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藝術很難嗎?句句有梗就不難 ▌
藝術史──太學術|太傳統|太閉塞|太高冷|
你的痛點,這一本都知道
= 專接地氣的藝術講堂 =
希望把快樂帶給你,把些許知識留給你
一讀就懂的破梗金句,最基本的常識&理念
●900多萬用戶粉絲,八年累積誠意之作●
●腦補3萬年藝術史框架,迅速提升看展力●
從史前到當代,多角度解讀150幅名畫經典
文藝復興、洛可可、新古典、超現實,一次通曉20個藝術流派
達文西、林布蘭、畢卡索、達利,揭祕40位出國看展必知的大師故事
「我們常常被『藝術』兩個字嚇倒,覺得它高高在上,離我們很遙遠。
但其實,我們只須記住,藝術不是外星人突然丟到地球上的包裹,
而是一代代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推動、發展得來的精神產物。」──意公子
▌速速建立你看展時,最需要的基本常識──藝術史框架
◎藝術的起源是畫個圈圈詛咒你?古希臘崇拜女神還是女漢子?
◎原來文藝術復興前的藝術,「情緒」是什麼?大家從來沒聽說過……
◎達文西是史上最牛左撇子?卡拉瓦喬是喝酒、賭博、打架的藝術流氓?
◎大衛死在浴缸就算了,還被全世界圍觀!貴族庫爾貝就是矯情?
◎馬奈讓畫中人光著身子野餐?想想還真有點小激動!
◎印象派藝術家突然發現,照相機不僅「畫」得比他們像,還比他們快!
◎高更說:「不跑遠一點,我怕甩不掉梵谷……」
◎梵谷說:「我是你們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啊。」
◎誰畫出了畫布上的 3D 大片?為何名畫這麼醜?也是藝術?
◎為何現代藝術家拼命去「畫得不像」?
◎你以為立體派已經夠大膽,但當代藝術卻讓你更加懷疑人生?!
▌藝術草根,堅持把藝術變簡單
作者意公子初入藝術創業圈時,一沒有專業背景,二沒有高調營銷手段,三沒有任何藝術圈人脈資源,甚至連拍賣會美術館的保全都不認識。她主講的首檔藝術類脫口秀《藝術很難嗎》等一系列影音節目,點播率卻超過32億。一個草根要如何超越已經在藝術圈穩紮穩打資源豐富的同行呢?
意公子笑說:「就是因為不專業,反而更知道大家對藝術的痛點是什麼。」不是不喜歡,而是藝術傳播方式和語言都太閉塞、太傳統,呈現的方式太學術、太難懂,很少人用大眾普遍能理解的語言去表達藝術品的美麗,也少人去挖掘藝術家創作背後的感人故事,難以產生共鳴,所以這本書從一開始寫,就是要以一種最接地氣的方式講藝術,提供認識藝術最基本的知識與理念。
從西方文明源頭開始,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再到浪漫派、印象派到20世紀之後的當代藝術,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藝術家和代表作,沒有梗話,如何記得住?!書中用淺白風趣語言和清晰邏輯脈絡,梳理了3萬多年的西方藝術史精髓。幫助你迅速構建完整的藝術史認知框架,提升你看展覽、欣賞藝術時的獨立審美意識。
▌不專業才知道的痛點,一讀就懂的藝術破梗金句
◎希臘神話讀起來劇情雜亂,重點就是「神的起源、王位爭奪、宙斯情史」三部分。
◎《聖經》就是一個人與神(即上帝)不斷約定的故事。
◎古文明的神話傳說,都在解釋;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
◎古埃及繪畫藝術的典型特徵就是「正面律」和「程式化」。
◎古希臘人很早就發現,規整是可以讓人產生儀式感的。
◎中世紀藝術創作的目的,就是傳播教義。
◎文藝復興,藝術家將目光重新投向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
◎浪漫主義其實是一種激情。
◎如果畢卡索的畫醜在支離破碎,馬諦斯的畫就醜在色彩濃豔。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藝術的不確定性真是太有趣了。
古希臘定義了古典,中世紀將其拋棄;文藝復興尋回了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對古典主義進行批判。到了法國大革命時代,出現了新古典主義,大衛和他的學生安格爾高舉古典美的旗幟,說洛可可藝術是奢靡、情色、墮落,古典美才是最好的。人類的藝術就是這麼糾結,就是在這樣來來回回的摸索中前行。
不論風格怎麼變,西方藝術還是走在「努力畫得像」的路上。但是,自十九世紀的印象派開始,藝術家突然發現,照相機不僅「畫」得比他們像,還比他們快,再怎麼精雕細琢也不如「咔嚓」一聲來得實在。將現實世界重現在畫布上已不再是這些藝術家關心的事,他們紛紛掉轉船頭,拼命去「畫得不像」。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回頭來仔細想想,藝術,究竟是什麼?這本書就是要揭開這個謎題。作者用大白話逐一解讀眾多的藝術專有名詞,配合豐富精美的圖片及重點提醒,幫助你認識基礎知識,更找到藝術欣賞之道。
藝術史──太學術|太傳統|太閉塞|太高冷|
你的痛點,這一本都知道
= 專接地氣的藝術講堂 =
希望把快樂帶給你,把些許知識留給你
一讀就懂的破梗金句,最基本的常識&理念
●900多萬用戶粉絲,八年累積誠意之作●
●腦補3萬年藝術史框架,迅速提升看展力●
從史前到當代,多角度解讀150幅名畫經典
文藝復興、洛可可、新古典、超現實,一次通曉20個藝術流派
達文西、林布蘭、畢卡索、達利,揭祕40位出國看展必知的大師故事
「我們常常被『藝術』兩個字嚇倒,覺得它高高在上,離我們很遙遠。
但其實,我們只須記住,藝術不是外星人突然丟到地球上的包裹,
而是一代代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推動、發展得來的精神產物。」──意公子
▌速速建立你看展時,最需要的基本常識──藝術史框架
◎藝術的起源是畫個圈圈詛咒你?古希臘崇拜女神還是女漢子?
