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關於愛的一切
滿額折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關於愛的一切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非裔女性主義作家貝爾.胡克斯,對「愛」最真摯全面的書寫
★紐約時報暢銷書、歷久不衰的經典,繼《愛的藝術》後,另一本探討愛的經典著作
★亞馬遜五星好評、艾瑪.華森讀書會推薦書
★紀念貝爾.胡克斯逝世週年,中譯本感動上市
「愛」這個字大多被定義成名詞,
要是我們把它當成動詞,就可以更充分地愛。
現今許多人對愛充滿懷疑與嘲弄,想要愛,卻不知該怎麼愛,使得「無愛」比「愛」更常見,導致人際疏離、社會分裂。
只有愛能治癒傷痕。如果我們真的想創造有愛的文化,就必須改變思考方式,採取不同的行為。
本書仔細思索了愛的日常實踐,以嶄新的方式來思考愛的藝術,為愛足以轉變一切的力量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與歡樂的願景,使我們明白自己必須做什麼,才能再度去愛。
【關於愛的金句】
❤要真正去愛,我們必須學著調和各種要素:關心、喜愛、認可、尊重、承諾、信任,以及坦誠的溝通。
❤若想表現出愛,我們要願意聽彼此說真話。謊話可能會讓人覺得好過,但無法幫助我們了解愛。
❤愛自己是實踐愛的基礎。沒了它,一切愛的努力終歸失敗。
❤選擇去愛就是決定和他人連結,在他者當中找到我們自己。
❤無論我們身處於愛自己或愛他人的過程,都不能停留在感受的境地,這也說明了為何要將愛看成一種實踐。
❤要了解愛,我們得先拋棄向來深信不疑的男性至上思想,這套想法可能會讓我們一再陷入兩性衝突。
❤假如我們每天都去愛,便無須等到死亡的巨大威脅出現,才知道要忠於自我。
❤浪漫幻想常讓我們以為遇到難關或挫折表示沒有愛,卻不明白這些都是過程的一部分。事實上,多虧有難關,真愛才變得更強大。
❤我們學會去愛,就學會接受改變。若無改變,我們便無法成長。

作者簡介

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
美國學者、作家、女性主義理論家、文化評論家,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博士。出版過四十多本書,包括文化評論、回憶錄、詩集及兒童讀物,寫作涵蓋愛、性別、種族、階級、靈性、教學及媒體等主題。
本名為葛勞瑞亞.珍.華金斯(Gloria Jean Watkins),以bell hooks的筆名聞名,此筆名來自其外曾祖母的姓名,採用小寫表示對長輩的尊敬,並希望人們能關注她的作品而非她個人。
曾被《優涅讀者》(Utne Reader)評為「可以改變你生活的100位有遠見的人」,被《大西洋》(The Atlantic)譽為「美國領導性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也入選《時代》(Time)100位年度女性。

名人/編輯推薦

愛是這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吾思傳媒/女人迷創辦人、作家 張瑋軒)
 
