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想像與真實:公衛女子的生活觀察札記(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優惠價
:70 折 273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巴黎擁有繽紛的色彩──她帶著樂器走向音樂節的塞納河;於博物館之夜與大眾化藝術相逢。
居住在這座已被無數人歌頌的城市裡,來自台灣的公衛女子用另一種視角,品嚐著屬於她的巴黎日常。
★現今法國人面對新冠疫情打死不戴口罩的行徑,與大思想家盧梭的名言有關?
★華麗的凡爾賽宮竟是巨大公廁,路易十四的舞會貴賓跟僕役隨地大小便?
★《美女與野獸》香波城堡複雜的螺旋梯,來自達文西幫國王偷情的貼心設計?
★歐洲最乾淨的安錫湖,每年最熱鬧的活動是法國人的龍舟競賽?
★聖母院的一場大火,揭開法國人遵循天主教文化卻不信仰的事實?
★跟著歐洲人熱血衝向歐洲盃足球賽,一日球迷體驗了什麼樣的樂趣?
公共衛生碩士陳凱潔以親身觀察、深入研究的角度,從歷史資料及在地交流中,挖掘你我不知道的真實巴黎。探討的時間跨度從中世紀衛生到2020年新冠肺炎,且除了巴黎生活,足跡更踏遍里昂、坎城、倫敦等大城,試圖對「健康」這件大事,進行第一手的文化比較與自省反思。
海明威曾說:「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每個人在宴席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席次。帶著享受盛宴的心情,貼近品嚐每道文化浪潮佳餚,那影響著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法式日常,足夠你我回味許久。
★現今法國人面對新冠疫情打死不戴口罩的行徑,與大思想家盧梭的名言有關?
★華麗的凡爾賽宮竟是巨大公廁,路易十四的舞會貴賓跟僕役隨地大小便?
★公共衛生碩士陳凱潔以親身觀察、深入研究的角度,從歷史資料及在地交流中,挖掘你我不知道的真實巴黎故事!
居住在這座已被無數人歌頌的城市裡,來自台灣的公衛女子用另一種視角,品嚐著屬於她的巴黎日常。
★現今法國人面對新冠疫情打死不戴口罩的行徑,與大思想家盧梭的名言有關?
★華麗的凡爾賽宮竟是巨大公廁,路易十四的舞會貴賓跟僕役隨地大小便?
★《美女與野獸》香波城堡複雜的螺旋梯,來自達文西幫國王偷情的貼心設計?
★歐洲最乾淨的安錫湖,每年最熱鬧的活動是法國人的龍舟競賽?
★聖母院的一場大火,揭開法國人遵循天主教文化卻不信仰的事實?
★跟著歐洲人熱血衝向歐洲盃足球賽,一日球迷體驗了什麼樣的樂趣?
公共衛生碩士陳凱潔以親身觀察、深入研究的角度,從歷史資料及在地交流中,挖掘你我不知道的真實巴黎。探討的時間跨度從中世紀衛生到2020年新冠肺炎,且除了巴黎生活,足跡更踏遍里昂、坎城、倫敦等大城,試圖對「健康」這件大事,進行第一手的文化比較與自省反思。
海明威曾說:「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每個人在宴席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席次。帶著享受盛宴的心情,貼近品嚐每道文化浪潮佳餚,那影響著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法式日常,足夠你我回味許久。
★現今法國人面對新冠疫情打死不戴口罩的行徑,與大思想家盧梭的名言有關?
★華麗的凡爾賽宮竟是巨大公廁,路易十四的舞會貴賓跟僕役隨地大小便?
★公共衛生碩士陳凱潔以親身觀察、深入研究的角度,從歷史資料及在地交流中,挖掘你我不知道的真實巴黎故事!
作者簡介
陳凱潔
1984年生。法國公共衛生高等研究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台灣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碩士。業餘自由譯者,身兼街頭藝人。在簡約而富有味道的巴黎生活裡,每道溫煦的日常,都印刻著我熱愛這座城的足跡。最大的樂趣,來自於研究城市裡的各種微觀或巨觀健康效應。而我從沒想過,走著走著就跨領域成為了作家。
部落格:
巴黎衛道 estherhealth.com
天下換日線專欄 Esther CHEN
1984年生。法國公共衛生高等研究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台灣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碩士。業餘自由譯者,身兼街頭藝人。在簡約而富有味道的巴黎生活裡,每道溫煦的日常,都印刻著我熱愛這座城的足跡。最大的樂趣,來自於研究城市裡的各種微觀或巨觀健康效應。而我從沒想過,走著走著就跨領域成為了作家。
部落格:
巴黎衛道 estherhealth.com
天下換日線專欄 Esther CHEN
序
【推薦序】劉銘恩
遙想巴黎,回憶自己的生命軌跡
這一年,因為新冠疫情,公衛議題忽然成為近在咫尺的聊天話題。從口罩的搶購,隔離的實施,洗手的推廣,疫苗的研發,到集會的人數,我們忽然對公衛科學對我們每天生活的影響,以及自我生命的渺小與脆弱,有了深刻的體悟。
這一年,也因為新冠疫情,巴黎突然變得遙不可及的陌生城市。雖然就在去年夏天,因為參加歐洲心臟醫學會,我才再次重返巴黎,享受在塞納河左岸,午後慵懶陽光裡的咖啡香。
就在這個遙遠巴黎與近距離公衛的對比中,意外地收到了為這本由公衛女子凱潔執筆,寫下她幾年前在巴黎求學,工作與旅遊的生活拾遺。讀了幾章,就發現細細咀嚼這本書的同時,也是一個把自己從疫情現實殘酷面,拉回到巴黎街頭,在緩緩呼吸中,感受著這個古老城市的自由與執著,浪漫與絢麗的寧靜時刻。
巴黎,這個曾經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到今日,她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因此,它除了總是在旅遊與攝影版面上佔有一席之地,探討有關它對於教育、娛樂、媒體、藝術、金融、政治、時尚、科學的影響,這些文字也多到無法勝數。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需要一本探討巴黎的書本?
