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YouTube訂閱人數30萬!】
知識可靠實用,一書掌握!
Dr. Rex用最簡單方法解釋複雜的醫學問題:
手腳冰凍,是否有甚麼隱藏的疾病?
為甚麼有些健康產品能降膽固醇,但醫生不建議使用?
如何不費分文有效預防中風?
漂白水可以治濕疹?
為何會突然緊張焦慮?發作時如何自救?
有五個癌症病徵最容易被忽略?
新冠疫情過後,流感將成為兒童殺手?
NMN的原理是甚麼?是否真的有抗衰老作用?
沒有艱深醫學理論,沒有難明醫學術語,
只有你和我也看得懂的醫療知識!
ü 日常健康常識 | ü 疾病徵兆 | ü 中老年健康危機 |
ü 情緒健康 | ü 癌症知識 | ü 病毒、疫苗、藥物等疑難 |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劉榮幹醫生
生於基層,成長於70年代的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MBChB),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MRCGP)。
從事家庭醫學二十多年,興趣廣泛;
攝影、旅遊、歷史、飲食、藝術都有涉獵,唯無一精通。
2022年從前線退下,和女兒及寵物貓移居英國,在人生下半場學習過另一種生活。
YouTube: Dr. Rex 醫學幼稚園
Email : drrexkindergarten@gmail.com
Instagram: drrexkindergarten
書摘/試閱
1.1手指有這樣的變化需立即求醫!
杵狀指:手指脹大像一支杵
在我還是醫學生的年代,五年的醫學院課程分為兩個階段:兩年的臨床前期和三年的臨床期。
臨床前期主要在大學校園內上課,學習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等人體科學;臨床期就會到醫院,學習關於各種疾病和醫治方法等醫學科目。當時我很期待到醫院學習,因為可以穿着白袍,看起來就像真正的醫生。
臨床期第一年學習的就是觀察各種病徵,首先學的就是看手指。原來很多病都可以從手部病徵反映出來,所以病人雖求診原因各異,但醫生經常也會查看他們的手指,以評估身體出了甚麼相關問題。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其中一個有關手指的病徵——「杵狀指」(finger clubbing),還有簡單的測試方法,看看大家有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杵是一種研磨食物的工具,杵狀指就是手指或腳趾末端腫得像一支杵。病情初起時,會出現指甲根部皮膚軟化,跟着手指會紅腫,腫得厲害時皮膚被拉扯顯得有光澤,最後所有手指頭都腫脹起來,就像一支杵一樣。
有杵狀指可能是有心肺問題或肝硬化
引起杵狀指的原因很多,最典型的原因是肺癌。
先天性心臟病也會引起這病徵:心臟有左右兩半,原本中間應有間隔分開,但有些人出生時心臟間隔有缺損,同時又有心臟血管阻塞,壓力會令右邊心臟含氧較低的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分(本來應該先輸送到肺部吸收氧氣),手指組織長期缺氧會引起杵狀指。
支氣管擴張也會引起杵狀指。肺部的支氣管因病變脹大,使黏液積聚,支氣管便容易被細菌感染發炎,甚至流血。患者有時會大量咳血,甚至有生命危險。
肺膜積膿,即是包着肺的肺膜發炎,也是另外一個會引起杵狀指的肺部問題。
除了心肺問題,肝硬化也會引起同樣的手指變化。
以上這些疾病會引起身體組織的血管缺氧,繼而導致手指頭的微絲血管變化,引起腫脹。另外,有些疾病(例如肺癌)會導致身體製造令血管增生的因子,引起手指頭的變化。
杵狀指自我檢查法
要看有沒有杵狀指,可以把兩隻食指併合在一起,朝向有光的地方。正常兩隻食指中間應該有一個菱形的透光空位。看到這個透光位,就代表沒有杵狀指。如果你把食指併合後,看不到有透光位,那就是有杵狀指。
如果有杵狀指,是否就代表一定有嚴重疾病?那不一定。部分人可能是家族遺傳,並不代表一定有病,不用過分擔心。如果有懷疑,可以去看看醫生做檢查。
1.2 不要小看手指腫脹,它可能是嚴重問題的徵兆!