◎原來文藝術復興前的藝術,「情緒」是什麼?大家從來沒聽說過……
◎達文西是史上最牛左撇子?卡拉瓦喬是喝酒、賭博、打架的藝術流氓?
◎大衛死在浴缸就算了,還被全世界圍觀!貴族庫爾貝就是矯情?
◎馬奈讓畫中人光著身子野餐?想想還真有點小激動!
◎印象派藝術家突然發現,照相機不僅「畫」得比他們像,還比他們快!
◎高更說:「不跑遠一點,我怕甩不掉梵谷……」
◎梵谷說:「我是你們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啊。」
◎誰畫出了畫布上的 3D 大片?為何名畫這麼醜?也是藝術?
◎為何現代藝術家拼命去「畫得不像」?
◎你以為立體派已經夠大膽,但當代藝術卻讓你更加懷疑人生?!
▌藝術草根,堅持把藝術變簡單
作者意公子初入藝術創業圈時,一沒有專業背景,二沒有高調營銷手段,三沒有任何藝術圈人脈資源,甚至連拍賣會美術館的保全都不認識。她主講的首檔藝術類脫口秀《藝術很難嗎》等一系列影音節目,點播率卻超過32億。一個草根要如何超越已經在藝術圈穩紮穩打資源豐富的同行呢?
意公子笑說:「就是因為不專業,反而更知道大家對藝術的痛點是什麼。」不是不喜歡,而是藝術傳播方式和語言都太閉塞、太傳統,呈現的方式太學術、太難懂,很少人用大眾普遍能理解的語言去表達藝術品的美麗,也少人去挖掘藝術家創作背後的感人故事,難以產生共鳴,所以這本書從一開始寫,就是要以一種最接地氣的方式講藝術,提供認識藝術最基本的知識與理念。
從西方文明源頭開始,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再到浪漫派、印象派到20世紀之後的當代藝術,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藝術家和代表作,沒有梗話,如何記得住?!書中用淺白風趣語言和清晰邏輯脈絡,梳理了3萬多年的西方藝術史精髓。幫助你迅速構建完整的藝術史認知框架,提升你看展覽、欣賞藝術時的獨立審美意識。
▌不專業才知道的痛點,一讀就懂的藝術破梗金句
◎希臘神話讀起來劇情雜亂,重點就是「神的起源、王位爭奪、宙斯情史」三部分。
◎《聖經》就是一個人與神(即上帝)不斷約定的故事。
◎古文明的神話傳說,都在解釋;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
◎古埃及繪畫藝術的典型特徵就是「正面律」和「程式化」。
◎古希臘人很早就發現,規整是可以讓人產生儀式感的。
◎中世紀藝術創作的目的,就是傳播教義。
◎文藝復興,藝術家將目光重新投向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
◎浪漫主義其實是一種激情。
◎如果畢卡索的畫醜在支離破碎,馬諦斯的畫就醜在色彩濃豔。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藝術的不確定性真是太有趣了。
古希臘定義了古典,中世紀將其拋棄;文藝復興尋回了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對古典主義進行批判。到了法國大革命時代,出現了新古典主義,大衛和他的學生安格爾高舉古典美的旗幟,說洛可可藝術是奢靡、情色、墮落,古典美才是最好的。人類的藝術就是這麼糾結,就是在這樣來來回回的摸索中前行。
不論風格怎麼變,西方藝術還是走在「努力畫得像」的路上。但是,自十九世紀的印象派開始,藝術家突然發現,照相機不僅「畫」得比他們像,還比他們快,再怎麼精雕細琢也不如「咔嚓」一聲來得實在。將現實世界重現在畫布上已不再是這些藝術家關心的事,他們紛紛掉轉船頭,拼命去「畫得不像」。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回頭來仔細想想,藝術,究竟是什麼?這本書就是要揭開這個謎題。作者用大白話逐一解讀眾多的藝術專有名詞,配合豐富精美的圖片及重點提醒,幫助你認識基礎知識,更找到藝術欣賞之道。
作者簡介
意公子
瀟涵,人送外號「意公子」,是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自媒體「意外藝術」創始人。
用讓人聽得懂的話,講新奇有趣的藝術故事。意公子在8年大眾藝術普及的領域,堅持著「讓藝術更輕鬆有趣」的信念。她主講的首檔藝術類脫口秀《藝術很難嗎》等一系列影音節目全網播放量超過了32億,彙聚了廣大的藝術愛好者人。更有粉絲將《藝術很難嗎》作為美育教材在大中小學的課堂上播放、自發將節目推薦到國外的國家電視台公共教育頻道……
意外藝術
藝術愛好者平台。
「喜歡藝術,就到意外藝術」,這是許多藝術愛好者私下常說的話。「意外藝術」成立至今的8年時間裡,一直專注於藝術入門的服務。不論是影像節目《藝術很難嗎》,還是音頻課程、公號文章,甚至是線下活動,都受到全國900多萬用戶粉絲的廣泛好評。除了當家人意公子之外,許多文化藝術大家,如:蔣勳、劉墉、陳丹青、原研哉、顧長衛、姚謙等都曾為節目嘉賓,共同普及藝術。
瀟涵,人送外號「意公子」,是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自媒體「意外藝術」創始人。
用讓人聽得懂的話,講新奇有趣的藝術故事。意公子在8年大眾藝術普及的領域,堅持著「讓藝術更輕鬆有趣」的信念。她主講的首檔藝術類脫口秀《藝術很難嗎》等一系列影音節目全網播放量超過了32億,彙聚了廣大的藝術愛好者人。更有粉絲將《藝術很難嗎》作為美育教材在大中小學的課堂上播放、自發將節目推薦到國外的國家電視台公共教育頻道……
意外藝術
藝術愛好者平台。
「喜歡藝術,就到意外藝術」,這是許多藝術愛好者私下常說的話。「意外藝術」成立至今的8年時間裡,一直專注於藝術入門的服務。不論是影像節目《藝術很難嗎》,還是音頻課程、公號文章,甚至是線下活動,都受到全國900多萬用戶粉絲的廣泛好評。除了當家人意公子之外,許多文化藝術大家,如:蔣勳、劉墉、陳丹青、原研哉、顧長衛、姚謙等都曾為節目嘉賓,共同普及藝術。
序
讀完這本書,你現在應該已經對西方藝術有了初步的瞭解。
還記得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嗎?那不過是山洞裡的一堆壁畫,是對生活的希冀。就在這希冀中,西方藝術一步步前行,經歷了無邊無際的神話世界,經歷了古埃及神祕的死亡藝術,終於在古希臘到達了第一座高峰,自「斷臂維納斯」開始,美的典範得以樹立。千百年來,西方人一直在「要不要復古」這個問題中猶豫徘徊。在中世紀漫長而極端的禁欲藝術之後,藝術家打著復古旗號掀起了偉大的藝術改革,用人文精神將藝術推上了燦爛的頂點。緊接著,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拋棄了古典的理想美,尋求真實;洛可可時期的布雪等人甚至把古典美貶得一塌糊塗,老傢伙們過時了,「動感青春」才是王道。
