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泥結緣一甲子:水泥工藝領航者 亞泥張才雄回憶錄(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這是一個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裡,
有骨氣工業人創造時代的故事!
工程師能夠有機會獲得老闆的支持,
按照自己的設計、想法去完成,
這是最求之不得的,
我感覺自己這一生值得了!
──張才雄
將大半生奉獻給亞泥的張才雄,
以前瞻遠見,用踏實謀略,
在水泥這個傳統產業,從製造到智造,
創造價值,成就經營管理之道,
不只造就水泥界的獲利王表現,
更塑造出國內外同業口中的環保綠化礦場典範!
●從創建、設備到製程,堅持一手籌辦,自力建廠,確實掌握安全性與穩定度,打造出兩岸水泥廠典範,生產效率傲視同業。
●大破大立推動改革,強調帶人帶心,衡酌工時,讓員工兼顧工作與家庭;重新訂立薪資結構、獎金制度,力行新人事管理,奠定幸福企業根基。
●踏遍大江南北,登陸設廠。從審慎探勘礦源,兼顧質與量,到善用水運,造船、建碼頭,大幅節省運輸成本,創造出在中國大陸設廠第一年就獲利的不可思議紀錄。
●領先同業,於九〇年代推動循環經濟理念,將工業廢棄物和副產品資源化,導入低碳製程,避免二次污染,從重工業轉型推升為綠色環保產業。
這部回憶錄,不只是張才雄的人生故事,亦見證了亞泥在兩岸的發展史,以及亞泥在落實水泥工藝的努力。更可一窺東主對經理人的信任與充分授權,讓張才雄得以一展長才,「伯樂」與「千里馬」相輔相成,共同引領亞泥,走在產業之巔,成為業界的一段佳話。
【重磅推薦】
遠東企業集團董事長 徐旭東
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 陳長文
台灣高鐵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 歐晉德
元智大學首任校長 王國明
作者簡介
張才雄
1924年生於江西萍鄉的一個礦場邊,一生註定與「礦」結下不解之緣。
從鋼鐵廠工程師起家,也曾在煤礦場任職;二十四歲時,因機械專業背景,接受政府調派,隻身到台灣參與花蓮港和基隆港的擴建工程,累積厚實經驗,從此在台灣落腳生根。
四十歲考進亞洲水泥公司,開啟水泥人生。深獲遠東企業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和董事長徐旭東信任,大刀闊斧改革制度、強化管理。引進台灣第一套直井系統、第一套廢熱回收發電設備,將花蓮廠打造成「不冒灰」的水泥廠;建造台灣第一艘全密閉水泥專用散裝船,開闢台灣水運史上第一條「藍色公路」。
七十歲率領團隊,西進大陸開拓市場,成立亞泥(中國),陸續在江西、四川、湖北、黃岡完成興建十二套窯,另外併購三套窯,更推動循環經濟,在業界可謂獨領風騷。
如今年近百歲,仍鬥志不減,提攜後進,致力開創兩岸更美好的水泥願景。
採訪
趙愛卿
為資深媒體人,現任優勢整合行銷有限公司負責人。
曾擔任中國時報文化中心撰述委員,採訪超過台灣三百多個公益團體及人物,著有《溫馨接送情》、《吃台灣米舖台灣路》、《生命追尋愛》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永遠三十八歲的遠東人 遠東企業集團董事長徐旭東
