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成風:成大醫學院40週年誌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83年成大醫學院及附設醫院的創設,是國內醫學界及學術界的盛事,被納入國家14項重大建設。無論是看顧南部急重難罕、平衡南北醫療落差或推動醫學教育,均具改善健康不平等與作育英才的時代意義。一路走來,成大醫學院不畏挑戰、努力不懈,在醫學及人文教育建樹已蔚然成風,值得回顧這40年來醫學院如何走過不平凡的旅程……
1982年,黃崑巖教授應成大校長夏漢民之邀,歸國負責籌建成大醫學院及附設醫院。他以「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Before you become a doctor, become a man.)、「知識分子應該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的精神,培育成大醫學院的學生。許多人從大一開始就對這些叮嚀耳熟能詳,了解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成大醫學院在六任院長領導下,院內同仁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老師們也積極培育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的醫療人才,歷屆校友在臺灣各醫療領域都有高度貢獻。
「當風吹過樹枝,就知道風來了;當樹枝往下垂,就知道風到了。」歷經40年歲月淬鍊,成大醫學院發展出醫學人文與科技並重的特色,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極具影響力的醫學教育及研究機構。
時值創院40週年之際,成大醫學院也不忘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積極與國際合作進行醫學教育及研究計畫,持續培育未來醫療人才,並秉持創院理念,堅守崗位且要有「不想走完不啟程」的決心,期能站在世界的前緣與前人的肩膀上前進,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眾志成城 歷任院長:歷任院長是醫學院的靈魂人物,一棒接一棒的帶領著師生們成就不凡的志業,也完成醫學院肩負的階段任務,未來將持續領航前進,為成大醫學院開創嶄新的里程碑。
․成德育人 典範人物:從典範人物的研究點滴與生涯歷程,處處展現教授們對研究的熱情與不凡的成就,除了傳授高度專業的醫學知識外,更加強調醫學倫理和人文關懷,讓學子們了解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成人之美 傑出校友:歷經40年歲月淬鍊,成大醫學院成功孕育了眾多兼具人文關懷的醫療菁英服務社會。歷屆傑出校友在臺灣各醫療領域中,不但都有長足的貢獻,未來也將繼續照耀與發揮其影響力。
․成杏點滴 學生社團:在醫學院沉重的課業壓力下,學子們在藝術人文和醫療服務的社團中,依然展現出卓越的才華和成果。他們不僅為成杏校園增添了色彩,更是成醫人的驕傲。
․蔚然成風 展望未來:從基礎醫學研究到臨床實踐,成大醫學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未來將承擔更多挑戰與責任,持續推進教學與研究的多元化及國際化,為臺灣乃至全球醫學發展貢獻心力,發揮影響力。
1982年,黃崑巖教授應成大校長夏漢民之邀,歸國負責籌建成大醫學院及附設醫院。他以「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Before you become a doctor, become a man.)、「知識分子應該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的精神,培育成大醫學院的學生。許多人從大一開始就對這些叮嚀耳熟能詳,了解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成大醫學院在六任院長領導下,院內同仁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老師們也積極培育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的醫療人才,歷屆校友在臺灣各醫療領域都有高度貢獻。
「當風吹過樹枝,就知道風來了;當樹枝往下垂,就知道風到了。」歷經40年歲月淬鍊,成大醫學院發展出醫學人文與科技並重的特色,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極具影響力的醫學教育及研究機構。
時值創院40週年之際,成大醫學院也不忘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積極與國際合作進行醫學教育及研究計畫,持續培育未來醫療人才,並秉持創院理念,堅守崗位且要有「不想走完不啟程」的決心,期能站在世界的前緣與前人的肩膀上前進,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眾志成城 歷任院長:歷任院長是醫學院的靈魂人物,一棒接一棒的帶領著師生們成就不凡的志業,也完成醫學院肩負的階段任務,未來將持續領航前進,為成大醫學院開創嶄新的里程碑。
․成德育人 典範人物:從典範人物的研究點滴與生涯歷程,處處展現教授們對研究的熱情與不凡的成就,除了傳授高度專業的醫學知識外,更加強調醫學倫理和人文關懷,讓學子們了解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成人之美 傑出校友:歷經40年歲月淬鍊,成大醫學院成功孕育了眾多兼具人文關懷的醫療菁英服務社會。歷屆傑出校友在臺灣各醫療領域中,不但都有長足的貢獻,未來也將繼續照耀與發揮其影響力。
․成杏點滴 學生社團:在醫學院沉重的課業壓力下,學子們在藝術人文和醫療服務的社團中,依然展現出卓越的才華和成果。他們不僅為成杏校園增添了色彩,更是成醫人的驕傲。
․蔚然成風 展望未來:從基礎醫學研究到臨床實踐,成大醫學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未來將承擔更多挑戰與責任,持續推進教學與研究的多元化及國際化,為臺灣乃至全球醫學發展貢獻心力,發揮影響力。
作者簡介
王秀雲、王家義、甘宗旦、江宏哲、何雅琦、吳至行、吳華林、宋瑞珍、李澤生、沈延盛、林以行、林其和、林秋烽、林銘德、柯乃熒、紀淑靜、胡元德、胡凱翔、翁慧卿、高嘉璘、張文昌、張文輝、張育銘、張邦彥、曹朝榮、莊詠鈞、連文慧、郭美芳、陳志鴻、陳良進、黃文貞、楊友任、葉純甫、葉寶專、趙可式、趙昭欽、劉宏輝、劉嚴文、蔡少正、蔡景仁、賴清德、賴維淑、戴大為、謝仲思、簡伯武、譚丞傑、蘇大成、蘇世斌、蘇益仁(以筆畫順序排列)
序
【推薦序】
走過不平凡的40年
世界科學院暨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文昌
今年正值成大醫學院慶祝創院40週年之際,回首1982年底,我與黃崑巖院長於美國華盛頓見面,隔年10月加入成大醫學院籌備團隊。在過去40年間,院內同仁團隊充分展現互助精神,繼往開來,造就成大醫學院的榮景。
值此之際,我們有幸推出這本值得珍藏的紀念誌,回顧這40年來成大醫學院如何走過不平凡的旅程,由一個尚未完全成形的學府,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極具影響力的醫學教育及研究機構。
過去40年間,成大醫學院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專業的醫學人才服務社會。除了傳授高度專業的醫學知識外,更加強調醫學倫理和人文關懷,讓學子們了解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成大醫學院也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從基礎醫學研究到臨床實踐,致力推動臺灣醫學研究發展。這些成就當然不能僅歸功於學院,更是因為每一位教職員工和學生的不懈努力。
這本40週年紀念誌不僅是回顧,也是展望未來的機會。在科技日新月異、AI時代來臨,醫學教育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元和複雜。成大醫學院將承擔起這些挑戰,持續推進教學和研究的多元化和國際化,為臺灣乃至全世界的醫學發展做更多的貢獻。
閱讀這本紀念誌時,您將會看到成大醫學院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從教學、研究到服務,每個面向都充滿了敬業和熱情。這就是成大醫學院40年來一直秉持的精神,也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動力。
我們深信,只要攜手共進,未來一定更加美好。在沈延盛院長領導下,必能延續開創成大醫學院下一個更進步的十年。
成人之美,功同良相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前院長
林其和
40年對一個機構而言並不算很長,但也足以評價其建樹和影響力;對個人而言這幾乎已涵蓋其整個職業生涯,因此在成大醫學院創院40週年之際出版這一紀念冊,藉此回顧創院初衷,並且記錄同仁們一路走過的痕跡,意義相當重大。
40年來成大醫學院共歷經了6位院長,從「創建維艱,奠定百年樹人的根基」,「承先啟後,躋身臺灣醫學中心之林」,「高瞻遠矚,邁向全球頂尖醫學院」,「薪火相傳,培育有使命感的醫界生力軍」,「築夢踏實,展現教學研究發展量能」,到「任重道遠,引領成醫再創輝煌高峰」, 一棒接一棒的帶領著師生們成就了志業,也完成醫學院肩負的階段任務。
成大醫學院初創時即已建立起同仁團隊合作、互相支援的文化,不但擔負起南部地區急、重、難、罕病人的醫療,也推動新生兒醫療網、設立老年醫院,以提供不同年齡層的病人更適當的照顧。老師們也積極的培育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的醫療人才,歷屆校友在臺灣各醫療領域都有長足的貢獻。
1982年3月20日成大醫學院第一次籌備會議時,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先生特別致送委員會書面致詞,期勉籌備委員同心協力,一起規劃成大醫學院,提高南部地區醫療服務的質量,以滿足民眾健康的需求,並以「成人之美,功同良相」作為勉勵,40年來師生們的成就顯然已經回應了李國鼎先生的期許。藉此《蔚然成風》一書來回顧大家過去奮鬥的足跡及分享成果,這書不但要對曾經參與和奉獻過的同仁們喝采,也提供後繼者規劃未來醫學院方向的參考。
臺大與成大,互挺兄弟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吳明賢
成大醫學院是南臺灣首屈一指的醫學人才培養搖籃,與臺大醫學院校區獨立於臺灣大學相比,它得天獨厚位於成大完整校區內,走入成功,邁向勝利。此次,應好友沈延盛院長之邀,撰寫推薦序。臺大和成大有兄弟般情誼,一南一北為國人提供世界一流大學附設醫院的醫療水準,而努力不懈!
