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簡體書)
舞靈戲精:小咪的華麗轉身
七寶樓臺
北大營歷史研究(精)(簡體書)
知識論:心靈與存有
大人也不知道的不可思議現象大集合
飲食宜忌吃對才健康
圖解多變量分析:透視資料本質的科學分析工具
身邊常見的現代化生活科技:讀完變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博士!
中醫急性創傷傳統徒手治療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象與騎象人(簡體書)
滿額折

象與騎象人(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9.9 元
定價
:NT$ 539 元
優惠價
87469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象與騎象人》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知名心理學家,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家、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軍人物。

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中把人類思考了兩千多年的問題,歸結為10個假設,放在科學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謬誤?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另一半則是理性的騎象人。這兩個分裂的部分,使得人們常常陷於理性與非理性的思想爭戰之中,而這種爭戰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決策,也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喬納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學、哲學、倫理學、宗教以及人類學等學科知識,大量飲用了古今東西方哲學、文學與宗教中有關人的心理的看法,繼而以現今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驗證關於古老的關於幸福的假設。

喬納森·海特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謂的“古老智能”並不是真諦,而且還讓我們懂得,如何積極地、理性地去尋找幸福和生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

喬納森·海特

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軍人物,偉大的思想家。

1992年,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在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職於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

2001年,榮獲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2012年被《外交政策》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13年被《展望》雜志評選為“世界頂級思想家”之一。

2008年、2012年,兩次擔任TED大會演講嘉賓。

美國脫口秀節目《科爾伯特報告》嘉賓。該節目被《紐約時報》稱為“年度蕞好的電視節目之一,每周必看的娛樂節目之一”。

《科學》《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重要媒體,都對他的研究進行過報道。

名人/編輯推薦

知名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智能之作。《象與騎象人》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在積極心理學領域和道德心理學領域頗有成就。

強大的影響力。包括馬丁塞利格曼、希斯贊特米哈伊、巴裡·施瓦茨在內的眾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衛報》《人物》《泰晤士報》《圖書館雜志》《三聯生活周刊》在內的眾多媒體,傾情推薦。

完善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象與騎象人》於2008年推出簡體中文版第壹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補充了一些內容,在2023年的全新版中,做了進一步的修訂,讓這部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更加完備。

湛廬文化出品。

幸福假設

我們該做什麼,該怎麼過日子,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許多人都曾這樣自問過。活在如此便利的現代世界裡,無須上山下海,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現在,智能如此廉價和泛濫,日歷、茶包、瓶蓋或好心的朋友轉寄過來的大量電子郵件等,處處可見智能之語。我們就像阿根廷小說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巴別塔圖書館》(The Library of Babel)中描寫的那樣:“一座廣大無邊的圖書館裡藏著所有文字記載,在圖書館某處藏著一本書,這本書解釋了這座圖書館存在的原因以及使用須知。然而,圖書管理員卻懷疑自己永遠都無法從一大堆無意義的書中找到這本書。”

我們的前景要比博爾赫斯小說中的人物好得多。很多智能之語確實都擲地有聲,而且許多都完全為真,絕非虛言。然而,我們的圖書館實在太大了,每個人都只看過一小部分藏書,所以我們正為藏書豐富的矛盾而煩惱:書籍越多,閱讀質量反而變得越低。面對浩瀚書海,我們通常不是囫圇吞棗,就是只看書評。我們很可能已看過一些有價值的觀念,如果當時仔細欣賞、用心體會,並用於生活之中,或許我們的人生早已得到改變。

本書將討論10個觀念。每一章會針對世界文明的某個重要觀念,以科學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並從中汲取可應用到現代生活的元素。

我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做過許多實驗,想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某個面向,研究的面向就是道德直覺與道德推理。除了做研究,我也在弗吉尼亞大學教授過心理學入門的課程。這是一個大班的課程,我得利用24堂課向學生介紹心理學整個領域的主要內容。從介紹視網膜結構到愛的運作過程,我得提出1000個研究結果以作為佐證,希望學生能充分了解,銘記在心。

有了第一年的教書經驗之後,我意識到有好幾個觀念一直重復出現,而以前的思想家也常針對這些觀念發表高見。因為人是通過心理濾除(mental filter)來看這個世界的,所以我們會出現某些情緒,會對事件有反應,且出現某些心理疾病。莎士比亞以下這句話剛好簡要地說明了這種現象:“事情沒有好壞,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我開始用這些引言來幫助我的學生記住心理學的重要觀念,同時,我也開始思考類似的觀念還有哪些。

