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滅準部、遊江南、白蓮變、鴉片禍……
從乾隆盛世到嘉慶內亂與道光外患,且看演義下回分解!
▎清朝擴張與內亂
《清史演義》以豐富的歷史敘事描繪了清朝從興起到衰落的全過程。書中首先描述了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以及與俄羅斯的邊境爭議。隨後,故事轉向內部的權力爭鬥和政治動蕩,如皇位繼承的爭議和名士的冤案。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清朝初期的擴張和鞏固權力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挑戰,包括如何平定青海、西藏和其他地方的叛亂,以及如何處理朝內的政治爭鬥和治理危機。
▎軍事征戰與文化政策
接著,書中詳細描繪了清朝的多場軍事行動,從平定內部的叛亂到對外的擴展如征服金川、緬甸等地。書中不僅記述了戰爭的戰略和戰術,也反映了當時的軍事領導如何影響到清朝的統治穩定。此外,文化政策如科舉和對宗教的控制也被提及,展示了清朝如何透過文化整合與宣傳來鞏固帝國的統治。
▎宗室與民間糾紛
清朝在鞏固統治的同時,宗室和民間糾紛頻發。《清史演義》中揭示了多起因權力鬥爭引發的內亂,如白蓮教的起義和其他宗教、民間的叛亂。這些事件不僅考驗了清朝的治理能力,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穩定和民眾的不滿情緒。書中同時記載了清朝如何透過政策調整和軍事行動來回應這些挑戰,以維持帝國的長治久安。
▎外交與晚期衰落
最後,書籍轉向清朝的外交政策和晚期的衰落。《清史演義》詳細描述了與周邊國家如俄羅斯、蒙古的交涉過程,以及如何處理與西方列強的互動,特別是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如何在逐漸強大的外部壓力下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策略,以及這些壓力如何影響帝國的內部結構和統治方式,都在書中有所展現。這部分不僅是對清朝歷史的回顧,也是對其文化和社會變遷的深刻反思。
【本書特色】:
本書是蔡東藩的《清史演義》之卷二,描繪了從施琅收復臺灣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的清代歷史。以豐富的敘事和精確的歷史細節,探討了清朝在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和文化變遷。作者特別強調了如何處理內亂、對外戰爭以及與西方列強的初次碰撞,這些事件不僅塑造了清朝的國家命運,也對整個東亞地區的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乾隆盛世到嘉慶內亂與道光外患,且看演義下回分解!
▎清朝擴張與內亂
《清史演義》以豐富的歷史敘事描繪了清朝從興起到衰落的全過程。書中首先描述了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以及與俄羅斯的邊境爭議。隨後,故事轉向內部的權力爭鬥和政治動蕩,如皇位繼承的爭議和名士的冤案。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清朝初期的擴張和鞏固權力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挑戰,包括如何平定青海、西藏和其他地方的叛亂,以及如何處理朝內的政治爭鬥和治理危機。
▎軍事征戰與文化政策
接著,書中詳細描繪了清朝的多場軍事行動,從平定內部的叛亂到對外的擴展如征服金川、緬甸等地。書中不僅記述了戰爭的戰略和戰術,也反映了當時的軍事領導如何影響到清朝的統治穩定。此外,文化政策如科舉和對宗教的控制也被提及,展示了清朝如何透過文化整合與宣傳來鞏固帝國的統治。
