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史:兩河流域的榮與辱(增訂二版)
商品資訊
叢書:國別史
ISBN13:9789571476704
替代書名:The Glory and Shame of Mesopotamia: A History of Iraq
出版社:三民書局
作者:鄭慧慈-著
出版日:2023/11/08
裝訂/頁數:平裝/272頁
規格:21.0cm*15.0cm*1.4cm (高/寬/厚)
版次:二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孕育古文明的肥沃月彎,何以成為烽火連天的戰場?
兩河流域的人民,自古雖飽受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氾濫所苦,卻能憑藉洪水沖積後的肥沃土壤,創造出歷史上最古老的農耕文明之一。城邦四立、王國興起,以及隨之萌發的人類智慧基石:宗教、文字、神話、數學、天文、醫學……,「美索不達米亞」不只是地理名詞,更代表古老文明的黎明時分。
但四通開放的環境,也引來周邊民族的競逐,從巴比倫、亞述、迦勒底等國,到後來波斯、阿拔斯、蒙古、鄂圖曼等政權,這塊相當於今日伊拉克的土地,在內政紛擾、族群衝突的衝擊下,動盪不斷;而現代世界對石油的渴求,更引來鄰近國度與美國霸權的覬覦,人民難以休養生息。直至今時,伊拉克仍然是個充滿不安的國度。
這塊成就人類文明、靈性的搖籃,如何化作流淌血與淚的悲痛地?本書參酌豐富史料,以政治、文化為主軸,細述伊拉克的數千年歷史,邀您一同見證兩河流域的榮與辱。
▍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千年古都的興衰
距今四千多年古巴比倫城建立,是美索不達米亞最繁榮的城邦之一。西元前七世紀,巴比倫成為迦勒底帝國的首都,迦勒底之王尼布甲尼撒,建造了嶄新的巴比倫城,使其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偉大的城市。強大的迦勒底攻陷了耶路撒冷,毀滅了所羅門的聖殿,從此成為猶太天啟文學中惡魔的象徵,而繁華榮美的巴比倫大城,也成為虛浮墮落物質世界的代名詞。然而在後世的長年混戰中,巴比倫逐漸被破壞、沒落,巴比倫大城終究傾倒了,成為一片荒蕪。
▍和平之屋的宮廷,卻始終不見和平降臨
西元八世紀中,阿拔斯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被認為是伊斯蘭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首都巴格達,意思為「和平之屋」,是當時全世界科學、經濟、文化的重心。然而和平之屋的宮廷,卻無法常保和平。家族成員時常為了爭奪哈里發大位相互殘殺,在兄弟鬩牆的情況下,阿拔斯家族引入土耳其奴隸作為軍事後盾,反而導致國家遭到土耳其人控制。最後,這一切全都摧毀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下,巴格達淪為廢墟,橫屍遍地,往日的繁華幻化作一場榮耀的浮夢。
▍今日的伊拉克,為何成為烽火連天的戰場?
現代人對於伊拉克的印象,常是永無止盡的戰火,這個文明古國是如何變成今日的樣貌?在海珊執政之後,他以強硬的手段奪取利益,與鄰國交惡。先是因為領土爭議與伊朗爆發兩伊戰爭,不久後又為了石油利益出兵科威特,引發波斯灣戰爭。戰爭造成經濟萎縮、債臺高築,尤其是波斯灣戰爭換來了聯合國聯軍的攻擊以及經濟制裁,導致原本惡劣的經濟狀況又雪上加霜。與此同時,伊拉克國內庫德人與阿拉伯人、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衝突也從未停息。伊拉克從輝煌的文明古國,在獨裁者的貪婪與族群宗派衝突的撕裂下,成為飽受蹂躪的悲劇之地。
作者簡介
鄭慧慈
沙烏地阿拉伯紹德國王大學阿拉伯語文學博士,臺灣首位於阿拉伯國家獲得阿拉伯語文學博士者,曾任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教授、系主任以及外國語文學院院長,現為退休教授。
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於巴拿馬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是巴拿馬大學第一位外籍榮譽客座教授,更是該學院第一位來自亞洲的客座教授。
著有Khilāf al-Akhfash al-Awsaṭ ʿan Sībawayh min khilāl shurūḥ Al-Kitāb ḥatā nihāyah al-qarn ar-rābiʿ al-hijrī(《伊斯蘭曆四世紀末以前Al-Kitāb及其闡釋書中Sībawayh與al-Akhfash al-Awsaṭ的理論歧異》)、Taḥqīq Dīwān ʿĀmir bn aṭ-Ṭufayl(《ʿĀmir bn aṭ-Ṭufayl詩集考證》)等多本以阿拉伯文撰寫的專書,以及《阿拉伯半島史――伊斯蘭的崛起與地緣爭霸》、《阿拉伯文學史》、《阿拉伯奇想千年》、《解讀阿拉伯——咖啡的故鄉.文學的國度》等書。
