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學(第二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ISBN13:9787122456052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作者:謝明勇
出版日:2024/04/01
裝訂/頁數:平裝/383頁
規格:28.5cm*21cm (高/寬)
版次:二版
商品簡介
本書編寫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注重知識傳承與創新,堅持系統性和科學性,包括緒論、水、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酶、褐變反應、食品風味化學、次生代謝產物、食品添加劑、食品污染物和食品貨架壽命預測及應用等14 章內容,在系統地介紹經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的同時,將近十年來的教學改革新成果和專業發展新成就、新技術適當融入教材。教材可供普通高等院校食品科學及相關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供食品科學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謝明勇,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教學名師,本科課程《食品化學》負責人 主持食品專業創新和工程應用人才培養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江西省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項目)、基于國際工程教育理念的食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江西省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項目)、研究生優秀教材建設——高等食品化學 江西省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等。
序
前言
食品化學為食品科學和食品工業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案,對改善食品品質、開發食品新資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藝和儲運技術、調整國民膳食結構、改進食品包裝、加強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南昌大學的食品化學課程歷經四十年的建設,2020 年建設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編寫的教材被評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2021 年榮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教材一等獎,江西省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等。《食品化學》教材也是南昌大學兩次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的主要教學成果。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基礎課程教材,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為我國食品專業人才培養、專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食品化學》(第二版)的內容策劃與組織編寫,秉承知識傳承與創新的理念,堅持系統性和科學性相統一,具體對緒論、水、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酶、褐變反應、食品風味化學、次生代謝產物、食品添加劑、食品污染物和食品貨架壽命預測及應用共14 章內容進行了修訂。在系統地介紹經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的同時,將近十年來的教學改革最新成果和專業發展新成就、新技術適當融入教材。
為強化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開闊思路、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教學與討論,培養創新型人才,新版《食品化學》教材突出以下特色:
·增加興趣引導、問題導向和學習目標,提供相關主題討論,聚焦課程目標;
