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由國科會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補助出版
《史記》是史學、文學的經典之作,歷經二千年的學術接力,形成專學,開創了豐富多樣的研究角度。然而,伴隨著數位人文新興研究方法的開展,是否能夠為這個古老的經典,注入新的源頭活水,開創出新的研究視角?「遠讀」是數位人文借助量化統計分析文本的方法,本書系統性地從其人、其事、其文、其義、其影響等角度,綜合運用文本風格分析、段落相似度、詞語顯著性、共現關係、關鍵詞分布、詞語趨勢、關係網路等方法,以「變焦遠讀」的概念,重新叩問《史記》的篇章作者、文獻運用、結構安排、著書旨趣及其後續薪傳問題。能為《史記》研究開拓更多元的研究成果,同時探討數位時代人文研究的人機合作新模式。
《史記》是史學、文學的經典之作,歷經二千年的學術接力,形成專學,開創了豐富多樣的研究角度。然而,伴隨著數位人文新興研究方法的開展,是否能夠為這個古老的經典,注入新的源頭活水,開創出新的研究視角?「遠讀」是數位人文借助量化統計分析文本的方法,本書系統性地從其人、其事、其文、其義、其影響等角度,綜合運用文本風格分析、段落相似度、詞語顯著性、共現關係、關鍵詞分布、詞語趨勢、關係網路等方法,以「變焦遠讀」的概念,重新叩問《史記》的篇章作者、文獻運用、結構安排、著書旨趣及其後續薪傳問題。能為《史記》研究開拓更多元的研究成果,同時探討數位時代人文研究的人機合作新模式。
作者簡介
邱詩雯
臺北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曾先後服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並於國內外期刊、研討會發表論文研究數十種。獲得科技部獎勵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助、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獎勵、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輕學者論文獎。研究興趣為數位人文、史記、華語文教學,希望能持續探討數位科技對於人文研究和教學的侷限與極限。
臺北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曾先後服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並於國內外期刊、研討會發表論文研究數十種。獲得科技部獎勵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助、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獎勵、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輕學者論文獎。研究興趣為數位人文、史記、華語文教學,希望能持續探討數位科技對於人文研究和教學的侷限與極限。
目次
第一章 導論:數位人文視野下的遠讀《史記》
第一節 什麼是「遠讀」《史記》
第二節 如何「遠讀」《史記》
第三節 「遠讀」《史記》的角度
第二章 風格分析:《史記》的作者
第一節 《史記》的作者與竄補者
第二節 《史記》篇章作者的考證
第三節 運用數位人文風格分析《史記》篇章作者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數據比對:《史記》的引書
第一節 《史記》的述與作
第二節 《史記》引書的段落相似度
第三節 《史記》引書的詞語顯著性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關係網路:《史記》的結構
第一節 《史記》體例的關係
第二節 《史記》篇章的關係
第三節 《史記》人物的關係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詞語趨勢:《史記》的隱含作者
第一節 司馬遷私淑孔子
第二節 孔子在《史記》中出現的頻率
第三節 孔子在《史記》的明引與暗用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關鍵分布:《史記》的繼承者
第一節 從一家到史家
第二節 從史家到文家
第三節 從文家到評點家
第四節 結語
第七章 結論:遠讀《史記》的焦距
徵引文獻
第一節 什麼是「遠讀」《史記》
第二節 如何「遠讀」《史記》
第三節 「遠讀」《史記》的角度
第二章 風格分析:《史記》的作者
第一節 《史記》的作者與竄補者
第二節 《史記》篇章作者的考證
第三節 運用數位人文風格分析《史記》篇章作者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數據比對:《史記》的引書
第一節 《史記》的述與作
第二節 《史記》引書的段落相似度
第三節 《史記》引書的詞語顯著性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關係網路:《史記》的結構
第一節 《史記》體例的關係
第二節 《史記》篇章的關係
第三節 《史記》人物的關係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詞語趨勢:《史記》的隱含作者
第一節 司馬遷私淑孔子
第二節 孔子在《史記》中出現的頻率
第三節 孔子在《史記》的明引與暗用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關鍵分布:《史記》的繼承者
第一節 從一家到史家
第二節 從史家到文家
第三節 從文家到評點家
第四節 結語
第七章 結論:遠讀《史記》的焦距
徵引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導論:數位人文視野下的遠讀《史記》
數位人文是藉助數位工具來分析人文議題,新視角將帶來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節 什麼是「遠讀」《史記》
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運用數位科技進行人文研究的新興領域。其方法並不只是建資料庫,也不只是利用電腦工具加快研究的速度,而是利用數位科技探討或解決人文領域的問題,或者從人文的角度探索、反思數位科技如何形塑人文世界。換言之,數位人文透過數據的挖掘,讓研究者用新視角分析資料,可以提供了文本新的觀看之道。由於借助數位工具量化統計分析,與傳統文本細讀分析相異,因此Franco Moretti以「遠讀」(Distant Reading)稱之。
新文獻、新方法、新觀點是人文學科研究產生新結果的要件,數位人文結合數位運算科技與人文研究方法,必然能帶給經典文獻新的研究面貌。《史記》是中國古代史學、文學的經典,成書以來受到文人研究者的關注,形成專學。前輩學者開創了豐富多樣的研究角度,包括司馬遷研究、題評、論贊、評點、史學編纂、文學技巧、思想、文獻、版本、三家注、研究史及研究者等類型。我們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研究成果時,不禁要叩問:伴隨著數位人文新興研究方法的開展,能夠為這個古老的經典作品,注入什麼新的源頭活水,開創出新的研究視角?
