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好好睡:我的失眠抗戰日誌
商品資訊
系列名:INSIDE
ISBN13:9786269622344
替代書名:The Insomnia Diaries: How I Learned to Sleep Again
出版社:行路
作者:米蘭達・里維
譯者:朱怡康
出版日:2022/08/31
裝訂/頁數:平裝/352頁
規格:21cm*14.8cm*2.5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婚姻觸礁後,徹夜失眠就此纏上米蘭達――整整十年,情況嚴重到她丟了工作、失去房子、外表崩壞、家庭破裂,甚至被判定已經喪失理智。
她試遍多種醫療方式:找過多名醫生,也求助過治療師、針灸師、催眠師、靈氣師甚至私人教練,遇過失眠病人求診過程種會遭遇的種種問題。好不容易幸運痊癒的她,希望藉由切身經驗,給予同樣苦於失眠的人們中肯的建議……
《每日電訊報》讀者票選年度最佳書籍
《金融時報》夏季讀者選書
*****
「十一點四十七分,夜。鄰居那青春期的兒子剛從夜店回家,啪地一聲甩上大門。一小時後,最後一班地鐵大搖大擺隆隆駛過。我又狠狠拍了幾下枕頭,想換個舒服點的姿勢。我絕不開窗,因為我怕聽見清晨的第一聲鳥囀,那會讓我知道第二天即將到來,知道自己再次一敗塗地――敗給苦求不得一種基本人權:睡眠。
但我不是俘虜,我的面前沒有視〈日內瓦公約〉如無物的拷問者,沒有人不讓我睡,我身上沒有纏著電極,也沒有霓虹燈整晚照著我的臉。我裝了遮光窗簾,整張雙人床也歸我獨享。我的敵人是我的大腦,還有我忘了怎麼關機的身體。」
在聽到丈夫對她說婚姻走不下去後,米蘭達深受打擊,一夜未眠,然後又一夜,再一夜。在接下來的十年,每天的精華時間她都耗在床上,醒著。她不再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忘了自己的想法與個性,變得無法享受樂趣。她失去傾聽別人的能力,喪失了幽默感,成了句點女王,整個人變得非常乏味。點頭之交因為不知道怎麼待她,開始保持距離。她逐漸對所有人際互動退縮,最後甚至開始不斷打自己的臉――她活得跟死了一樣。
失眠的十年間米蘭達到處求助。她踏上周遊精神科之旅,與五顏六色的藥物陷入熱戀。後來她不只對藥物成癮,也變成求助成癮,不只向各種人求助,也開始向電腦求助。身處這條盡頭看不到光的失眠隧道,她從幾乎抱著醫生的大腿求開藥,變成在網路上搜尋起「最佳自殺法」、「無痛自殺」、「安詳自殺」,最終空虛、破碎、絕望到甚至不再有氣力想自殺。直到有一天起了奇怪的變化……
睡眠與我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但現今失眠問題卻普遍得驚人。本書半是回憶,半是報導,米蘭達・里維寫出她長年嚴重失眠、四處求醫求助,好不容易終於康復的親身經歷。睡眠科學是極新的研究領域,本書並不自詡為失眠提出確切的「解答」,但隨著里維一路跌跌撞撞、令人感觸至深的故事,不論你是偶爾失眠、或一直在尋找一夜好眠的方法,它都能幫助你更加認識失眠,了解有哪些對策可以選擇、以及接觸各種療法時該特別注意什麼。(本書收錄之醫學素材已徵詢多位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較詳細內容介紹請參見目錄中的各部引文)
她試遍多種醫療方式:找過多名醫生,也求助過治療師、針灸師、催眠師、靈氣師甚至私人教練,遇過失眠病人求診過程種會遭遇的種種問題。好不容易幸運痊癒的她,希望藉由切身經驗,給予同樣苦於失眠的人們中肯的建議……
《每日電訊報》讀者票選年度最佳書籍
《金融時報》夏季讀者選書
*****
「十一點四十七分,夜。鄰居那青春期的兒子剛從夜店回家,啪地一聲甩上大門。一小時後,最後一班地鐵大搖大擺隆隆駛過。我又狠狠拍了幾下枕頭,想換個舒服點的姿勢。我絕不開窗,因為我怕聽見清晨的第一聲鳥囀,那會讓我知道第二天即將到來,知道自己再次一敗塗地――敗給苦求不得一種基本人權:睡眠。
但我不是俘虜,我的面前沒有視〈日內瓦公約〉如無物的拷問者,沒有人不讓我睡,我身上沒有纏著電極,也沒有霓虹燈整晚照著我的臉。我裝了遮光窗簾,整張雙人床也歸我獨享。我的敵人是我的大腦,還有我忘了怎麼關機的身體。」
在聽到丈夫對她說婚姻走不下去後,米蘭達深受打擊,一夜未眠,然後又一夜,再一夜。在接下來的十年,每天的精華時間她都耗在床上,醒著。她不再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忘了自己的想法與個性,變得無法享受樂趣。她失去傾聽別人的能力,喪失了幽默感,成了句點女王,整個人變得非常乏味。點頭之交因為不知道怎麼待她,開始保持距離。她逐漸對所有人際互動退縮,最後甚至開始不斷打自己的臉――她活得跟死了一樣。
失眠的十年間米蘭達到處求助。她踏上周遊精神科之旅,與五顏六色的藥物陷入熱戀。後來她不只對藥物成癮,也變成求助成癮,不只向各種人求助,也開始向電腦求助。身處這條盡頭看不到光的失眠隧道,她從幾乎抱著醫生的大腿求開藥,變成在網路上搜尋起「最佳自殺法」、「無痛自殺」、「安詳自殺」,最終空虛、破碎、絕望到甚至不再有氣力想自殺。直到有一天起了奇怪的變化……
睡眠與我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但現今失眠問題卻普遍得驚人。本書半是回憶,半是報導,米蘭達・里維寫出她長年嚴重失眠、四處求醫求助,好不容易終於康復的親身經歷。睡眠科學是極新的研究領域,本書並不自詡為失眠提出確切的「解答」,但隨著里維一路跌跌撞撞、令人感觸至深的故事,不論你是偶爾失眠、或一直在尋找一夜好眠的方法,它都能幫助你更加認識失眠,了解有哪些對策可以選擇、以及接觸各種療法時該特別注意什麼。(本書收錄之醫學素材已徵詢多位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較詳細內容介紹請參見目錄中的各部引文)
作者簡介
作者/米蘭達・里維(Miranda Levy)
米蘭達・里維身兼記者和作家,相關經驗超過二十五年。她的文字職涯從雜誌開始,曾於《柯夢波丹》和《新女性》任職,亦曾進入報業,為《每日郵報》和《星期日鏡報》撰稿,後來又回到雜誌界,為《GLAMOUR》和《Grazia》等時尚雜誌服務。她有兩個孩子,二〇〇六年出版《育嬰入門》(Rough Guide to Babies),並成為《母親與嬰兒》(Mother & Baby)的編輯,在職期間曾兩度獲得英國雜誌編輯協會獎提名。
