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滿額折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撕除完美主義的負面標籤,好好運用你的獨特天賦!
★韓國YES網讀者評價9.6分,結合科學與心理學,
第一本善用「完美主義」的幸福人生指南!
★5大指標╳4大類型╳20年深入研究,精準歸納你的完美主義傾向
★獨家收錄|完美主義檢測表|

寫給總是想做到最好而感到心累的你!
你是否常厭煩自己的完美主義?
被人說挑剔、要求,自己又常焦慮拖延怕犯錯……

「完美主義」這項特質,常被貼上負面標籤,
在現今社會也是引起憂鬱、恐慌、不安的一大主因。
但追求卓越與成就,一直是人類前進的強大原動力,
完美主義的許多特質,都是推進人們積極成長的要素之一,
要如何運用這些特質,成為正面成長的力量呢?

而在一片「不完美也很好」的聲浪中,本書將幫助你如何自處,
你會明瞭,完美主義是一種獨特的天賦,
善用自己的完美傾向,成為「剛剛好的完美主義者」!

本書通過5大要素檢測出你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
並以性格特質區分,將完美主義歸納成4種不同類型,提供解決之道!



|本書特色|

▶▶4大完美主義類型及對應方法
//你的完美主義特質可能單一而鮮明,也可能下列每則敘述都像是在說你//
【追求認同型】容易討好他人而疏忽自己→練習找出自己重視的事物
【慣性拖延型】高自尊、因追求完美才拖延→練習認清真實的時間感
【安全導向型】慎重預防危機、害怕變動,只求安穩→練習靈活思考
【成長導向型】意志堅定、領袖風範→偶爾需要柔軟身段,對他人多點同理心


▶▶5大關鍵指標╳26道檢測題,找出你的完美主義雷達圖
//用獨創的完美主義檢測表模擬各種社會情境,從你最擔憂的消極面分析可能造成的身心問題//
◎【完美主義檢測表】
✔對日常生活中很單純的事情也會心生懷疑。
✔關於我的將來,我的父母抱持比我更高的期許。
✔我具有反覆做同一件事,導致工作延宕的傾向。
✔我的父母絕對不會試著理解我的失誤。
✔當其他人表現得比我好,我會覺得自己在這件事上失敗了。
✔我是講究乾淨整齊、時時都在整理的人。
✔要是我無法時時表現出色,大家就不會尊重我。

↓↓藉由檢測題目,便能夠分析出在你完美主義傾向中,5大關鍵要素的占比多寡,
那麼你就可以藉由從中尋求平衡的方式,善用自己的完美傾向,取得各種傑出成果。↓↓

◎【從5大關鍵指標分析你的完美主義】
//解析構成完美主義5大要素的形成原因及因應之道//
指標1:對失誤過度憂慮
原因→無法承受犯錯引發的羞愧、不想落人口實
解方→練習在追求完美與預防失誤之間找尋平衡
指標2 :整理癖
原因→確認自己握有掌控權、調節內心不安
解方→謹記最初的目標,減少細節及過多的代辦事項
指標3 :父母的高度期待
原因→原生家庭的教養壓力、父母以身作則
解方→對自己多點溫暖,避免將父母的期待全數內化
指標4 :高成就標準
原因→認為只有自己表現完美,才能獲得他人喜愛或稱讚
解方→停止自我批判,寬容待己
指標5 :對行動產生懷疑
原因→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反而容易舉棋不定
解方→肯定自己的行動,增加確信感

作者簡介

李東龜 이동귀
延世大學心理系教授。曾擔任普渡大學教授、韓國諮商心理學會副學會長等職,並花費二十餘年的時間研究完美主義、拖延症與自我價值感等。
曾參與YTN科學頻道的「思想研究室」、JTBC頻道的《金濟東的Talk to you》、EBS《有問題的特講秀,Big Bang》等節目,著有《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日常心理圖解大百科》、《每天來點心理學,揭開隱祕的人性關鍵字》、《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以上均有繁體中文版)等書。

孫何林 손하림
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延世大學心理學系博士。主要研究項目為完美主義、貪吃與情緒調節問題等。

