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形式與規則
滿額折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形式與規則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00 元
優惠價
90540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形式與規則》旨意

這本書是關於日常環境形式结構的研究,研究的對象是村落,鄉鎮,街廓及都市四個環境層级。选用的案例是台灣地區的澎湖列嶼,嘉南平原以及台南市區。形式结構是根本性的理論觀點,有其特定的承傳脈絡,也因此有特別的研究方法。觀點與方法是相互支持的,呈現這樣的研究關係就是本書的旨意。

針對村落,鄉鎮,街廓及都市四個環境層级的形式结構,採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例如村落以生成語法,鄉鎮以轉化規則,街廓以縯繹邏輯,都市以語意網絡來呈現環境的結構,但表述方式對環境而言並沒有針對性,譬如語意網絡同樣可用來研究村落的構成。 採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只是策略性地為了試探方法上的多樣性,因為這個系列研究進行的時期正是我開始任教的最初四年(1988-1992)。 因此,在書中不時會提到研究的觀點与方法比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

但是,成果當然是重要的,否則何必研究呢?這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的學術遊戲。即使書中呈現的成果是有限的,但傳達了強烈的實用意圖與專業態度。在此我只簡要地重複書中的觀點:
1、日常環境(不是指特殊的建築物)是有形式結構的。
2、形式有其自主性,因此也有應變的靱性。
3、專業者介入日常環境時應該認識其形式結構,並開發其靭性。
4、空間文化因此而生成與演化。

書中的最後一章[續論]卻是回顧與檢討當下文明所面臨的環境層級變遷,當空間內涵可以任意發明時,只有極端的個人表現,沒有共享的結構可言。這是自主性的困境,也是一個不應閃躲的文明議題。


王明蘅
2022年10月

作者簡介

王明蘅 教授
畢業於臺灣成功大學建築系,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及哲學博士, 現為成功大學建築系退休教授。在環境形式結構, 設計理論與方法等領域有前導性研究。
相關的中文著作:
《五甲註記》 《工廠別墅》 《衍異:開放住宅的系統設計》

這本書的研究主題是形式結構,表達的方式是規則系統,研究的對像是村落,鄉鎮,街廓及都市四個環境層級。選用的案例在澎湖列嶼,嘉南平原以及臺南市區。

執行研究的時間為1988-1992,是我返國任教於成功大學的最初四年。書的第一版卻是在我退休於這所大學的最後一年。與現今的第二版,相隔又是六個寒暑。

一版的序文中曾表白存在著最早的1994 年版,因為限量未能流通才有一版之議。也是同樣的原因,而今又有二版之計。豈能再三?二版最大的改變有二處。一是關於澎湖村落的研究,重新調整了規則系統的表達與檢驗方式,才能更恰當地對待原有的資料。 另一是捨棄了一版最後[ 結語] 章節,(討論環境層級與變遷)。換成了[續論],討論區域層級的有關研究與方法的得失。因為我警覺到,在當代文明的實體連結與虛體網絡的雙層編織下,最能呈現出環境層級變遷與困擾的便是區域現象,這是一個不能避而不談的空間議題。

對於形式結構這個主題,在書中不時會提到研究的觀點與方法比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因為好的方法論,即觀點與方法,才能研究出好的結果。但是不能閃躲的是:為何而研究? 雖然[ 緒論] 的篇幅詳細地回應了這個問題。在這裡我願意再重覆,或強調,這本書呈現的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的智力遊戲,而是為了建立有實用意義的專業知識,或是為了建立這種知識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因此,對個別的題目採用個別的方法,並且在個別的結論中說明了階段成果的實用意義及
發展潛力。但是我也知道,除非後繼有人持續研究,所謂的實用意義不過是個儀式性的承諾,最終這本書也只能是幾場智力遊戲的紀錄。

雖然各個研究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但理論觀點是一致的。設計與規劃的專業工作就是介入既有的環境,介入的態度是:先得認識這個既有的環境。認識包括「瞭解」及「瞭解性的批判」。(非瞭解性的批判通常只是意識型態或美學偏好的訓示,甚至凌虐。)「瞭解」,最具體的內容就是環境的形式結構。 「瞭解性的批判」,最實際的操作就是檢討形式結構的韌性(涵容能力)。形式雖然有自主性,在這樣的批判中會逐漸演化,表相的環境也會因應變化。生物與土地共同創作的自然風景便如是;有文化主體性的人造環境也曾經如是。
我希望,至少這樣的理論觀點能發揮一些實用的意義,也不枉費了一疊紙張與油墨。

王明蘅
臺南二荒樓
2022 年. 白露

目次


二版 序
一版 序

緒論
研究日常環境
1. 形式結構
2. 理論效能
3. 週邊機緣

卷一/村
形成村落:澎湖之例
一、 村落再看
二、 狀態轉變規則
三、 檢驗與限制
四、 回看傳統:型制與調適
文獻提要
附錄

¬卷二/鎮
鄉鎮的生成語法
一、 構成理論
二、 形式生成的語法
三、 檢驗
四、 規則與規範
文獻提要
附錄

卷三/街
街廓的形式演繹及結構調適
一、 街廓的形式與內容
二、 形式演繹 : 構成規則
三、 街廓結構 : 實證案例
四、 韌性測試 : 結構調適
五、 結論 : 規則與規範
文獻提要
附錄

卷四/市
都市空間使用的語意網絡
一、 方法 : 活動與場所
二、 模型 : 使用與區位
三、 測試 : 語意網絡
四、 空間文化 : 深層與表層
文獻提要
附錄

續論
關於區域層級
1. 地理的天文
2. 區位理性
3. 空間的理論
方法與模型
4. 價值理性

索引
人名索引
¬¬

書摘/試閱

1 形式結構
這本書是關於日常生活環境的構造,包括了1988-1993 年間我在這個主題上的一些研究結果。探討的對象是村落、街廓、鄉鎮以及都市這四個不同層級的人造環境。研究的主題是環境空間的形式結構,研究的結果以「規則」的形式來表達,原因是便於操作,便於檢驗,同時也便於修正。為什麼要研究形式結構?這正是緒論所要討論的課題。

日常環境指的是以住居為主的一般生活空間,所以不涉及,譬如產業專區,之類的特設環境。日常生活的空間本來就是人造環境中的主體部份,而人造的日常環境有個主要特質就是層級現象。在都市中有分區; 在分區中有街廓; 在街廓中有建築; 在建築中有居室。這樣的層級現象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何以會有這種現象,卻並不是一目了然的。 從一棟房子到一座都市,不是房屋數量的增加與堆積就能夠形成的,還需要一些其他的元素做為構成的媒介,才能將不斷增長的數量組織成有意義的空間。就像只是樹葉的增加並不會形成一棵樹,還需要樹枝,樹幹這樣的元素。只是增加了媒介元素仍然不足,還得建立所有元素之間的組織關係。樹葉、樹枝、樹幹的任意堆砌並不會構成一棵樹,就像文字的隨意組合並不構成句子一樣。有了內在結構,才能有外現形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4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