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桃園聖保祿醫院六十年踐行醫療傳愛最動人的心念
不追求醫院的「大」或「強」,
以醫療為平台,同理每一位有需要的人
矢志成為所有貧病弱殘者最堅實的依靠
並傳遞天主永不止息的愛
聖保祿醫院不能只是求新、求大、求好,而是要成為社區民眾的好鄰居,社區民眾健康最堅強的後盾,以愛、喜樂、健康深耕社區,營造「幼有所長、老有所養」的保祿家園。
--沈雅蓮 聖保祿醫院院長
桃園聖保祿醫院,一家位於桃園後火車站附近低調樸實的醫院,鮮少媒體曝光,不以先進醫療設備或豪華醫療大樓著稱,也沒有名醫光環加持,但在當地居民心中,它是最親切的教會醫院,六十年來,寫下許多感人篇章。
從一家只有幾坪大的小診所開始至今,聖保祿一路走來挑戰不斷,但在現任院長沈雅蓮修女的帶領下,全體員工目標一致、力拼轉型,成功走出自己的路,他們從未忘記「為一切人成為一切」的醫療傳愛任務,堅持風雨無阻到偏鄉為居民看診、照顧每一位求診的遊民、幫助移工完成最後心願、支持貧困有需要的人,也為重病失能的人提供貼心居家照護……。
聖保祿醫院矢志成為人們最堅實的醫療後盾,並謹守上帝旨意,永遠如家一般,守護有需要的人,靜靜撫慰每一顆受傷的心靈,陪伴走出每一道人生的關卡。
醫療或許有其極限,但聖保祿用醫療傳遞天主的愛,沒有極限。
|聖保祿醫療傳愛事蹟|
․山區醫療
1992年成立山地醫療團隊,32年風雨無阻,每週四、五醫療車巡迴復興區九個村為居民看診;同時也與長庚醫院合作,在下巴陵設立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
․照顧遊民
收治遊民已被聖保祿醫院視為一種責任,桃園地區的119如果接到生病受傷的遊民,第一個選擇總是聖保祿醫院。當遊民病人必須長時間留院,院方無條件照拂他們的身心,且從不追討醫藥費。
․關懷移工
不論非法合法,聖保祿總是一視同仁。非法移工媽媽會來這裡生產,生命重病無依的移工也會來此,聖保祿的醫護人員會醫治他們,甚至幫忙他們葉落歸根。
․靈性關懷
聖保祿醫院有一般醫院沒有的院牧部,修女和關懷員、關懷師會到病床關懷撫慰病人和家屬的身心靈,希望讓天主滋潤病患和家屬脆弱無助的心靈,並盡力為病人達成心願。
․居家護理
聖保祿是桃園地區第一家推動居護的醫院,30年來連續獲得評鑑優等肯定。目前個案約180人,主要是長期臥床的病患。除了照顧病患身體的健康,護理師還會結合社工師、藥劑師、牧靈人員規劃活動,幫家庭照顧者紓解情緒與壓力。
․愛心送餐
自2009年開始,開始為鄰近之獨居或身心障礙者提供送餐服務,為最需要的人解決最基本的吃的問題,並藉由送餐服務關懷個案身心狀況,以提供更適切的服務。
作者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曾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現為自由撰稿人。
序
序|彰顯天主聖名,以愛、喜樂、健康深耕桃園
——沈雅蓮,聖保祿醫院院長
天主教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從香港來到台灣服務六十三年了!超越一甲子的歲月是修女來台奉獻的故事,也是桃園醫療服務發展的故事,更是所有保祿人的故事,感謝所有參與過的人,讓我們共創的故事很精采,留下美好回憶。
不簡單的愛
感謝天主的護佑,回首1960年三位修女從香港來到陌生的台灣,在人生地不熟的桃園,克服飲食、語言及文化差異,融入當地生活,1961設立「保祿診所」開啟醫療服務新頁。修女的關懷與無私奉獻,聖保祿醫院從無到1965年成立,首任院長馬玉芳修女經歷興建醫院法規、土地問題、尋覓醫護人才等艱難挑戰,修女親力親為,默默為主做工,成了桃園人口中「外國醫院」,女性生產首選醫院。瘦弱的馬玉芳修女打破醫院院長是醫師的傳統,展現女性溫柔、堅忍不拔的韌性精神,榮獲第八屆醫療奉獻獎肯定,當時新聞媒體爭相報導,讓國人注意到聖保祿醫院存在,瞬間打開醫院知名度。