序
增訂二版序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自古因歐亞強大帝國的統治與經營而匯聚各民族的人文與科學思想精華,從蘇美文明、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等古閃族文明、希臘、羅馬和波斯等印歐民族文明,到中世紀融合諸民族心血的伊斯蘭黃金時期文明,以及近現代被土耳其殖民、被英國託管、被美國占領的經驗,伊拉克累積並融合數千年東西文明的成果,其文化底蘊非常多元深厚,世界甚少國家的文明能望其項背。透過伊拉克數千年的歷史進程,或許得以認知人類物質與精神品質藉由前人的智慧而不斷的提升、各民族因共享與融合加速進步,而發生在伊拉克土地上無止盡的戰爭更在警惕人類文明的締造須備嘗艱辛,催毀文明成果卻往往在須臾之間。凡執政者錯誤的政策、狹隘的宗派主義或僅是強者的私慾等,都足以將眾人的血汗、生命毀於一旦。伊拉克因其溫和的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北而南貫穿全境的優勢、富庶的兩河沖積平原、發達的農工商社會等成為古帝國相爭之地,並因巨大的石油儲量與地緣戰略地位成為現代強國的角逐戰場,它的宿命便因此戰亂不斷、難得休生養息。國家就如同個人,弱肉強食的人性主宰著它們的命運,但盛極必衰,歷史輪迴的定律永不止息。
本書初版距今十五載,這期間伊拉克災難不斷,歷經強權美國的占領與殖民模式的管控、「伊斯蘭國」組織的蹂躪伴隨多國聯軍的「正義」介入、宗派與民族之間的鬥爭等,凡此都一再挑戰伊拉克百姓的容忍極限,與其稱此期間伊拉克是一個國家,毋寧說它是一個偌大的諸民族戰場;冠冕堂皇的參戰者與悄悄滲入的破壞者既包含頂尖的文明國家,也不乏許多激進的組織與邊緣團體。無奈這些現象對古老的伊拉克而言都不足為奇,所謂文明與野蠻、民主與專制、正義與邪惡等人類千古錯誤卻又執著的二元論,在伊拉克的歷史上從不曾得到驗證。因此,誰又能像所謂的先進國家在地圖上大筆一揮,便劃定阿拉伯國家邊界一般的隨意論斷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以及他們的功過?
本書2008年版本並未將阿拉伯語專有名詞的拉丁譯音標準化,此版本中的阿拉伯語專有名詞採用標準化羅馬拼音,絕大多數並同時採用自製的標準化阿漢譯音處理,以避免相近語音的名詞混淆。本書的近、現代史章節,因考慮這十餘年的發展重點而重新編排,期待能更清晰地呈現當今伊拉克的狀況,同時調整、更正舊版中的一些疏失。最後,感謝三民書局此次更版的機緣。
鄭慧慈
於2023年9月22日
自 序
今日的伊拉克是伊斯蘭阿拉伯國家,位於亞洲西南邊,北鄰土耳其,東邊與伊朗為界,南鄰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西邊是約旦、敘利亞,邊界全長3650公里,其中與伊朗的邊界最長,達1458公里,全國面積437,072平方公里。2007年7月的人口統計為27,499,638人,穆斯林占全國人口97%,其中60%至65%是什葉派,遜尼派則有32%至37%,其他宗教占3%。首都巴格達是伊拉克第一大城,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iver)和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兩條河流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流域曾歷經各種不同血統、民族、國家的統治。此區域曾發展出人類最早的農業、畜牧業,有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及都市,出現最早的文字記載,衍生出人文與科學各層面的學術。中古世紀此地更是孕育世界科學文明之處,其成果傳播到西方,成為西方學術之母。跨越數千年歷史的伊拉克是人類文明、靈性的搖籃,卻也是人類相互殘殺、摧殘智慧結晶的見證地。
本書內容大多綜合古今歷史學者及有關書籍作者們的意見,其中以阿拉伯文書籍最多,英文其次、小部分取自中文書籍及網路資料。由於學者們在古代史的記載,尤其是年代的記載上有很大的差異,許多歷史事件甚至令人懷疑其正確性,筆者僅能取其較無爭議者,若有疏失尚請讀者斧正。另外,非常感謝三民書局編輯們在校對、出版的過程中提供非常專業、寶貴的意見。
鄭慧慈
2008年4月於政治大學
目次
序
第I篇 諸民族與帝國時期
第一章 肥沃月彎文明(約3500B.C.~635A.D.)
