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天天領券享優惠!
電子書
新中国同盟外交(電子書)
80折

新中国同盟外交(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8038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冷戰史實際是一部同盟興衰史。在世界地緣政治的版圖被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分割的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後與蘇聯、越南、朝鮮、阿爾巴尼亞和巴基斯坦同盟。本書按照結盟的時間順序逐一對這些同盟的形成、發展和解體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的歷史與理論,是對中國歷史中膾炙人口的經典同盟案例進行回顧和分析;第二章主要探討中蘇同盟的形成與解體;第三章分析中朝同盟關係四十年的演變;第四章的研究案例是中越同盟;第五章的研究物件是中國-阿爾巴尼亞同盟;第六章研討的是中國-巴基斯坦同盟。
這些同盟都已成往事,但釐清這些同盟形成的因素,分析他們各自的影響與作用,鉤沉他們消亡的原因,對於我們進一步理解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的對外行為及其與當時國際形勢的相互作用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盡可能依靠第一手檔案材料,嘗試向讀者呈現出一個既輝煌又挫折的新中國同盟外交的真實面貌。

作者簡介

成曉河
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副教授。主攻中國周邊外交。
成曉河從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獲取法學學士學位、從波士頓大學獲取國際關係碩士和政治學博士學位。
1989-2001年,在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工作;1997-1998年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做訪問學者;2007年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政治及中國外交;2009年在密西根大學福特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中國外交。

前言
以研究同盟政治著稱的美國學者喬治•裡斯卡(George Liska)曾言:“不提及同盟就無從談論國際關係。同樣,不研究新中國同盟外交,就無法瞭解這個國家前三十年的外交史。同盟外交在新中國的外交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鮮少有人對這一重要而又有趣的歷史現象進行過系統的研究。
在波士頓大學讀博期間,我就對新中國同盟外交很有興趣,但要把它作為我的研究方向,我有些猶豫和躊躇。一是因為歷史研究在美國的學界略顯老套,博士生們更熱衷於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研究現實問題。二是為了有別於歷史系的學生,我還需要找尋一個能夠解釋中國同盟外交的理論框架。儘管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充滿智慧的結盟策略,儘管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有著國際統一戰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總結,但它們都不足以解釋新中國的結盟行為,為此,我不得不嘗試從西方國際關係同盟理論中尋求靈感。但如何實現西方同盟理論與新中國的交實踐間的對接,是一個值得探討但卻是一個不易找到甚至永遠也找到答案的問題。三是新中國的同盟外交研究涉及至少六個國家以及他們獨特的語言,作為深受蘭克學派影響的學生,我崇尚第一手材料,甚至到了沒有第一手材料就無法搞歷史研究的地步。在網路還不甚發達、解密材料仍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我對能否獲取足夠多的第一手材料沒有把握。但對我而言,中國的同盟外交太過於有趣和重要,我決心知難而進,對新中國的同盟外交進行深入的研究。
從收集材料到論文終稿歷時四年,個中甘苦只有自己知曉。期間,我靠著每天二升的可樂,在馬友友演奏的如泣如訴的《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大提琴曲中艱難前行。2005年6月,畢業論文獲得通過。此時,我近不惑,卻成了可樂的癮君子,一聽到《美國往事》就禁不住要潸然淚下。
