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見敬請見諒
電子書
剛剛好的溫度:面對多重角色的平衡之道,讓愛擁有恰到好處的溫暖(電子書)
70折

剛剛好的溫度:面對多重角色的平衡之道,讓愛擁有恰到好處的溫暖(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7022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女人的一生,要經歷幾次稱謂的轉換?
在婚姻裡,我們又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婚後的妳,就此展開非典型的斜槓人生,雖然沒有多重職業,但必然有多重身分。
女人常被賦予「妳應該」的要求:未婚前妳應該做一個貼心的女兒,結婚後妳應該成為一個稱職的媳婦,生育後妳應該當一個盡職的母親……
別人口中的「妳應該」,「我」究竟又在哪裡呢?
聰明的妳,不應角色停留,學會在媽媽、妻子、媳婦等身分中靈活變換,但不要加重自己的責任感,更無須把每個身分都發揮到淋漓盡致。
此外,當「我」選擇婚姻變成「我們」,也會讓人際生活變出更多的狀況與挑戰。當人際有問題,只要先跟自己的內在連結,把自己穩定了,再跟別人連結,慢慢就會找到解法。
暢銷親子作家尚瑞君,分享二十年資深夫妻的相處之道。她認為雖然女性在傳統角色中相對弱勢,為家庭付出的青春與心力,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也不該成天抱怨婚姻,卻又不願改變。提高情商,察覺情緒對婚姻與生活的影響,並巧妙經營各種關係,才能與另一半相處自在,也不失個人的自由。保持剛剛好的愛,就能維持幸福的婚姻生活。

關於為人妻
 如果婚姻像個皇冠,孩子就像是皇冠上的鑽石。但在家庭中,夫妻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讓孩子變成主角,才不會讓婚姻陷入危機,因為皇冠上有沒有鑽石,都不會影響它是一個皇冠。
 夫妻關係要像翹翹板保持平衡,相互支持與關心。有一個人,除了看見你的光鮮亮麗,也能接住你的垂頭喪氣,這就是剛剛好的伴侶。

關於為人母
 身為母親,不需時時檢討自己對孩子是否一視同仁,因為「愛」不是可以量化的東西。也無須強調做到物質公平,因為每個人需要的本來就有差異,否則在這樣的比較中,反而模糊了愛的真諦。
 很多教養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夫妻關係有問題,連帶影響孩子的心智和行為。唯有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照顧。

關於為人媳
 他的媽媽永遠不會是妳的媽媽。婚姻沒有魔法,媳婦不會變成女兒。做好媳婦的角色就好,想當女兒,還是回娘家當吧!
 與其對婆媳關係懷有過多的期待,媳婦不如抱持人與人之間本就應互相尊重的想法。就像當妳收到別人的善意對待,妳也會用善意回報對方。婆媳之間亦然。

關於做自己
 「犧牲」,不該是女性婚姻生活的關鍵字。所謂的能者多勞,其實也只是在乎的人,就願意多做一點。既然是自己願意多做,就不該怪別人讓自己累。
 有伴是幸福,但獨處也可以很快樂。如果一個人不能過得開心,怎能奢望兩個人在一起就可以快樂?

溫暖推薦
諮商心理師、作家 羅子琦
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曾心怡
諮商心理師、《婚姻教我們的事》作者 呂宜芳
前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前國防部副部長 林中斌
前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台北大學副教授 劉坤億
資深廣播人、牧師 楚雲
作家、《EBM享受成為媽媽》運動發起人 陳若雲

作者簡介

尚瑞君
是保有赤子之心的大人,是老師家長認同與喜愛的親職作家,是各出版社喜歡邀約一起推薦好書,與推廣閱讀的知識份子。
 喜歡學習,喜歡感謝。享受生活,也享受成為母親。育有一對優質的青少年兒子,跟先生經營著高品質的婚姻。
 在母親的身分與角色中,徹底感受到女人的柔與韌、苦與樂、彈性與限制。
 中興大學(現為台北大學)法學士、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
 致力於推動愛的連結與傳遞,用書寫、演講、授課等不同形式,努力讓真誠、善良與美好,在世間閃亮與迴旋。
 著有:《剛剛好的距離》、《剛剛好的管教》(榮獲2021年、2022年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百大暢銷 ) 、《優雅教養》。
臉書粉絲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目次