我跟張常董才雄先生相識相知已有半世紀之久,他是先父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先生,一九六三年親自面試錄用的青年才俊,品德、能力和見識三者兼備。很高興看到這位備受尊敬的遠東人,花了很多心血,將他與亞泥攜手打拼,接近六十載的過往點滴付諸文字,出版《與泥結緣一甲子──水泥工藝領航者 亞泥張才雄回憶錄》,並邀請本人撰寫序文。基於深厚的故舊情誼,又同是熱愛工作的老同事,我當然義不容辭、欣然承應。
張常董四十歲進入亞泥新竹廠服務,從基層工程師一路做到廠長,他參與花蓮廠成立興建,帶領亞泥第一次重要的躍升。當時台灣的水泥工廠生產常造成環境汙染,礦山開採破壞自然生態,創辦人因此特別要求花蓮廠必須要重視環保。張常董考察了國外先進技術,解決製程中的汙染問題,此外,在新城山礦場採用低汙染的開採方式,同時進行植栽復育工作。他完成了創辦人交付的重責大任,讓水泥廠變得像公園,讓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得以並行不悖,也讓亞泥成為引領水泥行業綠色轉型的先驅。
花蓮廠落成之後,雖然擁有客戶肯定的高品質水泥產品,但卻面臨到陸路運輸瓶頸,為了有效將水泥載運出去,亞泥因此開啟了水路運輸的嶄新模式。我們決定向中船訂購全台第一艘散裝水泥專用船,這是選擇一條較不容易的道路,而張常董運用他的工程專業,毅然投入協助將計畫落實,順利在一九八○年完成建造「亞泥一號」,使花蓮廠生產的水泥得以順利銷往台灣西部,甚至拓展至海外市場。
張常董讓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他永遠保持衝勁與活力,勇於開創新局及接受挑戰。他在卸下亞泥總經理職務後,一九九三年受創辦人所託考察大陸市場,帶著團隊大江南北探勘適合的礦源。三年後,隨著遠東集團正式回到大陸設立紡纖廠,擁有鋼鐵般意志的張常董,儘管已經年逾七旬,依然充滿鬥志,帶領著子弟兵披荊斬棘,終於把最好的水泥廠,帶回他出生的故鄉——江西。
還記得二○○年九月,江西亞東水泥廠盛大地舉辦了一號窯的點火典禮,與會的大陸中央及地方領導們,親眼目睹了最現代化的設備以及最高規格的環保示範,為亞泥中國豎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當武漢致力於發展經濟時,提供長江邊上一塊基地希望我們前往投資,當時張常董一通電話告知此事,我請他隔日就把此案定下來,一方面是看好當地發展條件,一方面也是對於張常董的充分信任。事實也證明,常董規劃沿長江布局的策略相當成功,奠定亞泥中國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八年五月二十日,亞泥中國在香港掛牌上市,這是公司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常董偕同多位主管提前趕到香港準備,我則於十二日下午兩點飛抵香港。不料突然傳來四川汶川發生芮氏規模八點二的大地震,災情慘重。他心急如焚,買不到直達成都的機票,只好第二天先飛抵武漢,第三天才輾轉到達成都。相較於附近其他水泥廠的嚴重損毀,四川亞東僅輕微受損,生產線很快就恢復正常運作。這要歸功於張常董督導建造的水泥廠,工廠結構設計嚴謹,因此才能降低災害的風險。
成功布局中國大陸市場,這是張常董帶領亞泥第二次重要的躍升。自他答應創辦人到內地設廠,順利開出第一條水泥生產線,之後又投入十多年的光陰,帶領團隊繼續把事業做大做強,直到二○一四年以九十高齡卸下副董事長一職。這段期間內,他把最環保先進的設備引進內地,更以循環經濟締造多贏局面,吸引海內外業者前來觀摩學習,帶動各地水泥廠開始注重提昇環境優化,成為綠色環保水泥廠的典範。而透過持續努力擴充加上轉投資的整併產能,亞泥中國現已成為中國前十大水泥集團之一。中國大陸發展最快的黃金十年中,張常董風塵僕僕於各省間奔波,樂於工作從不言累,由於他的這份堅持,才能讓亞泥在大陸市場交出如此亮麗的成績單。
