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老子十二講
滿額折

老子十二講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生命的學問,有待生活的體驗與歲月的錘鍊來消化會通。本書將經典融入生活,放開理論架構的束縛,透過王邦雄教授對老子思想活潑生動的創見,將老學的精深幽微,流動在字裡行間的靈動智慧,一一說解。
 
全書共分十二講,以化解人生的困苦切入,講述老子的生命大智慧,每一話語皆從自家生命的深層觸動而發,真情實感,極具啟發性。在人心焦慮浮躁的年代,能為我們的人生指出清明的道路。

作者簡介

臺灣雲林人,民國三十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暨哲研所所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著有《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行走人間》、《道家思想經典文論》、《走過人生關卡》、《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莊子寓言說解》、《莊子七講》、《生命的學問十二講》、《緣命之間》、《走出莊子的逍遙路》等書。

在大學研究所開課之外,也常在民間講堂開講《老子》,沒有課程進度的拘束,聽講的朋友也沒有修習學分的壓力,真的是海闊天空,隨意揮灑。少了知識性的負擔,與學術研究的莊嚴,課堂氛圍輕鬆多了,可以把經典融入生活,經由人生的體驗與真切的感受,來解讀流動在字裡行間的經典奧義,拉近了古書與今人的距離,經典就此活化,似乎老君正現身說法,引導每一個人活出自己一生的美好,講者只是中介導讀,在若有還無間,讓每一個人可以跟老君做一個心靈的對話,與生命的印證。
《老子十二講》,是由《老子道》、《生死道》、《人間道》等三書統合而成,由於老子三書講於二十年前,某些情境已隨時間而消逝,甚或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轉,今由遠流接手重出,雖維持十二講的理序架構,卻作了相當幅度的刪減與修正,綱目更顯豁靈活,文字也更貼切生動,大大提升了全書的可讀性。雖老書新出,讀者朋友或許可以發現,在面目一新之外,此中自有新意。 
想當初,為了保有講課現場的真實感,語氣話題盡量不作更動。時隔二十年重讀,自家已不能接受課堂過於口語,而不免粗疏的論述表達,一路修飾順通下來,尤其義理解讀與生命體悟,今昔大有不同,也隨文補充,求其文字精準,而義理完足。 
《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問世以來,頗受好評,感謝遠流編輯團隊的用心,存全千古經典當該有的莊嚴相與厚重感,可與老子的生命高度與智慧深度,有一存在的呼應。作者開講老子,已有四十年之久,看《現代解讀》能以莊重厚實的姿態,出現在廣大讀者的面前,想來也對得起老君了。不過,對從未來課堂聽講的朋友而言,讀來似有難度。今《老子十二講》在一年之後,也緊接著出書,喜歡《現代解讀》的讀者朋友,可以隨《十二講》補課式的聽講下來,彌補些許無緣聽課的遺憾吧! 
或許我可以如斯說,《老子十二講》可以做為《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的前導書。先聽講,後解讀;先入門,後登堂奧。前後一以貫之,心中有道,而道在當下現前,「道法自然」,意謂每一個人生命價值的「然」,要從自身體現而來;「百姓皆謂我自然」,說的是從政者要把生命的真實美好,還給百姓自己;「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意涵在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要輔助萬物回歸自然的生息,而不敢過度開發,破壞了萬物賴以存活的生態環境。 
如是,天地自然,百姓自然,萬物也自然,天地萬物回歸「道法自然」的軌道理序中,人生不會漂泊流落,人間少了權力的干預宰制,天候地理也不會遽變,人人自在,物物自得,解讀老子,此為究竟。
 
王邦雄 序於民國百年三月淡大中文系

目次


 
第1講 人生的困苦何在?
 
第2講 為什麼我們會流落天涯?
 
第3講 人生總在相互牽引中同歸沉落
 
第4講 讓每一個人回歸他自己
 
第5講 嬰兒永不受人為的傷害
 
第6講 不為死亡留下餘地
 
第7講 水的高貴就在它承擔卑下
 
第8講 虛無的妙用無窮
 
第9講 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
 
第10講 超離俗染的素樸天真
 
第11講 無心奧藏的生成原理
 
第12講 小國寡民的桃花源
 
附錄:《老子》全文

書摘/試閱

人生的困苦何在?
 
