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電子書
中日字詞趣談(電子書)

中日字詞趣談(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64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駅」是中文?
「呎」是日文?
「床屋」不賣床?
「手紙」非廁紙?

日本使用漢字久矣,從漢字運用的角度來說,中日各有不同甚至相互借鏡,可資研究的範圍甚為寬廣,值得探討的課題也極多。這本小書,僅就中日一些慣常習見的字詞為例,談談彼此運用上的異同,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興趣。

 

作者簡介

陳志誠,早年畢業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並獲教育文憑。其後獲日本政府國費研究生獎學金,負笈東瀛,先後畢業於大阪外國語大學日語別科及國立京都大學研究院。返港後,其先任教於聖保羅男女中學,隨後曾任香港理工學院語文學系首席講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副主任、語文學部主任、新亞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等職。除教學外,著述以有關語言、文學、教育及文化等方面為主,曾參與創立香港語言學會、香港日本語教育研究會、並曾任日本文化協會理事會理事及副主席。2005 年獲日本政府頒授日皇「旭日中綬」文化勳章。

 

序 漢字東傳及其對中日詞語發展的影響
中日兩國的語言,系統不同,結構有異,但同樣採用漢字來書寫。中國固然是漢字發明和創製的母國,但日本也長久在使用着。究竟漢字是甚麼時候東傳至日本的呢?實在很難斷定。從歷史的記載來說,開展中日關係的人物應該是秦始皇時的徐福,可是,徐福是真的到了日本嗎?也實在不好說。關於徐福其人其事,最早出現在《史記》之中。《史記》提到徐福的地方,有〈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此外,〈封禪書〉亦有相關的記事,但沒有提及徐福之名。另外,這些記事之中,都沒有確切地說明,徐福所到之地就是日本。要是徐福果真到了日本的話,那麼,漢字早在秦初便已登陸日本了。
不過,即使徐福沒有真正到達日本,但秦漢之際,仍有不少中國移民從中國大陸移居日本。他們當中有經朝鮮半島,也有直接前往日本的。隨着他們的移居,漢字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已登陸日本,應該是很有可能的事,只是當時應用的範圍並不太普及而已。
直到八世紀初,日本才出現正式使用漢字記述自己歷史的書籍,第一本是公元712 年寫成的《古事記》,第二本是公元720 年寫成的《日本書紀》。這時的日本,仍然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不過,既然整本書籍可以用漢字書寫來記述,可反映當時日本人對漢字的運用已相當成熟,漢字在日本也漸漸得到普及。
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 應神天皇(OOJIN TENNOO,公元270-310 年)年間,朝鮮半島的百濟王曾派遣名叫阿直岐(ACHIKI)的人到日本,史書說他「能談經典」,應神天皇的太子菟道稚郎子(UJINO WAKIIRATSUKO)曾拜他為師。其後,阿直岐推薦學問比自己更高的王仁(WANI)到日本,菟道稚郎子又以他為師,「學習諸經籍、莫不通達」。至於比《日本書紀》還早八年完成的《古事記》,描述得更為具體,說王仁上貢《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共十一卷。假使這段記載是確切的話,那麼,漢字最晚在公元三、四世紀之時便已東傳至日本。
以上所說的,都是書面的紀錄或傳說。一個更具體的證據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 年,日本天明四年)在九州福岡縣志賀島出土的「金印」,上面寫着「漢委(倭)奴國王」的字樣。根據專家學者的考證,那就是《後漢書.倭傳》所記「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緩」中的「印緩」。漢光武中元二年是公元57 年。換言之,於公元初便有漢字傳至日本,而且還有實物為證。由於日本並沒有本身的文字,估計當時中日兩國甚至日本本地的文書往來都使用漢字。不過,也許在日本草擬這些文書的,總有些是從中國而來的「渡來人」、「歸化人」。