我是一個實踐幸福的女性主義者。是一個追求關於愛的一切的女性主義者。
對我來說:女性主義者是快樂的,因為他能看清楚這個世界的運作法則,並且還有宏大的企圖心,試圖鬆動既定幾千年的權力結構,知道也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女性主義者是幽默的,是有愛的,而且,女性主義者是會照顧好自己的,至少我師承的西蒙.波娃與貝爾.胡克斯是這樣指引我的。
我總是覺得幸運,我能跟隨的女性主義導師是波娃與胡克斯。胡克斯的經典名言:“I came to theory because I was hurting―the pain within me was so intense that I could not go on living. I came to theory desperate, wanting to comprehend―to grasp what was happening around and within me. Most importantly, I wanted to make the hurt go away. I saw in theory then a location for healing."這句話,道盡她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的原因,也替我說出我創辦女人迷的所有原因。
我還記得女人迷第一次討論「愛」的議題時,多少「知識分子」與「意見領袖」驚訝地紛紛責罵「愛」是個「偽命題」,紛紛嘲弄著或激動著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業這麼認真在談「愛」、談「關係」、談「自己」。我幾乎是震驚於大家的震驚,然後看見胡克斯也在書中提到「文化對愛充滿懷疑與嘲弄」,並擔心眾人終將「戴上憤世嫉俗的巨大面具」。
究竟是什麼讓世人如此對愛陌生,甚至對愛懼怕?究竟是什麼讓世人如此對愛其實心生嚮往,卻又假裝自己對愛不屑一顧?是因為愛太抽象?還是因為愛實在太重要?也或是關於愛的一切――確實太少人像胡克斯一樣,這樣坐下來坦坦承承地談。談自己受的傷,談自己的期盼,談自己其實從未在原生家庭感受到愛,談自己其實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試圖否認壞事曾經發生過。因為愛太重要,但愛又太少被人說過該怎麼愛,所以太多人寧可否認愛的重要性,也不肯停下來思索與面對關於愛的一切。
思索關於愛的一切,首先必須對愛有清楚的定義。虐待與愛絕對不可能同時存在,光是要承認這句話,你知道這有多難?光要承認你的家人、你的愛人並不愛你,可能就會讓人對自己的生活有必須重來的眼光。我必須附和胡克斯,愛不是與生俱來的人類「感覺」。愛是「行動」,愛是「能力」,人與生俱來可能會渴望接觸與親密,但不代表人類與生俱來就知道如何「去愛」以及如何「被愛」。愛不只是「感受」,更必須是「行為」。
當我們都看清楚關於愛的定義,會有很多人重新看見在原生家庭、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裡,自己作為「被害者」甚至「加害者」的角色。是的,如果我們對愛不夠清晰,不夠誠實,過於貪婪,無論你是什麼性別的人,即使你是女性也一樣,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愛裡成為那個「加害者」。即使,那個加害者以為他正在極力示愛。
關於愛的一切,從來不是一本書就可以教會大家的,但是胡克斯這本書會是一個重要且必要的起點。因為你會看到一個女性主義者如何坦率面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如何理直氣和地論述有關愛的理論與學派,你也會看見一個女性主義者如何快樂地成為一個幸福又有愛的女性主義者,包括「在有愛的環境中工作」。
我永遠記得在我創業的時候,當我堅定地說出我要創造一個「有愛」的企業時,好多人嗤之以鼻。當我引述紀伯倫說出「工作是愛的具體化」時,好多人無法理解。但當我重新讀著胡克斯《關於愛的一切》,我很感激我能一直活在愛裡,也能為更多人創造和傳遞關於愛的一切。
愛是這世界最重要的事情。這是我的信念,是我的精神導師波娃與胡克斯教我的。
從這本書開始,願你也能體驗感受被愛充滿的生活,幸福快樂且無所畏懼。
 
