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先陪伴,再教養
滿額折

先陪伴,再教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青春期孩子不是難溝通,
而是需要你和他站在同一陣線。

青春期孩子讓父母很抓狂?
倔強、愛發脾氣、叛逆、難溝通,
明明需要幫忙卻嘴硬否認,老說:「還好、不知道、沒差」。
甚至咆哮:「你很煩。」「幹麼一直問!」
父母該怎麼辦?

面對青春期孩子,父母請當一個偵探,
幫助孩子看見他每一個小小的好,「放大」每一個好。

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覺得很挫敗、內心很受傷?
「小時候,他都黏著我,跟我感情很好;現在卻說討厭我,還會頂嘴……」
「前幾天,我想關掉他的網路,結果孩子竟以死相逼,還用頭去撞牆……」

青春期孩子叛逆、難溝通……但他們不是故意為難父母,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正邁向獨立、正在成為他自己,因此追尋「價值感」與「歸屬感」是他們最重要的事。
當無法擁有「價值感」與「歸屬感」,他們容易出現問題行為,如不愛念書、說謊、作弊、網路成癮等。這些讓父母跳腳的行為,父母該怎麼辦?

關係=影響力︰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有多好,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有多大

‧停止說教、催促等權威式、上對下的話語,如「趕快去念書」、「不要一直看電視」,這在孩子讀國小時有用,但對青春期孩子無效。
‧當孩子不愛念書,父母從「親子共讀」開始,培養孩子學習動機,尋找孩子能做到的「一小步」。
‧若孩子手機滑不停,除管控孩子上網時間,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獲得「價值感」及「歸屬感」。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善用「我訊息」;父母陪伴孩子,不是為了說服或改變孩子,而是讓孩子感受到︰「因為我愛你,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陪著你。」

蔡宜芳心理師長期與青少年工作,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因此她既能同理出現問題行為的孩子,也能體會父母教養孩子時的挫敗與無力。

家族治療指出,孩子的問題其實反映出家庭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
例如「你追我逃」,當父母管得愈嚴格,孩子就愈反彈;當孩子愈反彈,父母就更覺得這個孩子太叛逆了、不得不管,如此產生惡性循環。

父母太渴盼孩子表現優異,因而有許多期待與要求,但往往忘了孩子最缺乏,卻也最需要的,是願意花時間理解他遇到什麼困難,並陪伴孩子解決困難的人。一本送給每個正在努力與孩子奮戰、百般糾結的父母的實用教養書。

本書特色: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策略長);謝政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兼心健中心執行長、芳蘭心理諮商所所長)撰推薦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共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從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開始,再到大家關切的網路問題、青春期的各項常見困擾行為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親子衝突的問題所在……讓我們先理解,再反應,這種順序也是溝通中很重要的原則,而宜芳心理師的新作,便是呈現出了同樣的精神。──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策略長)

◎本書提到由青少年常見議題所衍生出來的親子衝突,其中的可能解方是「關係」。有品質的關係、有陪伴的關係、具滋養的關係,雖然這沒辦法解決青少年所有的問題,但卻可能讓許多問題有機會被解決。──謝政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兼心健中心執行長、芳蘭心理諮商所所長)

◎宜芳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叮嚀:
你常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嗎?
原因可能是在孩子身上,我們看見「自己不夠好」的影子。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足」,投射在孩子身上,因此你可能是在氣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請你寫下自己的五個優點:
我的第一個優點: 。
我的第二個優點: 。
我的第三個優點: 。
我的第四個優點: 。
我的第五個優點: 。

當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努力和用心,發自內心相信自己「已經是個夠好的父母」,我們就不再需要用外在的評價或孩子的表現來看自己是不是完美的父母。

◎為讓孩子更好,父母容易挑剔孩子,但父母不妨當一個偵探,幫助孩子看見他每一個小小的好,「放大」每一個好。孩子會願意改變,親子關係的情感連結也更深;用親子關係當作改變孩子的力量。

