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領取雙11折扣優惠
電子書
歷史上不願曝光的真相(電子書)
75折

歷史上不願曝光的真相(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 元
優惠價
75150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滿江紅》並非出自岳飛之手。

包拯從未做過宰相!
達摩不是少林祖師爺!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武大郎是身材高大的帥哥!

潘金蓮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誰說流傳了千年就是永恆的真相?
誰說史官都如太史公司馬遷般公正無私?
誰說我們不是在謊言中被蒙蔽?

正史野史最喜歡捕風捉影的地方,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且借來一雙慧眼,探清歷史的真相。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古與今,而是,讀懂了歷史,卻讀了錯誤的歷史。
誰能明白歷史其中的恩怨曲折,紛紛擾擾?
就從此刻開始讓真相大白吧!

目次

第一章 潘金蓮和武大郎的情感祕密——點擊影視小說之真貌
潘金蓮和武大郎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但你可曾想到,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居然是身材高大的帥哥,潘金蓮也不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武大郎的弟弟武松居然也沒有上梁山……

潘美不是害死楊業的大奸臣
包拯沒有當宰相
劉墉不是羅鍋兒
才貌雙全的和珅
牛皋沒有氣死金兀術
武松並未上梁山
包青天沒有三口銅鍘
段譽——從現實走進金庸的筆下
潘金蓮和武大郎的情感祕密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歷史上的法海是大德高僧
達摩不是少林祖師爺
「弼馬溫」的確存在
「女兒國」不是夢裡傳說
古代出家不容易

第二章 後宮佳麗無三千——揭祕皇城內的真相
誰說流傳了千年就是永恆的真相?誰說史官都如太史公司馬遷般公正無私?誰說我們不是在謊言中被蒙蔽?誰說我們慣有思維沒有將歷史誤解?作為權力最頂端的皇城,自古都是百姓最無法理解的地方,亦是正史野史最喜歡捕風捉影的地方,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且借來一雙慧眼,探清歷史的真相。

第一個女皇帝不是武則天
「禪讓」背後的血腥
阿房宮並未建成
武則天沒有掐死親生女兒
建成太子並非史書所說的那麼不堪
隋煬帝不是十惡不赦的暴君
宦官並非全猥瑣,太監也曾變過法
商紂不是昏庸無能之輩
項羽沒有盜掘秦始皇陵
後宮佳麗無三千
有美女敢對皇上說:我不做你的皇后

第三章 君臣佳話的最終結局——王侯將相的生前身後事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曾經的豪言壯語,曾經的年少輕狂。在一?那,被無情的擊碎。我醉 ,我癡,我狂,到底有誰能明白身為王侯將相的生前身後事?有誰能明白其中的恩怨曲折,紛紛擾擾?那就從此刻開始讓真相大白吧!

寒食節與介之推無關
忠魂一去舟楫在,端午原非憶屈原
海瑞其實也不完美
李鴻章不是無功之臣
秦檜沒有殺岳飛
歐陽修彈劾狄青,其實是為了保狄青
君臣佳話的最終結局
鼇拜也曾忠勇過
趙高不是宦官,是全才

第四章 「朕」曾經不是皇上——錯得過的歷史,錯不過的文字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古與今,而是,讀懂了歷史,卻讀錯了文字。這個不經意的錯誤,往往讓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南轅北轍。即使飽讀了史書,也會誤讀歷史。

太監不等同於宦官
車裂不是五馬分屍
博士、學士、碩士古今大不同
宰相不是官名
「烏紗帽」也曾「飛」入尋常百姓家
封建不是專制
古代「跳槽」並非換工作
萬歲原非皇帝
古「中國」非今「中國」
「朕」曾經不是皇上

第五章 「窈窕淑女」不是美女——詩詞誤解知多少
花似伊,柳似伊,望文生義錯多少?長江東,長江西,詩詞誤讀知多少?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真實原因
飛蛾的另一美名——落霞
「屋漏」是指房屋漏雨嗎
《滿江紅》的作者不是岳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千年誤解
「窈窕淑女」不是美女
蕭郎其實不姓蕭
「昨日黃花」是誤用
「七月流火」並非天氣炎熱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潘金蓮和武大郎的情感祕密——影視小說之真貌

潘金蓮和武大郎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但你可曾想到,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居然是身材高大的帥哥,潘金蓮也不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武大郎的弟弟武松居然也沒有上梁山……

潘美不是害死楊業的大奸臣

許多戲曲、小說,如《楊家將》、《潘楊訟》、《佘賽花》中有一個反面角色,他叫潘仁美,它們在歌頌楊業一門忠烈的同時,也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個大奸大佞、陰謀害死楊業的人。

隨著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的廣泛流傳,潘仁美的反面形象也深入民心。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這個人,其實這個角色是以宋朝名將潘美為原型塑造出來的。

開封市里至今還有兩湖,一清一濁,西邊是楊家湖,傳說是宋朝楊家將天波府舊址,東邊是潘家湖,傳說是宋臣潘美府舊址。楊家湖水色碧綠清澈,潘家湖混濁汙臭,據說就是因為楊家將世代忠良而潘美是個奸臣。

這似乎已經成了定論。不過,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在查閱《宋史》、《史記》等一些正史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有「潘美是個奸臣」的記載,相反的,宋史對潘美的評價很高,有專門列奸臣之名的《佞幸列傳》,潘美不在其中。