從一張老照片「第一屆學士後醫學系在臺大見習的師生合影」(見第32頁),可見證成大醫學院成立之初,在最困難時,作為兄弟的臺大即使無法完全拉你一把,也不會讓成大掉下去。由於醫院尚未峻工,第一屆後醫學系學生,有的在臺大景福館上課。
由照片第一排來看,出身臺大的楊俊佑、林其和、賴明亮、蔡景仁、林秀娟、黃崑巖、魏火曜、戴東原、林炳文、張智仁、陳誠仁、薛尊仁等醫師,是成大醫學系創院元老,不僅皆成為專業領袖,亦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這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鐵證,也是彼此共同榮耀。當時黃崑巖院長帶領第一批學生回南部上課時,號稱「出埃及記」摩西過紅海。這段臺大在教學人力與硬體資源協助成大進行第一屆學生訓練,成為佳話與特別記憶。
此書5大篇章展現成大醫學院的深度和高度。典範人物章節有高達8成都是臺大校友。身為臺大醫院院長,看到臺大校友不僅在專業領域獲得認同,更贏得後進感謝與敬重,使我深感榮幸。
成大醫學院是一所真正為社會、為民眾而存在的醫學院。期望未來在沈延盛院長領導下,成大與臺大能持續這份初衷,更緊密合作,為守護國人健康,繼續共同前行。
承先啟後,攜手同行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沈孟儒
成大醫學院成立於1983年8月,在歷任院長和無數同仁努力下奠定良好教育研究基礎,組織發展茁壯,迄今設有7大學系、29個基礎與臨床學科及16個研究所,肩負培育醫學人才及帶領尖端醫學研究的永續任務,是我國培育優秀醫學人才的重要學術殿堂。
「要有生命教育,善良與品格才是學生的根本。」身為成大人,所學所做須與社會所需密切結合,展現務實勤勉及善於溝通合作、承擔的社會實踐精神。除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於課程設計、校園環境等,成大醫療服務隊讓不同領域的學生們利用課業之餘,投入臺南、高雄偏遠鄉鎮醫療服務中,凝聚真善美,用熱忱與活力注入這片土地,為社會共好盡一份心力。
今年醫學院第二研究大樓-生醫卓群大樓落成啟用,是醫學院創設40年來唯一的新建工程。回顧10年來籌建的心路歷程,我滿懷喜悅與感恩之心,感謝在眾人腳踏實地默默努力下,群策群力克服難關,以驚人速度完成繁瑣的行政程序,更感激當時臺南市長、現為副總統賴清德大力幫忙,讓教育部支持近3分之1經費。大樓興建過程中也獲得不少企業界協助,一路走來可謂「自助人助天助」。
《蔚然成風》記錄醫學院40年來發展成程的點滴故事,結合眾人的善、愛與無私奉獻,成就成大醫學院為國家醫學人才培育重要基地,培育出優質的醫學人才及典範人物。在此,特別感謝為學院努力的所有師生、校友及合作夥伴,因有你們,攜手同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創建共榮友善環境,成大人,成大事!
【自序】
當行之路已啟程,以終為始續前行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
沈延盛
成大醫學院成立兩大目標,一是讓理工起家的成功大學擴展為完備綜合大學,開啟成大邁向全球頂尖大學之路;二是肩負平衡南北醫療教育及資源重任,矢志看顧南部「急重難罕」,守護國民健康。創院以來,歷任院長鞠躬盡瘁,不敢忘本。2019年,我由追隨前行者,接棒成為引領醫學院開拓前路的領頭羊。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創院院長黃崑巖不斷耳提面命:成大醫學院的核心精神,是渴望真正達成照顧病人、學生、同仁,以及回饋社會的目標。不論環境、不畏艱難,即便突破傳統體制,也甘願忍辱負重而前行。
走過40年,成大醫學院在醫學及人文教育建樹蔚然成風。我相信,當讀者在閱讀本書各篇章時,不時會感受這看不見的成醫精神,如風吹拂,使樹葉顫動,使樹枝垂首。
近10年來,社會風氣改變,個人權益意識高漲,加上工時80小時限制,年輕住院醫師照顧病人的態度丕變。電腦化應用讓醫學生可快速取得知識,卻增加醫師和病人間隔閡,人口快速老化更凸顯出不同醫療團隊成員在未來高齡病人照顧的合作更加重要。為因應此轉變,成大醫學院教育必須提出對策。
針對工時縮短的影響,醫學院成立虛擬實境及擴大實境教學教室,鼓勵教師展開網上教學,增加實驗室及臨床技巧訓練,正好因應疫情期間的遠距教學及未來的遠距醫療所需。另成立開刀房的錄影教學手術室,加上已啟用的解剖學顯微教室,如此成大醫學院在教育各系所專業技能的基礎設施皆已完備。
附設醫院因應時代潮流,展開智慧醫療及人工智慧的大數據應用,不但臨床工作將出現變革,更將衝擊現有醫學教育,即從過去「實證醫學」進入「精準醫學」。我們要藉此機會透過負責任的人工智慧來建構成大醫學院新時代的醫學人文教育。
40年前,成大醫學院看見需求、承擔責任、實踐承諾,如今逐漸茁壯,理當肩負責任與使命;當行的路尚遠,既已啟程,是該以終為始繼續前進。在這裡誠摯感謝過往至今持續照亮這條前行路的人們,也祝福未來,我們在這段前行路繼續相伴,一同前進。
走過不平凡的40年
世界科學院暨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文昌
今年正值成大醫學院慶祝創院40週年之際,回首1982年底,我與黃崑巖院長於美國華盛頓見面,隔年10月加入成大醫學院籌備團隊。在過去40年間,院內同仁團隊充分展現互助精神,繼往開來,造就成大醫學院的榮景。
值此之際,我們有幸推出這本值得珍藏的紀念誌,回顧這40年來成大醫學院如何走過不平凡的旅程,由一個尚未完全成形的學府,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極具影響力的醫學教育及研究機構。
過去40年間,成大醫學院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專業的醫學人才服務社會。除了傳授高度專業的醫學知識外,更加強調醫學倫理和人文關懷,讓學子們了解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成大醫學院也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從基礎醫學研究到臨床實踐,致力推動臺灣醫學研究發展。這些成就當然不能僅歸功於學院,更是因為每一位教職員工和學生的不懈努力。