於公,張常董是我倚賴的領導者及管理者;於私,他是我非常欽佩的實踐家,注重規律健康的生活。他喜歡爬山、運動、散步,堅持住在宿舍最高樓層,每天爬好幾次樓梯來鍛鍊體力。二○○○年十月時,常董因為身體不適赴亞東醫院檢查,經醫生囑咐必須立刻開刀。我事先託囑朱樹勳院長及主治醫師,一定要給予最好的醫療照顧,然而開刀當天仍不放心,一大清早趕到醫院為他加油打氣,直到他手術順利完成才離開。所幸常董平時注重養身之道,加上堅強的意志力,終能順利恢復健康。
二○○七年十月底,我與亞泥重要幹部相約攀登黃山,下午一點多走到光明頂時,常董有點發燒,由於當下鄰近旅館已無空房,我擔心他身體狀況,只能請他坐在投幣式按摩椅上,大家焦急地輪流投幣,希望舒緩他的不適。儘管如此,他仍不願搭乘轎子,八十三歲的他堅持步行登頂,到山頂上預定的旅館休息過夜。由此不難發現,常董對於既定的目標,擁有過人的耐力與毅力,勢必盡全力完成,不容輕言放棄。
張常董和所有遠東人一樣,非常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更熱心支持教育,多年來常慷慨解囊贊助學校發展與公益活動。他做公益不落人後,在私領域則十分低調。印象中只有二○一四年八月,適逢他九秩華誕,孝順的子女特別在遠東飯店為父親舉辦一場溫馨的生日派對,並邀請至親好友及亞泥資深同事到場同樂。當時他的夫人還特別上台獻唱,也讓大家對於他的家庭和樂與好人緣,甚為稱羨。
透過這本回憶錄,我們看到了亞洲水泥超過半世紀的發展與成長軌跡,即使在艱困的環境中,張常董以工業人實事求是的態度,致力完成諸多高難度工作。尤其在那段中國大陸戮力發展建設,亟需水泥建材的時期,他身先士卒肩負起返鄉建廠的艱鉅任務,對於亞泥中國的奠基功不可沒。
先父挑選了張常董,這位盡忠職守、全心投入、待人和善、個性溫暖的老同事,為亞泥承擔重任,西進締造新局,我們絕對是找到了對的人選。身為專業工程師,張常董專精於團隊合作建廠,為亞泥在中國大陸這二十多年的發展,漂亮地完成了開創性的第一階段任務;當建廠擴張工作暫告一段落後,放眼下一階段的亞泥中國,我站在全局觀審思,認為現在的團隊,應該在張常董奠定的基礎上,加強行銷力、策略競爭力、以及聚焦市場投入等面向。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儘管亞泥中國已經是一流水泥公司,但我們在混凝土事業的規畫,還可以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在整體產業架構的建置還可以更加優化完善,才跟得上世界脈動、創新浪潮。
以今日全球趨勢與經營思維來看,要成為永續發展的業界標竿,企業需要重視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在生產與製程技術方面,亞泥中國已有相當良好的基礎,接下來的目標是持續追求進步,需要建立更好的系統,有組織、有管理、有人才,宏觀且多元地開展ESG相關工作,這是成為卓越企業不容忽視的要件。
張常董認真敬業、一步一腳印,成功扮演了工業人的角色,成就集團水泥事業長足的進展,我們感謝他的付出與奉獻。在我心中,他始終充滿鬥志,是永遠三十八歲的遠東人。展望未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亞泥的發展篇章尚有未竟之功,我們的責任是延續常董的足跡,承繼他的精神,與亞泥兩岸所有同仁共同努力,攜手開創更美好的水泥事業願景。
目次