作者序 好情商經營好婚姻

第一章 有了婚姻,還會有愛情嗎?——【人妻篇】
1.在婚姻裡,思考我們要什麼樣的幸福
2. 本以為是公主與王子的幸福生活,原來是灰姑娘跟青蛙的現實人生
3.婚後的第一項變數:要生小孩嗎?
4.懷孕生子,是女人拿命在賭
5. 一溝通就吵架?改善關係的對話練習
6.夫妻關係要像翹翹板保持平衡,相互支持與關心
7.真愛無罪,不代表婚內出軌有理
8.如何擁有不為錢煩惱的老後?

第二章 成為母親之後——【人母篇】
1.萬能的母親,會讓父親失能
2.當「女兒賊」的幸福
3.撒嬌,能讓婚姻從苦瓜變成巧克力
4.不要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夠好就好
5.給孩子愛,比講求公平更重要
6. 當孩子讓你心痛受傷,不代表你是失敗的媽媽
7. 媽媽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照顧

第三章 他的媽媽永遠不會是妳的媽媽——【人媳篇】
1.當了多年媳婦,熬成婆後究竟在想什麼?
2.所有尊重都是相互的,包括婆媳關係
3.非生到男生不可!傳宗接代的壓力與哀愁
4.擺脫有毒關係,遠離人際剝削
5.關於原生家庭和結婚家庭的錢與事
6.如何卸除當好媳婦的壓力?
7 .中年喪偶,女人寧願單身,男人多半再婚
8.婚後住哪裡?孩子給誰帶?

第四章 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自我篇】
1.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有能愛別人
2.「犧牲」,不該是女性婚姻生活的關鍵字
3.婚姻不是你用來改變對方的工具
4.享受與家人相處,也能享受一個人獨處
5.在愛的天秤上,保持動態平衡
6.不要用毀滅自己,報復不在乎你的人
7.釋放女力,而不是在婚姻裡唉聲嘆氣

結語 當你們都覺得現在最好,表示你們正走在幸福的路上

書摘/試閱

本以為是公主與王子的幸福生活,原來是灰姑娘跟青蛙的現實人生
雖然現在的離婚率屢創新高,但在我們這些結婚超過十年的人看來,大多是現在年輕的夫妻都不想吃苦;或是彼此沒有一起共患難的革命情感。年輕的伴侶,總以為婚姻要像童話故事中寫的一樣,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只是,婚姻裡要的幸福和快樂,是誰在買單呢?
談戀愛時當男女朋友,兩個人都有各自原生家庭的父母在照顧彼此,誰都沒有做過多少家事,也不太關心自己賺的錢都花去哪裡了。但在結婚成立兩個人的家庭後,每樣開銷都要現金支付,地要有人拖,衣服要有人洗,飯要有人煮,垃圾要有人倒,馬桶也要有人刷洗。這些生活瑣事誰來做,生活花費又從那裡來呢?
婚姻,是揭開愛情想像的面紗,讓未曾離開父母照顧的男女,看見生活的原貌。那些生活的小事在結婚後,都變成可以發生衝突或吵架的大事。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自己付出的比對方多。
如果你沒辦法適應結婚後生活的繁瑣與重覆,那是你太習慣以前被爸媽當王子或公主般照顧的生活,因為父母總是在前方幫我們遮風擋雨。未婚前在一起時,不用考慮現實,生活往往充滿浪漫的星光,連眼淚都會被看成是珍珠,約會都像是在童話故事中穿著高跟鞋參加舞會。而婚後在一起,是高跟鞋換成平底拖鞋,流汗會被嫌臭,滴落的眼淚,可能會被視作無能或是軟弱。
原來,結婚會讓公主變回灰姑娘,會讓王子變成青蛙。