你看,古希臘定義了古典,中世紀將其拋棄;文藝復興尋回了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對古典主義進行批判。到了法國大革命時代,出現了新古典主義,大衛和他的學生安格爾高舉古典美的旗幟,說洛可可藝術是奢靡、情色、墮落,古典美才是最好的。人類的藝術就是這麼糾結,就是在這樣來來回回的摸索中前行。
然而,不論風格怎麼變,西方藝術還是走在「努力畫得像」的路上。但是,自十九世紀的印象派開始,藝術家突然發現,照相機不僅「畫」得比他們像,還比他們快,再怎麼精雕細琢也不如「咔嚓」一聲來得實在。將現實世界重現在畫布上已不再是這些藝術家關心的事,他們紛紛掉轉船頭,拼命去「畫得不像」。
現在,咱們終於可以回過頭來仔細想想,所謂藝術,究竟是什麼?我們有沒有一個辦法將藝術高度濃縮成一個準確概念,然後帶著它去逛館看展?藝術是原始壁畫,是古希臘雕塑,是文藝復興的油畫版畫,還是現代行為藝術家的行動藝術呢?
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概念。
在人類的不同階段,藝術的表現形式天差地別。所以,《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的作者宮布利希(Gombrich)說:「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以往,我們常常被「藝術」這兩個字嚇倒,覺得它高高在上,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我們只須記住,藝術不是外星人突然丟到地球上的包裹,而是一代代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推動、發展得來的精神產物。它的每一次轉變都會根據不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等而變化。藝術可能比現實生活「高」那麼一點點,但它終究源於生活。
在中世紀長達千年的禁欲之後,藝術之所以會迎來這樣大的轉折,當然離不開經濟的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在這時產生,隨之而來的宗教改革和佛羅倫斯麥第奇家族的興起都為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藝術家的成功打下基礎。我們會發現,藝術好像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高在上。當然,藝術的知識遠遠不是這一本小書能夠講完的,我們可能才剛剛碰到冰山一角,不能妄稱自己是藝術專家。但是話說回來,誰說人人都必須成為苦讀經典的大學問家?學習的源頭是快樂,快樂才是要緊事。
然而,有些人提出欣賞藝術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瞭解任何背景知識,以一張白紙模樣去面對作品,只依賴最基本的感官,「用心」去感受博物館裡的藝術。你感受到什麼,藝術就是什麼。
如今越來越多人認同這種欣賞方式,那麼它真的那麼好嗎?我想不是。我稱這樣的方式為「傻瓜式藝術體驗」,因為它不僅簡單方便,還為好吃懶做不學習的「傻瓜」找了個「高大上」的理由,讓這件本身值得享受的事成為無聊枯燥、走馬觀花的遊盪。我們可能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前津津有味地拍照,也可能一味地只在自己第一眼相中、毫無緣由就喜歡的畫前駐足停留,直到看膩了,也只能得到一個體會:「嗯,這畫顏色還不錯,畫得挺像。」然後就像一連吃了三鍋東坡肉一樣飽中帶膩,往後再有人提到逛美術館,你就會拼命地搖頭,躲得遠遠的。
我們不需要成為藝術界專業的學者,但也不能以純粹無知的狀態去欣賞藝術。這中間有個巧妙的平衡點。假如通往藝術的道路上有一扇門,那麼這本書的目標就是成為打開這扇門的鑰匙,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分享給你一些藝術領域最基本的知識和理念。
我希望把快樂帶給你,把些許知識留給你。我是意公子,咱們江湖再見!
還記得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嗎?那不過是山洞裡的一堆壁畫,是對生活的希冀。就在這希冀中,西方藝術一步步前行,經歷了無邊無際的神話世界,經歷了古埃及神祕的死亡藝術,終於在古希臘到達了第一座高峰,自「斷臂維納斯」開始,美的典範得以樹立。千百年來,西方人一直在「要不要復古」這個問題中猶豫徘徊。在中世紀漫長而極端的禁欲藝術之後,藝術家打著復古旗號掀起了偉大的藝術改革,用人文精神將藝術推上了燦爛的頂點。緊接著,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拋棄了古典的理想美,尋求真實;洛可可時期的布雪等人甚至把古典美貶得一塌糊塗,老傢伙們過時了,「動感青春」才是王道。
你看,古希臘定義了古典,中世紀將其拋棄;文藝復興尋回了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對古典主義進行批判。到了法國大革命時代,出現了新古典主義,大衛和他的學生安格爾高舉古典美的旗幟,說洛可可藝術是奢靡、情色、墮落,古典美才是最好的。人類的藝術就是這麼糾結,就是在這樣來來回回的摸索中前行。
然而,不論風格怎麼變,西方藝術還是走在「努力畫得像」的路上。但是,自十九世紀的印象派開始,藝術家突然發現,照相機不僅「畫」得比他們像,還比他們快,再怎麼精雕細琢也不如「咔嚓」一聲來得實在。將現實世界重現在畫布上已不再是這些藝術家關心的事,他們紛紛掉轉船頭,拼命去「畫得不像」。
現在,咱們終於可以回過頭來仔細想想,所謂藝術,究竟是什麼?我們有沒有一個辦法將藝術高度濃縮成一個準確概念,然後帶著它去逛館看展?藝術是原始壁畫,是古希臘雕塑,是文藝復興的油畫版畫,還是現代行為藝術家的行動藝術呢?