金書瑛 김서영
畢業於Stony Brook紐約州立大學,現正就讀延世大學心理諮商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完美主義在人際關係上造成的憂鬱、自殘經驗的影響等。

簡郁璇
專職譯者,期許在時間的淬鍊下,練就收放自如的譯筆。
譯有《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災難觀光團》、《小雪:被愛的條件》、《關於女兒》、《兩個女人住一起》等數十冊。

臉書專頁、IG:小玩譯。

【前言】必須了解完美主義的成因

身為一名諮商心理學的學者,筆者長年致力於研究完美主義,也在學校與企業等各種場合授課、進行諮商。筆者會對完美主義產生興趣,是因為發現身邊有完美傾向的人要比想像中多。
其中有善用完美主義、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也有因為自己的完美主義而備受煎熬的人。實際上,筆者所任職的延世大學諮商心理研究室,就曾以五百一十一名韓國人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兩名之中就有一名以上(占全體的五十三.六二%)具有完美主義的傾向。
事實上,完美傾向與憂鬱高度相關。每當透過新聞接觸到憂鬱症所引起的憾事,我就會因為「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內心生病了啊」的想法而心情沉重,同時思索,身為一名心理學家的我,能帶給陷入憂鬱的人什麼樣的幫助。輔導許多個案,透過企業演講與上班族對話的同時,我也肯定了一件事──讓大家對完美主義有更完整的認識,有助於維持他們的心理健康。
在漫長的人生中,每個人多少都曾碰過心理上的坎,只不過有人將這道難關當成必經的歷程,順利地跨越,也有人長年在內心支離破碎的狀態下承受莫大的痛苦。追究其源頭,完美傾向就是原因之一。事實上,過去我們透過各種研究得知,若是人受到完美主義的消極面影響,並為此痛苦不已,就很可能深受憂鬱症之苦,只不過這樣的認知目前尚未普及。

完美主義與憂鬱症
憂鬱的人們主要會感到悲傷、產生疲勞感、患有睡眠與進食障礙、陷入絕望、產生厭世的念頭,而且他們還會經常談論挫折、失去及失敗。只要靜下心傾聽,就可得知多數人都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帶有完美傾向,也就是「我必須表現傑出」或者「我不能有半點失誤」。所以,想要理解憂鬱症,就必須準確地理解位於源頭的完美主義。
美國著名的認知行動治療學家羅茲‧夏弗蘭(Roz Shafran)博士及其同事,就曾以減重的人們為例,說明完美主義者何以陷入憂鬱的機制。
需要減重時,完美主義者往往會將目標訂得太高,因此有很高的機率會失敗。一旦失敗,他們就會指責自己,以至於整個人鬱鬱寡歡。有趣的是,有時即便達成目標,這些人看起來卻也不怎麼開心,他們甚至還會懷疑「是不是把目標訂得太低了?」並表示下次要調高目標。這種思考模式到頭來只會引來失敗,緊接在後的憂鬱也成了必然。這樣的人,正是「不幸的完美主義者」。
人不完美,卻追求完美,也許這個命題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過追求卓越與成就,會成為人類前進的強大原動力。渴望得到大眾喜愛與關注的知名人士,也有不少人追求完美,但渴望完美的傾向越強烈,就越容易被社會認同左右,一旦他人的反應無法達到期待,就會對內心造成莫大打擊。何止是知名人士呢?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不少人因為具有完美主義傾向,而經歷大大小小的問題,像是拖延症、強迫症、飲食失調等。
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因為無法承認自己不完美,或者為了追求完美而放棄大好人生。此外,認為「我就只能這樣嗎?」陷入不斷自我指責的惡性循環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都會引發憂鬱症,而重度憂鬱更可能導致一個人做出極端的選擇。就算沒有走上絕路,心理上也會變得畏畏縮縮,同時這種挫折感也會對一個人的生活品質造成深遠影響。