根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所載,漢字在日本的使用,雖然可以遠溯至公元三、四世紀之間,但應該到了五世紀之後,才漸次廣泛起來。除了聖德太子(SHOTOKU TAISHI)制定的冠位十二階、憲法十七條之外,那時也有多次派遣官員、學者、僧人作為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國。他們在大量吸收中國文化的同時,自然也令漢字的使用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到《古事記》、《日本書紀》寫成之時,漢字已經成為他們吸收知識的重要媒介。
由於中日兩種語言無論在語言系統、語言結構都並不相同,日本人對漢字的使用,自然也跟我們不一樣。總括來說,日本人利用漢字的主要方法,大致有下列幾個方面:
1、利用漢字的形、音、義三方面,換言之,就是漢字的直接沿用。特別是一些不屬於日本本身固有的事物,或是在日語中難以理解的,就只好形、音、義直接沿用了。例如「仁」、「義」、「道德」、「龍」、「國家」之類,日語便依照漢語近似的發音讀成JIN、GI、DOOTOKU、RYUU、KOKKA 等就是。
2、利用漢字的形和義, 不用其音, 以表現日本的固有詞彙。例如「草原」(KUSAHARA)、「海苔」(NORI)、「山川」(YAMAKAWA)、「高枕」(TAKAMAKURA, 安睡、高枕無憂) 等就是。另外,一些並非漢語用語的日語漢字詞彙像「若草」(WAKAKUSA, 嫩草)、「年寄」(TOSHIYORI,老人)、「刺身」(SASHIMI, 魚生)、「枝豆」(EDAMAME,毛豆)等也屬於此類。
3、利用漢字的形和音,不用其義。換言之,即用漢字作為表音之用,單從字面看,是無法得知其意義的,必須對日語有所認識,才會了解它要表達的意思。例如「也末」(YAMA)是「山」的意思,跟「也」和「末」字義無關。「都斯馬」(TSUSHIMA)是「對馬島」,跟「都」和「斯馬」都無關。「彌己等」(MIKOTO)是對古代神或貴族的敬稱,大多加在姓名之後,亦與這三個字的意義無關。「目出度」(MEDETAI)是可喜的意思,也無關乎這三個字的意義。用作表音的漢字,稱為「真假名」(一般的漢字,稱為「真名」),也稱「萬葉假名」(《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早的和歌集,其中不少和歌都會利用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因此有這個叫法)。其後,再由萬葉假名發展出日語特有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來。
4、利用漢字的形和音不用其義的「萬葉假名」,約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93 年)較為普遍使用。但這種將漢字作為表音用的方法,到底有其缺點:第一是漢字同音字多,如果漫無標準的隨便採用,就會造成混亂;其次是漢字屬於表義文字,表義性比較強,若捨其義而取其音,用起來也不方便,因為讀文章的人不易判斷哪些漢字當作「真名」,要了解其意義;哪些當作「真假名」,只取其音。因此,後來只好將作真假名用的漢字寫細些,以示區別。然而,這做法仍未解決其基本上的問題,於是「萬葉假名」不得不再作改變,由省略、歸納、改進而成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相傳是由日本曾留學於唐的著名學問僧弘法大師空海(KUUKAI,公元774-835 年)創製的,由漢字的草體演變而成。片假名則相傳是由曾留唐很久的留學生吉備真備(KIBINOMAKIBI,公元695-775 年)所創,採用漢字的正楷偏旁或其中一部分製成的。兩者在現代日語中各司其職,已成日本語的字母,但追源溯始,也可說是利用漢字演化或簡縮而成的。
5、利用漢字來創造日式漢字詞彙,即雖然是用漢字來書寫,但屬於日語的詞語,和漢語無關。例如「立派」(RIPPA,華麗)、「割合」(WARIAI,比例)、「株式」(KABUSHIKI,股票)、「波止場」(HATOBA,碼頭)之類就是。
6、利用漢字的造字原理,創製出日本本身特有的漢字,稱為「國字」(KOKUJI)。由於不是漢語的用字,我們看來,會覺得字形比較古怪而陌生。像「躾」(SHITSUKE,教養)、「俥」(KURUMA,人力車)、「榊」(SAKAKI, 常綠樹)、「畑、畠」(HATAKE,乾田、旱地)、「峠」(TOOGE, 山嶺)、「込」(KOMU,進入)、「凧」(TAKO,風箏)等就是。