少了公平正義,就不可能有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
年輕的時候,仍在摸索與嘗試著建構自己的女性主義身分認同時,曾經聽過一句廣告名言:「女性主義,就是敗在愛情和衣服上」。當時,身為一名經濟能力有限的研究生,對我來說,服裝不是問題,畢竟百貨公司中的專櫃服飾離我相當遙遠,自己也不太會去計較身上服飾的價值或是時尚感。但是,提到愛情,那就很不一樣了,年輕時為了追求愛情,似乎真的就是憑著一股熱情勇往直前,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但是,無奈啊!在親密關係之中,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係彷彿就是最擾人的第三者,總是橫亙其中,破壞著兩個人之間親密感的維繫。我總是疑惑著:女性主義者該如何擁抱愛情啊?
當時,我不認識貝爾.胡克斯及其著作,是直到我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才開始讀到她的好多本書,大受啟發,也從此開始關注她的作品,之後學成歸國在大學任教,也常將其著作納為課程的教材,而《關於愛的一切》這一本書就是我在高師大開授「愛情社會學」課程一定會指定要學生研讀的專書。我自己也因為準備課程而反複多次研讀這一本書,透過她的文章,似乎也就漸漸明白女性主義者該如何擁抱愛情。
胡克斯仔細思索愛的日常實踐,從不同面向探討愛情,化為流暢的行文,書中探討的主題包含愛的追求、維繫與失去,愛的理念、價值與行動,也包含社會文化如何形塑我們愛的經驗,以及愛如何可能成為轉變的力量。在這一本書之中,胡克斯不斷強調:「要真正去愛,我們必須學著調和各種要素:關心、喜愛、認可、尊重、承諾、信任,以及坦誠的溝通」、「當我們本著明確的意圖與意願去付出愛,展現關懷、尊重、了解與責任,我們的愛就帶來滿足」。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關心、尊重、承諾、信任與責任等,讓我們得以隨著她的思辨明瞭愛到底意味著什麼,而又該如何轉化抽象的愛為具體的行動。我個人很喜歡胡克斯在〈清晰:愛的定義〉一章中所提出的一個精闢看法:
試著將愛想成行動而不是感覺。任何人只要保持這種想法,自然而然就願意承擔起全部責任,負責到底。我們都明白,人無從控制自身的「感覺」。不過,大多數人都同意,人是在做出選擇後採取行動,亦即我們所做的事是取決於意圖和意願。我們也相信自身的行為會造成後果。「行動形塑了感覺」的想法可幫助我們擺脫種種約定俗成的看法……。如果我們能夠經常記住一句話:愛是看一個人怎麼做(love is as love does),我們就不會再濫用這個字,讓它喪失意義,甚至變得缺乏價值。
胡克斯指出:「墜入愛河」的想法與論述其實充滿著浪漫愛的迷思,是要積極去澄清與解構的。如果我們認為選擇伴侶是因為兩人之間有某種吸引的火花,一觸即發,就那樣發生了,我們就會無從招架,因為愛掌控了一切。但是用這種方式思考愛是有問題的!人們不是「墜入愛河」;我們不應該眷戀著愛的感覺。一個人願意且能夠採取行動,並為行動負責,這才是愛的根本要素。舉例來說,胡克斯認為「真愛的動力來自於一個人願意反思自己的作為,並與所愛的人釐清和溝通這種反思」。這是相當珍貴的!一個人要負責任,有勇氣與智慧進行溝通、反思與改進,才能讓愛永不止息。
胡克斯也積極批判父權文化對於愛的影響,這是本書很重要的論點之一。她堅定主張要了解愛,我們得先拋棄向來深信不疑的男性至上思想。她指出許多暢銷的心靈自助書籍將男性至上視為常規,這是很有問題的!這些書多半說:男人不能或不願誠實表達感受是代表陽剛的正面特質,女人應該要學著接受;但事實上,這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習慣,而且會造成情感上的孤立和疏離。所以,陽剛氣概的建構使男人不敢對愛坦承,成為親密關係的阻礙。或許我們在積極推動情感教育時,便可以在這一點多使力、多多發揮。
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的〈誠實〉、〈承諾〉、〈互惠〉、〈戀愛〉等幾個章節,誠摯推薦此書給所有想要探索愛與關切情感教育的人。這一本書和愛一樣,值得我們全心投入。

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就知道要是我們不了解愛,人生就不值得活。我真希望可以說自己之所以意識到這個道理,是因為感受到愛。但正是因為那時愛不存在,我才知道愛有多重要。我是父親的第一個女兒。我剛出生時,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珍惜,讓我覺得這世界和家人都喜歡我。時至今日,我已經記不得從何時開始,被愛的感覺離我而去。我只知道從某天開始,我不再可愛珍貴,當初很愛我的人轉過身去不理我。沒了他們的認可和關切使我非常傷心,像是被魔咒定住般無法思考。
我幾乎被悲痛與哀傷壓垮。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且我嘗試過的事沒一件是對的。和其他人培養感情也無法治癒被拋棄的傷痛,那是人生第一次被逐出愛的樂園。多年來,我的人生彷彿暫時停止了,被困在過去,沒辦法邁向未來,展開新人生。就像其他受傷的孩子一樣,我只想讓時光倒轉,重返樂園,回到記憶中那個無比快樂的時刻,在那裡我覺得被愛,有種歸屬感。
我現在明白,我們永遠也回不去。我們可以往前走,找到一心想要的那份愛,但前提是要放下悲痛,不再糾結於兒時失去的愛,那時我們還很小,沒有發言權,無法說出心中的渴望。回顧過往,我有好些年一直以為自己尋找到愛,卻發現我只是在設法重拾失去的愛,試圖回到最初的家,找回第一份愛的快樂。那時我尚未真正準備好去愛或者被愛。我仍在哀悼,緊抓住當年那個小女孩破碎的心、充滿裂痕的親情不放。當我停止哀悼,就能重新去愛。
我從恍惚狀態中清醒後,驚訝地發現目前這個世界已經不再樂意接受愛,我還注意到周遭的人都說「無愛」(lovelessness)早已是流行的常態。我覺得人們正奮力在逃離愛,如同我在孩提時期覺得被愛拋棄。我們一旦轉身逃離,就得冒著逃到靈性荒野的風險,那麼我們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書寫愛的主題,是為了證明無愛是危險的,也為了召喚大家回到愛裡面。我們在愛裡獲得救贖與恢復,重新得到永生的保證。當我們去愛,就可以讓自己的心說話。