◎「高品質的陪伴」: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都有一個人陪著他;就像現在陪著他面對發生在他身上的那些鳥事,依然對他不離不棄。
陪伴的動機不是要改變孩子,也不是勸他變好,而是單純地讓孩子感到「因為我愛你,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陪著你。」

◎請反思,大人以為的溝通,是否是想「控制」孩子朝我們理想的方向前進?是否是想讓孩子乖乖「聽話」,當我們帶著主觀的想法期待孩子改變?美其名是「溝通」,但本質上是「說服」。

◎如何強化你和孩子的關係,以及讓親子關係成為孩子改變的力量?當孩子有某件事做得好,你可以問孩子:「你是怎麼做到的?」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常說:「我不知道」,這時,爸媽可告訴孩子:「你的改變對我來說有多重要」、「你這樣做,媽媽好感動」或「同學說你打排球很厲害耶,我真為你感到驕傲。」孩子不可能馬上變得自動自發、熱愛學習,但或許,他願意做更多這些小小的好的事情,如此,改變也就開始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專業訓練背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碩士,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
108年度若水學堂「家庭治療師培訓課程」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訓練課程共60小時
藝術治療相關課程共72小時

因為高中念了第一志願的音樂班,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大學念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自我認同,找回那個快樂的自己,也因為走過這段歷程,更能理解個案的痛苦和掙扎,能陪個案走得更深。
有五歲和兩歲的女兒,從她們身上發現哈哈大笑是多麼簡單的事。喜歡小王子說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唯有用你的心。」相信「無論發生任何事,都無損於你生命本質的美好」。願我的文字可以陪你走一程。
曾服務的場域有高中職、社區機構、精神病房。現職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也是《親子天下》、《未來Family》、《媽咪拜》、《女人迷》的專欄作家。
各單位 親職講座、造型氣球紓壓&自我照顧工作坊、自我肯定講座講師,帶領講座、工作坊超過百場。
主要專長為親職教養、自我肯定、原生家庭、情緒困擾、親密關係、人際、生涯等議題。已出版《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粉專: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

【推薦序】
【推薦序】先理解,再反應,當我們面對難搞的青春期孩子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策略長)

我擔任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十多年,服務過上千位在學校現場的孩子,以及曾經和數百組家庭合作,深深體會到這個世代的孩子不輕鬆,而父母更辛苦。
孩子們有各式各樣的困擾,而父母則是有數不盡的挑戰,你可能好奇:「父母就是負責教養而已,有什麼好挑戰的?」
會這麼認為的人,大概很少體驗過身為家長心中的牽掛和糾結;這些和孩子緊緊相連在一起的在意,大概會是一輩子難以放下的負荷。尤其現代的父母,夾雜在上下兩代不同的成長經驗與教養期待之間,常常面臨著世代間的文化差異和衝突。
我們這一代的爸爸媽媽,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半是鑰匙兒童世代(因父母忙於工作,而孩子獨自留守在家),獨立自主、情感交流陌生,是我們共同的時代印記。直到我們長大,成為了父母,隨著資訊和科學研究的普及,社會發展愈來愈重視教養與家庭的功能。我們被賦予更多的期待;從生理上的照顧,到心理健康的重視,我們的角色不僅只是物質條件的供應者,更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角色。
也因此,現代的父母總是有學不完的知識和觀念,因而常常有一種莫名的罪惡感,深怕自己一個地方不小心做錯,就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人格或行為。當資訊愈多,就愈難篩選,愈難選擇就愈難依循,於是就愈憂慮、擔心。所以父母難為,不只是親子關係中的天性使然,也是時代脈絡下的結果。
但是關於教養,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知識嗎?我個人的看法是:「需要,但要挑重點。不說空話,看法能得到專家支持,又有具體建議,內容能符合現在家長核心需求」的知識,最能作為父母成長的參考。
多了,無助於我們理解、消化,但是若少了,又有隔靴搔癢之憾。在這樣嚴苛的期待下,就讓宜芳心理師的新作《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更顯難得。
宜芳心理師學經歷豐富、完整,不僅實務工作精熟、專業,同時身為家長,更能從父母親的角度切入教養中的各項在意和難題,讓專業理論用平易近人的方式,直接走進現實生活,幫我們解決親子關係的種種難題。
爸爸媽媽面對青春期孩子會出現的擔憂,書中都詳細地做了分門別類的介紹,除了提出形成的原因分析,也提供了改善的建議。
從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開始,再到大家關切的網路問題、青春期的各項常見困擾行為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親子衝突的問題所在。就以學習為例,孩子們現今在素養導向教育下,強調內在動機的引發。然而,我們往往在許多不經易的互動習慣中,降低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自知,最終不是衝突,就是放棄,相當可惜。但是在宜芳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完整的說明,經由這些理解,得到應對的方向。
讓我們先理解,再反應,這種順序也是溝通中很重要的原則,而宜芳心理師的新作,便是呈現出了同樣的精神。
對於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或是和孩子溝通遇到挑戰的朋友,你們都是有心人。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建議、一些指引,一些經驗的分享,就能幫助我們化險為宜,度過關係中的阻礙。宜芳心理師的《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便是為了這樣的目標而存在的佳作,一本為關係而生的好書。
誠摯地和你分享,一起共好成長。

