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世上所有紛爭的燃點,不是國與國,從非我「族」類視角,才知戰火何以難熄。(電子書)
70折

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世上所有紛爭的燃點,不是國與國,從非我「族」類視角,才知戰火何以難熄。(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70336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同樣是多民族國家,新加坡被譽為融合典範,緬甸卻不斷爆發人道危機。
◎中國明明由五十幾個民族組成,中共政權為何就要打壓維吾爾族跟藏族?
◎土耳其少有基督徒,希臘幾乎沒有伊斯蘭教……因為宗教也是一種「民族」。

你能解釋甚麼是「民族」嗎?跟「國家」的形成條件有何不一樣?
為何一個民族會分裂成很多國家?例如波蘭、捷克、俄羅斯都屬斯拉夫族,
彼此未必是兄弟之邦,反而有滅國之恨;

或者雖然大家同屬一國,內部卻存在好多好多民族,像是
印尼有超過三百個民族,包括爪哇族、馬來族、巽他族等,
乍看好亂啊,怎麼可能合組一國的?

其實,民族的定義遠比國家複雜,
指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或血緣等領域,有普遍同胞或夥伴意識的族群。

本書作者山中俊之是日本前外交官,大阪大學國際公共政策博士,
擔任外交官期間,他曾走訪全球96個國家,
從美國西海岸的巨大科技產業,到最貧窮的農村、貧民窟,他深刻體會到,

世上「難以化解」的戰爭、糾紛、仇視(世仇),
像是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經濟磨擦、地域衝突……
最大肇因不是因為國與國立場殊異,而是非我「族」類:
我們是,或不是同一個民族。

只要其中一項要素出現分歧 (最常見的是宗教),就可能造成衝突。
像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間的戰爭,就是因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對立;
庫德族曾是鄂圖曼帝國的一部份,在帝國瓦解後,他們成為失去國家的民族;
緬甸佛教徒占90%,就排斥甚至鎮壓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羅興亞人……。

本書從民族地緣政治角度出發,
說明各民族的發展與價值觀,只要理解世界民族史,
就能理解這群人為何執意要打仗、該怎麼和解。

◎亞洲,多民族融合後的結局

.印尼超過三百個民族,受荷蘭殖民後,才有了「我們是一個國家」的想法,
於是人民利用馬來語系創造新語言「印尼語」,順利團結各民族。

.緬甸是由緬族、撣族、克倫族、孟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
政府否定少數群體,所以歧視並殺害屬於少數派信仰伊斯蘭的羅興亞族。
這是目前世上最嚴重的非人道民族問題之一。

◎ 歐洲:因外交而通婚,又因宗教而對立

.英國的王位繼承,其實就是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紛爭。
而愛爾蘭民族為了天主教信仰而持續抗爭,更衍生出20世紀的獨立戰爭。

.比起以色列是專為猶太教與猶太民族建立的國家,
波蘭曾有信仰各異的民族,包括韃靼人(伊斯蘭教)、波蘭人(天主教)、
哥薩克人(東正教)等一起居住,卻因民族獨立運動,
導致波蘭在1795年被瓜分,國家消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得以復國。

◎ 美洲新大陸:原住民與移民的融合與對立

.北美存在白人原住民、黑人、亞裔、拉丁裔。
但美國的種族與民族並未融合,只是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範圍。
拉丁裔、黑人多住東海岸、西海岸;白人多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鄉村;
美國原住民就被強制遷移到「印地安保留地」,鮮少離開這裡。

.巴西混血太多,連人民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種族,
這裡很少發生種族歧視,但只要你「窮」,不管什麼膚色都會被歧視。

還有,中東沒有民族問題,卻有複雜的宗教鬥爭,所以爆發兩伊戰爭;
澳洲被英國殖民後,歐洲人歧視白皮膚以外的種族,
更拆散澳洲原住民親子,把兒童關進收容所;
加拿大與美國都是多民族國家,為何加拿大沒有嚴重的種族歧視?

