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ation策展的時代:為碎片化資訊找到連結(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0 元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資訊碎片化的時代,
每個人都必須具備過濾和編輯資訊的能力,
這種萃取知識、串連資訊的技巧,就是現代的策展。
一本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策展,進而找到連結!
在英文中,提供「觀點」的人,稱為策展人(curator);策展人提供觀點的行為,就是策展(curation)。
以往,所謂策展,指的是策展人在博物館或美術館中所策畫的展覽。現在,策展指的是從資訊洪流中,基於策展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淘選資訊,賦予新意並與眾多的網友共享。
過去每天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在報架上,如今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往往是社群網站上最多人轉推的文章。電視、報紙、書籍、雜誌、廣告等傳統媒體沒落,傳播資訊的常識出現重大轉變。透過推特(twitter,現名X)、臉書(Facebook)、IG(Instagram)等社群網站,將人與人之間「串連」起來,策展已經和資訊本身同等重要,「策展時代」已經來臨!
本書特色在於作者佐佐木俊尚以說故事的方式,列舉電影、藝術品、演唱會、社群網站的案例,從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角度,帶給讀者一場場策展的盛宴,探索策展時代中資訊傳播產生巨變的本質,進而詳述如何藉由策展找到新商機。
一本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策展,做網路行銷的人必讀!
每個人都必須具備過濾和編輯資訊的能力,
這種萃取知識、串連資訊的技巧,就是現代的策展。
一本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策展,進而找到連結!
在英文中,提供「觀點」的人,稱為策展人(curator);策展人提供觀點的行為,就是策展(curation)。
以往,所謂策展,指的是策展人在博物館或美術館中所策畫的展覽。現在,策展指的是從資訊洪流中,基於策展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淘選資訊,賦予新意並與眾多的網友共享。
過去每天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在報架上,如今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往往是社群網站上最多人轉推的文章。電視、報紙、書籍、雜誌、廣告等傳統媒體沒落,傳播資訊的常識出現重大轉變。透過推特(twitter,現名X)、臉書(Facebook)、IG(Instagram)等社群網站,將人與人之間「串連」起來,策展已經和資訊本身同等重要,「策展時代」已經來臨!
本書特色在於作者佐佐木俊尚以說故事的方式,列舉電影、藝術品、演唱會、社群網站的案例,從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角度,帶給讀者一場場策展的盛宴,探索策展時代中資訊傳播產生巨變的本質,進而詳述如何藉由策展找到新商機。
一本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策展,做網路行銷的人必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佐佐木俊尚(Toshinao SASAKI)