婚姻,像是一顆種子種在土裡,需要每天澆水、曬太陽,才有可能發芽、茁壯,長成可以讓兩個人互相安慰與進步的身心養護所。分隔兩地的婚姻,像是沒人照顧的種子,一旦疏於照顧久了,不但不會發芽,還會爛在土裡。
你,今天有照顧你的婚姻嗎?
雖然台灣人現在越來越不喜歡結婚,也更輕易就談離婚。平均每天有一百多對夫妻選擇分道揚鑣,但還是希望大家在選擇進入婚姻前多想一想,要選擇離開婚姻時也多想一想。
沒有一段婚姻是完美的,也沒有「下一個人一定會更好」,那是迷思與神話。
婚姻不只是童話故事的終點,而是夫妻一起面對現實生活考驗的起點。光靠婚前累積的浪漫,不足以維持一輩子的婚姻。偶爾製造一點小驚喜,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彼此眼中的肯定和溫柔。
從生活中落實,就是雙方要持續保持「天真又幼稚」的浪漫情懷,也就是哲學家尼采說的「膚淺的深度」。這是從內心深處在乎的深度出發去做的表面功夫,比方說沒有特別節日卻出奇不意地買花或禮物送另一半,或是對方很想要卻遲遲沒有買的東西,或是當另一半不注意的時候偷親他一下、抱他一下,那往往會重新燃起觸電的感覺,這些在平淡刻板的日常生活裡創造一點驚喜,會讓我們活化愛的感覺。
當生活太習慣,老夫老妻很容易就會忘記當初兩人的「共感」是創造出來的,是一起看電影後談論劇情,是一起旅行時的收集情報與克服旅途中的困難,是彼此分享心事與分擔煩惱的徹夜長談,是傻傻地笑著看著對方眼中的自己也笑的好傻好天真!那些以前覺得浪漫,婚後卻可能覺得幼稚的行為,其實是兩人用心共同營造出來的「魔幻時刻」,是能讓夫妻有「心有靈犀」地認定對方就是命中注定靈魂伴侶的關鍵時刻,也是雙方親密感的最重要基礎。
在婚姻生活中不斷持續創造這樣的共感時刻,能讓愛的活水不間斷,積累革命情感,讓情意生情義,才能讓夫妻累積更多的能量,可以同甘、共苦。
 
給孩子愛,比講求公平更重要
父母對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公平?或是強調公平到底有沒有意義?
未婚前,我從來沒有想過父母對待我們六個手足是否公平,只因為從小到大我總是聽到別人說:「你的爸爸最疼妳,因為妳是你們家最漂亮的孩子!」也許這句話讓我覺得自己已經是家裡的既得利益者,我擁有這些就夠了,而不會去想我缺少什麼,也不會去爭,我過著父母給我什麼我就接受什麼的成長歲月。
訂婚後,我開始跟未來婆婆有比較密切的接觸後,我發現一件很奇妙的事,那就是:婆婆常常會在跟我的對談中強調她對兩個兒子很公平。
對兩個兒子都很公平?但到底什麼是公平呢?
當一個家庭多了一個新的孩子,原本只有先生對太太和太太對先生的兩種關係,但新加入的孩子,孩子跟爸爸有關係的聯結所產生的感受,跟媽媽有關係的聯結所產生的感受;也有從媽媽視角出發的跟孩子關係連結所產生的感受,當然爸爸心中的父子關係也不會跟孩子所感受的一樣。同時,父、母、子三人間還會出現微妙的三角關係。由此可知,這樣的關係是多麼複雜,且會因人感受不同而異的。
如果一個家庭不只一個孩子,而是有兩個孩子呢?
 
