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定價
:NT$ 1200 元
促銷優惠
特殊書展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 歡迎光臨藝術家俱樂部!✦
✦ 首部去中心化、滾動式發展的藝術家書 ✦
✦ 滾動路徑 ---> 北萊茵的西伐利亞邦美術館(Kunsthaus NRW) ---> 德國科隆臨時畫廊(Temporary Gallery Cologne) ---> 台北國際書展 ---> 台北國際藝術村 ---> 屏東小琉球 ---> 高雄文學館 ✦

這是一本由近二十位不同背景的歐洲及台灣藝術家,在他們開設的俱樂部中,經跨國線上會議與線下面對面,使用去中心化的權力下放方式,討論關於歷史、媒體、美學及方法論,發展出一套框架,所留下的隨筆和想法。

書中涵蓋台灣與歐洲藝術家間的最新書信往來(LETTER EXCHANGE CLUB),橫跨阿爾巴尼亞、德國、奧地利、台灣的食材所啟發的異國食譜(COOKING AS A METHOD),及藝術家與天氣專家間的非典型互動(WEATHER FORECAST CLUB)。

在旅程路徑的終點,這本由藝術家製作的書,會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美術書?藝術家書?藝術書籍的定義是什麼呢?
這將留給您來決定。

作者簡介

陳郁文(Sera Yu-Wen CHEN)
2019年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主要從事錄像、攝影以及新媒體創作,作品主題圍繞在城市觀察、環境以及文化身份認同,探索人、自然與社會之間隱性複雜的變動關係,藉由非線性敘事、複合媒體裝置等方式,探究介於虛構與非虛構間的敘事異質性質,並利用影像物件建構視覺之外的知覺空間與思辯場域。

鄭亭亭(Ting-Ting CHENG)
畢業於英國倫敦西敏大學攝影學及金匠大學純藝術碩士。曾在台灣、香港、日本、英國、西班牙、匈牙利等藝廊及機構舉行個展,其他展覽則包括深圳香港建築雙年展、莫斯科年輕藝術雙年展、巴西聖保羅Videobrasil當代藝術雙年展、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及位於關渡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中國國家美術館的其他聯展,並擔任2021東京雙年展展出藝術家之一

也曾在倫敦Ben-Uri美術館、Iniva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西班牙Addaya藝術中心、柏林GlogauAIR、越南Zero Station、首爾MMCA國立美術館、台東美術館等地駐村。他利用影像、聲音、行動及參與,來製作裝置、表演及互動介入,對於文化及認同,亦或是個體之間的關係感到有興趣,藉由設計實驗或調查來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被忽略的歷史以及社會事件。
https://www.chengtingting.com/

安娜・埃倫施泰因 (Anna EHRENSTEIN)
生活在柏林、地拉那和雲端之間,從事跨媒介的藝術創作與策展,研究技術和數位物質文化如何重塑權力關係。她藉由與全球南方之際合作的方法和全球北方資源的再分配,研究不同形式的知識構建,並以社群工作的過程為基礎的創作攝影、文字、錄像、裝置、表演和雕塑。她在德國學習媒體藝術,並在馬爾他的瓦萊塔和奈及利亞的拉各斯學習策展,曾獲得波哥大 UNAL 研究獎學金,目前是UDK和柏林工業大學跨學科專案的客座講師。

許哲瑜(HSU Che-Yu)
1985年出生於台北,曾駐村於HISK比利時高等藝術學院(2019–2020)及Le Fresnoy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2020–2022)。自2022年開始,參與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兩年期的進駐計畫。作品形式多以動畫、錄像、裝置為主。關注媒介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對創作者而言,無論是個人私密的或群體記憶,重要的並不只是透過媒介所能回溯的事件歷史,更是記憶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過程。除了創作外,他喜歡美食與下廚,分享給朋友。http://www.hsucheyu.com/

李依佩 (Yipei Lee)
畢業於法國EAC藝術與文化管理學院MBA。自2008年長期關注東南亞經濟體下的當代藝術環境,經常性進行台灣與東南亞當代藝文交流。2015年創辦細着藝術,關注在島嶼、藝術、生活面向的自然生態、非人類視角、非場域議題。從交流合作計畫中帶出島嶼性、可持續性發展等議題的社會思考,推廣人文精神與社會影響力,如《島嶼對照記》、《未來種子》、《未來場譯》,近期計畫《瓦集瓦籍 Wagiwagi》曾受邀至德國《第15屆卡賽爾文獻展》、巴黎鑄幣美術館《Asia NOW》公共項目。