記者、自由作家。一九六一年生,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部肄業。曾任職《每日新聞》記者、月刊《ASCII》編輯。著有《電子書的衝擊》(Discover 21)、《二○一一年 報紙.電視的滅亡》(文春新書)、《決戰 網路「光之道」革命》(與孫正義合著,文春新書)、《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繁體中文版由方舟文化出版)等書。作者網站:www.pressa.jp。
譯者簡介
郭菀琪
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日本埼玉大學地域文化研究科日本語學碩士。曾任職於電視及雜誌媒體、科技公司、法律事務所擔任翻譯及口譯工作。譯有《Curation策展的時代》、《邏輯思考的技術》、《給設計以靈魂》等書(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佐佐木俊尚(Toshinao SASAKI)
記者、自由作家。一九六一年生,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部肄業。曾任職《每日新聞》記者、月刊《ASCII》編輯。著有《電子書的衝擊》(Discover 21)、《二○一一年 報紙.電視的滅亡》(文春新書)、《決戰 網路「光之道」革命》(與孫正義合著,文春新書)、《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繁體中文版由方舟文化出版)等書。作者網站:www.pressa.jp。
譯者簡介
郭菀琪
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日本埼玉大學地域文化研究科日本語學碩士。曾任職於電視及雜誌媒體、科技公司、法律事務所擔任翻譯及口譯工作。譯有《Curation策展的時代》、《邏輯思考的技術》、《給設計以靈魂》等書(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序
【推薦序】原因終究還是,人。
文/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在我閱讀本書書稿之際,臺灣發生了兩件,極富對比意義的事。
一個日本樂團FRYING DUTCHMAN,二○一一年在京都鴨川畔,露天即興演出,主唱在團員的樂器伴奏下,發表了十九分鐘的反核演說,其間夾雜著動人的演唱,呼籲日本人民覺醒廢核。
整個表演過程中,駐足聆聽的群眾不過數十名,來來往往頂多幾百人,但隨團拍攝下來的影音記錄,在YouTube上,分為錄音檔與影音檔,超過一百萬人次點閱,另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等的多種字幕版本。
二○一二年十月十八日,這段YouTube影片也被加上中文字幕,在台灣網路廣為流傳,光是透過我的臉書,就被轉分享三百多次。此外,短短六天,七萬六千多人次點閱這段影片,導演戴立忍、五月天瑪莎也加入分享。
約略同時,陸委會在二○一二年耗費新臺幣五百多萬元,委託民間公司經營的臉書帳號,雖然粉絲超過十二萬人,遭立委批評單篇發文頂多四十五人按讚,有的甚至只有十人,進而質疑政策溝通成效。
這是兩個極端的例子,卻每天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身處一個充滿想像與可能的網路時代,人際與社群脈絡的滲透性與速度,吸引無數人進入競逐眼球、競逐指尖的虛擬戰場,包括非營利團體,大企業,與政府。
然而,當政治或商業組織習慣性以「經營績效」作為關鍵指標,就註定極易走進錯誤的巷弄,註定在網路此一「無組織的組織」場域,他們極難與年輕的網路世代競爭。
且以陸委會為案例,第一,當你在臉書搜尋「陸委會」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你將一無所獲,因為該會帳號名稱是落落長、極度不直覺的「門打開,阮顧厝──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而這完全違反網路搜尋原則。
第二,該帳號雖有超過十二萬名粉絲,但「臉書粉絲數」並非可靠指標,因為會員人頭可以灌水賣賣,因為成為臉書專頁粉絲不代表認同,不代表好感,更不代表積極參與。就連立委質疑的「文章按讚數」,也不是社群傳播的最重要指標,真正能反映網路意見強度的數字,是「轉分享」。