為了一探究竟,我看了不少古代的智能杰作,其中以世界三大古典思想領域為主:印度的《奧義書》、古印度道德文本《薄伽梵歌》,中國的《論語》《道德經》及孟子等其他哲學家的著作,還有地中海文明的《聖經》、古希臘及羅馬時代的哲學、伊斯蘭教的。此外,過去500年來的哲學及文學作品,我也看了不少。每當我發現一個與心理學有關的主張——有關人性的說明,抑或是心理如何運作時,我就會寫下來。只要發現有某個觀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重復出現,我便把它列為重要觀念。不過,我並沒有機械地把人類十大最受歡迎的心理學觀念列出來,我的選擇標準是連貫性重於出現頻率。我想探討的觀念不僅彼此間相融相符、互為表裡,還可讓我們了解人類如何找到幸福及人生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就是要幫助大家找到幸福及意義。我在積極心理學這個領域向來活躍,所以本書也可說是運用古代智能來找尋積極心理學的源頭,並探討現今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本書大部分涵蓋的研究都不是由積極心理學家所做的,而是由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來完成的。我將在本書引用10個古老的觀念,再援引多項現代研究成果,來告訴大家人類繁盛發展的原因,以及我們在邁向幸福之路上為自己設置的障礙。

本書第一部分旨在說明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當然,這不是非常詳盡的說明,而是在我們運用現代心理學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前,必須了解的兩個古老真理。第一個真理是本書的最基本觀念:人類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時還會互相衝突。一部分就像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騎象人,能進行自覺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無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為。現在,我們知道心理為何有這樣的分類,也知道某些方法可以幫助騎象人與大象相互協調合作。第二個真理就是莎士比亞所說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或如佛陀所言:“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現在我們已能解釋為何大部分人面對威脅時都懷有偏見,而且總是為此煩憂不已。只要我們能運用三項技巧來提升內心的幸福感,就可以糾正自己的偏見。

本書接著要討論的是人類的群體生活。同樣,也不是巨細靡遺式的說明,而是僅探討兩個眾人皆知卻不甚了解的古老真理。第一個真理就是“黃金規則”(golden rule)。互惠是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準則。我將告訴大家如何善用互惠之道來解決自己的人生問題,並避免讓人借互惠之道來利用我們。互惠不只是與人相處之道,它還能告訴我們人的本質及需要,這也是本書後續眾多觀念的線索所在。第二個真理是人天生就是“道德虛偽”,這就是人們很難忠實地遵照為人準則來行事的原因。近來,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已發現人的心理有一種機制,這種機制會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到鄰人眼中的刺,但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你知道自己心裡之所喜,也了解自己為何會透過扭曲的鏡片來看這個世界的善與惡,那麼你就不會再那麼自以為是。如此一來,你跟那些同樣很自以為是的人發生衝突的概率就會大大地降低。

到這個階段,我們準備好要提出以下問題:幸福來自何處?關於幸福,有幾個不同的假設,其中一個假設為:幸福來自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都知道(研究也證實)這種幸福維持不了多久。另一個假設則是:幸福來自人的內心,但強求世界符合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古時候很盛行這種觀念:印度的佛陀和古希臘及羅馬時代的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無不勸大家斷除自己對外在的人和事的情感依戀,因為外在的人事變幻莫測,難以掌控,還不如自己學會接受現實。

古代這種想法有其值得尊敬之處。面對挫折,改變自己的內心確實要比改變外在世界來得容易。但是我會提出證據證明,第二個有關幸福的假設是錯誤的。最近的研究已指出,有些事物是值得我們努力追求的,某些外在的生活條件能讓我們更幸福。其中一個條件就是關係,即我們跟別人之間形成的必要聯結。我會提出相關研究來證明愛來自何處,為何激情很快就消退,以及哪一種愛才是“真”愛。我也建議將佛陀及斯多葛學派所提出的幸福假設修正如下:幸福不只來自我們的內心,也來自外在。我們需要古老的智能及現代科學的引導,以獲得兩者間的平衡。

接下來,我將探討人類的成長及發展需要哪些條件。尼采說過:“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不過,這個說法恐怕有過度簡化的危險。很多事情雖打不倒我們,卻會對我們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創傷後成長”告訴我們,人會在何時,又為何能從逆境中成長,我們如何為創傷做好準備,以及在事件發生後如何面對創傷。我們也常聽到,要大家努力培養自身的美德,因為美德本身就是最好的回報。不過,這種說法同樣有過度簡化之嫌。我會說明幾個世紀以來,有關美德及道德的觀念已有所改變,且越來越狹隘,但古代關於美德及道德的觀念對現代人而言仍具深義。我也會說明積極心理學如何為大家提出新的願景,讓大家“診斷”並發展自己的優點及美德。