7、為了應用上的方便,日本也跟我們一樣,創製了一些日式簡化字,像国(國)、伝(傳)、円(圓)、広(廣)、囲(圍)、仏(佛)、仮(假)、価(價)、払(拂)、売(賣)、駅(驛)、浜(濱)、竜(龍)、弁(辨、辯)、台(臺)、声(聲)、乱(亂)、辞(辭)等都是。其中有些跟我國簡化字相同,彼此有相通之處。
漢字東傳以後,無論把它作「真名」用也好,利用它發展出日本本身的「假名」也好,對於日本文化、文明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無比的影響,漢字直至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那麼,作為漢字文化圈的母國,中國是否沒有受益呢?不是的,日語對現代漢語發展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詞語方面,要是沒有借用日本近現代的詞語或外來譯詞,漢語肯定不會呈現現在的面貌。
現代漢語非常流行而又習用的詞語,例如手續、場合、立場、取消、市場、廣告、見習、組合、民主、細胞、批判、抽象、具體、積極、消極、幹部、主觀、客觀、政黨、分配、肯定、否定等詞語固然借自日本,就是一些構詞法的詞尾如國際化及多元化的「化」;方程式、西洋式的「式」;關節炎、氣管炎的「炎」;生產力、表現力的「力」;可能性、原則性的「性」;科學的、公開的的「的」;教育界、出版界的「界」;性感、優越感的「感」;要點、出發點的「點」;人生觀、世界觀的「觀」;戰線、生命線的「線」;方法論、結論的「論」;效率、使用率的「率」;演繹法、辯證法的「法」;以至心理作用、同化作用的「作用」;人口問題、社會問題的「問題」;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的「時代」;封建社會、奴隸社會的「社會」;帝國主義、社會主義的「主義」;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等組成的詞或詞組,都是從日語借來的,可見我們受益之大。(詳細的資料,可參閱王立達〈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來的詞彙〉一文,原載於1958 年68 期《中國語文》,後收入《中日文化交流史論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馮天瑜的《新語探源》,中華書局,2004;以及沈國威的《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中華書局,2010。)
我國古代向日本輸出漢字,近現代則從日本輸入不少漢語詞語。一方面可以視為日本對我們所作的文化回饋,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文化交流史上互惠互利發展的結果。
正如上文所說,中國是發明和創製漢字的母國,而日本則是使用漢字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從漢字運用的角度來說,兩者關係非常密切,彼此甚至可說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可資研究的範圍甚為寬廣,值得探討的課題也極多。這本小書,僅就中日一些慣常習見的字詞為例,談談彼此運用上的異同,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興趣而已。清朝大學問家錢大昕曾著有《恆言錄》一書,對漢語中的成語和方言作出考證,追溯源流所自,將詞語分為十九類,詞條計共八百餘。其後繼之而有陳鱣的《恆言廣證》,對錢書又有所補充。兩書寫來嚴謹而又深具學術性,自非作者這本小書可比。唯一相同的,是同樣都跟恆常用語有關,顯見這方面的課題,仍有其值得一談的價值。
至於本書的內容,部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曾刊於《東方日報》教育版的「字趣」專欄,那是應時任該版編輯的研究生柯萬成君之邀而寫的,亦有小部分曾於亞洲電視播出。現在都略加整理,裒輯成一集以付梓。而此書之能出版,多蒙舊同事劉衞林教授之薦介,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黎耀強先生的首肯,編輯部的悉心策劃與安排,將文章分成若干主題,加插附圖,為枯燥的文字增添趣味和姿采。劉教授學生陳璦平、林劍穎、鄺綺華等幾位同學替我將報章文稿輸入電腦,所有這些,都是我要衷心感謝的!