世上所有紛爭的燃點,不是國與國,
從非我「族」類視角,才知戰火何以難熄。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山中俊之
作家、兵庫縣藝術文化觀光職業大學教授、神戶情報研究所大學教授、Global Dynamics公司董事。
1968年出生於兵庫縣,自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後,於1990年加入外務省,曾赴任埃及、英國與沙烏地阿拉伯,負責中東外交與地球環境問題等。曾任總理口譯(阿拉伯語)並參加過聯合國大會。離開外務省後,於2000年加入日本綜合研究所公司,2009年獲稻盛和夫選為InaRIS院士,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鑽研國際關係。
劍橋大學研究所碩士(開發學)、高野山大學研究所碩士(佛教思想、比較宗教學)、BBT大學研究所MBA、大阪大學研究所國際公共政策博士。
著作則有《闖蕩世界96個國家的前外交官告訴你,商務菁英的必備素養:世界5大宗族入門》等。


【譯者簡介】
黃筱涵
從事出版翻譯10年以上,譯作超過150本書。但比起譯作數量,更重視從作者們身上獲得的知識。希望未來能持續以這些知識為基礎,不斷拓展翻譯之路。
譯有《東大名譽教授的歷史講堂!建築裡的世界史圖鑑》、《用年表學藝術史》、《LinkedIn活用大全》等書。

世界紛爭,源自於民族問題

近年來,人們很常使用「脈絡」(context)一詞,意思是「關於現象、發言或是事件,其背景或前因後果」。
舉例來說,我曾在網路上看過一篇美國短文:「這就像我童年時的週五晚餐,非常特別。」
這是連國中生也能輕易閱讀的文章,但若沒釐清脈絡,就無法理解這段句子的真正意思。因此我要請各位一起來思考,這裡的「特別」指什麼。
「作者應該是懷念童年時和家人的回憶。」
可以說,像這樣光看字面上意思的人,完全沒有讀懂這段文字。因為「英文理解能力」不等於「文章的解讀能力」。
也有些人會想:「所謂的特別是指家庭的溫暖嗎?」、「就我的情況來說,我週五去補習,父母必須在週末前把工作告一個段落,所以回家時間也特別晚。等到週日,家人才會聚在一起,邊吃晚餐邊看電視劇《海螺小姐》。這樣一想,為什麼作者會懷念週五呢?」這些疑問正是進一步理解這段文字的基礎。
但如果你夠了解民族的歷史,看到這段文字時,能馬上解讀背後的來龍去脈,並解釋:「既然是週五全家聚在一起吃特別的晚餐,那麼作者可能是猶太人。」
猶太教有個習俗叫做安息日(Sabbath,又稱沙巴特),《舊約聖經》(對猶太教徒來說就是《聖經》)提到,安息日是「神創造天地六日後,休息的第七天」。猶太教徒將週六視為安息日,從週五太陽下山至週六太陽下山,禁止勞動。
猶太人占以色列人口七四%,每逢安息日,都會有許多公司、電車、巴士與銀行放假。猶太教甚至嚴格定義「點燈也是勞動」,因此虔誠的猶太教徒,至今仍會在安息日的前一天傍晚點亮蠟燭。由於「做飯也是勞動」,因此安息日的晚餐,會以方便事前完成的美味沙拉、湯品與燉煮料理為主。這是全家開心交談的時光,也是神聖的一刻,所以會禁止使用手機和看電視。
因此,試著解讀這段文字的脈絡,就會發現的「特別」,是指「如童年安息日的晚餐一樣,靜謐、莊嚴又傳統的家庭氣氛」。此外,作者還寫了「童年」二字,所以也可以解讀出,「寫出這段文字的人,是猶太裔美國人,所以可能他現在沒那麼認真遵守宗教儀式了」。是否具備解讀出「在美國的猶太人與以色列猶太人不太一樣,很多人沒有那麼嚴格遵守教規」的能力,會影響人們最後得出的結論。
現在只要拿出手機,就能迅速獲得豐富的資訊。除了國內外新聞外,連學術論文也可以透過Google 學術搜尋(Google Scholar)檢視。即使撰寫語言是英語以外的語言,AI翻譯精準度也正日益提升,對語言能力沒信心的人也能充分利用。因為我們正處在人人都能平等獲取資訊的世界,所以面對同一份資訊時,是否能解讀脈絡,連帶影響手中資訊的質與量―我是這麼認為的。
脈絡一詞也帶有「讀空氣」的意義。儘管文章中沒有明確表達出來,只要能共享文化與價值觀,感受到其蘊含的背景,便能釐清及理解脈絡。
舉例來說,日本人聽到《海螺小姐》時,會聯想到開朗溫暖的家庭,是因為這部戲藏有日本文化與價值觀。幾乎所有日本人都知道這部電視劇,是1969年起,長年播放有關大家庭的故事,所以會解讀出「家庭、早期日本、因週日即將結束而感到輕微憂鬱」這樣的脈絡。
要確實解讀出對方的話或文字,就必須學習對方擁有的文化與價值觀,也就是「民族」的知識。

