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50 元優惠價
:70 折 245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第四期沒有專輯。兩杯蘭姆酒之後瞇起老花眼讀稿,奇!這些論文、書評、展評、報導之間竟然出現了編輯意圖不曾料到的連結。黃宗儀〈全球都會區的彈性身分想像〉在羅惠珍〈美麗城的步行者〉找到另類田野的筆記,台北與上海的連結置換成瀋陽與巴黎的連結,巴黎街角的「中國大姐」側錄了「跨國主體」、「彈性身分」、「離散華人」這些關鍵詞彙,「搭舖」成了「都會居住論述」的一個變調,敲出了王文華城市的蛋白質所缺乏的階級雜響。
許雅斐〈性/別規範與仇恨犯罪〉也跟〈美麗城的步行者〉有著即興對奏,不僅牽涉性交易、性工作的主題,兩篇以不同角度展示了minor的形象。台灣《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裡政策管制的規訓對象,不僅是兒童少年,處於「防制/保護」規訓權力之下,所有公民都在「公益/危害」的假想對立之下處於潛在的「兒童少年」狀態,想想那些被抓到的「麻煩」藝人如何必須在鏡頭前哭泣悔罪的「未成年」形象!巴黎街角的「中國大姐」則呈現了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謂的minorities:不諳多數族群語言(法語)、非法居留、非法行業,都會街頭的游牧生活(nomads),躲警察像躲貓的「遷徙/逃逸線」(lines of flight)。她們不僅僅是華人女性移民的情境,而是歷史上女性移民的一個重要形象,倫敦東區的東歐大姐、台北茶店裡被指為「假結婚真賣淫」的越娘、美西拓荒史的酒館吧孃、嚴歌苓筆下的《扶桑》、或許台灣移民史上的「唐山媽」,都是她們的姊妹故事,沒有必要像某些讀者將《扶桑》當作民族的悲劇,這全球女性移民歷史的大場景要比區區民族悲情來得壯闊豐富。
林淑芬〈主權承認與見證〉,讓我們聯想〈美麗城的步行者〉可以輕易地構成台北當代藝術館「赤裸人」的延伸展項之一。外在於法律保護的「非法居留」已經是主權潛在的對待狀態,主權實現的形式,則是隨時可能的逮捕拘留與拒絕庇護的限期離境:deliasion , untying,並非解除先前已存在的承認,而正就是這捕獲、棄拒(captured and abandoned)的權力形式。主權與裸命是對張的。柯朝欽〈關於共和國神秘至上者的契約糾紛〉藉著評論陳傳興《道德不能罷免》,反向探討主權者既在法中、又在法外的拓樸,如何令共和國自身陷於腐敗、憲政危機與民主早衰的困境。自詡為民主國家的主人,我們迄今不曾領悟自身是如何遭到captured and abandoned!
易鵬〈始作俑者〉嘗試以精神分析理論研究中國晚清譚嗣同、康有為與章炳麟的思想論述,引起我的偏題遐想:精神分析理論具有詮釋傳統國學與中國思想史的可能性!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可以令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找出中國也該有的「奴隸社會」,令馬克思主義人類學者戈德利亞(Maurice Godelier)在初民社會找出也該有的生產方式辯證以及親屬結構的經濟決定,那麼中國思想史裡處處也該有著壓抑與無意識。精神分析,如易鵬形容的「理論工廠」,或如德勒茲形容的「設計完整的自動化詮釋機器」,當然可以設想將中國思想史當作無意識礦脈的詮釋事業。然而想想精神分析的論述模式:不斷回到原初場景、回到神聖文本(佛洛伊德)、一套先行定錄的術語符碼,那麼這個應用大理論的思想史詮釋事業具有什麼可能意義?就當這是個外行讀者的疑問吧!