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概念。
在人類的不同階段,藝術的表現形式天差地別。所以,《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的作者宮布利希(Gombrich)說:「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以往,我們常常被「藝術」這兩個字嚇倒,覺得它高高在上,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我們只須記住,藝術不是外星人突然丟到地球上的包裹,而是一代代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推動、發展得來的精神產物。它的每一次轉變都會根據不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等而變化。藝術可能比現實生活「高」那麼一點點,但它終究源於生活。
在中世紀長達千年的禁欲之後,藝術之所以會迎來這樣大的轉折,當然離不開經濟的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在這時產生,隨之而來的宗教改革和佛羅倫斯麥第奇家族的興起都為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藝術家的成功打下基礎。我們會發現,藝術好像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高在上。當然,藝術的知識遠遠不是這一本小書能夠講完的,我們可能才剛剛碰到冰山一角,不能妄稱自己是藝術專家。但是話說回來,誰說人人都必須成為苦讀經典的大學問家?學習的源頭是快樂,快樂才是要緊事。
然而,有些人提出欣賞藝術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瞭解任何背景知識,以一張白紙模樣去面對作品,只依賴最基本的感官,「用心」去感受博物館裡的藝術。你感受到什麼,藝術就是什麼。
如今越來越多人認同這種欣賞方式,那麼它真的那麼好嗎?我想不是。我稱這樣的方式為「傻瓜式藝術體驗」,因為它不僅簡單方便,還為好吃懶做不學習的「傻瓜」找了個「高大上」的理由,讓這件本身值得享受的事成為無聊枯燥、走馬觀花的遊盪。我們可能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前津津有味地拍照,也可能一味地只在自己第一眼相中、毫無緣由就喜歡的畫前駐足停留,直到看膩了,也只能得到一個體會:「嗯,這畫顏色還不錯,畫得挺像。」然後就像一連吃了三鍋東坡肉一樣飽中帶膩,往後再有人提到逛美術館,你就會拼命地搖頭,躲得遠遠的。
我們不需要成為藝術界專業的學者,但也不能以純粹無知的狀態去欣賞藝術。這中間有個巧妙的平衡點。假如通往藝術的道路上有一扇門,那麼這本書的目標就是成為打開這扇門的鑰匙,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分享給你一些藝術領域最基本的知識和理念。
我希望把快樂帶給你,把些許知識留給你。我是意公子,咱們江湖再見!
目次
第一部 很久很久以前
01 畫個圈圈詛咒你──藝術的起源
02 噓,故事開始了…… ──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
03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生與死
04 女神與女漢子?──古希臘:美的典範
05 有人模仿我的廟?──古羅馬:美的傳承
第二部 文藝復興
06 情緒是什麼?沒有聽說過…… ──中世紀藝術與喬托
07 史上最牛左撇子?──達文西
08 雖然我駝背,但我不是忍者龜!──米開朗基羅
09 你才是媽寶男呢,哼!──拉斐爾
10 快來抱大腿啊 ──麥第奇家族
11 丟了?誰丟了?──杜勒
第三部 巴洛克、洛可可與新古典
12 膠原蛋白,彈、彈、彈!──貝尼尼
13 喝酒、賭博、打架的好孩子──卡拉瓦喬
14 不作死就不會死──林布蘭
15 魔鏡啊魔鏡──委拉斯蓋茲
16 爆炸的少女心──龐巴度夫人
17 死在浴缸也就算了,還被全世界圍觀!──大衛
18 把我的腰修得細長一些──安格爾
第四部 浪漫與寫實
19 哥來告訴你什麼是浪漫──德拉克洛瓦
20 貴族就是矯情──庫爾貝
21 粒粒皆辛苦──米勒
22 今天中午吃什麼好?──羅丹
第五部 印象派
23 光著身子野餐?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啊!──馬奈
24 來一張 1919 年的《睡蓮》壓壓驚──莫內
25 誰還沒點兒特殊嗜好?──竇加
26 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雷諾瓦
27 不跑遠一點,我怕甩不掉梵谷…… ──高更
28 我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梵谷
29 畫布上的 3D 大片──塞尚
第六部 進入二十世紀
30 為何名畫這麼醜?──審美的多元化
31 內心戲太多──表現主義
32 作夢去吧!──超現實主義
33 這也是藝術?──藝術的邊界
34 真作假時假亦真──普普藝術與超寫實主義
後記
附錄:西方藝術主題
01 畫個圈圈詛咒你──藝術的起源
02 噓,故事開始了…… ──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
03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生與死
04 女神與女漢子?──古希臘:美的典範
05 有人模仿我的廟?──古羅馬:美的傳承
第二部 文藝復興
06 情緒是什麼?沒有聽說過…… ──中世紀藝術與喬托
07 史上最牛左撇子?──達文西
08 雖然我駝背,但我不是忍者龜!──米開朗基羅
09 你才是媽寶男呢,哼!──拉斐爾
10 快來抱大腿啊 ──麥第奇家族
11 丟了?誰丟了?──杜勒
第三部 巴洛克、洛可可與新古典
12 膠原蛋白,彈、彈、彈!──貝尼尼
13 喝酒、賭博、打架的好孩子──卡拉瓦喬
14 不作死就不會死──林布蘭
15 魔鏡啊魔鏡──委拉斯蓋茲
16 爆炸的少女心──龐巴度夫人
17 死在浴缸也就算了,還被全世界圍觀!──大衛
18 把我的腰修得細長一些──安格爾
第四部 浪漫與寫實
19 哥來告訴你什麼是浪漫──德拉克洛瓦
20 貴族就是矯情──庫爾貝
21 粒粒皆辛苦──米勒
22 今天中午吃什麼好?──羅丹
第五部 印象派
23 光著身子野餐?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啊!──馬奈