·學習過程中,針對性設置概念檢查和案例教學,幫助師生檢測教學效果;
·提煉知識點,增加課后練習,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緊扣教材內容,有機融入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家國情懷等,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設置工程/ 設計問題,強化工程思維教育,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為師生提供數字化資源,方便教學,助推精準優質的教育服務。
教材由國家級教學名師謝明勇教授牽頭,由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中西部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虛擬教研室成員共同編寫。各章的編寫分工是:緒論(謝明勇、謝建華)、水(阮征、阮榕生)、碳水化合物(謝明勇、聶少平、殷軍藝)、脂質(謝明勇、陳奕)、蛋白質(胡曉波、趙燕、李景恩)、維生素(高金燕)、礦物質(郭嵐、柳英霞)、酶(劉偉、梁瑞紅)、褐變反應(萬茵)、食品風味化學(黃贛輝、萬茵)、次生代謝產物(謝明勇、李昌、謝建華)、食品添加劑(王遠興、熊春紅、溫輝梁、黃丹菲)、食品污染物(萬益群、毛雪金)、食品貨架壽命預測及應用(田穎剛)。全書主要由謝明勇教授統稿,胡曉波和趙燕參與了部分統稿工作。
以紙質教材為核心,輔之以數字化資源,會使教材顯現出立體化,學生學習顯現個性化,從而在培養學生能力和科學素養等方面起到行穩至遠的作用。為進一步幫助學生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作為新形態課程教材,本書還提供興趣引導、彩圖、視頻、過程檢查思考、拓展閱讀及教學PPT 等線上數字化資源,正版驗證后( 一書一碼)即可獲得(操作提示見封底)。
本書參考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相關論文論著的有益經驗;編寫過程得到化學工業出版社趙玉清編審指導,劉玉環教授、王玉婷、姚豪穎葉、楊美艷博士等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致以最真摯的感謝。
由于編寫者水平有限,編寫過程中可能存在不足之處,敬請諸位同仁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作者今后不斷補充完善。
編者
于南昌大學
2024年1月
第一版前言
食品化學是從化學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認識和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組成、結構、理化性質、生理功能、營養價值、安全性及在加工貯運中的變化、變化本質及對食品品質和安全性影響的一門新興、綜合、交叉性學科,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同時,食品化學為食品科學和食品工業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案,對改善食品品質、開發食品新資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藝和儲運技術、調整國民膳食結構、改進食品包裝、加強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鑒于食品化學對食品科學與工程的重要意義以及食品化學課程在食品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考慮到目前我國食品化學教材的多樣性和我國高校各個食品院系的培養目標要求的不同,為進一步加強、改進和優化食品化學課程的教學與教材的體系建設,教材編寫者在全國范圍內對食品化學課程的運行情況進行針對性調查的基礎上,著眼于食品化學的發展現狀與我國食品專業培養要求來編寫本教材。
本教材是編寫者集多年來對食品化學教學和研究的成果,吸收和參考國內外食品化學的專著和文獻,精心布局與選材。教材的編寫力求系統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重點內容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酶、褐變反應、食品風味化學、次生代謝產物、食品添加劑、食品污染物和食品貨架壽命預測及應用等方面,在原有一些食品化學版本的基礎上精簡了與基礎生物化學重疊部分,補充了一些新的內容,如在碳水化合物章節中增加對膳食纖維和多糖方面的介紹、脂質章節中增加特種油脂的制備技術、蛋白質章節中增加活性肽的內容,以及褐變反應和次生代謝產物獨立成章等。