我的答案很簡單。這本書不是要讓你多認識一點不同面向的巴黎(雖然這的確是讀完此書的額外收穫),而是要問你,懇切且溫暖的問你:
「你為何總是讓生活中的美好與你擦身而過?」
「你的生活,除了急著在每一個網美都必須打卡的景點留下屬於你的身影,你還留下什麼?」
認識凱潔,是她在負笈前往巴黎攻讀法國高等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之前的事。她當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彈得一手好琴,加上甜美嗓音的女聲高音。果然在她書中的第一章,就是以她熟悉的音樂做為開始,透過爵士酒吧的抒情樂音,緩緩譜出她對巴黎這個美麗城市的第一印象。到了法國音樂節的那個篇章,你會和我一樣,透過她充滿音樂性的文字,忍不住跟著哼著自己都感到訝異的輕快曲調。
等到她回台之後,又聽說她考上了街頭藝人的執照。你也許無緣在台北街頭的夜色中,聽到她那讓你靈魂享受安息的歌聲,但是你絕對可以在讀此書時,聆聽到她在巴黎街頭,穿梭在大街小巷,踏在古老磚塊砌成的馬路上,與生命深層感動相遇的自在旋律。
但是你可別誤會,雖然她的文字讓你感受到巴黎的活力與風采,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她領受過紮實的公衛領域訓練。加上她曾經在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在巴黎參與移民照顧協會的工作經驗,讓她的思路常常會與城市「衛生」、城市「健康」、甚至是美景當下,如何提升整體環境生活品質產生自然的聯結,這可能是你面對疫情時,更需要聆聽的真摯忠告。
當然,身為一個醫療工作者,最讓我激起內心漣漪的,是凱潔用她感受生命的短暫,所寫下的:
「永恆的美,填補滿足了短暫虛無的生命」,以及「死亡教我的事:身後的尊榮」。
我常常在面對病人生命即將逝去時,感嘆生命的短暫與有限,更感傷有多少人在人生可以自由呼吸的時刻,從未正視死亡一眼,從未反思過人生在一口氣結束之後,到底還留下了什麼。也因此,我鼓勵你在人生因黑暗籠罩而感受到絕望,或是人生因追尋擁有而感受到虛空,你都值得再一次透過閱讀去感受,這位年輕女子對生命的感恩與珍惜,以及找回你在面對死亡時,你應擁有的真實身分。
祝福你,還有機會帶著這本書,用你自己詮釋的輕快舞步走訪巴黎。
也祝福你,在每早睜開眼睛時,記得書裡提供你的全新眼光,走訪你的人生。
「不論路往哪裡走,溫柔地回顧過往,便能更包容接納現在。」
(作者為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推薦序】何弘能
凱潔是我在臺大免疫所的碩士班學生,她畢業後告訴我要到歐洲繼續進修,但並非免疫相關的基礎研究,大概是比較接地氣的實用科學,更可能是被基礎研究之艱澀嚇到了。中間不管是她想短暫的就業或需要申請學校,都會要我幫她寫介紹信,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了她的消息,想必已經穩定下來,也找到她的人生。
這個星期突然接到她的信,要我幫她的新書寫推薦序,並且告訴我她現在從事環保相關的工作。我從臺大醫院院長退休後更忙,因為凱潔只給我短短一周的時間,只好利用空檔努力讀完,趕著為她作序。很驚訝凱潔的新書竟然是一本生活札記,雖然是一本旅遊紀錄,大部分是她在巴黎進修時參觀博物館、巴黎海灘(當然是人造的)、不同城市顏色、歐洲盃、中世紀節、凡爾賽軼事、及安錫湖的遊記。書中有不少屬於她自己的生活觀察、自我反省及對大眾健康的批判,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寫巴黎、法國、歐洲的書太多了。巴黎太美了!歷史、文化、社會、藝術、人都很迷人,我自己就很迷戀它的一切,當然除了髒亂的地下鐵和不時的示威外。我的書架上有不少這類書籍,例如周品慧的「巴黎上車,臺北到站」、Peter Mayer 「My twenty-five years in provence」一系列的書,都是令人陶醉的書,現在凱潔再加上一本,希望大家會喜歡它。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作者自序】
每個人前往某個目的地,或多或少一定帶著預備。看了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雨果的《悲慘世界》或奧黛莉·朵杜主演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還有數不清描述巴黎的作品,讓想像巴黎的模樣逐漸有了形狀,於是我踏上了專屬於自己的,挖掘巴黎之旅。
海明威說過,「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一輩子跟著你,因為巴黎就像一場流動的饗宴。」。受盡恩寵的巴黎,確實稱得是華麗的盛宴;只不過,當我在巴黎街巷裡晃遊並深入地生活,發現了那場巴黎華麗的流水席饗宴,並非總是衛生可口。
在這座古老的城市裡,有太多過往及現今的交疊錯綜,面臨著無數的可能困境和轉變契機,全都深深影響著生理與心理衛生。有時扎心到令人難以接受,像是開啟鬥爭跟躁動的法國大革命;或是刺鼻難聞到無法直視,例如巴黎這座城市的必要之惡,巴黎地鐵。當我不斷回想著走過的足跡,反映的是自己早已熱愛著這座城市,促使我提筆寫下種種現實,記錄巴黎帶給當地居民的健康效應。
巴黎塞納河上總共有37座橋,其中最老的那座橋,名叫新橋。我想巴黎之於我,就是既古老卻又新穎的承繼和開始吧。當我走過巴黎後,到訪其他的城市,依然能輕易地找到巴黎的身影,繼續體會著城市生活如何形塑著人們,順道在每個腳步中展開自我對話。
以一句話簡化歸類這本書,乍看或許可稱為旅遊類別的短文小品;但請別期待看完後,會得到秘境景點以及私房商店之類的資訊。畢竟我從來沒有期許自己像個旅遊達人一般,那種熱情無比的口碑推薦能力,我差得可遠了。但願這本書帶給你留白的場景,激起了對生活之美的觸動漣漪,重新調整在城市裡奔走的呼吸。
最後,感謝秀威的編輯齊安,在我正好面對無比掙扎的2020年,收到這天外飛來一筆的邀請出書,除了讓我的文字表達上終於長進一點之外,也因為整理著文章而獲得了抽離和沈澱的時間,我很珍惜。
我還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支持和包容我所有的決定,給我自在的空間獨自去摸索,永遠在我感到慌張不知所措時,給我最需要的智慧與安慰。
然後我知道,我會繼續書寫著巴黎。
遙想巴黎,回憶自己的生命軌跡
這一年,因為新冠疫情,公衛議題忽然成為近在咫尺的聊天話題。從口罩的搶購,隔離的實施,洗手的推廣,疫苗的研發,到集會的人數,我們忽然對公衛科學對我們每天生活的影響,以及自我生命的渺小與脆弱,有了深刻的體悟。
這一年,也因為新冠疫情,巴黎突然變得遙不可及的陌生城市。雖然就在去年夏天,因為參加歐洲心臟醫學會,我才再次重返巴黎,享受在塞納河左岸,午後慵懶陽光裡的咖啡香。
就在這個遙遠巴黎與近距離公衛的對比中,意外地收到了為這本由公衛女子凱潔執筆,寫下她幾年前在巴黎求學,工作與旅遊的生活拾遺。讀了幾章,就發現細細咀嚼這本書的同時,也是一個把自己從疫情現實殘酷面,拉回到巴黎街頭,在緩緩呼吸中,感受著這個古老城市的自由與執著,浪漫與絢麗的寧靜時刻。
巴黎,這個曾經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到今日,她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因此,它除了總是在旅遊與攝影版面上佔有一席之地,探討有關它對於教育、娛樂、媒體、藝術、金融、政治、時尚、科學的影響,這些文字也多到無法勝數。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需要一本探討巴黎的書本?