我從馬姆姆身上看到天主的力量,學習到未來要走的路。我同樣經歷經營醫院的苦難,面對相同挑戰,但我面對的時間更長,管理醫院壓力更大,轉眼已走過64年。當我遇到困難時,我就向小耶穌祈禱,讓我有勇氣、智慧堅持下去,忍受各種磨練與考驗。我也幸運地得到第二十屆醫療奉獻獎、第二屆桃園奉獻獎、建國百年百大人物獎及內政部績優外籍人士獎,這一切榮耀,沒有僥倖,而是保祿家園中每個人勤勞的付出,天主賜給我們的智慧,正如聖經告訴我們:「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聖詠十二、5)。
醫療服務是救人性命的志業,更是良心事業,就是愛的服務,不是一件普通的事。醫療日新月異,應百尺竿頭再求進步,醫院沒有進步,就會被自然淘汰,本院在1980年代就曾面臨要關院的危機。聖保祿醫院為了改善醫療環境,秉持「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的務實勤儉理念,共歷經五次醫院改建,現有醫院建築物是拼裝改建而成;2024年醫院即將有新氣象,全新醫療大樓落成將可造福更多人。
一同創下歷史新頁
但聖保祿醫院不能只是求新、求大、求好,而是要成為社區民眾的好鄰居,社區民眾健康最堅強的後盾,以愛、喜樂、健康深耕社區,營造「幼有所長、老有所養」的保祿家園。我們是天主教所設立的醫院,「醫療傳愛」是醫院的宗旨,要關懷生病及窮苦貧困弱勢者,傳揚天主福音,一切都是為天主做工,而不是要得到讚美。我們只是代替天主管理祂的事業,「多做事,少講話」。我認為每個人每天盡力做好自己應做的一件事情,一個月就能做好三十件事,完成天主所交託的事情,至於結果,天主自有安排。
主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35~37、40~41)我們要時時想到我為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為主耶穌所做的。祂必會報答你的良善心謙,平安喜樂!
2024年新醫療大樓將完工,也是聖保祿醫院新里程碑,邁向嶄新的希望,也是醫院管理重大的挑戰。我每天祈禱,期盼聖保祿家園的保祿人,都能認知聖保祿的精神,一同為聖保祿醫院創下新福傳、新服務的歷史新頁,讓我們共同努力,彰顯天主聖名,庇護大桃園地區民眾健康。
目次
序 聖保祿醫院傳愛精神的再昇華 賴彌鼎
序 彰顯天主聖名,以愛、喜樂、健康深耕桃園 沈雅蓮
楔子 一家用愛打造的醫院
第一部 萌芽
1.1在荒蕪中起步
1.2從小診所到綜合醫院
第二部 蛻變
2.1關關難過關關過
2.2轉型需要破釜沉舟
2.3大步走出去
2.4長庚策略聯盟
第三部 典範
3.1始終不變的使命
3.2不一樣的院長
3.3擘劃醫院未來的遠見
3.4堅毅面對命運挑戰
3.5安定人心的身影
來自加爾默羅聖母聖衣會的祝福:與聖保祿醫院的友誼
第四部 無私
4.1去需要我們的地方
4.2當遊民的朋友及依靠
4.3葉落歸根,送你回家
4.4別人的艱難,我們承擔
第五部 初心
5.1醫者之心
5.2撫慰心靈的力量
5.3一路上有我陪你
5.4抓緊每一雙需要幫助的手
5.5家一樣的地方
5.6默默做該做的事
結語 願做社區民眾最堅實的後盾
書摘/試閱
楔子|一家用愛打造的醫院
台七線,北橫公路上,一輛遠自桃園市區專程而來的醫療車,正從蜿蜒曲折的公路轉進通往部落的小路,車上載著醫師、護理師和修女,準備為當地居民看病、打針、送藥。
「阿嬤,這禮拜血壓藥有沒有按時呷?」醫療車一停妥,打開後車廂,護理師馬上搬出藥箱、拉出寫字檯,成了臨時的診療桌。兩三個老人家早已在車旁等候,幾隻小黑和小黃狗靜靜圍著打轉,彷彿早已與醫療車相熟。一身白袍的醫師刁惠恩操著濃濃的廣東口音,一面聽診一面繼續叮囑老人:「平常要好好吃飯……。」
山間一陣風吹過,另一個阿嬤撫著胸口咳起來,護理師李曉芬連忙輕拍起她的背,另一頭的修女黃貴梅聞聲走過來,輕問:「山上風大要注意喔,兒子最近有沒有回山上看你?」
疼惜所有貧病弱者
這裡是桃園復興區,在多數人口中,依然習慣叫做「復興鄉」,因為它遠在山間,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偏鄉,尤其是俗稱「後山」的爺亨、華陵、三光、光華等幾個原民部落,居民幾稀,多是老幼弱殘。
