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朝聖者的印度:由虔信者足跡交織而成的神性大地
滿額折
朝聖者的印度:由虔信者足跡交織而成的神性大地
朝聖者的印度:由虔信者足跡交織而成的神性大地
朝聖者的印度:由虔信者足跡交織而成的神性大地

朝聖者的印度:由虔信者足跡交織而成的神性大地

商品資訊

定價
:NT$ 820 元
優惠價
9073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部全面了解印度,及其多樣性宗教最具深度專書

印度, 一個由朝聖者足跡形塑而成的神聖之地

印度的偉大,不在宗教本身,
而是在踏尋靈性的過程中,
將山川海角、有靈萬物、箴言、廟宇編織成堅實的人地網絡。

 

Ø恆河為什麼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如此高?
Ø她又如何串起了沿岸城市的所有信仰紐帶?
Ø為什麼印度有那麼多重複的地名、神廟?
Ø同一則神話傳說如何在不同的地景裡施展神力?
Ø為何朝聖者依舊絡繹不絕前往印度?
Ø過著現代化生活的人們為何仍受神聖的諭示所吸引?

 

哈佛大學學者黛安娜.艾克累積十多年來工作的結晶,帶領我們在這個豐富而深刻的南亞次大陸進行了一次非凡的信仰和歷史之旅,探討這些思想如何影響我們提到「印度 」時所蘊藏的對這個國家的理解。

跟著艾克的足跡,我們來回穿越了這個驚人國度活生生的地景——山脈、河川、海岸與古老強大的寺廟神壇。一路上,艾克敏銳檢視印度教的宗教思想與論述,並展現出這些思維如何深刻烙印在這片土地上,形成地名、廟宇、地方傳統,以及人民如何在神諭的引領下,串起一張綿密的聯繫網,讓城市、村鎮、大自然,有了一幅完整了文化地景。換句話說,印度在許多個世紀以來,都不是由帝王政府的力量所構築出來,笈多王朝、戒日王朝、蒙兀兒帝國比起印度地理,反而更像「名詞」。真正的印度大地,是由朝聖客的足跡所踩踏、連結起來的。

你會逐漸發現,無論前往印度何處,都會發現跟神祉英雄故事密切連結的山岳、河流、森林與村落。這片「想像地景」不僅由神職人員及書寫傳統所構成的,更是由千百萬朝聖者創造出來。透過他們前往內心嚮往之地的旅程,產生了一股強大的土地、地方的歸屬感。

這是真正一趟不尋常的朝聖之旅。

艾克穿梭世界最蓬勃的宗教文化傳統,進出無數聖地,最後更揭開重要的事實:印度的國家概念,正是從這些朝聖之旅中形塑出來的

 

【書評重推】

「《朝聖者的印度》是一部耗費終身心力之作。(艾克)以隱微卻充滿說服力的方式娓娓道來,引述無窮無盡、難以計數的案例,有時甚至多到令人頗難招架。集旅行紀錄、朝聖指南與歷史於一書,她帶領讀者穿越印度各地,分享故事,更闡釋其中關連。」
——《經濟學人》

「由當今宗教研究的引路之光所撰寫,一部偉大的印度入門書。」
——約翰.史特拉頓.豪利(John Stratton Hawley),《愛的記憶:蘇達斯唱誦奎師那》作者

「閱讀(黛安娜.艾克)的新書,就像聆聽睿智老友說話,每一頁都洋溢著她對印度與印度人民的愛與敬仰。」
——菲爾.山姆勒(Phil Semler),《舊金山書評》五顆星評價

作者簡介

姓名:黛安娜.艾克Diana L. Eck
宗教研究學者,目前是哈佛大學比較宗教和印度研究中心教授。她從宗教發展出來的多元主義概念,在更廣泛的跨宗教運動中頗具影響力,並被跨信仰青年核心組織(Interfaith Youth Core)引用為組織的價值與基礎。著作有《吉象:看見印度的神聖圖像》(Darśan: Seeing the Divine Image in India)、《美國的新宗教地景:為何基督立教的美國轉變成最宗教多元的國家?》(A New Religious America: How a "Christian Country" Has Now Become the World's Most Religiously Diverse Nation)。《朝聖者的印度》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