▎宗室與民間糾紛
清朝在鞏固統治的同時,宗室和民間糾紛頻發。《清史演義》中揭示了多起因權力鬥爭引發的內亂,如白蓮教的起義和其他宗教、民間的叛亂。這些事件不僅考驗了清朝的治理能力,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穩定和民眾的不滿情緒。書中同時記載了清朝如何透過政策調整和軍事行動來回應這些挑戰,以維持帝國的長治久安。
▎外交與晚期衰落
最後,書籍轉向清朝的外交政策和晚期的衰落。《清史演義》詳細描述了與周邊國家如俄羅斯、蒙古的交涉過程,以及如何處理與西方列強的互動,特別是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如何在逐漸強大的外部壓力下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策略,以及這些壓力如何影響帝國的內部結構和統治方式,都在書中有所展現。這部分不僅是對清朝歷史的回顧,也是對其文化和社會變遷的深刻反思。
【本書特色】:
本書是蔡東藩的《清史演義》之卷二,描繪了從施琅收復臺灣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的清代歷史。以豐富的敘事和精確的歷史細節,探討了清朝在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和文化變遷。作者特別強調了如何處理內亂、對外戰爭以及與西方列強的初次碰撞,這些事件不僅塑造了清朝的國家命運,也對整個東亞地區的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蔡東藩(西元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以豐富學識和驚人毅力完成了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越兩千餘年,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目次
臺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
三部內鬨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臺灣
暢春園聖祖殯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
畏虎將準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
滅準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
遊江南中宮截髮 征緬甸大將喪軀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
三部內鬨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臺灣
暢春園聖祖殯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
畏虎將準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
滅準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
遊江南中宮截髮 征緬甸大將喪軀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
書摘/試閱
臺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
