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之城.伊斯坦堡:位處世界十字路口的偉大城市(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4 元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如果你是《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忠實讀者
那這回絕對不能錯過述說君士坦丁堡前世今生的《榮耀之城.伊斯坦堡》
湯瑪士.麥登是個說書人,本書將細說從頭自西元前七世紀希臘時代建城
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土耳其,橫跨近三千個歲月的伊斯坦堡千年史
【專家導讀、各界推薦】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范姜士璁 專文導讀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王健安
作家│阿潑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胡川安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胡忠信
「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陳建守 聯名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本書內容】
伊斯坦堡佇立於歐洲之端,遙望亞洲海岸,三千多年來始終以世界十字路口城市之姿傲立,歷史上從未有其他城市長久位處世界舞台的核心,擔當諸多偉大帝國與多元文化之都。在本書中,讀者將親眼目睹改變世界歷史的男男女女,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狄奧多拉皇后、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蘇萊曼大帝及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此外讀者也將見證雄偉的狄奧多西城牆、裝飾華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三千年來伊斯坦堡的改變與重生。
正如其橫跨歐、亞的地理位置,伊斯坦堡永遠在諸多兩極中來回擺盪,是東西文明的交會點與戰場:歐洲與亞洲、希臘文化與波斯文化、東羅馬與西羅馬、羅馬公教與希臘正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千年中它曾是帝國榮耀之都,但也曾數度淪為罪惡淵藪之城;它曾擁有基督教世界堡壘之稱的狄奧多西城牆,但也曾數度遭外敵或內奸長驅直入,五十萬人的繁華之都轉瞬成為一片廢墟。伊斯坦堡的迷人之處就在其多文化的融合角力,以及不斷變動的歷史,前者讓人目不暇給,後者則令人掩卷嘆息。
本書是近年少見以伊斯坦堡史為核心的通俗歷史作品。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歐洲中世紀史的湯瑪士.麥登,以傑出的文字能力、淵博的地中海文明知識、三十多年進出伊斯坦堡的實地考察經驗,傳承西方的說書人傳統,為伊斯坦堡寫下一卷令人驚嘆的傳記,捕捉該城市數世紀以來的榮耀與挫敗、繁華與崩殞。《榮耀之城.伊斯坦堡》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故事、一部單純的城市史,更是近三千年來,東西方文明在世界的十字路口衝突、併吞、建設、妥協、相互影響的故事,在在可以給予我們驚喜與反省。
那這回絕對不能錯過述說君士坦丁堡前世今生的《榮耀之城.伊斯坦堡》
湯瑪士.麥登是個說書人,本書將細說從頭自西元前七世紀希臘時代建城
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土耳其,橫跨近三千個歲月的伊斯坦堡千年史
【專家導讀、各界推薦】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范姜士璁 專文導讀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王健安
作家│阿潑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胡川安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胡忠信
「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陳建守 聯名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本書內容】