2022年受邀至印尼婆羅浮屠《G20》文化峰會發表「文化作為永續生活的驅動力」之觀點;於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主題「族群與區域:東南亞社會的在地性與多樣性」發表《紅土作為凝聚社會的社群力與應用藝術轉譯-以台灣、印尼西爪哇為例》。曾於上海外灘美術館進行《漫遊島城:島嶼生態學》駐村講座、上海西岸美術館進行《島嶼自由書寫工作坊》、波蘭波茲南策展人實驗室進行《延/伸:文化與媒材的移動關係》展演。獲得舊金山Girls in Tech, 40 Under 40殊榮。

李奎壁(LI Kuei-Pi)
1991年生於台南,2017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現於台北生活。她的作品關注於跨國移動與勞動經驗,透過改造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物件與介入勞動的過程,轉變商品原所屬的內涵,提出她對於今日物質世界的批判觀點。她善於運用來自於勞動現場的物件,透過仿造、再製與重新編撰,讓觀眾在作品展示現場落入精心策畫的陷阱當中,成為一名演員,與被展示的對象。同時,透過隱藏在物件中的歷史線索,試圖將對於生產系統的關心擴延到族群的身分認同上。

對她而言,歷史不只是線性串聯的事件,而是生產系統在緩慢的改變過程中所形成的結果,而生產系統的改變也意味著技術與工具的變化,如何將變化納入作品之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同時讓觀眾的進入完成作品,是她經常思考的。相關展演經歷包含,科索沃「Summer School as School 2023」,2021年亞洲雙年展錄像計畫「未至之城:回望未來」,2020年「超物系」波蘭中介雙年展台灣單元;2020年個展 「鑽石島」,瞧夫龍山,台北,台灣;參與2019 「話鼓電台」計畫,立方計劃空間等 獲獎經驗:2023年桃園國際藝術獎入圍、2022年台南新藝獎、2021年高雄獎首獎、2020年北美獎優選。

老李虎(Dawid LIFTINGER)
1986年出生於奧地利,是一名工作於奧地利林茲和德國科隆的藝術家。作品透過光線與聲音的裝置、表演,探索身體感知和聯覺的體驗。自2020年起,擔任舞蹈團體SPECIES的新媒體藝術家。與Stefan Tiefengraber共同創立聲音藝術的策展計劃「radio433」。藝術實踐受到擴延電影的影響,使用閃爍和鮮豔的色彩,噪音、深沉的低音和激烈的高音,提供觀者在感知與情緒層面的沉浸式體驗。作品曾展出於倫敦的奧地利文化論壇、林茲電子藝術節、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電子藝術之家)。
www.dawidliftinger.com

林怡君 (Esther Yi-Chun LIN)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創作碩士,目前生活於台北。說故事的方法更像是她的主要材料,擅長以敏銳的心理感知與身體量測,重塑日常生活邏輯,打開想像與現實的交界,探索身份的流動性、現代系統的片刻與記憶生產的過程。在不斷摸索事物與敘事隱含的潛在話語、以及被此些話語結構所排除的事物之際,有時卻也創造出懸浮與混雜的成果。 作品多以組件式空間裝置,再思索文件與物件的可能性,涉略城市生活、記憶形式、心理學、時間政治等主題。
近期積極嘗試抽象化議題事件的創作與展覽實驗上。近年參與計畫與展演有,流浪的土地公 : 北投社保德宮的神明地誌學(保德宮,2020)、挑戰的時刻:台泰線上交流駐村(鳳甲美術館、Jim Thompson Art Center,2020)、沖繩亞洲國際和平藝術季(南風原文化中心,2020)、洛杉磯十八街藝術駐村(2019)、向同儕學習-台印當代藝術共學計畫(Gudskul, 2019)、《烏蘭巴托媒體藝術節》(MN 17 Gallery,2019)等。曾入選台北美術獎;為2018年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方舟策展案「薛西弗斯 Ver. 20.18」策展人。
www.linyichun.studio

林國威(Kuo-Wei LIN)
1982 年出生於台灣,2000年移居巴黎,2002年起就讀法國國立高等里昂藝術學院、德國國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英國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大學 UdK,並於 2012 年在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學院 KHB 獲取Meisterschüler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他長期關注的是物件、聲音、視覺、觸覺、脈絡與現場之間環環相扣、不斷往返的關係。他經常提取日常生活的物件並將其原始目的轉移,採用從攝影到雕塑,從裝置到出版等等不同的形式再探,產生新的觀念路徑。 展演經歷包含柏林的「Missread」,HKW世界文化宮;台北市立美術館的「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盧森堡的Casino當代藝術中心。
www.kuoweilin.net

