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滿額折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優惠價
85468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時而自尊自誇、時而沉穩保守

看日本如何憑藉特有的變色龍性格

屢屢奮起振作,成為今日的東亞大國!

 

▍佛法渡海而來!大陸文明如何使日本打造出日本?

鄰側的大陸文明,透過朝鮮半島的「渡來人」帶到了日本列島,大和政權由此習得了鐵器製造的軍事實力,以及透過佛教與政治結合的運作手法,在不斷吸收外來文明之下,最終發展出律令制國家,大和政權的國號也正式從「倭國」成為「日本」,統治者的稱謂也從「大王」成為「天皇」。

 

▍天皇都不天皇了!日本政治的「大權旁落」傳統是怎麼回事?

在源平之亂中,源氏最終獲得勝利,源賴朝成為日本實質上的統治者,開啟了幕府時代。然而,幕府將軍雖然大權在握,甚至可以廢立天皇,但在整個幕府時代,幕政卻時常是掌握在執權、三管領或幕閣的手中,形成日本特別的政治生態――臣下藉由把持主上的權威執掌政權,使得上位者權力遭到架空,但臣下又需要主上的存在以維繫權力。這樣的政治傳統使得天皇血脈維繫了上千年的萬世一系,卻也長久以來未掌握實權。

 

▍尊王倒幕,開國立憲!日本如何從幕末紛亂走向帝國?

黑船來航敲開了日本鎖國的大門,幕府既無法擺脫幕閥封建體制的制約,又因開國引進國際因素而助長危機加劇,最後迎向敗亡。以薩摩、長州兩藩的下級武士為首,日本借用了古代祭政體系的政治權威,創建了既嶄新又傳統的中央集權帝國。然而在帝國崛起的同時,日本無法擺脫掉軍部的影響以及財閥與政黨間的勾結,最終走向極右軍國主義的毀滅之路。

 

日本列島位於東亞大陸北側,浮懸海上,其地理位置造就其歷史發展的獨特性。列島上的人們,自古以來長期吸收外來文明,學習來自中國、朝鮮半島的農耕文明、佛教信仰、儒學禮教及律令制度,及至十九世紀又引入西方文明,成為西方式的中央集權帝國。日本就像是條靈活變化、順勢而為的變色龍,隨著環境改換面目來適應衝擊與變局,但同時又能維持自身特色,打造因地制宜的傳統,最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

二十世紀日本經歷騷動不安的時代,從侵略者到戰敗國,再到成為美國在東亞局勢中的灘頭堡。日本再次施展其有所變、有所不變的特質,迅速恢復國力,躍升世界大國。本書以清晰脈絡與多元面向,幫助讀者認識日本這條變色龍如何從僻居大洋一隅的島國到建立現代國家,並分析其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與對外關係,及至當代日本概況的完整歷程。

作者簡介

廖敏淑

日本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清朝通商制度、清代對外關係、中日關係史等,著有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清代中國的外政秩序:以公文書往來及涉外司法審判為中心》等書,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自 序

 

  清末首位駐日參贊黃遵憲詩云:「只一衣帶水,便隔十重霧」,以此形容當時的中日關係,迄今似乎還能適用於我們看待日本史的狀況。

學習外國史時,總不免帶著自己國家民族的視角,優點是可以經由對比更加深刻理解彼此異同之處,但過度從己方視角觀察,也許看不清對方的真實樣貌。不管從地理、人種、歷史及文化等方面來看,我們往往感覺日本較其他國家親近,也熱衷與日本歷史對比,但若基於日本國家社會結構史的發展而言,日本歷史結構其實更加接近西方。閱讀完本書,想必讀者能夠認知到這一點。為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序言部分僅簡單提及本書內文未多加闡述的一些概念。

首先,關於日本史的分期。將歷史分期的做法,源於西方近代歷史科學與哲學的興起,學者依據歐洲史的演進,將歷史分成古代、中古、近代等時期,日本在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歷史做了相應劃分,這樣的劃分持續至今,基本未在日本學界引起太多紛歧,本書也樂於採用這樣的分期。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也採用了歷史分期,但相較於日本史,中國史的分期卻在學界一直存在種種爭議,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歷史的軌跡迥然不同於西方。特別是在「祭(宗教)政合一」的君權神授政治權威,以及封建、莊園、貴族世襲統治等制度上,西方和日本都陸續延續到進入近代時期才逐步瓦解,西方所謂的近代,毋寧是逐步瓦解上述制度,而漸次進入到確立中央集權、階級流動、宗教不凌駕於政治、學識之上,以及資本與私有權等制度確立的一連串過程。日本開國之前,在前近代的幕藩制度上,歷經多次改革,總無法釜底抽薪,接受西方制度之後,才迅速步上了近代化的過程,將國家社會體制轉變成仿效西方近代的體制。但在中國,這些制度的瓦解,有些部分最早可以推到周代,遠早於西方兩千多年,中國與西方、日本不合拍的歷史進程,是中國史難以使用西式歷史分期、而日本卻能適用該分期的主要原因。