伊斯坦堡佇立於歐洲之端,遙望亞洲海岸,三千多年來始終以世界十字路口城市之姿傲立,歷史上從未有其他城市長久位處世界舞台的核心,擔當諸多偉大帝國與多元文化之都。在本書中,讀者將親眼目睹改變世界歷史的男男女女,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狄奧多拉皇后、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蘇萊曼大帝及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此外讀者也將見證雄偉的狄奧多西城牆、裝飾華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三千年來伊斯坦堡的改變與重生。
正如其橫跨歐、亞的地理位置,伊斯坦堡永遠在諸多兩極中來回擺盪,是東西文明的交會點與戰場:歐洲與亞洲、希臘文化與波斯文化、東羅馬與西羅馬、羅馬公教與希臘正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千年中它曾是帝國榮耀之都,但也曾數度淪為罪惡淵藪之城;它曾擁有基督教世界堡壘之稱的狄奧多西城牆,但也曾數度遭外敵或內奸長驅直入,五十萬人的繁華之都轉瞬成為一片廢墟。伊斯坦堡的迷人之處就在其多文化的融合角力,以及不斷變動的歷史,前者讓人目不暇給,後者則令人掩卷嘆息。
本書是近年少見以伊斯坦堡史為核心的通俗歷史作品。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歐洲中世紀史的湯瑪士.麥登,以傑出的文字能力、淵博的地中海文明知識、三十多年進出伊斯坦堡的實地考察經驗,傳承西方的說書人傳統,為伊斯坦堡寫下一卷令人驚嘆的傳記,捕捉該城市數世紀以來的榮耀與挫敗、繁華與崩殞。《榮耀之城.伊斯坦堡》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故事、一部單純的城市史,更是近三千年來,東西方文明在世界的十字路口衝突、併吞、建設、妥協、相互影響的故事,在在可以給予我們驚喜與反省。
作者簡介
湯瑪士.麥登Thomas F. Madden
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系教授暨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中心主任,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員、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ACLS及美國中世紀研究中心成員。
譯者: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大新聞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
序
前言
所有其他城市都歷經興盛統治與衰敗頹圮,唯有君士坦丁堡似乎享有某種永恆性,只要人類依然居住或重建,這座城市就會持續存在。
──一五四八年,皮耶.吉爾,《古代君士坦丁堡》
幾艘希臘式三列槳座戰船在馬摩拉海(Sea of Marmara)浪間起伏,風滿船帆,槳大聲拍打怒水,迎向南方水流。北方前頭浮現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 Strait),以輕率船隻難以通行的粗礪岩岸聞名。再往前是宜人之海(Pontos Axeinos),乃一片海盜橫行、好戰部族從岸上林間窺伺的不宜人居之海。堅定持續向北,船隻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辛苦划行數英里後,帆舵迅速轉向,朝西側河口前進。輕鬆滑入天然港內平靜水面後,水手下船,將補給品運上岸。南方翠綠半島山丘起伏,往前插入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胃部。半個小時就能爬上附近半島尖端的山丘,眼前展現的新家園全景令人不禁屏息。他們立於歐洲,然而跨過海峽向東望,則是亞洲海岸。此處位於希臘疆土前線,往北是一望無際的色雷斯(Thracian)森林及博斯普魯斯海道,潛藏許多未知的神祕之處。西元前六六七年,就在此處,數百名拓荒者大膽開創一個新的聚落。
雖然此後這個聚落將以殖民者無法想像的方式開展,但永遠都懸宕在世界與世界之間:希臘與波斯、西羅馬與東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正教、歐洲與亞洲、基督徒與穆斯林、西方與東方。多世轉生中,這座城市曾經成為奢華墮落的巢穴、聖者之城、火焚廢墟及兩大帝國的首都。在轉向伊斯蘭教,承繼穆斯林哈里發政權的衣缽前,這裡曾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基督教都市。
