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成功了,還是不快樂?:失控的功成名就神話,以及如何才能長久幸福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你之所以不快樂,
不是你不夠努力、不夠成功,
而是「幸福觀」出了差錯!
▲ 橫掃全美的「新幸福運動」。
▲ 世界各地中小學、大學、監獄、政府、醫院、諮商室都有人開始實行的幸福觀革命。
你是否曾經在努力完成某項目標,
或者終於達到他人眼中的功成名就之後,
卻發現並不如想像中的滿足與快樂?
本書作者從小品學兼優,念了頂尖大學、有體面的工作,住漂亮的公寓,過著別人欣羨、稱道的日子,卻沒有因此嘗到快樂的滋味,使她陷入深深的絕望與疑惑中!
當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時候,許多人的解決之道,就是在爭取更高的成就,心裡想著:
「我再有錢一點、再有成就一點、再美麗一點、再討人喜歡一點 …… 到時我就會快樂了!」
而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但似乎不管再怎麼成功的人都一樣:
- 世界網球冠軍阿格西,在職業生涯裡拿下八次大滿貫。坐上網球界的龍頭寶座以後,他說:「我一點感覺都沒有。」
- 球星俠客.歐尼爾締造了無數的成就,包括數度拿下 MVP 的榮譽,四次奪得 NBA 總冠軍。按照成功的標準,他應該幸福到極點。但他卻坦承,「我以為自己想要的那些東西,如今我全都得到了。而我依然不快樂。」
「我明明已經做了所有大家說會幸福美滿的事,為什麼我還是不快樂?」再一次痛定之痛之後,作者決定投入心理學研究與實證,她發現了是長久以來受到熏陶的「幸福觀」出了問題:
˙ 人必須盡可能接近完美
˙ 賺取越來越高的收入
˙ 取得越來越多的事物
˙ 乖乖遵守這套規矩
˙ 工作要勤奮不懈(絕不休息、不放慢腳步)
˙ 名氣大,人緣好,還要受人尊崇
˙ 跟別人競爭(並且勝利)
這就是老舊的幸福觀 —— 是我們的社會對幸福的觀點。
諷刺的是,這正是我們如此不快樂的根源。
根據她的研究,人之所以會不快樂,是在追求「外在成就」過程中,跟自己與社會失去連結。她所提出了「新幸福」,引導人們透過追求「內在成就」:開發自己的天賦,並運用自己的天賦去做對他人有益的事。只要能做到這點,過程中自然的與自己及他人深度連結,於是開發出源源不絕的持久快樂的泉源。
新幸福:
一、 發掘自己實際上是怎樣的人。
二、 將這項資訊用在助人。
「新幸福」的信念、成功與快樂概念:
˙ 我不必完美無瑕也能幸福。
˙ 人生要務是發掘自己實際上是怎樣的人,並把潛力發揮出來。
˙ 天賦並非特異才能,而是任何你做起來比別人輕鬆,做起來又很開心的事。
˙ 人要盡力幫助別人,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助。
˙ 影響力不在行動的範圍多大,而是一項對人有益的行動被執行完整。
˙ 你的工作不是你的志業。你真正的志業是做自己、貢獻自己,這才是成功的真正要義。工作只是目前輔助你投入志業的一個地方。
盛讚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愛瑞克|《內在成就》作者、 TMBA 共同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賽斯.高汀|美國行銷大師、《紫牛》作者
推薦語:
「此書讓我讀來深感共鳴!作者精準命中現代人不快樂的主因,而建議的解決之道具體可行、人人都可以做到。」 —— 愛瑞克,《內在成就》作者、 TMBA 共同創辦人
「新的幸福觀點,可以允許一個人不幸福。特別是,當我們專注跟他人的悲傷同在時,便有連結。這連結織就了一張安全網,讓我們不至於一下子被悲傷壓垮。藉此我們有安全感、歸屬感,儘管我們依然悲傷,但腳下正是走在幸福路上。願我們藉著《為何成功了,還是不快樂?》這本書,參悟幸福那迷人的根本真相!」 ——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一部關於尊嚴、可能性、人際連結的作品,滿足我們迫切的需求,務實,又充滿人性。這正是我們此刻需要的書。」 —— 美國行銷大師《紫牛》作者賽斯.高汀( Seth Godin )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史蒂芬妮.哈里遜(Stephanie Harrison)