先看兩人關係:
爸爸跟媽媽、爸爸跟大孩子、爸爸跟小孩子。
媽媽跟爸爸、媽媽跟大孩子、媽媽跟小孩子。
大孩子跟爸爸、大孩子跟媽媽、大孩子跟小孩子。
小孩子跟爸爸、小孩子跟媽媽、小孩子跟大孩子。
 
還有三角關係:
爸爸跟媽媽跟大孩子、爸爸跟媽媽跟小孩子、爸爸跟大孩子跟小孩子。
媽媽跟爸爸跟大孩子、媽媽跟爸爸跟小孩子、媽媽跟大孩子跟小孩子。
大孩子跟爸爸跟媽媽、大孩子跟爸爸跟小孩子、大孩子跟媽媽跟小孩子。
小孩子跟爸爸跟媽媽、小孩子跟爸爸跟大孩子、小孩子跟媽媽跟大孩子。
 
所以,尋常的一家四口兩個大人兩個小孩,從不同的主角出發,衍生出的就有二十四種關係。
我的原生家庭有六個孩子,加上父母算起來八個人,就有兩百多種關係。而婆婆的原生家庭有八個手足加上父母十個人,如果每個人都從自己當主角,發展出的關係加總起來更有三百多種。哇!這麼複雜的人際交流與互動,在一個家庭裡天天發生,還要分配大家有限的資源和時間,而父母只有兩隻手,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可以想像父母不是壓力山大嗎?
至於我婆婆,她是家中八個孩子中唯一沒有念大學的,因為她不擅長讀書,但運動神經優異,原本可以保送師大體育系,卻因為她父親覺得念體育沒有前途而反對。也許是無法升學的這個殘念讓她很要求孩子的成績,也或許是她心中覺得父母不夠公平的陰影讓她覺得自己要做個公平的母親。
有時候一直在強調公平的人,往往是因為他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根本就不公平。我跟先生還在交往的時期,婆婆曾出旅費讓他帶公公去美國玩。在這件事經過多年之後,他突然想起小時候父母只帶弟弟出國旅遊,而讓他留在家陪奶奶。弟弟念大學時,父母也出錢讓弟弟去美國玩。當初讓他帶父親出國遊玩,可能是擔心大兒子以後會覺得母親只偏愛小兒子,所做的補償吧!
在我剛結婚那幾年,婆婆其實對我跟先生有諸多要求,例如很早以前她在外縣市買了兩間房,一間給我們當新房,另一間是要給小叔未來婚後使用,她說給我們當新房的房子,如果我們不住就不能租也不能賣,因為她要留給孫子。但小叔準備結婚前,不願搬到公婆在外縣市的房子居住,婆婆卻選擇讓步,煩惱著要如何在老家附近幫他張羅新房。
我的父母從來就沒有在我們面前強調他們對孩子是否公平,但我們六個手足聊起天來卻都有各自被父母疼愛的記憶,這些被愛的記憶讓我們有自我價值感。即便在父親過世的法事中,四個兄弟姐妹聊著父親比較偏愛誰的話題,他們爭了一輪,才發現最被父親疼愛的二哥和我缺席,彼時二哥已往生,而我則是因在家安胎。但奇妙的是,他們在那場半開玩笑的爭論中,也發現自己在父親心中有不同的位置與重要性。
因為你在我的心中有一個重要的地位,這就是一種被愛的宣示嗎?至少我的手足在父母做法看起來不一定公平的舉措中,還是找到了自己被愛的回憶。
擁有被父母疼愛記憶的孩子,就接收到了愛的能量與能力,這樣他也會學著愛自己與愛別人,而不是一直跟著外面要公平吧?
也許是婆婆太常在我們面前強調她很公平,反而會讓先生回憶起很多小時候其實不那麼公平的事,但其實他小時候也沒有在意這件事,畢竟父母也給了他很多的關懷和愛。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推進追求公平的陷阱中呢?孩子的年齡段不同,性格特質不同,甚至是健康還是生病了都會有不同的照顧需求,我們不是要做公平的父母,而是要給孩子適合的愛與發展機會。