我的答案很簡單。這本書不是要讓你多認識一點不同面向的巴黎(雖然這的確是讀完此書的額外收穫),而是要問你,懇切且溫暖的問你:
「你為何總是讓生活中的美好與你擦身而過?」
「你的生活,除了急著在每一個網美都必須打卡的景點留下屬於你的身影,你還留下什麼?」
認識凱潔,是她在負笈前往巴黎攻讀法國高等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之前的事。她當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彈得一手好琴,加上甜美嗓音的女聲高音。果然在她書中的第一章,就是以她熟悉的音樂做為開始,透過爵士酒吧的抒情樂音,緩緩譜出她對巴黎這個美麗城市的第一印象。到了法國音樂節的那個篇章,你會和我一樣,透過她充滿音樂性的文字,忍不住跟著哼著自己都感到訝異的輕快曲調。
等到她回台之後,又聽說她考上了街頭藝人的執照。你也許無緣在台北街頭的夜色中,聽到她那讓你靈魂享受安息的歌聲,但是你絕對可以在讀此書時,聆聽到她在巴黎街頭,穿梭在大街小巷,踏在古老磚塊砌成的馬路上,與生命深層感動相遇的自在旋律。
但是你可別誤會,雖然她的文字讓你感受到巴黎的活力與風采,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她領受過紮實的公衛領域訓練。加上她曾經在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在巴黎參與移民照顧協會的工作經驗,讓她的思路常常會與城市「衛生」、城市「健康」、甚至是美景當下,如何提升整體環境生活品質產生自然的聯結,這可能是你面對疫情時,更需要聆聽的真摯忠告。
當然,身為一個醫療工作者,最讓我激起內心漣漪的,是凱潔用她感受生命的短暫,所寫下的:
「永恆的美,填補滿足了短暫虛無的生命」,以及「死亡教我的事:身後的尊榮」。
我常常在面對病人生命即將逝去時,感嘆生命的短暫與有限,更感傷有多少人在人生可以自由呼吸的時刻,從未正視死亡一眼,從未反思過人生在一口氣結束之後,到底還留下了什麼。也因此,我鼓勵你在人生因黑暗籠罩而感受到絕望,或是人生因追尋擁有而感受到虛空,你都值得再一次透過閱讀去感受,這位年輕女子對生命的感恩與珍惜,以及找回你在面對死亡時,你應擁有的真實身分。
祝福你,還有機會帶著這本書,用你自己詮釋的輕快舞步走訪巴黎。
也祝福你,在每早睜開眼睛時,記得書裡提供你的全新眼光,走訪你的人生。
「不論路往哪裡走,溫柔地回顧過往,便能更包容接納現在。」
(作者為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推薦序】何弘能
凱潔是我在臺大免疫所的碩士班學生,她畢業後告訴我要到歐洲繼續進修,但並非免疫相關的基礎研究,大概是比較接地氣的實用科學,更可能是被基礎研究之艱澀嚇到了。中間不管是她想短暫的就業或需要申請學校,都會要我幫她寫介紹信,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了她的消息,想必已經穩定下來,也找到她的人生。
這個星期突然接到她的信,要我幫她的新書寫推薦序,並且告訴我她現在從事環保相關的工作。我從臺大醫院院長退休後更忙,因為凱潔只給我短短一周的時間,只好利用空檔努力讀完,趕著為她作序。很驚訝凱潔的新書竟然是一本生活札記,雖然是一本旅遊紀錄,大部分是她在巴黎進修時參觀博物館、巴黎海灘(當然是人造的)、不同城市顏色、歐洲盃、中世紀節、凡爾賽軼事、及安錫湖的遊記。書中有不少屬於她自己的生活觀察、自我反省及對大眾健康的批判,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寫巴黎、法國、歐洲的書太多了。巴黎太美了!歷史、文化、社會、藝術、人都很迷人,我自己就很迷戀它的一切,當然除了髒亂的地下鐵和不時的示威外。我的書架上有不少這類書籍,例如周品慧的「巴黎上車,臺北到站」、Peter Mayer 「My twenty-five years in provence」一系列的書,都是令人陶醉的書,現在凱潔再加上一本,希望大家會喜歡它。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作者自序】