水腫是身體循環系統運作出了問題
不知大家有沒有見過有水腫的人?水腫因為沒有甚麼感覺,所以有些人以為只是胖了,也有人會發現鞋子穿不下,卻不以為意,其實腳已經腫起,有時則是手指會腫脹得好像香腸一樣,如果有這些情況就必須小心,它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
人體有大量水分,一部分在血液裏面,在心臟血管組成的循環系統內流動。另一部分在血管循環系統外,在身體的各種組織裏流動,我們叫淋巴液。兩者的比例在正常狀況下有一個微妙的平衡,如果循環系統運作正常,不會出現水腫。
水腫常見原因1:心臟衰竭
如果一個人有心臟衰竭,心臟輸送血液的功能減弱,身體嘗試修正的過程中會使身體整體水分過多,淋巴液太多便會引起手腳水腫。
水腫常見原因2:腎衰竭
腎衰竭的人也會有水腫的情況。腎臟負責控制人體內的水分比例,以及電解質甚至血壓的平衡,當腎臟衰竭,體內水分不能排走,過多的水就會積聚成為淋巴液形成水腫。
水腫常見原因3:肝病
以上的原因都是身體積聚過多水分,但即使身體水分正常,如果血液裏面的蛋白質過低,也會形成水腫。原因是蛋白質能吸引住水分子,阻止其滲透到血管外成為淋巴液。
一個人如果患了肝病,會令血液內的蛋白質減少(肝負責製造血液裏的蛋白質),不能吸引住水分子,水分便會滲透到身體組織之中,所以也會出現水腫。
水腫常見原因4: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也會令體內蛋白質過低,引起水腫。營養不良初期會皮黃骨瘦,但最終會肥肥腫腫,就是因為血液中的蛋白質過少,不足以吸引住血液內的水分子,水分便會滲透出血管變成淋巴液,形成水腫。
以上都是水腫形成的常見原因,所以身體出現水腫,可大可小,平日要留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如果有疑慮,就要請醫生看看。
2.4 糖尿病可以極速攞命!注意這幾件事避免意外發生!
缺乏胰島素會導致血液酸性增加,嚴重影響身體運作
糖尿病非常普遍,相信不少家中長者都有這慢性病,不要因為它常見就掉以輕心,不小心的話,糖尿病殺人比癌症快得多!
首先說點簡單生理學:食物消化後會變成簡單的營養物質,其中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太高或太低都不好,所以必須有機制將其控制在合理水平。這機制讓血液葡萄糖過高時能進入細胞,維持血糖穩定。
想像我們身體有千千萬萬的細胞,渴望有高質素的燃料(葡萄糖)進入,好使它們能產生能量,維持正常運作,但偏偏有一扇關緊的門把大量在血液裏的葡萄糖阻隔着。能打開這道門把血液裏的葡萄糖釋放出來的,就是胰島素。
糖尿病的問題是缺乏胰島素,或者胰島素因為各種原因,效果被削弱。這樣葡萄糖因為不能進入細胞,血糖便會不受控地升高。
細胞沒葡萄糖可用,被迫使用次等燃料「脂肪酸」。雖然它也可以產生能量,但同時會產生一籃子有害的分子,稱為「酮體」(例如丙酮)。這些分子是酸性的,大量積聚會使血液酸性上升,嚴重影響身體的運作。
高血糖會導致器官衰竭
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血液中糖分飆升,過高的血糖會吸附着水分子和鉀經腎臟或尿液排洩出去,令身體嚴重脫水。血液體積在水分流失後會大幅變小,身體不夠血液供應重要器官,各器官便會逐漸衰竭,嚴重時死亡率極高。
這種情況通常在血糖控制極不理想時發生,尤其是先天性糖尿病(或稱一型糖尿病)。病情比較嚴重時患者會極度口渴、小便多、心跳快,覺得極度疲倦,甚至不省人事,有時在患者呼出的空氣裏也會有丙酮的味道。幾十年前沒有合成胰島素的日子,一型糖尿病病房裏面住滿丙酮中毒昏迷的小孩,等待死神來臨。