成為母親之後,我沒有在「自己是否公平」的這個問題中打轉,而會思考我有沒有給孩子當下最需要的幫助。我也會透過觀察看孩子喜歡什麼,引導他們說出心中的想法,表達感受。
前一陣子全家重新粉刷,也把住了十幾年的房子裡的東西進行斷捨離的清除。高三的哥哥看著弟弟的房間說:「這個房間好大啊!」
我說:「我們一搬來就一直住在這個房間,東西好多,現在東西清出去真的好大啊!你會覺得弟弟住大房間不公平嗎?」
他說:「不會啊!是我自己要搬到別的房間的,而且我念大學就搬出去了,我的房間也很好啊!」
給孩子好好發展自我的機會,教他們學習如何選擇與承擔,這些事情比給孩子一樣的東西,可能是比「公平」更好的幫助吧!
做為一位母親,真的不需要時時檢討自己對孩子是否一視同仁,因為「愛」不是可以量化的東西,那是一種願意花時間的關心與陪伴,在跟對方全心全意的互動中,彼此有著甜甜與溫馨的感受。至於有形的物質追求與比較,每個人要的本來就會有差異,母親大可以拿掉心中那把尺,就不要再比公不公平了!不然反而在強調物質公平的比較中,模糊了愛的真諦。

關於原生家庭和結婚家庭的錢與事
剛結婚時,因為平日工作分隔兩地,我們沒有談如何分配家庭中最重要的錢與事,只是順其自然地處理著每個該面對的事情。直到我在大兒子四個月大時成為全職媽媽後,也沒有跟先生開口要固定家用,只因為從戀愛到結婚這十多年的互動中,我知道他比我更在乎與重視錢,而他又是家中的經濟來源,我需要用錢再跟他開口就好,即便是現在,依然維持著這樣的模式。
小家庭的錢與事可能相對單純,夫妻彼此協調好就好。但我們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當自己的父母漸漸老邁,就會衍生出很多與錢與事有關的問題。
如果與原生家庭住得近點,父母還可以幫得上忙,不管是金錢還是體力的支援,像是幫忙照看孩子等,這是優點;但如果與上一輩在教養觀念上不同,可能也很難不被干涉,那就是缺點。
像我們一群朋友都是從外地遷居至此,離原生家庭遠,幾乎什麼事都只能靠自己,沒有後援是缺點,但遠離家族的人際紛擾,耳根清靜又是優點。
如果再算上與配偶原生家庭的遠近,其實就是更複雜的問題。但重點是我們自己是不是能看得清、想得開、放得下呢?還有就是有沒有想過或開始為兩家長輩的老後預做準備呢?畢竟,養生送死,是人生無法避免的責任。
年長我四十九歲的父親,在我生子後已經是高齡八十幾歲的老人了。那時他偶有病痛,都是手足相互支援帶去看病。後來弟弟從大陸帶著妻子住進父親家,因為父親金援他開店做生意,他自然也就得承擔更多的照顧責任。
當我父親的身體狀況不穩定到需要住院治療時,門診費用就不只是區區幾百元了,這些錢當然不是由帶父親去看醫生的手足自行吸收,而是兄弟姊妹一起平均分擔。