我常形容,「真正動人的文章會長腳」,真正讓人感動、憤怒、哀傷、奮發的文章連結,無論是新聞或部落格或影片,會大量出現在你的臉書塗鴉牆,或Twitter 時間軸,或噗浪河道上。以往,每天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在報架上;如今,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往往是社群網站上最多人轉推的文章。
本書第二章「再見了!過度強調表象的大眾消費時代」,給我們一個極好的註解。章末以大型連鎖唱片行HMV澀谷店結束營業為例,並借用獨立音樂人加藤孝朗的分析,指出HMV澀谷店曾是日本流行音樂文化的大本營,曾經,「具有高度意識與良好品味及熱誠」的企劃人員與店員,主導了店內的場景氛圍,手寫的解說海報、各自獨立的音樂企劃、充滿熱血的陳列方式,成為音樂愛好者眼中的另類媒體。
近年來,HMV總公司為了營造美觀統一的風格,手寫POP一律被精美的印刷POP取代,全日本的分店同步一致,而且與店頭看板都納為「宣傳資源」,變成與唱片公司行銷談判的交易之一,分店採購人員不再具有自主性,只是機械性的上架下架工具,「原本光芒四射的HMV澀谷店,已經變成毫無個性冷冷清清的一家店了」。
這故事,正是網路時代的多重寓言,工具是死的,操作術是死的,自說自話的單向宣傳是死的,文創、網路行銷、雲端、APP等熱門關鍵字都是死的;唯有多元性,自主的熱情,不受壓抑的事件本質,富具魅力的個性與靈魂,才是網路時代最強大的社群推力。
或者,就像加藤孝朗在部落格上,對HMV澀谷店的評論:
「下載或亞馬遜,都不是關店的原因。原因終究還是,人。原因終究還是,音樂。」
【推薦序】人人策展、人人是伯樂──揭開數位策展時代的序幕
文/劉奕成|台灣頂級職業籃球大聯盟(T1 League)副會長
常常浮潛於電影、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活動中,認識許多有趣的人。有一天,突然接到電話詢問我是不是前輩藝術家郭柏川展覽的策展人。
我笑笑回答:「那真的只是同名同姓。」
有一位藝術家說:「如果你真的去當策展人,也不會讓人意外。因為,你發掘了不少導演、編劇還有藝術家;其實,你早就是個策展人了。」
坦白說,在我心目中,「策展人」有著很崇高的地位,雖然我在TEDx Taipei(*按)的活動中擔任過策展人,但是離我認知的「策展人」標竿,還有好幾光年的距離。
要了解「策展人」,要先對Curation(策展)這個字有所了解,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是保存、保護之意。Curation的字源譜系中,最常被使用的字是Curator(策展人),原本是指稱在保存文化遺產的機構,像是畫廊、圖書館或博物館,負責蒐集文化遺產,並為觀賞者解說這些文化遺產的人。
但是,Curator這個字以「策展人」的雅稱,在台灣逐漸為人所熟知,歸功於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當代藝術就是「觀念藝術」,「策展人」除了選擇展品之外,更費心安排展覽、撰寫材料,希望能傳達創作者的理念,「策展人」的地位,由此更顯舉足輕重。
於是,「策展人」似乎比「策展」更常被提及。好的策展人,就如同好的電影製片、餐廳經理一樣難尋。策展人、製片人與經紀人並非創作者,在他們各自的領域中,藝術家、導演、大廚才是真正的創作者;但是,在創作及展演上下游整合的現代環境中,策展人、製片人與經紀人更成為不可或缺的資源整合者。
當數位時代轟轟然來臨,策展的意義更廣了,自然衍生出Digital Curation(數位策展)等蔚為風潮的新字。時自今日,如果向谷歌(Google)大仙求教Curation一詞,十有六七指的是數位策展。
而這本由佐佐木俊尚執筆的小書,就是從傳統意義的策展,一路迤邐到「數位策展」,連原先僅有卻已模糊的實體與虛擬的界限,也被無心撞破。
傳統上,「策展」只在解釋說明原創者的觀點,但是在數位時代,「策展」除了過濾資訊,還要「賦予」觀點,找出脈絡,因此策展這件事,已經不再是協助觀賞者了解創作者的創造脈絡(古代文物的策展),也不只是進步到了解創作者的觀點(當代藝術),更進一步由策展人賦予創作者原先不經意的自我揮灑更多的觀點意涵。因此,策展人在數位策展時代,可說是已經參與創作本身。