世界史,就等於民族的歷史

許多博學多聞的人都表示「人們都應了解歷史」,雖然這句話是事實,但我認為不了解民族,就無法理解歷史。換句話說,整個世界史就是民族的歷史。
「要培養文化素養,就得理解歷史與宗教都源自於民族。」
有些人認為「文化素養與工作無關」、「這是種崇高的興趣」,但是當今世界發生的所有問題,幾乎都與民族有某種關係。看待各種紛爭、差距、種族歧視、民族主義的崛起、國家緊張關係造成的經濟摩擦時,能否理解這些事物與民族有關,會影響你的視角及想法。
面對各種事件,能從一個現象來解讀脈絡,或僅止於表面理解,可說是一般人與菁英之間的差別。

不理解民族,就無法從後疫情世界倖存

我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外交官這條路,去過埃及、英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我曾在埃及平民生活圈的宿舍待兩年,學習屬於伊斯蘭教的埃及人文化與價值觀,親身體驗中東的貧富差距,以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紛爭。我也曾擔任首相的阿拉伯語口譯、參與過紐約的聯合國大會等,現在從事以大學教職員為主的全球人才開發顧問暨研修講師。
走訪世界96個國家,從美國西海岸的巨大科技產業到最貧窮國家的貧民窟、農村,我都見過,因此得出結論:面對種族、民族、宗教、所得與性別等差異,能否理解對方的文化與價值觀,並產生同理心,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身處不斷朝著全球化邁進、重視多元化的時代,我認為跨越立場的共感能力非常重要。
但是隨著2020年起,新冠肺炎蔓延,我的想法也產生了少許變化──「不只菁英,所有人都應理解民族」。
因為疾病在全球大流行,使各種問題都浮上檯面。那就是「別人把自己國家的病毒帶進來」這種偏見所造成的歧視與切割。
因為新冠肺炎的傳染源是中國武漢,使歐美對亞洲人的歧視變得更加嚴重,排他主義在全球掀起風潮,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是比傳染源更可怕的威脅。
疾病在全球流行,也讓人聚焦於貧富差距。能在家遠端工作,且收入沒受影響的富裕階層,與從事運輸、食品製造販售、醫療等重點工作(Essential work)的低所得階層,生活出現極大差異。
美國的低所得階層以黑人等有色人種居多,其他國家的難民與移民也面臨更嚴苛的經濟困境,這使得貧富差距與種族、民族問題越難以切割。
也就是說,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的處境,仍會產生明顯的差距。歧視、偏見、貧富差距、隔閡與存活在世界上的所有人息息相關,這使我認為不只菁英,每個人都應理解民族。
我在浮現這種想法時,邂逅了美佳子.布雷迪(Mikako Brady)的《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這本書的故事背景是英國的前底層中學,是一部講述擁有日本人母親與愛爾蘭人父親的男孩,在多元環境中成長的非虛構作品。
這本書清楚說明「sympathy」 與「empathy」 差異, 按照本書的說法,sympathy(同情)是「感情、行為、理解」,而empathy(同理)則是「理性機能、能力」。