儘管論文僥倖通過,但我深知通過的論文缺少第一手材料。2004 年1月,中國外交部正式開始向社會開放部分解密檔案,這為我彌補論文的不足提供了契機。迄今為止,中國外交部已開放了三批檔案,包括2004年解密的大約一萬份涵蓋1949–1955年的檔案、2006年解密的大約25000多份涵蓋1956–1960年的檔案、2008年解密的41000多份涵蓋1961年–1965年的檔案。開放檔案數占同期總檔案數的比例從2004年的大約30%提高到2008年的70%。基於這些彌足珍貴的第一手材料,我對博士畢業論文進行了大幅度,甚至是顛覆性的修改。遺憾的是,2009年以來,曾率先開放外交檔案的中國外交部不再解密新的檔案,原先可以調閱的解密檔案也有很多莫名消失。2017年,我曾斗膽上書,呼籲外交部重新解密外交檔案,以便推動新中國外交史的研究,但信如泥牛入海。由於1965年以後的外交檔案尚未解密,本書不得不依賴二手材料對此後的中越、中巴和中阿同盟進行探討。
新中國頭三十年進行了三輪結盟的嘗試。第一輪發生在五十年代初。中國與蘇聯結成了法理同盟,並與越南和朝鮮結成了事實同盟。為把法國驅逐出印度支那,中國向越南秘密派出了軍事和政治顧問團;差不多同時,中國又不得不出兵朝鮮半島,挽救處於崩潰邊緣的朝鮮。中蘇同盟是新中國領導人主動謀劃的結果,中朝與中越同盟更多的是一種應激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以中國為中心的雙邊同盟彼此孤立, 相互之間並沒有形成橫向的協調機構。儘管他們地理上聯成了一片並面臨共同的對手美國,但他們未曾像蘇聯與東歐國家那樣形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集體安全性群組織。
中蘇同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危機引發了新中國第二輪結盟的嘗試。阿爾巴尼亞在中蘇兩黨1961年的爭論中站到中國一邊並成為中共堅定的支持者。這種緊密的政治關係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進一步發展成全面的政治軍事同盟。中蘇同盟從分裂到解體的演變過程中,中國與印度的關係從友好到冷淡再到敵對,直至兵戎相見。中國與印度的傳統對手巴基斯坦的關係隨即轉暖並最終結成事實同盟。
中阿、中巴同盟在六十年代的發展軌跡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政治哲學 — 意識形態掛帥與地緣安全優先 — 在中國外交中的作用。意識形態因素在中阿同盟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中巴同盟的形成顯示出地緣安全因素在中國決策中至關重要的地位。這兩種哲學同時作用於六十年代的中朝同盟,但由於處境不同和目標差異,中朝在兩種哲學的選擇上出現分歧,兩國關係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
新中國第三輪結盟延續了前兩次跌宕起伏的特性,中國同盟在整個七十年代又經歷了最後一輪分化和重組。中國與自己的宿敵美國握手言和,並曾嘗試聯手建立一個反蘇的統一戰線。中、美關係的緩和使中國與傳統的盟友越南和阿爾巴尼亞之間的關係出現難以彌合的分歧。隨著中國領導人的更換,中國與越、阿之間的齟齬和爭吵有增無減並最終在七十年代末分道揚鑣。阿爾巴尼亞對中國口誅筆伐,惡語相加;中國和越南這對“同志加兄弟”的國家不得不在戰場上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中巴同盟在七十年代經歷了第二次戰火的考驗,中國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堅定地站在巴基斯坦一邊,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巴基斯坦寶貴的幫助。
中阿和中越反目宣告了新中國同盟外交的式微。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針對第三國的、基於軍事互助基礎之上的同盟已不符合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1984年,鄧小平宣佈:“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鄧的講話儘管從官方層面中止了中國與大國結盟的政策,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完全拋棄了過去的同盟。中國與巴基斯坦事實上的同盟關係沒有發生重要變化,中國與朝鮮簽署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仍然有效。儘管如此,同盟的地位在以後的中國外交中已大不如昔。中國無意建立新的同盟,舊的同盟關係要不名存實亡,要不就蛻變成一種新的夥伴關係。