在系統地介紹經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的同時,也關注到實際應用和食品化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前沿技術、現代研究方法和手段,讓讀者從中獲得更多信息和思路。同時,每章節后配有習題、參考文獻,并且有相關實驗教材、習題和多媒體課件出版,以及網絡不斷更新的食品化學研究最新成果的介紹,方便教學使用。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食品科學、食品工程及相關學科的專業基礎課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科研及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本教材由南昌大學謝明勇教授主編,由2010 年江西省高校教學團隊“食品科學與工程主干課程教學團隊”成員編寫。各章節的編寫者如下:緒論(謝明勇)、水(阮征、阮榕生)、碳水化合物(聶少平、謝明勇)、脂質(謝明勇)、蛋白質(胡曉波、趙燕)、維生素(高金燕)、礦物質(郭嵐)、酶(劉偉、梁瑞紅)、褐變反應(萬茵)、食品風味化學(黃贛輝、萬茵)、次生代謝產物(謝明勇)、食品添加劑(王遠興、熊春紅、溫輝梁)、食品污染物(萬益群)、食品貨架壽命預測及應用(田穎剛)。全書主要由謝明勇教授統稿,胡曉波、趙燕和王遠興參與了部分統稿工作。
南昌大學的食品化學課程歷經近30 年的建設,2009 年被評為江西省省級精品課程。本教材為2010 年江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食品化學精品課程的建設與研究”的主要成果內容之一,并得到2010 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招標課題“基于國際工程教育理念的食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資助(課題編號:JXJG-10-1-1),以及2007 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食品化學精品課程的建設與研究”的資助(課題編號:JXJG-07-1-39)。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相關論文論著的有益經驗;同時,化學工業出版社為本書的順利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本書也得到了其他許多同志的熱情支持和幫助,尤其是得到本教學團隊中劉玉環、黃丹菲、李昌、謝建華等老師以及研究生殷軍藝、楊美艷、李景恩等同學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編寫者水平有限,編寫過程中可能存在不足之處,敬請諸位同仁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我們今后修訂、補充和完善。
編者
2010年11月8日
目次
第1章 緒論 001
1.1 食品化學的概念及研究范疇 002
1.2 食品化學發展簡史 003
1.3 食品化學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005
1.3.1 食品化學的研究內容 005
1.3.2 食品化學的研究方法 008
1.4 食品化學研究發展趨勢 009
思考題 011
參考文獻 011
第2章 水 013
2.1 水和冰的性質與結構 014
2.1.1 水和冰的物理性質 014
2.1.2 水分子 015
2.1.3 水分子的相互作用 016
2.1.4 冰的結構 016
2.1.5 水的結構 018
2.2 食品中水與非水成分的相互作用 019
2.2.1 水與離子或離子基團的相互作用 019
2.2.2 水與具有氫鍵鍵合能力的中性基團的相互作用 019
2.2.3 水與非極性基團的相互作用 020
2.3 水分存在的狀態 020
2.4 水分活度與吸附等溫線 021
2.4.1 水分活度 022
2.4.2 水分吸附等溫線 025
2.4.3 水分吸附等溫線與溫度的關系 026
2.4.4 水分吸附等溫線的數學描述 027
2.4.5 滯后現象 029
2.5 水分活度與食品穩定性的關系 030
2.6 分子流動性與食品穩定性 033
2.6.1 食品的玻璃態 033
2.6.2 狀態圖 034
2.6.3 分子流動性與食品穩定性的關系 035
2.6.4 分子流動性、玻璃化溫度的應用 039
2.6.5 水分活度和分子流動性在預測食品穩定性方面的比較 041
2.7 本章小結 041
思考題 042
參考文獻 042
第3章 碳水化合物 045
3.1 概述 046
3.1.1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定義 046
3.1.2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類 046
3.2 食品中的單糖 047
3.2.1 單糖的結構 047
3.2.2 單糖的構象 049