推薦序 永遠三十八歲的遠東人/遠東企業集團董事長徐旭東
推薦序 會走路的台灣水泥史/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長文
推薦序 亞泥的孫運璿/台灣高鐵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歐晉德
推薦序 企業創新務實的典範/元智大學首任校長王國明
自序 與泥結緣一甲子
第一篇 動盪時代‧結緣契機
楔子
第一章 誕生
第二章 第五個工程師
第三章 隻身來台
第二篇 魄力改革‧快速起飛
第四章 大改革家
第五章 五大創新 打造不冒灰的水泥廠
第六章 創意管理
第三篇 友善環境‧循環經濟先驅
第七章 開始造船了
第八章 點石成青
第九章 生態園區
第四篇 立足台灣‧輻射國際
第十章 走出台灣
第十一章 大陸第一座廠
第十二章 前進天府之國
第十三章 立足武漢三鎮
第十四章 卸下戰袍
寫在最後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誕生
一九二四年,北洋軍閥割據,連綿征戰動盪的時局,老百姓朝不保夕,有一餐沒一餐,生活慘澹艱苦。一個尋常的日子裡,在江南煤都──江西萍鄉的一個礦場邊,倏地響起了一陣洪亮的哭聲,一個娃兒誕生了。誰也沒想到,這個礦場邊出生的娃兒,竟會成為對兩岸水泥業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人物。
■礦「工」之家
張才雄出生的時候,父親四十歲,母親三十六歲,上有六個哥哥和三個姊姊,當時父親承襲德國工程師在礦業留下的技術,是一位機械工程師,而大哥則是煤礦採礦工程師,後來學機械的二哥與九哥也都進入了這個行業。在那個專業人才缺乏的時代,煤礦工程師算是一個地位及待遇都相當不錯的職業,加上母親善於理財,因此,雖然家裡有十個兄弟姊妹,食指浩繁,生活倒也無虞,張才雄是老么,自然享盡了父母兄姊的疼愛。
隨著父親的工作轉換,他們一家人回到了故鄉,湖北省漢陽縣的蔡甸鎮。雖然生長在大家庭,但在張才雄的印象中,一家人聚少離多,要湊在一起吃個飯都很難。平日男人出外工作,母親跟三個嫂嫂就留在家裡照顧孩子,因為工作的關係,父親不常回家,即使回家也忙著應酬。父親並不嚴肅,也不太管教孩子,也許是因為很少見面,張才雄心裡對父親的感覺總帶了點敬畏。大哥也是長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但是長兄如父,他會代替父親督促弟妹們的功課。張才雄很怕大哥,只要看他一回來,就趕快把書本拿出來讀,若是答不出大哥的問題,是會挨打挨罵的,常常大嫂會在旁邊勸大哥:「好了好了,別太兇了!」
一九二六年,張才雄一歲半,軍閥派系爭鬥加劇,遊行、示威不斷,今天高喊口號打倒某某人,明天又打倒誰誰誰,局勢混亂不堪,迫使武昌關城,還餓死了很多人,生活的面貌,似乎只剩下了饑饉、驚恐與茫然。五、六歲的時候,張才雄還沒上小學,只要一聽見外頭機關槍槍聲大作,大人就急忙將吃飯的方桌拼起來,上面用棉被蓋著,全家人相互依偎躲藏在桌子底下,就怕流彈不長眼。軍閥作亂了很長一段時間,張家也被迫數度流徙,因此張才雄換過好幾所小學。「我小學的時候書讀得不好,但是老師們都很喜歡我。記得有一次軍閥部隊遊行,當時的小學校長還把我揹在肩上看。」
雖然軍閥到處作亂,但嚴格來說張家環境還算不錯。那個時候,有錢人統稱為「紳糧」,也就是地主,他們所擁有的田地,都是交給佃農去墾種。「我們當時住在街上,房子第一進是兩間商店,第二進有天井,兩邊是廂房,第三進是主臥房及客廳、神位,第四進一邊是廚房,一邊是堆穀場。佃農們住在鄉下,稻田旁邊就是他們的房子,每年家裡去鄉下收租時就會帶我們小孩子去玩,鄉下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說到河邊玩水、釣魚,附近有樹林,可以爬樹,另外還可以和農民一起學種田。」八十多年前的童年往事,還盤繞在他的腦海裡。
