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學導論:「自由精靈」的導師
商品資訊
系列名:大家觀點
ISBN13:9786263662841
替代書名:The Importance of Nietzsche: Ten Essays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埃里希·海勒
譯者:楊恆達
出版日:2023/09/01
裝訂/頁數:平裝/288頁
規格:21cm*15cm*1.4cm (高/寬/厚)
重量:400克
版次:1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20世紀最優秀的人文學者之一埃里希‧海勒將他潛心研究尼采所撰寫的一系列專題文章構成的一部深入解讀尼采的專著,橫向比較研究的跨度和視野是本書最鮮明的特點。
作者海勒透過尼采與歌德、布克哈特、里爾克、葉芝乃至維根斯坦之間的關聯與比較,以及對尼采幾部重要著作如《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悲劇的誕生》等書深入解讀,展現了尼采在文化、哲學、美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深刻思考,對其所繼承的傳統的批判性吸收,以及對其追隨者和後來者的深遠影響。海勒廣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讓這部深入探究的著作像尼采作品一樣充滿靈感與啓迪。
作者海勒透過尼采與歌德、布克哈特、里爾克、葉芝乃至維根斯坦之間的關聯與比較,以及對尼采幾部重要著作如《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悲劇的誕生》等書深入解讀,展現了尼采在文化、哲學、美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深刻思考,對其所繼承的傳統的批判性吸收,以及對其追隨者和後來者的深遠影響。海勒廣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讓這部深入探究的著作像尼采作品一樣充滿靈感與啓迪。
作者簡介
埃里希•海勒(Erich Heller,1911―1990),出生於奧匈帝國的猶太家庭(今捷克境內),在布拉格取得法學博士學位,1939年前往英國,在劍橋和倫敦以研究德國哲學和德語文學為主。1960年以後主要生活在美國,美國西北大學教授,人文思想領域著名學者。他的研究涉及布克哈特、卡夫卡、尼采、托馬斯•曼、維根斯坦等重要德語作家、哲學家,主要作品有《被剝奪繼承權的思想》(The Disinherited Mind)、《諷刺的德國人:托馬斯•曼》(The Ironic German: Thomas Mann)、《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旅行 》(The Artist’s Journey Into The Interior)、《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散文時代》(In The Age of Prose)等。
目次
序言
詞彙、引文出處、致謝
C h a p t e r 1
尼采的重要性
C h a p t e r 2
尼采與歌德
C h a p t e r 3
布克哈特與尼采
C h a p t e r 4
85 尼采,「自由精靈」的教師
C h a p t e r 5
查拉圖斯特拉的三個變形:
尼采知識傳記面面觀及對無辜的美化
C h a p t e r 6
里爾克和尼采及一次關於思想、信仰和詩的交談
C h a p t e r 7
葉慈與尼采:關於唯美主義的反思和一個詩人的附注
C h a p t e r 8
維根斯坦與尼采
C h a p t e r 9
尼采關於藝術相對於真的最終之言
C h a p t e r 10
尼采的恐懼:時間與難以言喻
詞彙、引文出處、致謝
C h a p t e r 1
尼采的重要性
C h a p t e r 2
尼采與歌德
C h a p t e r 3
布克哈特與尼采
C h a p t e r 4
85 尼采,「自由精靈」的教師
C h a p t e r 5
查拉圖斯特拉的三個變形:
尼采知識傳記面面觀及對無辜的美化