【推薦序】在青少年的世界裡,找到溝通、互動的方法/謝政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兼心健中心執行長、芳蘭心理諮商所所長)

從瞭解青少年開始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也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在這十五年來,我持續從事輔導諮商工作,陪伴許多青少年及其家庭。我的經驗是,青少年的輔導議題隨著時代變化有不同的樣貌呈現,但不變的是,家長都盡可能想方設法,想和青少年的孩子進行溝通,卻經常不得其門而入!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想或許需要從瞭解青少年的發展與心理狀態開始談起。
「作者的這本書,傳遞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瞭解青少年!」
作者在第一部分,便先從許多家長與青少年會有的日常紛爭──學習,開始談起。家長經常將學習視為是青春期孩子的主要任務與責任,而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己的學習可能有其方式與步調,甚至不理解那些「無聊」的學習到底和自己有什麼關係,何以要學這些東西。家長與青少年雙方站在不同的位置上而有不同的立場,因此可能產生衝突。作者在第一部分就從「學習」的議題開始,協助家長,從瞭解青少年到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提升學習動機,並且也具體分享家長可以如何和老師合作,一起幫助青少年孩子學習的策略。
在第三部分,作者列舉幾個當前家長感到頭痛的問題,像是:說謊、作弊、變壞等議題,從青少年可能有的心理需求與情緒狀態,說明這些行為背後的意涵,幫助家長可以更瞭解青少年,進而思考可以如何理解與面對青少年的這些行為。並且,書中特別列出與青少年常面對的「手機使用」議題。透過內容的閱讀,幫助家長瞭解,原來青少年使用手機經常與「成就感」及「歸屬感」有關,並且從「時間的管控」的角度談起,避免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的惡化,甚至成為親子衝突或師生衝突可能的爆點。
在第四部分,作者探討讓家長相當頭痛的「情緒議題」。青少年呈現情緒的樣貌相當多元,如果是外顯的情緒行為,像是打架、暴衝等,家長可能都相對容易發現並及時處理,然而,不少青少年經歷到的是家長相對較難以發現的內向情緒議題,像是憂鬱、負向思考、自責等。往往等到家長發現時,可能孩子的情緒議題都已經對生活產生不小的影響了。作者依據常見的情境,分享青少年情緒背後可能的心理需求、回應原則,以及需要避免的回應方式。這些都能夠給予讀者具體的參考,也讓為青少年擔心的家長有務實的做法,而產生定錨般的安心感。