每個人前往某個目的地,或多或少一定帶著預備。看了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雨果的《悲慘世界》或奧黛莉·朵杜主演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還有數不清描述巴黎的作品,讓想像巴黎的模樣逐漸有了形狀,於是我踏上了專屬於自己的,挖掘巴黎之旅。
海明威說過,「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一輩子跟著你,因為巴黎就像一場流動的饗宴。」。受盡恩寵的巴黎,確實稱得是華麗的盛宴;只不過,當我在巴黎街巷裡晃遊並深入地生活,發現了那場巴黎華麗的流水席饗宴,並非總是衛生可口。
在這座古老的城市裡,有太多過往及現今的交疊錯綜,面臨著無數的可能困境和轉變契機,全都深深影響著生理與心理衛生。有時扎心到令人難以接受,像是開啟鬥爭跟躁動的法國大革命;或是刺鼻難聞到無法直視,例如巴黎這座城市的必要之惡,巴黎地鐵。當我不斷回想著走過的足跡,反映的是自己早已熱愛著這座城市,促使我提筆寫下種種現實,記錄巴黎帶給當地居民的健康效應。
巴黎塞納河上總共有37座橋,其中最老的那座橋,名叫新橋。我想巴黎之於我,就是既古老卻又新穎的承繼和開始吧。當我走過巴黎後,到訪其他的城市,依然能輕易地找到巴黎的身影,繼續體會著城市生活如何形塑著人們,順道在每個腳步中展開自我對話。
以一句話簡化歸類這本書,乍看或許可稱為旅遊類別的短文小品;但請別期待看完後,會得到秘境景點以及私房商店之類的資訊。畢竟我從來沒有期許自己像個旅遊達人一般,那種熱情無比的口碑推薦能力,我差得可遠了。但願這本書帶給你留白的場景,激起了對生活之美的觸動漣漪,重新調整在城市裡奔走的呼吸。
最後,感謝秀威的編輯齊安,在我正好面對無比掙扎的2020年,收到這天外飛來一筆的邀請出書,除了讓我的文字表達上終於長進一點之外,也因為整理著文章而獲得了抽離和沈澱的時間,我很珍惜。
我還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支持和包容我所有的決定,給我自在的空間獨自去摸索,永遠在我感到慌張不知所措時,給我最需要的智慧與安慰。
然後我知道,我會繼續書寫著巴黎。
目次
推薦序_劉銘恩
推薦序_何弘能
作者自序
爵士與巴黎:活在當下的遺忘地窖
巴士底:革命歷史留給你
博物館之夜:深夜裡與你相逢
巴黎都知道:巴黎女人的優雅
再思巴黎:奧斯曼與天際線高度
巴黎海灘:在城市裡健康的涼快一夏
Ménilmontant半日遊有感:永恆的美,填補滿足了短暫虛無的生命
走進先賢祠,死亡教我的事:身後的尊榮
聖誕之後:聖誕樹的 second life
你的城市是什麼顏色:巴黎擁有一切色彩,包括度假
法國音樂節:(我)上街玩音樂
法國網球公開賽:天氣決勝負的壓力美學
歐洲盃:揭開瘋狂一日球迷的心理
人群中,你仍應該保有自己:淺談自由、平等、博愛
聖母院大火:政教分離與真正的信仰自由
拜訪巴比松:震撼世界前的溫和寧靜
Provins 中世紀節:時空錯置,今夕是何年
奧維小鎮的光輝:黑暗苦難之中,梵谷不孤單
凡爾賽軼事:你聞所未聞的凡爾賽宮
反覆的新冠疫情,何為法國止住疫情浪潮的關鍵?
美女與野獸:重遊香波城堡(上)
美女與野獸:重遊香波城堡(下)
ONLY LYON:在里昂遇見小王子及其他(上)
ONLY LYON:在里昂遇見小王子及其他(下)
在你最美麗的時刻:歐洲最乾淨湖泊,安錫湖(上)
在你最美麗的時刻:歐洲最乾淨湖泊,安錫湖(下)
坎城影展筆記:坎城比影展更迷人
葡萄牙歷險記:曬太陽之社會心理流行病學調查
不專業城市筆記:巴黎vs.倫敦
推薦序_何弘能
作者自序
爵士與巴黎:活在當下的遺忘地窖
巴士底:革命歷史留給你
博物館之夜:深夜裡與你相逢
巴黎都知道:巴黎女人的優雅
再思巴黎:奧斯曼與天際線高度
巴黎海灘:在城市裡健康的涼快一夏
Ménilmontant半日遊有感:永恆的美,填補滿足了短暫虛無的生命
走進先賢祠,死亡教我的事:身後的尊榮
聖誕之後:聖誕樹的 second life
你的城市是什麼顏色:巴黎擁有一切色彩,包括度假
法國音樂節:(我)上街玩音樂
法國網球公開賽:天氣決勝負的壓力美學
歐洲盃:揭開瘋狂一日球迷的心理
人群中,你仍應該保有自己:淺談自由、平等、博愛
聖母院大火:政教分離與真正的信仰自由
拜訪巴比松:震撼世界前的溫和寧靜
Provins 中世紀節:時空錯置,今夕是何年
奧維小鎮的光輝:黑暗苦難之中,梵谷不孤單
凡爾賽軼事:你聞所未聞的凡爾賽宮
反覆的新冠疫情,何為法國止住疫情浪潮的關鍵?