林沛瑩(Pei-Ying LIN)
1986年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輔系資工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設計互動系(Design Interactions)碩士。創作範圍主要專注在科學與藝術結合、人類情緒、語言、以及文化社會層面之間的交互影響、互動性自數位延伸至生物以及思考層面的新可能性以及哲學在設計思維上的使用。
peiyinglin.net

伊娃瑪麗亞・夏勒 (Evamaria SCHALLER)
一位住在科隆附近的奧地利藝術家。她的作品涵蓋行為藝術、錄像和裝置。她將自己的創作過程描述為「在空間中將時間轉譯為圖像」的嘗試。她的限地製作工作方法挑戰當今社會中的政治權力和酷兒女性主義形式。
此外,她是藝術家雙人組Jellyspoor的一員,PAErsche Aktionslabor for Performanceart(2011)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科隆 Black Kit 表演藝術檔案館的團隊成員。目前,她任教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作品曾在日本、泰國、摩洛哥、土耳其、波蘭、法國、加拿大等地的國際機構展出。
www.efeumaria.com

阿爾內・施密特(Arne SCHMITT)
1984年生,藝術家,現居德國科隆和瑞士蘇黎世。他的作品關注建築和城市景觀與歷史和社會的關係,特別是戰後德國及其與第三帝國的關係、198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進程以及教育建築。他的展覽大多由攝影、錄像、文字和檔案影片組成,以及他與萊比錫 Spector Books 出版社(德國)合作出版的書籍。他曾在多所藝術學校任教,並享受教學。此外,他喜好咖啡、美好的人們和可愛的動物。
www.anmerkungen-zum-index.de

瑪麗亞・王爾德(Maria WILDEIS)
長期針對音樂的空間性與藝術性進行深度研究。2010年以來,她與視覺藝術家合作,且籌畫藝術節,經營藝術空間與畫廊。目前為科隆Ebertplatz Passage藝術空間Gemeinde Köln的負責人,同時,也是Kunstverein Brunnen e.V.、Zweck e.V. Düsseldorf 的董事會成員。她在杜塞道夫應用科學大學的「ComArts計畫」中研究數位聲音製作與社群藝術。
mariawildeis.com

吳權倫(WU Chuan-Lun)
出生於台灣台南。自然與文明,生態與政治,媒材與數位之間的不斷改寫、折衷與矛盾,一直是他創作的普遍背景。其運用電腦生成影像、攝影、素描、3D列印、現成物與陶瓷等多元媒材,發展成以觀念與研究為基礎的裝置作品。近期作品多從一段收藏/收集的過程起步,關注這些「收藏物/收集物」自有的身分與啟示,再逐漸納入歷史與社會的脈絡。 吳權倫曾經展覽、駐村或參與計畫於台灣、德國、英國、法國、韓國、中國、祕魯與巴西。現居與工作於柏林與台南兩地。
Wuchuanlun.com

陳琬尹 (Wan-Yin CHEN)
寫作與研究,曾任《藝術觀點ACT》(2011-2012)、《藝術家》(2014-2017)雜誌編輯與評論書寫,參與展覽計畫: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破身影》研究編輯(2017)、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客座評論(2021),近年文章散見《現代美術》、《攝影之聲》。關注藝術實踐與歷史如何書寫、再現、建構的對峙,亦以編劇創作身分參與錄像作品,作品近年展出於聖保羅雙年展(2021)、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21)、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2023)。現為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這個計畫在台灣和德國的藝術家之間留下了許多痕跡,彼此間通過實體見面和線上協作,建立起交流和討論,製作這本書的同時也建構出信任和友誼。當我坐在陽台,回望我們的起點、過程和談話時,我仍然能聽到人們在耳邊低語的聲音、感受彼此目光的接觸,彷彿在身邊還殘存那些看不見的、親密的互動。然而,在書出現之前,完成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很超現實的。
美術書?藝術家書?我們是否能因為這本書是由藝術家製作而定義它?藝術書籍的定義是什麼呢?儘管參與藝術家們都知道這本書將由他們來完成,然而製作書籍之外的其他分工又會演變成什麼情況呢?權力下放(去中心化)和透明化,對於涉及歐洲和台灣近二十位藝術家的跨國溝通, 發揮了重要作用。多樣化的藝術家背景,同樣觸動關於歷史、媒體、美學、方法論的討論,這些都與藝術家自身的經歷交織在一起。
在我們決定書名之前,該計畫與這本書有幾個暫定書名,例如《PAUL》、《The Melody of Remedy》等。我們前後在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美術館(Kunsthaus NRW)、科隆臨時畫廊(Temporary Gallery Cologne)、台北國際書展、台北國際藝術村、小琉球、高雄文學館等地舉辦過公共活動,希望未來還會有更多互動。
滾動式發展可能是這次文化交流中最性感、最有趣的部分。書中,你會閱讀到台灣和歐洲藝術家間最新的書信往來;融合阿爾巴尼亞、德國、奧地利和台灣食材啟發的異國食譜;藝術家和天氣專家間的非典型互動,還有更多意想不到,來自這次共事藝術家們的隨筆和想法。
打開這本書閱讀之前,你有什麼期待嗎?從三個(成功的?)和兩個(失敗的?)俱樂部發展出一套框架,歸納參與藝術家們的作品對我們來說是項挑戰,即便其中仍有藝術家無法參加到台灣場的出版編輯工作坊。因此,請留意所有的細節,你可能會注意到那些尚未脫口而出的事情。歸根結底,我非常享受生產這本書的過程,體驗到從零到一的成長,蛻變成一個更大更複雜的計畫。
希望你和我一樣喜歡這本書中的每一趟冒險。食物很好,天氣很好,你最近在忙什麼?