這本40週年紀念誌不僅是回顧,也是展望未來的機會。在科技日新月異、AI時代來臨,醫學教育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元和複雜。成大醫學院將承擔起這些挑戰,持續推進教學和研究的多元化和國際化,為臺灣乃至全世界的醫學發展做更多的貢獻。
閱讀這本紀念誌時,您將會看到成大醫學院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從教學、研究到服務,每個面向都充滿了敬業和熱情。這就是成大醫學院40年來一直秉持的精神,也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動力。
我們深信,只要攜手共進,未來一定更加美好。在沈延盛院長領導下,必能延續開創成大醫學院下一個更進步的十年。
成人之美,功同良相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前院長
林其和
40年對一個機構而言並不算很長,但也足以評價其建樹和影響力;對個人而言這幾乎已涵蓋其整個職業生涯,因此在成大醫學院創院40週年之際出版這一紀念冊,藉此回顧創院初衷,並且記錄同仁們一路走過的痕跡,意義相當重大。
40年來成大醫學院共歷經了6位院長,從「創建維艱,奠定百年樹人的根基」,「承先啟後,躋身臺灣醫學中心之林」,「高瞻遠矚,邁向全球頂尖醫學院」,「薪火相傳,培育有使命感的醫界生力軍」,「築夢踏實,展現教學研究發展量能」,到「任重道遠,引領成醫再創輝煌高峰」, 一棒接一棒的帶領著師生們成就了志業,也完成醫學院肩負的階段任務。
成大醫學院初創時即已建立起同仁團隊合作、互相支援的文化,不但擔負起南部地區急、重、難、罕病人的醫療,也推動新生兒醫療網、設立老年醫院,以提供不同年齡層的病人更適當的照顧。老師們也積極的培育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的醫療人才,歷屆校友在臺灣各醫療領域都有長足的貢獻。
1982年3月20日成大醫學院第一次籌備會議時,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先生特別致送委員會書面致詞,期勉籌備委員同心協力,一起規劃成大醫學院,提高南部地區醫療服務的質量,以滿足民眾健康的需求,並以「成人之美,功同良相」作為勉勵,40年來師生們的成就顯然已經回應了李國鼎先生的期許。藉此《蔚然成風》一書來回顧大家過去奮鬥的足跡及分享成果,這書不但要對曾經參與和奉獻過的同仁們喝采,也提供後繼者規劃未來醫學院方向的參考。
臺大與成大,互挺兄弟情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吳明賢
成大醫學院是南臺灣首屈一指的醫學人才培養搖籃,與臺大醫學院校區獨立於臺灣大學相比,它得天獨厚位於成大完整校區內,走入成功,邁向勝利。此次,應好友沈延盛院長之邀,撰寫推薦序。臺大和成大有兄弟般情誼,一南一北為國人提供世界一流大學附設醫院的醫療水準,而努力不懈!
從一張老照片「第一屆學士後醫學系在臺大見習的師生合影」(見第32頁),可見證成大醫學院成立之初,在最困難時,作為兄弟的臺大即使無法完全拉你一把,也不會讓成大掉下去。由於醫院尚未峻工,第一屆後醫學系學生,有的在臺大景福館上課。
由照片第一排來看,出身臺大的楊俊佑、林其和、賴明亮、蔡景仁、林秀娟、黃崑巖、魏火曜、戴東原、林炳文、張智仁、陳誠仁、薛尊仁等醫師,是成大醫學系創院元老,不僅皆成為專業領袖,亦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這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鐵證,也是彼此共同榮耀。當時黃崑巖院長帶領第一批學生回南部上課時,號稱「出埃及記」摩西過紅海。這段臺大在教學人力與硬體資源協助成大進行第一屆學生訓練,成為佳話與特別記憶。
此書5大篇章展現成大醫學院的深度和高度。典範人物章節有高達8成都是臺大校友。身為臺大醫院院長,看到臺大校友不僅在專業領域獲得認同,更贏得後進感謝與敬重,使我深感榮幸。
成大醫學院是一所真正為社會、為民眾而存在的醫學院。期望未來在沈延盛院長領導下,成大與臺大能持續這份初衷,更緊密合作,為守護國人健康,繼續共同前行。
承先啟後,攜手同行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沈孟儒
成大醫學院成立於1983年8月,在歷任院長和無數同仁努力下奠定良好教育研究基礎,組織發展茁壯,迄今設有7大學系、29個基礎與臨床學科及16個研究所,肩負培育醫學人才及帶領尖端醫學研究的永續任務,是我國培育優秀醫學人才的重要學術殿堂。
「要有生命教育,善良與品格才是學生的根本。」身為成大人,所學所做須與社會所需密切結合,展現務實勤勉及善於溝通合作、承擔的社會實踐精神。除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於課程設計、校園環境等,成大醫療服務隊讓不同領域的學生們利用課業之餘,投入臺南、高雄偏遠鄉鎮醫療服務中,凝聚真善美,用熱忱與活力注入這片土地,為社會共好盡一份心力。
今年醫學院第二研究大樓-生醫卓群大樓落成啟用,是醫學院創設40年來唯一的新建工程。回顧10年來籌建的心路歷程,我滿懷喜悅與感恩之心,感謝在眾人腳踏實地默默努力下,群策群力克服難關,以驚人速度完成繁瑣的行政程序,更感激當時臺南市長、現為副總統賴清德大力幫忙,讓教育部支持近3分之1經費。大樓興建過程中也獲得不少企業界協助,一路走來可謂「自助人助天助」。
《蔚然成風》記錄醫學院40年來發展成程的點滴故事,結合眾人的善、愛與無私奉獻,成就成大醫學院為國家醫學人才培育重要基地,培育出優質的醫學人才及典範人物。在此,特別感謝為學院努力的所有師生、校友及合作夥伴,因有你們,攜手同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創建共榮友善環境,成大人,成大事!