在青少年的世界裡,找到溝通、互動的方法
許多陪伴青少年成長的家長,經常可能出現的想法是:「為什麼青少年這麼難溝通?」「講話為什麼那麼衝?是要找我吵架嗎?」「當家長真難為,辛苦賺錢養孩子,還要忍受孩子的情緒。」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有獨特的說話方式、回應方式、互動方式,如果可以站在青少年的世界裡試著去理解,溝通就會有可能,也就不再那麼困難。
作者在第二部分,鼓勵成人調整自己的視角,以進入青少年的世界,並且分享青春期的孩子經常說的話,例如「不知道」、說反話、不聽話背後的心理需求,從大人應該如何回應、如何互動,提供家長許多務實且具體的方法。此外,也與讀者分享作者從事青少年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錦囊妙計──「我訊息」的溝通技巧。
在第五部分,作者深入淺出地談依附關係、伴侶關係對青少年的發展層面,以及親子關係可能的影響。關係是一段共構的互動歷程,因此,親子雙方一旦有任一方產生改變,另一方勢必也會帶出連動的改變。朋友關係、伴侶關係是如此,親子關係更是如此。作者透過書中的分享,帶讀者共同反思「互動」的觀點,以及衍生思考單方改變可能帶來的漣漪效應。

貼近父母──從自我照顧結束
當父母是一段不容易的過程,沒人天生就會當父母,成長過程也沒人教我們怎麼樣當父母。因此,當父母的辛苦也需要被看見。並且,父母願意為了孩子努力,也值得被看見與肯定。但是,父母的努力,往往都很難被看見,更遑論被肯定,也因此,父母的自我覺察與自我照顧便顯得特別重要。
作者在第六部分,帶著讀者共同思考:何以家長會對孩子有某些期望、這些期望是否可能與家長個人有關?有時候家長沒來由地對孩子發脾氣,是否可能也與自己的成長經驗有些關係?並且,作者也帶著讀者共同反思,當父母的自己其實已經夠努力了!有時候孩子的情況遲遲未改變,不是自己做得不夠或是哪裡做錯,而是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孩子才會像種子一樣慢慢長大。我深深感覺能夠閱讀這本書的父母,真的很有福氣!可以在挫折的教養經驗中被同理與支持,也才能有更多的動力,繼續陪著青少年往前進。

關係不是萬靈丹,但卻是可能的解方
作者透過自身在諮商輔導豐富的實務經驗,從當前青少年與父母常見的互動議題出發,以瞭解青少年作為起點,在青少年的世界裡找到溝通與互動的方法,並且以父母的自我覺察與照顧作為結束。不過,當中還有一個關鍵的核心,那便是「關係」。本書提到由青少年常見議題所衍生出來的親子衝突,其中的可能解方是「關係」。有品質的關係、有陪伴的關係、具滋養的關係,雖然這沒辦法解決青少年所有的問題,但卻可能讓許多問題有機會被解決。
誠摯地邀請,並推薦你一起閱讀這本貼近生活經驗、提供務實與具體策略、催化反思與改變的好書!相信閱讀完這本書,你將學到:「青春期孩子不是難溝通,而是需要你和他站在同一陣線」!