譯者

姓名: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譯作有《珍珠鏈戰略》、《艾爾多安的崛起》、《直擊緬甸內戰現場》等。

目次

關於音譯與發音

第一章 神聖地理學,想像的地景
第二章 「何為印度?」
第三章 南瞻部洲:世界蓮花中的印度
第四章 恆河與印度眾河
第五章 濕婆之光.印度之土
第六章 莎克緹.女神軀體分布之地
第七章 毗濕奴.無限與凡身
第八章 奎師那的地域傳說
第九章 跟隨羅摩足跡:印度地景上的《羅摩衍那》
第十章 今日朝聖者的印度
致謝
名詞解釋
關於印度教曆法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四章 恆河與印度眾河

 

恆河是印度之河,這條河流源自喜馬拉雅山,匯聚諸多支流,蜿蜒穿越北印度平原。但同時間,恆河也是印度各處所有聖河的源頭。恆河也是一位女神,她既是恆河母親(Gangā Mātā),也是恆河女神(Gangā Devī)。她真正的源頭並非喜馬拉雅山最高處,而是天界最高處,從毗濕奴神的腳下湧出。她先在梵天的水罈中,接著由天上洩下凡間,水流瀑布首先降在濕婆神的頭上。難怪讚美恆河的知名頌歌稱她為「眾神美善的體現」。

西元前一千多年前,恆河就出現在《梨俱吠陀》中,此外,還有薩拉斯瓦蒂河、帕魯希尼河(Parushnī)、沙圖德里河(Shatudri)與亞穆納河。然而幾百年間,亞利安人的核心地―稱為亞利安的國度(Aryavarta)―已經從印度西北部移進恆河平原,亦即恆河流經北印度的富饒土地。今日,這處河流盆地及許多支流,餵養了全世界百分之八的人口。它吸引的不只是千萬人口,還有他們的疾患、悲哀、祈禱與汙染。恆河上設有水壩,也透過渠道引流,更接收許多工業與人類廢棄物。即便政府與民間基金會面對河水汙染問題、清理水壩淤積,然而恆河強大的精神吸引力,仍舊持續召喚每天數百萬的朝聖者。我們將發現,恆河與印度其他河流的健康與活躍不只是環境問題,也是神學問題。

印度教徒在恆河沿岸各處浸浴,特別是重要的渡口聖地,以手捧水,再將水放回河中,作為向逝去先祖(pitr)與神祇(deva)的獻祭。他們也在河水中放置鮮花與油燈,就跟在神廟聖壇上所做的一樣。重要場合裡,他們會以船隻渡河,尾隨著長串的鮮花或者數百英尺長的沙麗繩索,來裝飾河流女神,高唱「勝利歸於恆河母親!」最後,全印度各地的朝聖者會帶著逝去心愛之人的骨灰,透過儀式讓骨灰歸向恆河水。他們返家時―也許在數百英里之外―仍會帶著恆河水罈,希望有朝一日,用來滋潤將死之人的嘴唇。從源頭到海洋,恆河沿岸都是聖地。

 

源頭

 

喜馬拉雅山的葛瓦爾區(Garhwal),恆河發源地的神廟小鎮「恆河源頭」(Gangotrī)裡,朝聖者泡在冰冷的河水中,那是發源於小鎮上方高地的冰河。他們光腳在膝蓋深的河中涉水,腳掌在滑溜的石頭間搜尋著底沙。他們三次浸入水中,以手舀水;當從水面下現身時,氣喘吁吁的他們卻心懷狂喜。擦乾身體再次穿上衣服,接受源頭之水潔淨後,朝聖者前往位於河流之上的石造神廟。他們將在此向恆河女神像供奉獻禮。帶著銀冠的小型金色女神聖像,駕馭坐騎「恆河鱷馬卡拉」的浮雕像,手上捧著慷慨的吉祥象徵―水罈與蓮花。

神廟的聖壇中還供奉其他附屬神像:恆河之主(Gangesha Shiva);賢王跋吉羅陀,他的苦修功力將恆河帶到凡間;姊妹河―薩拉斯瓦蒂與亞穆納河;以及女神杜爾迦及安納普娜(Annapurnā)。冬季月份裡,恆河神像及姊妹薩拉斯瓦蒂與亞穆納河,會被移靈到山下的穆奇馬特村(Mukhimath)。