卻說諸清將殲滅滇藩,陸續班師,到了北京,聞尚之信、耿精忠,亦已逮到治罪。原來尚之信歸命後,清廷屢促出師,他只逗留不進,及三桂已死,始從征廣西,駐軍宣武,會之信弟之孝,謀襲藩位,遣藩下人張士選赴京告密。清京遂遣侍郎宜昌阿等,馳往按問,當由都統王國棟出證罪狀。之信聞知,自廣西馳歸,襲殺國棟。宜昌阿便檄粵軍,擒歸之信,有旨賜死。之孝亦坐罪革職。尚藩完了。耿精忠亦為諸弟所劾,召至京師,交部議罪。大學士明珠首言精忠應加極刑,遂把精忠磔死。耿藩又了。唯孫延齡妻孔四貞,為太后義女,且勸夫反正,先至京師宣告,有旨實封郡主,祿贍終身。於是大赦天下,詔戶部發帑代償宿負,並減免用兵各省賦稅,特下一道明諭道:
當滇逆初變時,多謂撤藩所致,欲誅建議之人以謝過者。朕自少時,見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豈因三桂背叛,遂諉過於人?今大逆削平,瘡痍未復,其恤兵養民,與天下休息。
三藩已平,中國本部十八省及關東三省,都屬大清版圖,真成了浩蕩乾坤,昇平世界。獨有臺灣鄭經,抗志海外,偏不受清朝命令。海外田橫。先是精忠叛清時,與經同攻廣東,精忠歸閩降清,汀州、泉州、漳州等郡,皆為經所據。精忠與清親王傑書,合軍攻經收復各郡。經退守廈門,嗣復令部將劉國軒等,分路入犯,攻陷海澄,圍攻漳泉,巡撫吳興祚與將軍賴塔,出兵泉州,總督姚啟聖與提督楊捷,出兵漳州,鄭軍始退。只海澄仍為國軒所據,湖南水師萬正色,督率戰艦二百艘,由海赴閩,與興祚、啟聖等,水陸夾攻,遂復海澄,並奪回金、廈二島。鄭經及國軒,仍退據臺灣。將軍賴塔意欲招撫鄭經,省得再來纏擾,遂著人致書鄭經,意旨婉轉,頗承朝廷屢次招撫苦心。其中涉及議約不成之事,均將責任推諉於封疆諸臣,執泯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對於鄭經,則匆恕詞,信中有云:
「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眷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失時,必不復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薙髮,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不入貢,亦可也。以臺灣為箕予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與世無患,與人無爭,而沿海生靈,永息塗炭,唯足下圖之!」
鄭經得書,復請如約,只要把海澄縣作為互市公所。賴塔倒也有意允許,不意總督姚啟聖,偏說出許多後患,堅持不可。偏是漢人作梗。一場和議,化作飛灰。
鄭經有子數人,長子克最賢,頗知禮賢下士,經連年出外,一切國事都交克管理,並不聞有什麼失政。只克乃是乳婢所生,並非嫡出,家人統看他不起,不過鄭經愛寵克,又無過可摘,只得大家隱忍。嗣鄭經連為清軍所敗,退歸臺灣,鬱鬱不得志,乃效戰國時信陵君故事,日近醇酒婦人,借消愁悶,哪裡曉得酒能伐性,色足戕身,警世名言。天下沒有流連酒色的人能延年益壽,不到一二年,釀成一種頭昏目眩的病症,心腎兩虧。日漸加重,竟致不起。遺言命克嗣位,奈家人素來輕視克,群小又憚他明察,合力構謀,不怕克不死。侍衛馮錫範甘作禍首,勾通內外,此時成功妻董氏尚存,聽了左右讒言,平白地將克鴆死,擁立鄭經次子克塽為主,襲爵延平郡王。克塽幼弱,不能理事,諸事統由馮錫範決斷。錫範驕橫不法,大失人心。臺灣要保不牢了。諜報傳入內地,閩督姚啟聖非常得意,想乘此吞滅臺灣了。