本書的結尾將提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並實現,而有些人卻做不到?一開始我會探討一個很普遍的觀念:人的存在有一種精神層面的垂直維度。你稱之為“高貴、美德或神性”也好,你信不信上帝也無妨,但是人真的會在別人身上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神聖、莊嚴或那種難以形容的善。我會提出我個人關於厭惡(惡心)、提升、敬畏等道德情緒的研究,以此解釋這種垂直維度如何運作,又為何該維度是了解政治文化論戰及人類渴求意義的一大關鍵。我還會探討當人們提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時,其心中所指的到底是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我也會給出答案——這個答案源自古老的觀念,但用現代的研究來超越古代觀念的局限和任何既有的觀念。與此同時,我將最後一次修正幸福的假設。我可以在此用簡單的幾個字告訴大家答案,但是簡短的前言實在無法解釋得清楚,也會貶低其價值。智能之語、人生意義,甚至是博爾赫斯書中的圖書管理員所追求的答案——每天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們用心欣賞,花時間去了解、質問、改進,把它與自己的生活聯結起來,否則智能之語仍只是智能之語,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目次

贊譽

推薦序 從狗之尾到騎象人

中文版序 從遠古智能到現代科學

前言 幸福假設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 | 人象對峙

第一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產生心理衝突 /003

第二章 是什麼令你不幸福 /025

第二部分 我們如何相處 | 大象的力量

第3章 互惠 /051

第4章 自以為是 /067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 | 馭象之道

第5章 幸福來自何處 /093

第6章 愛與依戀 /121

第7章 心理的成長 /149

第8章 道德的成長 /169

第四部分 追尋人生的意義 | 馭象而奔

第9章 靈性的覺醒 /197

第10章 人生的意義 /227

最後的話 幸福自現:平衡為美 /255

書摘/試閱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人象對峙

第1章分裂的自我,使你產生心理衝突

情欲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欲相爭,而這兩者永遠相敵,使你不能做所願意做的。

聖徒保羅

激情為轡,理性為軛。

本杰明·富蘭克林

我這輩子第一次騎馬,是在1991年到北卡羅來納州的國家公園旅遊時。小時候我騎過馬,但當時有一名少年用短繩牽著馬走,這回是我第一次自己騎馬,沒人用繩子牽著。我並非單獨騎馬,同行的還有8個人,其中一位還是這個國家公園的管理員,所以這趟路騎來並不算太難。不過,路上一度出現驚險狀況。我們是兩兩並排,沿著陡峭的山邊往前騎。我的馬走外側,距離山崖邊大約1米。後來,山路突然向左急轉,我騎的馬卻一直朝山崖邊走。我整個人都嚇僵了,心裡知道必須叫馬左轉,但左邊還有另一匹馬,我不希望撞到它。當時我應該大聲呼救或驚聲尖叫“小心”,但腦中卻有另一個聲音在慫恿自己:何不冒險走到山崖邊,看看自己會做出什麼蠢事?最後我便杵在那裡。在千鈞一發之際,我其實什麼都沒做,而後我騎的馬和我左邊的馬便鎮定地左轉,繼續往前走。

驚魂甫定,我不禁嘲笑起自己先前那莫名的恐懼。我騎的那匹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這條路它已經走過數百回,它比我更不想跌下山崖。它其實並不需要我的指揮。事實上,有時候我想對它發號施令,它似乎還不太理睬我。我之所以會對馬產生這種錯覺,是因為過去10年我都是開車出行,而不是騎馬。開車時,除非你給汽車輸入停止的指令,否則它便會一路衝過山崖。

有關心理的古老比喻

人類需要用比喻來思考。我們對新事物或複雜事物的理解,是借助於已知的事物與前者間的關聯。譬如,一般來說,我們很難從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猶如一段旅程”這樣的比喻,我們就能得出一些結論:走這段旅程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地形,選好方向,找幾位好旅伴,如此才能好好享受這段旅程,因為走到旅途的盡頭,可能什麼都沒有。同樣,我們也很難思考何謂“心理”,但是一旦找到適當的比喻,我們就會頓時豁然開朗。翻開歷史,人類一直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動物,於是,古代人便拿動物來做種種比喻。