C h a p t e r 6
里爾克和尼采及一次關於思想、信仰和詩的交談
C h a p t e r 7
葉慈與尼采:關於唯美主義的反思和一個詩人的附注
C h a p t e r 8
維根斯坦與尼采
C h a p t e r 9
尼采關於藝術相對於真的最終之言
C h a p t e r 10
尼采的恐懼:時間與難以言喻
書摘/試閱
尼采的重要性
1
俾斯麥的普魯士打敗法國兩年之後的1873 年,有一位剛好居住在瑞士,在巴塞爾大學教古典語文學的德國年輕人寫了一篇關於「德國精神」的文章。這尤其對德國關於Kultur(德文:文化)的觀念,對欣然相信軍事上的勝利證明文化優越性的市儈觀點,是富有靈感的抨擊。他說,這是一種災難性的迷信,本身缺乏任何真正的文化。按照他的看法,被征服的法國人的文明對將自己的精神浪費在政治權力妄想上的勝利的德國民族,必然愈來愈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這位在當時相當默默無聞的民族異教徒的名字便是弗里德里希.尼采。他幾乎在一個世紀前寫下的關於軍事勝利和理智優勢之間倒錯關係的見解證明是正確的:也許不是在當時,而是在半個世紀以後。雖然在兩次大戰中被打敗,可是德國卻似乎已經侵入到世界的廣大思想領域中,尼采本人就是了不起的征服者。因為他的眼光是預見未來事物的。在所有十九世紀的思想家中,可能除了杜斯妥也夫斯基和齊克果以外,他是唯一一個不會為我們現在在悲哀、可憐、英勇、恬淡寡欲或荒唐可笑的困惑狀態中逼近的驚人場面而感到驚訝的人。許多東西、太多東西會作為déjàvu(法文:已見到的)之物引起他的注意:對,他預見到了;而且他會理解:因為「現代思想」說德語,並非總是很好的德語,但總歸是流利的德語。它,哦,被迫學習卡爾.馬克思的用語,樂於被人用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的語言介紹自己;受教於蘭克,然後受教於馬克斯.韋伯,它獲得了其歷史學、社會學的自覺,在愛因斯坦的教導下走出其牛頓式的小宇宙,遵循奧斯瓦爾德.史賓格勒的構思,從其深度的精神消沉中,將最富有創造性地操縱的物體發送到比月球還要高的地方。無論它以海德格為代表,發現了其在虛無邊界上的Existenz(德文:存在)的真正棲居地,還是以沙特和卡繆為代表,沉思le néant(法文:虛無)或荒誕;無論―且轉向它不太嚴肅的喜怒無常―它在倫敦如何虛無主義地展示青年的青春,有利可圖地表示憤怒,還是在舊金山反叛地表達道德敗壞和佛陀主義―man spricht deutsch(德文:大家都說德語)。這全都是尼采所講故事的一部分。
至於現代德國文學和德國思想,幾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不曾有過尼采,那它們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模樣。說出在二十世紀用德語寫作並達到高度境界和影響的幾乎任何詩人、文學家、哲學家的名字―里爾克、格奧爾格、卡夫卡、湯瑪斯.曼、恩斯特.榮格爾、穆西爾、貝恩、海德格或雅斯培―同時你也就說出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名字。他同他們所有人的關係―無論他們是否知道和承認這一點(大多數人是知道和承認的)―就像聖多瑪斯.阿奎那和但丁的關係一樣:一個他們詩意地或哲理地思考而沒有激進地顛覆其尼采式結構的世界之直截了當的解釋者。
1900 年,尼采在12 年完全喪失理智、精神錯亂之後,在跨入本世紀的門檻上去世了。臨到發生精神錯亂前,他還在思考和寫作,他最後的書稿中,還有一些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寫出和解釋了他自己的思想溫度;但是這樣一來,他畫出了一個時代的發燒圖。他的許多著作甚至讀起來像一個絕望醫生的自我診斷,他代表我們得了病,就開出治療處方,要我們形成一種新的健康觀念,靠它來活下去。他相信至少需要50 年時間,一些人才會理解他所做到的事情;他害怕即使到了那時候,他的學說也還是會被誤解和誤用。他寫道,「一想到那種有一天會乞靈於我的權威的人,我就感到恐懼。」可是,他又補充說,難道這不是每一位偉大導師的痛苦嗎?他知道他可以證明一場災難同樣是一件幸事。他沒有補充說的是,在他著作的某些頁面上他明顯使「那種人」在為他們自己的討厭構思辯護時逐字逐句地引用他。但是,認為他是偉大導師的信念,在他經歷過寫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分的那個持續靈感的時期後仍然從未離開過他。在此之後,所有他的言論都傳達出令人不安的自信和一個達到那種他所體現之悖論的人的恐怖,那種悖論我們將設法加以命名,它從此以後就將其危險的魔力籠罩住一些最優秀和一些最粗俗的思想傾向。