到這裡為居民送上身、心、靈的祝福,還有滿滿關懷的,是天主教聖保祿醫院的山地巡迴醫療服務,每週四、五,部落裡的人們總是引頸期盼他們的到來。投入山地醫療已三十多年,對偏鄉居民不離不棄,山前山後的居民早已視他們為最溫暖的老友。2022年,聖保祿山地醫療還獲得台灣醫療公益的最高榮譽--醫療奉獻獎團體獎;2023年五月,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護理團隊也榮獲慈月基金會所舉辦第十二屆南丁格爾獎「團體金獎」肯定。
不只是山地醫療,對於弱勢族群,聖保祿醫院總是一視同仁,格外疼惜。
走進聖保祿醫院急診室,一一九救護車推出的擔架上躺著一名衣衫污穢的中年男人,雙腿流血不止,工作人員一路推著他往裡走,醫護人員趕過來接手,準備急救。年輕的消防救護員向醫師點點頭:「不好意思,早上才送來一個,下午又來了……。」
醫師沒抬頭,一邊檢查傷口一邊說:「沒什麼,這是我們該做的。」
受傷的男人是個遊民,他在街頭的伙伴上午才因為昏倒路邊被送到聖保祿,下午就換成他被機車撞傷來到這裡。他們平常在桃園市街頭遊蕩,每次一有狀況,一一九一定優先送他們到聖保祿,因為警察都知道「聖保祿百分之百會收」,也不會用嫌惡的眼光對待遊民。
遊民心裡也是知道的,這裡是他們生病甚至終老時的依靠。
這些景象,都是聖保祿醫院的日常之一。
身無分文的遊民病了,會到這裡,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再髒、再窮都不會被驅趕;重病無依的移工也會來此,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聖保祿的醫護人員會醫治他們,並幫助他們返鄉,葉落歸根。還有重病失能的老人,也能因聖保祿的居家照護服務,在家享有貼心的醫療與衛教。
因為「醫療傳愛」是聖保祿醫院生根台灣近一甲子不變的宗旨。無論面臨任何挑戰,在歷任修女院長的帶領下,所有同仁總是傾力為病患服務,傳遞天主的愛與祝福。
挺過風浪與危機
如今的聖保祿醫院,已發展成區域教學醫院的規模,但一路走來,數十載歲月,聖保祿醫院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1960年代,沙爾德聖保女修會自香港指派修女來台從事醫療與傳教工作,修女們落腳醫療資源貧乏的桃園,從簡陋住所開始為居民服務,並協助堂區傳教。
1961年,修女們在桃園火車站附近設立診所,免費為民眾醫病,接著成立聖保祿醫院,1965年正式營運。
成立之前,沒有器材、沒有人力、經費全來自香港,修女們推動建院備嘗艱辛,好不容易建院開業後,憑藉著親切與愛心,逐漸帶動醫院成長,建立起好口碑,但1980年代又因時代變遷,在其他醫院的競爭壓力下,營運跌到谷底。
但聖保祿的修女和同仁不曾放棄醫療傳愛的使命,並在現任院長沈雅蓮的帶領下,從九○年代全面啟動轉型與革新,奮力扭轉了可能面臨關院的命運……。
聖保祿有20%的同仁年資在二十年以上,一起親眼見證了醫院改革的那段艱辛歲月。他們認為,是沈雅蓮帶動了聖保祿醫院的改變,突破天主教較為傳統保守的心態,邁開大步,走上改革的路。沈雅蓮的決心也教會同仁,要勇敢接受新時代的挑戰,全力投入學習,因為每個人就像一枚小齒輪,不但要快速轉動,更要緊密接縫,合作無間,才能推動醫院的穩定運作與快速前進。
新成長與新願景
挹注新的觀念和資源,在醫療專業中融入管理,用企業化的手法經營醫院,讓聖保祿醫院走出危機,業務量日漸上升。即使已經升級為區域教學醫院,沈雅蓮仍不以此為滿足。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充滿遠見的她有了更強烈的使命感,希望能推動新院區擴建工程,讓聖保祿的規模更大、設備更新,照顧更多有需要的人。歷經十七年的籌劃準備,克服眾多挑戰,這個願景終於順利啟動,在2019年開始動工興建地下四層地上十一層的全新綜合醫療大樓,並預計於2024年年底落成。
