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電子書
歷史的兩個境界(電子書)
75折

歷史的兩個境界(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 元
優惠價
75150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歷史有一個淑世的精神境界,也有一個致用的實際境界; 歷史對人類有大功用,胥繫於此,書中暢論之,能發人所未發。民風關係國運,以禮樂、教化、法律、道德四者培育醇美的民風,是當國者的先務,書中慨然詳言之,論 古亦所以憂時。現代史學,務直而棄美善,重重危機已現;史學方法趨極端而不採中庸態度,紛爭已無已時。凡此,書中皆愷切言及。作者亦述及所見所聞,追記前遊,追記師友,優美與摯情,洋溢於字裡行間。

作者簡介

 杜維運

山東省嘉祥縣人,民國十七年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及歷史研究所畢業,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史學方法論》、《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中西古代史學比較》、《清代史學與史家》、《趙翼傳》、《憂患與史學》、《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等書。先後獲教育部學術獎、國家文藝獎與中國歷史學會金簡獎,生平與著述並載入第十版世界學人傳。

 

民國八十三年春天,政治大學舉行人生智慧與經驗系列講座,我寫好萬言以上的講稿,於三月二十六日宣讀,題目是〈歷史的兩個境界──淑世與致用〉,這是有憂時鈞微意的。數千年來,中國在世界萬國叢林中,是最重視歷史的國家,可是陵夷到二十世紀的今天,差不多已淪於最不重視歷史的國家。上自總統,下至庶人,已沒有多少歷史觀念;視歷史如水池中的泡沫,一瞬即逝者,比比皆是;欲盡去中國歷史而歡心者,更是滔滔者盈天下。國人無限的精神資源將盡失,可以經綸世務的利器,悉化陳跡,國家前途,陷於茫茫之域,民族命運,如臨失去航手之日,誰說這僅是一群歷史工作者的隱憂呢!
 
中國現代的史學,也瀕於危機重重之秋。現代史學所極端致力者,為用科學的方法以求真。為求真,歷史的文字,可以拙劣;歷史的內容,可以枯澀;歷史的褒貶,被認為是史學的糟粕;歷史的教育,已淪於史乘的末務;相對的觀念充斥,絕對的善惡邪正,真偽是非,不見影蹤;偏私的理論橫陳,歷史事實降落於徵不足道的地位;學術、文化的精華,不見於歷史;知識、智慧的燈塔,自歷史而滅息。所謂現代史學如此,其流所極,歷史已不再是引人入勝的作品,歷史已失去維持人類文明的功能,歷史對邪惡人所起的阻嚇作用失效了,歷史所擁有的神聖、高貴、威嚴的地位喪失了。現代史學的危機,已昭昭然在人耳目。拙著《中國史學史》第一冊〈自序〉中,曾言及此,今再刊出,藉作獻言。
 
〈民風與國運〉是一篇感慨萬千之作。從歷史上看,泱泱民風,能使國大;蓬勃民風,能使國強;民風低沉,則國勢不振;民風徵弱,則國家將亡;民風蠻悍,暴戾恣睢,則國雖存而猶亡;民風醇美,雍容典雅,則國雖亡而永存。民風關係於國運如此。然而當今的中國,泱泱大國民之風遠盪,禮義之邦的稱號難存,茫茫神州,國人勤勞、知足、和平、禮讓、仁愛、寬恕等美德,差不多都不見影蹤了;悠悠寶島,謾罵之聲盈耳,暴戾之氣瀰漫,狹義的地方主義盛行。民風如此,國運堪憂。寫此文所以略抒愛國之忱(文載《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十七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
 
〈史學方法上的兩極〉與〈耳聰目明的史學家〉兩文,是由演講稿改寫而成。多年以來,國內各大學歷史系的同學,常約我作專題演講,我在多接觸年輕人的原則下,皆欣然答允。演講稿盈積近二十篇,然而其寫成多甚匆忙,其中有浮泛處,有重複處,有不細緻處,有牽就聽眾處,不再動大手術,難以公之學林。這兩篇的改寫是嘗試,盡去注腳,希望能得到年輕讀者的共鳴。(〈史學方法上的兩極〉載於《歷史月刊》第八十四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耳聰目明的史學家〉戴於《歷史月刊》第八十六期,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韓國史家用中文寫的一部史書──標題音註《東國史略》〉與〈邵晉涵之史學〉兩文,是參加學術會議的論文。前者是在韓國漢城參加「第五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時宣讀的(民國八十年十二月載入《第五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後者是寄至「浙東學術國際研討會」宣讀的(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在浙江寧波大學舉行「浙東學術國際研討會」,我應邀參加,論文寫好,臨時有事,不克出席,由與會學者代為宣讀。現該文由《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一期刊出,時為民國八十三年元月)。自前者可以略見中國史學對韓國的影響;自後者可以看出一位極負史學盛名而所留史學作品極少的史學家,其在史學上的成就究如何。
 
〈屠寄傳〉、〈夏曾佑傳〉、〈朱希祖傳〉與〈何炳松傳〉四文,是為黨史會及國史館所寫的不長不短的傳記,主旨在呈現四位史學家的史學,生平細節,不甚詳盡。
 
〈初訪劍橋〉與〈再訪劍橋〉兩文,是追記前遊之作。〈謙虛博學的劉壽民師〉、〈古道熱腸的吳協曼教授〉與〈李大哥〉三文,是為紀念恩師與老友而寫。(〈初訪劍橋〉載《歷史月刊》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謙虛博學的劉壽民師〉載《傳記文學》第五十七卷第五期;〈古道熱腸的吳協曼教授〉戴《中央日報》副刊,民國七十八年七月七日;〈李大哥〉載《中央日報》副刊,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十九日。)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五月杜錐運自序於臺北市看山樓

目次


一、論著
歷史的兩個境界──淑世與致用
現代史學的危機
史學方法上的兩極
耳聰目明的史學家
邵晉涵之史學
韓國史家用中文寫的一部史書──標題音註《東國史略》
民風與國運
二、傳記
屠寄傳
夏曾佑傳
朱希祖傳
何炳松傳
三、述往
初訪劍橋
再訪劍橋
謙虛博學的劉壽民師
古道熱腸的吳協曼教授
李大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150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