人生總在尋求俗世的幸福,
意圖開創新局或突破困境;
而老君道家卻另作反向思考,
認為「開創」是心知的執著,「突破」是人為的造作,
此有心有為,反而困住自己,讓自己受苦。
 
心無限而物有限
 
道家覺得人生的困難出於我們有「心」,儒家則認為我們活不好是因為我們有「物」。我們是有心人,但儘管心是情意和理想,總不能夠充分的實現。因為我們有一個物,這個物是我們的牽累,叫物慾,叫物累。物慾物累,它把我們拉住,讓我們的心不能充分的展現。所以人生永遠有遺憾,我們的遺憾就是我們的心是無限的,我們真的想對別人很好,對人間很好,但有一個有限的物老是把我們拉住。例如你明明喜歡小孩,喜歡學生,但是你卻忍不住罵他,對自己身邊親近的人還會講一些有殺傷力的話;那個不是「心」講出來的,是我們的「物」講出來的。但人生的有限性在哪裡?為什麼人生會出問題 ?假如我們有心,而「心」又是一切的話,為什麼我們會有問題?因為還有物,所以人生的問題出在「物」。我們的希望在心,我們的困苦在物,我們是被物給拉住了。儒家的觀點集中在怎樣克己,怎樣去人慾,所以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如何把底下的慾化掉,而存全上面的心,是儒家的修養功夫。「克己復禮為仁」,己是指「物」的己,復禮為仁是指「心」的己,要用心來跟別人相處,而不要用物來跟別人對抗,這是儒家的基本觀念。
 
人間的希望在於愛,但是去愛以前先要修養,因為我們身上具備有不愛的因素;我們的心是愛,我們的物是不愛。你擠公車,別人跟你擠,你第一個反應是:這人真討厭,怎麼又上車了?以人的物來說,物跟物之間是有抗拒性的。因為他有了你就沒有,這個空間是他的就非你的;但心靈不會,兩個心可以在一起而不衝突,所以人跟人同心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很擠,而是感到溫暖,因為他的情意就在我的情意裡面,他的心就在我的心裡面。但是物產生一種對抗性。所以如果我們要去愛,人生的生的力量是愛的話,那是我們的心去愛,但物不愛;而人便是這二者的複合體。所以首先要把那個不愛的因素解消,那個愛的心才會充分的展現;這是儒家。
 
人生的道路在上下,而不在東西南北
 
《道德經》第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論語》也講「道」:「天下有道」、「人能弘道」、「士志於道」。中國人喜歡講道、道路。道路就是人生走的路,但為什麼是走這條路,而不走其他的路?天下都是路,為什麼獨獨今天走到這裡來?這個地方一定有道,那是老子的道。之所以走這條路,一定是它代表某一種價值,是有意義的。不然我為什麼不往相反的方向走?人生的道路首分上下,再問東西南北。「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要形而上,不要形而下。現在的人卻只問東西南北,不分上下,這才產生了問題。現在這個叫做「天下無道」,無道就是沒有形而上,全部形而下。孔子和老子都講道,兩家都認為人生一定有一個價值理想的道,我們可以去走出來。
 
所謂的價值就是美跟善。我們總在追尋美追尋善,希望盡美盡善。孔子說:「盡美矣,未盡善也。」是講武王的音樂美是美,但還沒有盡善;一直到舜的音樂才是盡美盡善,因為它把殺伐之氣都化掉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美跟善是代表人間的價值。今天我們都講真善美,事實上在過去,儒家認為真是善,道家認為真是美。道家要我們當真人,儒家要我們當一個有真性情的人、忠於自己的人。儒家講忠恕,忠就是讓真性情顯現出來,忠於自己,「盡己之謂忠」,盡到自己的真才叫忠。所以忠的觀念本來是忠於自己的意思;恕是推己,「推己之謂恕」,就是推己及人。
 
道家跟儒家都講真,人生的價值標準要嘛追求善,要嘛追求美,都要講真。人生的道路一定要通過美善,所以我們對美跟善永遠存有一份敬意,一份嚮往,總是試圖去追尋它,去實現它,去捕捉它,去擁有它。人生之所以有意義,我們之所以願意活下去,就是因為看到前程有美跟善。假定前程一無所有,我為什麼要活下去?就是因為未來的人生可以是美又是善,所以儘管再苦再累,我們還是願意活下去,因為值得我們活下去。
 
所以我們要問:你活得值不值得?活,第一個問題是事實問題,現在的生理官能欲求能不能活?如果得了絕症大概不能活了。第二個問題是價值問題,假定人生未來的歲月只是過去累積的延長,那麼我為什麼活下去?因為有未來,只要好好抓住現在,就可以擁有未來。未來是什麼?美跟善。所以一般說來,我們對於美善都有積極的肯定,無盡的嚮往,一生的追尋大概是這樣子。
 
