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臨床佛學與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靈性照顧
滿額折

臨床佛學與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靈性照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60 元
優惠價
93521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臨床佛學在臺灣的創立,經歷下列的里程碑:起源於1995年臺大緩和醫療病房開辦,先後接受佛教蓮花基金會及一如淨舍臨終關懷協會的委託研究計畫,進行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及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的探討,2000年開始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至2007年成立臨床佛學研究協會,開創臨床宗教師的服務網絡,進一步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模式,在2011年國際佛學研究協會(IABS)世界會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並發表在《安寧緩和醫學雜誌》。
相對於西方醫療傳教,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是佛教界的創舉。本土化靈性照顧有三項特點:
1. 靈性指的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內在力量,屬於自力。
2. 臨床靈性課題來自於死亡威脅,分為死亡迷思、生死困頓和死亡恐懼。
3.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在於傳授各種法門,且包括病人的死亡準備與來生期待,以及家屬預期性悲傷輔導等服務。
我們定義本土化靈性為:「對正法的感應、證悟與理解能力,是一種生命力,心智成熟的表現。」臨床照顧上,強調以病人為師;病人不僅是接受者,也是示現者。因此,臨床佛學成為一門結合醫學與佛學研究、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的學術領域。
本土化靈性照顧的五階段架構,分別為(1)病情告知、(2)死亡準備、(3)感應靈性、(4)依持法門與(5)成佛之道。以臨床診治為例,依據「四聖諦」原則,分述如下:
1. 從病情發展的過程,將病人「五蘊」的各種苦,分為身體、心理、社會、自然和靈性五方面,區分出無形的「靈性苦」。
2. 依「十二因緣法」,評估四聖諦當中「集」的部分。
3. 根據「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來設定照顧計畫的目標(「滅」的部分)。
4. 最後將各種靈性的苦因歸類為六大靈性課題,依照病史的逐日記錄,整理分為主觀和客觀的臨床表現,來評估其靈性課題的種類,並做成照顧計畫,其中最重要的是研擬法門傳授。法門的應用在靈性照顧上,屬於法師的專業,也是法師的應用處方。法門執行分為「念佛法門」、「皈依法門」、「禪定法門」、「臨終說法與助念」、「懺悔法門」、「眾善法門」等,觀察並記錄法門的療效(「道」的部分)。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養成,分為三階段,即(1)臨床前期、(2)臨床期及(3)繼續教育期。培育課程首先要瞭解緩和醫療的內涵,以病人和家屬為服務對象,建立信賴關係,重視臨床問題的評估與分析。通過臨床見習,再選擇具備適當條件的法師,通過面試後,方能接受「佛法與臨終關懷理論與實際」的完整課程,包含基礎、入門、進階和專業等臨床學習過程,成為進入臨床的新進法師。在帶領法師指導下,臨床專業訓練為三個月,通過甄試,成為合格的臨床佛教宗教師。接受介紹分發至各醫院服務。執業後比照其他醫事人員,每六年要修滿規定的繼續教育學分,重新換證。
本書作者是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的名譽教授,也是臺大緩和醫療病房開辦者。過去二十多年來,從引進法師參與末期病人的照護、佛法在臨終關懷的研究、研擬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課程、創立臨床佛學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到研究成果的發表,從未中斷。作者和所領導研究團隊已發表有關臨床佛學的論文,依據刊登的雜誌刊物,大約分為五部分:國內學會雜誌、國外SCI雜誌、教科書、臺灣臨床佛學研究會訊和其他。論文內容經過梳理後,完成此書之著作。本書以靈性議題為主軸,佛法修行及經典應用為導向,結合臨床緩和醫學的診治及安寧團隊成員的照護,提供作為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的參考書籍,也適合其他團隊成員瞭解宗教師的角色和專業。
雖經系統性整理,全書的內容仍十分龐雜,必須從臨床立場去瞭解佛學在安寧緩和醫療研究的心路歷程,方能掌握各章節前後之脈絡。本書摘要分五方面的層次來說明:
1. 臺灣臨床佛學的起源來自民眾信仰,能與法師建立療癒關係,接受法師的開示說法。基於末期病人面對死亡無明的困擾,為提升善終品質的考量,發展及培訓臨床法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提供本土化靈性照顧之必要性,為臨床佛學的原始目的。
2. 在本土化靈性照顧之下,善終的定義不止於生死兩相安,進一步有來生期待,為來生做準備;視死亡是過渡而非終結,導入邁向成佛之道的善逝目標。這種有別於西方牧靈人員提供的靈性照顧,成為臨床佛學研究的特色。
3. 安寧緩和醫療是跨專業團隊合作的臨床服務,在病人有限的生命期間,提供五全照護,是一項與時間競賽的挑戰工作。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不僅改善病人靈性困擾、提升生活品質、降低家屬預期性的悲傷反應,同時也保持團隊成員的士氣,促進各成員專業能力的成長。
4. 臨床佛學結合中華文化的傳承,以人為本,超越個人的宗教屬性。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適合每個人在生命末期,以信仰為基礎心智活化的成長歷程。
5. 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靈性需求越顯重要。儒釋道思想信仰在臨床佛學引導下,提升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高度、廣度和深度,成為個人超越老化的核心力量,進而有助於健康老化、活躍老化和成功老化政策的建構。
本書內容除前言、後記外,分十章。前言介紹緣起、說明緩和醫學的原則、會徽的意涵和兩本相關書籍的序言。第一章探討臨床佛學在寶島臺灣落地生根的因緣際會、靈性課題、全人照護的評估、信仰認知的本土研究以及臨床佛學三階段歷程。第二章記錄作者在各類臨床佛學研究論文的發表,來彰顯臨床佛學核心理念及實際應用,作為臨床佛學發展的基礎。第三章至第十章為臨床佛學的精華所在,來自於收集過去在宗教師的培訓期間所發表的論文,透過系統性整理所得;主題分別為死亡恐懼、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臨床佛教宗教師、主要佛教經典在臨床應用、臨床開示模式及法門應用在靈性照顧、老人及末期善終服務的探討、臨終關懷個案討論及共識、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和病歷記錄表格。後記為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受到國際重視;隨著高齡化社會的需求,國內也開始重視靈性關懷人員的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角色需要進一步深化。
總之,佛法在安寧緩和醫療的運用是建立本土化靈性照顧的特色,也帶動臨床佛學在臺灣的創立。經過臨床佛學培訓的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第一線照顧,解除病人靈性上的受苦,有助於靈性境界的提升與死亡恐懼的減少;病人在法門依持之下,啟發內在力量、提升生活品質而達到善終;對家屬提供生與死教育,化阻力為助力,減少預期性的悲傷;並且提振安寧緩和團隊成員的士氣。展望未來,經由臨床佛學研究發展,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生命教育,期能超越老化,成為善終的里程碑。