本書挑選中國與蘇聯、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和巴基斯坦五個同盟案例,嘗試分析和歸納中國結盟行為的特點特徵。這些案例差不多構成了新中國所建軍事同盟的全部家底,因而避免了案例研究中容易出現的選擇偏見。本書按照結盟的時間順序逐一對這些同盟的形成、發展和解體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
本書第一章對中國歷史中膾炙人口的經典同盟案例經行回顧和分析,試圖發現這些歷史遺產中所包含的發人深省的外交哲理以及它們與現代同盟外交理論與實踐的聯繫。本章的重點是要釐清“同盟”概念,從土生土長的中共統一戰線理論和舶來的西方同盟理論中找尋可以解釋新中國結盟行為的理論框架。本章選取“力量聚合”理論以及修正後的“安全-自主交換”理論來詮釋新中國同盟的形成與解體。本書認為,應對外部威脅是中國同盟行為的主要驅動力;意識形態在中國同盟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輔助的、第二位的作用;共同威脅的消失是導致同盟消亡的最重要因素,而同盟內部利益分配的長期不平衡則是導致同盟解體的第二重要的原因。
第二章主要探討中蘇同盟的形成與解體。蘇聯(俄羅斯)是中國的近鄰和大國。歷史上,它既是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也曾是中國的第一個現代意義的盟友。中蘇兩國有著愛恨交加的歷史恩怨。新中國與蘇聯結盟的緣由似乎無需太多的解釋,現有的研究在這方面探討得比較充分,但對中蘇同盟何時解體以及為何解體學界卻各說各話。通過參照現有的文獻和研究成果,本章認為,中蘇同盟從1950年正式締結到1959年實際解體歷時不到十年,個中原因雖然很多,但同盟內部的權力結構的變化、利益分配的不均以及對美國政策上的重大分歧是導致中蘇同盟從分歧到分裂再到名存實亡的主要原因。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既是同盟解體的結果也是原因,其作用充其量是第二位的。
第三章分析中朝同盟關係四十年的演變。中國與朝鮮有著“唇齒相依”的緊密關係,儘管中朝關係十分重要,但研究它的中國學者並不很多,中朝同盟的演變及其原因鮮為人知。新近解密的中國外交部檔案為深入瞭解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中朝關係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第一手材料。本章重點在於探討意識形態和地緣安全兩個因素對中朝同盟的影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朝同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這兩個因素相互協調,共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到六十年代,中朝兩國對這兩個因素的不同考慮導致這一經過血與火考驗的同盟關係經歷了從親密到冷淡再到親密的戲劇性演變。在對中朝同盟影響中,意識形態與地緣安全因素長期較量,此消彼長,朝鮮半島分裂分治的地緣安全現實最終成為影響中朝同盟關係演變的決定性因素。
第四章的研究案例是中越同盟。對中國而言,越南與朝鮮有著許多的共同之處:中國的近鄰;曾為中國朝貢體系的核心成員和安全緩衝地帶;領土大小相近,國家制度類似;領導人與中共首腦有著較深的歷史交情。但就中越同盟變化的程度而言,中朝同盟望塵莫及。中越兩國在共同抗擊法、美之後,兵戎相見。中越兩國如何從盟友蛻變成對手是本章重點探討的問題。本章認為,在中越聯盟的產生和解體上美蘇兩國起到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作用。如黎筍所分析的那樣,“我們兩國在某些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主要分歧在於如何看待蘇聯和美國。” 六十年代後半期越南不顧中國“反帝反修”的主張而接近蘇聯、七十年代初中國在越美酣戰之際謀求中美關係的緩和,中越在對美蘇兩國政策上的背離反映出兩國根本利益的分歧。雖然領土爭議、華人華僑等問題也在加速中越聯盟解體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作用從根源來看是派生的,在重要性上是次要的。