24 來一張 1919 年的《睡蓮》壓壓驚──莫內
25 誰還沒點兒特殊嗜好?──竇加
26 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雷諾瓦
27 不跑遠一點,我怕甩不掉梵谷…… ──高更
28 我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梵谷
29 畫布上的 3D 大片──塞尚
第六部 進入二十世紀
30 為何名畫這麼醜?──審美的多元化
31 內心戲太多──表現主義
32 作夢去吧!──超現實主義
33 這也是藝術?──藝術的邊界
34 真作假時假亦真──普普藝術與超寫實主義
後記
附錄:西方藝術主題
書摘/試閱
01 畫個圈圈詛咒你──藝術的起源
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方式將線條、形狀和顏色組合在一起,這不僅把日常生活裝扮得豐富多彩,還創造出了無數巧奪天工的作品。那麼,這些偉大藝術品的源頭究竟在哪,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1879 年,一位考古學家帶著他不到十歲的女兒來到了一個隱蔽的洞窟裡,想要探索原始人的遺跡。正當這位父親專注地趴在地面上尋找蛛絲馬跡時,小姑娘卻驚叫了起來:「爸爸,這裡有牛!」
這些牛正是阿爾塔米拉洞窟(Cave of Altamira)壁畫的主角。
阿爾塔米拉洞窟位於今日西班牙北部境內,其內部的壁畫距今至少有兩、三萬年的歷史。因為留存的數量龐大,品質極高,所以又被盛讚為「史前的西斯汀教堂」。這個洞窟的發現為人們打開了探索繪畫藝術起源的大門:我們終於知道,原來早在上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開始拿起身邊的礦石塗塗畫畫了。
那個時候的他們都畫些什麼呢?在兩、三公尺高、九公尺寬的洞窟牆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布著一百五十多幅壁畫。它們都是生活在西元前三萬年到西元前一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人留下的遺跡,主要形象有野牛、野馬、野豬、山羊和鹿。這些動物有的站著,有的狂奔,還有的蜷縮著身子趴在地上,就像是受了傷一樣。
其中一幅尤其引人注目。那是一隻野牛,身長大約兩公尺,頭緊緊貼在肚子上,全身縮成一團,像是受了傷一樣,人們因此叫它《受傷的野牛》(Injured Bison)。這幅壁畫的線條細膩流暢,從野牛的背部毛髮到肢體肌肉都維妙維肖。那時的人們沒有化學顏料,只能用有顏色的礦物質、
碳灰和泥土,摻雜著動物的脂肪和鮮血調和出天然顏料,但用它畫出來的壁畫幾萬年後依然色彩鮮艷,彷彿是昨天才塗上去的。這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懷疑洞窟的發現者是個騙子,或者是連他自己也被騙了。
直到幾十年後,人們陸續在法國等地也發現了類似的洞窟壁畫,再加上「碳–14定年法」的檢測手法,這一發現才最終得以證實:這些洞窟壁畫確實是史前人類畫上去的。可是,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畫這些動物呢?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認為,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那就必須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於是他找到了一個還處在原始時期、幾乎不受現代社會影響的蠻荒部落,讓生活在那兒的人賽跑,贏得比賽的人將獲得一幅畫有飽滿穀物的畫。賽後,拿到獎品的冠軍顯得異常興奮,把它恭敬地供奉了起來,因為他認為這能保佑自己來年豐收。可以想像,遠古時期的人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來。他們相信繪畫有著神力,能幫助他們實現願望。
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原始思維,即「交感思維」。這些遠古時期的人相信,我畫下了你,我就佔有了你;我傷害了你的畫像,也就間接傷害到你本人。這種思維在今天仍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孩身上:比如他們有的會把玩具恐龍想像成真恐龍,讓它們相互打架撕咬;一些更調皮的會在牆上寫「某某某是隻豬」之類的話,彷彿寫了以後,對方就真的變成小豬了。這個時候,我們再轉過來想想阿爾塔米拉洞窟裡的動物壁畫,就很好理解了。原始人為什麼要畫動物,甚至為什麼要把這些動物畫成身負重傷、鮮血直流的樣子?因為他們要通過這種方式,給對方「造成一萬點傷害」啊。
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雖然學會了通過打磨石器來製作捕獵工具,但面對比人類個頭還大、還要凶猛矯健的動物時,往往也會凶多吉少。心中的恐懼促使他們拿起了礦石,畫下了這些動物,然後再戳死它們,彷彿在意念中對方已經死了。這就是關於藝術起源裡的「巫術說」,是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
有意思吧,藝術的起源,竟然是「畫個圈圈詛咒你」。
●意公子說:最早的繪畫裡幾乎都是動物形象,看不到人的影子。因為那時的人類太渺小了,面對猛獸時總是顯得非常無助,所以畫下牠們,在意念上將其打敗。一直到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創造出的工具越來越多,戰勝動物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甚至具備駕馭牠們的能力時,壁畫中才開始有了人類自己的模樣。
在這之後,人類不僅可以馴服動物,還學會了開荒種田,而繪畫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當人們終於擺脫了飢餓和凶險,自然就演繹出了無窮的追問和浪漫的想像。那些無窮的追問交給哲學,而浪漫的想像,就交給藝術吧。
32 作夢去吧!──超現實主義
藝術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火摧毀了許多城市,歐洲一度陷入非常低迷的境地,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劇烈變化,好多藝術家選擇了「作夢」,把自己心裡的那些奇怪念頭表現在畫布上。這些有點「無厘頭」的作品反映了藝術家怎樣的思考呢?