克服完美主義也可以很科學
市面上,撫慰憂鬱症患者、提升低自尊感的好書不計其數,透過這些書籍傳遞的安慰,獲得心靈上的平靜,也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不過,這本書的設計重點不在於給予安慰,而是一本以實際研究和數據為根基,清晰明瞭地說明完美主義是什麼、該如何克服的指南書。筆者希望能透過心理學家、研究人員、諮商心理學博士提點的實用訣竅,提出為人生帶來實質變化的方法,而這是因為筆者判斷,相較於憂鬱症本身,如今更應該以科學的角度去理解引發憂鬱症的源頭,也就是「完美主義」。
所以,相較於給予溫暖的共鳴和安慰,本書主要收錄的是透過有系統的研究結果和精準數據所導出的分析,以及幫助大眾理解的眾多案例。此外,本書也以針對韓國人進行的研究調查結果為基礎,提出全面理解、無痛克服以及靈活運用完美主義的方針,更收錄了專家進行研究時使用的完美主義診斷表,為讀者提供自行檢測的機會。
筆者的期許,就是希望能盡量傳達有關完美主義的正確知識,當讀者嘗試理解自己與親朋好友的行為與心理時,能夠帶給他們實質的幫助。此外,也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踏板,使所有人能建立更和諧的關係,活出更幸福的人生。當一個人能理解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找到相對應的解決之道並順利消除心理問題,我相信他必能脫胎換骨,成為比任何人都成功、比任何人都幸福的完美主義者。
最後,我要向為這本書的付梓出力的流水出版社同仁、寫推薦文的老師們表達深摯的感謝。與孫夏林、金英書 老師一起腦力激盪、共同撰書的過程彌足珍貴,另外,我也要向鼓勵作者群的親朋好友致上謝意。

【結語】讓完美主義成為一種天賦

哲學家康德以過精準規律的人生聞名,甚至有人以看到他散步的時刻來調整鐘錶。康德是澈底恪守工作與計劃的完美主義者,甚至韓國某電視節目就曾以「康德為何結不了婚?」為主題製作內容,並在播出後蔚為話題。
年輕時的康德是個萬人迷,尤其有位女人積極求愛,做出了打破當時常規的舉動,先向康德求婚。面對如此積極的女人,康德也不禁心生動搖,決定認真地考慮結婚這件事。最後,康德找出了三百五十四種要結婚的理由,以及三百五十種不該結婚的理由,在評估利大於弊之後,康德於是下定決心要走入婚姻。但是就在康德去找這名女性,並表達自己結婚的意願時,卻被對方澈底地拒絕了,因為他竟花了七年的漫長時間考慮結婚,而當初求婚的女性早就已經另嫁他人,甚至生下兩個孩子了。最後,深受追求完美的性格影響,無論任何事都要徹頭徹尾地進行查證,才有辦法做出決定的康德,就這麼獨自度過了一生。
但是,任何人都不會說康德的人生是失敗的。他帶領啟蒙運動走向巔峰,確立了德國觀念論的基礎,而康德與其哲學觀點,至今仍被無數學者視為重要的研究主題,並進行新的闡釋。順道一提,從康德達成驚人的成果,以及專注自己的決定更勝他人來看,他可能是屬於「鋼鐵意志,成長導向型」的完美主義者。
之所以在結語提及康德的故事,是因為認為他的案例能輕易地比較出完美傾向「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正反面。雖然這樣的想像很無厘頭,但假如康德因為結不了婚而飽受衝擊,拋棄了自己長年來澈底查證的習慣,那會發生什麼事呢?說不定他對後世造成深遠影響的學術成就會全數消失,也無法在歷史上留名。我們無法得知康德是否為自己的完美傾向所苦,或者是否努力想要擺脫它,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完美傾向乃是達成驚人成就的一大優勢。