――也就是說,同情是人類遇到可憐人、有困擾的人、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所抱持的感情,不必特別努力也會自然產生。但同理卻不同。是面對理念或信念與自己不同的人、不怎麼可憐的人時,去想像對方想法的能力。因此同情或許可以說是種感情狀態,同理則是理性的機能。

兩者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同理―「努力理解文化、宗教與立場皆異的民族」,對身處尊重多樣化社會的我們來說,十分必要。
如果大家都很像、不太爭執、語言沒有太大差異……人們會因缺乏多元而變得無知,想像力變得貧乏。多元能孕育嶄新文化,可以說是創新的根源。
民族是包括語言、宗教、歷史與藝術文化的龐大主題,我在書中盡可能的整理重點。推薦序一
試圖理解民族是個漫長的社會再造

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劉仕傑

在臺灣,「民族」是令人困惑的詞彙。其原因不單是本書作者山中俊之所提到的,該詞沒有相對準確的英文翻譯,在臺灣過去的歷史脈絡及至政治現實中,我們談到民族時,內心或多或少有疑惑甚至心虛。
最好的例子是,在理解臺灣當代文化時,我們如何自我稱呼和定位?在多年前的黨國教育中,大多數人的自我認知是「中華民族」,但問問現在的年輕一代,認為自己屬於中華民族的人,恐怕越來越少。
如果不是中華民族,那我們該如何自我認同?是「臺灣民族」嗎?如果要談所謂的「臺灣民族性」,那又是什麼?假設在國際舞臺上,要穿戴屬於自己國家的民族服飾,哪種服裝能代表臺灣民族?哪一個菜系,最能代表臺灣的飲食風味?這些都是我們難以定義民族的原因。
在臺灣,國族建立(nation-buiding)、種族(ethnicity)以及族群(ethnic group)等,是極具複雜且交互影響的概念。
正因如此,我們對於外來民族的理解及想像,常常過於單薄,甚至偏頗。作者認為日本人對於外來民族的理解興趣不高,事實上,臺灣也有類似的狀況。
我的10年外交官生涯中,曾有幸派駐與臺灣同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的邦交國帛琉,發現許多帛琉當地的語言文字,與臺灣原住民語言有共通之處。當然,臺灣的原住民語言也非單一構成。
儘管在臺灣與帛琉的雙邊外交關係維繫上,我們常常強調,兩國同屬於南島語系,但現實上,臺灣是一個高度西化的國家,客觀來說,南島文化在臺灣社會並非主流的存在。相較之下,帛琉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語言、文化或政治制度等層面,處處都能看見南島文化。例如,帛琉的傳統社會制度下,設有女王及酋長(南大酋、北大酋),而這些傳統領袖並非點綴性的存在,而是具備崇高社會地位及政治權力。此外,帛琉屬於母系社會。凡此種種,便不難看出,儘管同屬於南島語系,臺灣跟帛琉存在諸多差異。
作者亦談到現在社會的移民及難民問題,我認為這對臺灣的讀者來說,極具啟發性。臺灣社會甚少認真討論所謂移民(migrant)、流散(diaspora)、難民(refugee)等概念的意義,一部分原因是自身的政治問題尚未解決,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對於國際事務的了解常常聚焦於花邊新聞,而非系統性的思辨。
在香港《逃犯條例》及反送中事件後,臺灣社會曾試圖討論開放香港居民遷移來臺的可能性,但事實證明,不但社會討論度不高,甚至許多香港人對外表示,他們對臺灣的移民法規制度感到失望,甚至決定轉往英國。
若認真討論港人來臺一事,恐需萬字長文。但若簡言之,或可視為臺灣尚未嚴肅思辨民族一詞的脈絡,以及背後的政策成本,自然難以深入討論民族相關議題,。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大批烏國人民逃往波蘭等國。民族的遷徙、流動及融合,在歐洲漫長的歷史中屢見不鮮,相信這也能進一步啟發臺灣人對民族一詞的思考。
誠心推薦大是文化所出版的《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願我們都能在思辨的過程中更能理解彼此的差異。