今日,它的名字是伊斯坦堡。然而數世紀中,也曾身負許多不同名號:拜占庭城、新羅馬、安東尼努斯(Antoniniana)、君士坦丁堡、眾城女王(Queen of Cities)、米克拉葛(Miklagard)、沙皇格勒(Tsargrad)、史丹堡(Stamboul)、伊斯坦堡、歡喜之門(Gate of Happiness)。但其中最動人者,莫過於「都城」(the City)一詞便足以涵蓋。
此地始終就是「都城」。「伊斯坦堡」一詞,不過源自土耳其人聽聞的希臘語στην Πόλη,意為「在城」或「進城」。此名頗為適當,數世紀來伊斯坦堡風華獨立,令所有其他城市相形失色。不論是在遠離都城的數千英里外,或撞擊堅實海牆的怒水對岸,「都城」一直是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巨大都市,如同兩大洲與兩海之間的寶石。
深思獨特之地的壯闊歷史,很難令人不心生敬畏。一度,它曾是統治者的壯麗之都,地理位置賦予其掌控四方的地位。從綿延宮殿之中,歷史上的強權者向廣闊帝國的四方發號施令。帝國
無不臣服敬畏於首都腳下,獻之以財富,飾之以建築奇觀,令其凌駕於其他眾城之上。
雖曾見證二十五個世紀的興衰起落,伊斯坦堡並非歷史遺跡,反是深具脈動活力、繁華富庶之地。伊斯坦堡擁有超過一千五百萬居民,是今日歐洲最大、全球第五大城。金融區現代高樓林立,商業活動蓬勃發展。伊斯坦堡各行各業快速成長,成為帶動全國穩定驚人經濟成長的動力。經歷二○一○年後的穩健成長,二○一四年土耳其的經濟成長率已是歐盟整體的兩倍。伊斯坦堡的持續繁榮從區域復甦、華美公園及藝術社群成長可見一斑。伊斯坦堡確已成為全球主要觀光旅遊景點,異國風光、殊勝歷史與多樣性文化景觀,常令《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讚譽有加。今日的伊斯坦堡,除了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即藍色清真寺)與托卡比宮(Topkapi Palace)的歷史光榮外,繁花爭開的藝術社群與時髦餐廳亦成勝景。
本書期以清楚愉悅的文字,將都城奇觀的歷史呈現在讀者眼前。從一開始,這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伊斯坦堡的歷史十分複雜,跨越許多文化、事件及生命,即便整座圖書館的藏書也不足以涵蓋所有。因此即使無法訴說完整歷史,仍然可以勾勒最重要的篇章與瞭望視野。本書中心目的,希望讓有興趣的讀者得以一窺伊斯坦堡的深厚歷史,並沿途提示指引,供進一步探索。伊斯坦堡史與西方世界史密不可分。所有地中海商業、思想、宗教及權力的潮流,無一不通過伊斯坦堡的道路、碼頭、廣場與宮殿。研究上古史、中世紀、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人,皆須航經伊斯坦堡的海岸,造訪其學術殿堂,探首眾多教堂與清真寺。過去如同此刻,伊斯坦堡仍就是唯一的「都城」。
我對於伊斯坦堡的興趣始於中世紀研究。大學時代,當我發現羅馬帝國在歐洲覆滅後,精神仍在這座城市貪婪求生時,感到驚訝不已。在此,廣場人潮依舊熙來攘往,馬車戰士持續競賽,皇帝權柄榮耀依舊無所披敵。一九八六年首度造訪伊斯坦堡時,我正開始歷史博士研究。當時美國遊客稀少,即便在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等核心區域,市內環境也相當破敗。伊斯坦堡的氣味是都市地景中無法逃避也難以忘懷的一環。有些氣味確實宜人,如街邊小食旋轉烤肉攤或岸邊傳來的火烤鮮魚香。但多數並非如此。最糟的是柴油公車廢氣、露天溝渠及陸上堆積垃圾混合而成的空氣,並融合金角灣水道汙水散發的窒息氣味。伊斯坦堡計程車壅塞街道,駕駛的手永遠停在喇叭上,大開車窗向其他駕駛或不幸經過的路人大鳴大放。但我依舊熱愛這座城市;在擁擠、嘈雜、氣味難聞的混亂下,是層層交疊的歷史榮光。
只要約美金五十分的門票,就能造訪一千四百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從不需擔心排隊人潮。附近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也是同樣情況。今日以舉行奢華活動和音樂會聞名的賓比爾德瑞克地下蓄水池(Binbirdirek Cistern),當年要從一個地板上的洞鑽入,入口會有個老人出租手電筒給意欲探索鼠輩橫行洞穴的膽大之人。
從當時起,我在伊斯坦堡度過許多時光,學術事業泰半也專注研究書寫此地。我試著將研究成果納入本書;當然書中還有許多篇章關於城市實體,其建築、廣場、道路及港岸。但最終,我仍試著將重點擺在曾生活於此的人物故事:帝王后妃、匠人與建築師、水手和漁人、街販與後宮妃嬪。他們都是這眾城之上的大都會,豐厚歷史的一頁篇章。
現代史通常獨厚現代,我嘗試避免這個狀況。畢竟,兩千五百年的生命值得我們尊敬。透過較為持平的取向來衡量伊斯坦堡漫長的生命歷史,早期世代的厚度才不至於失落在當代事件的急迫中。真正的歷史需要關照的視野。西元五三二年尼卡暴動(Nika Riots)的長期影響已無庸置疑;然二○一三年的蓋齊公園暴動(Gezi Park riots)則尚未蓋棺定論。書寫通史的困難之一,在於決定論史的止點。我謹慎地將行文止於書寫本書之時,但試著不誇大當代事件僅因時代較近而產生的重要性。伊斯坦堡史反覆展現出,當時幾不可察的微小事件,常於後續世代產生深遠影響。評估當代事件時,當謹記謹慎謙遜的原則。