美女與野獸:重遊香波城堡(上)
美女與野獸:重遊香波城堡(下)
ONLY LYON:在里昂遇見小王子及其他(上)
ONLY LYON:在里昂遇見小王子及其他(下)
在你最美麗的時刻:歐洲最乾淨湖泊,安錫湖(上)
在你最美麗的時刻:歐洲最乾淨湖泊,安錫湖(下)
坎城影展筆記:坎城比影展更迷人
葡萄牙歷險記:曬太陽之社會心理流行病學調查
不專業城市筆記:巴黎vs.倫敦
書摘/試閱
拜訪各家各戶 看盡各種美
凡爾賽宮讓我想起了以前流連於法國各家門戶的日子。若以一句話平鋪直敘我在法國的生活,「到名人家作客」算是頗為貼切。不論是雨果位於孚日廣場1(Place des Vosges)一角落的小公寓、巴爾札克那點綴隱身在Passy2的樓房、香頌女王琵雅芙(Édith Piaf)出生於巴黎19區的尋常老百姓平房、國王法蘭索瓦一世的狩獵宮香波城堡(Château de Chambord)、以至於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等等,走入了樣貌平凡或精緻質感的家,我便穿越到不同時代的法國文化與歷史。各家各戶擁有各自時代的獨特地位,但凡爾賽宮的氣勢,絕對是我所看過最宏偉且最華麗的。
由路易十四打造數十年的凡爾賽宮,對後世的主宰力首先當然是巴洛克建築本身。即便少了那批晚了350年仍未寄出的紅色大理石,這座宮殿的富麗堂皇絲毫不扣分。路易十四在位時期的時間共72年,是歐洲君王專政中最長的一位;作為一位施行極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在他統治之下的法國國力達到鼎盛,名號自然傳遍四方,橫跨了整個歐洲。於是他在凡爾賽宮建立的風格跟喜好,成為歐洲各個王朝統治者的模仿對象,像是服裝時尚、飲食文化、舞蹈戲劇等等,無一不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力。
簡單來說,路易十四帶領之下的17世紀法國是歐洲主流代表,沒有人想被邊緣化,各國王室都加快腳步追隨著主流。講法文是基本款外,男男女女都必須學著法式皇家的奢華時尚風,如男士帽、大拋袖口、高跟鞋、無止盡的蕾絲。修習時尚之餘,對於味道也得講究,首先循著路易十四對香氣的執著,之後打造專屬自己的香水,每天浸泡在不同香味中。還有高貴優雅的法式宮廷飲食與陳列方式,在參觀完凡爾賽宮之後,回到自家進行完美抄襲複製。至於路易十四建立的芭蕾跟戲劇,成為之後歐洲近200年貴族的禮儀跟教養準則,當時若不會跳也至少必須懂得欣賞品味,才顯得有文化。
作為法國最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凡爾賽宮的外觀是法國常見的古典樣式,但建築內部裝飾則滿滿是華麗的巴洛克風格,視線所及的全都是追求極致藝術的呈現。像是美到不可思議的壁畫、雕刻細膩複雜的巴洛克曲線、奢華高調的水晶吊燈、鋪上金箔跟大理石相間的房間門邊或四周圍、各種人物浮雕以及雕像等。這座披著沈穩古典外衣、而內在富有奔放巴洛克式的偉大建築物,一建成後,馬上成為歐洲王室爭相仿效的宮殿。
或許是讀過的歷史作祟,造訪鏡廳是我每次進入凡爾賽宮最期待的部分。空間寬敞之外,鏡子跟窗戶對映而加深了金光閃閃,佩服法國人對美的執著跟追求。透明又反射的視覺效果,把超現實的感官刺激,濃縮聚集在這座大廳中。
衛生條件極度落後 華而不實的凡爾賽宮
但若說到居住所需的基本必備,凡爾賽宮的原始讓人暈倒。17世紀的歐洲對於衛生的態度跟認知,若以今日的眼光來衡量,絕對讓人難以想像。中世紀的人們對於日常穢物的處理方式是就地解決,當自家的化糞池或尿壺滿了後,直接往窗外丟撒、或直接排放到街道,是唯二的處理方式。由於長期以來的衛生知識凍結,又缺乏有效的污水處理系統,因此到了17世紀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執政年代,當他下令擴大建造奢華的凡爾賽宮,但裡面像樣的廁所卻少得可憐,似乎也不足為奇。
當時,凡爾賽宮容納的不僅是國王王后,還有數不盡的皇室僕人、國家大臣、貼身侍衛、地方貴族等,以及受邀拜訪的各國皇室或是本國達官顯要,想要上個廁所方便一下,是件異常困難的大事。最終他們採取的方式,是承襲法國人過去的習慣――隨地大小便。換個說法形容,整個凡爾賽宮就是一座巨大公共廁所。這畫面是否過於奔放。
路易十四在位時間很長,執政後期的他花了很多時間在宴會娛樂上,讓貴族在沒日沒夜的舞會中耗盡力氣,毫無時間想著叛變。想像著受邀賓客在宴會上又吃又喝,再跳個社交舞,彼此高談著各自的精心打扮後,由於忍不住尿意或便意,於是在角落又拉又尿的模樣。空氣中瀰漫著屎尿的惡臭懸浮微粒,溢滿了整個皇宮,很難不對這座巨大廁所的骯髒混亂感到作嘔。如果當時有人設計成人尿布,搞不好會變成一種流行。
那些年那些時代 各自成就的特殊氛圍
回到那則訂貨新聞的後續進展。儘管訂貨人路易十四早就消逝在歷史中,但皇室建材還是得履行交貨的程序,送抵至訂貨人的家。這是很合理的安排。
依照現有的運輸流程,最多一週就能讓凡爾賽宮的管理人員簽收訂單。但負責運貨而被採訪的大理石協會會長Khalid Massoud表示,運送過程將會依照17世紀的作法:先以馬車運送大理石到米迪運河,沿著運河穿過卡爾卡松、土魯斯、波爾多後,再透過海運到魯昂,沿著塞納河流進巴黎,最後到達凡爾賽宮。估計大概3到4年後,凡爾賽宮就能收到這批紅色大理石了。
以遵循古法的運貨方式,緬懷古早人做事的時間概念,真是浪漫。但古人收貨的焦急等待一定漫長到讓他們絕望,而我們現在卻稱這等待無比浪漫。就好比以現今的衛生角度,看幾世紀前不可思議的惡臭環境,古人肯定覺得我們大驚小怪。彼此難以理解對方,只不過是因為時代的滾輪推動技術,大大改變了價值觀。
所以,凡爾賽宮還是繼續走浪漫華麗的皇室路線吧,怎麼想都比較適合它。前面敘述的惡臭衛生史、包括巨大廁所的部分,看看就好。不要被影響噢。