 

目次

貓咪咪咪篇
日本人過新年
你的國字我的漢字
物語談
從《子貓物語》談起 16
一樣的「子」和不一樣的「子」 17
男「子」?女「子」? 18
子子子子是很多子嗎? 20
再說子子子子 21
子子子子…… 的遊戲 22
「親子」一鑊熟 23
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貓」 25
「狆」是中國狗 26
再談「貓犬」—「狆」 27
貓的聯想 29
神憎鬼厭與隱惡昧金 30
貓肥魚瘦 31
魚堅似木話「鰹節」 32
投貓以錢 34
有退魚之貓嗎? 35
貓虎同貌而不知心 36
不捕鼠的貓 37
貓話連篇 39
隱爪之貓 40
貓鼠之間 41
招財的貓 42
招財貓的故事 44

物語談
「物語」的物語 48
物語的「鼻祖」 49
物語與富士山的傳說 50
何以命名「富士山」? 52
地位崇高的歌物語 53
歌物語之始《伊勢物語》 55
日本文學不朽巨著《源氏物語》 56

你的國字我的漢字
漢字與假名 60
假名的作用 61
假名和真名 62
談談日本的「國字」 64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65
「躾」的語源 67
神之木 68
山的上上下下 69
語源和概念 70
「峠」的語源 72
上下相連的衣服 73
火之田.白之田 74
田之鳥 76

日本人過新年
一年將盡「大晦日」 80
一元復始「御正月」 81
新年之火 83
新年之水 84
新年要飲屠蘇酒 85
「利是」?「年玉」! 87
「年始」 要拜年 88
神祐福地話「年繩」 89
「年繩」與門神的淵源 91
迎接年神的「門松」 92

國字是這樣創製的
風中的巾—「凧」 96
風箏、凧、紙鳶 97
風寒吹木枯 —「凩」 98
停住的風 —「凪」 99
風從高山來 —「颪」 100
下風和山風 102
沒有風暴的風暴山 103
楓紅似火話色木 105
山下之林是山麓 106
十字路口─「辻」 107
進入漢語字典的「國字」 109
在漢語字典中的「辻」「込」二字 110
談「込」 111
甚麼是「申込」? 113
甚麼是「辷」上的「一」? 114
望文不能生義的「迚」 115

度量衡的學問
為漢語所吸收的日本字 118
你懂得「幅脫」、「幅地」嗎? 119
度量衡中不陌生的「國字」 120
粍、糎、粁怎麼唸? 122
「米」的「突」破 123
無「突」的「米」 124
一瓦有多重? 126
談「瓦」和「克」 127
日本「瓦」和中國「瓦」 129
「榻榻米」有多少「米」? 130
 
從睡覺開始認識身體
無牀之「床」 134
不賣床的「床屋」 135
「床」的上上下下 137
沒有「床」的「床店」 138
「床」上的「蒲團」 139
枕和枕頭 141
掛腰的椅子 142
續談「腰掛」 143
「折人話腰」 145
腰的聯想 146
眼的高下 147
腹鼓與喉鳴 148
洗腳不幹 149
手的上下 151
「手紙」的誤會 152
此「草紙」非彼「草紙」 154
「草紙」文學 155
「切」不掉的「手」 156
「小切手」不同於小「切手」 158
由「切手」談到「切腹」 159
再談「切腹」 160
切腹之痛與切割之異 161
「心」「腹」之異與「切身」問題 163
「切身」和「刺身」 164

美味和食
日本名菜─「刺身」 168
略談「刺身」的魚肉食材 169
TORO 與MAGURO 170
日本魚生的種種 172
刺身之刺究竟作何解? 173
刺身就是切身 174
馬刺 176
壽司、鮨和鮓 177
說「丼」 179
「烏冬」究竟係乜東東 181

咬文嚼字
庖丁與庖丁的刀 184
各種「料理」 186
談以「魚」字為部首的漢字 187
「鰂魚」和「鰂魚涌」 190
源自中國的「駅」 192
作為中央官署的「省」 194
由「䯊」和「髀」說起 196
牙和齒 198
一味 200
舖頭、店頭、屋 202
「晚頭」不只是粵語方言 203
不時 205
計時器為何稱「錶」? 206
丈夫和大丈夫 208
先生與太太 211
譯詞和借詞 213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26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