姚啟聖係浙江會稽人,證明漢族。少年時已膽大敢為,後來從徵有功,康親王傑書竭力保奏,竟擢為福建總督。福建迭遭兵燹,十室九空,康親王收服耿藩,驅逐鄭氏,表面看是平靖,內容實是撩亂。當時閩中住著一王、一貝子、一公、一伯及將軍、都統各員,都帶著皇室禁旅、滿洲健兒。這班兵士,吃了百姓的糧米,占了百姓的房屋,還要百姓的子弟給他當差,百姓的妻女畀他侍寢,可憐這等小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到了康親王奉旨班師,兵士們擄去金帛,不可勝計,還有眉清目秀一班俊僕、嬌嬌滴滴的一班婦女,兵士不肯捨去,也要把他們帶回。姚啟聖假義行仁,面請康親王下令禁止,暗地裡設法償還,計捐金二十萬兩,拔還難民二萬多人,這不可謂非姚氏功德。因此閩人感激異常,多擺著長生祿位,供奉這位總督姚公。人人說亂世時難以做官,吾謂亂世時做官反易,如若不信,請看姚啟聖。啟聖暗想,人民已受籠絡,功勞還是尋常,總要做一件大大的事業,方不愧為清家柱石。適值臺灣內亂,立即奏了一本,說是臺灣主少國危,時不可失。康熙帝便令王大臣會議,內閣學士李光地請即照准,康熙帝遂降旨准奏。啟聖復力保降將施琅,材可大用,得旨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武將加文銜,也是清朝創舉。
施琅本鄭氏舊將,習知海上險要,到任後,日夕督操,練成水師軍二萬,分載戰船三百艘,指日攻打臺灣。會彗星出現,尚書梁清標及給事中孫蕙,疏陳天象告警,不宜用兵,有詔暫停進剿。施琅力主出師,朝議又遷延數月。到康熙二十二年,因施琅屢次上奏,遂如所請。
臺灣在福建東北,姚啟聖欲候北風進取臺灣,施琅獨請乘南風先取澎湖。且言:「澎湖不破,臺灣無取理,澎湖失,臺灣不戰自潰。」遂疏請力任討賊,留督臣在廈門濟餉。康熙帝又言聽計從,於是施琅遂進兵澎湖。守將劉國軒四面築垣,環列火器,把澎湖守得特別嚴密。施琅遣游擊藍理為先鋒,乘潮進薄,自乘樓船繼進。國軒令守兵連放火炮,間以矢石,自晝至夜,相持不下。忽然颶風大起,波如山立,戰船隨流簸蕩,支撐不住。國軒駕船而出,直衝樓船,施琅急督兵迎敵,猛被一箭射來,正中琅目,琅不禁失聲,幾乎跌倒。幸虧總兵吳英,見主帥受傷,一面令親卒保護施琅,一面率軍士力戰,炮矢齊發,射退國軒,大風亦漸漸平息,兩邊鳴金收兵。
次晨,施琅定計分攻,力懲前創,命總兵陳蟒,率五十艘攻雞籠嶼,總兵魏明,率五十艘攻牛心灣,自督五十六艘分作八隊,直搗中堅,仍用藍理為先鋒,另具八十艘為後應。國軒見清軍繼出,正擬堅守,仰見東南角上,微雲漸合,立命發兵。部長曾遂道:「施琅再來,必懲前轍,我軍不如固守為是。」國軒道:「今日必有大風,正可一鼓殲敵,何為不出?」曾遂問道:「主帥何以知有大風?」國軒以手指東南角,示曾遂道:「汝在海上多年,難道不知海上氣候,雲合風生,雷鳴風止麼?」曾遂喜躍而出,率領戰艦,先來迎敵。適遇一清艦駛至,舟上大書藍理二字,曾遂知清軍前鋒已到,喝令水兵接仗。此時正值盛暑,藍理裸著半體,立在船頭,兩手執著雙刀,先把敵兵劈下了數十個,敵兵見藍理凶猛,各執長槍刺來,藍理將雙刀亂削,削斷槍桿無數,又砍了好幾個敵兵。自身也著了十多槍。陡遇一彈飛來,掠過藍理肚腹,藍理向後而倒。那邊曾遂大呼道:「藍理死了!」突見藍理躍起,持刀大吼道:「藍理尚在,曾遂死了。」應對有趣。復連呼:「殺賊,殺賊!」震聲如雷。施琅聞藍理被傷,急率軍艦上前,見藍理腹破腸出,鮮血淋漓,忙令藍理弟藍瑗、藍珠,翼藍理下了小舟,掬腸入腹,裹好創處,載回營中。
說時遲,那時快,國軒已聯檣而來,接應曾遂,奮力相撲。施琅命各隊分列,人自為戰,槍戟並舉,箭彈互施,真殺得天日無光,風雲變色。突然間天空中一聲霹靂,響徹海濱,國軒不勝駭愕,曾遂以下諸將士,都相顧失色,軍心一亂,哪裡還願抵敵?眼見得敗陣退還。清軍乘勢掩殺,焚毀敵艦百餘艘,斃敵兵萬餘名,國軒倉卒退至牛心灣,遇清將魏明殺來,不敢抵當,另走雞籠嶼,又遇著清將陳蟒,前後左右,統是清兵,沒奈何逃奔臺灣去了。
施琅乘勝至臺灣,舟泊鹿耳門,膠淺被擱,敵艦復來攻擊。施琅連忙對仗,火箭火彈,互擲一陣,怎奈敵兵如蟻而來,施琅舟不能動,被他四面圍住。正緊急間,藍理搖舟來救。敵大驚,相率披靡。藍理左手執盾,右手執刀,躍上敵船,連斬巨魁十餘人,敵兵鳧水遁去。乃請施琅易舟,琅執理手,並問創疾。藍理笑道:「主帥有急,就使創裂至死,亦顧不得許多。」遂與施琅轟擊鄭軍,鄭軍退去。