(本文作者為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擁有10年外交經歷,曾外派美國及帛琉,著有《我在外交部工作》,現旅居東南亞。)

推薦序二
從認識民族,培養國際觀

資深外交官、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及行政院模範公務員╱呂慶龍

當我接到大是文化邀請推薦日本前外交官山中俊之的著作《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時,心生讚嘆,認為資訊必定多元豐富,大有看頭。
我從事涉外事務工作42年,其中26年奉派在國外任所,看到作者除了參加國際會議外,竟有機會走訪96個國家,仔細觀察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差異、民族、區域與國家發展及競爭、種族問題、宗教傳播、貧富差距、教育與交流、國際衝突、全球關注議題等諸多領域。他在書中分享親身經歷及見聞,以客觀立場,平實又中肯的態度,撰寫內容,充實且理性分析以及有趣的解讀,帶給各行業有識之士──特別是領導人物──諸多省思與啟示,確實難能可貴。
這些經驗分享固然能擴展現代人對世界的認知、了解異方。
不論是外交專業人員在爭取與捍衛國家利益時,或者是正進行國際貿易或處理國際事務的人士,都有很多機會前往不同國家或地區,累積不同經驗。
我從省嘉中(按:國立嘉義高中的舊稱)畢業時,國文老師楊鳳威先生贈勉對聯:「學問是他人的經驗,經驗才是自己的學問」。我在拜讀《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後,更加同意這種看法。
作者透過外交官經驗,及擔任不同職務而行走各處的觀察力與優質表達力,以宏觀角度看世界關切的議題,寫下全球發展所面臨挑戰的背景、現狀及期許(融合),提供讀者們深刻認識世界,了解各國努力推動國家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甚至促進世界和平……進而萌生諸多期待(即使無解)。
除此之外,作者在第14章,不諱言的客觀解說、探討日本的現況;在第15章,也以理性與專業素養來探討歧視問題,內容值得仔細拜讀。
在臺灣,我們從1950年代的貧窮困頓生活,發展到今天表現亮麗,在全球超過兩百個國家(包含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中,竟在2021年,名列全球第21大經濟體、第18及15大進出口國家。我認為本書正可強化我們培養國際觀點,「知己知彼,疼惜臺灣,繼續努力」的能耐,欽羨之際樂於推薦,敬祝閱讀愉快!

(本文作者為資深外交官、派駐法國代表擔任祕書、顧問、特任大使等,共計16年。支援臺灣爭取重返聯合國〔4次〕及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案,也曾為澎湖灣爭取加入世界最美海灣組織。)

目次

推薦序 1 試圖理解民族是個漫長的社會再造╱劉仕傑
推薦序 2 從認識民族,培養國際觀╱呂慶龍

序 世界紛爭,源自於民族問題

第 1 部 現代人必備的民族地圖

第 1 章 民族不等於種族,也非國籍
第 2 章 民族的構成:語言、文化、宗教

第 2 部 亞洲,多民族融合後的結局

第 3 章 東亞:受中國影響(打壓)最嚴重
第 4 章 東南亞:這裡是宗教大熔爐
第 5 章 南亞:多面貌的印度文化世界

第 3 部 歐洲:因外交而通婚,又因宗教而對立

第 6 章 西歐:殖民地統治造成全球民族問題
第 7 章 東歐:在德國與俄羅斯之間擺盪
第 8 章 俄羅斯與前蘇聯:兼具歐洲與亞洲的兩面性

第 4 部 在分裂中受苦的中東、非洲

第 9 章 中東: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三大民族
第 10 章 非洲:民族與語言,遭歐美列強撕裂

第 5 部 美洲新大陸:原住民與移民的融合與對立

第 11 章 北美:白人、黑人、亞裔、拉丁族裔大融合
第 12 章 中南美洲:與歐洲文化相剋的原住民文化
第 13 章 大洋洲:亞洲化的白人國家

第 6 部 今後世界的民族與種族

第 14 章 日本的民族問題
第 15 章 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第 16 章 移民與難民,人跟錢一起動起來