例如,佛陀將人的“心理”比喻為野生大象:

我此過去心——任意隨所欲,隨愛好遊行。我今悉調伏,如象師持鉤,(制御)泌液象。

柏拉圖也用過類似的比喻。他把自我“心靈”(soul)比喻成一輛馬車,而由“心理”冷靜、理性的那一面來駕馭馬車。柏拉圖的馬夫必須駕馭兩匹馬:

右邊這匹馬氣宇軒昂,體形挺拔強健,脖子長又直,鼻子有貴相……這匹馬很自愛,也知謙虛自制;重視榮譽感,所以無須鞭打,只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馬卻四肢彎曲,關節粗大……動作粗野無禮,耳朵四周毛發雜亂,聾得像根柱子似的,只有用馬鞭抽它,用馬刺刺它,才能讓它就範。

柏拉圖認為,人類的某些情緒及熱情是好的(比如榮譽感),因為它們可以將自我導向正途;有些情緒卻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貪念)。柏拉圖式的教育目標旨在幫助馬夫,讓他得以完全馴服這兩匹馬。2300年以後,弗洛伊德提出相關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個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識、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時會過於拘泥於社會規範)以及本我(id,即享樂的欲望,各種欲望,總想及時行樂)。每每我講課說到弗洛伊德,我就會以馬和馬車來比喻人的心理,馬車夫(自我)為了駕馭饑餓、貪婪又不聽話的馬兒(本我),總得經過一場激烈奮戰。同時,馬車夫那坐在後座的父親(超我)卻還一路對他說教。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過強化自我,讓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並擺脫超我的束縛。

在弗洛伊德、柏拉圖和釋迦牟尼的時代,生活中有許多馴化後的動物。人類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有辦法將個人意志施加在這些身形龐大的動物身上,個中艱苦,他們知之甚詳。然而進入20世紀後,汽車逐漸取代馬,科技的進步也讓人類獲得了對外在世界更大的控制力。所以現代人在尋找比喻時,開始把心理比喻為汽車駕駛,或是驅動計算機的程序。而弗洛伊德所說的那些潛意識,早被大家忘得一幹二凈,於是現代人只研究思考及決策機制。近3/4個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就是朝這樣的方向在邁進:社會心理學家創造出“信息加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用來解釋所有從偏見到友誼等種種人類生活形態;經濟學家創造出“理性選擇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s),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所有社會科學口徑一致地主張:人類是理性的個體,會利用手邊所能掌握的信息及資源,恰當地設定目標,達成目標。

然而,為什麼人類還是會控制不了自己,老是做出自知會對自己不利的事呢?就以我自己為例,面對菜單上出現的甜點我絕不會動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點我卻無法抗拒。我能下定決心,在手邊工作完成前絕不起身離座,但是我卻發現自己會跑進廚房,或一再借故拖延,無法專心做事。我也可以下定決心,一定要在清晨6點起床寫作,但等我關掉鬧鐘之後,我對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最後還是失效。

我可以體會為何柏拉圖會把不乖的馬形容成“聾得像根柱子似的”。面對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決定,我真的開始對有些事感到無力。我明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甚至告訴朋友我會這麼做,但我自己卻隱約知道我不會這麼做。罪惡感、貪欲或恐懼通常會戰勝理智。(相反地,類似情況發生在朋友身上時,我就會講出一番大道理,告訴他們怎麼做才對。)對於我上面這樣的處境,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有一段非常傳神的描述。在《變形記》(Metamorphoses)裡,女主角美狄亞夾在自己對杰森的愛與對父親的責任之間,左右為難,痛苦萬分。她哀嘆道:

一股奇妙的力量牽引著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著我。我很清楚哪一條是正確的路,心裡也很認同,但我卻踏上錯誤的路。

現代的理性選擇模式及信息加工理論並不足以解釋人類意志的軟弱。古代人駕馭動物的比喻則十分有用。當我在思考自己為何總是那麼軟弱時,我聯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裡握著韁繩,只要動動韁繩,就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往前走。不過,只有在大象沒有它自己的欲望時,我才指揮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麼,我根本斗不過它。