張君玫〈記憶未來〉回顧了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前後幾個時期如何以漢字當作科學、文化、民主政治的負面徵候。論題的啟發無疑來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批判黑格爾拼音偏見如何結合了語音中心主義、科學主義與歐洲中心主義,但作者也嘗試了一些較具原創題旨與論證。漢字與拼音文字的爭議並非五四時期的古董,而仍然有活著的進展,是與他異文明相對比時持續透過科學、文化、政治等徵候而流變的反身性認識。我們認為在二十一世紀這個主題將持續相干,因此本文或許可以當作個承啟議題的逗點。
高橋哲哉〈靖國問題的歷史認識〉、〈BC級戰犯和「法」的暴力〉兩篇譯文,藉著關鍵案例細緻地剖析二十世紀日本分別與中、韓、台之間錯綜糾葛的殖民關係與東亞戰爭在二戰之後綿延以迄今日的未決遺緒,尤其是相互激盪的國族主義。請參閱「思想翻譯」的主編短介(頁176)。一個未曾規劃的巧妙偶然,蔡如音〈如果參照東亞能讓我們面對年輕世代的鬱悶〉,評高原基彰《不安型國族主義的時代:日韓中網路世代彼此憎恨的真正理由》的書評,呼應高橋兩篇譯文的旨趣,銜接補上了日本年輕社會學者理解東亞年輕世代國族主義情緒的脈絡。
蔡慶樺〈拒絕啟蒙的要脅〉,所評理查.沃林《非理性的魅惑》一書,可以說是20多年來「撻伐後現代」工業(industry)的又一本,並非我們感到興趣的書。然而同類的書籍在台灣翻譯出版的動作都很快,例如先前的《高級迷信》(Gross & Levitt)、《知識的騙局》(Sokal & Bricmont),卻很少出現中肯而能夠制衡作者意識型態修辭的書評,這是我們採用這篇書評的考慮。
3月6日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逝世。他曾說:「神聖事物俱往矣,僅存者唯反諷而已」。多年來我們享受著他的反諷思維。他偏好以警語、殘簡的方式書寫,我們也覺得不適合另作冗文紀念他。林志明與我合編幾則殘簡選譯,題之為:布希亞「想像回憶錄」,Jean Baudrillard Patamemoirs。
本刊新設「思想翻譯」稿類,請參見說明(頁278)。後續幾期推動的專輯徵稿案也請參閱說明。本期圖片由台北當代美術館以及羅惠珍女士提供,封面封底與圖片美編由瓦礫設計,一併誌謝。
許雅斐〈性/別規範與仇恨犯罪〉也跟〈美麗城的步行者〉有著即興對奏,不僅牽涉性交易、性工作的主題,兩篇以不同角度展示了minor的形象。台灣《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裡政策管制的規訓對象,不僅是兒童少年,處於「防制/保護」規訓權力之下,所有公民都在「公益/危害」的假想對立之下處於潛在的「兒童少年」狀態,想想那些被抓到的「麻煩」藝人如何必須在鏡頭前哭泣悔罪的「未成年」形象!巴黎街角的「中國大姐」則呈現了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謂的minorities:不諳多數族群語言(法語)、非法居留、非法行業,都會街頭的游牧生活(nomads),躲警察像躲貓的「遷徙/逃逸線」(lines of flight)。她們不僅僅是華人女性移民的情境,而是歷史上女性移民的一個重要形象,倫敦東區的東歐大姐、台北茶店裡被指為「假結婚真賣淫」的越娘、美西拓荒史的酒館吧孃、嚴歌苓筆下的《扶桑》、或許台灣移民史上的「唐山媽」,都是她們的姊妹故事,沒有必要像某些讀者將《扶桑》當作民族的悲劇,這全球女性移民歷史的大場景要比區區民族悲情來得壯闊豐富。
林淑芬〈主權承認與見證〉,讓我們聯想〈美麗城的步行者〉可以輕易地構成台北當代藝術館「赤裸人」的延伸展項之一。外在於法律保護的「非法居留」已經是主權潛在的對待狀態,主權實現的形式,則是隨時可能的逮捕拘留與拒絕庇護的限期離境:deliasion , untying,並非解除先前已存在的承認,而正就是這捕獲、棄拒(captured and abandoned)的權力形式。主權與裸命是對張的。柯朝欽〈關於共和國神秘至上者的契約糾紛〉藉著評論陳傳興《道德不能罷免》,反向探討主權者既在法中、又在法外的拓樸,如何令共和國自身陷於腐敗、憲政危機與民主早衰的困境。自詡為民主國家的主人,我們迄今不曾領悟自身是如何遭到captured and abandoned!