目次

推薦序 張瑋軒
推薦序 游美惠
自序
 
導言 恩典:被愛觸動
1清晰:愛的定義
2正義:童年的愛
3誠實:對愛坦誠
4承諾:用心中的愛來澆灌愛
5靈性:超凡的愛
6價值:依循愛的倫理
7貪婪:只要愛
8群體:帶著愛交流
9互惠:愛的核心
10戀愛:甜美的愛
11失去:生與死的愛
12治癒:救贖的愛
13命運:當天使提到愛

書摘/試閱

導言 恩典:被愛觸動
我家廚房的牆上掛著四張照片,是多年前我第一次走路去耶魯大學教書時看到的外牆塗鴉。牆上用鮮豔的色彩漆上標語:「就算前方有困難險阻,也要繼續追尋愛。」那時我才剛跟交往十五年的伴侶分開,經常覺得悲痛難當,彷彿自己的心和靈魂被一大片痛苦的汪洋沖走,覺得自己被拉進水裡,快要滅頂。我一直在尋找錨,支撐我浮在海面上,把我安全拉回岸邊。外牆上這句標語,以及用童稚筆觸畫的不知名動物,總是讓我精神一振。無論何時經過這裡,這句肯定「愛有可能發生」的話語就從街角逐漸蔓延開來,給了我希望。
這些作品上有某個本地藝術家的簽名,直接和我的心對話。我讀著這些字,心裡肯定這位藝術家正在經歷某種人生危機,若不是已經痛失親人,就是面臨失去的可能。我腦中幻想著和他討論愛的意義,讓他知道他生動的塗鴉如同錨一般使我安心,重拾對愛的信念。我還談到這句標語傳達出愛的承諾,即使這份愛仍等著被尋獲,而我依然盼望它出現,但這份承諾將我拉進了絕望的深淵。我心中有股沉重無望的哀傷,因為我和交往多年的伴侶分手,更重要的是,這份絕望源自於「愛不曾存在,而且找不到」的恐懼。就算愛在某處探頭,我這輩子可能沒機會認識它。那時我已經幾乎無法繼續相信愛的承諾,因為我去到每一個地方都發現權力的魅惑與恐懼造成的害怕心理,已經壓過了想去愛的意願。
某天,我在上班途中正滿心期待當日冥想時要來思索愛(這是塗鴉給我的啟發),卻訝異地發現建商用極其刺眼的白漆刷過塗鴉,只能依稀看到底下的圖案。我著實氣惱,因為看看那個塗鴉已經變成我每天的固定儀式,藉此肯定愛的恩典,我逢人就說我感到很失望。最後某人告訴我,他聽到傳言說,塗鴉被塗上白漆是因為那句標語是指感染愛滋病毒的人,那名藝術家可能是同性戀。或許吧,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公開承認渴望愛,而且這份渴望極其強烈,光是說出口還不夠,還要刻意花力氣去追求,才讓潑油漆的這群人備感威脅。
我花了很大工夫總算找到那名藝術家,和他面對面談論愛的意義。我們談到可將公共藝術當成媒介,把肯定生命的想法分享出去。我們也都提到建商刻意遮掩這則強烈的愛的訊息,令人哀痛又惱怒。他把這個塗鴉的相片給我,讓我隨時記住這面牆。那次見面以後,我搬了幾次家,但不管搬去哪裡,都會把相片掛在廚房的水槽上方。這樣我每次喝水或從餐具櫃中拿碗盤時,眼前的照片都像在提醒我:我們渴望愛,設法得到愛,即使覺得找到愛的希望渺茫,依然盼望有愛。