朝聖者在市集購買一盤盤獻禮,包含一塊亮麗金邊的粉紅色網紗、小梳子、小手鏡、硃砂粉末(kumkum)、線香、糖果、米與一顆椰子。坐在恆河母親的門前,他們僱用朝聖祭司(pandā)為他們獻祭,唱頌必要祭文。他們用祭司提供的清水漱口洗手;並在女神面前,唱頌聆聽他們的「意念」,聲明他們作為這場獻祭爐主的宗教意願與姓名。他們對著女神像投擲一小搓綠色的恆河羅勒(tulsī)葉,朝她揮舞線香,並以指尖向她輕彈沾濕的硃砂粉末。每一件獻祭物品都是為了取悅女神,最後裝有代表性物品的祭盤以粉紅網紗包上,由朝聖祭司送還朝聖者,作為女神的贈禮(prasād)。

晚間,這些朝聖者會回到神廟中「獻燈」(āratī)。恆河源頭的兩側,山岳陡峭升起,夜晚很快降臨。祭司現身神廟門廊,長聲吹響海螺。隨從打起鼓來,奮力敲響神廟鐘聲。此刻是「獻燈」儀式的高潮,主要焦點並非神廟中的恆河女神像,而是河流本身。祭司(pujārī)站在神廟門廊上,面對河水,舉起多芯的大油燈,以燈光繞著流動的恆河水轉動。此後他返回廟門,將獻燈的燈奉獻給廟內的恆河神像。此刻奉獻過恆河女神而受到雙重祝聖的恆河水,則分給聚集的信眾,以手捧水啜飲,將手心上的最後一滴抹到頭上。他們也獲得獻燈的光,輪流以手指穿過火焰,並帶著祝福碰觸額頭。

獻燈儀式的最終,是吟唱一首十六世紀詩人賈格納塔(Jagannāta)所作,獻給恆河的美麗梵文長詩〈恆河之波〉(Gangā Laharī):

 

Samriddhim saugbhāgyam sakala vasudhāya kim api tan…

喔 恆河母親,願您的河水,

世界的豐厚祝福

全世界的嬉遊之主濕婆神的寶藏,

經典的核心及眾神善意的體現,

願您的河水,不朽的崇高之酒

撫慰我們疲憊的靈魂。

 

一如其他喜馬拉雅山高處的神廟,這座神廟也在冬季月份關閉。恆河神像在盛大的出巡隊伍中,送到較低海拔的穆奇馬特村中度過六個月時間。出巡發生在十月底、十一月初的光明節(Divālī)期間;回到恆河源頭的返程,則發生在四月底、五月初的吉祥無邊初三日(Akshaya Tritīya)。無論往返,這趟行程都要花上兩天時間,晚間停駕在路邊。講到這年度儀式,一位祭司總結這一切,「真正的聖像當然就是河流。她整年都在此。」

河流與聖像並列是印度河流崇拜中常見的重複主題。恆河進入印度平原的所在地哈德瓦爾,徹夜對恆河進行獻燈,是此地的核心景像。沿著水岸邊有幾十座小神龕,每座都奉祀妝點華麗的恆河女神像,但徹夜獻燈的主要重心卻沒有形象,而是流動的河水。在平原上的瓦拉納西,恆河在此北轉,朝向喜馬拉雅家鄉,十多名祭司每晚都會站在水岸榮耀恆河。他們在整齊畫一的動作裡,將多芯油燈高高舉向夜空,又下放到水面。亞穆納河源頭也同樣在亞穆納女神廟中受到榮耀,就在恆河源頭對面的山中。清晨時分,下游數百英里處,在亞穆納河岸邊的沃林達文(Vrindāvan),祭司離開亞穆納河女神的河岸神龕,將油燈奉獻給河流本身。