賓州大學心理學碩士,在論文中提出了新幸福觀。曾任教於賓州大學,而後擔任向榮國際(Thrive Global)的學習部門總監,負責主持關於身心健康與工作表現的培訓計畫。她親身實踐自己所提出的新幸福觀,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並成立了新幸福公司(The New Happy),致力於協助個人、企業、群體將新幸福之道落實在生活中。
新幸福公司以得獎的藝術創作、名列前茅的Podcast、電子報、免費的行為改造計畫,協助遍及全球一百五十個國家的無數人。她的創作與事蹟,曾登上美國CNBC頻道、《富比士》雜誌、《哈佛商業評論》等媒體,也時常在《財星》五百大企業做主題演講。她的主張備受注目,在世界各地中小學、大學、監獄、政府、醫院、諮商室風行。
譯者簡介
謝佳真
自由譯者,譯有《豐盛顯化法則》、《失去的喜悅》、《哈佛大學的思辯溝通術》、《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等書。賜教信箱:oggjbmc@gmail.com。
序
作者序
我的故事
我曾經倒在房間的地板上蜷成一團,哭得沒天沒夜的。當時是二○一三年,我看著一抹殘陽逐漸西沉,黑暗輕輕柔柔的在紐約市散開。感覺上,那黑暗也瀰漫到我的內心。
然後不曉得從哪裡冒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嶄新情緒。我覺得莫名其妙。
我竟然會感受到如此沉重的苦悶,簡直莫名其妙。因為我做的每一件事,明明都是別人說可以讓我幸福美滿的事啊!我一件都沒做錯。
然而實際上,我寂寞得要命。恐慌是我的日常,壓力導致我染上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排山倒海的絕望幾乎天天來報到。
「好想知道為什麼喔!」我心裡這樣想,然後又哭了起來。
我當時並不知道那一刻的好奇,將會永久翻轉我的人生。
從小,我就想要快樂。然而我努力再努力,始終得不到快樂。快樂似乎就在下一個轉角處,只取決於我的下一項成就,於是我一直在汲汲營營:
「要是妳再漂亮一些……
「要是妳再苗條一點……
「要是妳拿到好成績……
「要是妳可以朋友滿天下……
「要是妳能讓大家都喜歡妳……
「要是妳得到每個人的歡心……
「要是妳能念好的學校……
「要是妳找到最棒的工作……
「要是妳的工作表現是頂尖的……
「要是妳多做一點、再多一點,又更多一點……
……妳就會快樂。」
我會聽這些碎碎念嗎?當然會。那我是不是努力做到更多、更多、再更多?沒錯,做到後又努力再多做一點。做到這些事便會幸福,似乎是不變的鐵律。我看到除了我以外的每個人都憑著這一條鐵律,在工作上、感情中、群體裡笑容滿面。顯然,他們掌握了某種我不懂的道理。一定是我這個人哪裡有毛病吧。
我按照自己的信念,付出雙倍的心血,更加拚命要成為完美的人,要做到無懈可擊,要在正確的時間實現每一項世人認可的目標。翻身的那一天馬上就要來了,我有把握。我念了頂尖的大學,成績出眾,找到體面的工作,住漂亮的公寓,過著別人欣羨、稱道的日子,卻沒有因此嘗到快樂的滋味。
我尋尋覓覓,想著等我實現下一項成就,幸福就會降臨;想著癥結在於我的工作不適合我,或是我升遷得不夠快,或是我居住的地點不對;要是我夠努力,打造出完美的生活,就可以停止追逐,終於幸福起來。
我哭倒在房間地板上時所迸發的一時好奇,是我生平第一次質疑自己最深層的幸福觀與幸福之道。扔掉舊劇本的時候到了,我應該走新的路。
慢慢的,我開始改變生活:從紐約搬家到舊金山、找到更有意義的工作、培養更健康的人際關係。我開始研究什麼是幸福,盡力閱讀,弄懂自己哪裡錯了。我一直在想,只有我在實踐完全誤入歧途的幸福觀嗎?還是別人跟我有一樣的經歷?