戰勝完美傾向的兩面性
然而,大多數平凡的完美主義者並不如康德非凡出眾,就像本書中所探討的,他們都受到完美傾向的性格折磨,也很容易陷入兩難。因為如果不能確定不完美是否就是「完美的好方法」,他們就什麼也做不了。儘管受到完美主義的折磨,卻又深深著迷於自己追求完美的樣子,因此甚至可能會暗自期望完美主義自行遠離。
人本來就有推與拉的雙重性,我們稱之為「接近-迴避動機」,它會以「我真的很想把事情做好,但完美傾向的折磨令我痛苦不已」等樣貌表現出來,而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兩種矛盾。
第一,有別於期望追求完美──制定難以企及的高標準,持續不懈地追求零缺點,我們很可能會做出自己並不完整的結論。第二,完美主義者帶著無法共存的兩張相反臉孔──追求卓越的幸福樣貌,以及對失敗的恐懼、自我苛責等與幸福背道而馳的樣貌。因此,雖然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有時會充滿成就的喜悅,但也可能引發對自身能力的懷疑與憂鬱情緒。
人何時才能變得幸福?有學者說是與幸福之人一起享用美食,也有人說,當喜歡的人在身旁,幸福就會傳染。心理學家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和理查‧萊恩(Richard Ryan)則主張,為了獲得幸福,我們必須滿足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與關聯性(Relatedness)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其中的勝任感指的是深切感覺到自己擅長什麼。換句話說,勝任感意味著能夠達成某件事的自信感與能力,所以如果想要獲得幸福,就需要自發性且具成長導向的「追求卓越」。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將不幸的完美傾向轉換為幸福的完美傾向。

相信自己,就能改變
想要改變,就必須尊重自己,對自身具備的能力有所自覺。意即,必須領悟到我具有不被不幸的完美傾向折磨的價值(自尊感),同時我也具備了改變此情況的力量(自我效能感)。希望各位能透過這本書,從各種角度仔細檢視完美主義,並根據四種完美主義者的類型,思考帶來正向變化的具體方案,展開全新的人生。改變是人生贈予我們的至高祝福。無論是哪一種完美主義類型終究都不完美,因此記住,重要的是突顯優點、彌補缺點。
若說筆者群有什麼期望,那就是透過《完美主義也能是一種祝福》介紹的內容,能幫助讀者「有意識地、合理地、持續地努力」。但願這本書能幫助所有人獲得卓越、亮眼的成果,並以幸福的完美主義者之姿重生。最後,我們就以另一名完美主義者米開朗基羅的話來總結。

小事能造就完美,
而完美並不是一件小事。

目次

【前言】 了解完美主義的成因
第1章 給夢想完美卻早已精疲力竭的你
──檢視你的完美主義
追求完美並不是一種罪過
幸福的完美主義者vs.不幸的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的五大視角
不完美焦慮造成的三大問題

第2章 完美主義者怎麼養成的?
──使我們成為完美主義者的五大要素
追求完美的你必須知道的事
要素1:對失誤過度憂慮
要素2:整理癖
要素3:父母的高度期待
要素4:高成就標準
要素5:對行動產生懷疑
|完美主義檢測表|

第3章 完美主義者的四種類型
──開始理解我與他人的完美主義
先了解自己,才能和他人和平共處
類型1:眼力快、八面玲瓏,追求認同型
類型2:追求刺激,慣性拖延型
類型3:防彈背心,安全導向型
類型4:鋼鐵意志,成長導向型

第4章 蛻變成亮眼的完美主義者
──改變與成長的實踐指南
改變之前,你至少要做這些準備
追求認同型:優先重視自己的心情
慣性拖延型:培養務實的時間觀念
安全導向型:性格慎重且身段柔軟
成長導向型:建立與他人的交集
【結語】讓完美主義成為一種天賦