回到湖北後,此時父親的工作地點在黃石市石灰窯鎮的富源煤礦公司,張才雄小學畢業後,剛好有個教會在石灰窯鎮辦了一所中學叫振德中學,於是父親安排八哥與他到此學校就讀,一方面也可以就近照顧他們。他回憶起這個學校用的燈很有趣,是利用沼氣(甲烷)當燃料來燃燒點燈,不過這沼氣的來源就是同學們的排泄物,在當時物資缺乏的時代還真是物盡其用啊!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無情的槍響畫破了蘆溝橋的夜空,也頓時改變了成千上萬中國家庭的命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年,他才十三歲,一切的理所當然,全因戰火再起而走調。
■撤退大後方
隨著戰事蔓延,一九三八年湖北省政府開始撤退,當時的省主席是曾擔任軍政部長的陳誠,在他的安排下,湖北算是撤退非常成功的一省,基本上能搬的都搬了,能逃的都逃了,就連人力車伕都走了……整個武漢地區像一座空城。
日軍一路攻到湖北的時候,戰線大多集中在東方,那時南京已經淪陷,武漢雖平靜,但也是瀰漫著一股山雨欲來的情勢,兵荒馬亂、人心惶惶,張家決定逃到大後方去。但是這麼一大家子,絕對無法一起行動,最好的方法是化整為零、分批逃離。張才雄的父母先留在湖北,大哥因為在湖南的煤礦找到了工作,於是帶著妻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和七姊往湖南走,二哥已先到四川祁江煤礦工作,三哥原在廣州中山大學就讀,亦隨學校遷往大後方避難,四哥則已於一九三五年在北京輔仁大學因病去世,九哥考取中央工專,隨學校撤退至重慶,而張才雄和八哥則因為原就讀之振德中學停課,暫時先回蔡甸鎮家鄉等待,後來政府安排到湖北省恩施的聯合中學就讀。
一個大家族倉皇離散,有的親人從此不復相見,當時懵懂未知的張才雄萬萬沒想到,他的命運從此變了調,但離別的那一刻情景,卻深深烙印在記憶裡……。
撤退至恩施聯合中學當天,政府準備了一艘從武漢開往宜昌的船,叫江興號,準備接學生到恩施,校方叮嚀學生們下午兩、三點時到碼頭集合搭船。年僅十四歲的張才雄,揮別了父母,背著鋪蓋捲提著行李,隨著大夥由岸邊躉船登上江興號,他們被安置在第一層甲板,第二、三層也是中學生,第四層則是搭載由蔣宋美齡創辦的育幼院的學生們。大夥上了船之後,每三、五人為一組,他們就打開其中一個人的鋪蓋鋪在箱子上,同學們湊在一起,就在上頭吃飯、玩牌、下棋。
孩子畢竟是孩子,暫時忘卻了戰爭的可怕,正當他們玩得開心的時候,船突然失火了,火勢猛烈一發不可收拾,當時船還停泊在碼頭邊並未開航,主船與接躉船之間搭起的板子還在,但江水湍急,掉下去存活的機會非常渺茫。混亂中,大家爭先恐後推擠著往躉船跳,張才雄來不及多想,也跟著跳,有些學生還直接把家當鋪蓋往下丟,砸傷了不少人;而有些被安置在第四層的孩子,在驚慌失措中竟直接往下一躍,就這樣埋沉水底,失去了小小的生命!個把鐘頭後,火撲滅了,起火的原因是一輛在船上的救火車汽油未清空,燒了起來。
張才雄餘悸猶存地跟同伴們在躉船上苦等了兩個小時,才回到船上。到了下午四、五點,船方仍決定按計畫開船,船一直駛至荊州的沙市才靠岸。張才雄下船後突然發現,自己的鋪蓋不見了,那裡面有母親密縫在內層的二十個銀元及幾雙布鞋,望望手邊,只剩下一只木箱,裡面裝了衣物,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流落異鄉,那種孤獨惶恐,無助害怕的感覺,讓他望著滾滾長江,眼淚不禁直流而下……。