好巧不巧,我面臨人生危機的時候,一個新的學術領域興起了,就是探索人類幸福之道的正向心理學。在二○一五年,我念了賓州大學(顯然我仍然堅決要進好學校)的研究所,在論文裡主張我們的幸福觀大錯特錯。我提出新的幸福觀,認為幸福的根本是愛人、為人服務、致力於我們共通的人性。那就是你手上這本書的起點。
念完研究所,我打算繼續深造,去攻讀心理學的博士,但人生卻轉了彎。
二○一七年的冬季,我邂逅了一個名叫亞力克斯的男人,陷入狂烈的熱戀。他是藝術家、設計師,擅長運動,又有遠見;他熱情、和善、優秀。我從沒見過那麼生龍活虎的人。亞力克斯渾身流竄著精力,渴求善用每一分鐘。就在我們認識之前,他重拾了小時候熱愛的滑板。他會趁著旭日初升,在清晨五點悄悄出門,跑去還沒開門的滑板練習場,翻過鐵欄杆進去練習。三個鐘頭以後,我起床時就會看到他蹦蹦跳跳的進門,整個人渾身是汗,心情暢快。他跟我一樣,憧憬著一個更好的世界。週末時,我們會在舊金山四處走走,喝很多很多咖啡,規劃我們要如何讓世界更美麗。
然而我們相識不到一年,亞力克斯就病了,而且不是感冒了之類的,他染上難以診斷的怪病,把醫生們都考倒了。
原本健康、獨立的亞力克斯,變成根本無法照顧自己的人。隨後四年,打擊一個接著一個來,一個比一個嚴重。他從一週運動七天、天天溜滑板,變成走不完一條街,變成出不了門,再變成下不了床。我沒見過誰比他更拚命想要恢復健康,想要保住工作,再然後是每天只求能保住性命。最後,他整天獨自躺在黑暗裡,受不了身邊有人,承受沒有盡頭的身體疼痛與鋪天蓋地的疲憊,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苟延殘喘。他的人在那裡,但我認識並深愛的亞力克斯卻消失了。
我天真的以為生病只要去看醫生,醫生便會找到治癒的辦法,原來在我們美國染上慢性的疑難雜症才不是那麼一回事。我擱置念博士的計畫,成為亞力克斯的全職看護、醫療偵探,為他奮鬥。我放下學業,夜夜鑽研罕見疾病。午休時,我仔細閱讀網路上的醫學留言板,管理亞力克斯那一堆令人眼花撩亂的藥物,寫電子郵件給陌生人,他們都跟我一樣,被疑難雜症搞得暈頭轉向。休假時,我會帶著掛號掛了八個月的亞力克斯去看病,哀求醫生們幫幫忙,結果他們要麼想不通一個健康男性的身體怎麼會衰退成那樣,要麼根本不相信居然有這種事。醫生跟亞力克斯說,他純粹是心態問題,要是他積極正向一點,強迫自己做運動,遲早會「恢復正常」。醫生們看到我收在資料夾的各種檢驗報告、聽到我指名要做什麼檢查、按時間順序描述他症狀的演變,他們會賞我白眼,出口揶揄。
每個月都有新的藥物跟實驗性的治療,但沒有答案,每一天我都看著自己心愛的男人日益消瘦,而我無能為力。
新幸福
我奮力挽救亞力克斯的生命。跟這樣的現實一比,以前我在紐約遇到的各種挑戰,彷彿是在扮家家酒。
可是時隔五年的現在,局勢翻轉了,我有了一套新的信念和技巧,發現在順境的時候好用,在逆境下依舊靈光。我在學校學到了新的幸福觀;如今人生給我測試這些知識的機會,結果這些知識不僅在科學研究中可以成立,在現實世界裡也行得通。不論以任何外在的標準來看,我當時的人生都陷入了低谷,淒風苦雨,卻找到了幸福,儘管不是我比較年輕時追求的那一種幸福,兩者有本質上的差異。
二○一三年的我,事事「如意」,內心卻迷惘、痛苦、孤絕;二○一八年的我,諸事「不順」,然而我感到的平靜、喜悅、使命感卻遠勝以往,其中差異讓我大為震驚。
我覺得自己似乎有了重大發現,而我接著萌生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一套辦法也適用於別人嗎?