3.2.3 單糖的物理性質 049
3.2.4 單糖的化學性質 051
3.2.5 食品中的重要單糖 055
3.3 食品中的低聚糖 056
3.3.1 低聚糖的結構 056
3.3.2 低聚糖的性質 058
3.3.3 常見低聚糖 059
3.3.4 功能性低聚糖 061
3.4 食品中的多糖 065
3.4.1 多糖的結構 065
3.4.2 多糖的性質 066
3.4.3 淀粉 068
3.4.4 膳食纖維 075
3.4.5 纖維素和半纖維素 075
3.4.6 果膠 078
3.4.7 阿拉伯木聚糖 081
3.4.8 魔芋葡甘聚糖 081
3.4.9 殼聚糖 082
3.4.10 瓊脂 083
3.4.11 海藻酸及海藻酸鹽 084
3.4.12 刺槐豆膠 085
3.5 本章小結 085
思考題 087
參考文獻 087
第4章 脂質 091
4.1 概述 092
4.1.1 食品中脂質的分類 092
4.1.2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種類 093
4.1.3 脂肪酸的命名 093
4.1.4 食用油脂的組成 094
4.2 食用油脂的物理性質 095
4.2.1 食用油脂的氣味和色澤 095
4.2.2 食用油脂的熔點和沸點 095
4.2.3 食用油脂的煙點、閃點和著火點 096
4.2.4 食用油脂的結晶特性及同質多晶現象 096
4.2.5 食用油脂的塑性 097
4.2.6 食用油脂的液晶態 098
4.2.7 食用油脂的乳化 098
4.3 食用油脂在加工和儲藏過程中的化學變化 099
4.3.1 油脂水解 099
4.3.2 油脂的氧化及抗氧化 100
4.3.3 油脂在高溫下的化學反應 104
4.3.4 輻照時油脂的化學反應 106
4.4 油脂的特征值及質量評價 106
4.4.1 油脂的特征值 106
4.4.2 油脂的氧化程度 107
4.4.3 油脂的氧化穩定性 108
4.5 油脂加工及產品 109
4.5.1 油脂的精制 109
4.5.2 油脂的改性 110
4.5.3 油脂微膠囊化 115
4.5.4 油脂加工產品 115
4.6 脂肪代用品 116
4.6.1 脂肪替代品 117
4.6.2 脂肪模擬品 117
4.7 本章小結 117
思考題 119
參考文獻 119
第5章 蛋白質 121
5.1 概述 122
5.1.1 食品中蛋白質的定義及化學組成 122
5.1.2 食品中蛋白質的特性及分類 122
5.2 食品中的氨基酸 123
5.2.1 食品中氨基酸的組成、結構與分類 123
5.2.2 食品中氨基酸的物理性質 126
5.2.3 食品中氨基酸的化學性質 127
5.3 蛋白質的結構 131
5.3.1 蛋白質的結構水平 131
5.3.2 穩定蛋白質結構的作用力 134
5.3.3 蛋白質構象的穩定性和適應性 136
5.4 蛋白質的變性 137
5.4.1 蛋白質變性的熱力學和動力學 138
5.4.2 蛋白質變性的物理因素 138
5.4.3 蛋白質變性的化學因素 140
5.5 蛋白質的功能性質 142
5.5.1 蛋白質的水化性質 143
5.5.2 蛋白質的表面性質 144
5.5.3 蛋白質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145
5.5.4 蛋白質與風味物質的結合 147
5.6 食品蛋白質在加工和貯藏中的變化 148
5.6.1 熱處理的變化 148
5.6.2 低溫處理的變化 149
5.6.3 脫水處理的變化 150
5.6.4 堿處理的變化 150
5.6.5 氧化處理的變化 151
5.7 蛋白質的改性 152
5.7.1 化學改性 152
5.7.2 酶法改性 153
5.8 食品中的常見蛋白質與食源性生物活性肽 153
5.8.1 動物來源食品中的蛋白質 153
5.8.2 植物來源食品中的蛋白質 155
5.8.3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 156
5.9 本章小結 157
思考題 159
參考文獻 159
第6章 維生素 163
6.1 概述 164
6.1.1 維生素的定義與特性 164
6.1.2 維生素的主要作用 164
6.1.3 維生素的命名 164
6.1.4 維生素的分類 165
6.2 食品中的脂溶性維生素 165
6.2.1 維生素A 165
6.2.2 維生素D 167
6.2.3 維生素E 169
6.2.4 維生素K 170
6.3 食品中的水溶性維生素 171
6.3.1 維生素B1 171
6.3.2 維生素B2 172
6.3.3 煙酸 174
6.3.4 泛酸 174
6.3.5 維生素B6 175
6.3.6 葉酸 176
6.3.7 維生素B12 177
6.3.8 維生素C 177
6.3.9 生物素 178
6.4 食品中的維生素類似物 180
6.4.1 膽堿 180
6.4.2 肉堿 180
6.5 食品中維生素損失的常見原因 181
6.5.1 食品中維生素含量的內在變化 182
6.5.2 食品中維生素在預加工過程中的變化 183
6.5.3 食品中維生素在熱燙與熱處理過程中的變化 183