書摘/試閱

〈不完美焦慮造成的三大問題〉

「完美主義者」這個詞彙中似乎帶有「勤勉之人」的涵義,因為它帶給人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完美主義者是在時間內把某件事做得無懈可擊的人。因此,許多人在求職面試時會說自己的缺點是要求完美,並且表示,雖然自己為此感到痛苦,但也因為自己腳踏實地、責任感強,恰恰是組織必需的人才。
有趣的是,部分完美主義者會出現拖延(procrastination)的矛盾行為。拖延指的是眼前有非做不可的重要事情,可是當事者卻一天拖過一天,直到火燒眉毛了才開始著手進行。實際上,有拖延症的完美主義者經常會聽到別人說他們「做出來的成果不錯,但就是做事速度太慢」,所以有人會以天鵝來形容之。我們會看到天鵝優雅自在地徜徉水面,但在水面下,牠的一對蹼卻時時刻刻都在踢水。完美主義者為了能保持水面上的優雅,並拿出無可挑剔的成果,因此會仔細地逐一確認,而且一旦開始做事,就會耗費如大把流水般的時間。
基於就算耗費時日也要拿出完美成品的想法,剛開始他們會把晚上和週末都投注在工作上,可是就在某一刻,他們卻面臨了超過期限、必須向人低頭道歉的情況。隨著道歉的次數增加,壓力也直線上升,剩下的工作卻一再拖延,直到這段時間內無法顧及的事情逐漸累積,最後終於超出能夠負荷的範圍。在此情況下,一旦壓力大到無法承受,完美主義者就會在某一刻撒手不管,陷入拖延的惡性循環。過去明明經常聽到人家稱讚他們做事勤快,可是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呢?
心理學家琳.奧爾登(Lynn Alden)與同事在〈在社會恐懼脈絡下的完美主義:關於兩大要素模型〉的論文中說明完美主義者拖延的兩大原因。第一是高標準,其中包含了「絕對不能暴露缺點,不能讓別人看到我的不安」的想法。心理學上稱此為「表現期待(performance expectation)」,它可能是源自自行設定的高標準,又或者是努力迎合他人的高度期待。就現實面來看,要完全符合他人的標準難如登天。因為我們不可能每件事都去問別人想要什麼、期待我達到什麼水準、喜歡何種字體,又或者想要什麼樣的內容,因此滿足他人可說是天方夜譚。但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完美主義者再怎麼認真,仍會擔心對方為了小小的失誤而不高興或嘲笑自己。這種恐懼會驅使完美主義者更極力想要追求他人的認可,並為了避免慘遭拒絕而費盡心思。
當表現期待變高,我們的身體就會轉換為戰鬥模式。這種模式是由不安機制所啟動,原因在於想擁有出色表現,所以會檢視自身所有的行動,並做出預防失誤的安全行為(safety behavior)。一看再看、反覆確認也屬於安全行為。當這種事前預防行為漸趨增加,要做的事情也跟著變多,就會產生倦怠感,最終導致拖延的毛病更加嚴重。
完美主義者之中,具有強烈拖延傾向的人都會花費許多心力達成高標準,可是這種努力卻只會加深不安感,導致工作更容易延宕。即便是做簡報時,他們也會認為,無論是發音、說話速度、流暢性等都必須嚴守規則,而當他們緊張得雙腳發抖時,就會對大腿施力,以停止顫抖的症狀。但很可惜的是,這種努力只會令自己更加不安,且注意力更難以集中,整個人也更加膽怯畏縮,自信心同時跟著下降,最後造成拖延的結果。不過,並不是擁有高標準的人都會有拖延的毛病。幸福的完美主義者就同時擁有高標準與強烈意志,但做事並不會拖拖拉拉。



#試閱2

〈類型1:眼力快、八面玲瓏,追求認同型〉

外部評價標準x促進焦點

最容易博得他人好感,
但完美主義水準最高,
同時要留意會因為太過在意他人,疏忽了自己。

根據延世大學諮商心理研究室的問卷調查結果,有最多的完美主義者是屬於追求認同型(三十八%)。這些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因此總是善良親切,義不容辭地挺身幫助他人,而且他們非常善於社交、親切待人,第一眼就能贏得他人好感,可謂是「萬人迷」。艾伯特‧麥拉賓心理學家(Albert Mehrabian)曾說,非語言的表現能大大左右一個人的印象。根據他所提出的「好感法則」,經由視覺與聽覺所傳達的態度,在決定某人形象的比例上足足占了九十三%。另一方面,說話內容則只占了七%。追求認同型的完美主義者彷彿老早就摸透了麥拉賓所主張的「好感法則」,非常善於運用全身進行對話。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他們的外表出色。追求認同型的完美主義者具有卓越的能力,無論是表情、態度、肢體語言等視覺要素,或者是聲音、發音、語氣等聽覺要素,他們都使用得如魚得水,能讓對方感覺到自己很認真在對話。因此,追求認同型的完美主義者身邊多半圍繞著許多人。