第五章的研究物件是中國-阿爾巴尼亞同盟。中阿相距千里,大小迥異,又缺乏歷史交情,他們結盟成就了當代國際關係中最為奇特的現象。本章的重點是進一步探討意識形態在中阿同盟中的作用。中阿聯盟在中蘇意識形態之爭中產生,卻又在尖銳的中阿意識形態紛爭中解體。意識形態確實對兩國關係的興衰有著直接的影響,但如果離開現實的國家利益,這種影響既不穩定,也不一致。兩國關係好的時候,意識形態因素起到黏合的作用,而雙邊關係惡化後,意識形態因素卻又成為爭論的焦點,並使雙邊關係更加難以駕馭。儘管阿爾巴尼亞所處地理位置超越了中國力量傳統的投送範圍,中國不可能像幫助朝鮮和越南那樣在阿爾巴尼亞遭受攻擊時提供及時而有效的幫助,但對阿而言,中國不僅是阿經援的重要來源,而且是阿軍事上唯一可以倚重的物件。這種依賴的極端不對稱導致了同盟利益分配的長期失衡, 並使之成為中阿同盟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六章研討的是中國-巴基斯坦同盟。與中國大多數的同盟國不同,巴基斯坦既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也與中國沒有太多的歷史聯繫。更為重要的是,中巴結盟前,巴基斯坦還曾是美國構建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中央條約組織》的關鍵性的成員。如果沒有中國與印度交惡,中巴恐很難成為盟友。與對其他同盟國的政策不同,中國對巴一直實施了進退有據的務實策略,一方面,一直影響中國同盟外交的意識形態因素在中巴關係上難覓蹤影,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是意識形態在中國外交中大行其道的時代,中國與蘇聯、阿爾巴尼、朝鮮和越南的關係都因意識形態問題大起大落過,中巴關係的發展卻特立獨行, 在沒有意識形態因素的干擾下平穩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在發展對巴關係中只追求有限的政策目標,這個目標既不強人所難迫使巴基斯坦退出美國主導的兩個軍事條約組織,也不要求巴基斯坦斷絕與美國的同盟關係,而是尋求與巴建立一種針對印度的事實同盟的關係。由於地緣安全的考慮成為影響中巴同盟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中巴同盟成為新中國諸多同盟中凝聚力最強、內部紛爭最少、存續時間最長的同盟。與中蘇、中越、中阿同盟形成對照的是,中巴同盟的結局十分圓滿,兩國順時應變,在上個世紀末巧妙地把他們之間同盟關係轉化為新型的不針對第三國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需要聲明的是,本書有些章節的部分內容已在學術期刊發表。
本書在寫作過程得到許多人的幫助。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導師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教授。他在美國學界以研究中國的“精英政治” 著稱,是他那個時代為數不多的能講一口流利中文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在博士畢業論文寫作的每一階段,傅士卓教授都給予我十分有益而又具體的幫助。論文的終稿包含了導師細緻入微的評論和建議。同時,我還要感謝另一位良師益友大衛•梅爾(David Mayers)教授。梅爾教授博學多才,是蘇聯(俄羅斯)問題專家,也是迄今為止我碰到的最好教授之一。雖然他有著1.90米以上的高大身材,但為人十分謙遜和藹。他在擔任系主任期間雖公務繁忙,但卻有約必應,並以最溫和的態度提出最具建設性的意見。
此外,劉波(博士生)、張磊(博士生)曾幫我將博士論文翻譯成中文;孫偉、李娜、牛勇和向思敏等同學先後説明查閱外交部解密檔案或校閱稿子。在這裡,我對他們辛苦付出表示誠摯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李慶、成柯。在我讀博、寫書期間,他們給予我極為寶貴的支持。

目次

vii • 前言
1 • 第一章 歷史與理論
2 歷史遺產
22 研究狀況
39 概念與案例
45 中共統一戰線思想
56 西方同盟理論
63 理論與實踐
67 分析框架與觀點
71 • 第二章 中國―蘇聯同盟
72 中俄同盟
79 第一次中蘇同盟
84 第二次中蘇同盟
88 同盟解體
107 結論
109 • 第三章 中國―朝鮮同盟
110 朝貢體系下的中朝關係
111 歷史上的黨際交往
114 結盟
124 中蘇論戰與朝鮮的中立
129 倒向中國
136 朝蘇關係改善與中朝關係疏遠
142 重歸於好
146 七十年代左右逢源
150 名存實亡
160 結論
163 • 第四章 中國―越南同盟
164 第一次援越抗法
169 第二次援越抗法
188 援越抗美
199 中蘇論戰中的和事佬
205 裂痕顯現
212 交換舞伴
219 結論
223 • 第五章 中國―阿爾巴尼亞同盟
225 不愉快的接觸
230 從朋友到盟友
237 蜜月
243 從分歧到分裂
251 結論
255 • 第六章 中國-巴基斯坦同盟
256 不同陣營
259 中印交惡
263 巴美矛盾
266 中巴接近
269 結盟
274 聯手反印
278 喀喇昆侖公路
288 再次考驗
297 反蘇援阿
308 從盟友到夥伴
315 • 第七章 結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0 38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