我們在經過兩代人的間隔之後,更能夠探究尼采的思想,更能夠像他希望有些人會做到的那樣避免那種誤解,認為他僅僅關注在他當時很時髦的宗教、哲學或政治爭論嗎?如果這是一種誤解,那我們可以用任何更有效的東西來取代它嗎?他聲稱擁有的知識,那種按他自己的觀點把他提升到遠高於同時代人思想水準的知識,是什麼呢?為他充當槓桿來拆卸整個傳統價值觀大廈的新發現是什麼呢?這個知識就是:上帝死了。
上帝之死,他稱之為現代歷史上的最大事件和極端的危險之因。請好好注意這些話中所包含的悖論。他從來不說沒有上帝,而說永恆者被時間征服,不朽者在凡人手中受死:上帝死了。這就像一聲叫喊,混合著絕望和得意,透過比較而把他前後的整個無神論和不可知論的故事降低到體面的平庸之水準,使它聽起來就好像遺憾自己不能投資到一個不安全項目中去的銀行家所做的一大堆宣告似的。對於十九世紀而言,尼采扭曲地終結了一系列同聖保羅、聖奧古斯丁、帕斯卡、齊克果、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名字相關聯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經驗。對於這些人來說,上帝不僅是人類在其中有其清楚界定地位的自然秩序的創造者,而且上帝來到他們跟前是要挑戰他們的自然存在,提出按照自然理性似乎顯得荒誕的要求。這些人屬於雅各家族:在與上帝角力爭取其祈福之後,他們艱難地經歷了有著不可救藥地脫節的自然框架的生活。尼采就是這樣一位角鬥士;除非在他身上,雅各的影子和普羅米修斯的影子相融合。像雅各一樣,尼采也相信他在那場鬥爭中對上帝占了上風,並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新的名字,查拉圖斯特拉的名字。但是他在他的山上對主的天使所說的話是:「我不願讓你走,除非你詛咒我。」或者,用尼采事實上說過的話來說:「我故意奉獻我的生命,來考察整個和真正宗教天性形成對照的東西。我認識魔鬼以及他全部的上帝幻象。
1
俾斯麥的普魯士打敗法國兩年之後的1873 年,有一位剛好居住在瑞士,在巴塞爾大學教古典語文學的德國年輕人寫了一篇關於「德國精神」的文章。這尤其對德國關於Kultur(德文:文化)的觀念,對欣然相信軍事上的勝利證明文化優越性的市儈觀點,是富有靈感的抨擊。他說,這是一種災難性的迷信,本身缺乏任何真正的文化。按照他的看法,被征服的法國人的文明對將自己的精神浪費在政治權力妄想上的勝利的德國民族,必然愈來愈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這位在當時相當默默無聞的民族異教徒的名字便是弗里德里希.尼采。他幾乎在一個世紀前寫下的關於軍事勝利和理智優勢之間倒錯關係的見解證明是正確的:也許不是在當時,而是在半個世紀以後。雖然在兩次大戰中被打敗,可是德國卻似乎已經侵入到世界的廣大思想領域中,尼采本人就是了不起的征服者。因為他的眼光是預見未來事物的。在所有十九世紀的思想家中,可能除了杜斯妥也夫斯基和齊克果以外,他是唯一一個不會為我們現在在悲哀、可憐、英勇、恬淡寡欲或荒唐可笑的困惑狀態中逼近的驚人場面而感到驚訝的人。許多東西、太多東西會作為déjàvu(法文:已見到的)之物引起他的注意:對,他預見到了;而且他會理解:因為「現代思想」說德語,並非總是很好的德語,但總歸是流利的德語。它,哦,被迫學習卡爾.馬克思的用語,樂於被人用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的語言介紹自己;受教於蘭克,然後受教於馬克斯.韋伯,它獲得了其歷史學、社會學的自覺,在愛因斯坦的教導下走出其牛頓式的小宇宙,遵循奧斯瓦爾德.史賓格勒的構思,從其深度的精神消沉中,將最富有創造性地操縱的物體發送到比月球還要高的地方。無論它以海德格為代表,發現了其在虛無邊界上的Existenz(德文:存在)的真正棲居地,還是以沙特和卡繆為代表,沉思le néant(法文:虛無)或荒誕;無論―且轉向它不太嚴肅的喜怒無常―它在倫敦如何虛無主義地展示青年的青春,有利可圖地表示憤怒,還是在舊金山反叛地表達道德敗壞和佛陀主義―man spricht deutsch(德文:大家都說德語)。這全都是尼采所講故事的一部分。