6.5.4 加工中使用的化學物質和食品中其他組分對維生素的影響 184
6.6 本章小結 185
思考題 186
參考文獻 186
第7章 礦物質 189
7.1 概述 190
7.1.1 食品中礦物質元素的定義與分類 190
7.1.2 食品中礦物質元素的營養性 190
7.1.3 食品中礦物質元素的有害性 191
7.2 食品中礦物質元素的理化性質 192
7.2.1 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 192
7.2.2 酸堿性 192
7.2.3 氧化還原性 192
7.2.4 微量元素的濃度 193
7.2.5 金屬離子間的相互作用 193
7.2.6 螯合效應 193
7.3 食品中礦物質元素的存在狀態及其生物利用率 194
7.3.1 礦物質元素在食品中的存在狀態 194
7.3.2 食品中礦物質元素的生物利用率 194
7.4 食品中礦物質元素的含量及影響因素 195
7.4.1 食品原料生產對食品中礦物質元素含量的影響 197
7.4.2 加工對食品中礦物質元素含量的影響 197
7.4.3 貯藏方式對食品中礦物質元素含量的影響 198
7.5 本章小結 199
思考題 200
參考文獻 200
第8章 酶 203
8.1 概述 204
8.1.1 酶的基本性質 204
8.1.2 酶分子結構與活性分析 206
8.1.3 酶催化反應的影響因素 207
8.1.4 酶學對食品科學的重要性 211
8.2 食品中的重要酶類 212
8.2.1 水解酶 212
8.2.2 氧化酶 216
8.3 酶對食品質量的影響與應用 217
8.3.1 酶對食品質量的影響 217
8.3.2 酶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 219
8.4 固定化酶 222
8.4.1 酶固定化的方法 222
8.4.2 固定化酶的性質 224
8.4.3 固定化酶在食品中的應用 224
8.5 酶的化學修飾 225
8.5.1 酶化學修飾的原理 225
8.5.2 化學修飾的基本要求 225
8.5.3 修飾結果分析 225
8.5.4 酶化學修飾方法 226
8.6 非水相酶催化作用 228
8.6.1 非水相酶催化反應體系 228
8.6.2 非水介質中酶的結構與性質 229
8.6.3 有機介質中酶催化作用在食品中的應用 230
8.7 本章小結 231
思考題 232
參考文獻 232
第9章 褐變反應 235
9.1 概述 236
9.2 酶促褐變 236
9.2.1 反應基礎 236
9.2.2 反應機理 237
9.2.3 酶促褐變的控制 237
9.3 非酶褐變 239
9.3.1 美拉德反應 239
9.3.2 焦糖化反應 245
9.3.3 抗壞血酸褐變 247
9.4 褐變對食品的影響 249
9.4.1 食品色澤 249
9.4.2 食品風味 250
9.4.3 食品營養 250
9.5 本章小結 251
思考題 253
參考文獻 253
第10章 食品風味化學 257
10.1 概述 258
10.1.1 食品風味的概念 258
10.1.2 食品風味的分類 258
10.1.3 食品風味化學的研究內容和意義 259
10.2 味覺與味感物質 259
10.2.1 味覺生理 259
10.2.2 味感物質與風味強度 260
10.2.3 味群與味物質 261
10.3 嗅覺 266
10.3.1 嗅覺生理 266
10.3.2 嗅覺特點及影響因素 267
10.3.3 嗅覺理論 267
10.3.4 嗅感物質 268
10.3.5 嗅感物質的結構與氣味的關系 268
10.4 食品嗅感物質形成途徑 271
10.5 食品風味的評價技術 271
10.5.1 化學分析 271
10.5.2 感官分析 272
10.5.3 人工智能味覺系統的結構及基本原理 272
10.6 本章小結 275
思考題 277
參考文獻 277
第11章 次生代謝產物 279
11.1 概述 280
11.1.1 次生代謝的概念 280
11.1.2 次生代謝產物的分類和命名 280
11.1.3 生物合成途徑 281
11.1.4 食品中的次生代謝產物的重要性 281
11.2 黃酮類化合物 282
11.2.1 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 282
11.2.2 黃酮類化合物的性質 283
11.2.3 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和分析方法 284
11.2.4 食品中常見的黃酮類化合物 287
11.3 萜類化合物 291
11.3.1 萜類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 291
11.3.2 萜類化合物的性質 292
11.3.3 萜類化合物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和分析方法 293
11.3.4 食品中常見的萜類化合物 293
11.4 生物堿 298
11.4.1 生物堿的結構與分類 298