二○一八年,我根據自己的研究論文內容,成立新幸福公司(The New Happy),一開始只是寫免費的電子週報,分享觀點、小技巧、故事。第一份電子報寄給了大約十七個人。
我慢慢寫著電子報,訂閱者也慢慢出現。我讓新幸福走向社會大眾,漸漸就有了問題的答案。我並不孤單,一點也不。到處都有人厭倦了遵循空洞的幸福觀,覺得那讓他們的心靈更不滿足。他們跟我一樣,渴望不同的出路。這些不可思議的回應,給了我一個目標。
到了二○二○年,病情持續惡化的亞力克斯,已經需要有人隨時照顧。我那時在向榮國際公司(Thrive Global)擔任學習總監,主導開發各種培訓計畫,協助世界級大企業的員工健康又快樂,我決定放下這份工作。
我盡可能將辭職視為一個機會,在看護工作之餘,我可以挪出更多時間給新幸福,藉此助人。當時疫情已經延燒三個月,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我決定將自己的心得全部分享出去,不放過任何我能用的媒介:撰寫文章、進行藝術創作、製作Podcast、發表訓練計畫等,統統免費送給需要的人。
坦白說,這些也是我自己需要的東西。我製作出來的東西不但造福大家,也給了我莫大的助益。我利用亞力克斯注射藥物、追蹤症狀前後空檔的時間,在診療室與醫院寫東西、打草稿。我待在他的病床邊,一手握住他的手,一手在手機上記錄想法。我設計了一些技巧來度過最黑暗的時期,傳授給別人,希望別人也覺得受用。亞力克斯也在這一路上支持我,,即使他每一天都活得很吃力,但在他寥寥無幾的安好時刻,努力貢獻。每當想要放棄,我就會想著他就算深陷痛苦,依然設法幫上忙,讓這個世界在某些地方美好一點。
新幸福成長茁壯,完全超乎我的想像。將近一百萬人(本書會分享其中許多人的故事)集結成一個蓬勃發展的大家庭,也掀起更大規模的運動浪潮,為我們周遭的世界建立集體的幸福。世界各地的中小學、大學、收容所、監獄、政府、企業、醫院、治療中心、諮商室,都有人使用我們的素材。
現在我確定一件事,那就是你有力量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幸福久久。
目次
作者序 我的故事
第一部 幸福神話
第一章 我們完全搞錯了
第二章 塑造我們生命的隱性力量
第三章 如何開始建立幸福的人生
第二部 拆解舊幸福
第四章 謊言一:你不夠好
第五章 謊言二:到時候你就會幸福
第六章 謊言三:你只能靠自己
第三部 認識幸福
第七章 關於幸福的根本真相
第八章 助人的弔詭之處
第九章 喜悅的契機俯拾皆是,只要你懂得找
第四部 發掘你的天賦
第十章 為什麼你很重要
第十一章 人性:一切行動的基礎
第十二章 才能:登峰造極的隱形路徑
第十三章 智慧:你懂的事情比你以為的更多
第五部 為世界效勞
第十四章 讓你我緊密相繫的需求
第十五章 工作:沒人告訴過你的完美工作
第十六章 群體:我們千絲萬縷的共同關係
第十七章 世界:我們在等你
結語 你身邊的人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謊言一:你不夠好
一九九○年代晚期,黛咪.摩爾是她那一代最著名的電影明星。她的美、她的作品、她的生活令大眾著迷。她剛剛成為好萊塢史上片酬最高的演員,還嫁給一位動作巨星。表面上,她的人生完美無瑕。