這座城市如何掌控所處的世界,正是耐人深究的故事。
所有其他城市都歷經興盛統治與衰敗頹圮,唯有君士坦丁堡似乎享有某種永恆性,只要人類依然居住或重建,這座城市就會持續存在。
──一五四八年,皮耶.吉爾,《古代君士坦丁堡》
幾艘希臘式三列槳座戰船在馬摩拉海(Sea of Marmara)浪間起伏,風滿船帆,槳大聲拍打怒水,迎向南方水流。北方前頭浮現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 Strait),以輕率船隻難以通行的粗礪岩岸聞名。再往前是宜人之海(Pontos Axeinos),乃一片海盜橫行、好戰部族從岸上林間窺伺的不宜人居之海。堅定持續向北,船隻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辛苦划行數英里後,帆舵迅速轉向,朝西側河口前進。輕鬆滑入天然港內平靜水面後,水手下船,將補給品運上岸。南方翠綠半島山丘起伏,往前插入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胃部。半個小時就能爬上附近半島尖端的山丘,眼前展現的新家園全景令人不禁屏息。他們立於歐洲,然而跨過海峽向東望,則是亞洲海岸。此處位於希臘疆土前線,往北是一望無際的色雷斯(Thracian)森林及博斯普魯斯海道,潛藏許多未知的神祕之處。西元前六六七年,就在此處,數百名拓荒者大膽開創一個新的聚落。
雖然此後這個聚落將以殖民者無法想像的方式開展,但永遠都懸宕在世界與世界之間:希臘與波斯、西羅馬與東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正教、歐洲與亞洲、基督徒與穆斯林、西方與東方。多世轉生中,這座城市曾經成為奢華墮落的巢穴、聖者之城、火焚廢墟及兩大帝國的首都。在轉向伊斯蘭教,承繼穆斯林哈里發政權的衣缽前,這裡曾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基督教都市。
今日,它的名字是伊斯坦堡。然而數世紀中,也曾身負許多不同名號:拜占庭城、新羅馬、安東尼努斯(Antoniniana)、君士坦丁堡、眾城女王(Queen of Cities)、米克拉葛(Miklagard)、沙皇格勒(Tsargrad)、史丹堡(Stamboul)、伊斯坦堡、歡喜之門(Gate of Happiness)。但其中最動人者,莫過於「都城」(the City)一詞便足以涵蓋。
此地始終就是「都城」。「伊斯坦堡」一詞,不過源自土耳其人聽聞的希臘語στην Πόλη,意為「在城」或「進城」。此名頗為適當,數世紀來伊斯坦堡風華獨立,令所有其他城市相形失色。不論是在遠離都城的數千英里外,或撞擊堅實海牆的怒水對岸,「都城」一直是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巨大都市,如同兩大洲與兩海之間的寶石。
深思獨特之地的壯闊歷史,很難令人不心生敬畏。一度,它曾是統治者的壯麗之都,地理位置賦予其掌控四方的地位。從綿延宮殿之中,歷史上的強權者向廣闊帝國的四方發號施令。帝國
無不臣服敬畏於首都腳下,獻之以財富,飾之以建築奇觀,令其凌駕於其他眾城之上。
雖曾見證二十五個世紀的興衰起落,伊斯坦堡並非歷史遺跡,反是深具脈動活力、繁華富庶之地。伊斯坦堡擁有超過一千五百萬居民,是今日歐洲最大、全球第五大城。金融區現代高樓林立,商業活動蓬勃發展。伊斯坦堡各行各業快速成長,成為帶動全國穩定驚人經濟成長的動力。經歷二○一○年後的穩健成長,二○一四年土耳其的經濟成長率已是歐盟整體的兩倍。伊斯坦堡的持續繁榮從區域復甦、華美公園及藝術社群成長可見一斑。伊斯坦堡確已成為全球主要觀光旅遊景點,異國風光、殊勝歷史與多樣性文化景觀,常令《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讚譽有加。今日的伊斯坦堡,除了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即藍色清真寺)與托卡比宮(Topkapi Palace)的歷史光榮外,繁花爭開的藝術社群與時髦餐廳亦成勝景。
本書期以清楚愉悅的文字,將都城奇觀的歷史呈現在讀者眼前。從一開始,這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伊斯坦堡的歷史十分複雜,跨越許多文化、事件及生命,即便整座圖書館的藏書也不足以涵蓋所有。因此即使無法訴說完整歷史,仍然可以勾勒最重要的篇章與瞭望視野。本書中心目的,希望讓有興趣的讀者得以一窺伊斯坦堡的深厚歷史,並沿途提示指引,供進一步探索。伊斯坦堡史與西方世界史密不可分。所有地中海商業、思想、宗教及權力的潮流,無一不通過伊斯坦堡的道路、碼頭、廣場與宮殿。研究上古史、中世紀、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人,皆須航經伊斯坦堡的海岸,造訪其學術殿堂,探首眾多教堂與清真寺。過去如同此刻,伊斯坦堡仍就是唯一的「都城」。