米蘭達・里維現為自由撰稿人和編輯,寫作主題多元,但以健康類為主,作品散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和《i》等全國性報紙。除此之外,她也為《旁觀者》(Spectator)、《猶太紀事報》(Jewish Chronicle)和《紐約郵報》供稿。
米蘭達・里維身兼記者和作家,相關經驗超過二十五年。她的文字職涯從雜誌開始,曾於《柯夢波丹》和《新女性》任職,亦曾進入報業,為《每日郵報》和《星期日鏡報》撰稿,後來又回到雜誌界,為《GLAMOUR》和《Grazia》等時尚雜誌服務。她有兩個孩子,二〇〇六年出版《育嬰入門》(Rough Guide to Babies),並成為《母親與嬰兒》(Mother & Baby)的編輯,在職期間曾兩度獲得英國雜誌編輯協會獎提名。
米蘭達・里維現為自由撰稿人和編輯,寫作主題多元,但以健康類為主,作品散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和《i》等全國性報紙。除此之外,她也為《旁觀者》(Spectator)、《猶太紀事報》(Jewish Chronicle)和《紐約郵報》供稿。
名人/編輯推薦
▎媒體好評――
「擲地有聲。」-―《每日郵報》
「故事精采⋯⋯引人入勝。」-―克萊兒‧伯恩,愛爾蘭電視台記者及節目主持人
「個人回憶和專家撇步手冊的綜合體,內容誠懇,助益良多」――維多利亞‧伍德霍爾,英國健康與美妝網站Get the Gloss記者
▎讀者的五星好評――
「文筆優美而溫暖,內容引人入勝。米蘭達・里維是全國聞名的成功記者,但也曾在四十出頭時飽受失眠之苦,身心不濟讓她失去工作、失去家庭,甚至幾乎精神失常。她的故事相當精采,不但讓我們看到失眠會帶來哪些問題,也告訴我們(此處有雷!)她最後如何復原。在訴說自身經驗的過程中,她也巧妙帶入專家的建議,幫助和她一樣難以成眠的人。本書時而令人一掬同情之淚,時而讓人捧腹大笑,讀來欲罷不能。大推!」
「聽到丈夫對她說婚姻走不下去後,米蘭達・里維大受打擊,睡不著覺,就這樣失眠了幾乎十年。對失眠的破壞性影響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這本書敘述得十分精采。……本書對心理健康照顧探討得夠深,而且筆調親切迷人,像聊天一樣地說出我們的大腦最不為人知的面向,以及我們對睡眠所知極少的事實。」
「文筆風趣、迷人又具有知識性。我由衷同情作者失眠十年的遭遇。她試過各種她找得到的療法,也吃過各種不同的藥,但沒一種能讓她一夜好眠。作者訪問多位醫生、精神科醫師和睡眠專家,書中也記錄了他們的成果。雖然這些成果並不能為你解決失眠問題,但它們的確能幫助你了解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本書由知名作家探討失眠問題和過度用藥的危險,結合作者個人經驗及其廣泛研究,讀來津津有味。雖然有的地方對問題挖得頗深,但不影響閱讀它的樂趣和它所帶來的鼓舞――「樂趣」是拜作者誠摯而迷人的風格之賜,「鼓舞」是來自作者不吝透露她克服問題的細節。她提供的解決方案之多,對面臨同樣問題的人必有幫助。非常推薦!」
「擲地有聲。」-―《每日郵報》
「故事精采⋯⋯引人入勝。」-―克萊兒‧伯恩,愛爾蘭電視台記者及節目主持人
「個人回憶和專家撇步手冊的綜合體,內容誠懇,助益良多」――維多利亞‧伍德霍爾,英國健康與美妝網站Get the Gloss記者
▎讀者的五星好評――
「文筆優美而溫暖,內容引人入勝。米蘭達・里維是全國聞名的成功記者,但也曾在四十出頭時飽受失眠之苦,身心不濟讓她失去工作、失去家庭,甚至幾乎精神失常。她的故事相當精采,不但讓我們看到失眠會帶來哪些問題,也告訴我們(此處有雷!)她最後如何復原。在訴說自身經驗的過程中,她也巧妙帶入專家的建議,幫助和她一樣難以成眠的人。本書時而令人一掬同情之淚,時而讓人捧腹大笑,讀來欲罷不能。大推!」
「聽到丈夫對她說婚姻走不下去後,米蘭達・里維大受打擊,睡不著覺,就這樣失眠了幾乎十年。對失眠的破壞性影響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這本書敘述得十分精采。……本書對心理健康照顧探討得夠深,而且筆調親切迷人,像聊天一樣地說出我們的大腦最不為人知的面向,以及我們對睡眠所知極少的事實。」
「文筆風趣、迷人又具有知識性。我由衷同情作者失眠十年的遭遇。她試過各種她找得到的療法,也吃過各種不同的藥,但沒一種能讓她一夜好眠。作者訪問多位醫生、精神科醫師和睡眠專家,書中也記錄了他們的成果。雖然這些成果並不能為你解決失眠問題,但它們的確能幫助你了解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本書由知名作家探討失眠問題和過度用藥的危險,結合作者個人經驗及其廣泛研究,讀來津津有味。雖然有的地方對問題挖得頗深,但不影響閱讀它的樂趣和它所帶來的鼓舞――「樂趣」是拜作者誠摯而迷人的風格之賜,「鼓舞」是來自作者不吝透露她克服問題的細節。她提供的解決方案之多,對面臨同樣問題的人必有幫助。非常推薦!」
目次
▎前言:這本書不只讓你少走冤枉路,也帶給你希望 蘇菲・博斯托克博士
▎第一部:黑夜降臨
我提著沉重的超市提袋返家,打開前門時赫然看到我先生站在客廳。我和他結婚已經九年,但我們倆工作都忙,照顧兩年內先後報到的兩個孩子更令人精疲力竭,兩人的關係開始走調。先生告訴我:他想結束婚姻。在接下來的十年,我不再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有時候甚至忘了自己的想法和個性。這場失眠抗戰讓我換了一個又一個精神科醫生,讓我丟了工作、失去房子、外表崩壞,甚至一度家庭破裂。而當然,我失去了理智。事實上,我唯一獲得的就是體重。
日誌:◎發病第三年 ◎五年前 ◎發病第一年 ◎發病第二年
專欄:◎什麼是失眠? ◎失眠有多常見? ◎哪些人最可能失眠?――失眠的類型
◎失眠求診第一站:全科醫生
◎安眠藥、抗憂鬱藥和其他「睡眠輔助」――苯二氮平類藥物/Z類藥物/其他安眠藥/抗憂鬱藥
◎人到底該睡多久?該什麼時間睡?
◎失眠在什麼情況下會被轉介給精神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可能會怎麼做?