易鵬〈始作俑者〉嘗試以精神分析理論研究中國晚清譚嗣同、康有為與章炳麟的思想論述,引起我的偏題遐想:精神分析理論具有詮釋傳統國學與中國思想史的可能性!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可以令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找出中國也該有的「奴隸社會」,令馬克思主義人類學者戈德利亞(Maurice Godelier)在初民社會找出也該有的生產方式辯證以及親屬結構的經濟決定,那麼中國思想史裡處處也該有著壓抑與無意識。精神分析,如易鵬形容的「理論工廠」,或如德勒茲形容的「設計完整的自動化詮釋機器」,當然可以設想將中國思想史當作無意識礦脈的詮釋事業。然而想想精神分析的論述模式:不斷回到原初場景、回到神聖文本(佛洛伊德)、一套先行定錄的術語符碼,那麼這個應用大理論的思想史詮釋事業具有什麼可能意義?就當這是個外行讀者的疑問吧!
張君玫〈記憶未來〉回顧了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前後幾個時期如何以漢字當作科學、文化、民主政治的負面徵候。論題的啟發無疑來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批判黑格爾拼音偏見如何結合了語音中心主義、科學主義與歐洲中心主義,但作者也嘗試了一些較具原創題旨與論證。漢字與拼音文字的爭議並非五四時期的古董,而仍然有活著的進展,是與他異文明相對比時持續透過科學、文化、政治等徵候而流變的反身性認識。我們認為在二十一世紀這個主題將持續相干,因此本文或許可以當作個承啟議題的逗點。
高橋哲哉〈靖國問題的歷史認識〉、〈BC級戰犯和「法」的暴力〉兩篇譯文,藉著關鍵案例細緻地剖析二十世紀日本分別與中、韓、台之間錯綜糾葛的殖民關係與東亞戰爭在二戰之後綿延以迄今日的未決遺緒,尤其是相互激盪的國族主義。請參閱「思想翻譯」的主編短介(頁176)。一個未曾規劃的巧妙偶然,蔡如音〈如果參照東亞能讓我們面對年輕世代的鬱悶〉,評高原基彰《不安型國族主義的時代:日韓中網路世代彼此憎恨的真正理由》的書評,呼應高橋兩篇譯文的旨趣,銜接補上了日本年輕社會學者理解東亞年輕世代國族主義情緒的脈絡。
蔡慶樺〈拒絕啟蒙的要脅〉,所評理查.沃林《非理性的魅惑》一書,可以說是20多年來「撻伐後現代」工業(industry)的又一本,並非我們感到興趣的書。然而同類的書籍在台灣翻譯出版的動作都很快,例如先前的《高級迷信》(Gross & Levitt)、《知識的騙局》(Sokal & Bricmont),卻很少出現中肯而能夠制衡作者意識型態修辭的書評,這是我們採用這篇書評的考慮。
3月6日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逝世。他曾說:「神聖事物俱往矣,僅存者唯反諷而已」。多年來我們享受著他的反諷思維。他偏好以警語、殘簡的方式書寫,我們也覺得不適合另作冗文紀念他。林志明與我合編幾則殘簡選譯,題之為:布希亞「想像回憶錄」,Jean Baudrillard Patamemoirs。
本刊新設「思想翻譯」稿類,請參見說明(頁278)。後續幾期推動的專輯徵稿案也請參閱說明。本期圖片由台北當代美術館以及羅惠珍女士提供,封面封底與圖片美編由瓦礫設計,一併誌謝。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