二十年後,她回顧那段日子,吐露真相。她的婚姻在崩塌,她出現進食障礙,日日夜夜不斷自我懷疑,沒有安全感。她在自傳裡寫道:「不管我怎麼成功,我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一次又一次,我們看到遵循舊幸福、乖乖達成每一個「成功」里程碑的人說:不論你做什麼,永遠都不夠。
大衛.鮑伊坦露:「我的自我形象問題很嚴重,自尊感很低落,這些都靠沉溺在大量的寫作與表演來掩飾……我想要快快度過人生……我真的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像樣。」
茱莉.安德魯斯憑電影《歡樂滿人間》的演出拿下奧斯卡金像獎,她將獎盃藏在閣樓,因為她覺得自己「不配」。
有一項研究調查了一百一十六位執行長與高階主管,發現他們有相同的恐懼,他們怕自己不夠好,配不上他們的職位。
這些實例為我們指出了重要的真相。不管你累積了多少的外在獎項、成功或肯定,你都不會覺得自己夠好。傳遍世界的名聲與讚揚、奧斯卡金像獎、顯赫的職稱都不會讓你滿足。努力做到舊幸福的要求,絕不會讓你覺得「夠了」——那是不可能的。那就像在賭場賭博,贏的永遠是莊家。
你都做了多少事了,為什麼你覺得自己依然不夠好?因為在舊幸福的世界觀裡,核心訊息是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你永遠有所不足。在你內心深處,你是有瑕疵的,你殘破不堪,你很壞。
有所不足的謊言
關於世界觀的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
舊幸福的答案是:你是有所不足的人。
每一週,我都會為我們新幸福的大家庭舉辦線上的登記活動,讓大家提出自己需要的協助。這項登記活動持續了幾年以後,我看完無數的留言,對大家的難題就有許多認識。
有個主題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出現在大家登記的內容裡:
「我不夠好。」
「我什麼時候才會覺得自己值得?」
「我覺得自己有毛病。」
或許你很疑惑,「只有我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夠好嗎?」我跟你保證,你不孤單。事實上,認為自己有所不足的信念,似乎每個人都有。
這個信念也讓我們苛待自己。舊幸福一直教導我們要憎恨自己的人性,所以要懲罰自己。自我憎恨聽起來很狗血,但你是不是經常把自己當做敵人或對手?從你的自我對話找證據。那些話大概是這種風格:
「你白痴。」
「你有什麼毛病?」
「你什麼都做不好!」
「但願你不是這個樣子……」
這個腦海裡的聲音不斷的說你不夠好,其實那不是你的真心話。你會變成這樣,是因為你置身的文化,在你成長的過程裡告訴你,不管你怎麼做,你都有所不足。所以瓦解舊幸福的起點,是學習從新的角度看自己——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明白你本來就是有價值的人。
完美之我的暴政
記得大概十年前,有一天我痛罵自己在工作上犯了錯。我坐在那裡,雙手捂著臉,說道:「天啊!妳怎麼會白痴成這樣?」還說:「妳爛死了!」
突然,我靈光一閃,我是拿誰當樣板,給自己打分數?