【前言】
【前言】你不是不會當媽媽,你可能只是太累了

我的第一本書《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寫了二十五個不同孩子的案例故事,像是偷竊、拒學、說謊、作弊、割腕、單親、分手、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我寫了我怎麼和這些孩子及他們的家庭一起工作。
但嚴格來說,我覺得這本書對於一般家長的幫助可能不是那麼大,因為你的孩子不可能同時有上述這二十五個狀況。這本書,對於部分家長、教師及輔導工作者可能更為實用。
我長期在國中教育現場工作,面對到更多孩子一般性的狀況,例如:學習態度消極、課業成就低落、做事拖拖拉拉、頂嘴、說謊等,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的問題行為。這些,也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困擾,於是催生了這本新書的誕生。
第一章,談的是絕大多數父母關注的「學習」議題,當孩子對於學習沒動機、被動,不管父母怎麼催促、苦口婆心,孩子還是不想讀書,或是一讀書就放空,這個時候,父母還可以怎麼做。
第二章,當孩子難以溝通,怎麼辦?你可能開始覺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和你很不對盤,孩子有更多自己的意見、不想聽你的話,甚至頂嘴、態度不佳。這一個章節會和你談談「父母可以怎麼說,孩子比較不會那麼反彈」,以及如何更靠近孩子的心。
第三章,談的是孩子常見的問題行為,例如:說謊、頂嘴、作弊等,我們可以先試著去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動機,孩子的問題行為滿足了什麼需求。另外,孩子手機不離手、甚至有網路成癮的狀況,也是許多父母的困擾。這一章,也會和你分享如何陪伴孩子上網不迷「網」。
第四章,當孩子有情緒困擾,暴怒、大吼、不耐煩、容易自責、有心事卻藏在心裡,甚至有憂鬱症的狀況,父母可以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的情緒風暴。
第五章,談的是親子互動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我們常常會認為,孩子的狀況是孩子個人的問題。但從家族治療的觀點來看,很可能是夫妻和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導致孩子的行為更加根深蒂固,甚至變本加厲。這一章就讓我們談談如何破解親子、夫妻互動的惡性循環。
第六章,談的是父母的自我照顧,我覺得這是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因為,當父母先把自己照顧好,成為孩子穩定的支持力量,孩子自然會慢慢變好。

你不是不會當媽媽,你可能只是太累了
我是國中輔導教師,同時也是親職教育講師、專欄作家。多重身分再加上媽媽的角色,我發現當我太累的時候,例如:工作量太大、工作壓力大、睡不飽……面對雙寶哭鬧、耍賴、吵架的狀況,我的包容度就會變低。
這也讓我看到,當我自己都快搞不定自己,孩子又不配合時,我就會忍不住對孩子大聲說話,但其實這也是我的情緒在提醒自己:「我真的太累了!」
而當我對孩子大聲說話,孩子可能會哭鬧得更大聲,又或是孩子可能暫時壓抑情緒,但久了,孩子還是會爆發。我發現最近大寶更容易對二寶大聲說話,導致二寶大哭大叫,我也開始暴躁,而形成惡性循環。
相反地,當我自己工作適中、身心狀況良好時,我對孩子就能比較有耐性,對於哭鬧聲的接受度較高,也比較能循循善誘,較能忍住不大聲說話,且去理解孩子鬧脾氣背後的原因,甚至能用幽默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耍賴行為。當家裡的氣氛較好,孩子也比較不容易鬧脾氣,就變成了正向循環。
因此,當你面對孩子時,你可以先檢測一下自己的電力是否還足夠︰現在電力是充飽了?還有一半的電?還是快沒電了?我很清楚,當我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而非好好講話時,其實是因為我已經非常疲倦,內在感到耗竭了。
如果你發覺自己的電力不足,請先充電,再來面對孩子,例如︰「讓自己冷靜五分鐘,再去接小孩」、「深呼吸五次之後,再對孩子講話」;或是做一些事,以減少心力負荷,例如︰「原本是自己做晚餐,改成用買的」、「告訴家人自己有點累了,詢問家人是否能多幫忙一些」。
當我們能安頓好自己的內在,就能好好地靠近孩子的心,陪伴孩子面對他各種說不出口的情緒。如此一來,孩子的內在就能長出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會知道,不管他鬧脾氣還是做出不當的行為,他都不會被拋棄或被討厭,都會有一個人在旁邊陪著他去理解自己。
孩子會知道,父母的愛,不會因為他不乖就消失,愛一直存在。父母的理解與陪伴,滋養著孩子內在的「安全感」不斷成長、茁壯,讓孩子也能好好愛自己。