【自序】
當行之路已啟程,以終為始續前行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
沈延盛
成大醫學院成立兩大目標,一是讓理工起家的成功大學擴展為完備綜合大學,開啟成大邁向全球頂尖大學之路;二是肩負平衡南北醫療教育及資源重任,矢志看顧南部「急重難罕」,守護國民健康。創院以來,歷任院長鞠躬盡瘁,不敢忘本。2019年,我由追隨前行者,接棒成為引領醫學院開拓前路的領頭羊。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創院院長黃崑巖不斷耳提面命:成大醫學院的核心精神,是渴望真正達成照顧病人、學生、同仁,以及回饋社會的目標。不論環境、不畏艱難,即便突破傳統體制,也甘願忍辱負重而前行。
走過40年,成大醫學院在醫學及人文教育建樹蔚然成風。我相信,當讀者在閱讀本書各篇章時,不時會感受這看不見的成醫精神,如風吹拂,使樹葉顫動,使樹枝垂首。
近10年來,社會風氣改變,個人權益意識高漲,加上工時80小時限制,年輕住院醫師照顧病人的態度丕變。電腦化應用讓醫學生可快速取得知識,卻增加醫師和病人間隔閡,人口快速老化更凸顯出不同醫療團隊成員在未來高齡病人照顧的合作更加重要。為因應此轉變,成大醫學院教育必須提出對策。
針對工時縮短的影響,醫學院成立虛擬實境及擴大實境教學教室,鼓勵教師展開網上教學,增加實驗室及臨床技巧訓練,正好因應疫情期間的遠距教學及未來的遠距醫療所需。另成立開刀房的錄影教學手術室,加上已啟用的解剖學顯微教室,如此成大醫學院在教育各系所專業技能的基礎設施皆已完備。
附設醫院因應時代潮流,展開智慧醫療及人工智慧的大數據應用,不但臨床工作將出現變革,更將衝擊現有醫學教育,即從過去「實證醫學」進入「精準醫學」。我們要藉此機會透過負責任的人工智慧來建構成大醫學院新時代的醫學人文教育。
40年前,成大醫學院看見需求、承擔責任、實踐承諾,如今逐漸茁壯,理當肩負責任與使命;當行的路尚遠,既已啟程,是該以終為始繼續前進。在這裡誠摯感謝過往至今持續照亮這條前行路的人們,也祝福未來,我們在這段前行路繼續相伴,一同前進。
目次
〔推薦序〕
走過不平凡的40年/世界科學院暨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文昌
成人之美,功同良相/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前院長 林其和
臺大與成大,互挺兄弟情/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吳明賢
承先啟後,攜手同行/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沈孟儒
當行之路已啟程,以終為始續前行/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 沈延盛
第一篇 眾志成城:歷任院長
成大醫學院籌備史與系所成立(1969-2021)
第一任 黃崑巖教授 (1983-1995) 創建維艱 成就百年樹人志業
第二任 王乃三教授 (1996-2001) 承先啟後 躋身頂尖醫學教育機構
第三任 宋瑞珍教授 (2001-2007) 高瞻遠矚 領航邁向全球頂尖醫學院
第四任 林其和教授 (2007-2013) 薪火相傳 培育有使命感的醫界生力軍
第五任 張俊彥教授 (2013-2019) 築夢踏實 展現教學研究發展量能
第六任 沈延盛教授 (2019-迄今) 任重道遠 引領成醫再創輝煌高峰
第二篇 成德育人:典範人物
臺灣第一所老人醫院的推手─韓良誠
人生最美好的回憶在成大─林銘德
領臺灣兒科接軌國際醫學─葉純甫
蔡老大的黑盒子祕密─蔡景仁
堅持視病如親的良善─楊友任
團隊合作精神代代相傳─張文昌
智慧、勇氣、與感恩的傳奇人生─蘇益仁
開啟利益眾生的安寧緩和療護之路─趙可式
只立志把每件小事做好─吳華林
醫病醫人也醫心─曹朝榮
人生不要逗留在同一點─陳志鴻
從呵護新生兒到教育百年大計─林其和
用愛陪伴病人多走一里路─陳誠仁
正視難題是研究成功的起點─簡伯武
臺灣登革熱防疫經驗走向國際─林以行
悠遊於學術武林中的俠之仁者─蔡少正
團隊合作贏得「胰」線生機─沈延盛
第三篇 成人之美:傑出校友
誠實務實踏實打造「健康臺灣」―賴清德
從成大後醫系汲取人生養分―江宏哲
一點一滴編織雲林精神醫療網―葉寶專
行醫一生只求利人心志―劉宏輝
環境醫學的學思之路―蘇大成
無悔奉獻偏鄉二十年如一日―謝仲思
行醫之路以病人為先―趙昭欽
用愛與溫暖傳遞前進力量―高嘉璘
從理工到醫學的非凡之旅―黃文貞
幹細胞重建「心」世界─劉嚴文
作育英才是利他利人福業―林秋烽
讓不可能的夢想成為可能―何雅琦
推動凝聚護理專業的影響力―紀淑靜
展現為自己而學的好學精神―張文輝
以公共服務行動回饋鄉里―蘇世斌
以有限資源開展無限夢想―莊詠鈞
不設限才會有無限的可能―連文慧
第四篇 成杏點滴:學生社團
為愛前行,讓醫療不再有距離――醫療服務隊
音符與脈搏共鳴――成杏合唱團的絕唱傳奇
通往醫學奧祕的高中生奇幻之旅――醫學營
第五篇 蔚然成風:展望未來
結合人工智慧於醫學院教學轉型
醫療暴力防範與醫病關係經營
習史以習醫――談醫學人文教育
邁向國際舞臺的規劃與實踐
用研究探索醫學的未來
走過不平凡的40年/世界科學院暨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文昌
成人之美,功同良相/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前院長 林其和
臺大與成大,互挺兄弟情/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吳明賢
承先啟後,攜手同行/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沈孟儒
當行之路已啟程,以終為始續前行/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 沈延盛
第一篇 眾志成城:歷任院長
成大醫學院籌備史與系所成立(1969-2021)
第一任 黃崑巖教授 (1983-1995) 創建維艱 成就百年樹人志業
第二任 王乃三教授 (1996-2001) 承先啟後 躋身頂尖醫學教育機構
第三任 宋瑞珍教授 (2001-2007) 高瞻遠矚 領航邁向全球頂尖醫學院
第四任 林其和教授 (2007-2013) 薪火相傳 培育有使命感的醫界生力軍
第五任 張俊彥教授 (2013-2019) 築夢踏實 展現教學研究發展量能
第六任 沈延盛教授 (2019-迄今) 任重道遠 引領成醫再創輝煌高峰
第二篇 成德育人:典範人物
臺灣第一所老人醫院的推手─韓良誠
人生最美好的回憶在成大─林銘德
領臺灣兒科接軌國際醫學─葉純甫
蔡老大的黑盒子祕密─蔡景仁
堅持視病如親的良善─楊友任
團隊合作精神代代相傳─張文昌
智慧、勇氣、與感恩的傳奇人生─蘇益仁
開啟利益眾生的安寧緩和療護之路─趙可式
只立志把每件小事做好─吳華林
醫病醫人也醫心─曹朝榮
人生不要逗留在同一點─陳志鴻
從呵護新生兒到教育百年大計─林其和
用愛陪伴病人多走一里路─陳誠仁
正視難題是研究成功的起點─簡伯武
臺灣登革熱防疫經驗走向國際─林以行
悠遊於學術武林中的俠之仁者─蔡少正
團隊合作贏得「胰」線生機─沈延盛
第三篇 成人之美:傑出校友
誠實務實踏實打造「健康臺灣」―賴清德
從成大後醫系汲取人生養分―江宏哲
一點一滴編織雲林精神醫療網―葉寶專
行醫一生只求利人心志―劉宏輝
環境醫學的學思之路―蘇大成
無悔奉獻偏鄉二十年如一日―謝仲思
行醫之路以病人為先―趙昭欽
用愛與溫暖傳遞前進力量―高嘉璘
從理工到醫學的非凡之旅―黃文貞
幹細胞重建「心」世界─劉嚴文
作育英才是利他利人福業―林秋烽
讓不可能的夢想成為可能―何雅琦
推動凝聚護理專業的影響力―紀淑靜
展現為自己而學的好學精神―張文輝
以公共服務行動回饋鄉里―蘇世斌
以有限資源開展無限夢想―莊詠鈞
不設限才會有無限的可能―連文慧
第四篇 成杏點滴:學生社團
為愛前行,讓醫療不再有距離――醫療服務隊
音符與脈搏共鳴――成杏合唱團的絕唱傳奇
通往醫學奧祕的高中生奇幻之旅――醫學營
第五篇 蔚然成風:展望未來
結合人工智慧於醫學院教學轉型
醫療暴力防範與醫病關係經營
習史以習醫――談醫學人文教育
邁向國際舞臺的規劃與實踐
用研究探索醫學的未來
書摘/試閱
創建維艱 成就百年樹人志業
1984-1995 第一任院長
黃崑巖教授
40年前,成大醫學中心的創設,是國內醫學界及學術界的大事。這包括醫學院及其附設醫院,被列為國家14項重大建設之一。