◎暫時性失眠怎麼變成甩不掉的長期失眠?――前置因子/誘發因子/持續因子
▎第二部:輾轉難眠
當你少了「夜」來分割二十四小時時間單位,怎麼算「天」就變得十分困難。每晚上床我都滿懷希望。誰知道呢?搞不好今晚可以成功。我吞藥,躺平,樂觀等待睡意悄悄來襲。我聽見家人一個個上床。一個小時後我還是醒著,於是我打開收音機,黏著電腦,掛在網路上到處亂逛。
整整十年,我每天的精華時間都耗在床上。醒著。我每天都在求救。醫護人員也知道我人在這裡。可是我得到的幫助只有藥,越來越多藥,每次都是藥,但吃藥似乎越來越不是辦法(何況它們根本沒讓我睡著)。
日誌:◎發病第二年 ◎發病第三年 ◎發病第四年 ◎發病第五年
◎發病第六年 ◎發病第七年 ◎發病第八年
專欄:◎出現自殺念頭時該怎麼辦?――想自殺是什麼感覺?
◎失眠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部分睡眠不足
◎慢性失眠――體重上升/糖尿病/心臟病/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病毒感染/我遇到的其他問題
◎失眠就萬劫不復了嗎?
◎人格疾患――A群:妄想型、類分裂型、分裂病型/B群:反社會型、情緒不穩型/C群:依賴型、畏避型、強迫型
◎海瑟・艾希頓與《艾希頓手冊》
◎「成癮」和「依賴」的修辭政治學
◎戒癮十二步計畫
◎我待的這間康復中心犯了什麼錯? ◎本來應該怎麼戒斷苯類藥物?
◎對有苯類藥物問題的人,梅蘭妮會這樣協助……
◎如果你依賴苯二氮平類藥物,也想停藥…… ◎梅蘭妮認為該做的事……
◎精神病的定義 ◎精神科醫生薩米・提米密談精神病 ◎聊聊睡眠監測器
◎剖析睡眠 ◎睡眠的階段 ◎簡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猝睡症
▎第三部:雨過天晴
我開始想不起來某些夜裡的某些時刻做了什麼。過去八年,我一直可以很明確告訴你我什麼時候在做什麼,例如每天凌晨都在聽廣播。但我漸漸開始出現奇怪的時間跳躍,比如前一刻看時鐘還是兩點四十五分,下一刻它就變成四點零六分。我的睡眠時數緩步成長,不是指數型成長,而是時進時退那種,但整體來說逐漸提高。這種變化帶給我的喜悅幾乎無法言喻。我開始看見周遭事物。我開始覺得準備好再次使用大腦了――可是,該怎麼用啊?
日誌:◎發病第八年 ◎發病第九年
專欄:◎矛盾性失眠,又稱睡眠狀態錯覺 ◎普瑞巴林究竟是什麼來頭?
◎失眠認知行為療法 ◎早鳥或夜貓?你的「時型」是哪種?
◎為什麼睡眠不足會讓你變成沒睡午覺的暴躁小鬼?
◎淺談寢具――床墊和枕頭/床單 ◎冬日睡眠
◎關於睡眠,長程班機機長教我們的事――
睡不著別擔心/餓了再吃,累了再睡/做你喜歡的運動/
重要的日子之前不要喝酒/清空思緒/接受凌晨三點是你的極限/別仰賴咖啡因
▎後記
日誌:◎發病第十年:大疫之年 ◎現在
專欄:◎疫情期間做怪夢有沒有什麼科學解釋? ◎常見的夢隱含什麼意義?
致謝
原註
延伸閱讀與相關資源
本書專家顧問
▎第一部:黑夜降臨
我提著沉重的超市提袋返家,打開前門時赫然看到我先生站在客廳。我和他結婚已經九年,但我們倆工作都忙,照顧兩年內先後報到的兩個孩子更令人精疲力竭,兩人的關係開始走調。先生告訴我:他想結束婚姻。在接下來的十年,我不再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有時候甚至忘了自己的想法和個性。這場失眠抗戰讓我換了一個又一個精神科醫生,讓我丟了工作、失去房子、外表崩壞,甚至一度家庭破裂。而當然,我失去了理智。事實上,我唯一獲得的就是體重。
日誌:◎發病第三年 ◎五年前 ◎發病第一年 ◎發病第二年
專欄:◎什麼是失眠? ◎失眠有多常見? ◎哪些人最可能失眠?――失眠的類型
◎失眠求診第一站:全科醫生
◎安眠藥、抗憂鬱藥和其他「睡眠輔助」――苯二氮平類藥物/Z類藥物/其他安眠藥/抗憂鬱藥
◎人到底該睡多久?該什麼時間睡?
◎失眠在什麼情況下會被轉介給精神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可能會怎麼做?
◎暫時性失眠怎麼變成甩不掉的長期失眠?――前置因子/誘發因子/持續因子
▎第二部:輾轉難眠
當你少了「夜」來分割二十四小時時間單位,怎麼算「天」就變得十分困難。每晚上床我都滿懷希望。誰知道呢?搞不好今晚可以成功。我吞藥,躺平,樂觀等待睡意悄悄來襲。我聽見家人一個個上床。一個小時後我還是醒著,於是我打開收音機,黏著電腦,掛在網路上到處亂逛。
整整十年,我每天的精華時間都耗在床上。醒著。我每天都在求救。醫護人員也知道我人在這裡。可是我得到的幫助只有藥,越來越多藥,每次都是藥,但吃藥似乎越來越不是辦法(何況它們根本沒讓我睡著)。
日誌:◎發病第二年 ◎發病第三年 ◎發病第四年 ◎發病第五年
◎發病第六年 ◎發病第七年 ◎發病第八年
專欄:◎出現自殺念頭時該怎麼辦?――想自殺是什麼感覺?
◎失眠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部分睡眠不足
◎慢性失眠――體重上升/糖尿病/心臟病/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病毒感染/我遇到的其他問題
◎失眠就萬劫不復了嗎?
◎人格疾患――A群:妄想型、類分裂型、分裂病型/B群:反社會型、情緒不穩型/C群:依賴型、畏避型、強迫型
◎海瑟・艾希頓與《艾希頓手冊》
◎「成癮」和「依賴」的修辭政治學
◎戒癮十二步計畫
◎我待的這間康復中心犯了什麼錯? ◎本來應該怎麼戒斷苯類藥物?
◎對有苯類藥物問題的人,梅蘭妮會這樣協助……
◎如果你依賴苯二氮平類藥物,也想停藥…… ◎梅蘭妮認為該做的事……
◎精神病的定義 ◎精神科醫生薩米・提米密談精神病 ◎聊聊睡眠監測器
◎剖析睡眠 ◎睡眠的階段 ◎簡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猝睡症
▎第三部:雨過天晴
我開始想不起來某些夜裡的某些時刻做了什麼。過去八年,我一直可以很明確告訴你我什麼時候在做什麼,例如每天凌晨都在聽廣播。但我漸漸開始出現奇怪的時間跳躍,比如前一刻看時鐘還是兩點四十五分,下一刻它就變成四點零六分。我的睡眠時數緩步成長,不是指數型成長,而是時進時退那種,但整體來說逐漸提高。這種變化帶給我的喜悅幾乎無法言喻。我開始看見周遭事物。我開始覺得準備好再次使用大腦了――可是,該怎麼用啊?
日誌:◎發病第八年 ◎發病第九年
專欄:◎矛盾性失眠,又稱睡眠狀態錯覺 ◎普瑞巴林究竟是什麼來頭?