這時,有位姓蕭的同學拉了他衣角一下,說:「晚上你可以跟我一起睡嗎?」瘦弱的蕭同學是個腦筋遲鈍,脾氣古怪,又有鼻竇炎,經常散發臭味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他。「但此時的他對我來說卻是個天使,他發自內心的愛,讓我晚上跟他共用舖蓋睡了好幾個溫軟的夜晚。」後來從沙市上岸後,一路走到了荊州,在第八中學暫時歇腳。逃難時傳遞信件非常困難,一封信往往要大半個月才會收到。張才雄寫信回家,告知父母舖蓋及銀元遺失的事情,在第八中學待了大約一個多月,他接到父親來信,要他到宜昌市五姊家,因為張才雄的五姊和姊夫已經先到了宜昌,在那裡的船務公司工作,父親要他到那裡與父母親及其他家屬會合。於是張才雄沒有跟著學校撤退到聯合中學,而是單獨脫隊搭船到了宜昌五姊家,等候父母到來。
過了一些時日,父母終於抵達宜昌,還帶著六姊、二嫂、三嫂和二嫂的兩個孩子。宜昌是塊平地,往內是長江三峽,再往西邊是四川萬縣,有了三峽這個天然屏障,日軍想要再挺進內陸就困難了,於是,張家人在宜昌待了一、兩個月後,決定繼續往後撤退,到萬縣去。
■賣菸的老十
所幸,逃難時父母帶了一些錢,在萬縣一開始的生活還過得去。但是萬縣四周沒有礦場,父親的採礦專業根本沒有出路,但又不能坐吃山空啊!一生硬挺自信的父親,只得四處重新找工作,卻總是失望而回,暗自沮喪焦慮不已,直到一年後,才在重慶的渝鑫鋼鐵廠找到了工作,父親又再次離家,張才雄則留在萬縣。大約過了一年,父親因為生病,只得把工作辭了,並回到萬縣。
在逃難途中,張才雄遇到一位做生意的堂姑,她是賣香菸的,跟著丈夫一起逃到了萬縣。於是張才雄也跟著開始賣香菸,做起了生意來貼補家用。他在一星書店門前借了一個小小的位子,和堂姑父一同擺了個香菸攤,賣的都是外國菸,包括「小大英」(英國菸)和「大前門」(菸盒上有一個前門)等牌子。
四川萬縣是個出口桐油的都市,在還沒有發明化學油漆前,都是以桐油為主要原料,也是外銷的重要港口,因此被日軍鎖定,展開猛烈轟炸。在戰爭還未爆發以前,萬縣有位長壽將軍楊森,他很富有,也很注重民生及體育,曾在郊區蓋了一座萬縣公園。每當空襲警報一響,手腳利索的張才雄就趕忙揹起香菸攤,拚了命往萬縣公園跑,等警報解除了,再回來繼續擺攤。
除了桐油,萬縣還有很多山寨。寨子是凸起的山,高低起伏,面積很大,可以種稻子,還有水塘跟魚,可以自給自足。每個山寨都有很多寨門,可以從外面進到寨子裡,內部則是十至二十公尺高的峭壁,很難攀爬。傳說中,當年殺人魔王張獻忠曾在萬縣展開大屠殺,很多人為了逃命,就躲到山寨裡。
四川的紳糧跟湖北的不同,這裡的紳糧房子蓋得氣派漂亮,家具都是從大城市買來的,生活用品也很講究。紳糧房子的四周就是佃農的住家,每家會有個門,通到紳糧的大宅,紳糧家裡一發生什麼事,這些佃農就會馬上去幫忙。有些紳糧的宅院及佃戶的房子就蓋在山寨邊,剛到萬縣的時候,張才雄這一家是住在城裡,後來為了躲轟炸,就搬到山寨邊向佃戶租用的房子裡。他們就這樣在佃農家裡住了下來,很快地就與他們的孩子熟稔地生活在一起了。
■睡天花板的日子
做了一陣子香菸生意後,張才雄到萬縣郊區的致遠中學讀初二,後來又轉到在長壽的國立十二中就讀。就在十二中畢業考當天,他突然暈倒了,原來他得了痢疾,已經腹瀉了好一陣子,連考卷都沒寫完,就體力盡失昏倒了。