今天有了合成胰島素,先天性糖尿病較少出現這些危險併發症;重點是要控制好血糖,各種糖尿病的併發症風險都會大大降低。但即使平時控制得好,如有嚴重疾病(例如心臟病或肺炎),血糖會突然升高,要小心遵從醫囑調高藥物分量,以有效控制血糖。
2.10 用這個方法防止中風最有效
心房顫動,就是心房收縮失去節奏
大家經常聽見「心律不整」,這究竟是甚麼病呢?其實就是心臟跳動頻率出了問題;本文會討論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普遍到你我都有機會患上,它的病徵並不明顯,但後果可以很嚴重。
它就是——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心臟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較小的部分是一對心房,下面較大的部分是一對心室。心臟跳動時,上面的心房首先收縮,然後下面的心室緊接着收縮。心房顫動,顧名思義就是心房「顫抖」,瑟瑟發抖的意思。心房原本應該是有節奏地收縮的,心房顫抖就是說心房的收縮失去節奏,就像在冷天時發抖的樣子。
心房顫動典型病徵:經常覺得心悸、疲倦、氣喘
管控心臟肌肉收縮的訊息,是由心房傳遞至心室的。無序收縮的心房會把許多紊亂的訊息傳到心室,這樣心室也會跟着混亂地收縮。
因此心房顫動的典型病徵是心悸。另外由於心臟跳動失去規律,跳動過快,輸送血液和氧氣的功能被削弱,重要器官不夠氧氣,所以患者會經常覺得疲倦、氣喘。
心房顫動的人,脈搏會變得沒有規律
心房顫動的機會隨着年齡增長而增加,70歲以上的長者不少人都患上此症。但是因為疲倦、氣喘這些病徵很普遍,許多人會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現象。有時有些人的心房顫動是間歇性的,更難發現。
想知道家中長者是否有這種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探脈搏,心房顫動患者的脈搏是完全失去規律、失去節奏感的,典型節奏就是「撲、撲撲、撲撲、撲撲撲撲(快速)……撲、撲撲撲 (快速)……」這樣,節奏全無章法。如果家中長者經常覺得疲倦,可以替他們探探脈搏,有懷疑便儘早帶長者去醫生處做檢查。
中風機會比一般人高幾倍
可能有人覺得不過是有些氣喘,何必大驚小怪?
其實不然,不正常的心房收縮會令血液產生亂流;心房裏面有一個小凹位,叫做左心耳,如血液流動混亂不暢,會在這個小凹位形成血塊。部分血塊會脫落,並隨輸出的血液走到腦部,阻塞血管便會中風。所以有心房顫動的人,中風機會比普通人高出幾倍。
要預防中風,首要防止血塊形成
治療方面,首先要利用藥物減慢過快的心跳,因為心跳太快會令人不適,也會引致氣促。
第二,要防止血塊形成,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防止血塊形成可以預防中風,所以心房顫動的人,很多時都要長期服用薄血藥。新的薄血藥使用方便,不像以往的傳統藥物般需要經常驗血,但要提醒家中長者不要擅自停藥。
部分人因為其他疾病,使用這些薄血藥會有大出血的風險,這時可考慮動一個小手術,稱為「左心耳封堵術」,把一個像小酒塞的封堵器放在心房那個小凹位(左心耳)的出口,阻止血塊進入血液。成功的話,就真的不用服用薄血藥了。這個方法是否適合你,當然要請教醫生的意見。
4.1 你以為做這些身體檢查,就可以及早知道是否患了癌症?
癌指標升高,就代表有腫瘤?