【反覆的新冠疫情,何為法國止住疫情浪潮的關鍵?】
這一年來,法國受盡了摧殘。原本規劃回巴黎的計畫,一從春、夏、秋直到即將進入冬天,面對COVID-19 不止息的蔓延,我的計畫只得繼續停擺中,暫時不曉得何時能成真。未知的病毒當然難防,但法國真的太失控了。真要說什麼原因,顯而易見的歸咎於兩大癥結點:沒有自覺的社會,和永遠慢半拍的政府管理手段。不論是春季的第一波疫情,或秋季捲土重來的第二波疫情,政府彙集意見不夠快速、作法又反覆,民眾要不無所適從,更多的是選擇繼續過自己的生活,以致於從決策、制度到整體社會,從上至下崩盤地非常徹底。
第一波疫情 毫無自覺釀成全體承受災難
回想上半年病毒第一波肆虐的當下,法國新聞界首先關注更多的不是病毒,居然是人種之間的交流攻防戰。一場新冠肺炎讓華人成為眼中釘,例如看到華人出沒在公共場合,就懷疑病毒跟著來;甚至媒體帶起歧視風向,打出了黃色警戒( 暗示黃種人是禍害) 的聳動標題。我一位巴黎的好友Gloria,3月時傳了訊息給我,說著她在法國里昂遇到的親身奇事(歧視)。
3月的某個週二Gloria出差到里昂,在火車上她全程戴著口罩。抵達當地火車站之後,叫了輛計程車。待她上車後,法國人計程車司機立刻問她:「妳從哪裡來的?」
「我從巴黎來。」
司機帶著想一探究竟的口氣繼續問道:「那妳是哪裡人?」
「中國人,怎麼了?」她緊接下去說:「我已經兩年沒有回過中國,我是來這裡出差的。這樣你放心了吧。」
接著,Gloria話鋒一轉,借機教訓司機:「你才更要小心吧。天天載著各式各樣的人,你更應該要戴口罩。你知道嗎,最該保護的就是你自己。這時候最可怕的就是像你們這樣的人,超級無知,blablabla....」
Gloria說,儘管司機態度並沒有很惡劣,但一看到亞洲人戴口罩的臉孔,馬上問對方哪裡來,感覺還是挺差的。而那短短不到3分鐘的交流過程,完全顯現了法國人被要求封城居家隔離前的態度。遇上了從未見過的全新病毒,首先討論的是戴口罩屬於有問題的人,特別是黃種人。當時跟一位法國朋友聊起口罩,他脫口而出說:「我們法國人就是不喜歡戴口罩。」。確實,口罩不是他們生活會出現的民生品;我在法國的四年來,從沒在任何公共場合或街上看到戴口罩的法國人,甚至我曾進出醫院幾次,也沒什麼口罩的印象。但COVID-19大流行是特殊緊急情況,這不只是進步或落後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已。如果不是一整個民族欠缺自覺,「生病了才會戴口罩,這樣的人根本不應該出現在公共場合;而既然根本沒有生病,外出時為什麼需要戴口罩」的法式思維居然仍適用於此時,那造成後來無法控制的慘況不是剛好,而是必然的結局。
18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盧梭說過:「自由不在於自己的意志,而在於不受其他事物脅迫,也不讓別人受自己脅迫。」。200多年後的法國人只著重個人自由而輕忽甚至污衊他人自由,這就是上半年疫情剛爆發時的現實法國社會。
歧視風浪結束後,法國官員們總算動起來,開啟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封城,直到6月15日全境解封。防疫能成功的關鍵,是以個人應有的社會責任遵循所有與群體有關的措施;而法國疫情第二波又起的原因,除了官方的政策欠缺組織無法實行貫徹外,最主要的仍是法國人民大多享受權利而不願履行義務,缺乏自覺面對病毒。像是不戴口罩、不願受14天的隔離等防疫基本知識常被忽略,或是要求各地酒吧關閉以禁止群眾活動的措施,因為私人派對蓬勃而生,使禁令根本形同虛設,諸如此類的行徑,在我看來,她實在很不像受社會契約拘束的老牌共和國家。
第二波疫情 慢半拍的指揮調度從一而終
歷經封城、居家隔離、限制外出等命令的法國,疫情逐漸趨緩,於暑假時恢復了以往的度假活動。聽說朋友依舊如往年一般規劃出遊,或到北部或往南法,彷彿一切已回到正常的生活步調,脫離了之前苦悶的抗疫日常。但事實的真相是,現在真的回不去了,病毒其實從未離開過。
時間回到8月底,當時面對媒體的詢問,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出預防第二波疫情爆發的戰略,已說出「不排除再次封城」的可能性。9月之後,幾乎每一天都有各式各樣的專家官員會議;從地方到中央馬不停蹄的檢討,聚焦如何減低病毒肆虐、避免醫院負荷量達臨界點的緩衝措施等。但每天對外的發言皆毫無明確決定,又或者太多想法而一再拖延決策,包括隔離從14天變成7天、定點隔離或是居家隔離、未落實追蹤可能受感染族群、學校防疫措施、要求商家餐館關門等等,不斷更新的防疫細則,民眾很難搞清楚政府到底要做什麼,疫情也不受控而持續惡化,加重了社會更抗拒規定的心理反應。
10月之後的法國政府依舊搖擺,單日新增確診人數近2萬名的情況下,馬克宏還是不鬆口更嚴格的封城命令。就這樣一路撐到10月下旬,確診人數不斷創新高,最後實在扛不住了,馬克宏再度發表電視談話,對人民宣布將要實施第二次為期1個月的全國封鎖,減少群眾之間的接觸。從8月底到10月底,足足花了兩個月,才做出了封城居家隔離的決策。經濟學家應該有很充足的時間以各種統計模型評估經濟損失,公衛專家也肯定做過封城可減少傳染、進而提早使基本傳染數R0值小於1的各種計算,遠在台灣的我觀看這一切,看不懂法國官方需要耗上兩個月做出慢半拍決策,到底是為了什麼。
防疫崩盤 年終再努力一搏
第二波新冠肺炎的疫情爆發後,徹底說明了法國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失敗的。當然,日子仍必須照過,明天醒來又將是全新的一天,我的計畫總有那麼一天會到來,能平安無虞地回到巴黎拜訪老友。而對於法國或全球各國的公衛醫療系統而言,至少掌握COVID-19的程度已經比年初多上許多,嘗過的苦頭不會有所白費的。只是能否在錯誤中修正,光政府有決心絕對不足。措施的力度不夠所造成的危機,將使人民繼續鬆懈地無自覺生活,恐怕疫情不會這樣就消逝,而會糾纏著法國直到2021,或者更久……