作者簡介

陳慶餘 Ching-Yu Chen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榮譽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1966/09-1973/06)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1995/08/01~2014/01/31)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2007/10-2013/09)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2006/07/07-2012/06/20)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2005/06/16-2009/07/01)
台灣家庭醫學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2003/08-2006/07)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1998/07-2000/07)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1991/08/01-1995/10/31; 1998/03/01-2005/07/31)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
宗旨:
結合醫學與佛學研究,以促進臨床佛學發展,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

任務:
1. 結合佛學與醫學之研究,發展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提升末期病人之照護品質。
2. 舉辦臨床佛學研究活動和發展教育課程。
3. 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相關之促進國民健康活動與課程。
4. 協助臨床佛教宗教師專業教育之研究發展。
5. 其他為達成本協會宗旨所需要辦理的事項。

目次

中英文摘要

前言
壹、緣起
貳、緩和醫學的原則
參、聽診器與念珠的意涵
肆、生死靈性對話

第一章 因緣際會
壹、落地生根
貳、靈性課題
參、全人照護
肆、末期症狀控制的原則
伍、靈性照護的國際觀點
陸、本土化研究:信仰認知對癌末病人與其照顧者之影響
柒、三階段歷程
捌、十年有成
玖、從本土化靈性照顧的探索到臨床佛學的創立
拾、臺日臨床佛教交流

第二章 研究發展
壹、善終理念學術發表
貳、臨床佛學的生死觀
參、心靈對話
肆、華人社會的儒釋道信仰
伍、臨床佛學診治原則
陸、宗教師參與靈性照顧
柒、「靈性」 內涵及新解
捌、靈性健康與發展
玖、高齡化社會的生命關懷
拾、十二因緣多重說法
拾壹、一心二門觀
拾貳、禪修與安寧療護
拾參、念佛是心法
拾肆、信心不二,一心念佛
拾伍、普賢願行
拾陸、活在當下的生命智慧
拾柒、佛在心中,常樂我淨

第三章 死亡恐懼
壹、死之無明
貳、死亡概念與態度
參、九二一震災前後民眾死亡概念與態度之改變
肆、癌末病人死亡恐懼之臨床情境
伍、死亡恐懼表現及機轉之研究
陸、死亡恐懼影響因素之分析
柒、協助病人面對死亡恐懼
捌、死亡準備
玖、死亡前的各種準備對善終指標之影響
拾、生命教育

第四章 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
壹、癌末病人靈性需求
貳、儒釋道信仰與靈性照顧
參、靈性照顧模式之研究
肆、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
伍、感應靈性存在
陸、靈性感應故事的啟示
柒、成佛之道
捌、三法印之臨床解析