◎失眠認知行為療法 ◎早鳥或夜貓?你的「時型」是哪種?
◎為什麼睡眠不足會讓你變成沒睡午覺的暴躁小鬼?
◎淺談寢具――床墊和枕頭/床單 ◎冬日睡眠
◎關於睡眠,長程班機機長教我們的事――
睡不著別擔心/餓了再吃,累了再睡/做你喜歡的運動/
重要的日子之前不要喝酒/清空思緒/接受凌晨三點是你的極限/別仰賴咖啡因
▎後記
日誌:◎發病第十年:大疫之年 ◎現在
專欄:◎疫情期間做怪夢有沒有什麼科學解釋? ◎常見的夢隱含什麼意義?
致謝
原註
延伸閱讀與相關資源
本書專家顧問
書摘/試閱
▎前言:這本書不只讓你少走冤枉路,也帶給你希望――蘇菲・博斯托克博士
「可以請您提供三個一夜好眠的技巧嗎?大約兩百字左右⋯⋯」
我心裡一沉。睡眠科學界的每一個人都怕遇到這個問題。不是我們不想幫忙――我們很想。讓更多人知道有根據的睡眠建議一直是我的職志,我通常也盡力配合作答,不論對方希望我提供的是三個、五個或七個技巧,但我總是抓不好字數。真正的問題是:你有睡眠問題的時間越長,泛泛而談的小技巧就對你幫助越少,你也越難解鎖一夜好眠。
睡眠科學不是火箭科學,但睡眠系統也有十分精密的部分。出問題的時間越長,回到正軌就越難。
所以我得承認:米蘭達・里維第一次和我聯絡時(她當時正為《每日電訊報》寫專欄),我不太想接電話。「不會講多久的。」走出圖書館時,我默默對自己說。結果四十五分鐘後,我們還在談。我在停車場已踱了十五圈,心裡念著我的電腦還留在圖書館裡,桌上的低卡咖啡一定涼了,我最好趕快回座。
米蘭達和別的記者不一樣。她不只是想知道對付失眠的辦法而已,她真的想徹底了解前因後果。我記得講到一半的時候,她說:「是,我知道這種辦法,但我試過了,不太有用。」
會這樣講的多半不是記者,而是長年睡不好覺的人。我深吸一口氣,開始為研究顯示有效的治療辦法提出華麗的辯護。
如果你曾經年累月與睡眠問題奮戰,每次聽見新「絕招」就忍不住在心裡冷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分辨仙丹和偏方並不容易,遺憾的是:睡眠領域多的是偏方。
也許你拿起這本書時一邊心想:「主題不錯,但幫得了我嗎?」
我沒辦法給你任何保證,但我敢說米蘭達的故事能讓你眼睛一亮,也能讓你學到新的東西。雖然我覺得這本書只要能讓人別走冤枉路,就有一定的意義,但我希望它發揮的作用不僅於此。
失眠是孤獨的,不只是因為眾人皆睡你獨醒,也因為睡眠不足的大腦猶如孤軍。
由於演化的關係,我們的大腦將失去睡眠視為警告訊號。讓我們的祖先徹夜不眠的是獵食者,而不是Netflix,所以缺乏睡眠會讓我們非常警戒。少睡會讓我們對潛在的敵人更敏感(舉例來說,我們會更容易把面無表情當成心懷不軌,也自然而然會想逃避社交環境)。當大腦把注意力轉向自衛,我們也會分散理性決策機制的資源。我們會變得更衝動,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短期來說,這會讓我們意氣用事,長期來看,這會讓我們難以專注、難以學習、難以記憶、難以同理,難以做出理性而細膩的決定。
我們現在知道睡眠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睡不好的人將來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風險,是睡得好的人的兩倍以上。夜裡經常煩惱難眠的人對此或許不感意外,但還是有好消息的:改善睡眠也能改善心理健康。
我和大多數投身睡眠科學的人一樣,是意外踏進這個領域的。我一直想知道怎麼讓人快樂。我想當醫生,因為行醫能助人;而因為我很會考試,我如願進入醫學院,完成學士學業。但四年級時,我們這些醫學生開始接觸真實的人,不快樂的人,可是面對每天掀起的情緒漩渦,我的準備卻不足得可悲。
我也曾因自覺無法負荷而求醫,我也曾像千百萬人一樣拿過抗憂鬱藥處方。我那時二十二歲,談話治療得排到六個月後,而我因為過於擔心洋洋灑灑的副作用,就是不肯借助藥物解決我的職涯困境。我把藥扔了,從學校休學,另尋他途。
我在醫學院裡沒學到多少睡眠的事(雖然我們對睡眠不足都很熟悉,尤其是喝酒引起的那種)。就我記憶所及,我們的課程把身體和大腦分成不同系統:心臟與循環系統、腎臟、肺臟與呼吸道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等。失眠則是和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oea)、猝睡症(narcolepsy)和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一起擠在五十分鐘的課裡。在那堂課上,唯一能引起菜鳥醫學生一丁點興趣的是猝睡症,一種有時挺戲劇化的突發性睡眠症狀。可是在英國,失眠的人大約有百分之十,猝睡症的人則是百分之0.1。
幾年後,我回到學校完成博士學業。我感興趣的還是快樂,所以我決定研究為什麼快樂的人往往比不快樂的人長壽。這個領域叫「心理生物學」(psychobiology),探究的是想法、行為和生理的關連,它對我啟發很大,但我讀醫學院時甚至沒注意到有這個學門。原來,正面情緒(如快樂、滿足)對壓力賀爾蒙、血壓和發炎有直接而可量化的影響。那麼,怎麼做有助於調適心情和增進正面情緒呢?答案是運動、健康飲食,以及最重要的――睡眠。
睡眠讓我們神清氣爽、精神奕奕,它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學習新事物和控制體重,也讓我們更能自制,減少患病風險,而且它完全不用錢。雖然我受過基礎醫學訓練,但我還是相當驚訝失眠的人竟然高達百分之十――這代表不論在任何時候,十個成人裡至少有一個得不到「睡眠」這種仙丹妙藥。令我更驚訝的是:專家建議的第一線失眠治療其實不是吃藥(至少一開始不是),而是證據顯示有效的非藥物治療――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insomnia)。在這本書裡,你會得到這種療法的更多資訊。
教我這門學問的是牛津大學教授、睡眠科學大師科林・艾斯匹(Colin Espie)。科林曾在英國國民保健體系(NHS)中擔任臨床心理師數十年,後來決心要讓CBTi更加普及,與他先前的一名病人一起創立Sleepio數位計畫。在我自己像傳教一樣地宣傳睡眠的重要性之前,我曾研究睡眠和推廣數位CBTi六年。我從那時開始就一直和個人、公司、健康照顧者、頂尖運動員、軍方和警方合作,協助他們改善睡眠品質和提升表現。我熱愛我的工作,常常覺得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種。
我之所以花了一些篇幅敘述自己的職涯,是希望能為米蘭達接下來要談的醫學經驗提供一些脈絡。醫學訓練無疑已有所長進,而幸運的是,現在已經更容易在NHS中為心理健康尋求談話治療。然而,許多執業醫師的睡眠科學訓練依舊有限。儘管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生大事、想法、行為、生理症狀和支持網絡環環相扣,不只影響我們的情緒,也影響我們的睡眠,但很多醫師所受的訓練仍未反映新的知識。