結語 發揮民族共感力,緩解大滅絕時代

書摘/試閱

緬甸的民族主義,爆發羅興亞問題

緬甸是由緬族、撣族、克倫族、孟族、羅興亞族⋯⋯各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現在全世界的非人道民族問題中,羅興亞族與維吾爾族的規模最大。
雖然葉門內戰(按:葉門自2014年起進行至今的內戰,兩個集團及其支持者各自宣稱代表葉門政府)非常嚴重的人道危機,但是相較於民族問題,這更偏向因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對立,而造成的宗教問題,可以說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代理戰爭。但是維吾爾族與羅興亞族則是不折不扣的民族問題。
我於2019年曾造訪緬甸視察,試著訪談當地的政府相關人士、媒體以及商務人士。當時的我越想深入探討羅興亞問題,所有人越是輕描淡寫,這份態度令我驚訝。
羅興亞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雖然無法確定是否為正確數字,據說緬甸有80萬名羅興亞族、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則有40萬名。從沒有明確國籍且居住在各地等特點來看,羅興亞族與歐洲的羅姆人(按:也稱為吉普賽人,為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相當類似。
儘管緬甸人口現在有近70%是緬族,這裡仍舊屬於多民族國家。歷經數個王國後又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48年才完成獨立,然而政局不穩的緬甸又於1962年爆發軍事政變。此軍事政權宣布了「緬甸式社會主義」並否定少數群體,相對於占90%的佛教徒,屬於少數派的伊斯蘭教徒――羅興亞族被視為非法滯留而慘遭迫害。
(按:緬甸式社會主義是在政變後不久,以聯邦革命委員會所寫的經濟論述,作為經濟發展藍圖,減少外國在緬甸的影響,並增加軍隊的作用。然而,多數學者認為緬甸式社會主義是一個封閉、貧窮、排外的失敗政策,令緬甸從亞洲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成為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羅興亞族支持當時對抗軍事政權、追求民主化的國務資政(按:緬甸自2016年起設立的政治職務,其地位被外界視為相當於實行議會制前的緬甸總理)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因此觸動了軍方的逆鱗,遭到更嚴重的鎮壓。
據說1990年代只剩下30萬人的羅興亞族,為尋求活路欲前往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卻遭拒絕並遣返回緬甸。接著緬甸聲稱「羅興亞族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來的非法移民」、「這些沒有國籍的人,不是我們的國民」,並將他們送進難民營。一部分的羅興亞人組成武裝勢力與緬甸軍發生衝突,甚至造成了傷亡。泰國、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也拒絕接受羅興亞族,讓他們無處可去。
從國際角度來看,一個民族會被視為無國籍者,很明顯是對民族的歧視,是不被容許的人道問題。但是我訪問的緬甸人們都大言不慚表示:「驅趕沒有國籍的非法移民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偷竊、掠奪,才過分。」甚至還斬釘截鐵的說:「是歐美的媒體搞錯了。」
儘管我造訪緬甸時同行的日本商務人士表示:「日本企業對緬甸很有興趣,但是羅興亞問題鬧到這個地步,會讓人對投資感到猶豫。」緬甸方仍反駁道:「我國沒有羅興亞這個民族,所以沒有問題。」、「緬甸是多民族國家,有撣族、克倫族以及孟族,所以我們沒有民族間的歧視。」
儘管視察團成員聽得目瞪口呆,但這就是緬甸人的見解。聽著緬甸人的話,我不禁覺得這與印度的種姓制度很像。初見面的印度人告訴我:「雖然印度有種姓制度,但是沒有歧視問題。」隨著我和印度人關係變得親近後,他們坦承:「其實還是有種姓歧視的問題。」
但是羅興亞問題已經超越單純的歧視想法。由於這不是伊斯蘭基本教義而是佛教基本教義,宗教問題也糾纏其中,使問題更加嚴重並陷入膠著。
宗教與語言同樣都是構成民族的重要因素。
會產生令人難以容忍的羅興亞問題,就是緬甸人在宗教上否定其他民族。