第五章 臨床佛教宗教師
壹、佛法應用在靈性照顧
貳、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
參、臨床佛教宗教師在安寧緩和醫療中的角色
肆、宗教師需求調查:宗教師在緩和醫療病房的角色和服務狀況調查
伍、法師服務對善終之研究
陸、宗教師的五弘誓願
柒、臨床法師四句偈

第六章 佛教經典應用
壹、《圓覺經》與靈性定義
貳、《金剛經》在靈性照顧的應用
參、《六祖壇經》與臨床宗教師
肆、本來面目與生命力
伍、《心經》――空觀奧密
陸、無畏施三部經――《普門品》、《地藏經》、《阿彌陀經》
柒、《無常經》――生與死教育
捌、《觀無量壽佛經》――念佛法門
玖、極樂佛土象數理解構
拾、娑婆世界天人師

第七章 臨床開示與法門
壹、緩和醫療臨床開示模式之探討――以惠敏法師教學個案為例
貳、受苦的意義
參、生命回顧
肆、追求靈性生命目標
伍、臨床法門應用
陸、各種法門應用對善終指標影響之分析
柒、臨終說法與助念
捌、懺悔法門實務應用
玖、頭頸部癌末病人之靈性照顧研究
拾、癌末病人憂鬱症之靈性照顧
拾壹、化悲傷為祝福

第八章 善終服務
壹、高齡化社會老年安寧緩和醫療
貳、善終服務之文獻複查
參、衰弱老人之靈性需求與關懷
肆、癌末家屬照顧者身心俱疲症候群之探討
伍、善終研究
陸、臨床宗教師照顧對癌末病人善終指數之提升
柒、臺大雲林分院社區善終照護準備計畫
捌、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居家善終靈性照顧
玖、超薦佛事與遺屬輔導

第九章 臨終關懷個案討論
壹、臨終關懷個案討論有感
貳、臨終關懷個案討論例舉
參、安寧病房臨終關懷共識
肆、佛法在「臨終關懷個案討論」的心得分享
伍、安寧本懷 開示悟入

第十章 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
壹、臺灣臨床佛教宗教師之培訓
貳、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推廣計畫
參、培訓暨學程規劃之展望
肆、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甄審暨資格認證與展延辦法
伍、培訓病歷記錄表格―癌末病人臨床照顧各種臨床表格設計

後記
壹、歐洲緩和醫療協會
貳、經濟學人全球死亡品質評估
參、天主教亞洲通訊社採訪
肆、2020年臺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年會
伍、新冠疫情下的靈性關懷
陸、超越老化 發菩提心
柒、靈性境界

