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的末日:去殖民的風潮吹過亞洲與非洲,改變了二十世紀的世界版圖(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前世界上有兩百個國家,都是百年來去殖民風潮下的新生兒。
帝國主義的殖民活動五百年來影響全世界。
台灣也曾是這段歷程中的一部分,
經歷舊帝國主義(荷蘭、西班牙)和新帝國主義(日本)兩次統治。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脫離帝國統治。
本書以清晰筆調描繪這段去殖民的歷程與後續,
希望提供讀者認識現代歷史、理解國際關係的思辨基礎。
◎本書重點
二戰至今新建立的國家高達一百三十多個。
這反映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的去殖民過程,直到今日深深影響你我與周遭世界:
*台灣和韓國對日本殖民的視角為何總是不同?
*菲律賓總統為了去殖民化要改國名?
*澳洲、加拿大等國組成的大英國協又從何而起?
*為何有人說歐盟是歐洲歷史退回十五世紀殖民以前的結果?
帝國末日的警鐘
十五世紀以來的殖民活動,到了二十世紀初,發展為從摩洛哥到台灣亞非兩洲處處可見殖民政權。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座警鐘敲響了全世界,那是象徵帝國末日的鐘聲,也是殖民統治的倒數計時。1919的民族自決與兩次大戰之間蓄積的動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去殖民過程打下了基礎。
世界版圖重新洗牌
去殖民表現在各殖民紛紛以不同的形式脫離殖民母國的統治或改變從屬形式。其次,也讓版圖擴及全世界的歐洲殖民帝國,將領地限縮回歐洲,1970年的歐洲共同體與現代的歐盟,有人說,正是體現了這股潮流。
沒有一個殖民記憶是相同的
去殖民是一個30年間急遽產生的過程,亞洲大多發生於1945-50年之間,非洲則是始於1960年代。過程牽涉甚廣:政權的轉移形式、仰賴殖民母國的經濟建設如何自立、以及在歷史教育中如何處理殖民政權的痕跡。
今日我們清楚看見,即使共有的殖民記憶看起來十分相似,但殖民歷史的詮釋總是搖擺不定。例如回顧日本在東亞殖民統治的「記憶」與評價,南韓將之歸咎為「殖民主義」,台灣則視其為助益良多的「現代化」。況且今日牽涉到政治外交議題,過往的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總會浮上檯面,成為要挾或控訴的利器。
本書以時間為序,系統化描述去殖民過程與在二十世紀中的演化,並提供殖民地、帝國與全球的解釋觀點,追問去殖民為世界經濟、國際體系與思想史帶來的影響,探究去殖民在前殖民地、前殖民母國所遺留之多元且長遠的後果。希望藉此引領讀者思索何謂國族與認同,以及以對這段歷史的認識來思索現實的社會政治國際議題。
「兩位歷史學家巧妙建構體系,即使非專家也能充分理解這個專業的題材。」---德國時代週報
帝國主義的殖民活動五百年來影響全世界。
台灣也曾是這段歷程中的一部分,
經歷舊帝國主義(荷蘭、西班牙)和新帝國主義(日本)兩次統治。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脫離帝國統治。
本書以清晰筆調描繪這段去殖民的歷程與後續,
希望提供讀者認識現代歷史、理解國際關係的思辨基礎。
◎本書重點
二戰至今新建立的國家高達一百三十多個。
這反映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的去殖民過程,直到今日深深影響你我與周遭世界:
*台灣和韓國對日本殖民的視角為何總是不同?
*菲律賓總統為了去殖民化要改國名?
*澳洲、加拿大等國組成的大英國協又從何而起?
*為何有人說歐盟是歐洲歷史退回十五世紀殖民以前的結果?
