研究的有關成果,闡述美學的基本問題,努力追求學術性和趣味性的統一。
感謝同窗好友、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溫儒敏先生向我提供了寫作本書的機會,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秀芹女士、王立剛先生和艾英女士的辛勤勞動。我的博士生陳曉娟為本書提供了第二、十二講的初稿。為了全書體例的需要,我重新寫了這兩講,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陳曉娟的初稿。在寫作本書時,我仿佛又回到北大校園,追隨朱先生和宗先生的足跡,做了一次美學散步。如果翻閱本書的讀者,能夠有意識地為自己的“半畝方塘”增添些許“天光云影”,作者的心血就沒有白費。
目次
第二講 我見青山多嫵媚
第三講 人物的品藻
第四講 審美距離和移情
第五講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第六講 美鄉的醉夢者
第七講 美學散步
第八講 《奧德賽》和“退潮的滄海”
第九講 從西南聯大的校歌談起
第十講 浪漫主義美學的“片段”
第十一講 企業的美學管理
第十二講 “有意味的形式”
第十三講 藝術的“不用之用”
第十四講 人生的藝術化
第十五講 佇立在蔡元培的塑像前
後 記
書摘/試閱
《美從何處尋?》是宗白華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發表的一篇文章的題目。這篇文章的開頭引了他自己在20世紀20年代寫的一首婉約的《詩》(收入《流云小詩》):啊,詩從何處尋?
在細雨下,點碎落花聲,
在微風裡,飄來流水音,
在藍空天末,搖搖欲墜的孤星!
詩是美的化身。宗先生主張在細雨微風、落花流水和搖搖欲墜的孤星這些眼觀耳聽的客觀事物中尋求美。在兩千五百多年的美學史上,美學家們曾從各種途徑探索美的蹤跡。我們且從西方美學的源頭——希臘美學中選取若干片段,看一下古代哲人是怎樣尋覓美的奧秘的。
一 數的和諧
畢達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傳說有一次他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到大小不同的五個鐵錘打擊鐵砧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很有節奏,像是一支悅耳的樂曲。他不覺停住了腳步,若有所思地端詳著這些鐵錘,並讓人稱了一下,它們的重量符合一定的比例: 6∶12=1∶2,6∶9=2∶3,6∶8和9∶12=3∶4。畢達哥拉斯心中豁然開朗,匆匆趕回家又做了一些實驗,他發現弦長成一定比例時能發出和諧的聲音。於是他得出結論,音樂的和諧是由數的比例造成的。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派認為這種和諧就是美。
(一) 宇宙作為最高的審美物件
在浩瀚的蒼穹中,日出日落,月盈月虧,星星顯現又隱去,天體的運行是那樣有序。在希臘語中,“宇宙”的本義就是“秩序”。畢達哥拉斯學派把音樂的和諧現象推廣到整個宇宙中,宇宙的和諧有序也產生於數的比例。
畢達哥拉斯學派所處的時代,希臘已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原始社會的意識形態是神話,進入奴隸社會後,希臘哲學家開始用自己的思維結構來代替神話。他們普遍企圖尋找一種統攝世界萬物的原素或元素。有人把水說成世界的本原,有人把火說成世界的本原,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數當作萬物的本原。
數怎樣成為萬物的本原呢?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由一產生二,由一和二產生出各種數目;一是點,二是線,三是面,四是體,從體產生出一切形體。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本原說是對世界做出的形而上的、哲學的解釋,這是它的積極意義。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使用“哲學”(原意為“愛智”)這個術語的人。然而,數本原說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帶有神秘色彩,和神話很接近。畢達哥拉斯學派直接宣稱數是神,神首先是數。現在剛入小學的學生都知道,前四位數1、2、3、4相加等於10,而這個發現卻使畢達哥拉斯學派驚訝不已,那畢竟是2500年前。畢達哥拉斯學派把10看作玄之又玄的、完滿的數。所以,數本原說對世界的解釋還是神話學的和宗教的。
畢達哥拉斯學派用數的和諧來解釋宇宙的構成和宇宙的美,把數學、音樂和天文學結合起來。數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內的各個天體處在數的和諧中。畢達哥拉斯本人認為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的距離的兩倍,金星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的距離的三倍。別的天體也都處在一定的比率中。天體的運行是和諧的,距離越遠的天體運動越快,並發出高昂的音調;距離越近的天體運動越慢,並發出渾厚的音調。和距離成比率的音調組成和諧的聲音,這就是宇宙諧音。可以聽到、可以看到、可以觸摸的宇宙,總之,具體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宗白華先生寫道:“宇宙(Cosmos)這個名詞在希臘就包含著‘和諧、數量、秩序’等意義。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希臘大哲)以‘數’為宇宙的原理。當他發現音之高度與弦之長度成為整齊的比例時,他將何等地驚奇感動,覺得宇宙的秘密已在他面前呈露:一面是‘數’的永久定律,一面即是至美和諧的音樂。弦上的節奏即是那橫貫全部宇宙之和諧的象徵!美即是數,數即是宇宙的中心結構,藝術家是探乎於宇宙的秘密的!”
後來,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亞裡士多德在《論天》中也描述了宇宙的美。根據柏拉圖的描繪,在廣袤的蒼穹中,各種星體有序地、交錯地、多層次地做旋轉運動。這確實是一幅瑰麗奇妙的圖景。在亞裡士多德看來,宇宙的球體是最美的,它永恒的、勻速的圓周運動也是最美的。宇宙就像一支合唱隊。指揮示意開始,合唱隊就一齊高歌,有些音高,有些音低,由這些不同的音調組成和諧悅耳的一曲。希臘美學家關於宇宙結構的理論不是精確的天文學理論,他們對宇宙的描述是詩意的、審美的。對宇宙美的觀照是希臘美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有人問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為什麼生比不生好,阿那克薩戈拉不假思索地回答:“生能夠觀照天和整個宇宙的構造。”希臘美學家醉心觀照宇宙的美,並從中獲得巨大的審美享受。
中國人固然也觀照宇宙、太虛、太空,然而觀照的方法和西方大異其趣,由此形成中西審美意識和藝術意識的重要區別。按照宗白華先生的觀點,西方人向宇宙做無限地追求,而中國人要從無窮世界返回到萬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在中文裡,“宇”是屋宇,“宙”是在“宇”中出入往來。中國人對宇宙的觀照像《易經》上說的是“無往不復”,像陶淵明的詩所說的是“俯仰終宇宙”。有往又有復,有仰又有俯。在這種往復俯仰中,“網羅天地於門戶,飲吸山川於胸懷”。
宗先生在1949年發表的《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一文中說明了這種觀點。他寫道:“西洋人站在固定地點,由固定角度透視深空,他的視線失落於無窮,馳於無極。”而中國人“向往無窮的心,須能有所安頓,歸返自我,成一回旋的節奏”。中國人的空間意識是遙望著一個目標而瀠洄委曲,綢繆往復。中國詩人對宇宙的俯仰觀照由來已久。漢蘇武詩:“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曹丕詩:“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詩:“俯降千仞,仰登天阻。”王羲之《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綠水濱。”“中國人於有限中見到無限,又於無限中回歸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復的。”同是觀照宇宙的美,中國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樣的不同,根子在於宇宙意識的差異。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