這幾年長照醫療甚至長照保險引起大家的討論和注意,就是生命週期已經延長到八十幾歲,但是大部分長輩在人生最後幾年的身體健康狀況都不佳,不是反覆住院、出院,甚至還可能臥病在床需要請看護照顧,或是連看護都無法處理就只能送到機構協助。
還有些長輩可能不到七十歲就突然病倒,讓毫無準備的晚輩們措手不及。像是我婆婆平常有失眠的問題,需要藉助安眠藥入眠,除此之外身體都沒什麼大問題,她胃口好,說話宏亮,臉也圓潤飽滿,容光煥發,沒想到突然發現罹患癌症。
記得剛得知婆婆罹癌趕到醫院時,灰暗的病房籠罩著低氣壓,公公婆婆和小叔小嬸全家人看起來都了無生氣,我走到婆婆身邊,她輕輕地說:「我現在只想趕快死!」我走到她身後幫她按摩身體,邊壓邊揉地說著:「媽媽,您這樣說我們會傷心的,妳要好好接受治療,要看孫子長大啊!」原來在我們趕來前婆婆不願意接受任何治療,他們才會萬念俱灰,但我的一番話讓婆婆鼓起勇氣,終於願意接受手術。
當醫生的小叔幫婆婆找了最適合的手術方式,住在附近的小嬸每天都會去探望婆婆或是幫忙換藥。我們雖然周周回去,也幫忙負擔醫院看護的費用,但我其實還有無法做得更多的心理壓力,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好媳婦。
直到有次婆婆跟說:「我對妳小叔小嬸的幫忙,比他們幫忙我還多,所以妳不要有心理負擔。你們這樣每個禮拜回來陪我聊天解悶,我很開心,只有跟妳說話我才覺得人生有活下去的希望。他們說妳是我的心靈老師,妳一直做得很好!」
婆婆的那一番話,讓我就像是有了一個定心錨。既然婆婆都看得清,知道住得近的孩子得到比較多的資源,現在他們需要幫忙,自然也是這個孩子與他的媳婦能就近照顧與提供協助。但她肯定與感謝我的付出,我也要懂得放得下心中的壓力,而不該一直擔心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等心情穩定了,才能去回顧與盤整我們兩個媳婦不同的資源與限制。
即便是姻親,也有不同的處境與背景,以及不同的強項與能力,只有各自發揮所長才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
結了婚當了媳婦,我們往往會發現有些事不是只靠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認同,因為這牽扯到關係親疏遠近;而關係的經營,則需要靠雙方的互動與互信,有時候還會牽扯利益糾葛。既然人情很複雜,我們也只能盡量讓事情簡單化,那就是先看清楚錢和事要如何分工。
我在娘家媽媽生病住院時,曾聽到隔壁床的親人向朋友抱怨:「每次婆婆生病都是我來顧,他們只會說他們有工作,還說如果顧不來就找看護啊!但沒有人要幫忙出看護的錢,要我自己看著辦!」她的朋友說:「就是有人不出錢也不出力,只會出一張嘴在那邊說風涼話,妳真的好辛苦啊!」
世間眾生相,什麼人都有,我不知道你身邊的姻親如何,也不明白你的原生家庭支援網是否足夠,但錢和事還是要提早做準備以預防不時之需。像我們娘家在母親一開始發現糖尿病後就開始討論手足一起出公基金的事,在母親狀況開始不穩定後也排了輪值看護的值周表。
母親往生前幾年是住在護理之家,一個月要花費四萬多元,如果由一個家庭來支付,那可能會壓垮一個家庭的生活吧?還好我們有提早做準備啊!

這幾年常常聽到父母有「慣用子女」,或是每個子女的功能性不同,也有人奚落住在天邊的往往是父母心中的孝子,而近在眼前的卻常是被嫌棄與抱怨的對象。 有次在一場講座中,我詢問現場是否有父母的慣用子女,有一位男士舉手分享說他自己就是媽媽的慣用子女。我問他會覺得委屈嗎,他笑著說:「是不會覺得委屈,但常常被叫去幫忙一定會累。可是只要可以真的幫助到媽媽,雖然累,我還是願意啦!」
每個孩子在小時候也得到父母不同的照顧吧?因為有人好吃好睡,有人敏感易哭,有人身體強壯,有人體弱多病,或是有人就是容易討父母的歡心,也有人總是讓父母見了就覺得生氣等。我們都只能從姻親的口中去聽聽看自己的配偶原先在他們印象中的樣子,和他跟原生家庭的關係,但這些往往也都只是參考,因為人的記憶不可靠,情感和感受也會經常改變。
但無論是父母的慣用或非慣用子女, 兄弟姐妹間先提早協調好,幫長輩準備老後要用的公基金,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安排方式,因為如果大家都分身乏術無法親自照顧時,至少還有錢可以找到人力支援。至於維繫關係中的情感,也不要對自己過於嚴苛要求,因為即使對同一個人,我們都會產生對於對方討厭或喜歡的複雜感受,別人對我們的情感和感受也一定是難以捉摸的,我們就不需要想太多,盡量順其自然地接納一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22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