問題不是一朝就惡化至現在的狀況,孩子也不可能馬上就好起來
我的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大寶配合度高、乖巧,二寶鬼靈精怪,喜歡爬上爬下、丟東西,除了曾經去攪馬桶水,最經典的是二寶把手機和各種東西放進微波爐,還把室內拖丟進氣炸鍋,還好二寶不會按開關,所以拖鞋完好如初;但隔天,她又把鉛筆和玩具丟進氣炸鍋,我婆婆不得已,只好把氣炸鍋黏起來……
諸如此類在大寶身上不會發生的事情,二寶全部都會做,例如:在牆上、門上和各種地方畫畫、把衛生紙全部抽出來滿地都是、把水倒在沙發上……
最糟的是,向來乖巧、聽話的大寶最近對二寶很有敵意,只要她覺得二寶說錯了、在命令她,或是她沒辦法當第一名,她就會對二寶咆哮、尖叫,完全變了一個人的樣子。其實,二寶根本就沒有在針對她,但大寶的個性倔強又好強,當大寶鬧脾氣時,實在是讓人不禁氣打從心底來。
有一次,我真的覺得受夠了,因她對二寶實在是太過分了,我忍不住修理了她。但我發現,狀況並沒有變好,她對二寶的態度愈來愈糟。
有天晚上睡前,她又好幾次對二寶咆哮、尖叫,甚至不斷對二寶大吼:「我真是受夠你了!」我赫然發現,這是我上次打她時,我不斷說的話。我知道,我如果再打她,她只會把氣出在二寶身上而已;而當她又對二寶不客氣,我又會想修理她,變成惡性循環。
我知道她沒睡午覺、感冒還沒好,其實是身體不舒服又累壞了,才會讓這個狀況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我忍住想修理她一頓的衝動,我不斷地深呼吸,試著用平緩的語氣回應她,給她一個晚安吻。很快地,她睡著了。
當她欺負妹妹,我知道她是吃醋了,是在討愛(歸屬感);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不想輸給妹妹,這是價值感的追求。但倔強又好強的她,那一臉蠻橫的樣子,實在是讓人非常想對她發火;但其實,她除了需要有人堅定地告訴她明確的規範以外(例如:不能動手、生氣時要練習好好說),也需要有人給她秀秀、抱抱啊。
當她知道爸媽的愛不會因為妹妹而不見(歸屬感),不管怎樣,她都是有價值的、都是一個很棒的孩子(價值感),她對妹妹的敵意就有可能減少。但我不知道這一天哪時候才會到來……
其實,我心裡也覺得既疲憊又無助。去年有整整兩、三個月的時間,手足衝突很嚴重,現在居然又開始了,而且變本加厲。當每天這樣的情形不斷上演,真的讓大人很累,覺得耐性都快被用光了。
如果五歲孩子的情緒張力就這麼強,需要父母不斷地循循善誘,並且如此費心地處理及陪伴,那麼自認為是小大人的青少年呢?孩子的狀況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可能在國小就出現,國中時變得更嚴重。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行為,而父母想調整孩子時,孩子通常不會明天就能變好。父母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另外,也要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若有需要,父母也可以尋求專業協助與系統合作,例如:導師、輔導老師、特教老師、精神科醫師等。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些的力量及方向。在這一段渾沌黑暗、沒有希望感、看不到孩子哪時候才會變好的無助時刻,這本書能成為你的嚮導及指南針,陪你一起面對!

目次

目錄
009【推薦序】先理解,再反應,當我們面對難搞的青春期孩子/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策略長)
013【推薦序】在青少年的世界裡,找到溝通、互動的方法/謝政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兼心健中心執行長、芳蘭心理諮商所所長)
019【前言】你不是不會當媽媽,你可能只是太累了

Part 1 當青春期孩子不想學習
034孩子不想唸書、寫作業拖拖拉拉?──找出孩子的「改變動機」
042孩子學習態度消極?──提升「學習動機」、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
050孩子的學習很被動?──尋找孩子能做到的「一小步」
058孩子的作業總是寫不完?──親師合作,一起陪伴孩子改善

Part 2 青春期孩子難以溝通
066別把孩子做得好的事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每一份努力,都希望被你「看見」
072孩子都不說,或說「不知道」?──你和孩子的關係有多好,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有多大
080孩子說:「我就爛,考最後一名很開心啊。」──此刻起,開始「高品質的陪伴」
089孩子難以管教,怎麼辦?──父母的教養風格需調整
097「心理師,孩子比較聽你的話,你幫我跟他溝通,好嗎?」──使用「我訊息」,孩子不會覺得被責備

