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
314期封面故事「書法與他們的舞臺」,值史博館67週年館慶,回首史博館作為藝文舞臺一路以來的種種。舞臺指史博館,其草創於1955 年,是當時少見的藝術公共空間,舉辦過許多重要的書法展覽與交流活動,此一藝文舞臺的角色很榮幸一直扮演到今日。舞臺也更廣泛地指向當今藝文環境,在書法脫離日常書寫的原生脈絡、走向藝術的今日,書家的關懷為何?書法又以怎樣的方式存在,甚至應用於生活?
首先由史博館2 位資深研究人員蔡耀慶與周妙齡,翻開館藏于右任與張大千書法名跡,從中看出2 位大師不凡的書藝神采及當年與史博館的互動。接著由書法教育工作者許方怡小姐,講述開啟雅集書法團體風尚的「十人書會」,書會在史博館展覽達9 次之多,想見一時之盛。同時,我們也關懷書法在當代的發展,走訪遊走於傳統與現代書藝的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黃智陽院長、將書法帶入設計跨域視野的書幀設計師何佳興,與結合文學與書寫的書法詩人何景窗,請他們分享思考與關懷,以及如何從實踐中開拓書法的各種可能性。另外也邀請了10 位不同年齡層的書法家,為讀者推介10 件不可錯過的史博館典藏書法名跡。
封面故事外,「藝文視角」專欄,聽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施如芳助理教授,細說以文物場景為憑,歷史成戲更感人。「注目焦點」由研究人員楊真皓介紹史博館參與文化部走讀臺灣活動,以「尋樂.城南」帶領讀者一起走踏臺北城南周邊的藝術、人文地景與風景。此外,「臺灣藝術前輩身影」訪問從事書法創作逾半世紀的杜忠誥教授,杜教授博涉各門學問,主張深掘傳統與開創出新雙軌並進,認為學習書法有如修行,更透露寫好書法的祕訣,想知道就來本期找答案吧!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