卻說諸清將殲滅滇藩,陸續班師,到了北京,聞尚之信、耿精忠,亦已逮到治罪。原來尚之信歸命後,清廷屢促出師,他只逗留不進,及三桂已死,始從征廣西,駐軍宣武,會之信弟之孝,謀襲藩位,遣藩下人張士選赴京告密。清京遂遣侍郎宜昌阿等,馳往按問,當由都統王國棟出證罪狀。之信聞知,自廣西馳歸,襲殺國棟。宜昌阿便檄粵軍,擒歸之信,有旨賜死。之孝亦坐罪革職。尚藩完了。耿精忠亦為諸弟所劾,召至京師,交部議罪。大學士明珠首言精忠應加極刑,遂把精忠磔死。耿藩又了。唯孫延齡妻孔四貞,為太后義女,且勸夫反正,先至京師宣告,有旨實封郡主,祿贍終身。於是大赦天下,詔戶部發帑代償宿負,並減免用兵各省賦稅,特下一道明諭道:
當滇逆初變時,多謂撤藩所致,欲誅建議之人以謝過者。朕自少時,見三藩勢焰日熾,不可不撤,豈因三桂背叛,遂諉過於人?今大逆削平,瘡痍未復,其恤兵養民,與天下休息。
三藩已平,中國本部十八省及關東三省,都屬大清版圖,真成了浩蕩乾坤,昇平世界。獨有臺灣鄭經,抗志海外,偏不受清朝命令。海外田橫。先是精忠叛清時,與經同攻廣東,精忠歸閩降清,汀州、泉州、漳州等郡,皆為經所據。精忠與清親王傑書,合軍攻經收復各郡。經退守廈門,嗣復令部將劉國軒等,分路入犯,攻陷海澄,圍攻漳泉,巡撫吳興祚與將軍賴塔,出兵泉州,總督姚啟聖與提督楊捷,出兵漳州,鄭軍始退。只海澄仍為國軒所據,湖南水師萬正色,督率戰艦二百艘,由海赴閩,與興祚、啟聖等,水陸夾攻,遂復海澄,並奪回金、廈二島。鄭經及國軒,仍退據臺灣。將軍賴塔意欲招撫鄭經,省得再來纏擾,遂著人致書鄭經,意旨婉轉,頗承朝廷屢次招撫苦心。其中涉及議約不成之事,均將責任推諉於封疆諸臣,執泯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對於鄭經,則匆恕詞,信中有云:
「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眷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失時,必不復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薙髮,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不入貢,亦可也。以臺灣為箕予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與世無患,與人無爭,而沿海生靈,永息塗炭,唯足下圖之!」
鄭經得書,復請如約,只要把海澄縣作為互市公所。賴塔倒也有意允許,不意總督姚啟聖,偏說出許多後患,堅持不可。偏是漢人作梗。一場和議,化作飛灰。
鄭經有子數人,長子克最賢,頗知禮賢下士,經連年出外,一切國事都交克管理,並不聞有什麼失政。只克乃是乳婢所生,並非嫡出,家人統看他不起,不過鄭經愛寵克,又無過可摘,只得大家隱忍。嗣鄭經連為清軍所敗,退歸臺灣,鬱鬱不得志,乃效戰國時信陵君故事,日近醇酒婦人,借消愁悶,哪裡曉得酒能伐性,色足戕身,警世名言。天下沒有流連酒色的人能延年益壽,不到一二年,釀成一種頭昏目眩的病症,心腎兩虧。日漸加重,竟致不起。遺言命克嗣位,奈家人素來輕視克,群小又憚他明察,合力構謀,不怕克不死。侍衛馮錫範甘作禍首,勾通內外,此時成功妻董氏尚存,聽了左右讒言,平白地將克鴆死,擁立鄭經次子克塽為主,襲爵延平郡王。克塽幼弱,不能理事,諸事統由馮錫範決斷。錫範驕橫不法,大失人心。臺灣要保不牢了。諜報傳入內地,閩督姚啟聖非常得意,想乘此吞滅臺灣了。