Franco Moretti 曾用數位工具探討文學的社會史和文化史現象,運用量化統計討論文學經典如何透過文本、讀者與市場互動而形成;探討小說為何呈現散文形式與偏愛冒險故事;以及應用網路理論,探討戲劇和小說的情節結構。政治大學「歷史與思想數位實驗室」提出QMTA 合作流程,修正Franco Moretti 的作法,認為人文研究的課題,應該以人作為核心,提出研究議題(Question),而後將人文的問題轉化成量化研究方法(Methodology),透過機器計算研究成果(Technology),提出新詮釋(Application),反饋生成新的人文問題。這種修正的文學研究新取徑,兼顧「遠讀」和「近讀」,互為表裡。有學者將之稱為「共讀」,亦即運用彈性使用數位工具,配合人文學者精讀的思考,變換「遠讀」和「近讀」的焦距,源源不絕產出新的研究成果與研究命題。本書所稱「遠讀」,即指這種研究者彈性運用數位工具,配合細讀分析的修正模式。
自從Franco Moretti 提出遠讀的概念之後,數位人文的研究者就不斷地測試數位工具對於文本分析的功能。大體而言,我們可以觀察到包括關鍵詞、人物關係、情感分析、時空場景分布等。關鍵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文本的主題思想,説明閱讀者迅速建立對文本內容的初步印象。而人物關係則是對小說中的角色進行關係梳理有利於從整體上考察人物親疏關係,能彌補傳統從單一人物深入文本的研究成果。情感分析則是能夠初步掌握文本情節的喜劇或悲劇走向。而時空場景分布能夠更立體的展現敘事文本情節中人物與環境交錯的關係。這些測試的結果,往往以小說為主,除了Franco Moretti探討莎士比亞戲劇和小說的情節結構,趙薇以《大波三部曲》為例,說明小說重要角色及其階層流動狀態與情節關係;邰沁清、夏恩賞等從幾種數位人文工具討論金庸小說。從上述例子可知,數位人文目前開發出的幾種研究方法,能有效對應到敘事文本研究,並且有人物、環境、情節等方向的內容。
《史記》是開創中國紀傳體史書體例的文本,紀傳體既是敘事文本,也有其特殊性,因此運用數位人文方法對敘事文本研究的探討,能對《史記》的新詮有所啟發。
就數位人文研究而言,如果運用數位人文工具探討文本是一種「遠讀」,那麼,「遠讀」應該也有不同倍率可對焦到不同距離的邏輯。換句話說,不同的數位人文研究方法可以針對同一文本不同方面進行探討,這本書主要探討「變焦遠讀」與編纂旨趣挖掘深度的關係,將以《史記》為例,按照章節層次論述,討論數位人文技術對敘事文本分析的適應性。
而就《史記》而言,《史記》成書之後,歷經二千年的流傳,在文史學者的學術接力下形成專學,近十幾年來陸續出版許多叢書、套書的集成之作。前輩學者為我們奠定了很好的研究基礎,已經從文獻考證、文本細讀分析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這本書將運用數位人文的研究新方法,為這古老的研究課題帶來源頭活水,豐富多元的內涵,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數位人文是藉助數位工具來分析人文議題,新視角將帶來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節 什麼是「遠讀」《史記》
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運用數位科技進行人文研究的新興領域。其方法並不只是建資料庫,也不只是利用電腦工具加快研究的速度,而是利用數位科技探討或解決人文領域的問題,或者從人文的角度探索、反思數位科技如何形塑人文世界。換言之,數位人文透過數據的挖掘,讓研究者用新視角分析資料,可以提供了文本新的觀看之道。由於借助數位工具量化統計分析,與傳統文本細讀分析相異,因此Franco Moretti以「遠讀」(Distant Reading)稱之。
新文獻、新方法、新觀點是人文學科研究產生新結果的要件,數位人文結合數位運算科技與人文研究方法,必然能帶給經典文獻新的研究面貌。《史記》是中國古代史學、文學的經典,成書以來受到文人研究者的關注,形成專學。前輩學者開創了豐富多樣的研究角度,包括司馬遷研究、題評、論贊、評點、史學編纂、文學技巧、思想、文獻、版本、三家注、研究史及研究者等類型。我們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研究成果時,不禁要叩問:伴隨著數位人文新興研究方法的開展,能夠為這個古老的經典作品,注入什麼新的源頭活水,開創出新的研究視角?