我不是在跟別人做比較,比如一位朋友或一位榜樣。我不是拿自己的現狀跟以前做比較。我評分的參照標準是一個完美版的我,那個我只存在於我的腦海。我稱為完美之我。
這領悟撼動了我的世界。我沒有意識到自己設立了這樣的標竿,拿它給自己評分,而我對自己的期許居然這麼不切實際。
在學校,我們學會給自己打分數、評價自己,有的是用評分量尺,有的是看答案的正確比例,有的是用字母。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建立自己的評分量尺──這個完美之我。
完美之我來自舊幸福的文化。個人主義說完美之我永遠強大而獨立,一手包辦大小事,從來沒有負面的情緒。
資本主義告訴我們,完美之我是成功人士,對經濟有貢獻,以「正確的方式」走「正確」的路,當然也永遠有生產力。數不清的產品和服務宣稱可以消除我們的不完美之處,我們買單了,發現無效就責怪自己。
階級宰制規範了「正確」的生活方式。作家與哲學家奧德蕾.洛德(Audre Lorde)將這稱為白種人、順性別者 (注釋:指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性別一致。)、男性、年輕人、異性戀者、身體健全者、基督徒的「虛構常態」(mythical norm)。這樣的理想型是一套標準,用來判斷什麼叫正常。要是你不具備那些特質,你會單純因為自己的天性就被貶為非人。我們與外界的互動強化了這種現象,因為我們的社會是按照虛構的常態去建立出來的虛構常態。即使是美國《獨立宣言》鄭重其事寫出來的「追求幸福」,也只適用於符合特定標準的那些人。
最後,我們將個人的經驗加進這個大雜燴──我們的家庭、感情關係、社會、文化都在灌輸我們應該是怎樣的人。賽門.薛利(Simon Sherry)是鑽研完美主義的重要學者之一,他說:「要一整個村莊的人,才養得出一個完美主義者。」
完美之我是我們的完美版本,我們認為必須變成那樣才會幸福。那是默默跟在我們身邊的影子,把我們不符合標準的地方全部指出來:別人都辦到了、別人做得很完美、別人毫不費力就做到了。
想像有一份徵才廣告,列出了完美之我的工作內容。
徵人啟事:
在這份工作中,你的職務範圍如下:
l 隱瞞你的天性,遵循社會規範行事。
l 討好你見到的每個人。
l 在二十一歲之前要有可以影響世界的成就。
l 要美、要帥(注意:理想的人選必須願意在社會的美學標準改變時,立刻修正自己的外貌)。
l 絕不出錯、感受不到壓力、做事絕不會吃力。
工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
薪資:無
以大腦植入物在每一分鐘偵測工作表現,隨時評分。
意者內洽!
你會應徵這份工作嗎?應該不會吧。如果你應徵上了,你覺得自己撐得了多久?這對你的身心健康會有什麼影響?
如何開始建立幸福的人生
一九五○年代初期,念音樂的大學生弗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第一次打開父母新買的電視機。
他覺得那些節目實在很難看。
兒童節目彷彿在發神經,令人受不了,扮裝的角色們拿著派互扔,穿插的廣告則承諾你可以用錢買到快樂。
他思忖起來,要是他可以製作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實際幫助孩子們開心起來,學會行善呢?
十七年後,他自己的電視節目首映了──《羅傑斯先生的街坊》(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在每一集一開始,他會走進布景搭建的住家,脫掉西裝外套,拉上招牌羊毛衫的拉鍵,把皮鞋換成布鞋,然後將小朋友視為跟自己一樣重要的對象,好好的跟小朋友說話。
前後三十一季的節目,他與小朋友同在。
冷戰時,他陪著小朋友,用布偶解釋為什麼囤積武器很危險。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後,他陪著小朋友,以一週的節目時間談論死亡與哀慟。
他陪伴覺得自己沒人愛的寂寞孩子、陪伴父母正要離異的孩子、陪伴在學校被眾人冷落的孩子、陪伴犯錯的孩子,陪伴孩子們度過小孩的酸甜苦辣。
由於他始終都在,他在美國是最受喜愛的人物之一。他收到的郵件之多,超越所有美國人,而他每一封都會回。他的紅色針織羊毛衫成為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的館藏。他的遺產包括幾座艾美獎、一座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一面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一幀美國郵票、一顆用了他名諱的小行星、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一顆星星,還是一度登上Google首頁塗鴉的名人。但最重要的是,他教導幾代的孩子們善待自己跟別人。