姚啟聖係浙江會稽人,證明漢族。少年時已膽大敢為,後來從徵有功,康親王傑書竭力保奏,竟擢為福建總督。福建迭遭兵燹,十室九空,康親王收服耿藩,驅逐鄭氏,表面看是平靖,內容實是撩亂。當時閩中住著一王、一貝子、一公、一伯及將軍、都統各員,都帶著皇室禁旅、滿洲健兒。這班兵士,吃了百姓的糧米,占了百姓的房屋,還要百姓的子弟給他當差,百姓的妻女畀他侍寢,可憐這等小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到了康親王奉旨班師,兵士們擄去金帛,不可勝計,還有眉清目秀一班俊僕、嬌嬌滴滴的一班婦女,兵士不肯捨去,也要把他們帶回。姚啟聖假義行仁,面請康親王下令禁止,暗地裡設法償還,計捐金二十萬兩,拔還難民二萬多人,這不可謂非姚氏功德。因此閩人感激異常,多擺著長生祿位,供奉這位總督姚公。人人說亂世時難以做官,吾謂亂世時做官反易,如若不信,請看姚啟聖。啟聖暗想,人民已受籠絡,功勞還是尋常,總要做一件大大的事業,方不愧為清家柱石。適值臺灣內亂,立即奏了一本,說是臺灣主少國危,時不可失。康熙帝便令王大臣會議,內閣學士李光地請即照准,康熙帝遂降旨准奏。啟聖復力保降將施琅,材可大用,得旨授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武將加文銜,也是清朝創舉。
施琅本鄭氏舊將,習知海上險要,到任後,日夕督操,練成水師軍二萬,分載戰船三百艘,指日攻打臺灣。會彗星出現,尚書梁清標及給事中孫蕙,疏陳天象告警,不宜用兵,有詔暫停進剿。施琅力主出師,朝議又遷延數月。到康熙二十二年,因施琅屢次上奏,遂如所請。
臺灣在福建東北,姚啟聖欲候北風進取臺灣,施琅獨請乘南風先取澎湖。且言:「澎湖不破,臺灣無取理,澎湖失,臺灣不戰自潰。」遂疏請力任討賊,留督臣在廈門濟餉。康熙帝又言聽計從,於是施琅遂進兵澎湖。守將劉國軒四面築垣,環列火器,把澎湖守得特別嚴密。施琅遣游擊藍理為先鋒,乘潮進薄,自乘樓船繼進。國軒令守兵連放火炮,間以矢石,自晝至夜,相持不下。忽然颶風大起,波如山立,戰船隨流簸蕩,支撐不住。國軒駕船而出,直衝樓船,施琅急督兵迎敵,猛被一箭射來,正中琅目,琅不禁失聲,幾乎跌倒。幸虧總兵吳英,見主帥受傷,一面令親卒保護施琅,一面率軍士力戰,炮矢齊發,射退國軒,大風亦漸漸平息,兩邊鳴金收兵。
次晨,施琅定計分攻,力懲前創,命總兵陳蟒,率五十艘攻雞籠嶼,總兵魏明,率五十艘攻牛心灣,自督五十六艘分作八隊,直搗中堅,仍用藍理為先鋒,另具八十艘為後應。國軒見清軍繼出,正擬堅守,仰見東南角上,微雲漸合,立命發兵。部長曾遂道:「施琅再來,必懲前轍,我軍不如固守為是。」國軒道:「今日必有大風,正可一鼓殲敵,何為不出?」曾遂問道:「主帥何以知有大風?」國軒以手指東南角,示曾遂道:「汝在海上多年,難道不知海上氣候,雲合風生,雷鳴風止麼?」曾遂喜躍而出,率領戰艦,先來迎敵。適遇一清艦駛至,舟上大書藍理二字,曾遂知清軍前鋒已到,喝令水兵接仗。此時正值盛暑,藍理裸著半體,立在船頭,兩手執著雙刀,先把敵兵劈下了數十個,敵兵見藍理凶猛,各執長槍刺來,藍理將雙刀亂削,削斷槍桿無數,又砍了好幾個敵兵。自身也著了十多槍。陡遇一彈飛來,掠過藍理肚腹,藍理向後而倒。那邊曾遂大呼道:「藍理死了!」突見藍理躍起,持刀大吼道:「藍理尚在,曾遂死了。」應對有趣。復連呼:「殺賊,殺賊!」震聲如雷。施琅聞藍理被傷,急率軍艦上前,見藍理腹破腸出,鮮血淋漓,忙令藍理弟藍瑗、藍珠,翼藍理下了小舟,掬腸入腹,裹好創處,載回營中。
說時遲,那時快,國軒已聯檣而來,接應曾遂,奮力相撲。施琅命各隊分列,人自為戰,槍戟並舉,箭彈互施,真殺得天日無光,風雲變色。突然間天空中一聲霹靂,響徹海濱,國軒不勝駭愕,曾遂以下諸將士,都相顧失色,軍心一亂,哪裡還願抵敵?眼見得敗陣退還。清軍乘勢掩殺,焚毀敵艦百餘艘,斃敵兵萬餘名,國軒倉卒退至牛心灣,遇清將魏明殺來,不敢抵當,另走雞籠嶼,又遇著清將陳蟒,前後左右,統是清兵,沒奈何逃奔臺灣去了。
施琅乘勝至臺灣,舟泊鹿耳門,膠淺被擱,敵艦復來攻擊。施琅連忙對仗,火箭火彈,互擲一陣,怎奈敵兵如蟻而來,施琅舟不能動,被他四面圍住。正緊急間,藍理搖舟來救。敵大驚,相率披靡。藍理左手執盾,右手執刀,躍上敵船,連斬巨魁十餘人,敵兵鳧水遁去。乃請施琅易舟,琅執理手,並問創疾。藍理笑道:「主帥有急,就使創裂至死,亦顧不得許多。」遂與施琅轟擊鄭軍,鄭軍退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