凡爾賽宮讓我想起了以前流連於法國各家門戶的日子。若以一句話平鋪直敘我在法國的生活,「到名人家作客」算是頗為貼切。不論是雨果位於孚日廣場1(Place des Vosges)一角落的小公寓、巴爾札克那點綴隱身在Passy2的樓房、香頌女王琵雅芙(Édith Piaf)出生於巴黎19區的尋常老百姓平房、國王法蘭索瓦一世的狩獵宮香波城堡(Château de Chambord)、以至於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等等,走入了樣貌平凡或精緻質感的家,我便穿越到不同時代的法國文化與歷史。各家各戶擁有各自時代的獨特地位,但凡爾賽宮的氣勢,絕對是我所看過最宏偉且最華麗的。
由路易十四打造數十年的凡爾賽宮,對後世的主宰力首先當然是巴洛克建築本身。即便少了那批晚了350年仍未寄出的紅色大理石,這座宮殿的富麗堂皇絲毫不扣分。路易十四在位時期的時間共72年,是歐洲君王專政中最長的一位;作為一位施行極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在他統治之下的法國國力達到鼎盛,名號自然傳遍四方,橫跨了整個歐洲。於是他在凡爾賽宮建立的風格跟喜好,成為歐洲各個王朝統治者的模仿對象,像是服裝時尚、飲食文化、舞蹈戲劇等等,無一不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力。
簡單來說,路易十四帶領之下的17世紀法國是歐洲主流代表,沒有人想被邊緣化,各國王室都加快腳步追隨著主流。講法文是基本款外,男男女女都必須學著法式皇家的奢華時尚風,如男士帽、大拋袖口、高跟鞋、無止盡的蕾絲。修習時尚之餘,對於味道也得講究,首先循著路易十四對香氣的執著,之後打造專屬自己的香水,每天浸泡在不同香味中。還有高貴優雅的法式宮廷飲食與陳列方式,在參觀完凡爾賽宮之後,回到自家進行完美抄襲複製。至於路易十四建立的芭蕾跟戲劇,成為之後歐洲近200年貴族的禮儀跟教養準則,當時若不會跳也至少必須懂得欣賞品味,才顯得有文化。
作為法國最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凡爾賽宮的外觀是法國常見的古典樣式,但建築內部裝飾則滿滿是華麗的巴洛克風格,視線所及的全都是追求極致藝術的呈現。像是美到不可思議的壁畫、雕刻細膩複雜的巴洛克曲線、奢華高調的水晶吊燈、鋪上金箔跟大理石相間的房間門邊或四周圍、各種人物浮雕以及雕像等。這座披著沈穩古典外衣、而內在富有奔放巴洛克式的偉大建築物,一建成後,馬上成為歐洲王室爭相仿效的宮殿。
或許是讀過的歷史作祟,造訪鏡廳是我每次進入凡爾賽宮最期待的部分。空間寬敞之外,鏡子跟窗戶對映而加深了金光閃閃,佩服法國人對美的執著跟追求。透明又反射的視覺效果,把超現實的感官刺激,濃縮聚集在這座大廳中。
衛生條件極度落後 華而不實的凡爾賽宮
但若說到居住所需的基本必備,凡爾賽宮的原始讓人暈倒。17世紀的歐洲對於衛生的態度跟認知,若以今日的眼光來衡量,絕對讓人難以想像。中世紀的人們對於日常穢物的處理方式是就地解決,當自家的化糞池或尿壺滿了後,直接往窗外丟撒、或直接排放到街道,是唯二的處理方式。由於長期以來的衛生知識凍結,又缺乏有效的污水處理系統,因此到了17世紀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執政年代,當他下令擴大建造奢華的凡爾賽宮,但裡面像樣的廁所卻少得可憐,似乎也不足為奇。
當時,凡爾賽宮容納的不僅是國王王后,還有數不盡的皇室僕人、國家大臣、貼身侍衛、地方貴族等,以及受邀拜訪的各國皇室或是本國達官顯要,想要上個廁所方便一下,是件異常困難的大事。最終他們採取的方式,是承襲法國人過去的習慣――隨地大小便。換個說法形容,整個凡爾賽宮就是一座巨大公共廁所。這畫面是否過於奔放。
路易十四在位時間很長,執政後期的他花了很多時間在宴會娛樂上,讓貴族在沒日沒夜的舞會中耗盡力氣,毫無時間想著叛變。想像著受邀賓客在宴會上又吃又喝,再跳個社交舞,彼此高談著各自的精心打扮後,由於忍不住尿意或便意,於是在角落又拉又尿的模樣。空氣中瀰漫著屎尿的惡臭懸浮微粒,溢滿了整個皇宮,很難不對這座巨大廁所的骯髒混亂感到作嘔。如果當時有人設計成人尿布,搞不好會變成一種流行。
那些年那些時代 各自成就的特殊氛圍
回到那則訂貨新聞的後續進展。儘管訂貨人路易十四早就消逝在歷史中,但皇室建材還是得履行交貨的程序,送抵至訂貨人的家。這是很合理的安排。
依照現有的運輸流程,最多一週就能讓凡爾賽宮的管理人員簽收訂單。但負責運貨而被採訪的大理石協會會長Khalid Massoud表示,運送過程將會依照17世紀的作法:先以馬車運送大理石到米迪運河,沿著運河穿過卡爾卡松、土魯斯、波爾多後,再透過海運到魯昂,沿著塞納河流進巴黎,最後到達凡爾賽宮。估計大概3到4年後,凡爾賽宮就能收到這批紅色大理石了。
以遵循古法的運貨方式,緬懷古早人做事的時間概念,真是浪漫。但古人收貨的焦急等待一定漫長到讓他們絕望,而我們現在卻稱這等待無比浪漫。就好比以現今的衛生角度,看幾世紀前不可思議的惡臭環境,古人肯定覺得我們大驚小怪。彼此難以理解對方,只不過是因為時代的滾輪推動技術,大大改變了價值觀。
所以,凡爾賽宮還是繼續走浪漫華麗的皇室路線吧,怎麼想都比較適合它。前面敘述的惡臭衛生史、包括巨大廁所的部分,看看就好。不要被影響噢。
【反覆的新冠疫情,何為法國止住疫情浪潮的關鍵?】