Part 3 當青春期孩子出現問題行為
106孩子說謊、作弊……──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是「生存策略」
115孩子變壞了,怎麼辦?──孩子用偏差行為來獲得關注
124孩子手機不離身,是網路成癮嗎(一)?──孩子上網時間的管控
131孩子手機不離身,是網路成癮嗎(二)?──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及歸屬感

Part 4 當青春期孩子有情緒困擾
138當孩子被老師指責……──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143孩子容易負向思考?──別再對孩子說:「不要難過、不要生氣!」
150自我要求高的孩子不斷自責?──做得好從來不是「應該」
161你習慣用外在表現評斷孩子是否努力嗎?──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170孩子為什麼會有憂鬱症?──我都有關心孩子,但他卻不肯跟我說
179憂鬱症是因為孩子個性太脆弱嗎?──吃藥不代表你軟弱

Part 5 孩子的行為,可能是「互動」出來的
188你和孩子的依附關係(一)──將影響孩子日後與他人的關係
196你和孩子的依附關係(二)──決定孩子能否信任他人
204不順孩子的意,孩子就威脅撞牆?──關係裡的「互補」影響親子互動
211孩子與你的互動已成為惡性循環?──練習從另一個角度看孩子
219你和另一半的關係好嗎?──別讓孩子成為父母的「情緒配偶」……

Part 6 父母的自我覺察與照顧
230孩子無法達成父母期待──是父母對自己「不足」的投射?
237你常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嗎?──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不夠好」的影子
246就算孩子的狀況沒有變好──你能不能看到自己做了哪些努力?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孩子的學習很被動?──尋找孩子能做到的「一小步」

沒有一個孩子從一開始就放棄學習
很多孩子到了國中,已經想要放棄學習︰「我之前都很認真念書,還是一樣考不好。我就是不會念書,怎麼努力都沒有用,乾脆放棄好了。」
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曾努力過,但有些孩子不管怎麼努力,成績卻沒有起色,而感到愈來愈挫敗。面對國中、高中,課業壓力愈來愈大,學習的快樂不見了,只剩下成績和排名。不管孩子是否認真念書,面對大人失望的表情或責備的面孔,孩子可能心裡也很自責。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教授於一九六七年提出知名的「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理論。他以狗進行操作制約學習的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對狗施以電擊。這隻狗一開始大叫、亂竄地想要逃離籠子,但最終發現自己逃離不了,狗開始不再掙扎,狗趴下來,默默忍受著電擊,聲音也從宏亮的吠叫聲變成低聲哀鳴。
之後,實驗者把狗放進另一個籠子。這個籠子中間放有隔板,隔板的高度是狗能輕易跳過去的。當狗再度經歷電擊時,牠沒有想要試圖跳過隔板,只是趴下來忍受被電擊。
那麼,對照組的狗呢?對照組的狗直接被放入第二個籠子,沒有經歷過第一個籠子中無法逃脫的電擊。對照組的狗輕易地就跳過隔板,成功地避開電擊。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實驗組的狗產生了「習得無助感」,這是指因長期挫折而產生「哀莫大於心死」的心理狀態。孩子的自我挫敗,認為自己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會成功,最終放棄學習,也是同樣的狀況。
孩子在國小時,還願意為課業努力,因為國小的課業較為簡單,孩子努力就能做到。但當升上國中,課業變難,孩子繼續努力,卻一次又一次地考不好,最後,孩子可能會認為「我就是不會讀書、我就是很笨」,而放棄學習。當孩子認定「我就是不會讀書、我就是很笨」,孩子對於課業開始擺爛、表現消極,不想再付出努力,而文中的小久也是如此。
其實,我們願意繼續努力是因為我們相信「努力有可能成功」;但產生習得無助感的孩子對生活失去了控制感。孩子覺得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不可能會成功,努力與最終的結果無關。因此,習得無助感容易引發憂鬱的情緒,以及對未來失去希望感。