在今天,如果你為了睡眠問題求醫,不論你的全科醫生(GP,general practitioner)多麼天賦異稟、仁心仁術,都很難在平均八分鐘的問診時間裡追根究底,與你完整討論各種可能的原因和治療選項。我們就直說了吧:直接開藥給你快多了。當求診的病人認為自己需要安眠藥,醫師必須有十足決心才能讓他們相信還有別的辦法。
*
聽米蘭達說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非常開心,原因有三個:
第一,因為我知道不論這個主題多麼沉悶,米蘭達都有本事把它寫得精采好讀。這一定會是一本吸引人的故事。
第二,因為我希望你或你關心的人能在走上同樣的路之前讀到它。每個人都可能遇上失眠的困擾。這本書能讓你更了解相關問題,避免抄捷徑或掉入常見的陷阱。
第三,因為如果你正遭受失眠之苦,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知道自己沒那麼孤獨。你或許覺得全世界沒有人受過和你一樣的考驗――的確沒錯,你的人生經驗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了解:你會有這種感覺是有原因的,但有效的治療方法確實存在,而且,不論問題看起來多糟,還是有希望。
▎第一部 黑夜降臨
發病第一年
4月8日,睡眠時數8小時32分
今天輪到我送孩子上學,所以我耽擱了一些時間,最後匆匆把車子停在車站旁便跳上地鐵。上午有一個會要討論試用親子用品(推車、尿布、安全座椅等等),為我們雜誌十一月要頒的年度大獎預作準備。又到了家有幼兒的人挑肥揀瘦的時節。
我做現在的工作快兩年了,漸漸覺得駕輕就熟,得心應手。雖然建立好的團隊需要時間,但這個部分已經大功告成。我們重新規劃雜誌內容,我也兩度入圍英國雜誌編輯協會專業獎項。
我從編輯「產品」的工作得到很大的滿足感(在這個網路盛行、用詞隨性、把動詞當名詞用、也把名詞當動詞用的時代,業內人士稱雜誌為「產品」。我還聽人說過要「進行一個聘雇新人的動作」。儘管如此,這是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割捨的工作)。與作者和設計師互動讓我獲益良多,學到商業面的新東西也是如此。
女性雜誌(含育兒雜誌)的世界光鮮亮麗。我剛入行時待過幾家時尚和美妝雜誌,後來為全國性小報寫稿,現在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頒獎,在柏寧酒店和時尚名流主持典禮。上晚餐前,我負責在六百個人面前照讀稿機致歡迎詞。
這份工作的其他部分是拍拍照片,和B咖喝喝咖啡。今年稍早,我和我的副主編受邀參加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辦的活動,他當時還是倫敦市長。幾杯黃湯下肚後,我們開始高談闊論,抱怨倫敦的親子友善設施爛透了,推嬰兒車的家長根本寸步難行。「牛津街應該要設推車專用步道!」我們慷慨陳詞。倒楣的強哥一臉迷惘,手足無措。
我在這間出版社做得愉快,和老闆也處得不錯。我還嗅出一些跡象:某家更大、更主流的雜誌似乎有意延攬我,因為他們的現任主編可能會更上一層樓。
年度大獎的會開完後,我和一位作者在蘇荷區的餐廳共進午餐,然後回去審稿,又看了我們打算請的新美編的作品集。一天很快就過了。我趕回家讓保姆下班,幫孩子洗澡,哄他們上床,獎勵自己一杯黑皮諾,接著再來一杯。我打開電視看幾個人談即將到來的選舉,用黑莓機收收郵件。
混著混著就到了十點半,我洗完澡,讀點書,馬上睡著。第二天快七點才起床。
7月16日,睡眠時數7小時22分
提著兩個沉重的超市提袋,我笨手笨腳打開前門,身上還穿著震動訓練機(Power Plate)的運動服。我星期五休假時總是這樣,這叫「歡樂星期五」。沒想到的是:門一打開,竟然看到我先生站在客廳。
我和他在一起13年了,結婚也已經9年。但我們兩個工作都忙,照顧兩年之內先後報到的兩個孩子更令人精疲力竭,我們的關係開始走調(我42歲,他小我兩歲)。其實我意識到這件事有一段時間了,但我用工作、朋友和親人轉移注意力。他開始說話。我心神大亂,只聽到一部分,總之結論是:他想結束婚姻。
我聽人講過所謂「滑門時刻」(Sliding Doors moments),你的世界天翻地覆,一切都不再一樣了。我現在終於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我不太記得接下來的事,但我肩負重任,絕不能因此動搖:明天是我們兒子的六歲生日派對,我得做個足球場蛋糕(超市提袋裡有糖霜、綠色食用色素和小球門模型。我連步驟都整理好了。這是我的一大成就,我的糕點功夫向來很弱)。接下來的事像是夢遊,我不知怎地做好了蛋糕,也不知何時打了電話給我最好的朋友,痛哭流涕。我像個遊魂,從頭到尾失魂落魄。
我照平常的時間哄孩子睡覺,自己差不多十一點上床,但兩點過了還睡不著,四點半也還醒著。我覺得自己一步步掉回從前,一個我再也不想經歷的「從前」。
7月17日,睡眠時數2小時13分
我兒子的足球派對很成功,但我什麼也不記得。
7月18日,睡眠時數35分鐘
那個「從前」是我幾年前失眠的六個月。聖誕節前幾天,我突然開始嘔吐,腹痛如絞。由於我兩個孩子當時都還很小,我以為是他們傳染腸胃炎給我。醫生要我在家休養三天,但不到三天我就進了急診室,診斷是闌尾破裂。
於是,我在聖誕節當天接受緊急手術。醫生們說我當時已經併發腹膜炎加敗血症,能活下來實在是運氣。
拜外科醫師技術精湛之賜,我的身體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可是在明亮吵雜的病房吊了兩個星期點滴之後,我的睡眠嚴重受到影響,即使回到我昏暗安靜的臥室都沒改善。
我被失眠擊垮了好幾個月,沒辦法照常寫稿,也沒辦法好好照顧兩個還是幼兒的孩子。雖然醫生有時會開安眠藥給我,但我一夜還是只能睡上兩個鐘頭。我先生出手相助(這件事我永遠感謝),但我鐵了心要竭盡所能當個好媽媽。儘管如此,光是為孩子洗澡和說故事都得賭上我全部精力,親他們的時候也草草了事。
故事書裡的文字變得像是天書,金髮姑娘、梅格、莫格、查理、蘿拉像串通好了似地一起整我,而且故事結尾一定是他們上床睡覺。
好在我先生一路扶持,我也遇到很不錯的精神科醫師(他開給我低於臨床劑量的曲唑酮〔trazodone〕,這是一種鎮靜式抗憂鬱藥,低劑量可助眠),最後,我總算開始好轉。雖然變化和緩到我幾乎察覺不出,但我漸漸能每天多睡一點點,也慢慢恢復健康。接下來四年一切順利――其實是好到不能再好――我成為親子雜誌的主編,每晚睡足八、九個小時,有時甚至能睡十個小時。
而現在,我沒有時間休養,也沒有丈夫扶持。我打電話給我四年前的精神科醫生,但他已經退休。只不過是幾晚睡不著覺,我真的想找新的醫生重來一次嗎?