創院院長黃崑巖深知全體師生殷切期盼成大能早日設立南部醫學與醫療兼備的醫學中心,與臺大並駕齊驅。因此,從他接下這個重責大任的那一刻起,始終念茲在茲,立志有朝一日能完成大業。
篳路藍縷 擘建成大醫學院
黃崑巖從臺大醫學系畢業後,短暫當過一年臺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之後留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1966年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擔任教授長達16年,成為享譽國際的微生物學家。
1982年,他應成大校長夏漢民之邀,歸國奉獻所學,負責籌建當時列為國家14項重大建設之一的成大醫學中心,以平衡地區醫療水準,成為南部的國家級醫學重鎮為目標。
黃崑巖返國時48歲,正值盛年,他執著的不只是蓋一座建築物,而是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當時,他許下宏願,希望發展渾然一體的醫學中心,使附設醫院能與醫學院併為手足,成為一所高水準的教學醫院,在無國界的醫學國際舞臺上一較長短。他也自我期許,身為醫學院院長之責,除督導整個醫學中心的運作外,更需兼顧醫學系各年級學生的臨床教育品質。
然而,創業維艱,畢竟當時所有的醫療資源多集中在北部。創院初期,黃崑巖為了延攬各方優秀人才,四處奔波,跑遍全國大街小巷,甚至遠赴海外。為了在醫學院完工前安排學生到臺大接受臨床課程,他到處請託、協調,同時還必須督導醫學中心建築工程進度,以確保能如期竣工啟用,讓學生從臺北回到臺南,在自家的教學醫院實習。
黃崑巖十分重視醫學教育品質,從課程、師資到空間籌建皆親力親為。他的教育理念召喚了許多海內外菁英在臺南落地生根,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即為當時從北部「南漂」求學的一員。
招兵買馬 延攬人才南下
成大醫學中心的成敗關鍵,在於創院元老群的素質。為了師資的招兵買馬,黃崑巖曾經飛到彼邦,為了是在答應聘請之前,和想到成大任教的老師見上一面,一探對方的決心。
1983年,他曾飛到柏林,面談了神經學科蔡景仁醫師,日後擔任成大醫學院與附設醫院神經科創科主任。在舊金山的觀光飯店,他面試了醫技系吳俊忠教授,後來成為醫技系系主任,更榮獲美國微生物學院院士。生理所任卓穎教授則是他從華盛頓特區打電話到美國西部德州,在電話裡談定聘用。1986年,他親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力邀李玉雲教授擔任成大醫院皮膚部首任主任,同時兼任病理部主任、皮膚病理科主任。
黃崑巖認識可用的臺灣境內醫師,包括大部分的臺大老師。他風塵僕僕,在臺灣境內到處招兵買馬,卻深刻體悟到:要從臺北延攬知名教授到臺南任教,與從美國或海外各地回臺灣一樣困難。
然而,也有例外。如現已過世的高玲君教授,當時便勇敢地接受黃崑巖的邀請,從華府喬大到成大任教。另外,藥理所張文昌教授是創院以來首位獲頒中央研究院院士資格,以及已退休的生化所林銘德教授,還有很多其他的老師如蘇益仁、曹朝榮等,都是黃崑巖當年延攬到手的人才,爾後成為成大醫學院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的重要推手。
親力親為 堅持完美品質的保衛戰
黃崑巖工作態度認真嚴謹、不斷追求創新,最重要的是充滿了對社會的責任感。他立志做好每件小事,深信累積無數的小事,能成就不平凡的大事。
例如,他初上任時要求辦公室寄出去的信,不論是中文或是英文信件,皆不能有錯誤,展現了他做事嚴謹的態度。醫學中心興建過程中,他要求樓層台階等高;實驗室櫃台不合規格變廢鐵,重新按照規格打造;打掉已灌好的泡沫混凝土外牆,改以普通混凝土取代;醫學中心內的柏油路面與路緣石堅固耐用、整齊美觀等,都是他追求完美品質的例證。對他而言,堅持完美,只是良心的表現。若主客觀條件下做不到的事,無可厚非,但可以做好而不去努力做好,幾乎是罪惡。
1985年2月15日,規劃設計兩年多的醫學中心終於破土動工。為了決定外牆磁磚的顏色和款式,黃崑巖曾兩度飛往德國,確認Annawerk公司生產磁磚的品質,並學習貼磁磚的要領,回國後還親自為工人示範。雖然施工成品未如理想中平整,但成大醫學院的磁磚至今沒有一塊脫落。黃院長創立醫學院,親力親為、堅持完美的態度,由此展露無遺。
藝術陶冶 奠定醫學人文素養
黃崑巖是多才多藝的人文教育家,以「知識分子應該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為理念。他重視醫學人文素養,創辦成大醫學院時,致力使成大醫學院成為南臺灣醫學與人文並重的搖籃。
他希望培養學生成為德術兼備的好醫師,並有豐厚的人文涵養。因為醫學不只是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因此,在成大醫學院各處,深刻刻劃他對醫學教育與醫學人文的期待。
從處處妝點的親筆書法箴言、成杏廳內琴韻繞樑的史坦威鋼琴,再到雕塑家余燈銓的作品「招弟」雕像,暗喻傳統社會重男輕女對母親形成一道枷鎖,也傳達對孕婦的憐惜及關懷。
在成醫圖書館一隅開闢特區,獲得武田藥品工業株式會社贊助經費,故命名為「武田書坊」,專門收藏與醫學有關的歷史、倫理、哲學書籍、古今中外醫界偉人傳記、以醫學為背景的小說等,啟迪醫學生的心靈,也開拓教師或醫療工作人員對醫療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彰顯成大醫學院獨特的人文素養,迥異於國內其他醫學院。
陶壁誓詞 實習醫師的起點
石泉廣場前的「陶壁誓詞」,巧思中承載了黃崑巖對學生的殷切期盼。由他親筆揮毫醫學之父希伯克拉底斯誓詞(Hippocratic Oath)的書法,再由美濃窯負責人朱邦雄依字帖燒成可長久保存的陶壁,藉以凸顯成大醫學院兼顧科學倫理與人文素養的特色。
在臺南韓內兒科診所院長韓良誠醫師支持下,陶壁誓詞於1991年12月裝峻。陶壁前的小廣場後來命名為「石泉廣場」,以紀念韓良誠醫師的父親韓石泉醫師,取其「志如磐石,操比清泉」之意。
黃崑巖叮嚀成大醫學院所有畢業生走出校門之前,再到石泉廣場前重讀一次醫師誓詞。而成大醫學系學生成為正式實習醫師前,也會在石泉廣場,面對陶壁舉手宣誓,象徵將醫者神聖使命長久延續下去。
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
國內學士後醫學系前幾年都是春季開學。1983年成大醫學院成立,首屆學士後醫學系新生於同年2月入學。但成大醫學中心工程仍緊鑼密鼓進行中,為讓首屆學生在入學一年半內有醫院可進行臨床教學,黃崑巖北上拜託時任臺大醫學院院長暨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請臺大接納整班50名成大學生在其醫院上課。
第一屆學士後醫學系學生前一年半在成大上課,中間3年在臺大景福館上課,最後半年再回到成大,期間住在黃崑巖安排的市立陽明醫院宿舍。目前的景福館為臺灣醫學會辦公室。
1985年2月到1988年6月這段期間,黃崑巖不但鞭策自己要照顧南北兩地學生的教育品質,更全心投入推動工程進行,務必在首屆學生進入實習醫師階段前,把離校寄讀的師生帶回臺南。遷返臺南的行動,在他心中逐漸成了成大醫學院的「出埃及記」,具體落實成大立志要照顧學生、照顧病人的精神。
黃崑巖以「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Before you become a doctor, become a man.)的精神,培育成大醫學院的學生。這句標語從此成為成醫師生們朗朗上口的格言、世代傳承的準則。許多人從大一開始就耳熟能詳,隨著人生歷練增加,愈能感受黃院長的叮嚀用意深遠。
百年樹人 推動臺灣醫教改革
黃崑巖對臺灣醫學教育貢獻良多,自成大退休後,轉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繼續服務,1998年代表臺灣赴美國華府,出席美國教育部「國外醫學教育暨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NCFMEA)公聽會。當時該會判定臺灣的醫學院評鑑標準與作法和美國醫學院的評鑑作業標準「不相當」(non-comparable)。