其次,關於日本島上的人種,過去常有「大和單一民族」的印象,但那是基於日本近代對於自己「神國」的塑造而創出本國民族優於其他民族的「神話」,如同納粹宣傳純潔雅利安人種一般,是服務於政治的假學說。事實上,在一萬多年前,日本列島與中國大陸相連,彼此往來,人種相近;海面上升後,仍有許多渡來人經由朝鮮半島陸續移民到日本。就連承續近親通婚血脈的平成太上天皇都曾於2010 年公開承認天皇血脈中包含了朝鮮系。因此所謂「大和單一民族」的政治假學說,也該成為歷史「死語」了,尤其是在今日多元文化的共識上,我們認為所有人種平等,把視角放在關注哪些人在哪塊土地上創造出了什麼樣的文化,而無須糾結於過去特殊政治時空下的假學說。

其三,關於副標題「矜持的變色龍」。整部日本史,呈現出日本在周邊高等文明影響下,不斷學習更高文明的過程,渡來人帶來大陸和朝鮮的農業文明時,日本列島政權就轉換成男系政權,其中樞陸續模仿朝鮮的佛教政治以及儒學的禮教憲法,乃至後來的律令政治;到了開國時期,又採用西方近代文明,步上中央集權的西式帝國等等。但孤僻一隅的日本,在政權色調轉換中,其社會容易保有因地制宜的悠久傳統,如到戰國時代為止還殘存著女性繼承的女系社會遺存,乃至今日某些鄉村依舊遺留一些村請制的傳統等等,這些集體共同生活的歷史基因塑造了日本的特有風格。無論政治體制經歷過多少巨大轉變,對流淌於社會底層的傳統之矜持,是日本的一大特色。日文的「矜持」,有自誇、自負、莊重、自尊等含意;中文的「矜持」,則主要是沉穩、保守、嚴肅等含意。兩相結合,正好符合我從歷史上看到的日本民族之印象,時而誇大,時而保守。

最後,筆者想分享一下個人對於日本歷史的簡單感想:整部日本史基本呈現出在「身分」前提下的「大權旁落」現象。日本歷史中廣泛存在臣下逐步擴張勢力、漸次滲透、最終架空主上,但仍藉著主上權威而執掌政權的情況,不過這樣僭越主上而掌權,是有「身分」侷限的,並非人人得以施行,這些臣下本身就是貴族或特權階級,他們通過種種手段掌控大權,例如,蘇我氏、藤原氏、武家政權(大政委任)的操控朝政;執權政治、三管領、幕閣的掌控幕政;下級武士創建的藩閥政府乃至帝國大學、陸軍海軍大學校出身者掌控「王政復古」後的日本帝國等等。一方面體現其社會中「請負」(請託)傳統在政治上的展現,一方面也存在著總總血統、階級,乃至於鄉緣、近代學歷等「身分」侷限。如今的「世襲」政客也操控著本屬於國民的主權,這或許可說是日本史上長久政治請負與封建身分制度下遺存的活化石吧。

另外, 關於本書的敘事安排。明治六年(1873年)11日,日本採用西方新曆,書中日期在此前的為舊曆,此後的日期為新曆,不另換算新舊曆。地名的大阪,在明治以前的文書多標記為大坂,故本書在明治以前使用大坂,明治以後使用大阪。文中歷史專有名詞以日文為主,於首次出現時,以括弧添加中文用詞。以上提請讀者閱讀時注意。

 

 

 

廖敏淑

2023 6月序於臺北木柵

目次

自序

第一篇 上古、古代
第一章 列島最初的居民與文明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
第二節 繩文人與土器
第三節 彌生人與農耕文明
第二章 邪馬臺國、古墳時代、大和王權
第一節 邪馬臺國
第二節 古墳時代
第三節 大和政權
第三章 飛鳥時代與律令制國家的成立
第一節 佛教傳入與蘇我氏
第二節 推古朝政治與外交
第三節 乙巳之變與孝徳朝
第四節 白村江敗戰與壬申之亂
第五節 律令制國家的成立
第四章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
第一節 平城京與藤原氏崛起
第二節 聖武、孝謙天皇與大佛開光
第三節 稱德天皇與道鏡事件
第四節 桓武天皇與平安京
第五節 貴族政治與國風文化
第六節 對外關係

第二篇 中世
第五章 中世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莊園與武士
第二節 院政與平氏政權
第六章 鎌倉時代
第一節 源平之亂與幕府成立
第二節 北條氏與執權政治
第三節 蒙古襲來
第四節 得宗專制與倒幕運動
第七章 室町時代
第一節 建武新政與南北朝時代
第二節 義滿與室町幕府
第三節 守護大名與國人
第四節 幕府衰弱與應仁之亂
第五節 對外關係與文化
第六節 戰國時代與大名領國制