Franco Moretti 曾用數位工具探討文學的社會史和文化史現象,運用量化統計討論文學經典如何透過文本、讀者與市場互動而形成;探討小說為何呈現散文形式與偏愛冒險故事;以及應用網路理論,探討戲劇和小說的情節結構。政治大學「歷史與思想數位實驗室」提出QMTA 合作流程,修正Franco Moretti 的作法,認為人文研究的課題,應該以人作為核心,提出研究議題(Question),而後將人文的問題轉化成量化研究方法(Methodology),透過機器計算研究成果(Technology),提出新詮釋(Application),反饋生成新的人文問題。這種修正的文學研究新取徑,兼顧「遠讀」和「近讀」,互為表裡。有學者將之稱為「共讀」,亦即運用彈性使用數位工具,配合人文學者精讀的思考,變換「遠讀」和「近讀」的焦距,源源不絕產出新的研究成果與研究命題。本書所稱「遠讀」,即指這種研究者彈性運用數位工具,配合細讀分析的修正模式。
自從Franco Moretti 提出遠讀的概念之後,數位人文的研究者就不斷地測試數位工具對於文本分析的功能。大體而言,我們可以觀察到包括關鍵詞、人物關係、情感分析、時空場景分布等。關鍵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文本的主題思想,説明閱讀者迅速建立對文本內容的初步印象。而人物關係則是對小說中的角色進行關係梳理有利於從整體上考察人物親疏關係,能彌補傳統從單一人物深入文本的研究成果。情感分析則是能夠初步掌握文本情節的喜劇或悲劇走向。而時空場景分布能夠更立體的展現敘事文本情節中人物與環境交錯的關係。這些測試的結果,往往以小說為主,除了Franco Moretti探討莎士比亞戲劇和小說的情節結構,趙薇以《大波三部曲》為例,說明小說重要角色及其階層流動狀態與情節關係;邰沁清、夏恩賞等從幾種數位人文工具討論金庸小說。從上述例子可知,數位人文目前開發出的幾種研究方法,能有效對應到敘事文本研究,並且有人物、環境、情節等方向的內容。
《史記》是開創中國紀傳體史書體例的文本,紀傳體既是敘事文本,也有其特殊性,因此運用數位人文方法對敘事文本研究的探討,能對《史記》的新詮有所啟發。
就數位人文研究而言,如果運用數位人文工具探討文本是一種「遠讀」,那麼,「遠讀」應該也有不同倍率可對焦到不同距離的邏輯。換句話說,不同的數位人文研究方法可以針對同一文本不同方面進行探討,這本書主要探討「變焦遠讀」與編纂旨趣挖掘深度的關係,將以《史記》為例,按照章節層次論述,討論數位人文技術對敘事文本分析的適應性。
而就《史記》而言,《史記》成書之後,歷經二千年的流傳,在文史學者的學術接力下形成專學,近十幾年來陸續出版許多叢書、套書的集成之作。前輩學者為我們奠定了很好的研究基礎,已經從文獻考證、文本細讀分析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這本書將運用數位人文的研究新方法,為這古老的研究課題帶來源頭活水,豐富多元的內涵,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