10年來,我都以這種比喻來引導自己思考。動手寫這本書時,我認為坐在象背上的騎象人的形象很適合用在第1章——分裂的自我。最後我發現,這個比喻其實適用於本書每一章。

4種自我分裂

想了解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就得先了解人類的“心理”究竟分成幾個部分,不同的部分為什麼還會互相衝突。我們認為,每副軀體裡都住著一個人,但從某些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像一個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是為了執行工作被硬湊在一起運作的,所以總是發現彼此意見相左,各行其是。對人的“心理”的劃分有4種方式,分別是心靈和身體、左腦和右腦、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動化。第四種最重要,因為它最符合騎象人及大象的比喻,不過前面3種劃分方式也能解釋我們在面對誘惑、軟弱及內在衝突時的一些體驗。

自我分裂1:心靈和身體

法國哲學家蒙田指出,身體每個部位都有它自己的情緒及主張。陰莖的獨立性最讓他迷惑:

大家都注意到那“玩意兒”有多麼放肆、不聽指揮,我們不想要它勃起,它就自顧自地勃起;但最需要它表現時,它卻又時機不當地讓我們泄氣。它根本就是氣焰高漲地在和我們的意志爭奪主控權。

蒙田也提到,我們的臉部表情如何泄露了我們內心的秘密;我們的毛發豎起、心跳加速、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腸和肛門括約肌的擴張或收縮,都不受我們控制,甚至我們不要它們擴張或收縮,它們還會“唱反調”。現在我們了解,某些生理反應是由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引起的。自主神經系統掌控我們身體的器官和腺體,完全自主,不受個人意志控制。不過,蒙田所列的最後一項——腸,則反映出第二個腦的運作。我們的腸由一個巨大的神經網絡排列而成,該神經網絡包含1億多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處理消化作用和從食物攝取營養的所有運作。這個腸腦猶如一個區域行政中心,負責處理無須頭腦處理的運作。你可能會以為腸腦會接收頭腦發出的指令,並依指令行事。事實上,腸腦擁有高度自主權,即便連接它和頭腦之間的迷走神經斷裂,腸腦仍可照常運作。

腸腦在許多方面都顯現出獨立性:當它“決定”要排便時,它就會製造出刺激腸子蠕動的症狀。當它“偵測”到腸道受感染時,它就會刺激腦部產生焦慮感,讓你在生病時行為更謹慎。對所有會影響到其主要神經傳導系統的物質,像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和血清素(serotonin),腸腦都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反應。改善大腦的運作,也會直接干擾腸腦的運作。腸腦的獨立性,加上生殖器變硬變軟的自主性,可能就此形成了古老的印度理論——腹部分成3個“輪”(chakra),這些能量中心分別對應結腸/肛門、性器官和腸。甚至有一說,腸輪是一些如預感及直覺,也就是一些來自心理以外的想法的來源之處。當聖徒保羅在哀嘆情欲和聖靈之戰時,其言下之意必然與蒙田體驗到的挫折及心理劃分相符合。

自我分裂2:左腦和右腦

第二種劃分方式則是外科醫生喬·伯根(Joe Bogen)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為病人做腦手術時意外發現的。他做這項手術的理由非常正當:為了幫助生活飽受經常性及嚴重的癲癇發作之苦的病人。人腦有兩個大腦半球,連接左右兩大半腦的神經纖維稱作胼胝體(corpuscallosum)。癲癇發作時,都是從腦部某個點擴散到附近的腦細胞組織。一旦癲癇發作跨越胼胝體,就會擴散到整個腦部,導致病人失去意識、跌倒,還會不受控制地抽動身體。就如同軍事將領把橋炸掉以阻擋敵軍過橋,伯根醫生希望借著切斷胼胝體來阻止癲癇發作的擴散。

乍看之下,動這種手術簡直就是瘋了,因為胼胝體是人體最大的神經纖維,它必然具有重要功能。事實也是如此,它是左右兩個大腦半球之間溝通和協調的橋梁。然而,我們從動物實驗的研究發現,這項腦手術進行幾周之後,動物大致都恢復正常。所以,伯根決定冒險為病人做這項腦手術,結果成功了。病人癲癇發作的次數在術後大幅減少。

不過,這項手術真的不會讓病人喪失任何功能嗎?為了找出答案,手術小組外聘了年輕的心理學家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由他來研究這項分裂腦部手術產生的後遺症。加扎尼加充分利用“人腦分左右大腦半球來處理外在信息”這個事實展開這次的研究。左半球接收來自人體右半邊的信息(即左半球接受來自右手、右腳和右耳的神經傳導),並發出命令以移動右手、右腳。在這方面,右半球與左半球呈鏡像對比,即右半球接收來自人體左側的信息,並控制左側身體的動作。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所有脊椎動物的信息接收都是左右交叉傳遞,但事實就是如此。不過在其他方面,左右大腦則是各司其職。左半球專司語言處理及分析,也比較善於觀察細微之處。右半球則比較善於處理立體圖形,包括最重要的立體圖形——臉。(那個普遍且過於簡化的觀念——藝術家屬於“右腦發達者”,科學家屬於“左腦發達者”即源於此。)