*******
○什麼是失眠?
「失眠」(insomnia)指的是:
・你難以入睡、淺眠,或睡眠對你來說「無恢復性」(non-restorative)(亦即你一早醒來並不覺得精神有變好)。 ・即使你有時間睡覺,而且沒有外在因素使你保持清醒,你還是有這個問題。
・隔天情緒低落,無法好好做事(表現失常和鬱鬱寡歡都是很重要的線索)。
○失眠有多常見?
百分之三十的成人有遇過失眠問題(有的研究者推估高達百分之五十)。據說一成的人長期失眠。 我想這樣講並不誇大:幾乎每個人都有幾晚睡不好的經驗,也都知道光是這樣就多傷神。
○哪些人最可能失眠?
失眠可能在任何時間纏上任何人。但你如果屬於以下類型,會更容易失眠:
・你是女性:一份研究顯示,女性失眠的比例比男性高出四成。懷孕期間的不適可能帶來睡眠問題,更年期的夜汗和賀爾蒙變化也可能造成睡眠問題。此外,女性往往更常擔起照顧小孩與家中長輩的責任,同時又需兼顧職業。無怪乎我們經常背負壓力。
・你六十歲以上:隨著年紀漸長,身體的變化會讓睡眠更為困難。舉例來說,有的老年人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生理時鐘)改變,一入夜就昏昏欲睡,隔天清晨又一大早就醒來。有些與年齡有關的疾病也會造成失眠,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你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種病會讓你一再短暫停止呼吸,可能讓你睡不好覺。
・你有生理疾病或情緒困擾,或是正為某件事煩惱。
・你的晝夜節律混亂:原因可能是你週間睡眠不足,想用週末「補眠」;也可能是你值夜班或經常跨時區旅行(後文有長程班機機師克服時差的睡眠訣竅)。
○失眠的類型
急性失眠(acute insomnia):與壓力有關的短期失眠是最常見的。壓力可能來自職場(例如面試工作),或是所愛的人去世。
這種類型的失眠通常會在幾週內消失。如果沒有解決,便屬「調適型失眠」(adjustment insomnia)。造成調適型失眠的原因可能是:
・噪音和光線等環境因素(例如新家還沒裝好窗簾,或是家有新生兒)。
・床睡不習慣,例如住旅館時。
・身體不適,例如術後疼痛、背痛、過敏等。
・有些成藥的副作用。Anadin Extra和Beechams感冒膠囊含咖啡因,可能有礙睡眠。熬夜讀書或開趴用的提神補給品(例如Pro Plus和瓜拿納果〔guarana〕飲料)咖啡因含量高,對睡眠問題只會雪上加霜。
慢性失眠:如果你超過三個月每週至少三天失眠,醫師會判定你是「慢性」失眠。造成這種長期失眠的原因可能是:
・「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不佳。
・生理疾病,例如哮喘、甲狀腺機能亢進、胃食道逆流(GERD,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或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睡眠相關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常見的心理健康「疾患」多半伴隨失眠。睡眠科學家(同時也是我的睡眠師父)蘇菲・博斯托克博士說:「壓力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壓力』換個方式來說是『過度激發』(hyper-arousal),或無法『關閉』對某些事的注意。有些有壓力的人雖然一直處在『開啟』狀態,但他們甚至沒有察覺自己有壓力。」
・有的藥物會導致失眠,例如抗憂鬱藥(看出這裡的問題了嗎?)和類固醇。
・生活形態的影響,例如輪班制工作和經常長途旅行。晝夜節律會左右體溫、新陳代謝和醒與睡的週期。如果這種自然節律受到破壞,你就可能想睡卻睡不著。
「可以請您提供三個一夜好眠的技巧嗎?大約兩百字左右⋯⋯」
我心裡一沉。睡眠科學界的每一個人都怕遇到這個問題。不是我們不想幫忙――我們很想。讓更多人知道有根據的睡眠建議一直是我的職志,我通常也盡力配合作答,不論對方希望我提供的是三個、五個或七個技巧,但我總是抓不好字數。真正的問題是:你有睡眠問題的時間越長,泛泛而談的小技巧就對你幫助越少,你也越難解鎖一夜好眠。
睡眠科學不是火箭科學,但睡眠系統也有十分精密的部分。出問題的時間越長,回到正軌就越難。
所以我得承認:米蘭達・里維第一次和我聯絡時(她當時正為《每日電訊報》寫專欄),我不太想接電話。「不會講多久的。」走出圖書館時,我默默對自己說。結果四十五分鐘後,我們還在談。我在停車場已踱了十五圈,心裡念著我的電腦還留在圖書館裡,桌上的低卡咖啡一定涼了,我最好趕快回座。
米蘭達和別的記者不一樣。她不只是想知道對付失眠的辦法而已,她真的想徹底了解前因後果。我記得講到一半的時候,她說:「是,我知道這種辦法,但我試過了,不太有用。」
會這樣講的多半不是記者,而是長年睡不好覺的人。我深吸一口氣,開始為研究顯示有效的治療辦法提出華麗的辯護。
如果你曾經年累月與睡眠問題奮戰,每次聽見新「絕招」就忍不住在心裡冷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分辨仙丹和偏方並不容易,遺憾的是:睡眠領域多的是偏方。
也許你拿起這本書時一邊心想:「主題不錯,但幫得了我嗎?」
我沒辦法給你任何保證,但我敢說米蘭達的故事能讓你眼睛一亮,也能讓你學到新的東西。雖然我覺得這本書只要能讓人別走冤枉路,就有一定的意義,但我希望它發揮的作用不僅於此。
失眠是孤獨的,不只是因為眾人皆睡你獨醒,也因為睡眠不足的大腦猶如孤軍。
由於演化的關係,我們的大腦將失去睡眠視為警告訊號。讓我們的祖先徹夜不眠的是獵食者,而不是Netflix,所以缺乏睡眠會讓我們非常警戒。少睡會讓我們對潛在的敵人更敏感(舉例來說,我們會更容易把面無表情當成心懷不軌,也自然而然會想逃避社交環境)。當大腦把注意力轉向自衛,我們也會分散理性決策機制的資源。我們會變得更衝動,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短期來說,這會讓我們意氣用事,長期來看,這會讓我們難以專注、難以學習、難以記憶、難以同理,難以做出理性而細膩的決定。
我們現在知道睡眠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睡不好的人將來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風險,是睡得好的人的兩倍以上。夜裡經常煩惱難眠的人對此或許不感意外,但還是有好消息的:改善睡眠也能改善心理健康。
我和大多數投身睡眠科學的人一樣,是意外踏進這個領域的。我一直想知道怎麼讓人快樂。我想當醫生,因為行醫能助人;而因為我很會考試,我如願進入醫學院,完成學士學業。但四年級時,我們這些醫學生開始接觸真實的人,不快樂的人,可是面對每天掀起的情緒漩渦,我的準備卻不足得可悲。