當孩子已經出現「習得無助感」,怎麼辦?
我很喜歡心理治療學派中,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的精神︰把焦點從「問題」轉移到「解答」上。有個簡單的口訣為「目標、例外、一小步」,說明如下︰

1將「負向行為」轉為孩子可學習的「具體、正向目標」
例如︰若我們只是抱怨孩子愛發脾氣,但這樣說,孩子可能不知道他要學習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改成孩子需要學習的具體、正向目標為︰「希望孩子能用口語表達在氣什麼」或「希望孩子生氣時,能幫助自己平靜下來」。
例如︰負向行為「不肯學習、上課不專心、不愛念書」,可以改成具體、正向的目標︰「能自動自發完成作業」或「上課認真聽講」。
要注意的是,目標不能太大,例如希望孩子從二十名進步到前十名,這樣孩子可能很難做到,而容易直接放棄。

2找出「例外事件」
例外事件指問題應該發生,但卻沒有發生的時候。有些孩子的問題行為一直存在,但一定有問題「比較輕微」的時候。父母可以觀察孩子的問題行為什麼時候比較少、比較輕微或沒有發生,尋找問題曾經被解決的時刻,即便很短暫。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練習從負向中看到正向。
很多父母會說:「他就是一直都很消極。」「他就是整天在玩手機。」「他常常情緒失控。」但其實,陳志恆心理師在著作《正向聚焦》中提到「行為是波動的」︰一個胃口很好的人,可能也有吃不太下的時候;孩子幾乎整天玩手機,也一定有放下手機的短暫時刻;孩子再怎麼討厭念書,偶爾還是會翻一下書。因為行為是波動的,所以退步就是必然的。有進步,就有可能退步。
因此,就算孩子的問題行為一直存在,也有可能有比較少或比較輕微的時刻,需要父母用睿智的雙眼去看見。
如︰孩子每天都嗆老師,但某一天沒有嗆老師。孩子不寫作業,但某天有寫其中一項作業。孩子上課都在聊天,但某一節課比較專心。

3尋找可以做的「一小步」
當例外事件發生時,父母可以詢問孩子︰「你是怎麼做到的?」「怎麼讓這個改變再次發生?」改變不用很大,因為一個又一個的小改變,可能帶來大改變。
和孩子討論若要達成目標,他可以做的一小步為何。例如:若孩子要達成「能自動自發完成作業」,那麼可以做的一小步為︰「先把手機收起來或設定勿擾模式」、「不會寫的地方要翻課本或問爸媽」。

4強化你和孩子的關係
當孩子有某件事情做得好時,我會問孩子︰「你是怎麼做到的?」但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常常說:「我不知道。」這時候,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你的改變對我來說有多重要。」讓親子關係成為孩子改變的力量。例如告訴孩子︰「老師看到你的改變好開心。」「你這樣做,媽媽好感動。」「同學說你打排球很厲害耶,我真為你感到驕傲。」
希望我們不再將孩子的小改變,或任何做得好的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而且,改變不會一蹴可幾,孩子不可能突然變成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樣子,例如孩子不可能明天就愛上讀書、不可能明天就從六十分進步到八十分。
試想,若孩子從六十進步到六十五分,你覺得這是進步嗎?孩子每天只會在書桌前坐十分鐘,但今天卻讀了二十分鐘的書,你認為這是進步嗎?
對我而言,這些都是進步啊!
很多時候,因為這些改變實在不夠明顯,我們會看不到孩子的努力或進步。但其實,每個人的努力都渴望被看見,就像你今天做了一桌好菜,一定也會希望家人吃飯的時候露出幸福的表情。
若孩子的微小進步,你總是沒有看見,總是繼續挑剔他其他做不好的部分;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更不想要努力,甚至開始擺爛。
我們只能努力放大孩子每個小小的改變,真心地為孩子的微小進步喝采。相信有一天,你也能慢慢改變孩子的習得無助感,幫助孩子找回有自信的自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