第一節 蘇美文明
第二節 古閃族文明
第三節 古波斯帝國文明與波希戰爭
第二章 阿拉伯文明的繁榮與衰微(635~1258)
第一節 伊斯蘭的興起
第二節 奧米雅政權
第三節 阿拔斯家族政權
第三章 蒙古占領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1258~1918)
第一節 蒙古占領
第二節 土庫曼人統治時期
第三節 薩法維帝國統治時期
第四節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
第II篇 動盪與現代伊拉克
第四章 英國託管與伊拉克王國時期(1918~1958)
第一節 西方勢力滲入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殞落
第二節 英國控制下的伊拉克王國運作
第三節 動盪與革命
第四節 伊拉克境內的傳統問題
第五章 共和國時期與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的興衰(1958~2003)
第一節 黨派政爭
第二節 復興黨的崛起
第三節 沙達姆‧海珊政權
第六章 美國占領與現代伊拉克(2003~2023)
第一節 美國占領與政權運作
第二節 占領時期伊拉克經濟與社會
第三節 「伊斯蘭國」組織的消長
第四節 後「伊斯蘭國」時期的伊拉克
附錄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1869年,法國學者儒勒.歐佩爾特(Jules Oppert)發現出土泥版上明顯有兩種語言的存在,推翻一般人認為阿卡德人是楔形文字發明者的說法,認為較阿卡德人更早的蘇美人才是楔形文字的發明者。後來美國考古學者在尼布爾挖掘出數千件蘇美文學的泥版和銘文,證實了這項理論。根據書寫在泥版上的蘇美楔形文字遺跡,顯示蘇美人發明了世界最早的書寫符號,發展出楔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系統。每個符號代表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音節,被西南亞各民族所沿用。楔形文字原來是一種象形字,用削尖的蘆葦或其他工具刻在潮濕的泥版上,然後在日光下曬乾,字形呈筆直的三角形,如同楔形,因為就地取材方便且較埃及古文明所使用的莎草紙容易保存,兩河流域的文明因此留下豐富的歷史資料。蘇美人由於經濟、行政的需要,在泥版上雕刻象形文字,創造三百五十個楔形字或音節。蘇美語包含四個元音,十五個輔音,動詞和名詞只能由句子的結構去分辨。
蘇美人的政治、經濟、人文等現象都記載在數千塊出土的泥版上,其中約有五千件文學作品,內容包含史詩、讚頌詩、悼詩、格言、預言、神話……等。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可以遠溯至西元前二千多年的《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遠較西元前九世紀希臘荷馬(Homer)的史詩《伊利亞德》(Iliad)及《奧德賽》(Odyssey)還早。《吉爾伽美什史詩》出土於尼尼微(Nīnawā),寫在十二塊泥版上,約有三千節,內容記述烏魯克城邦吉爾伽美什國王的事蹟,描述此王與其摯友恩奇都(Enkidu)的冒險故事,敘及吉爾伽美什因此友之死而哀傷,其後他並積極追求「不朽」。此詩中表現人類的脆弱、對死亡的恐懼及追求永生的慾望等,頗似《舊約聖經》、《古蘭經》中諾亞先知的故事。
蘇美人在天文、數學、醫學等各方面學術皆有傲人的成就,譬如在天文方面,他們發明太陰曆法,以月亮的圓缺計算時間,將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共三百五十四天,每三年閏月一次,以配合太陽現象。他們也訂定六十進位法,將時間以六十進位法計算,每小時為六十分,每分鐘為六十秒。數學方面,他們發明十進位法,能計算分數、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將圓周分為三百六十度,能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某些錐體的體積。醫藥上,他們使用動、植、礦物成分配製藥方。藝術方面,他們發明類似西方音樂的七音全音階連貫音樂系統,後人從王室陵墓中挖掘出許多當時蘇美人製作的豎琴、里拉琴(lyre),技術精巧,由此可見他們的音樂水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