對於楊業的死,戲曲、小說中都說是因為潘美與楊業關係不和,他嫉妒楊業,於是陷害了楊業。其實,這是沒有歷史根據的。

據《宋史》記載雍熙三年,宋太宗下旨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兵分三路進行北伐: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壘壘,還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當時監軍王侁邀功心切,主張強攻,但楊業不同意,說:「今敵鋒益盛,不可與戰。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悉兵來拒,即令朔州吏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穀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他剛說完,王侁反對說:「我們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這樣膽小怕事!應該走雁門關北面的大路,向朔州行進,然後攻打寰州。」他還譏諷楊業說:「你平素號稱『楊無敵』,而今見到敵兵,就停滯不前,不肯打仗,難道你有其他想法嗎?」楊業無奈,只得率本部人馬出擊。

出兵前他與王侁、潘美約定,請他們在陳家穀口安置伏兵接應。王侁等人在陳家穀口設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沒見到楊業,以為他趁勝繼續追擊去了,便帶兵撤離。《宋史》中說:「(王侁)使人登托邏台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穀口。美不能制,乃緣灰河西南行二十裡。」說明潘美雖加阻止,但態度不夠堅決。

此時楊業與遼軍作戰已傷亡大半,原以為有人接應,誰知到了陳家穀口卻空無一人,最後被俘。楊業被俘後歎息說:「朝廷待我甚厚,本當討敵安邊,以報國家,不料被奸臣所逼,致使王師敗績,我還有什麼顏面活著!」即拒絕進食,三日後而亡。

他死後,宋廷給潘美貶官三級,將王侁、劉文裕罷官。旌表楊業:「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求之古人,何以如此!」

王侁「欲爭其功,即領兵離穀口」,為什麼潘美「不能制」?這是因為王侁是監軍。監軍和通判一樣,是皇帝的親信。「監軍」既不是副職,也不是屬官。監軍代表皇上對在外將帥的行動進行監督和挾制,他還有權處死有不軌之舉的將軍。

監軍王侁代表皇上對將帥的挾制,既對楊業,也對潘美。在與楊業的爭執中,是監軍王侁「語激楊業」,在陳家穀是監軍王侁擅離穀口,史籍上記載得非常清楚。如果說,對楊業之死非要去找一個所謂的陷害者或「主謀」,那自然是王侁,而非潘美。

潘美在此事中能負什麼責任呢?他應負有領導責任,責任就在他身為統帥,未能有力節制王侁的輕敵妄動,但不能把全部的過錯推到潘美的身上。

潘美的奸臣形象最早出於一本無名氏撰寫的《楊家將演義》中,將潘美(書中用了假名「潘仁美」)刻畫成通敵賣國、殘害忠良的大奸臣。此後,潘美的形象被慢慢醜化,《楊家府演義》等小說不僅把潘美寫成了奸臣,還讓潘美死於忠臣開封府尹寇准的刀下。

包拯沒有當宰相

在傳統戲曲中,包拯經常被尊稱為「包相爺」,相爺就是宰相、丞相,後人都稱包拯為包相爺、包丞相事實上,包拯從未做過宰相。

包拯29歲中進士後,因為他孝順父母,竟辭官歸裡,頤養雙親,以終天年。直到先後給父母送完終,並且守制滿期後,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長縣知縣,後又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端硯,作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由於官吏大量貪污,每年進貢端硯數不斷增加,人民不堪重負。

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一掃往日貪風,進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當地百姓均贊他廉潔無私。

此後包拯歷任監察禦史,三司戶部判官,三司戶部副使,知諫院,瀛洲、揚州、廬州和池州知州,江寧、開封府知府,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

包拯擔任過的最高行政職務是樞密副使,也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宰相管理政權,樞密使管理軍事,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因此,雖然包拯沒有擔任過宰相,但其擔任的樞密副使也可稱為副宰相級別的官職,因此,被後人稱為「包相爺」也是恰如其分的。

宋嘉祐六年(1061年),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在開封病逝,終年64歲,死諡「孝肅」。「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歎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

劉墉不是駝背

劉羅鍋因為為官「忠君、愛民、清廉」,所以深得百姓喜愛,以致於有關他的事蹟廣為流傳。當代的影視劇作家也很瞭解民眾這種渴盼清官的心理,於是,劉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鏡率」最高的大臣之一。

在劇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貪官和珅成了死對頭和歡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經常弄巧成拙,想算計人卻反遭算計。乾隆皇帝對他又愛又恨,又有點無可奈何。這個人物寄託了中國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願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義的化身,甚至連他的羅鍋兒也讓人不但不覺其醜陋,反成為他的標誌性特徵。

其實,歷史上的劉墉不可能是個駝背的人。因為,在封建社會,選官向來是以「身、言、書、判」作為首要條件的。所謂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錶堂堂,否則難立官威。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所謂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利於上級看他的書面報告。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便會誤事害人。在這四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劉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書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順利過關。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劉墉不會是「駝背」。

另外,按照當時的科舉制度,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者,還可以應「大挑」一科。這一科不考文章,全是以貌取人,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人的頭大而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端直而高矮肥瘦適中,這四個字是好字,符合者才有中選的可能;「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子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子大。這四個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個就會落選。清朝選官如此重視相貌,若劉墉是駝背的話,又怎有可能被選上?由此可以推出:劉墉即使算不上儀表堂堂,但也不至於是個殘疾人。

史書上記載,嘉慶帝的確稱過劉墉為「劉駝子」,但是劉墉當時已經年屆八十,80歲的老頭子難免會有些駝背彎腰,但是如果以此認定劉墉年輕時即為「駝背」,或者以為他生來就是個「駝背人」,那就不準確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150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