現今我們的文化很少公開討論愛,頂多只有流行文化會提到我們對愛的渴望,因此我們從電影、音樂、雜誌、書籍等媒介當中看見對愛的渴求。但其中提到的愛有別於一九六○至七○年代盛行的那套勵志的言論,要我們相信「你所需要的只是愛」。目前流行的論調是:愛沒有意義,跟任何事都不相關。有次,我訪問一位知名女性饒舌歌手,至少比我小二十歲,問及她對於愛的看法,她的回答飽含尖酸的嘲諷:「愛,那是什麼?我的人生從來沒有愛。」聽了既震驚又心酸。
現今年輕人的文化對愛充滿懷疑與嘲弄。而這股憤世嫉俗的論調來自這群年輕人普遍的感受:愛無從找到。哈洛德.庫希納(Harold Kushner)在《你可以要的更多》一書中針對這一點表示憂心:「我擔心我們養出來的下一代,成年以後不敢去愛,不敢完全把自己交付給另外一個人,因為他們很可能在成長過程中看到付出愛是有風險的;若是感情破局,自己會有多傷心。我擔心他們長大以後會尋求親密,但不想冒險;只想要歡愉,但不想投注太多感情,以免吃虧。他們太害怕失望衍生的痛苦,寧可放棄愛與喜悅的可能。」年輕人不相信有愛,而他們最終戴上憤世嫉俗的巨大面具,以遮掩因遭受背叛而失落的心。
我遊歷美國各地,四處發表演說,以終結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每當我提到愛在追求公義的社會運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聽眾(尤其是年輕人)就顯得坐立難安。 說實話,社會上所有了不起的、追求公義的運動都強調愛的倫理。但年輕的聽眾仍不肯敞開心胸接受「愛是轉變的力量」此一看法。對他們來說,只有天真、軟弱、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才需要愛。這種態度反映出老一輩的成年人灌輸給年輕人的概念。伊麗莎白.伍澤爾(Elizabeth Wurtzel)是這個幻滅世代的代言人,在《歌頌難搞的女人》書中如此斷言:「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變得更懂得愛,我們只是更害怕而已。我們小時候沒學到如何去愛,而我們做的抉擇多半加強了原先的感受和判斷:愛是無望無用的東西。」她這番話跟我從老一輩那邊聽到有關愛的言論,如出一轍。
我和同輩的人每次一談到愛,就發現每個人都顯得緊張害怕,尤其是在我說到「從未得到足夠的愛」時更是如此。我在好幾個場合上和朋友談到愛,就有人建議我去找心理治療師。我明白某些朋友只是聽煩了我一再提到愛的話題,覺得如果我去做心理治療,就不會再煩他們。但大多數人只是不敢深究愛在人生當中有何意義。
不過,年逾四十的單身女性只要提起愛的話題,老是有人基於性別歧視的思維,認定她是「急著」找男人。沒有人相信她只是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想從知識層面一探究竟。沒有人認為她正在進行嚴謹的哲學思辨,想方設法了解「愛」在日常生活中形而上的意義。不,她只會被看成想辦法得到「致命的吸引力」而已。
失望和無所不在的心碎感受,促使我開始深入思考愛在我們文化當中代表的意義。儘管我亟欲得到愛,卻並未因此失去理智或判斷的眼光。這份渴望激發我多方思考、談論愛、針對這個主題的通俗文章與嚴肅論述進行研究。我仔細閱讀以愛為主題的非小說類書籍,驚訝地發現絕大部分「備受推崇」的書――可能被當成參考書,甚至是大眾喜愛的心靈自助書籍――都是男人寫的。多年來,我一直認為愛主要是女人傾注心力與熱情去探究的主題,世上沒有其他人比女人更關切愛了。至今我仍保持這種看法,儘管女性針對愛提出的真知灼見,仍比不上男性的見解和著作那麼受重視。男人將愛理論化,但女人往往是愛的實踐家。大多數男人覺得自己接受了愛,因此了解被愛的感受;女人多半覺得自己總是在渴求愛,很想要卻從來沒得到過。