至於現代德國文學和德國思想,幾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不曾有過尼采,那它們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模樣。說出在二十世紀用德語寫作並達到高度境界和影響的幾乎任何詩人、文學家、哲學家的名字―里爾克、格奧爾格、卡夫卡、湯瑪斯.曼、恩斯特.榮格爾、穆西爾、貝恩、海德格或雅斯培―同時你也就說出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名字。他同他們所有人的關係―無論他們是否知道和承認這一點(大多數人是知道和承認的)―就像聖多瑪斯.阿奎那和但丁的關係一樣:一個他們詩意地或哲理地思考而沒有激進地顛覆其尼采式結構的世界之直截了當的解釋者。
1900 年,尼采在12 年完全喪失理智、精神錯亂之後,在跨入本世紀的門檻上去世了。臨到發生精神錯亂前,他還在思考和寫作,他最後的書稿中,還有一些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寫出和解釋了他自己的思想溫度;但是這樣一來,他畫出了一個時代的發燒圖。他的許多著作甚至讀起來像一個絕望醫生的自我診斷,他代表我們得了病,就開出治療處方,要我們形成一種新的健康觀念,靠它來活下去。他相信至少需要50 年時間,一些人才會理解他所做到的事情;他害怕即使到了那時候,他的學說也還是會被誤解和誤用。他寫道,「一想到那種有一天會乞靈於我的權威的人,我就感到恐懼。」可是,他又補充說,難道這不是每一位偉大導師的痛苦嗎?他知道他可以證明一場災難同樣是一件幸事。他沒有補充說的是,在他著作的某些頁面上他明顯使「那種人」在為他們自己的討厭構思辯護時逐字逐句地引用他。但是,認為他是偉大導師的信念,在他經歷過寫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分的那個持續靈感的時期後仍然從未離開過他。在此之後,所有他的言論都傳達出令人不安的自信和一個達到那種他所體現之悖論的人的恐怖,那種悖論我們將設法加以命名,它從此以後就將其危險的魔力籠罩住一些最優秀和一些最粗俗的思想傾向。
我們在經過兩代人的間隔之後,更能夠探究尼采的思想,更能夠像他希望有些人會做到的那樣避免那種誤解,認為他僅僅關注在他當時很時髦的宗教、哲學或政治爭論嗎?如果這是一種誤解,那我們可以用任何更有效的東西來取代它嗎?他聲稱擁有的知識,那種按他自己的觀點把他提升到遠高於同時代人思想水準的知識,是什麼呢?為他充當槓桿來拆卸整個傳統價值觀大廈的新發現是什麼呢?這個知識就是:上帝死了。
上帝之死,他稱之為現代歷史上的最大事件和極端的危險之因。請好好注意這些話中所包含的悖論。他從來不說沒有上帝,而說永恆者被時間征服,不朽者在凡人手中受死:上帝死了。這就像一聲叫喊,混合著絕望和得意,透過比較而把他前後的整個無神論和不可知論的故事降低到體面的平庸之水準,使它聽起來就好像遺憾自己不能投資到一個不安全項目中去的銀行家所做的一大堆宣告似的。對於十九世紀而言,尼采扭曲地終結了一系列同聖保羅、聖奧古斯丁、帕斯卡、齊克果、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名字相關聯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經驗。對於這些人來說,上帝不僅是人類在其中有其清楚界定地位的自然秩序的創造者,而且上帝來到他們跟前是要挑戰他們的自然存在,提出按照自然理性似乎顯得荒誕的要求。這些人屬於雅各家族:在與上帝角力爭取其祈福之後,他們艱難地經歷了有著不可救藥地脫節的自然框架的生活。尼采就是這樣一位角鬥士;除非在他身上,雅各的影子和普羅米修斯的影子相融合。像雅各一樣,尼采也相信他在那場鬥爭中對上帝占了上風,並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新的名字,查拉圖斯特拉的名字。但是他在他的山上對主的天使所說的話是:「我不願讓你走,除非你詛咒我。」或者,用尼采事實上說過的話來說:「我故意奉獻我的生命,來考察整個和真正宗教天性形成對照的東西。我認識魔鬼以及他全部的上帝幻象。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