對誰都很好

在公司特別獲得主管讚賞的人,有很高的機率是眼力快的追求認同型,而在學校,他們也想必是老師們疼愛有加的學生。他們的個性直率、容易親近、講究禮儀,因此深獲上位者的喜愛。他們也不會過分踰矩,所以就算做出多少有些討人厭的惡作劇,對方也不會感到不快。個性爽快,加上善於炒熱氣氛,因此外人會很自然地認為他們是外向型的人,直到這類型的人說出:「其實我是內向的人」時,大家都會大感意外,因為他們總是笑臉迎人。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對這些人來說,人就是最大的資產。基於這樣的理由,即便不是工作上必要的人,他們也會花心思維持良好關係。時候到了就問候對方,也會定期打招呼,以免雙方的關係疏遠。同時,這些人具有促進焦點的特質,會著力於打造更美好的未來,因此會欣然承受危險,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不管個性內向或外向,只要能讓某件事成功,這些人會毫不遲疑地請求協助,即便是面對自己不太了解的人。他們並不是不會感到難為情,而是因為對他們來說,如果態度扭捏,以致於錯失大好良機,才是無比愚蠢的事。因此,稍微丟一下臉或遭到拒絕的恐懼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對這些人來說,最糟的狀況莫過於什麼都無法從他人身上得到。他們認為,還不如眼一閉、心一橫地開口詢問,若是對方拒絕,到時再果斷放棄就好了。
追求認同型,顧名思義,這個類型對稱讚難以招架。當這些人聽到稱讚後,就會滿腦子想著這些話,甚至對給予讚美的人產生好感。同時,他們就像是想要證明稱讚並非空穴來風,會奮發圖強地督促自己進步,以符合他人的期待。一旦被稱讚沖昏了頭,他們甚至會自行扛下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重擔。原本大家都不願意去做的事,但只要有人說「這件事就只有○○辦得到」或「少了○○,這件事就做不成」,他們就會產生「非得由我出馬不可」的感覺。無論過程中如何煎熬,只要主管說一句:「做得很好」、「辛苦了,不愧是○○」,過去的辛勞就會頓時煙消雲散。

渴望被稱讚
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對稱讚難以招架的類型呢?最具說服力的解釋,推測可能是背景差異造成的,也就是成長環境與經驗的差異。多數人都是以經驗為基礎,建立看待世界的內在價值觀,並透過該價值觀進行多數判斷、採取行動。舉例來說,童年時期,每當孩子需要父母時,都能獲得積極的協助,那麼孩子就會覺得世界很美好,凡事都能盡如己意,往後也會用相同的觀點進行判斷、做出決定。

追求認可型完美主義者進行自我評價時,
會把外部的反應加權計分,
將動機的焦點放在獲取更多成就上頭。

假設有個孩子叫做Z,父母只有在Z表現良好時,才會提供全方位的支援。當Z在考試拿到滿分時,父母就會滿臉笑容地稱讚他,並聘用更優秀的資師替孩子補習,如果孩子在畫畫比賽中得獎,他們就會把孩子送到師資更傑出的美術補習班去上課。
但是,碰到Z不拿手的領域時,就無法獲得父母的協助。Z雖然熱衷於踢足球,但因為實力平凡,父母並未把Z想增進球技的想法放在心上,Z也自然無法獲得關於足球的任何支援。Z的父母並不是壞人,而是因為他們判斷,與其把時間分散在不擅長的事情上,不如對擅長的事情集中火力。
Z領悟到,面對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時,他必須獨力扛起一切,還有如果無法有出色的表現,獲得父母的認可,自己就無法得到支援。基於這樣的經驗,導致與Z相同的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想要獲得某種照顧或協助,就必須先以實力取得肯定。

追求認可型的完美主義者,從小會為了獲得照顧與支援,
而必須「證明」自己。

反覆經歷這種經驗的孩子們,很可能從小到大都把成就視為「確保照顧與安全」的一種機會。童年時期的支援來源是父母或主要養育者,青少年時期是師長,成為職場人士之後則是主管,一旦取得成就、獲得認可,就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這樣的想法在追求認可型的心中根深蒂固。更進一步來看,他人的稱讚就表示現在的自己做得很好,也意味著大好前程,因此追求認可型完美主義者會想藉由稱讚,確認自己是能從他人口中聽到正面評價的人。這些人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於是被「努力向他人證明自己」的方式所豢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