2000年,黃崑巖協助教育部成立全國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建立定期評鑑制度、標準和執行程序,隔年開始對全國各醫學系進行定期評鑑,為臺灣醫學教育奠定重要的里程碑。2002年3月,再次接受NCFMEA評議,終獲得與美國醫學院評鑑標準「相當」的認可。
2012年2月20日,黃崑巖病逝於美國。他生前期盼成大醫學院畢業生,秉持創院理念,堅守崗位且要有「不想走完不啟程」的決心,是留給醫界後進景仰的典範。
任重道遠 引領成醫再創輝煌高峰
2019-迄今 第六任院長
沈延盛教授
一步一腳印,轉眼間,成大醫學院已成立40載。無論在平衡南北醫療落差或推動醫學教育,成大醫學院的創立,均深具改善健康不平等與作育英才的時代意義。
在歷任院長中,現任院長沈延盛的學經歷相當特殊。從1988年9月踏進成大醫學院大門,就讀學士後醫學系那天起,36年來全都待在成醫體系打拚,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學校,見證成醫體系從草創邁向成長的過程。
2019年,他接掌成大醫學院第六任院長,首先希望改變臺灣醫療資源集中於北部的局勢,透過整合院內資源、更新儀器設備、提升教學與研究水準,期使成大醫學院能與北部的國立大學醫學院相抗衡,未來有朝一日更能成為全臺、乃至全世界生技醫療的新標竿。
培育良醫 成立人文暨社會醫學科
成大醫學院是國家級大學附設醫學院,肩負教育、知識傳播、研究的責任,自創院以來即重視且推行醫學人文社會教育。人文素養、思辨與分析、觀察力與人際互動,均是醫師專業能力的重要元素。醫師在醫治病人時,不僅需要了解生理和病理,也必須了解病人所處的文化與社會,方能成為良醫。
在教育方面,沈延盛上任後,延續創院院長黃崑巖念茲在茲的創院理念:成大醫學院不只培養具備專業醫學素養的學生,也在乎學生是否具備人文素養、能關懷他人、了解社會,並將人文與社會知識運用於醫療專業及臨床。
沈延盛認為,醫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雖然專精在治病,但面對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必須提供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因此,他在成大醫學系播下兩顆種籽,一為人文暨社會醫學科,二為高齡醫學學科,不只是醫學系學生必修這兩門學科,未來希望可以擴大到醫學院其他系所學生。
2021年8月1日,成大醫學系成立人文暨社會醫學科,負責推動醫學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思辨分析能力,也能觀察社會與人際互動,成為能兼顧病人、了解文化與社會等面向的良醫。另也期盼人文暨社會醫學科的成立,能協助建立生物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連結,為醫學教育注入更多能量。
超前部署 新設高齡醫學學科
臺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照護醫療需求成為全國關注議題。為積極回應超高齡社會需求,成大醫學院於2021年10月21日在成大醫學系下新設高齡醫學學科,未來將開設高齡醫學、長期照護、轉譯醫學、安寧療護、健康老化等相關課程與學程,重點培育全校暨全臺高齡醫學專科醫師與相關醫事人員,為成大醫院於2025年即將開幕的老人專科醫院超前部署優質人才。
沈延盛分享當初設立高齡醫學學科的原因,以及醫學院未來對高齡醫療的規劃。他認為,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是必然結果,必須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培養高齡醫療人才,才能因應未來醫療趨勢。
小兒科主要照顧20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高齡醫學科的服務對象則是60歲以上長者。他期許,在未來的醫療體系中,高齡族群能與未成年族群一樣獲得對等的關注。因此,成大醫學院規劃將設立高齡醫學研究中心,並分為三大面向,包括:高齡醫學的訓練與人才培養,有關高齡人口所需要的醫材、相關輔具等發展,以及高齡人口與醫院、社區的完整照顧系統。
高齡醫學學科首任主任由盧豐華醫師擔任,成立初期雖尚未有空間及師資名額,但成大醫學院已規劃在部分學科搬遷到第二研究大樓後,給予寬敞的空間。未來將至少提供3名專任教師員額,開設高齡醫學相關課程及學程,肩負培育高齡醫學人才與知識推廣,也將對全校師生高齡醫學知識提升有所貢獻。
「On Doctoring」課程曾獲得極大成功,過去僅在成大醫學系進行,未來將推廣至醫學院各系所,促進醫學院所有學生早日了解照顧老人可能面臨的課題。
急起直追 更新儀器設備不輸北部
成大醫學院及其附設醫院是嘉南平原上唯一的國立醫學中心,除了執行「急重難罕」醫療業務外,更肩負培育醫學人才,開創新領域、新技術、新醫療研發,以及執行尖端臨床醫療的永續任務。
沈延盛接任醫學院院長後,致力於擴充院內軟硬體設備,投入新領域研究開發,提升師資與研發能力,期使成大醫學院能急起直追,不落後於北部的國立大學醫學院,甚至可與之匹敵。
藉由歷任院長協助,成大醫學院創設40年來唯一的新建工程「醫學院第二研究大樓──生醫卓群大樓」於2023年8月3日舉行啟用典禮。地上11層的大樓是教學場所,將有全新的教學與研究空間可供師生使用。無論是教師的研究計畫或新的儀器設備,都需要經費支持。除了教育部核撥7千萬元經費外,沈延盛接任院長以來,也積極募款,想盡辦法更新成大醫學院核心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提升研究水準。
結合AI 虛擬實境導入醫學教育現場
將人工智慧(AI)科技導入醫學教育現場已是國際趨勢,成大醫學院積極布局前瞻顯示科技於醫療教學領域。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在沈延盛擘劃下,成大醫學院於2020年6月成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融入虛擬實境(AR/VR)、擴大實境(MR)技術於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無論是醫學、護理、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甚至藥學系,人體解剖是成大醫學院學生共同必修課。近年來,大體老師受到疫情影響而難以取得,加上虛擬實境技術蓬勃發展,人體影像解剖桌、虛擬實際手術模擬等教學系統相繼推出,不但以立體方式呈現原本複雜的解剖構造,允許學生由各角度學習特定構造的位置及走向,同時可模擬手術及侵入性治療的過程,為醫學教育奠定更良好的基礎。
因應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啟用,成大部分系所教師及臨床醫師也自行開發、設計多種教案。為鼓勵教師或醫師們開發教案,沈延盛考慮把教案視同論文,作為教授升等的標準之一。另輔以院內公開表揚、獎勵機制,鼓勵各學院老師跨域合作、求新求變,為臺灣醫學教育現場注入創新動能。
醫學教育導入AR/VR科技的另一好處是,可呈現出難以想像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未來,成大醫學院將舉辦AR/VR教案競賽,增進師生對AI科技知識的應用。
立足成大 持續與國際接軌
歷經40年歲月淬鍊,成大醫學院發展出醫學人文與科技並重的特色,培育出具人文素養的醫療專業人才,展現出人性的關懷,對社會及國家有高度貢獻。
積極提升學生的國際觀和外語能力,是當前醫學院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事實上,在前校長蘇慧貞注重國際交流下,成大醫學院的國際學術交流比例在校內各院中名列前茅,不但鼓勵國內學生出國參與交換學生計畫,更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國際生,例如護理系培養的國際博士生返回東南亞國家後,都能任職高位。
在沈延盛院長領導下,成大醫學院將積極與國際合作進行醫學教育及研究計畫,期能站在世界的前緣與前人的肩膀上前進,持續培育未來醫療人才,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1984-1995 第一任院長