從小診所到大醫院,聖保祿醫院的外表或許改變,但不變的,是這裡依舊如朝陽、如春風般,為同仁與病人帶來溫暖。它始終是一艘最安定的大船,守護著每一個人,航行在波濤洶湧的生命之海上,不至於迷失方向。
而在沙爾德聖保女修會和沈雅蓮的理念堅持下,醫療是傳愛的平台,不是營利的手段。永續經營與同仁福利雖然重要,但賺取利潤從不是醫院的優先考量,沈雅蓮的領航與遠見,讓已經邁向企業化經營的聖保祿醫院,依舊秉持初衷,不曾轉向商業化。
醫院堅持實踐「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的聖保祿訓言,那便是為有需要的人,成為他所需要的樣子。
走過五十八個春夏秋冬,聖保祿醫院在台灣各地印下數不清的暖心腳蹤。當病人貧病孤苦,聖保祿就是那雙向貧病孤苦送上關懷與愛心的手。幫助弱勢者是每位聖保祿同仁的信念,他們深知自己最重要的責任是跟著天主,把病人照顧好。付不出醫療費用的遊民、外勞、窮人,聖保祿不曾追討,還會協助他們完成心願;對於在生死危難中掙扎糾心的病人和家屬,聖保祿不只提供醫療,更用愛,陪伴他們走過低潮幽谷,也讓更多人因愛而認識天主、接觸天主。
治癒的不只是病
在病人與家屬眼中,聖保祿是一家用愛打造的醫院,院方治癒的不只是病,更是他們的心靈。
數十年來,這些點滴化成一張又一張寄往醫院的感謝卡,上頭寫著「謝謝社工師鼓勵我,我的身心靈都被治癒了……。」「護理師的專業和親切,讓我快速康復出院……。」「父親轉院後,家人還接到醫師的關心電話,讓我們萬分感激。」「這條復健之路,治療師以耐心和同理心相伴,不斷給我們支持和鼓勵……。」
類似的感謝話語還有千千萬萬,也許不曾說出口、寫成字,但聖保祿灑下的愛的種籽,已在病人與家屬心中,萌芽滋長。
聖保祿的故事,很多很多,從過去、現在和往後,每一個都是醫療傳愛的心念,亙遠綿長,值得在眾聲喧譁的今日,細細珍藏……。
1.1在荒蕪中起步
以實踐聖保祿宗徒訓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Allthingstoallmen)為核心價值的聖保祿醫院,全名為「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醫療財團法人聖保祿醫院」,起源於1960年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自香港指派三位修女來台從事醫療與傳教工作。
而修女醫療傳愛的故事,要從三百多年前說起。
1696年,歷經多年戰火的歐洲,人民生活困頓,距法國巴黎六十英里遠的鄉間,有一位沙路易神父因擔心貧家孩子無法上學,在堂區樂維威的小村,請迪瑪利安娜(女修會的會祖)當導師,訓練了四位少女擔任學校老師,免費教導窮人家的小孩。
天使與愛的化身
1700年,學校從一處小地窖開始運作,除了教導孩子閱讀寫作和了解教義,四個女孩還會去探訪貧病人家,也手工編織織品銷售以求自給自足。在村人眼中,她們被稱做是「學校的女兒」,有如天使與愛的化身。
投入服務的女孩日益增加,1708年,修會服務已遍及沙爾德教區,頗受好評,主教邀請沙路易神父帶領修女們遷移至沙爾德的聖慕尼斯,給了修女們一所房舍,並把自己名字給修女,主保聖人保祿宗徒保護此團體,取名「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
此後,修女們積極且無條件地為貧民提供醫療與教育,修會也發展到法國各地區,十九世紀開始前進海外。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六年後開埠,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也首度踏進亞洲,從這個東方小島起步,開啟迄今一百多年的服務。
1848年的香港各地多半是貧窮的小漁村,傳染病頻傳,生活條件極差,修女們在當地進行濟貧救苦的慈善工作。孤苦的老人、生病的窮人都獲得她們的關愛與幫助;當時香港有許多被丟棄於街上的女嬰,女修會為此設立「聖童之家」,專門收容並撫養、教育她們,許多女孩長大後成為修女,延續天主的愛,將慈善工作推展到學校和醫院。