在我接受研究所訓練、準備攻讀文學博士期間,在每一門創意寫作課上,致力於寫情詩的詩人都是男性。真的,就連我交往多年的那個伴侶,當初追我時也寫情詩。他一直都吝於付出感情,對於愛這個主題毫無興趣,既不肯討論,也不願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但他確實相信自己說得出有見地的話。我卻不然,總覺得自己成年後嘗試寫的情詩既傷感又可憐。我找不出確切的字眼來描述愛。我的想法太多愁善感、傻氣、膚淺。我少女時期對寫詩也很有信心,跟我成年後在男性作家身上看到的那種自信差不多。還是少女的我剛開始寫詩時,以為愛是唯一的題材,是最重要的熱情。事實上,我十二歲那年發表的第一首詩就叫「愛的一瞥」。我從少女長成為女人那幾年,突然明白一個道理:女人真的沒有什麼嚴肅的東西可以教導世人關於愛的意義。
於是我決定以死亡為主題。我身邊沒有一個人懷疑女人認真思索或書寫死亡的能力。我第一本書裡每一首詩寫的都是死亡和垂死。儘管如此,卷首那篇名為「女人哀悼之歌」的詩寫的是慟失親人,拒絕讓死亡毀去記憶。細細思索死亡這個主題總是能夠帶領我回到愛。重要的是,這些年我見到許多朋友、志同道合的戰友和熟人死去,其中不少人年紀輕輕就突然離世,使我更常思考愛的意義。我快四十歲時發現自己疑似罹患某種婦女常見的癌症,在等待檢驗結果出爐時,我最先想到的是我還沒打算死,因為我尚未找到內心一直在尋找的愛。
這場危機剛過去不久,我生了一場重病,幾乎小命不保。想到自己有可能死去,我整天反覆想著愛對於我的人生和當代文化來說,有何意義。我既身為文化評論家,隨時都有機會仔細觀察大眾媒體(尤其是電影和雜誌)上出現的內容,如何對觀眾說明愛這種東西。媒體大多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愛,但人們仍然不太明白怎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愛。在通俗文化中,愛總是一種幻想的東西。也許這說明了為何大部分關於愛的理論都是由男人提出來,因為幻想基本上是他們的專長,不論是在文化生產或日常生活中都是。男人的幻想被視為可用來創造現實,反觀女人的幻想被看成純屬逃避。因此羅曼史始終是女人的天下,透過小說篇幅展現一點談情說愛的權威。但是,當男人涉足羅曼史題材時,他們寫出來的作品要比女性書寫值錢得多。《麥迪遜之橋》一類的書是絕佳的例子。如果是女人執筆寫出這種感傷又淺薄的愛情故事(不過有些場面寫得不錯),它不太可能在主流市場大獲成功。
當然,女性是購買愛情小說的主力顧客,但男尊女卑的觀念無法解釋為何由女人寫的愛情類書籍少之又少。顯然女人迫切想聽到男人對於愛的見解。女人相信男女有別,這種思維可能會讓女人覺得她已經知道其他女人的見解。這類讀者大概覺得讀男人寫的書會有更多收穫。
我早期讀愛情的書,從未想過作者的性別。我只是急著想了解人們口中的愛是什麼,從未真正思考性別在何種程度上形塑了一個作者的觀點。直到我開始認真思考愛這個主題,動手寫有關愛的文章,我才開始思索女性處理這類題材的手法是否和男性不同。
我檢視有關愛的文獻時,注意到很少有作家(不分男女)談到父權文化的影響,亦即男人對女人和小孩的宰制,妨礙了愛的交流。我非常喜愛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所著的《愛的迷惑和自由:你真的懂得愛嗎?》。他大膽提出男性主宰(父權的體制化)和家裡缺乏愛之間有某種關聯。布雷蕭的作品提醒大眾注意「內在小孩」,他也因此知名。他相信終結父權文化便是朝愛的方向跨出一步。不過,他談論愛的著作逐漸失去關注,少有人推崇,不像某些男作家在書寫愛的同時,因為肯定了男女各司其職的觀念,而贏得更多關注。
如果我們真的想創造有愛的文化,就必須改變思考方式,採取不同的行為。書寫愛的男作家總是信誓旦旦說自己接受了愛,他們有立場說這種話,也因此得到一定的權威。但女人卻經常站在匱乏的立場,始終未能得到渴求的愛。