有一幅畫你肯定印象深刻。畫面裡有三個一動不動的時鐘,全都「葛優躺」似地癱軟著。樹沒有樹葉,也沒有樹根,就連樹枝也只有孤零零的一根,好像是為了掛這個時鐘特意長出來的。畫面左下角的平台上還擺著一個像水壺一樣的東西,上面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螞蟻,旁邊的鐘上停著一隻蒼蠅。
就是這樣的場景,加上遠處荒涼壓抑的海水和天空,就給人一種時間停止的錯覺。
這幅畫就是《永恆的記憶》(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作者是與畢卡索、馬諦斯並列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薩爾瓦多‧達利。
關於他的傳說有很多,大部分都將他形容成一個瘋瘋癲癲的人,大概是因為佛洛伊德《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是他靈感的重要來源。這本書陪伴著達利,讓他的超現實主義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巔峰。
佛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三部分構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粗略地說,「本我」指動物性、本能、生理需求,「自我」則負責思考、判斷,而「超我」的主要作用就是監督約束「本我」和「自我」兩部分,讓我們朝著「超我」的方向邁進。達利在畫面中將它們融合到一起,並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軟綿綿的鐘錶是達利的「本我」,是他內心無意識,甚至以夢境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它讓我們看到了時間在這裡融化、變質、腐蝕和衰敗的過程,是一個脫離現實生活的世界。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像,如果是在我們的夢境裡,或是潛意識裡,事物會像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那麼具象,那麼涇渭分明嗎?不會的,它們常常是融合的、變化的、無厘頭的。
接著我們會發現,其實這個畫面並不完全脫離現實。無論是鐘錶,還是遠處的海岸岩石,都是有寫實的繪畫技巧在裡面。這就是理性,那個約束著「自我」的部分。它控制著達利對畫面的繪畫過程。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實現「超我」,這個就見仁見智了。我的看法是,達利最終要表達的,是人類在潛意識中的記憶或許不過只是永恆裡的一點碎片。
雖然達利的畫已經夠讓人摸不著頭腦了,但這還不是超現實主義的全部。下面這幅畫可能會徹底把你搞矇。
我們知道,超現實主義畫家會把現實生活中看似完全沒有聯繫的東西放到一起,構築夢一般的場景。可馬格利特(Magritte)覺得,這樣最多只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對藝術家來說是不夠的。他希望自己的畫不僅能反映人混亂無序的意識,還有對世界、對人的思考。
這個時期,歐洲風靡著一種哲學思想,其創始人維根斯坦(Wittgenstein)致力於研究語言的使用對人類思維的影響。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使用語言和文字,這是人與世界溝通交流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可是很少人注意得到,語言和文字可以讓我們自由表達,卻也限制了我們。
馬格利特用《夢的鑰匙》(Key of Dreams)向我們解釋了這個抽象的理論。在這幅畫中,每一個圖像下面的單詞,都和圖本身毫不相干。雞蛋下是「刺槐」,高跟鞋下是「月亮」,蠟燭是「頂棚」,玻璃杯是「風暴」⋯⋯這圖文明顯不符啊。
於是我們會慢慢懷疑,為什麼會這樣?那我們看到的究竟是雞蛋還是刺槐?「刺槐」在這裡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樣的困惑會不斷循環。因為有詞語的存在,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將這個詞看作是對圖像的「命名」。而當詞語和圖像並不匹配的時候,我們的常識和意識是很難接受的。這種「難以接受」,就是馬格利特想要提醒我們的:我們的思維會被詞語或其他的事物干擾,用馬格利特的話來講,叫被「遮蔽」。
我們看到的圖像是可見的,可詞語指向的圖像是不可見的,並且仍然能對看得到的訊息做出干擾,「遮蔽」我們的眼睛。這就是可見和不可見之間的較量。
漸漸地,馬格利特不再跟我們玩心理實驗遊戲了,他嘗試在畫裡直接把人的這種被遮蔽狀態畫出來。比如頭上蓋著布,或者面前有一隻鴿子、一朵花。
比起馬格利特和達利,芙烈達(Frida)的畫可能會好理解得多,因為她的作品主角大多是她本人,她那連在一起的粗黑眉毛,讓人想認不出來都難。很多人因她的畫風怪誕詭異,也把她歸類到超現實主義畫家的陣營,但她本人是拒絕的。很簡單,她所畫的痛苦並不是發生在夢境中,而是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現實裡。
芙烈達的命運真不是一般的坎坷。從出生就患有小兒麻痹症不說,十八歲時還出了一場毀滅性的車禍。當嫁給自己心愛的藝術家里維拉(Rivera)後,又發現車禍的後遺症讓她的身體虛弱到不能懷孕。雪上加霜的是,丈夫里維拉不僅不關心妻子的傷痛,還到處「撩妹」,風流成性。據傳聞,里維拉前前後後跟三十多個女人保持著情人關係,其中甚至還有芙烈達的親妹妹。
這該是一個怎樣的男人和一段怎樣的婚姻!
芙烈達把婚姻帶給她的痛苦全部付諸繪畫。就在大家都以為她的畫連同她的人都要永遠沉浸在痛苦中時,芙烈達卻再次轉變,果斷和里維拉結束了婚姻關係。冷靜的內心讓她清醒地認識到里維拉在繪畫上對她的啟發,這讓她更大膽,更自我。
描繪痛苦本身,芙烈達做到了極致,更難得的是她把苦轉換成另外一種極其美好燦爛的東西釋放了出來。
1940 年,她畫下了一幅《戴荊棘和蜂鳥項鍊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 and Hummingbird)。
畫的背景是一大片綠色熱帶植物,芙烈達的頭髮上停著兩隻蝴蝶,兩邊肩膀分別是一隻黑猴和一隻黑貓。最顯眼的是她的脖子,上面繞著一圈蔓延到了整個肩膀的荊棘。
而荊棘上停留著一隻荊棘鳥。荊棘鳥是西方文化裡一種虛構的動物,傳說它從離開巢穴開始,就不停地尋找荊棘樹,當它找到時,就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一株最長最尖的荊棘上,然後一邊流血一邊歌唱。