黃崑巖教授
40年前,成大醫學中心的創設,是國內醫學界及學術界的大事。這包括醫學院及其附設醫院,被列為國家14項重大建設之一。
創院院長黃崑巖深知全體師生殷切期盼成大能早日設立南部醫學與醫療兼備的醫學中心,與臺大並駕齊驅。因此,從他接下這個重責大任的那一刻起,始終念茲在茲,立志有朝一日能完成大業。
篳路藍縷 擘建成大醫學院
黃崑巖從臺大醫學系畢業後,短暫當過一年臺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之後留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1966年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擔任教授長達16年,成為享譽國際的微生物學家。
1982年,他應成大校長夏漢民之邀,歸國奉獻所學,負責籌建當時列為國家14項重大建設之一的成大醫學中心,以平衡地區醫療水準,成為南部的國家級醫學重鎮為目標。
黃崑巖返國時48歲,正值盛年,他執著的不只是蓋一座建築物,而是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當時,他許下宏願,希望發展渾然一體的醫學中心,使附設醫院能與醫學院併為手足,成為一所高水準的教學醫院,在無國界的醫學國際舞臺上一較長短。他也自我期許,身為醫學院院長之責,除督導整個醫學中心的運作外,更需兼顧醫學系各年級學生的臨床教育品質。
然而,創業維艱,畢竟當時所有的醫療資源多集中在北部。創院初期,黃崑巖為了延攬各方優秀人才,四處奔波,跑遍全國大街小巷,甚至遠赴海外。為了在醫學院完工前安排學生到臺大接受臨床課程,他到處請託、協調,同時還必須督導醫學中心建築工程進度,以確保能如期竣工啟用,讓學生從臺北回到臺南,在自家的教學醫院實習。
黃崑巖十分重視醫學教育品質,從課程、師資到空間籌建皆親力親為。他的教育理念召喚了許多海內外菁英在臺南落地生根,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即為當時從北部「南漂」求學的一員。
招兵買馬 延攬人才南下
成大醫學中心的成敗關鍵,在於創院元老群的素質。為了師資的招兵買馬,黃崑巖曾經飛到彼邦,為了是在答應聘請之前,和想到成大任教的老師見上一面,一探對方的決心。
1983年,他曾飛到柏林,面談了神經學科蔡景仁醫師,日後擔任成大醫學院與附設醫院神經科創科主任。在舊金山的觀光飯店,他面試了醫技系吳俊忠教授,後來成為醫技系系主任,更榮獲美國微生物學院院士。生理所任卓穎教授則是他從華盛頓特區打電話到美國西部德州,在電話裡談定聘用。1986年,他親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力邀李玉雲教授擔任成大醫院皮膚部首任主任,同時兼任病理部主任、皮膚病理科主任。
黃崑巖認識可用的臺灣境內醫師,包括大部分的臺大老師。他風塵僕僕,在臺灣境內到處招兵買馬,卻深刻體悟到:要從臺北延攬知名教授到臺南任教,與從美國或海外各地回臺灣一樣困難。
然而,也有例外。如現已過世的高玲君教授,當時便勇敢地接受黃崑巖的邀請,從華府喬大到成大任教。另外,藥理所張文昌教授是創院以來首位獲頒中央研究院院士資格,以及已退休的生化所林銘德教授,還有很多其他的老師如蘇益仁、曹朝榮等,都是黃崑巖當年延攬到手的人才,爾後成為成大醫學院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的重要推手。
親力親為 堅持完美品質的保衛戰
黃崑巖工作態度認真嚴謹、不斷追求創新,最重要的是充滿了對社會的責任感。他立志做好每件小事,深信累積無數的小事,能成就不平凡的大事。
例如,他初上任時要求辦公室寄出去的信,不論是中文或是英文信件,皆不能有錯誤,展現了他做事嚴謹的態度。醫學中心興建過程中,他要求樓層台階等高;實驗室櫃台不合規格變廢鐵,重新按照規格打造;打掉已灌好的泡沫混凝土外牆,改以普通混凝土取代;醫學中心內的柏油路面與路緣石堅固耐用、整齊美觀等,都是他追求完美品質的例證。對他而言,堅持完美,只是良心的表現。若主客觀條件下做不到的事,無可厚非,但可以做好而不去努力做好,幾乎是罪惡。
1985年2月15日,規劃設計兩年多的醫學中心終於破土動工。為了決定外牆磁磚的顏色和款式,黃崑巖曾兩度飛往德國,確認Annawerk公司生產磁磚的品質,並學習貼磁磚的要領,回國後還親自為工人示範。雖然施工成品未如理想中平整,但成大醫學院的磁磚至今沒有一塊脫落。黃院長創立醫學院,親力親為、堅持完美的態度,由此展露無遺。
藝術陶冶 奠定醫學人文素養
黃崑巖是多才多藝的人文教育家,以「知識分子應該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為理念。他重視醫學人文素養,創辦成大醫學院時,致力使成大醫學院成為南臺灣醫學與人文並重的搖籃。
他希望培養學生成為德術兼備的好醫師,並有豐厚的人文涵養。因為醫學不只是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因此,在成大醫學院各處,深刻刻劃他對醫學教育與醫學人文的期待。
從處處妝點的親筆書法箴言、成杏廳內琴韻繞樑的史坦威鋼琴,再到雕塑家余燈銓的作品「招弟」雕像,暗喻傳統社會重男輕女對母親形成一道枷鎖,也傳達對孕婦的憐惜及關懷。
在成醫圖書館一隅開闢特區,獲得武田藥品工業株式會社贊助經費,故命名為「武田書坊」,專門收藏與醫學有關的歷史、倫理、哲學書籍、古今中外醫界偉人傳記、以醫學為背景的小說等,啟迪醫學生的心靈,也開拓教師或醫療工作人員對醫療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彰顯成大醫學院獨特的人文素養,迥異於國內其他醫學院。
陶壁誓詞 實習醫師的起點
石泉廣場前的「陶壁誓詞」,巧思中承載了黃崑巖對學生的殷切期盼。由他親筆揮毫醫學之父希伯克拉底斯誓詞(Hippocratic Oath)的書法,再由美濃窯負責人朱邦雄依字帖燒成可長久保存的陶壁,藉以凸顯成大醫學院兼顧科學倫理與人文素養的特色。
在臺南韓內兒科診所院長韓良誠醫師支持下,陶壁誓詞於1991年12月裝峻。陶壁前的小廣場後來命名為「石泉廣場」,以紀念韓良誠醫師的父親韓石泉醫師,取其「志如磐石,操比清泉」之意。
黃崑巖叮嚀成大醫學院所有畢業生走出校門之前,再到石泉廣場前重讀一次醫師誓詞。而成大醫學系學生成為正式實習醫師前,也會在石泉廣場,面對陶壁舉手宣誓,象徵將醫者神聖使命長久延續下去。
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
國內學士後醫學系前幾年都是春季開學。1983年成大醫學院成立,首屆學士後醫學系新生於同年2月入學。但成大醫學中心工程仍緊鑼密鼓進行中,為讓首屆學生在入學一年半內有醫院可進行臨床教學,黃崑巖北上拜託時任臺大醫學院院長暨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請臺大接納整班50名成大學生在其醫院上課。
第一屆學士後醫學系學生前一年半在成大上課,中間3年在臺大景福館上課,最後半年再回到成大,期間住在黃崑巖安排的市立陽明醫院宿舍。目前的景福館為臺灣醫學會辦公室。
1985年2月到1988年6月這段期間,黃崑巖不但鞭策自己要照顧南北兩地學生的教育品質,更全心投入推動工程進行,務必在首屆學生進入實習醫師階段前,把離校寄讀的師生帶回臺南。遷返臺南的行動,在他心中逐漸成了成大醫學院的「出埃及記」,具體落實成大立志要照顧學生、照顧病人的精神。
黃崑巖以「成為良醫之前,先做成功的人」(Before you become a doctor, become a man.)的精神,培育成大醫學院的學生。這句標語從此成為成醫師生們朗朗上口的格言、世代傳承的準則。許多人從大一開始就耳熟能詳,隨著人生歷練增加,愈能感受黃院長的叮嚀用意深遠。
百年樹人 推動臺灣醫教改革
黃崑巖對臺灣醫學教育貢獻良多,自成大退休後,轉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繼續服務,1998年代表臺灣赴美國華府,出席美國教育部「國外醫學教育暨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NCFMEA)公聽會。當時該會判定臺灣的醫學院評鑑標準與作法和美國醫學院的評鑑作業標準「不相當」(non-comparable)。