11.4.2 生物堿的理化性質 299
11.4.3 生物堿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和分析方法 299
11.4.4 食品中常見的生物堿 301
11.5 其他次生代謝產物 302
11.5.1 甾體化合物 302
11.5.2 有機硫化合物 303
11.5.3 酚和醌類化合物 303
11.5.4 香豆素和木脂素類 304
11.6 本章小結 305
思考題 306
參考文獻 307
第12章 食品添加劑 309
12.1 概述 310
12.1.1 食品添加劑的定義與作用 310
12.1.2 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管理 311
12.1.3 食品添加劑的分類 311
12.1.4 我國食品添加劑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312
12.2 香精香料 313
12.2.1 概述 313
12.2.2 香精香料基本原理與分類 313
12.2.3 食品中常用香料 314
12.3 防腐劑 318
12.3.1 概述 318
12.3.2 食品防腐劑的作用機理 319
12.3.3 食品中常用防腐劑 319
12.4 抗氧化劑 322
12.4.1 概述 322
12.4.2 食品抗氧化劑的作用機理 322
12.4.3 食品中常用抗氧化劑 322
12.5 乳化劑 325
12.5.1 概述 325
12.5.2 食品乳化劑的作用機理 326
12.5.3 食品中常用乳化劑 326
12.6 著色劑 328
12.6.1 概述 328
12.6.2 食品著色劑的發色機理 329
12.6.3 食用天然色素 329
12.6.4 食用合成色素 331
12.7 甜味劑 333
12.7.1 概述 333
12.7.2 食品中常用甜味劑 333
12.8 增稠劑 336
12.8.1 概述 336
12.8.2 增稠劑的特性與分類 336
12.8.3 食品中常用增稠劑 337
12.9 其他食品添加劑 338
12.9.1 概述 338
12.9.2 膨松劑 339
12.9.3 增味劑 339
12.9.4 脫皮助劑 340
12.9.5 被膜劑 340
12.9.6 助濾劑和吸附劑 340
12.10 本章小結 341
思考題 343
參考文獻 343
第13章 食品污染物 347
13.1 食品污染物 348
13.1.1 食品污染物來源 348
13.1.2 食品污染的種類 349
13.1.3 食品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350
13.2 食品中重金屬元素 351
13.2.1 金屬元素含量與毒性 351
13.2.2 金屬元素中毒機制 352
13.3 來源于微生物的有毒物質 353
13.3.1 細菌毒素 353
13.3.2 真菌毒素 355
13.4 農藥殘留 356
13.4.1 農藥的種類 356
13.4.2 食品中農藥殘留毒性與限量 356
13.4.3 有機氯農藥 357
13.4.4 有機磷農藥 357
13.4.5 氨基甲酸酯農藥 358
13.4.6 擬除蟲菊酯類農藥 358
13.5 獸藥殘留 359
13.5.1 獸藥殘留對人體的危害 359
13.5.2 抗生素類獸藥 360
13.5.3 激素類獸藥 360
13.5.4 漁藥 360
13.6 二英及其類似物 361
13.6.1 二英 361
13.6.2 多氯聯苯 361
13.7 多環芳香烴 362
13.8 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亞硝胺 363
13.8.1 食品中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來源 363
13.8.2 硝酸鹽、亞硝酸鹽及亞硝胺的性質 363
13.8.3 硝酸鹽、亞硝酸鹽及亞硝胺的毒性 364
13.9 清潔劑和消毒劑 365
13.9.1 清潔劑 365
13.9.2 消毒劑 365
13.10 本章小結 366
思考題 368
參考文獻 368
第14章 食品貨架壽命預測及應用 371
14.1 概述 372
14.2 影響食品品質的因素 372
14.2.1 食品的組成結構 372
14.2.2 加工條件 373
14.2.3 包裝和貯藏條件 373
14.2.4 溫度 373
14.2.5 微生物 374
14.2.6 水分活度 374
14.2.7 pH 值 374
14.2.8 氣體組成 375
14.3 食品品質函數——反應級數 375
14.4 食品貨架壽命預測方法 376
14.4.1 阿倫尼烏斯方法 376
14.4.2 簡單的貨架壽命作圖法 377
14.4.3 食品貨架壽命加速試驗 379
14.4.4 WLF 方法 380
14.4.5 Z值模型法 381
14.4.6 威布爾危害分析法 382
14.5 本章小結 382
參考文獻 383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