英國是四個國家組成的聯合王國

許多人容易把「英國」當成一個國家思考,但是其正式名稱為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這四個地區,從某個角度來說,它們是獨立國家,而這些國家的聯合政權――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簡稱UK)的首都是倫敦。
印歐語系凱爾特語族中,有個分支是蓋爾語,而現今的英國領土與愛爾蘭領土自古以來,都是由說著蓋爾語的凱爾特裔民族居住。後來衍生出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這些國家,至今各自仍保有一定程度的獨特文化。
英格蘭的起源,是日耳曼裔盎格魯―撒克遜人在5世紀來到這裡並建立國家,他們在1066年被法國諾曼人征服。可以說,「盎格魯―撒克遜加上諾曼」是現在英格蘭人的原型。但後來法國與英格蘭爆發百年戰爭,當時的法國對英格蘭來說是敵國。英格蘭之後逐漸擴張勢力,並對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產生影響,最終統治了這些國家。
蘇格蘭有許多民族混居,包括原本就居住此地的凱爾特裔蓋爾人、不列顛人,跟後來到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北歐裔等。他們使用的蘇格蘭蓋爾語與愛爾蘭蓋爾語不同,但是彼此之間的共通點比源自於盎格魯―撒克遜語的英語更多。而蘇格蘭將蘇格蘭蓋爾語當作第二語言保留至今。
蘇格蘭從幾世紀前開始成為英語世界,但仍保有民族的驕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歌曲。日本人很熟悉的〈螢之光〉,就是從蘇格蘭民謠〈友誼萬歲〉(Auld Lang Syne)來改編歌詞。〈友誼萬歲〉是在派對時一定會合唱的歌曲,在格拉斯哥與愛丁堡等地,還可以看見人們用蘇格蘭語唱歌,泛著淚光回憶蘇格蘭歷史與文化的模樣。

英國的通婚、統治、爭權奪利,全因宗教

過去歐洲各王族通婚頻繁,造成了「那個人和這個人都是親戚」的狀態。
蘇格蘭與英格蘭也是如此,然而,這兩國頻繁通婚,除了加劇王位競爭,背後也牽扯上基督教的兩個派系――天主教與基督新教。
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與威爾斯原本都屬於天主教,但因身為英格蘭國王及愛爾蘭國王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想與王后離婚」,使英格蘭違背羅馬教宗,並於16世紀成立英國國教會(基督新教)。最後亨利八世共結了6次婚,這也是為了培育能讓自己放心的男性繼承人。
但亨利八世的繼承人愛德華六世(Edward VI,信仰基督新教)早逝,所以愛德華六世的異母姐姐瑪麗一世(Mary I,信仰天主教)即位,她展開殘酷的宗教改革以徹底驅逐基督新教,因此被人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最後她因病過世。
按照繼承順位,接下來會由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瑪麗一世的異母妹妹,信仰基督新教)繼任王位,然而天主教為了重奪權力,主張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Queen of Scots,伊莉莎白一世的表侄女,信仰天主教)才是正統的王位繼承者。
這是全員都有血緣關係的骨肉相爭。
母親為法國貴族的蘇格蘭瑪麗,被天主教派系推派出來。隔海的法國與英格蘭關係緊繃,擁有無敵艦隊的天主教大國西班牙,也不願放任基督新教國家英格蘭壯大。可以說,伊莉莎白一世要想成為統治者,必須克服許多難關。
結果,登基的仍是伊莉莎白一世。1588年,英格蘭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不僅成功奪下了不列顛群島與愛爾蘭島,之後更踏上世界海權霸主之路。
但是伊莉莎白一世終身單身,繼承者就成了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James VI,蘇格蘭女王瑪麗之子。繼承英格蘭、愛爾蘭王位後,稱詹姆士一世〔James I〕)。成為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國王的他,是英國國教會的領袖,現在的英國皇室即為他的子孫。
從結果來看,儘管蘇格蘭女王瑪麗在政治鬥爭上敗給伊莉莎白一世,但是仍成功在英國皇室留下自己的血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336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