我也曾因自覺無法負荷而求醫,我也曾像千百萬人一樣拿過抗憂鬱藥處方。我那時二十二歲,談話治療得排到六個月後,而我因為過於擔心洋洋灑灑的副作用,就是不肯借助藥物解決我的職涯困境。我把藥扔了,從學校休學,另尋他途。
我在醫學院裡沒學到多少睡眠的事(雖然我們對睡眠不足都很熟悉,尤其是喝酒引起的那種)。就我記憶所及,我們的課程把身體和大腦分成不同系統:心臟與循環系統、腎臟、肺臟與呼吸道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等。失眠則是和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oea)、猝睡症(narcolepsy)和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一起擠在五十分鐘的課裡。在那堂課上,唯一能引起菜鳥醫學生一丁點興趣的是猝睡症,一種有時挺戲劇化的突發性睡眠症狀。可是在英國,失眠的人大約有百分之十,猝睡症的人則是百分之0.1。
幾年後,我回到學校完成博士學業。我感興趣的還是快樂,所以我決定研究為什麼快樂的人往往比不快樂的人長壽。這個領域叫「心理生物學」(psychobiology),探究的是想法、行為和生理的關連,它對我啟發很大,但我讀醫學院時甚至沒注意到有這個學門。原來,正面情緒(如快樂、滿足)對壓力賀爾蒙、血壓和發炎有直接而可量化的影響。那麼,怎麼做有助於調適心情和增進正面情緒呢?答案是運動、健康飲食,以及最重要的――睡眠。
睡眠讓我們神清氣爽、精神奕奕,它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學習新事物和控制體重,也讓我們更能自制,減少患病風險,而且它完全不用錢。雖然我受過基礎醫學訓練,但我還是相當驚訝失眠的人竟然高達百分之十――這代表不論在任何時候,十個成人裡至少有一個得不到「睡眠」這種仙丹妙藥。令我更驚訝的是:專家建議的第一線失眠治療其實不是吃藥(至少一開始不是),而是證據顯示有效的非藥物治療――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insomnia)。在這本書裡,你會得到這種療法的更多資訊。
教我這門學問的是牛津大學教授、睡眠科學大師科林・艾斯匹(Colin Espie)。科林曾在英國國民保健體系(NHS)中擔任臨床心理師數十年,後來決心要讓CBTi更加普及,與他先前的一名病人一起創立Sleepio數位計畫。在我自己像傳教一樣地宣傳睡眠的重要性之前,我曾研究睡眠和推廣數位CBTi六年。我從那時開始就一直和個人、公司、健康照顧者、頂尖運動員、軍方和警方合作,協助他們改善睡眠品質和提升表現。我熱愛我的工作,常常覺得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種。
我之所以花了一些篇幅敘述自己的職涯,是希望能為米蘭達接下來要談的醫學經驗提供一些脈絡。醫學訓練無疑已有所長進,而幸運的是,現在已經更容易在NHS中為心理健康尋求談話治療。然而,許多執業醫師的睡眠科學訓練依舊有限。儘管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生大事、想法、行為、生理症狀和支持網絡環環相扣,不只影響我們的情緒,也影響我們的睡眠,但很多醫師所受的訓練仍未反映新的知識。
在今天,如果你為了睡眠問題求醫,不論你的全科醫生(GP,general practitioner)多麼天賦異稟、仁心仁術,都很難在平均八分鐘的問診時間裡追根究底,與你完整討論各種可能的原因和治療選項。我們就直說了吧:直接開藥給你快多了。當求診的病人認為自己需要安眠藥,醫師必須有十足決心才能讓他們相信還有別的辦法。
*
聽米蘭達說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非常開心,原因有三個:
第一,因為我知道不論這個主題多麼沉悶,米蘭達都有本事把它寫得精采好讀。這一定會是一本吸引人的故事。
第二,因為我希望你或你關心的人能在走上同樣的路之前讀到它。每個人都可能遇上失眠的困擾。這本書能讓你更了解相關問題,避免抄捷徑或掉入常見的陷阱。
第三,因為如果你正遭受失眠之苦,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知道自己沒那麼孤獨。你或許覺得全世界沒有人受過和你一樣的考驗――的確沒錯,你的人生經驗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了解:你會有這種感覺是有原因的,但有效的治療方法確實存在,而且,不論問題看起來多糟,還是有希望。
▎第一部 黑夜降臨
發病第一年
4月8日,睡眠時數8小時32分
今天輪到我送孩子上學,所以我耽擱了一些時間,最後匆匆把車子停在車站旁便跳上地鐵。上午有一個會要討論試用親子用品(推車、尿布、安全座椅等等),為我們雜誌十一月要頒的年度大獎預作準備。又到了家有幼兒的人挑肥揀瘦的時節。
我做現在的工作快兩年了,漸漸覺得駕輕就熟,得心應手。雖然建立好的團隊需要時間,但這個部分已經大功告成。我們重新規劃雜誌內容,我也兩度入圍英國雜誌編輯協會專業獎項。
我從編輯「產品」的工作得到很大的滿足感(在這個網路盛行、用詞隨性、把動詞當名詞用、也把名詞當動詞用的時代,業內人士稱雜誌為「產品」。我還聽人說過要「進行一個聘雇新人的動作」。儘管如此,這是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割捨的工作)。與作者和設計師互動讓我獲益良多,學到商業面的新東西也是如此。
女性雜誌(含育兒雜誌)的世界光鮮亮麗。我剛入行時待過幾家時尚和美妝雜誌,後來為全國性小報寫稿,現在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頒獎,在柏寧酒店和時尚名流主持典禮。上晚餐前,我負責在六百個人面前照讀稿機致歡迎詞。
這份工作的其他部分是拍拍照片,和B咖喝喝咖啡。今年稍早,我和我的副主編受邀參加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辦的活動,他當時還是倫敦市長。幾杯黃湯下肚後,我們開始高談闊論,抱怨倫敦的親子友善設施爛透了,推嬰兒車的家長根本寸步難行。「牛津街應該要設推車專用步道!」我們慷慨陳詞。倒楣的強哥一臉迷惘,手足無措。
我在這間出版社做得愉快,和老闆也處得不錯。我還嗅出一些跡象:某家更大、更主流的雜誌似乎有意延攬我,因為他們的現任主編可能會更上一層樓。
年度大獎的會開完後,我和一位作者在蘇荷區的餐廳共進午餐,然後回去審稿,又看了我們打算請的新美編的作品集。一天很快就過了。我趕回家讓保姆下班,幫孩子洗澡,哄他們上床,獎勵自己一杯黑皮諾,接著再來一杯。我打開電視看幾個人談即將到來的選舉,用黑莓機收收郵件。
混著混著就到了十點半,我洗完澡,讀點書,馬上睡著。第二天快七點才起床。
7月16日,睡眠時數7小時22分