要預防癌症,談有用的方法前,先要弄清楚甚麼方法是沒用的。
近年很多人都會不經醫生轉介,自行光顧化驗所做身體檢查,基本檢查項目一般包括「癌指標」或者「癌症指數」,通常不會只驗一種,而是驗一連串癌指標,例如CA 125是用作監察卵巢癌的指標,CA 19-9是胰臟癌的指標,CA 15-3是乳癌指標;一般人以為癌指標升高,就代表有某種腫瘤,愈早診斷到治癒的機會便愈高。
這些身體檢查價錢往往不便宜,做足全套的話更是所費不菲。我以往在診所經常跟病人說,醫療檢查和買東西不同,並不是愈貴愈好。當然,健康無價,但是許多這些檢查,包括癌指標測試,實際對診斷是否患癌的幫助不大!
這些癌指標測試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已經確診癌症的病人,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評估治療成效,以及追蹤癌症是否復發,而並非用來找出哪些人患了癌症。因為它的敏感度或準確度,並不足以確認一個人是否患癌。
癌指標測試經常出現假陽性
有些朋友的想法是,就算測試結果不太準確,但也算是為保障自己的健康多做一項檢查,相對來說花費也不多,如果真的出了問題,更可趁早治療,有利無害。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就錯了。
要知道,做這些測試並非毫無缺點。例如你做了測試,在等候結果的期間會擔心,會覺得緊張,即是俗語說的「食唔安,坐唔落」。
一旦得知某項癌指標結果是陽性的話,就更加困擾,而且後續還要進行一連串比較昂貴、複雜,或有入侵性的檢查,以確認是否真的患了那一種癌症。但最後結果往往卻是沒有問題。
原因就像我在上面提及的,由於癌指標測試不太準確,所以經常出現假陽性,意思就是,縱使測試結果是陽性,不一定代表有腫瘤,相反,測試結果是陰性,也不一定代表沒有腫瘤。而為了確認是否真的有腫瘤,你就會去做一連串後續檢查。
舉個例子,你的腸癌指標升高了,下一步自然就要去照大腸內窺鏡,結果出來卻屬正常,只是虛驚一場,不但花了一筆冤枉錢,又嚇餐死,實在很不值得。
請相熟醫生建議檢查項目,免花冤枉錢
我不是說所有癌指標測試都毫無用處,但這是比較技術性的東西,如果你懷疑自己身體可能出現問題,與其一知半解地跑去化驗所做一大堆檢查,不如請教相熟醫生,把你心中的疑慮告訴他,讓他建議你做合適的檢查。這樣不但能節省金錢,也能避免為了不存在的問題大費周章。這才是預防癌症的有效方法。
4.2 電腦掃描(CT)和磁力共振(MRI)該如何選擇?
X光可診斷骨折、內臟穿孔
在需要進行造影檢查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清楚X光、電腦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和磁力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有何分別,甚麼時候要採用哪種方法?哪一種檢查比較好?是否最貴的一定最好?
X光歷史悠久,最多人認識,它是利用放射線穿透身體。放射線會被高密度或者含鈣質的物質阻擋,在X光片上呈白色;密度低或含空氣的地方,放射線可直接通過,在X光片上呈黑色。簡單的X光已很有用,一般診斷骨折足夠有餘。
至於X光呈現的內臟器官,通常只是一個朦朧的影,但含有空氣的器官如有病變,也可以用X光診斷,例如胃潰瘍——如果胃部因為潰瘍穿了孔,空氣洩漏進腹腔,當以站立姿勢在橫膈膜附近照一張X光,就會看到一個黑色的氣泡。如果在腹腔有空氣,就代表有腸臟穿了孔。
X光加上造影劑,增加診斷準確度