附錄、臨床佛學研究相關論文發表
致謝

書摘/試閱

臨床佛學在臺灣的創立,經歷下列的里程碑:起源於1995年臺大緩和醫療病房開辦,先後接受佛教蓮花基金會及一如淨舍臨終關懷協會的委託研究計畫,進行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及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的探討,2000年開始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至2007年成立臨床佛學研究協會,開創臨床宗教師的服務網絡,進一步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模式,在2011年國際佛學研究協會(IABS)世界會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並發表在《安寧緩和醫學雜誌》。
相對於西方醫療傳教,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是佛教界的創舉。本土化靈性照顧有三項特點:
1. 靈性指的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內在力量,屬於自力。
2. 臨床靈性課題來自於死亡威脅,分為死亡迷思、生死困頓和死亡恐懼。
3.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在於傳授各種法門,且包括病人的死亡準備與來生期待,以及家屬預期性悲傷輔導等服務。
我們定義本土化靈性為:「對正法的感應、證悟與理解能力,是一種生命力,心智成熟的表現。」臨床照顧上,強調以病人為師;病人不僅是接受者,也是示現者。因此,臨床佛學成為一門結合醫學與佛學研究、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的學術領域。
本土化靈性照顧的五階段架構,分別為(1)病情告知、(2)死亡準備、(3)感應靈性、(4)依持法門與(5)成佛之道。以臨床診治為例,依據「四聖諦」原則,分述如下:
1. 從病情發展的過程,將病人「五蘊」的各種苦,分為身體、心理、社會、自然和靈性五方面,區分出無形的「靈性苦」。
2. 依「十二因緣法」,評估四聖諦當中「集」的部分。
3. 根據「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來設定照顧計畫的目標(「滅」的部分)。
4. 最後將各種靈性的苦因歸類為六大靈性課題,依照病史的逐日記錄,整理分為主觀和客觀的臨床表現,來評估其靈性課題的種類,並做成照顧計畫,其中最重要的是研擬法門傳授。法門的應用在靈性照顧上,屬於法師的專業,也是法師的應用處方。法門執行分為「念佛法門」、「皈依法門」、「禪定法門」、「臨終說法與助念」、「懺悔法門」、「眾善法門」等,觀察並記錄法門的療效(「道」的部分)。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養成,分為三階段,即(1)臨床前期、(2)臨床期及(3)繼續教育期。培育課程首先要瞭解緩和醫療的內涵,以病人和家屬為服務對象,建立信賴關係,重視臨床問題的評估與分析。通過臨床見習,再選擇具備適當條件的法師,通過面試後,方能接受「佛法與臨終關懷理論與實際」的完整課程,包含基礎、入門、進階和專業等臨床學習過程,成為進入臨床的新進法師。在帶領法師指導下,臨床專業訓練為三個月,通過甄試,成為合格的臨床佛教宗教師。接受介紹分發至各醫院服務。執業後比照其他醫事人員,每六年要修滿規定的繼續教育學分,重新換證。
本書作者是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的名譽教授,也是臺大緩和醫療病房開辦者。過去二十多年來,從引進法師參與末期病人的照護、佛法在臨終關懷的研究、研擬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課程、創立臨床佛學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到研究成果的發表,從未中斷。作者和所領導研究團隊已發表有關臨床佛學的論文,依據刊登的雜誌刊物,大約分為五部分:國內學會雜誌、國外SCI雜誌、教科書、臺灣臨床佛學研究會訊和其他。論文內容經過梳理後,完成此書之著作。本書以靈性議題為主軸,佛法修行及經典應用為導向,結合臨床緩和醫學的診治及安寧團隊成員的照護,提供作為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的參考書籍,也適合其他團隊成員瞭解宗教師的角色和專業。
雖經系統性整理,全書的內容仍十分龐雜,必須從臨床立場去瞭解佛學在安寧緩和醫療研究的心路歷程,方能掌握各章節前後之脈絡。本書摘要分五方面的層次來說明:
1. 臺灣臨床佛學的起源來自民眾信仰,能與法師建立療癒關係,接受法師的開示說法。基於末期病人面對死亡無明的困擾,為提升善終品質的考量,發展及培訓臨床法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提供本土化靈性照顧之必要性,為臨床佛學的原始目的。
2. 在本土化靈性照顧之下,善終的定義不止於生死兩相安,進一步有來生期待,為來生做準備;視死亡是過渡而非終結,導入邁向成佛之道的善逝目標。這種有別於西方牧靈人員提供的靈性照顧,成為臨床佛學研究的特色。
3. 安寧緩和醫療是跨專業團隊合作的臨床服務,在病人有限的生命期間,提供五全照護,是一項與時間競賽的挑戰工作。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不僅改善病人靈性困擾、提升生活品質、降低家屬預期性的悲傷反應,同時也保持團隊成員的士氣,促進各成員專業能力的成長。
4. 臨床佛學結合中華文化的傳承,以人為本,超越個人的宗教屬性。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適合每個人在生命末期,以信仰為基礎心智活化的成長歷程。
5. 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靈性需求越顯重要。儒釋道思想信仰在臨床佛學引導下,提升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高度、廣度和深度,成為個人超越老化的核心力量,進而有助於健康老化、活躍老化和成功老化政策的建構。
本書內容除前言、後記外,分十章。前言介紹緣起、說明緩和醫學的原則、會徽的意涵和兩本相關書籍的序言。第一章探討臨床佛學在寶島臺灣落地生根的因緣際會、靈性課題、全人照護的評估、信仰認知的本土研究以及臨床佛學三階段歷程。第二章記錄作者在各類臨床佛學研究論文的發表,來彰顯臨床佛學核心理念及實際應用,作為臨床佛學發展的基礎。第三章至第十章為臨床佛學的精華所在,來自於收集過去在宗教師的培訓期間所發表的論文,透過系統性整理所得;主題分別為死亡恐懼、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臨床佛教宗教師、主要佛教經典在臨床應用、臨床開示模式及法門應用在靈性照顧、老人及末期善終服務的探討、臨終關懷個案討論及共識、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和病歷記錄表格。後記為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受到國際重視;隨著高齡化社會的需求,國內也開始重視靈性關懷人員的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角色需要進一步深化。
總之,佛法在安寧緩和醫療的運用是建立本土化靈性照顧的特色,也帶動臨床佛學在臺灣的創立。經過臨床佛學培訓的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第一線照顧,解除病人靈性上的受苦,有助於靈性境界的提升與死亡恐懼的減少;病人在法門依持之下,啟發內在力量、提升生活品質而達到善終;對家屬提供生與死教育,化阻力為助力,減少預期性的悲傷;並且提振安寧緩和團隊成員的士氣。展望未來,經由臨床佛學研究發展,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生命教育,期能超越老化,成為善終的里程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3 521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