因此在數位時代,策展人已經從以往漫步在雲端,不著痕跡的翩然出現在你我周圍,只要您在內容領域能夠獨具慧眼,像伯樂一樣找到具有潛力卻尚未發光發亮的千里馬;或者你是創意發想者,善於「重組價值、重新定義商業模式、賦予新的意義」,或者你是神槍手,深知如何「一槍命中」,針對最重要的目標族群做到最準確的訊息到達;那你就是「策展人」。
在我微小卻有趣的生活實踐中,二○○七年,我在《海角七號》籌拍期間,就看到了魏德聖導演隱隱發出的光芒,廣義上來說,就是策展人。二○一二年四月,從《小日子》雜誌創刊起,我們不經意地進行了紙本的策展,讓渴望想過理想生活的閱聽者,尋得應許之地,這也是策展人。在這個名為《小日子》雜誌的平台上進行策展的過程中,我們「從資訊汪洋中篩選、加值、傳播、分享」,並且針對目標族群精準地做到訊息到達,把資訊確實送到有需求者的眼前,這是傳統意義中編輯的工作,也符合目前對於策展人的定義。
所以在這個年代,人人都可以是策展人,只要你有眼光,有觀念,都可以在生活中小小實踐,或在專業中大顯身手。翻開這本書,尤其是第三章,你的世界將為之顛倒,你我從傳統的觀影者,得以搖身一變為策展人。雖然口氣大了點,你我皆不寂寞,這個時代,人人可以為伯樂,人人可為策展人。
*按:TED的三個字母分別代表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與設計(design),是一個跨領域的智庫、對話的平台,以及實現創意的舞臺。其魅力在於每一位發表者以十八分鐘的演講發表演說,成為科技、創意與新知的重要來源。二○一二年四月,本文作者參與TEDx Taipei策展,並以〈小文藝復興及微型創業〉(http://www.youtube.com/watch?v=WiquXCuuvRQ)為題發表演講。
文/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在我閱讀本書書稿之際,臺灣發生了兩件,極富對比意義的事。
一個日本樂團FRYING DUTCHMAN,二○一一年在京都鴨川畔,露天即興演出,主唱在團員的樂器伴奏下,發表了十九分鐘的反核演說,其間夾雜著動人的演唱,呼籲日本人民覺醒廢核。
整個表演過程中,駐足聆聽的群眾不過數十名,來來往往頂多幾百人,但隨團拍攝下來的影音記錄,在YouTube上,分為錄音檔與影音檔,超過一百萬人次點閱,另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等的多種字幕版本。
二○一二年十月十八日,這段YouTube影片也被加上中文字幕,在台灣網路廣為流傳,光是透過我的臉書,就被轉分享三百多次。此外,短短六天,七萬六千多人次點閱這段影片,導演戴立忍、五月天瑪莎也加入分享。
約略同時,陸委會在二○一二年耗費新臺幣五百多萬元,委託民間公司經營的臉書帳號,雖然粉絲超過十二萬人,遭立委批評單篇發文頂多四十五人按讚,有的甚至只有十人,進而質疑政策溝通成效。
這是兩個極端的例子,卻每天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身處一個充滿想像與可能的網路時代,人際與社群脈絡的滲透性與速度,吸引無數人進入競逐眼球、競逐指尖的虛擬戰場,包括非營利團體,大企業,與政府。
然而,當政治或商業組織習慣性以「經營績效」作為關鍵指標,就註定極易走進錯誤的巷弄,註定在網路此一「無組織的組織」場域,他們極難與年輕的網路世代競爭。
且以陸委會為案例,第一,當你在臉書搜尋「陸委會」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你將一無所獲,因為該會帳號名稱是落落長、極度不直覺的「門打開,阮顧厝──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而這完全違反網路搜尋原則。
第二,該帳號雖有超過十二萬名粉絲,但「臉書粉絲數」並非可靠指標,因為會員人頭可以灌水賣賣,因為成為臉書專頁粉絲不代表認同,不代表好感,更不代表積極參與。就連立委質疑的「文章按讚數」,也不是社群傳播的最重要指標,真正能反映網路意見強度的數字,是「轉分享」。
我常形容,「真正動人的文章會長腳」,真正讓人感動、憤怒、哀傷、奮發的文章連結,無論是新聞或部落格或影片,會大量出現在你的臉書塗鴉牆,或Twitter 時間軸,或噗浪河道上。以往,每天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在報架上;如今,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往往是社群網站上最多人轉推的文章。