恆河在狹窄谷地中形塑出驚人河床,強勁水流沖刷過堅硬岩石,流水的力量將它們軟化、形塑、鑿穿。在高莉池(Gaurī Kund),她的強大水流衝過絲滑水道,跨越高聳懸崖,流洩在下方水池形成雲霧。這些岩石、高懸的岩洞與森林樹叢中,正是瑜伽士、苦修士、賢者與遊方之人的虔誠居所。這裡是嚴肅追求精神之人的領域。有些人年年來到恆河源頭,在四、五月份神廟開啟時就抵達;當高山谷地為白雪凍結時,有些人則待在此地過冬。一名來自光束之地修行所(Dandi Kshetra Ashram)的出家人,在此出生,並在服務恆河神廟的祭司家庭中長大,他跟我解釋這些宗教熟手存在的重要性,「當恆河被要求從天下凡時,她很害怕留在水中的罪惡重量會將她掐住拖垮。梵天向她保證:賢者與聖人會住在她的河岸邊,當罪人汙染她的河水時,他們的浸浴就會立刻將她澄清。」

源頭的恆河,已經是一條寬闊的河流。就朝聖者、祭司與神廟儀式來說,這裡雖是恆河源頭,卻非真正的發源地。從恆河源頭朝上游走十五公里,才是釋放出恆河水的冰河。這個地方稱為「牛口」(Gomukh),提醒我們聖河水經常與牛及營養豐盛的牛奶有關。來到源頭的朝聖者一旦習慣了一萬四千英尺的高度,他們就會啟程爬上牛口,直抵源頭冰冷的水。然而,我們五月初造訪時,只有少數朝聖者在場,那些攻上牛口的人則回報,有位結凍的隱士在那兒。這位聖人在零下寒冬中過世,並獲得他的果報。

因為這則消息,我並未前往牛口,卻樂於思索牛口這個意象。在整片印度大陸上,一路往南直抵平原,人們以各種方式不斷複製牛口。這片充滿固定模式的地景上,牛口顯然並非單指這處冰河地,而是代表著某種聖水湧出的特定地點。一天之中,整個印度都有人會從無數牛口中飲水或浸浴,所有牛口的神聖性都來自這個喜馬拉雅山的地點,所有牛口對多數朝聖者來說,也都難以觸及。例如,我記得有個地方被描述為「薩拉斯瓦蒂河源頭」,位於拉賈斯坦阿布山的陡峭深山林裡,充滿蕨類、苔癬與棕櫚樹。在那裡有一座方形石造浸浴池―牛口池(Gomukh Kund),池水從一側白色大理石牛頭的嘴中吐出,牛耳上戴著新鮮的金盞花。印地文告示牌上寫著「薩拉斯瓦蒂河源頭」。文字繼續說明,「這是薩拉斯瓦蒂河的牛口聖地。在此進行獻祭(pūjā),尤其是獻上一頭牛,將能獲得不滅善報。」在古賈拉特西部,吉爾納爾山諸峰的第一座,有個牛口聖地,涓滴水流從山側岩石上的銅牛口中湧出,匯入牛口恆河池。沿著納馬達河的奧姆真言之主(Omkāreshvara)大神廟,一條小溪在牛口匯入主流時,河水穿越銅牛口,澆灌在一座濕婆林伽上。卡納塔卡邦海岸上的門加洛爾,信徒在卡德利(Kadri)神廟的牛口―跋吉羅帝河渡口―聖地浸浴。當然,最常見的,就是濕婆派神廟中的牛口:廟中澆灌過濕婆林伽而聖化的水,流經通常以牛頭為造型的水口,流洩到神廟外朝聖者與信徒的手中。例如,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三眼之主神廟,位於高達瓦里河源頭的山腳下,銅牛頭引著內聖殿的水到神廟外部,分散給繞行神廟的人。這些牛口及其他案例,全都一致指向喜馬拉雅山上的牛口。那是源頭,不過所有印度教徒都很清楚,恆河真正的源頭來自天上。

 

恆河下凡

 

在恆河源頭,石造的敦實恆河神廟前廳中,牆壁上銘刻著讚美恆河的詩歌。這些詩歌談的自然是她由天下凡的知名故事。

 

Om jaya gange māī, shrī jaya gange māī

嗡!勝利的恆河之母,讚美摯愛的恆河母親!