在墨西哥原住民的印第安神話裡,這樣的動物代表死去的戰士會獲得重生,而芙烈達頭髮上的蝴蝶,在印第安民族的觀念裡,也代表著神聖的冠冕。畫裡的猴子和貓是她現實生活中的寵物,在和里維拉分開的那段日子裡,它們曾陪伴著她。她端端正正地面對我們,眼神裡沒有不安和驚恐,只有平和。稍稍緊閉的嘴唇讓整個面部緊繃起來,顯得很堅毅。荊棘甚至在她身上變成了像項鍊一樣漂亮的東西,它不再是捆綁,而是點綴。
人生有時候真的像夢境一般,但是即使是在夢境中,你也可以掌握主動權。
●意公子說:剛接觸超現實主義作品時,往往會覺得迷霧重重。可是藝術釋放的美總能指引我們不斷去靠近它。我們對藝術之中、畫之中的隱藏訊息有著天然的野心。也許我們的認識從始至終都有一定的侷限,無法完全瞭解畫家的意圖,可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欣賞,去感受,去不斷地探索,一次又一次地獲得對世界的新感知。
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方式將線條、形狀和顏色組合在一起,這不僅把日常生活裝扮得豐富多彩,還創造出了無數巧奪天工的作品。那麼,這些偉大藝術品的源頭究竟在哪,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1879 年,一位考古學家帶著他不到十歲的女兒來到了一個隱蔽的洞窟裡,想要探索原始人的遺跡。正當這位父親專注地趴在地面上尋找蛛絲馬跡時,小姑娘卻驚叫了起來:「爸爸,這裡有牛!」
這些牛正是阿爾塔米拉洞窟(Cave of Altamira)壁畫的主角。
阿爾塔米拉洞窟位於今日西班牙北部境內,其內部的壁畫距今至少有兩、三萬年的歷史。因為留存的數量龐大,品質極高,所以又被盛讚為「史前的西斯汀教堂」。這個洞窟的發現為人們打開了探索繪畫藝術起源的大門:我們終於知道,原來早在上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開始拿起身邊的礦石塗塗畫畫了。
那個時候的他們都畫些什麼呢?在兩、三公尺高、九公尺寬的洞窟牆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布著一百五十多幅壁畫。它們都是生活在西元前三萬年到西元前一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人留下的遺跡,主要形象有野牛、野馬、野豬、山羊和鹿。這些動物有的站著,有的狂奔,還有的蜷縮著身子趴在地上,就像是受了傷一樣。
其中一幅尤其引人注目。那是一隻野牛,身長大約兩公尺,頭緊緊貼在肚子上,全身縮成一團,像是受了傷一樣,人們因此叫它《受傷的野牛》(Injured Bison)。這幅壁畫的線條細膩流暢,從野牛的背部毛髮到肢體肌肉都維妙維肖。那時的人們沒有化學顏料,只能用有顏色的礦物質、
碳灰和泥土,摻雜著動物的脂肪和鮮血調和出天然顏料,但用它畫出來的壁畫幾萬年後依然色彩鮮艷,彷彿是昨天才塗上去的。這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懷疑洞窟的發現者是個騙子,或者是連他自己也被騙了。
直到幾十年後,人們陸續在法國等地也發現了類似的洞窟壁畫,再加上「碳–14定年法」的檢測手法,這一發現才最終得以證實:這些洞窟壁畫確實是史前人類畫上去的。可是,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畫這些動物呢?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認為,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那就必須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於是他找到了一個還處在原始時期、幾乎不受現代社會影響的蠻荒部落,讓生活在那兒的人賽跑,贏得比賽的人將獲得一幅畫有飽滿穀物的畫。賽後,拿到獎品的冠軍顯得異常興奮,把它恭敬地供奉了起來,因為他認為這能保佑自己來年豐收。可以想像,遠古時期的人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來。他們相信繪畫有著神力,能幫助他們實現願望。
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原始思維,即「交感思維」。這些遠古時期的人相信,我畫下了你,我就佔有了你;我傷害了你的畫像,也就間接傷害到你本人。這種思維在今天仍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孩身上:比如他們有的會把玩具恐龍想像成真恐龍,讓它們相互打架撕咬;一些更調皮的會在牆上寫「某某某是隻豬」之類的話,彷彿寫了以後,對方就真的變成小豬了。這個時候,我們再轉過來想想阿爾塔米拉洞窟裡的動物壁畫,就很好理解了。原始人為什麼要畫動物,甚至為什麼要把這些動物畫成身負重傷、鮮血直流的樣子?因為他們要通過這種方式,給對方「造成一萬點傷害」啊。
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雖然學會了通過打磨石器來製作捕獵工具,但面對比人類個頭還大、還要凶猛矯健的動物時,往往也會凶多吉少。心中的恐懼促使他們拿起了礦石,畫下了這些動物,然後再戳死它們,彷彿在意念中對方已經死了。這就是關於藝術起源裡的「巫術說」,是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
有意思吧,藝術的起源,竟然是「畫個圈圈詛咒你」。
●意公子說:最早的繪畫裡幾乎都是動物形象,看不到人的影子。因為那時的人類太渺小了,面對猛獸時總是顯得非常無助,所以畫下牠們,在意念上將其打敗。一直到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創造出的工具越來越多,戰勝動物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甚至具備駕馭牠們的能力時,壁畫中才開始有了人類自己的模樣。
在這之後,人類不僅可以馴服動物,還學會了開荒種田,而繪畫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當人們終於擺脫了飢餓和凶險,自然就演繹出了無窮的追問和浪漫的想像。那些無窮的追問交給哲學,而浪漫的想像,就交給藝術吧。
32 作夢去吧!──超現實主義
藝術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火摧毀了許多城市,歐洲一度陷入非常低迷的境地,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劇烈變化,好多藝術家選擇了「作夢」,把自己心裡的那些奇怪念頭表現在畫布上。這些有點「無厘頭」的作品反映了藝術家怎樣的思考呢?