帝國末日的警鐘
十五世紀以來的殖民活動,到了二十世紀初,發展為從摩洛哥到台灣亞非兩洲處處可見殖民政權。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座警鐘敲響了全世界,那是象徵帝國末日的鐘聲,也是殖民統治的倒數計時。1919的民族自決與兩次大戰之間蓄積的動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去殖民過程打下了基礎。
世界版圖重新洗牌
去殖民表現在各殖民紛紛以不同的形式脫離殖民母國的統治或改變從屬形式。其次,也讓版圖擴及全世界的歐洲殖民帝國,將領地限縮回歐洲,1970年的歐洲共同體與現代的歐盟,有人說,正是體現了這股潮流。
沒有一個殖民記憶是相同的
去殖民是一個30年間急遽產生的過程,亞洲大多發生於1945-50年之間,非洲則是始於1960年代。過程牽涉甚廣:政權的轉移形式、仰賴殖民母國的經濟建設如何自立、以及在歷史教育中如何處理殖民政權的痕跡。
今日我們清楚看見,即使共有的殖民記憶看起來十分相似,但殖民歷史的詮釋總是搖擺不定。例如回顧日本在東亞殖民統治的「記憶」與評價,南韓將之歸咎為「殖民主義」,台灣則視其為助益良多的「現代化」。況且今日牽涉到政治外交議題,過往的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總會浮上檯面,成為要挾或控訴的利器。
本書以時間為序,系統化描述去殖民過程與在二十世紀中的演化,並提供殖民地、帝國與全球的解釋觀點,追問去殖民為世界經濟、國際體系與思想史帶來的影響,探究去殖民在前殖民地、前殖民母國所遺留之多元且長遠的後果。希望藉此引領讀者思索何謂國族與認同,以及以對這段歷史的認識來思索現實的社會政治國際議題。
「兩位歷史學家巧妙建構體系,即使非專家也能充分理解這個專業的題材。」---德國時代週報
作者簡介
姓名:歐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去殖民」以及「全球化」議題的重量級研究者。曾任倫敦德國史研究所研究員、弗萊堡大學學術政策研究所的學術顧問、哈根大學歐洲洲外史的教授、日內瓦國際高等研究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現為康斯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研究重點包括: 十八世紀以降的歐亞歷史、跨文化關係與認知史、思想史及世界史學理論與實踐等範疇。出版過《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等大量十八世紀以來的歐亞歷史著作。
一九八九年,《中國與世界: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德國史家協會獎;
二〇〇九年,《世界的演變:十九世紀史》,受學術界與普羅大眾一致讚賞,並獲得北德廣播文化頻道最佳專業書籍獎;
二〇一〇年,獲得萊布尼茲獎;
二〇一二年,受選拔為利奧波第那科學院成員;同年獲得格爾達.漢高獎;
二〇一四年,成為英國國家學術院成員。同年獲得德國語言與文學創作學會弗洛伊德科學散文獎;
二〇一七年,獲得湯因比獎、大藍徽十字勳章。
姓名:揚升Jan C. Jansen
華盛頓德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歐洲殖民帝國現代史和北非、地中海、大西洋的去殖民。
譯者簡介 姓名:傅熙理
東吳大學德文系畢業。定居奧地利,兩人三貓的極簡生活。以靈性成長為人生主要目標,兼職翻譯與瑜伽老師。
目次
第一章 去殖民的年代與過程
主權與價值轉變
時間與空間
分析觀點與解釋模式
第二章 民族主義、晚期殖民主義、世界大戰
反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
晚期殖民主義與「發展」
新帝國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章 主權之路
亞洲
近東與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
最後的去殖民
第四章 經濟
私人利益
策略與過渡期
發展與政策
第五章 世界政策
東西方與南北方
冷戰:從韓國至安哥拉
新秩序的元素
第六章 思想與綱領
議題與主張
「後殖民」時代思想?
第七章 反作用與記憶
反作用
記憶
注釋
推薦書目
索引
主權與價值轉變
時間與空間
分析觀點與解釋模式
第二章 民族主義、晚期殖民主義、世界大戰
反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
晚期殖民主義與「發展」
新帝國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章 主權之路
亞洲
近東與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
最後的去殖民
第四章 經濟
私人利益
策略與過渡期
發展與政策
第五章 世界政策
東西方與南北方
冷戰:從韓國至安哥拉
新秩序的元素
第六章 思想與綱領
議題與主張
「後殖民」時代思想?
第七章 反作用與記憶
反作用
記憶
注釋
推薦書目
索引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