為了解救薩嘎爾之子,您來到此地。

由毗濕奴神的腳下流淌,純潔之光,世界的拯救者。

濕婆神將您置於他的頭上,您是眾神、眾人與賢者的祝福者。

 

每年的乾熱季節在五月至六月初達到高峰。期待季風帶來降雨之時,沿河的印度教徒正歡慶恆河由天下凡。十天的節慶稱為恆河十勝節(Dashahāra),一路的高潮落在夏季月份逝瑟吒月(西曆五到六月)的第十日夏至前後。這時候忠誠的信徒會駕船來到河中央,以長串金盞花妝點恆河。這一天被稱為恆河的「生日」,河岸上會充滿浸浴者,因為這一天浸入恆河可以「洗清十宗罪」(dashahāra),或者有人說是十世的罪。理想上,應該要浸入恆河,但祭典手冊也說離恆河很遙遠的人,可以在就近的河流中浸浴。7

恆河由天下凡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戶曉,也適用於其他河流。天水下降凡間是個擁有多版本的古老主題,從吠陀神話開始。在神話裡,因陀羅分開了天地,並在其中建立空界後,跟大蛇弗栗多打了起來,大蛇把天界穹廬捲在身體中間,也把天水擋了起來。8存在天界穹廬裡的水,經常被認為就是蘇摩(soma),一種眾神的蜜液,也是不朽的強化密藥。打敗弗栗多之後,因陀羅釋放這些天水,滋養大地。《梨俱吠陀》的賢者如此讚美因陀羅釋放出來的生命之水:

 

流淌自洪水之中,

潔淨,從未睡去,大海是它們的領袖。

雷電所有者,公牛因陀羅掘出渠道。

願這些女神之水祝福我! 來自天上之水,

或那些自開鑿地面湧出,或自由流動,

全都明亮純淨,流往大海,

願這些女神之水祝福我!

伐樓拿王在其中移動,

觀察人類的真假,

它們是蜜液,明亮純淨,

願這些女神之水祝福我!

 

這裡的水被視為女神,由因陀羅自天上家園釋放出來,因陀羅為她們開鑿渠道。她們是祝福與淨化的河流,也被稱為「母親」。她們的水不只是眾神的蘇摩,也是母奶。根據吠陀賢者所述,當因陀羅釋放天界之水時,她們衝到凡間,就像母牛衝出獸欄一般,滿溢著奶,渴求餵養她們的幼獸。詩人請求河流,「就像渴求的母親,給予地上的我們最受祝福的甘露吧!」

在史詩與往世書中,各種恆河下凡的神話都重複了吠陀時代下凡神話的部分要素。它們清楚表明,據說擁有蘇摩或不死甘露(amrita)的這條甜蜜河流,不但起源於天界,也在天上擁有對應的河流。許多毗濕奴教派版本的神話故事中,這條河流被稱為「毗濕奴帕迪」(Vishupadī),源於「Vishnupada」,同時意指「毗濕奴神的最高天際」與「毗濕奴神腳邊」。在《梨俱吠陀》中,毗濕奴是因陀羅釋放甘露水的協力夥伴,到了史詩與往世書中,則成為促使河流下凡者。在知名的三大步中,毗濕奴從侏儒轉成巨人,跨過地、空、天三界,也因此擁有了三界宇宙。他走出第三步時,據說腳趾劃破了天界的上方界線,因此釋放出天水。12經由這個破口,恆河流進天界,首先落在因陀羅的天界,被穩固的北極星捉住。由此她以銀河的形式,流下空界,來到月亮,從月亮前往梵天領域,就位於須彌山上。從須彌山,故事就跟我們聽過的一樣。其中一股支流―阿拉坎納達河―則流到婆羅多,成為恆河。

關於恆河下凡最知名的神話,反倒是濕婆神的角色,並突顯出祂跟恆河的關係。這個故事出現在《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與其他許多往世書中,在全印度也是家喻戶曉:恆河由天下凡,是為了恢復薩嘎爾王(King Sagara)六萬兒子的身體,他們被迦毗羅仙人(Kapila)的強力凝視燒成灰燼。只有恆河水可以拯救他們。