第三篇 近世
第八章 織豐政權
第一節 「天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織田信長的統一事業
第三節 豐臣秀吉的全國統一
第四節 秀吉的對外政策與織豐文化
第九章 江戶時代
第一節 德川家康與幕府創立
第二節 幕藩體制
第三節 禁教、海禁與對外窗口
第四節 從武斷到文治、元祿時代、正德政治
第五節 四次改革與雄藩興起

第四篇 近代
第十章 幕末與開國
第一節 黑船來航與開國改革
第二節 公武合體與尊攘運動
第三節 倒幕運動與戊辰戰爭
第十一章 明治時代
第一節 明治維新
第二節 立憲國家
第三節 日清戰爭
第四節 日俄戰爭
第五節 產業革命
第十二章 大正時代
第一節 大正民主
第二節 參與大戰與協調外交
第三節 恐慌時代與普選運動
第十三章 昭和前期
第一節 中國北伐與協調外交末路
第二節 國家改造與軍部專斷
第三節 樞軸陣營與日中戰爭
第四節 亞洲太平洋戰爭與敗戰
結語 現代日本

附錄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想當「天下人」則必須控制天下中心的京都,於是1568年信長奉足利義昭入京,得到朝廷認可義昭為十五代室町將軍(1568-1573年在任)。作為擁立首功者,信長辭退義昭所給予的幕府管領乃至副將軍等職位,只向義昭要求將堺、草津、大津等作為自己的直轄領。不就室町幕府職位,代表信長只將義昭當作自己入京的手段並非想中興室町幕府要求堺等直轄領,則是打算控制京都周邊的戰略要地。尤其是堺,在當時不僅是流通內外商品的港都還是日本工匠自製火繩槍(鐵砲)的中心,信長將此作為直轄領,遂得入手大量鐵砲。信長在少年時代即對南蠻貿易引進的事物感興趣,1553齋藤道三與信長初次見面時,信長已經擁有使用火繩槍的部隊,顯見信長是能把握時代變化並加以有效運用之人。

信長還修復應仁之亂以來因內戰毀損而荒廢的內裏(皇居),顯現其尊王的一面,同時以正親町天皇(1557-1586年在位)東宮誠仁親王(1552-1586年)為自己猶子(名義上的義子,非繼承家督的養子),以此援引傳統權威的助力。

剛崛起數年就掌控天下中心京都的信長,很快迎來其他戰國大名的圍剿。1570年姉川之戰,信長在家康援助下擊退近江的淺井氏與越前朝倉氏聯軍,此戰奠下信長在畿內稱霸的地位;又在攝津迎擊三好三人眾(支撐畿內三好政權的三好氏三位家臣);同時還與本願寺(根據地為大坂石山)開戰,開啟了持續十年的石山戰爭。

1571年,由於淺井氏與朝倉氏殘軍以延曆寺為據點繼續反抗信長,信長要求該寺交出殘軍,但該寺不與回應,信長遂攻打延曆寺並幾乎燒毀該寺建築。延曆寺在日本佛寺中占有至高地位,信長此舉在當時受到嚴厲批判,但佛寺作為中世紀大莊園領主的地位,也是信長「天下布武」所欲打破的舊秩序之一

1573,權限不斷被剝奪的足利義昭聯合淺井、朝倉與武田氏反抗信長,但因武田信玄突然於陣中病死,聯軍中止行動。信長放逐義昭,室町幕府滅亡。1574年信長平定伊勢長島的一向一揆(本願寺系統)。

1575年長篠、設樂原之戰,信長與家康聯軍擊敗來侵的武田氏。信長從堺大量入手鐵砲,裝備鐵砲步兵隊伍,以三人為一組使用鐵砲,使鐵砲發揮最大效用,並修築防馬柵,輾壓以優越傳統騎兵戰術自豪、號稱東國最強的武田軍,致使武田迅速走向衰亡。同年平定越前一向一揆。該年底,信長將家督和岐阜城、尾張、美濃等織田家根據地交給嫡子信忠(1557-1582年),專心於天下人的事業

1576年信長建築安土城(今滋賀縣安土町),作為能防禦鐵砲戰術的城堡,其特色如建於高地、本丸與外丸環繞、數層構造的天守等等,成為日本近世城堡的範式。信長還於城內修築天皇來訪時駐蹕的御所,而安土城中作為信長居所的七重天守居高俯視御所。1577年信長頒布「樂市、樂座令」,免去城下町商人開店時必須向「座」(同業公會)繳交的費用,於是商賈絡繹前來,城下繁榮,而信長也通過向商人收取的稅金積累財富。信長還持續撤廢關所,促進商業自由流通。

在依次擊潰伊勢長島、越前等地的一向一揆後,1580年以本願寺退出石山、向信長屈服的方式,結束了十年的石山戰爭,至此畿內全告平定。本願寺屈服後,從1488年起長達百年自治的加賀一向一揆也隨之瓦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468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