有時為了增加X光診斷的準確度,也會注射造影劑,因為放射線不能穿過造影劑,例如當懷疑有腎石的時候,就會注射造影劑。造影劑會經血液由腎臟排出,把輸尿管和膀胱的形態勾劃出來,如有阻塞一目了然。
電腦掃描能較清晰看到內臟、關節和軟組織
那麼電腦掃描是甚麼?其實就是把許多X光片用電腦合成為二維甚至三維的影像。做法是人躺在床上,慢慢進入圓形的機器中,掃描後經電腦製成影像。這方法除了能顯示骨頭,內臟、關節和軟組織也能有較清晰的影像。如果要再加強清晰度,可以注射造影劑,更能看清楚病變的地方。
X光和電腦掃描都有放射性,多照無益,但一般情況下引起癌症的機會很低。
磁力共振掃描製成的影像最清晰
磁力共振掃描的原理則完全不同,它使用無線電波製成影像。磁力共振機器使用大磁鐵,在人體周圍製造磁場,掃描內部結構,經電腦合成為橫切面影像,比電腦掃描更清晰,軟組織一般都清晰可見。
實際上,要找出病況或者診斷腫瘤期數,一般都會先做電腦掃描,原因是比較經濟,時間快,再有懷疑才考慮磁力共振。
部分人不適合做磁力共振
磁力共振需要病人躺着不動半小時,進行過程很嘈吵,幽閉恐懼症患者不宜。如果身上有金屬植入物,例如起搏器或者人造心瓣,就不能做磁力共振,因為金屬在過程內會產生熱力,磁場或會損壞植入的儀器,對病人構成風險。
其實用最便宜快捷的方法達到診斷目的就最好,非不得已時才使用昂貴和複雜的技術。
4.3 正電子掃描(PET scan)可以用來預防癌症?
正電子掃描主要用於判定腫瘤位置
上一篇介紹了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這篇再介紹正電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 scan)。
正電子掃描與電腦掃描、磁力共振不同,後兩者務求得到清晰影像,判斷是否有病變,而正電子影像並不清晰,卻很有用。
正電子掃描跟X光和電腦掃描一樣有放射性,但正電子掃描的放射性源頭是注射或吃進肚的造影劑,就是有放射性的葡萄糖,正確說法是一種「示蹤劑」。正電子掃描就是尋找積聚在身體某部分的示蹤劑。
癌細胞極度活躍,需要吸收很多葡萄糖,所以示蹤劑會集中在癌組織內,被機器探測出來,但是因為影像不太清晰,只能確認癌症組織的大概位置,所以正電子掃描會和電腦掃描一起進行,以準確認出腫瘤位置。
正電子掃描主要用於已確診的癌症患者身上,用來判定腫瘤所在,以及評估治療功效。比較治療前和治療後的正電子掃描,就知道腫瘤是否已經清除。理論上,正電子掃描可以在腫瘤仍小的時候發現它,早些治療可增加存活率。
正電子掃描有假陽性和假陰性機會
有人認為在沒有病徵的人身上做正電子掃描,可以篩查所有癌症及早醫治。但是正電子掃描和其他檢查一樣,並非百分百準確,會有假陽性。這是因為癌細胞並非唯一會吸收放射性示蹤劑的細胞,有時組織發炎,細胞辛勤工作也會積聚糖分,正電子掃描也會探測出來,一旦以為這是癌症,後續的檢查代價可以很大,如果是假陽性那就得不償失。
另外,不是所有癌細胞都會積極吸收放射性葡萄糖,例如有些胃癌細胞會吸收示蹤劑,有些卻不太會,這個查不出來的情況,就是假陰性。即使做了檢查也檢測不到腫瘤,因為這些局限,所以一般還不建議廣泛使用正電子掃描作為癌症篩查方法。
做正電子掃描前的注意事項
做正電子掃描之前別做劇烈運動,因為運動會促使身體組織吸收糖分,示蹤劑(放射性葡萄糖)也會被正常組織吸收,即使有腫瘤,示蹤劑的訊號也會被減弱。
另外,糖尿病人要小心,做正電子檢查前必須控制好血糖。如果血糖高,身體充斥着大量糖分,那麼腫瘤吸收自身體內糖分可能會多過吸收示蹤劑,同樣會減弱示蹤劑的訊
號,影響測試結果。
示蹤劑有一點放射性,但一般危害不大,做完之後多喝水便可以排出體外。當然有些人也會對示蹤劑有過敏反應,但機會不太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