李依佩(細着藝術創辦人)
2023夏天

目次

✦ How we work together between Taiwan and Germany / Central Europe
✦ LETTER EXCHANGE CLUB
✦ COOKING AS A METHOD
✦ WEATHER FORECAST CLUB

書摘/試閱

✦ WEATHER FORECAST CLUB ✦
歡迎來到「天氣預報俱樂部」!
在這個俱樂部裡,每一位藝術家都是一名天氣預報員、推測者、旁觀者、評估者、 預言者和占卜師。天氣預測師分析數據,使用各種儀器、列表和材料。這些儀 器作為工具,有助於界定事實和信仰之間的界線。

資訊的處理旨在避免危險並能夠為變化做好準備。就像在現代生活中,抽象但可共享的數據環繞著當前的時刻一樣,它們也是一種工具。但作為天氣預報員, 我們必須考慮到預測的不確定性,質疑同步速度,有限的計算能力、以及科學 預測的限制。

在今日異常的天氣狀況下,我們不需要數字和圖形數據來感受大自然的異常。

人類的行為也常常受到自然的脈動影響,以位於地震帶的台灣為例(也就是我 們所在的地方),在撰寫這篇文章時,也正面臨著颱風杜蘇芮的襲擊。它也許會來,也許不會。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它可能會改變方向,或在進程中停滯。

我們希望通過集體討論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模式,以了解彼此的關注點,確定 迫切和可延展的問題,整理這些多樣且多面向的討論、差異甚至衝突,形成共 識、但也在過程中保持靈活,制定出一些具有長遠目標的具體建議。

✦ COOKING AS A METHOD ✦
The black-greenish pumpkin seed oil flows in Styrian (southern Austria) veins. Or rather into the stomachs. Pumpkin has always been part of my daily diet. It surprises me that botanically speaking (like the cucumber or watermelon), pumpkin is a berry and one of the oldest cultivated plants in the world. Its flesh is used to make soups, cakes, jams, and it provides a lot of fibre for our digestion.

Pumpkins have healing potential. Some pumpkins 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 Especially orange pumpkins contain a lot of beta-carotene for eyes. Others have antioxidant effects, inhibit tumour growth, improve sk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our immune system. The vitamin C contained has anti-inflammatory,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al effects. The vitamin B is good for nerves, metabolism and hormone system. Its potassium is also good for heart and blood pressure.

Above all, the seeds and oil are good for our prostate and bladder. They help killing parasites in our intestines, relieving depression and hair loss.

On top of all these hidden powers –Pumpkins taste fantastic!

中譯:
黑綠色南瓜籽油流動在斯圖里亞(奧地利南部)的血脈中。或者說,流入我們的胃。南瓜一直是我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令我驚訝的是,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就像黃瓜或西瓜一樣),南瓜是一種漿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它的果肉用來製作湯、蛋糕、果醬,並且為我們的消化系統提供了大量的纖維。
南瓜具有療效。一些南瓜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力。特別是橙色的南瓜富含對眼睛有益的β-胡蘿蔔素。其他南瓜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腫瘤生長,改善皮膚、心血管疾病和我們的免疫系統。其中的維生素C具有抗炎、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維生素B對神經、新陳代謝和荷爾蒙系統有益。它的鉀對心臟和血壓也有好處。
最重要的是,南瓜的種子和油對前列腺和膀胱有益。它們有助於殺死腸道中的寄生蟲,緩解抑鬱和脫髮。
除了所有這些隱藏的力量之外,南瓜味道美味極了!