沒人想得到一個一心想要做音樂的害羞、寂寞男孩,在長大以後,會成為史上影響人們最深遠的人物之一,世界因他而大不同,他還得到了長久的幸福。
他是怎麼辦到的?羅傑斯發現了幸福人生的法則,與我做研究時調查過的兩項要件是一致的,而這也是你會在本書學到的內容:
一、 發掘自己實際上是怎樣的人。
二、 將這項資訊用在助人。
親自測試這兩條法則。想想你所知道的最快樂的人。你大概會看出來,他們很了解自己,並且設法幫助身邊的人;或是想想你最欣賞的人,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在跟世界分享自己獨特的天賦,努力讓世界美好。
這兩條法則讓羅傑斯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喜悅,讓他過著「感到完整」的生活。
為什麼你需要做自己
羅傑斯展露音樂天分的年紀是三歲,且不到五歲,他就能用鋼琴彈奏整首歌曲。雖然他是音樂神童,但他的童年並不輕鬆。他時常生病,不得不長時間獨自待在房間。在房間時,他開始說故事、自己編歌,想像有一天,他幻想中的世界會出現在他的電視節目裡。他說自己的童年很寂寞,每回獨自一人的時候都會哭。他被人欺負,沒有真正的朋友。幸好,他漸漸長大以後,身邊有人喜愛他,欣賞他展露的真實樣貌。
這些獨特的經歷磨練了羅傑斯的特殊天賦,比如他的音樂才華、同理心,還體會到了童年可以多麼艱難。
你,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這些天賦構成你的本色。你的天賦不僅僅是你可以從事的事業,也是你曾經走過的難關、你得到的領悟,更是你在內心深處的真面目。
羅傑斯曾經在一場畢業典禮上演講,談到他有一回去旁聽馬友友的課。馬友友是聲譽卓著的大提琴家,有一回馬友友聽完一位年輕學子演奏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鳴曲,他評論道:「你的樂音只有你能演奏出來,別人都不行。」
世界上只有一位羅傑斯先生,也只有一個你。
與世界分享你這個人
在羅傑斯取得大學學位的羅林斯學院(Rollins College),有一條連結兩棟建築的廊道牆壁上鑲嵌了一塊小小的大理石匾額。上面刻著字:為服務而活。羅傑斯抄下這句座右銘,放進皮夾,隨身攜帶一輩子。
羅傑斯將自己的電視節目視為一種服務。一九六九年,尼克森總統想要刪減兒童教育節目的預算。羅傑斯前往國會,主張保留兩千萬美元的預算。他用簡短的演講描述自己的服務行動:
我每天都向每個孩子表達我的在乎,協助孩子明白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節目結束的時候,我會說:「只因為你在做你自己,今天是很特別的日子。全世界沒有其他跟你一樣的人,而我喜歡你,我就喜歡這樣的你。」我認為要是我們在公眾電視節目產業的人,讓人清楚的看見我們可以訴說並管理自己的情感,我們就為大家的心理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參議院通信傳播小組委員會(Senate Sub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s)主席的脾氣暴躁、不感性是出了名的,但他在回覆的時候說:「我應該是很強硬的那種人,但這是這兩天以來我第一次起了雞皮疙瘩。我覺得這很好。看來你剛剛保住了兩千萬美元的預算。」
看看羅傑斯的人生,我們很容易把他送上神壇。他是羅傑斯先生!他跟我們不一樣。但他二○○三年過世後,與他結縭五十年的妻子瓊安接受採訪,談到這種想法的危險。她說她常常聽到人講:「我真恨不得自己是他那樣的人,但我不行。」她很篤定沒有人可以像羅傑斯先生那樣,一個都沒有。
她不是指沒人可以用布偶、歌曲、故事製作溫情的電視節目。她的意思是誰都可以走上跟羅傑斯一樣的路:發掘自己是怎樣的人,然後把這項資訊用在助人。你的人生不應該成為他的翻版,因為那不會反映出你這個人!你得發掘你獨一無二的服務方式,不論對象是你的親友、你置身的群體,還是你透過工作所做的事,乃至為更廣闊的世界盡力。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