當時流亡學生最容易得到兩種病:瘧疾和痢疾。西醫治療痢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瀉毒,讓人把腸子的細菌都瀉乾淨了,再慢慢吃東西。張才雄一開始瀉到根本沒辦法吃東西,瀉光了稍微好一點,就餓了,但是一吃東西又開始瀉,就這樣反覆一直犯病,整個人骨瘦如柴。拖著病體忍受了一兩個月,他很幸運地遇到了一位國文老師,也是湖北同鄉,懂得基本的中醫,就幫他看了看,說:「你吃西藥沒有用,西藥是讓你瀉光,吃東西一樣又犯,不但根沒有除,抵抗力也沒了。」那位老師為他開了一帖中藥方子,還給他錢去買藥。結果張才雄才吃了兩帖,瀉就止了,也能進食了。但也因為這次的瀉肚,影響張才雄的腸胃一輩子。
因為考試時暈倒,張才雄根本沒辦法自十二中畢業。戰時的流亡學生,初中畢業後若不能去讀高中,由學校供應吃住,就得自己想辦法找工作,自求多福,那是截然不同的命運。但是,成績不好的中學生,高中會不會收還不知道,那些淪落在外的流亡學生很慘,都快餓死了,「當學校還在考慮要不要讓我們升高中時,九哥建議我去考重慶的中央工專,因為他在那裡讀書。我說書都沒讀好怎麼考,他說這三個月拚了,我陪你一起讀。」於是,為了參加中央工專的考試,他就隨著九哥上重慶。
那時,他每天都在溫習功課,張才雄對數學的記憶恢復得最快,因為初中二年級時他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因式分解,題目做完了,他還會主動找題目來做,而且成績很好,不過其他科目就稍微差了一點。
重慶城裡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每天都不知道敵機何時臨空轟炸。他也知道自己非讀書不可,如果考不上工專,他就得流離在外、有一餐沒一餐的,這種終日惶惶的日子,讓他感到十分恐懼。為了生存,張才雄沒有其它選擇,他常常和九哥一邊冒險在街角或防空洞附近苦讀、一邊躲避日軍的空襲,就這麼拚命一搏了。
考試還沒放榜,九哥就去了綦江煉鐵廠實習,張才雄只好一個人在學校等待結果。如今回首,那一段日子是他這一生中最艱苦的時刻。很多跟他一樣窮苦的流亡學生,為了填飽肚子得想盡各種辦法;有時候,張才雄會買一些四川的榨菜,切成絲之後加點麻油,然後拿個碗到餐館去買白飯,就這樣當作一餐。「有一天,我到了餐館,裡面的人卻不讓我買飯,他說他是賣菜的,不是專門賣飯的。當下我連哭都哭不出來,只能把眼涙往肚子裡吞。」那悲慘又難堪的遭遇,張才雄永遠不會忘記。
就在飯都吃不飽,日子快過不下去的時候,有人介紹他去做臨時工賺點錢。那是一個教會在書店裡擺的攤位,讓幾個窮學生幫忙摺信封,摺多少信封就給多少錢,工資還比信封的賣價高,也算是教會救濟這些流亡在外的孤苦可憐學生吧!
困境中總要尋找求生存的方法,張才雄想出了一個省錢的妙招:到中央大學「混飯吃」!中央大學很大,餐廳寬敞,學生也多,校方沒法兒看得那麼緊,於是他常常請一群大學生把他夾帶進餐廳裡,只有那個時候,餓了好幾日的乾扁肚子,才因為冒險「偷吃」,稍微有點「飽」的感覺。
除了吃不好,住的也很克難。那時一般的學生宿舍通常是兩層樓,第三層是斜頂。中央工專的經費比較充裕一點,所以蓋了個天花板夾層,張才雄當時就是和十幾個學生一起睡在夾層上。張才雄還記得,常常睡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有同學爬起來大哭,原來是被從天而降的毛蟲給嚇醒了。但張才雄不怕,跟萬縣的毛蟲比起來,重慶的毛蟲根本是小巫見大巫。萬縣的毛蟲會分泌一種液體,碰到皮膚會產生劇烈的火辣刺痛感,相較之下,重慶的毛蟲不足為懼。
等待放榜的日子,張才雄就這麼睡在天花板的夾層上,不時還有一些小蟲跑來當「室友」,一個多月之後放榜,他考進了中央工專分校。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