✦ LETTER EXCHANGE CLUB ✦
The founding idea: Following our first encounter, members of the letter exchange club formulate questions, ideas, comments to other members by mail: picking up loose or abandoned threads and trying to tie them in a new way. It might seem a little outdated, maybe even romantic, to start an analogue letter exchange in an art project in 2023, especially between Taiwan and Germany/Central Europ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media start becoming obsolete, they start revealing some of their qualities and implications in new ways. The snail mail – as it once called as a contrast to the email – revokes nice memories for those who have experienced pre-Facebook/google era, who are old enough to experience when physical letters were the norm, but young enough to be 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internet nowadays. Pre-Email Times, for Fluxus artists it was the way of being in touch, getting to know and updating each other on own artworks and processes, building up networks which are open and participatory.

Sometimes it took weeks for a letter to travel from Germany to the Netherlands. Surprisingly, sometimes it took only days for such a letter to reach Taiwan. My memory of the post office in Taiwan is filled with sensory experiences, particularly the tactile nature of the process. When sending a letter, it involves sealing the envelope with a composite made of sticky rice and water. I would often bring an open letter and use the rice glue provided at a side table in the post office. The unique scent of this rice glue added to the overall experience. In our connected digital world we want answers right away.

Often we are overwhelmed by the feeling of not being able to keep up with the expected speed. The moment of the analogue letter gives us the opportunity to breathe, to contemplate, to respond in our own time. One's own sense of time expands by waiting for letters from the other artists. The letters are not only paper. These papers are light as a medium but carrying friendship, care, life and love to the others. The stamps, envelopes, stickers, questions, typography, feathers, catalogs, etc. are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 and a witness of the future. We would not pray for an email to arrive safely, but we would do so for physical letters.

Perhaps it is a bit romantic. And it’s wonderful to be romantic with a whole group of people. Partly echoing the melody of remedy for me, healing the intensity between Germany and Taiwan, and bringing out the beauty of cultural exchange. We could explore different materials through our sense of touch and hear the rustling, tearing and crackling of papers when opening an envelope.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our artistic counterpart. Let's keep celebrating these treasures from the mailbox.

中譯:
創始理念:在我們的首次相遇之後,信件交換俱樂部的成員會通過郵件向其他成員提出問題、想法、評論:捡起散落或被遺棄的線索,試圖以新的方式將它們結合起來。在2023年的藝術項目中啟動一個類似的模擬信件交換,或許看起來有些過時,甚至可能有點浪漫,特別是在台灣和德國/中歐之間。

另一方面:當媒體開始過時時,它們會以新的方式顯示出一些質量和影響。慢郵件—一度被稱為與電子郵件形成對比 - 會為那些經歷過Facebook/Google時代之前的人帶來美好的回憶,他們足夠年長,經歷過物理信件是常態,但又足夠年輕,完全與互聯網融合。在Email時代之前,Fluxus藝術家以這種方式保持聯繫,了解和更新彼此的藝術品和過程,建立開放和參與的網絡。

有時一封信從德國到荷蘭需要幾個星期。令人驚訝的是,有時這樣的信件只需要幾天就能到達台灣。我對台灣郵局的記憶充滿了感官經驗,特別是過程的觸覺性質。發送信件時,需要用糯米和水混合的膠水封口。我常常會帶著一封未封的信,然後在郵局的一張側桌上使用提供的糯米膠水。這種糯米膠水獨特的氣味為整體體驗增添了色彩。在我們連接的數字世界中,我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

我們常常被無法跟上預期速度的感覺所淹沒。類似信件的時刻讓我們有機會呼吸,思考,在我們自己的時間內回應。等待其他藝術家的信件,我們的時間感也隨之擴展。這些信件不僅僅是紙張。這些紙張輕如媒介,但攜帶著對其他人的友情、關懷、生活和愛。郵票、信封、貼紙、問題、排版、羽毛、目錄等等,是過去的存在,也是未來的見證。我們不會為一封電子郵件的安全到達而祈禱,但我們會為實體信件這樣做。

或許這有點浪漫。與一群人一起變得浪漫是美好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療愈的旋律,療愈了德國和台灣之間的強度,展現了文化交流的美。我們可以通過觸覺探索不同的材料,並在打開信封時聽到紙張的沙沙聲、撕裂聲和爆裂聲。這是我們藝術對等的多感官方法。讓我們繼續慶祝郵箱中的這些寶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120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