儘管男性長久以來被視為這個主題的「權威人士」,只有少數男人能夠自在地分享對愛的看法。男人和女人平常都不太談論愛。多虧這樣的沉默,我們無須面對不確定。我們想了解愛,只是害怕太想了解愛的渴望,會帶著我們一步步走向無愛的深淵。儘管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有宗教信仰,而宗教宣稱愛有轉變的力量,許多人仍覺得自己根本不曉得該怎麼愛。而且幾乎沒有人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實行聖經中有關愛的理論,因而產生信仰危機。談論失去親人還比談論愛容易得多。侃侃說起沒有愛的痛楚比較容易,卻很難描述愛在人生中的存在和意義。
我們從小被灌輸要用頭腦(而非心靈)進行學習,因此許多人以為帶著強烈情緒談論愛會被視為軟弱、不理性。尤其是我們要說出口的話會讓人注意到「無愛比愛更常見」的事實,加上許多人就算開口談愛,仍不確定愛是什麼,抑或不知怎麼表達愛,也就更難開口談論愛了。
每個人都想更了解愛。我們想知道愛意謂著什麼,我們平常應該做些什麼,才能夠去愛,同時被愛。我們想知道,該如何勸誘始終執著於無愛的那群人,打開他們的心房,讓愛進來。這股渴望的力量並未改變文化中不確定的力度。不管在哪裡,我們都聽說愛很重要,卻屢屢面對愛的挫敗。不管是在家庭或愛情關係裡,其間的權力關係和宗教面向都極少有跡象表示愛引導人做出決定、加強人對於社群的理解、使我們團結起來。但這幅淒涼的畫面也不能動搖我們內心的渴望。我們仍然希望愛會戰勝一切,依舊相信愛的承諾。
正如那個塗鴉的宣稱,現實中仍有許多人對愛的力量深信不疑,而希望就繫在這份信念上。我們相信了解愛很重要,相信探求愛的真諦很重要。我在無數次私下聊天或公開對談中,屢次以自己為例證明我們文化中缺乏愛的情形日趨嚴重,人心惶惶,也聽到許多人說出類似的經驗。但除了絕望,還有冷漠憤激的態度,很多人一聽到「愛跟工作一樣重要,也跟追求成功的魄力一樣是國家永續的要素」的說法就皺眉頭。不過很棒的是,美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我們的文化有動力去追求愛(那是美國電影、音樂、文學的主題),雖然鮮少提供機會讓大家了解愛的意義,或者明白如何透過言行實現愛。
美國也竭力追求性的滿足,從各方面去鑽研、暢談或示範愛,坊間有傳授各式各樣性愛技巧的課程,甚至包括如何自慰。但沒有一間學校教人去愛。每個人都以為人天生知道如何愛。儘管有大量相反的證據,我們依然贊成家庭是學會愛最初的學校。許多人並未在家庭內學會如何愛,大家仍然覺得你會在戀情中體驗到愛。但我們無從理解這份愛,而且往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消除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淡忘家人對我們殘酷、疏忽與各種冷漠的對待,也面對自身在戀情中的無能為力。
只有愛能夠治癒過去的傷痕。然而,我們經常因為創巨痛深而封閉心房,根本不可能給予愛,或接受別人給我們的愛。為了更加敞開心胸接受愛的力量和恩典,我們必須勇於承認自己對愛的理論和實踐幾乎一無所知。我們必須面對心中的困惑失望,因為我們所學到的愛的本質,既說不通也無法運用在日常生活。我仔細思索愛的日常實踐,思考我們怎麼去愛,需要做什麼才能讓文化中洋溢著愛,隨處可感受到愛的神聖,因而寫出這篇深思的導言。
如同這本書的書名所說的,我們想在愛蓬勃生長的文化氛圍中生活,亟欲終結瀰漫於社會的無愛狀態。本書告訴大家如何重回愛的懷抱,以嶄新的方式來思考愛的藝術,為愛足以轉變一切的力量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與歡樂的願景,因而明白自己必須做什麼,方能再度去愛。本書搜集愛的智慧,讓我們知道自己得做什麼,才能被愛的恩典觸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