2000年,黃崑巖協助教育部成立全國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建立定期評鑑制度、標準和執行程序,隔年開始對全國各醫學系進行定期評鑑,為臺灣醫學教育奠定重要的里程碑。2002年3月,再次接受NCFMEA評議,終獲得與美國醫學院評鑑標準「相當」的認可。
2012年2月20日,黃崑巖病逝於美國。他生前期盼成大醫學院畢業生,秉持創院理念,堅守崗位且要有「不想走完不啟程」的決心,是留給醫界後進景仰的典範。
任重道遠 引領成醫再創輝煌高峰
2019-迄今 第六任院長
沈延盛教授
一步一腳印,轉眼間,成大醫學院已成立40載。無論在平衡南北醫療落差或推動醫學教育,成大醫學院的創立,均深具改善健康不平等與作育英才的時代意義。
在歷任院長中,現任院長沈延盛的學經歷相當特殊。從1988年9月踏進成大醫學院大門,就讀學士後醫學系那天起,36年來全都待在成醫體系打拚,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學校,見證成醫體系從草創邁向成長的過程。
2019年,他接掌成大醫學院第六任院長,首先希望改變臺灣醫療資源集中於北部的局勢,透過整合院內資源、更新儀器設備、提升教學與研究水準,期使成大醫學院能與北部的國立大學醫學院相抗衡,未來有朝一日更能成為全臺、乃至全世界生技醫療的新標竿。
培育良醫 成立人文暨社會醫學科
成大醫學院是國家級大學附設醫學院,肩負教育、知識傳播、研究的責任,自創院以來即重視且推行醫學人文社會教育。人文素養、思辨與分析、觀察力與人際互動,均是醫師專業能力的重要元素。醫師在醫治病人時,不僅需要了解生理和病理,也必須了解病人所處的文化與社會,方能成為良醫。
在教育方面,沈延盛上任後,延續創院院長黃崑巖念茲在茲的創院理念:成大醫學院不只培養具備專業醫學素養的學生,也在乎學生是否具備人文素養、能關懷他人、了解社會,並將人文與社會知識運用於醫療專業及臨床。
沈延盛認為,醫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雖然專精在治病,但面對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必須提供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因此,他在成大醫學系播下兩顆種籽,一為人文暨社會醫學科,二為高齡醫學學科,不只是醫學系學生必修這兩門學科,未來希望可以擴大到醫學院其他系所學生。
2021年8月1日,成大醫學系成立人文暨社會醫學科,負責推動醫學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思辨分析能力,也能觀察社會與人際互動,成為能兼顧病人、了解文化與社會等面向的良醫。另也期盼人文暨社會醫學科的成立,能協助建立生物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連結,為醫學教育注入更多能量。
超前部署 新設高齡醫學學科
臺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照護醫療需求成為全國關注議題。為積極回應超高齡社會需求,成大醫學院於2021年10月21日在成大醫學系下新設高齡醫學學科,未來將開設高齡醫學、長期照護、轉譯醫學、安寧療護、健康老化等相關課程與學程,重點培育全校暨全臺高齡醫學專科醫師與相關醫事人員,為成大醫院於2025年即將開幕的老人專科醫院超前部署優質人才。
沈延盛分享當初設立高齡醫學學科的原因,以及醫學院未來對高齡醫療的規劃。他認為,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是必然結果,必須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培養高齡醫療人才,才能因應未來醫療趨勢。
小兒科主要照顧20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高齡醫學科的服務對象則是60歲以上長者。他期許,在未來的醫療體系中,高齡族群能與未成年族群一樣獲得對等的關注。因此,成大醫學院規劃將設立高齡醫學研究中心,並分為三大面向,包括:高齡醫學的訓練與人才培養,有關高齡人口所需要的醫材、相關輔具等發展,以及高齡人口與醫院、社區的完整照顧系統。
高齡醫學學科首任主任由盧豐華醫師擔任,成立初期雖尚未有空間及師資名額,但成大醫學院已規劃在部分學科搬遷到第二研究大樓後,給予寬敞的空間。未來將至少提供3名專任教師員額,開設高齡醫學相關課程及學程,肩負培育高齡醫學人才與知識推廣,也將對全校師生高齡醫學知識提升有所貢獻。
「On Doctoring」課程曾獲得極大成功,過去僅在成大醫學系進行,未來將推廣至醫學院各系所,促進醫學院所有學生早日了解照顧老人可能面臨的課題。
急起直追 更新儀器設備不輸北部
成大醫學院及其附設醫院是嘉南平原上唯一的國立醫學中心,除了執行「急重難罕」醫療業務外,更肩負培育醫學人才,開創新領域、新技術、新醫療研發,以及執行尖端臨床醫療的永續任務。
沈延盛接任醫學院院長後,致力於擴充院內軟硬體設備,投入新領域研究開發,提升師資與研發能力,期使成大醫學院能急起直追,不落後於北部的國立大學醫學院,甚至可與之匹敵。
藉由歷任院長協助,成大醫學院創設40年來唯一的新建工程「醫學院第二研究大樓──生醫卓群大樓」於2023年8月3日舉行啟用典禮。地上11層的大樓是教學場所,將有全新的教學與研究空間可供師生使用。無論是教師的研究計畫或新的儀器設備,都需要經費支持。除了教育部核撥7千萬元經費外,沈延盛接任院長以來,也積極募款,想盡辦法更新成大醫學院核心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提升研究水準。
結合AI 虛擬實境導入醫學教育現場
將人工智慧(AI)科技導入醫學教育現場已是國際趨勢,成大醫學院積極布局前瞻顯示科技於醫療教學領域。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在沈延盛擘劃下,成大醫學院於2020年6月成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融入虛擬實境(AR/VR)、擴大實境(MR)技術於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無論是醫學、護理、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甚至藥學系,人體解剖是成大醫學院學生共同必修課。近年來,大體老師受到疫情影響而難以取得,加上虛擬實境技術蓬勃發展,人體影像解剖桌、虛擬實際手術模擬等教學系統相繼推出,不但以立體方式呈現原本複雜的解剖構造,允許學生由各角度學習特定構造的位置及走向,同時可模擬手術及侵入性治療的過程,為醫學教育奠定更良好的基礎。
因應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啟用,成大部分系所教師及臨床醫師也自行開發、設計多種教案。為鼓勵教師或醫師們開發教案,沈延盛考慮把教案視同論文,作為教授升等的標準之一。另輔以院內公開表揚、獎勵機制,鼓勵各學院老師跨域合作、求新求變,為臺灣醫學教育現場注入創新動能。
醫學教育導入AR/VR科技的另一好處是,可呈現出難以想像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未來,成大醫學院將舉辦AR/VR教案競賽,增進師生對AI科技知識的應用。
立足成大 持續與國際接軌
歷經40年歲月淬鍊,成大醫學院發展出醫學人文與科技並重的特色,培育出具人文素養的醫療專業人才,展現出人性的關懷,對社會及國家有高度貢獻。
積極提升學生的國際觀和外語能力,是當前醫學院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事實上,在前校長蘇慧貞注重國際交流下,成大醫學院的國際學術交流比例在校內各院中名列前茅,不但鼓勵國內學生出國參與交換學生計畫,更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國際生,例如護理系培養的國際博士生返回東南亞國家後,都能任職高位。
在沈延盛院長領導下,成大醫學院將積極與國際合作進行醫學教育及研究計畫,期能站在世界的前緣與前人的肩膀上前進,持續培育未來醫療人才,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