選擇落腳桃園
隨著法國總會派到香港的修女不斷增加,修女們服務的步履開始往亞洲各地擴散,繼越南、日本、中國內陸、泰國、菲律賓之後,二十世紀正式踏進台灣。
三百多年後的今日,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已有四千多位成員,分布於全世界五大洲、三十四個國家。在台灣,目前於新北市泰山區與高雄市各設有一處女生宿舍。其中,最重要的據點是桃園的聖保祿醫院。
1960年春天,台灣經濟民生等方面正逐漸穩定發展中,即使有美援,但多數地區的資源依舊貧瘠、生活環境不佳。此時,香港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簡稱香港省會)長貝克維修女,在台灣的總主教藍澤民邀請下,抵台考察。
當時的桃園地區醫療資源非常缺乏,沒有較具規模的醫院,且醫療費用昂貴,在桃園傳教的藍澤民深深體會民眾之苦,卻苦無經費和人力,於是希望爭取香港天主教界的支援,尤其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在香港經營醫院極有經驗,他希望透過醫療傳教,讓台灣大眾認識天主教。
貝克維到了桃園和新竹一帶,發現多數台灣民眾經濟狀況不佳,整體公共衛生環境有待改善,人民對天主教的認識也有限,她很支持藍澤民的想法,認為醫療傳教與慈善工作必須盡快在台展開。
大半年後,在秋末的微寒中,貝克維修女指派的三位修女陳正文、唐瑞英與黃芝英乘船抵達基隆,再轉桃園,開始醫療傳愛服務。
貝克維對台灣的宣教和醫療工作非常重視,不久後又指派第二批修女來台,其中包括聖保祿醫院的第一任院長馬玉芳修女。
在熱心教友協助下,修女們先在桃園火車站附近的大同路上租了一間日式兩層樓房做為住所。老舊簡陋的屋子沒有任何家具,和鄰居之間也只隔薄薄一面牆。晚上修女們只能睡在二樓的行軍床上,忍受著隔壁傳來的喧鬧聲。
更慘的是,這破舊住處竟然一度遭小偷光顧,修女們帶來的少許罐頭食物全被偷光,逼得她們僅能喝開水止饑。
聖保祿診所開幕
艱難的環境澆熄不了修女們的使命感,她們積極地學習說國語和台語,希望盡快融入當地。當時,台灣民眾幾乎不曾見過修女,對於她們的一身黑衣白帽和廣東口音,一開始總覺得「很奇怪」,也常嚇到小孩,但漸漸地,修女們親切和藹的態度讓民眾留下極佳印象,天主教教友也日漸增加。
為了拓展牧靈的範圍,修女們的腳步走進田野與鄉間,穿過草叢和圍籬,到貧困的民眾家中探訪問候。因為想讓天主的愛傳播得更遠更快,她們也努力學騎腳踏車,還曾不小心跌進糞坑、水溝,甚至摔傷骨折。
但修女們從不叫苦,更積極地製作全桃園聖堂獻祭用的麵餅,幫忙清潔聖物、祭衣,同時到桃園龜山監獄牧靈,向犯錯之人傳遞天主的愛。
傳教忙碌之餘,修女們始終不忘另一個使命--醫療傳愛。
1961年三月,她們決定在住所一樓開設「聖保祿診所」,請來當地醫生協助看診。考量多數居民經濟狀況不佳,因此不收醫療費用,對家境清寒、生計困難的病患,更會免費送上營養品。
修女們的溫柔與慈愛影響了當地居民,聖保祿診所的名聲逐漸擴散開來,口耳相傳下,前往看病的人愈來愈多,卻也因此引發問題。
免費義診引發不滿
由於免費義診吸引病人,造成桃園地區開業醫師的不滿情緒,認為修女搶走他們的生意,紛紛向醫師公會陳情,甚至聯合起來不支援聖保祿診所,以致修女們一度請不到醫師為民眾看診,只好停業,而主要負責診所工作的馬玉芳修女更是為此憂愁到常常胃痛。
所幸在教友的奔走調解下,最後終於請到幾位軍醫院的教友醫師來幫忙看診,醫師同業也只能接受,診所終於重新開業。
這段期間,貝克維修女也持續大力支持台灣修女會。除了經費和人力,考量交通不便影響服務,還特地寫信向遠在比利時的父親求援。貝克維出身比利時皇族,父親於1963年大方資助,送給聖保祿診所一輛金龜車,成為全台第一輛金龜車,載著修女們居家探訪病友,或到龜山監獄傳揚福音。
聖保祿在台灣醫療傳愛的工作,在突破重重挑戰的狀況下,自此揭開序幕,並逐漸踩穩腳步,深耕桃園,結下近一甲子的情緣。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