我對於伊斯坦堡的興趣始於中世紀研究。大學時代,當我發現羅馬帝國在歐洲覆滅後,精神仍在這座城市貪婪求生時,感到驚訝不已。在此,廣場人潮依舊熙來攘往,馬車戰士持續競賽,皇帝權柄榮耀依舊無所披敵。一九八六年首度造訪伊斯坦堡時,我正開始歷史博士研究。當時美國遊客稀少,即便在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等核心區域,市內環境也相當破敗。伊斯坦堡的氣味是都市地景中無法逃避也難以忘懷的一環。有些氣味確實宜人,如街邊小食旋轉烤肉攤或岸邊傳來的火烤鮮魚香。但多數並非如此。最糟的是柴油公車廢氣、露天溝渠及陸上堆積垃圾混合而成的空氣,並融合金角灣水道汙水散發的窒息氣味。伊斯坦堡計程車壅塞街道,駕駛的手永遠停在喇叭上,大開車窗向其他駕駛或不幸經過的路人大鳴大放。但我依舊熱愛這座城市;在擁擠、嘈雜、氣味難聞的混亂下,是層層交疊的歷史榮光。
只要約美金五十分的門票,就能造訪一千四百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從不需擔心排隊人潮。附近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也是同樣情況。今日以舉行奢華活動和音樂會聞名的賓比爾德瑞克地下蓄水池(Binbirdirek Cistern),當年要從一個地板上的洞鑽入,入口會有個老人出租手電筒給意欲探索鼠輩橫行洞穴的膽大之人。
從當時起,我在伊斯坦堡度過許多時光,學術事業泰半也專注研究書寫此地。我試著將研究成果納入本書;當然書中還有許多篇章關於城市實體,其建築、廣場、道路及港岸。但最終,我仍試著將重點擺在曾生活於此的人物故事:帝王后妃、匠人與建築師、水手和漁人、街販與後宮妃嬪。他們都是這眾城之上的大都會,豐厚歷史的一頁篇章。
現代史通常獨厚現代,我嘗試避免這個狀況。畢竟,兩千五百年的生命值得我們尊敬。透過較為持平的取向來衡量伊斯坦堡漫長的生命歷史,早期世代的厚度才不至於失落在當代事件的急迫中。真正的歷史需要關照的視野。西元五三二年尼卡暴動(Nika Riots)的長期影響已無庸置疑;然二○一三年的蓋齊公園暴動(Gezi Park riots)則尚未蓋棺定論。書寫通史的困難之一,在於決定論史的止點。我謹慎地將行文止於書寫本書之時,但試著不誇大當代事件僅因時代較近而產生的重要性。伊斯坦堡史反覆展現出,當時幾不可察的微小事件,常於後續世代產生深遠影響。評估當代事件時,當謹記謹慎謙遜的原則。
這座城市如何掌控所處的世界,正是耐人深究的故事。
目次
導讀
地圖
拜占庭帝國世系表
鄂圖曼帝國世系表
前言
第一部 拜占庭城,西元前六六七年至西元三三○年
第一章 盲者之城對岸
第二章 雅典穀倉
第三章 羅馬人的恩惠
第四章 毀滅與倖存
第二部 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西元三三○年至一四五三年
第五章 建立新羅馬
第六章 受洗的首都
第七章 羅馬陷落後的東方
第八章 查士丁尼之城
第九章 走過中世紀
第十章 陰謀叢生的拜占庭
第十一章 與野蠻人共桌
第十二章 財富與陰謀
第十三章 失明者
第十四章 拉丁世界的占領者
第十五章 遺跡中的生活
第十六章 帝國末日
第三部 鄂圖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西元一四五三年至一九二三年
第十七章 蜘蛛簾幕
第十八章 蘇萊曼大帝之城
第十九章 女人掌權的蘇丹國
第二十章 西方勢力再臨
第二十一章 歐洲病夫
第二十二章 帝國末日再臨
第四部 伊斯坦堡,西元一九二三年至二○一六年
第二十三章 進入現代
誌謝
延伸閱讀
地圖
拜占庭帝國世系表
鄂圖曼帝國世系表
前言
第一部 拜占庭城,西元前六六七年至西元三三○年
第一章 盲者之城對岸
第二章 雅典穀倉
第三章 羅馬人的恩惠
第四章 毀滅與倖存
第二部 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西元三三○年至一四五三年
第五章 建立新羅馬
第六章 受洗的首都
第七章 羅馬陷落後的東方
第八章 查士丁尼之城
第九章 走過中世紀
第十章 陰謀叢生的拜占庭
第十一章 與野蠻人共桌
第十二章 財富與陰謀
第十三章 失明者
第十四章 拉丁世界的占領者
第十五章 遺跡中的生活
第十六章 帝國末日
第三部 鄂圖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西元一四五三年至一九二三年
第十七章 蜘蛛簾幕
第十八章 蘇萊曼大帝之城
第十九章 女人掌權的蘇丹國
第二十章 西方勢力再臨
第二十一章 歐洲病夫
第二十二章 帝國末日再臨
第四部 伊斯坦堡,西元一九二三年至二○一六年
第二十三章 進入現代
誌謝
延伸閱讀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