許久以前,太陽王朝的薩嘎爾王希望舉行王家祭典中最重大的馬祭(ashvamedha)。這項伸張主權的祭儀中,會釋放一匹馬,任其遊走一年。馬前往的地方,當地統治者會默認獻祭者為宗主。所以薩嘎爾王的馬在大地與王國間漫遊,直到有一天,牠神祕消失了。發生什麼事呢?似乎是因為因陀羅的使者害怕國王會因為馬祭獲得力量,因此祕密偷走了馬。心情鬱悶的國王派出兒子,共六萬人,四處搜尋這匹馬。他們在大地上搜尋,還深入冥間,一路留下動亂,卻未能找到馬匹。最終他們找到了這匹祭馬,被壞心的小偷綁在知名賢者迦毗羅仙人的修行所外。

這些王子闖進修行所時,迦毗羅仙人正進行深度冥想。對擅闖的王家搜尋隊感到不滿,他睜開雙眼,以苦修士的強大眼力,將薩嘎爾王的六萬名兒子燒成灰燼。國王哀慟逾恆。但他還有一個孫子安許曼(Anshumān),因此派他前去平息迦毗羅仙人的怒氣。透過祈禱與苦修,安許曼獲得老賢者賜予一個恩惠:是的,薩嘎爾王的兒子可以復生,但只有恆河水才辦得到;當時恆河水只在天界流動。能夠看到未來的迦毗羅仙人告訴安許曼,他的孫子能將恆河從天上帶到凡間。

後來,果然是由安許曼的孫子跋吉羅陀,在喜馬拉雅山高處進行堅實苦修,贏得了眾神讚許。最終他獲得梵天的恩惠,同意釋放恆河進入凡間。由於她直接降入凡間的力量肯定會粉碎大地,跋吉羅陀必須請求濕婆神在恆河下降時接住她。跋吉羅陀再次透過苦修,贏得濕婆神的恩惠。恆河流洩到大地,充滿魚群與洶湧的漩渦,滿覆泡沫。濕婆神以頭接住恆河,並以隱士髮束馴服她的猛流,才讓她流到大地上,分作三股。

藉此,恆河來到大地上。她蜿蜒流過濕婆神的髮束,接著跋吉羅陀領她穿越山岳峽谷,進入丘陵,出到印度平原,最終入海,並在此成為薩嘎爾王之子的救命之水。

由天下凡的恆河,因此也成為由凡間上天的過渡之地,不論是生者還是死者。就像恆河復生了薩嘎爾王兒子的灰燼,她也能復生所有死者的灰燼。所以這就是為死者舉行「死亡」儀式時,要宣讀恆河入凡故事;「死亡」與「紀念」(tarpana)儀式中也會用到恆河水。瓦拉納西的「大火葬場」(Mahāshmashāna),因為受到恆河環繞,因此成為全印度最好的離世場所。對死者來說,恆河享有「流動天梯」的美名。恆河頌歌中最常見的主題,就是死時能得到恆河親吮。例如,深受歡迎的《恆河八行詩》(Gangāshatakam)是如此開始:

喔!母親!我請求在您的岸邊離開這具軀體,啜飲您的河水,

在波浪中翻滾,記憶您的名號,讓我的視線留在您的身上!

接下來我們將看到,恆河下凡的故事,將在所有印度河流中重演。由於它們也是從天而降的,因此也成為精神上的天梯。指涉聖地的字「tīrtha」,也是渡口之意,就是河流象徵語言的一部分。在生命的朝聖旅程中,渡過河流成為精神跨越升天的代表詞彙。

恆河從天界下降到濕婆神頭部的故事,每天透過簡單儀式動作不斷重現:也就是將水澆灌到濕婆林伽之上。有時候,底部開口的恆河水罈會被永久懸掛在濕婆林伽上,讓恆河水涓滴流灌。有時候,信徒會帶一罈水進入內聖殿,澆灌在林伽之上。在這個儀式形態中,火之林伽的白熾火焰,會跟活水能量結合為一。少了恆河,濕婆神將一直是個焦灼燦亮的火之林伽;少了濕婆神,天上恆河降落的龐然能量將粉碎大地。兩者以濕婆神與陰性力量莎克緹的身分合而為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73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