提著兩個沉重的超市提袋,我笨手笨腳打開前門,身上還穿著震動訓練機(Power Plate)的運動服。我星期五休假時總是這樣,這叫「歡樂星期五」。沒想到的是:門一打開,竟然看到我先生站在客廳。
我和他在一起13年了,結婚也已經9年。但我們兩個工作都忙,照顧兩年之內先後報到的兩個孩子更令人精疲力竭,我們的關係開始走調(我42歲,他小我兩歲)。其實我意識到這件事有一段時間了,但我用工作、朋友和親人轉移注意力。他開始說話。我心神大亂,只聽到一部分,總之結論是:他想結束婚姻。
我聽人講過所謂「滑門時刻」(Sliding Doors moments),你的世界天翻地覆,一切都不再一樣了。我現在終於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我不太記得接下來的事,但我肩負重任,絕不能因此動搖:明天是我們兒子的六歲生日派對,我得做個足球場蛋糕(超市提袋裡有糖霜、綠色食用色素和小球門模型。我連步驟都整理好了。這是我的一大成就,我的糕點功夫向來很弱)。接下來的事像是夢遊,我不知怎地做好了蛋糕,也不知何時打了電話給我最好的朋友,痛哭流涕。我像個遊魂,從頭到尾失魂落魄。
我照平常的時間哄孩子睡覺,自己差不多十一點上床,但兩點過了還睡不著,四點半也還醒著。我覺得自己一步步掉回從前,一個我再也不想經歷的「從前」。
7月17日,睡眠時數2小時13分
我兒子的足球派對很成功,但我什麼也不記得。
7月18日,睡眠時數35分鐘
那個「從前」是我幾年前失眠的六個月。聖誕節前幾天,我突然開始嘔吐,腹痛如絞。由於我兩個孩子當時都還很小,我以為是他們傳染腸胃炎給我。醫生要我在家休養三天,但不到三天我就進了急診室,診斷是闌尾破裂。
於是,我在聖誕節當天接受緊急手術。醫生們說我當時已經併發腹膜炎加敗血症,能活下來實在是運氣。
拜外科醫師技術精湛之賜,我的身體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可是在明亮吵雜的病房吊了兩個星期點滴之後,我的睡眠嚴重受到影響,即使回到我昏暗安靜的臥室都沒改善。
我被失眠擊垮了好幾個月,沒辦法照常寫稿,也沒辦法好好照顧兩個還是幼兒的孩子。雖然醫生有時會開安眠藥給我,但我一夜還是只能睡上兩個鐘頭。我先生出手相助(這件事我永遠感謝),但我鐵了心要竭盡所能當個好媽媽。儘管如此,光是為孩子洗澡和說故事都得賭上我全部精力,親他們的時候也草草了事。
故事書裡的文字變得像是天書,金髮姑娘、梅格、莫格、查理、蘿拉像串通好了似地一起整我,而且故事結尾一定是他們上床睡覺。
好在我先生一路扶持,我也遇到很不錯的精神科醫師(他開給我低於臨床劑量的曲唑酮〔trazodone〕,這是一種鎮靜式抗憂鬱藥,低劑量可助眠),最後,我總算開始好轉。雖然變化和緩到我幾乎察覺不出,但我漸漸能每天多睡一點點,也慢慢恢復健康。接下來四年一切順利――其實是好到不能再好――我成為親子雜誌的主編,每晚睡足八、九個小時,有時甚至能睡十個小時。
而現在,我沒有時間休養,也沒有丈夫扶持。我打電話給我四年前的精神科醫生,但他已經退休。只不過是幾晚睡不著覺,我真的想找新的醫生重來一次嗎?
*******
○什麼是失眠?
「失眠」(insomnia)指的是:
・你難以入睡、淺眠,或睡眠對你來說「無恢復性」(non-restorative)(亦即你一早醒來並不覺得精神有變好)。 ・即使你有時間睡覺,而且沒有外在因素使你保持清醒,你還是有這個問題。
・隔天情緒低落,無法好好做事(表現失常和鬱鬱寡歡都是很重要的線索)。
○失眠有多常見?
百分之三十的成人有遇過失眠問題(有的研究者推估高達百分之五十)。據說一成的人長期失眠。 我想這樣講並不誇大:幾乎每個人都有幾晚睡不好的經驗,也都知道光是這樣就多傷神。
○哪些人最可能失眠?
失眠可能在任何時間纏上任何人。但你如果屬於以下類型,會更容易失眠:
・你是女性:一份研究顯示,女性失眠的比例比男性高出四成。懷孕期間的不適可能帶來睡眠問題,更年期的夜汗和賀爾蒙變化也可能造成睡眠問題。此外,女性往往更常擔起照顧小孩與家中長輩的責任,同時又需兼顧職業。無怪乎我們經常背負壓力。
・你六十歲以上:隨著年紀漸長,身體的變化會讓睡眠更為困難。舉例來說,有的老年人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生理時鐘)改變,一入夜就昏昏欲睡,隔天清晨又一大早就醒來。有些與年齡有關的疾病也會造成失眠,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你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種病會讓你一再短暫停止呼吸,可能讓你睡不好覺。
・你有生理疾病或情緒困擾,或是正為某件事煩惱。
・你的晝夜節律混亂:原因可能是你週間睡眠不足,想用週末「補眠」;也可能是你值夜班或經常跨時區旅行(後文有長程班機機師克服時差的睡眠訣竅)。
○失眠的類型
急性失眠(acute insomnia):與壓力有關的短期失眠是最常見的。壓力可能來自職場(例如面試工作),或是所愛的人去世。
這種類型的失眠通常會在幾週內消失。如果沒有解決,便屬「調適型失眠」(adjustment insomnia)。造成調適型失眠的原因可能是:
・噪音和光線等環境因素(例如新家還沒裝好窗簾,或是家有新生兒)。
・床睡不習慣,例如住旅館時。
・身體不適,例如術後疼痛、背痛、過敏等。
・有些成藥的副作用。Anadin Extra和Beechams感冒膠囊含咖啡因,可能有礙睡眠。熬夜讀書或開趴用的提神補給品(例如Pro Plus和瓜拿納果〔guarana〕飲料)咖啡因含量高,對睡眠問題只會雪上加霜。
慢性失眠:如果你超過三個月每週至少三天失眠,醫師會判定你是「慢性」失眠。造成這種長期失眠的原因可能是:
・「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不佳。
・生理疾病,例如哮喘、甲狀腺機能亢進、胃食道逆流(GERD,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或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睡眠相關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常見的心理健康「疾患」多半伴隨失眠。睡眠科學家(同時也是我的睡眠師父)蘇菲・博斯托克博士說:「壓力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壓力』換個方式來說是『過度激發』(hyper-arousal),或無法『關閉』對某些事的注意。有些有壓力的人雖然一直處在『開啟』狀態,但他們甚至沒有察覺自己有壓力。」
・有的藥物會導致失眠,例如抗憂鬱藥(看出這裡的問題了嗎?)和類固醇。
・生活形態的影響,例如輪班制工作和經常長途旅行。晝夜節律會左右體溫、新陳代謝和醒與睡的週期。如果這種自然節律受到破壞,你就可能想睡卻睡不著。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