有一幅畫你肯定印象深刻。畫面裡有三個一動不動的時鐘,全都「葛優躺」似地癱軟著。樹沒有樹葉,也沒有樹根,就連樹枝也只有孤零零的一根,好像是為了掛這個時鐘特意長出來的。畫面左下角的平台上還擺著一個像水壺一樣的東西,上面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螞蟻,旁邊的鐘上停著一隻蒼蠅。
就是這樣的場景,加上遠處荒涼壓抑的海水和天空,就給人一種時間停止的錯覺。
這幅畫就是《永恆的記憶》(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作者是與畢卡索、馬諦斯並列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薩爾瓦多‧達利。
關於他的傳說有很多,大部分都將他形容成一個瘋瘋癲癲的人,大概是因為佛洛伊德《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是他靈感的重要來源。這本書陪伴著達利,讓他的超現實主義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巔峰。
佛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三部分構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粗略地說,「本我」指動物性、本能、生理需求,「自我」則負責思考、判斷,而「超我」的主要作用就是監督約束「本我」和「自我」兩部分,讓我們朝著「超我」的方向邁進。達利在畫面中將它們融合到一起,並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軟綿綿的鐘錶是達利的「本我」,是他內心無意識,甚至以夢境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它讓我們看到了時間在這裡融化、變質、腐蝕和衰敗的過程,是一個脫離現實生活的世界。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像,如果是在我們的夢境裡,或是潛意識裡,事物會像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那麼具象,那麼涇渭分明嗎?不會的,它們常常是融合的、變化的、無厘頭的。
接著我們會發現,其實這個畫面並不完全脫離現實。無論是鐘錶,還是遠處的海岸岩石,都是有寫實的繪畫技巧在裡面。這就是理性,那個約束著「自我」的部分。它控制著達利對畫面的繪畫過程。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實現「超我」,這個就見仁見智了。我的看法是,達利最終要表達的,是人類在潛意識中的記憶或許不過只是永恆裡的一點碎片。
雖然達利的畫已經夠讓人摸不著頭腦了,但這還不是超現實主義的全部。下面這幅畫可能會徹底把你搞矇。
我們知道,超現實主義畫家會把現實生活中看似完全沒有聯繫的東西放到一起,構築夢一般的場景。可馬格利特(Magritte)覺得,這樣最多只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對藝術家來說是不夠的。他希望自己的畫不僅能反映人混亂無序的意識,還有對世界、對人的思考。
這個時期,歐洲風靡著一種哲學思想,其創始人維根斯坦(Wittgenstein)致力於研究語言的使用對人類思維的影響。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使用語言和文字,這是人與世界溝通交流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可是很少人注意得到,語言和文字可以讓我們自由表達,卻也限制了我們。
馬格利特用《夢的鑰匙》(Key of Dreams)向我們解釋了這個抽象的理論。在這幅畫中,每一個圖像下面的單詞,都和圖本身毫不相干。雞蛋下是「刺槐」,高跟鞋下是「月亮」,蠟燭是「頂棚」,玻璃杯是「風暴」⋯⋯這圖文明顯不符啊。
於是我們會慢慢懷疑,為什麼會這樣?那我們看到的究竟是雞蛋還是刺槐?「刺槐」在這裡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樣的困惑會不斷循環。因為有詞語的存在,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將這個詞看作是對圖像的「命名」。而當詞語和圖像並不匹配的時候,我們的常識和意識是很難接受的。這種「難以接受」,就是馬格利特想要提醒我們的:我們的思維會被詞語或其他的事物干擾,用馬格利特的話來講,叫被「遮蔽」。
我們看到的圖像是可見的,可詞語指向的圖像是不可見的,並且仍然能對看得到的訊息做出干擾,「遮蔽」我們的眼睛。這就是可見和不可見之間的較量。
漸漸地,馬格利特不再跟我們玩心理實驗遊戲了,他嘗試在畫裡直接把人的這種被遮蔽狀態畫出來。比如頭上蓋著布,或者面前有一隻鴿子、一朵花。
比起馬格利特和達利,芙烈達(Frida)的畫可能會好理解得多,因為她的作品主角大多是她本人,她那連在一起的粗黑眉毛,讓人想認不出來都難。很多人因她的畫風怪誕詭異,也把她歸類到超現實主義畫家的陣營,但她本人是拒絕的。很簡單,她所畫的痛苦並不是發生在夢境中,而是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現實裡。
芙烈達的命運真不是一般的坎坷。從出生就患有小兒麻痹症不說,十八歲時還出了一場毀滅性的車禍。當嫁給自己心愛的藝術家里維拉(Rivera)後,又發現車禍的後遺症讓她的身體虛弱到不能懷孕。雪上加霜的是,丈夫里維拉不僅不關心妻子的傷痛,還到處「撩妹」,風流成性。據傳聞,里維拉前前後後跟三十多個女人保持著情人關係,其中甚至還有芙烈達的親妹妹。
這該是一個怎樣的男人和一段怎樣的婚姻!
芙烈達把婚姻帶給她的痛苦全部付諸繪畫。就在大家都以為她的畫連同她的人都要永遠沉浸在痛苦中時,芙烈達卻再次轉變,果斷和里維拉結束了婚姻關係。冷靜的內心讓她清醒地認識到里維拉在繪畫上對她的啟發,這讓她更大膽,更自我。
描繪痛苦本身,芙烈達做到了極致,更難得的是她把苦轉換成另外一種極其美好燦爛的東西釋放了出來。
1940 年,她畫下了一幅《戴荊棘和蜂鳥項鍊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 and Hummingbird)。
畫的背景是一大片綠色熱帶植物,芙烈達的頭髮上停著兩隻蝴蝶,兩邊肩膀分別是一隻黑猴和一隻黑貓。最顯眼的是她的脖子,上面繞著一圈蔓延到了整個肩膀的荊棘。
而荊棘上停留著一隻荊棘鳥。荊棘鳥是西方文化裡一種虛構的動物,傳說它從離開巢穴開始,就不停地尋找荊棘樹,當它找到時,就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一株最長最尖的荊棘上,然後一邊流血一邊歌唱。
在墨西哥原住民的印第安神話裡,這樣的動物代表死去的戰士會獲得重生,而芙烈達頭髮上的蝴蝶,在印第安民族的觀念裡,也代表著神聖的冠冕。畫裡的猴子和貓是她現實生活中的寵物,在和里維拉分開的那段日子裡,它們曾陪伴著她。她端端正正地面對我們,眼神裡沒有不安和驚恐,只有平和。稍稍緊閉的嘴唇讓整個面部緊繃起來,顯得很堅毅。荊棘甚至在她身上變成了像項鍊一樣漂亮的東西,它不再是捆綁,而是點綴。
人生有時候真的像夢境一般,但是即使是在夢境中,你也可以掌握主動權。
●意公子說:剛接觸超現實主義作品時,往往會覺得迷霧重重。可是藝術釋放的美總能指引我們不斷去靠近它。我們對藝術之中、畫之中的隱藏訊息有著天然的野心。也許我們的認識從始至終都有一定的侷限,無法完全瞭解畫家的意圖,可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欣賞,去感受,去不斷地探索,一次又一次地獲得對世界的新感知。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