這一年來,法國受盡了摧殘。原本規劃回巴黎的計畫,一從春、夏、秋直到即將進入冬天,面對COVID-19 不止息的蔓延,我的計畫只得繼續停擺中,暫時不曉得何時能成真。未知的病毒當然難防,但法國真的太失控了。真要說什麼原因,顯而易見的歸咎於兩大癥結點:沒有自覺的社會,和永遠慢半拍的政府管理手段。不論是春季的第一波疫情,或秋季捲土重來的第二波疫情,政府彙集意見不夠快速、作法又反覆,民眾要不無所適從,更多的是選擇繼續過自己的生活,以致於從決策、制度到整體社會,從上至下崩盤地非常徹底。
第一波疫情 毫無自覺釀成全體承受災難
回想上半年病毒第一波肆虐的當下,法國新聞界首先關注更多的不是病毒,居然是人種之間的交流攻防戰。一場新冠肺炎讓華人成為眼中釘,例如看到華人出沒在公共場合,就懷疑病毒跟著來;甚至媒體帶起歧視風向,打出了黃色警戒( 暗示黃種人是禍害) 的聳動標題。我一位巴黎的好友Gloria,3月時傳了訊息給我,說著她在法國里昂遇到的親身奇事(歧視)。
3月的某個週二Gloria出差到里昂,在火車上她全程戴著口罩。抵達當地火車站之後,叫了輛計程車。待她上車後,法國人計程車司機立刻問她:「妳從哪裡來的?」
「我從巴黎來。」
司機帶著想一探究竟的口氣繼續問道:「那妳是哪裡人?」
「中國人,怎麼了?」她緊接下去說:「我已經兩年沒有回過中國,我是來這裡出差的。這樣你放心了吧。」
接著,Gloria話鋒一轉,借機教訓司機:「你才更要小心吧。天天載著各式各樣的人,你更應該要戴口罩。你知道嗎,最該保護的就是你自己。這時候最可怕的就是像你們這樣的人,超級無知,blablabla....」
Gloria說,儘管司機態度並沒有很惡劣,但一看到亞洲人戴口罩的臉孔,馬上問對方哪裡來,感覺還是挺差的。而那短短不到3分鐘的交流過程,完全顯現了法國人被要求封城居家隔離前的態度。遇上了從未見過的全新病毒,首先討論的是戴口罩屬於有問題的人,特別是黃種人。當時跟一位法國朋友聊起口罩,他脫口而出說:「我們法國人就是不喜歡戴口罩。」。確實,口罩不是他們生活會出現的民生品;我在法國的四年來,從沒在任何公共場合或街上看到戴口罩的法國人,甚至我曾進出醫院幾次,也沒什麼口罩的印象。但COVID-19大流行是特殊緊急情況,這不只是進步或落後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已。如果不是一整個民族欠缺自覺,「生病了才會戴口罩,這樣的人根本不應該出現在公共場合;而既然根本沒有生病,外出時為什麼需要戴口罩」的法式思維居然仍適用於此時,那造成後來無法控制的慘況不是剛好,而是必然的結局。
18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盧梭說過:「自由不在於自己的意志,而在於不受其他事物脅迫,也不讓別人受自己脅迫。」。200多年後的法國人只著重個人自由而輕忽甚至污衊他人自由,這就是上半年疫情剛爆發時的現實法國社會。
歧視風浪結束後,法國官員們總算動起來,開啟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封城,直到6月15日全境解封。防疫能成功的關鍵,是以個人應有的社會責任遵循所有與群體有關的措施;而法國疫情第二波又起的原因,除了官方的政策欠缺組織無法實行貫徹外,最主要的仍是法國人民大多享受權利而不願履行義務,缺乏自覺面對病毒。像是不戴口罩、不願受14天的隔離等防疫基本知識常被忽略,或是要求各地酒吧關閉以禁止群眾活動的措施,因為私人派對蓬勃而生,使禁令根本形同虛設,諸如此類的行徑,在我看來,她實在很不像受社會契約拘束的老牌共和國家。
第二波疫情 慢半拍的指揮調度從一而終
歷經封城、居家隔離、限制外出等命令的法國,疫情逐漸趨緩,於暑假時恢復了以往的度假活動。聽說朋友依舊如往年一般規劃出遊,或到北部或往南法,彷彿一切已回到正常的生活步調,脫離了之前苦悶的抗疫日常。但事實的真相是,現在真的回不去了,病毒其實從未離開過。
時間回到8月底,當時面對媒體的詢問,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出預防第二波疫情爆發的戰略,已說出「不排除再次封城」的可能性。9月之後,幾乎每一天都有各式各樣的專家官員會議;從地方到中央馬不停蹄的檢討,聚焦如何減低病毒肆虐、避免醫院負荷量達臨界點的緩衝措施等。但每天對外的發言皆毫無明確決定,又或者太多想法而一再拖延決策,包括隔離從14天變成7天、定點隔離或是居家隔離、未落實追蹤可能受感染族群、學校防疫措施、要求商家餐館關門等等,不斷更新的防疫細則,民眾很難搞清楚政府到底要做什麼,疫情也不受控而持續惡化,加重了社會更抗拒規定的心理反應。
10月之後的法國政府依舊搖擺,單日新增確診人數近2萬名的情況下,馬克宏還是不鬆口更嚴格的封城命令。就這樣一路撐到10月下旬,確診人數不斷創新高,最後實在扛不住了,馬克宏再度發表電視談話,對人民宣布將要實施第二次為期1個月的全國封鎖,減少群眾之間的接觸。從8月底到10月底,足足花了兩個月,才做出了封城居家隔離的決策。經濟學家應該有很充足的時間以各種統計模型評估經濟損失,公衛專家也肯定做過封城可減少傳染、進而提早使基本傳染數R0值小於1的各種計算,遠在台灣的我觀看這一切,看不懂法國官方需要耗上兩個月做出慢半拍決策,到底是為了什麼。
防疫崩盤 年終再努力一搏
第二波新冠肺炎的疫情爆發後,徹底說明了法國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失敗的。當然,日子仍必須照過,明天醒來又將是全新的一天,我的計畫總有那麼一天會到來,能平安無虞地回到巴黎拜訪老友。而對於法國或全球各國的公衛醫療系統而言,至少掌握COVID-19的程度已經比年初多上許多,嘗過的苦頭不會有所白費的。只是能否在錯誤中修正,光政府有決心絕對不足。措施的力度不夠所造成的危機,將使人民繼續鬆懈地無自覺生活,恐怕疫情不會這樣就消逝,而會糾纏著法國直到2021,或者更久……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