美善是心知的執著
 
但是老子不這樣想,他不認為在本質上有美跟善的存在,美跟善「天下皆知」,但要追尋美跟善,得先問美跟善是怎麼來的?什麼叫美?什麼叫善?老子說美跟善是我們的心去知去執的。那什麼叫知?我們的心去知,就是我們去執著。去執著去知道美之所以成為美,就是對於所謂的美的內涵做一個規定:「知美之為美」,「知善之為善」,考第一志願是善,走在時代尖端、把時髦穿在身上是美,這樣我們對美跟善有了一個價值的規定。在老子的反省中,美跟善不是在本質上真的美善,是我們的心去認取,去執著過來的。我們規定了什麼是美什麼是善,通過自己的形象來說什麼是美什麼是善。譬如說白種人認為白人是最美的,某一教的教徒認為自己的教最善;所以白種人排斥有色人種,這叫「斯惡已」,而信我這個教的人才是善,那麼跟我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斯不善已」,因為他們是異教徒。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我只要有愛心,天下人都在我的愛心籠罩下,我的愛遍照全球,這是儒家的理想。道家認為心一知,一執著,這個世界就開始破裂。我們總是通過自己的形象來看人,通過自己存在的處境,如行業、階級、種族、膚色、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去看天下人,然後把美跟善定在自己的身上。既然美善在我,只要別人跟我不一樣就是有問題。這就形成猜疑,我們一直在猜測別人,不信任別人。因為我們覺得美跟善在我,而他的觀念竟然跟我不一樣,當然就對他充滿存疑、不信任。結果是逼他維護他自己,這個世界開始對抗:黨團之間的對抗,人我之間的對抗,都是這樣來的。
 
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知是執著,執著人間真的有一個客觀的美善標準擺在那裡,「放之四海而皆準,俟之百世而不惑。」但在老子的想法中,美跟善是相對的;我們執著美執著善,然後「斯惡已」,「斯不善已」,當我們規定什麼是善什麼是美時,就把跟我們不同的人貶抑、流放到不美不善的對面去了。你把標準定出來了,便會去執著它。本來天下是一體的,當我把美善定在我的種族、我的宗教信仰的時候,就把非我族類、異教徒貶到那不善不美的對面去。所以是你把一體二分了,變成對抗和破裂;雙方一旦對峙,當然各自要維護自己,證明自身是善是美。於是便有了意識型態的對抗,階級的對抗。所以從這邊來說是美善的代表,另一面便是所謂的「天涯淪落人」,就是無家可歸的人;因為美善才是我們生命的歸鄉。
 
逼出天涯淪落人
 
我們每天都回家,是因為知道家裡面有親情、有美跟善。假如家裡是個戰場,我們就不回家了。因為它已經對抗、破裂,所以我們事實上是天涯淪落人,無家可歸的人。婚姻不好的人就有這種感慨和傷痛。如果是不知善不知美,是一體常善,這樣的人生道路,老子叫「常道」。天下一體,渾然天成,沒有分別,大家都美好;我們不分什麼教,大家都有自己的宗教生活,都有自己的心靈修養,老子認為這才是永恆的道。永恆的道是每一個人能有自己的道,在這個道裡面大家都有自己,你不會覺得被流放、貶抑,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挫折的人,沒有希望的人。
 
但假如在青少年的世界裡,唯一的英雄就是考試英雄,那就不一樣了。一個有四十班的國中,它的A段班大概不會超過八班,那其他三十二班的學生都成了天涯淪落人。校長和所有老師的眼睛都看至善至美的那八班,其他的三十二班被貶到不善不美的放牛班去。所以國中三年是培養他們挫折感的三年,他們無家可歸;學校和父母都不要他,像過街老鼠,大家喊打,他哪裡有家?
 
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道就是你規定它什麼是善什麼是美,什麼是唯一的道路,這就「非常道」,因為它不再是屬於每一個人的道了。你把道給了少數人,他們成了特權階級。A段班是特權階級的學生,就像過去專制政體下的王室、皇親國戚。當你把美善定在權貴,你就得罪天下所有的人,因為他們被流放到不美不善的領域。我們應當好好想這個問題,不要老是把標準定在自己;爸爸的善,媽媽的美,對應到兒女身上永遠就是不善不美。這哪是愛他,這是跟他對抗,而且事實上是在傷害他,所以我們不能老是把美善的標準定在自己來看對方。定在自己,對方自然不善不美了,這是在逼學生離開自己,逼孩子離開自己,而我們卻又說:孩子不懂事,學生「不可教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