*幸福實驗

加扎尼加利用大腦的分工來觀察信息如何分別流向左右大腦半球。他要病人注視著屏幕上的某個點,然後讓某個詞或某物體的圖片快速出現在這個點的右邊或左邊,閃現的速度快到病人連移動視線的時間都來不及。如果這個點的右邊閃過一張帽子的圖片,這個影像就會落在視網膜的左半邊上(在影像通過眼角膜並顛倒後),之後視網膜會將這個神經信息送回到左半球的視覺處理區。

扎尼加接著會問病人:“你看到了什麼?”因為左半球擁有完整的語言能力,所以這位病人會立即輕鬆地答道:“一頂帽子。”如果帽子的影像是閃在這個點的左邊,那麼這個信息只會被送回到非掌管語言的右半球。此時,加扎尼加問病人“你看到了什麼”,病人就會回答:“什麼都沒看到。”不過,當加扎尼加要病人用左手從一張有好幾個圖像的卡片中指出正確的圖像時,病人卻會指出這頂帽子。雖然右半球確實看到了這頂帽子,但它卻無法用語言回答,因為它沒有拿到進入左半球語言中樞的“通行證”。這就像是有另一種獨立的智能被困在右半球,而唯一的輸出裝置就是左手。

在加扎尼加對左右半球閃現不同的圖片後,情況變得更為“詭異”。有一次,加扎尼加對右半球閃現一張雞爪圖片,對左半球則閃現一張一個屋子和一輛車子埋在雪堆中的圖片。接著,加扎尼加拿出一堆圖片擺在這位病人面前,要他指出哪一張圖片和他之前看到的圖片可以“配得起來”。病人的右手指著一張雞的圖片(這張和左半球之前看到的雞爪有關),但他的左手卻指著一張鏟子的圖片(這張圖片和右半球所看到的雪景有關聯)。當加扎尼加要病人解釋他自己的反應時,他不是回答“我不清楚為什麼我的左手會指鏟子”,而是左半球立即編出一個很精彩的故事。這位病人毫不猶豫地說:“啊!簡單。雞腳配雞,所以你需要一把鏟子來清理雞舍。”s

這種動不動就杜撰各種理由來解釋自己行為的病症被稱為“虛構症”(confabulation)。做過分裂腦部手術的病人以及其他腦部受過傷的病人都常表現出虛構症的症狀。加扎尼加稱左腦的語言中樞為大腦的詮釋模塊,它的作用是針對自我所做的一切,馬上做出評論,即使它根本無從得知“自我行為”的真正原因或動機,也還是會做出反應。舉例來說,如果對右半球閃現“走”這個字,病人可能就會站起來走掉。不過問他為何站起來,他也許會回答:“我要去拿可樂。”左腦的語言中樞非常擅長編出各種解釋,卻不知道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

科學領域甚至還有更怪異的發現。有些做過分裂腦部手術,或胼胝體受過傷的病人,其右半球似乎會跟左半球作對,形成一種名為“異手綜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的症狀。有異手綜合征的病人,有一只手——通常是左手,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做出反應,似乎自有主張。這只手可能會拿起正在響鈴的話筒,卻拒絕將話筒交給另一只手或放在耳邊。這只手會拒絕主人做的選擇。例如,它會把另一只手剛從衣架上取下的襯衫掛回去。它會抓住另一只手的手腕,阻止主人執行自己的計劃。有時,這只手真的會抓住主人的脖子,想把主人勒死。

以上出現的這些戲劇化的心理分歧現象,都是因罕見的分裂腦部手術造成的。正常人並非如此。不過,裂腦研究對心理學而言相當重要,因為它以一種怪異的方式顯示出:人的心理是由獨立運作的部分聯合組成的,有時候,它們意見相左、各行其是。裂腦研究對本書也很重要,因為它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告訴我們,在這些模塊中,有一組很擅長為我們的行為編出各種頗具說服力的解釋,即使它對導致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一無所知。加扎尼加的“詮釋模塊”本質上就是騎象人。本書的後幾章會告訴你騎象人是如何胡謅下去的。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69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