本書第二章「再見了!過度強調表象的大眾消費時代」,給我們一個極好的註解。章末以大型連鎖唱片行HMV澀谷店結束營業為例,並借用獨立音樂人加藤孝朗的分析,指出HMV澀谷店曾是日本流行音樂文化的大本營,曾經,「具有高度意識與良好品味及熱誠」的企劃人員與店員,主導了店內的場景氛圍,手寫的解說海報、各自獨立的音樂企劃、充滿熱血的陳列方式,成為音樂愛好者眼中的另類媒體。
近年來,HMV總公司為了營造美觀統一的風格,手寫POP一律被精美的印刷POP取代,全日本的分店同步一致,而且與店頭看板都納為「宣傳資源」,變成與唱片公司行銷談判的交易之一,分店採購人員不再具有自主性,只是機械性的上架下架工具,「原本光芒四射的HMV澀谷店,已經變成毫無個性冷冷清清的一家店了」。
這故事,正是網路時代的多重寓言,工具是死的,操作術是死的,自說自話的單向宣傳是死的,文創、網路行銷、雲端、APP等熱門關鍵字都是死的;唯有多元性,自主的熱情,不受壓抑的事件本質,富具魅力的個性與靈魂,才是網路時代最強大的社群推力。
或者,就像加藤孝朗在部落格上,對HMV澀谷店的評論:
「下載或亞馬遜,都不是關店的原因。原因終究還是,人。原因終究還是,音樂。」
【推薦序】人人策展、人人是伯樂──揭開數位策展時代的序幕
文/劉奕成|台灣頂級職業籃球大聯盟(T1 League)副會長
常常浮潛於電影、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活動中,認識許多有趣的人。有一天,突然接到電話詢問我是不是前輩藝術家郭柏川展覽的策展人。
我笑笑回答:「那真的只是同名同姓。」
有一位藝術家說:「如果你真的去當策展人,也不會讓人意外。因為,你發掘了不少導演、編劇還有藝術家;其實,你早就是個策展人了。」
坦白說,在我心目中,「策展人」有著很崇高的地位,雖然我在TEDx Taipei(*按)的活動中擔任過策展人,但是離我認知的「策展人」標竿,還有好幾光年的距離。
要了解「策展人」,要先對Curation(策展)這個字有所了解,這個字源出於拉丁文,是保存、保護之意。Curation的字源譜系中,最常被使用的字是Curator(策展人),原本是指稱在保存文化遺產的機構,像是畫廊、圖書館或博物館,負責蒐集文化遺產,並為觀賞者解說這些文化遺產的人。
但是,Curator這個字以「策展人」的雅稱,在台灣逐漸為人所熟知,歸功於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當代藝術就是「觀念藝術」,「策展人」除了選擇展品之外,更費心安排展覽、撰寫材料,希望能傳達創作者的理念,「策展人」的地位,由此更顯舉足輕重。
於是,「策展人」似乎比「策展」更常被提及。好的策展人,就如同好的電影製片、餐廳經理一樣難尋。策展人、製片人與經紀人並非創作者,在他們各自的領域中,藝術家、導演、大廚才是真正的創作者;但是,在創作及展演上下游整合的現代環境中,策展人、製片人與經紀人更成為不可或缺的資源整合者。
當數位時代轟轟然來臨,策展的意義更廣了,自然衍生出Digital Curation(數位策展)等蔚為風潮的新字。時自今日,如果向谷歌(Google)大仙求教Curation一詞,十有六七指的是數位策展。
而這本由佐佐木俊尚執筆的小書,就是從傳統意義的策展,一路迤邐到「數位策展」,連原先僅有卻已模糊的實體與虛擬的界限,也被無心撞破。
傳統上,「策展」只在解釋說明原創者的觀點,但是在數位時代,「策展」除了過濾資訊,還要「賦予」觀點,找出脈絡,因此策展這件事,已經不再是協助觀賞者了解創作者的創造脈絡(古代文物的策展),也不只是進步到了解創作者的觀點(當代藝術),更進一步由策展人賦予創作者原先不經意的自我揮灑更多的觀點意涵。因此,策展人在數位策展時代,可說是已經參與創作本身。
因此在數位時代,策展人已經從以往漫步在雲端,不著痕跡的翩然出現在你我周圍,只要您在內容領域能夠獨具慧眼,像伯樂一樣找到具有潛力卻尚未發光發亮的千里馬;或者你是創意發想者,善於「重組價值、重新定義商業模式、賦予新的意義」,或者你是神槍手,深知如何「一槍命中」,針對最重要的目標族群做到最準確的訊息到達;那你就是「策展人」。
在我微小卻有趣的生活實踐中,二○○七年,我在《海角七號》籌拍期間,就看到了魏德聖導演隱隱發出的光芒,廣義上來說,就是策展人。二○一二年四月,從《小日子》雜誌創刊起,我們不經意地進行了紙本的策展,讓渴望想過理想生活的閱聽者,尋得應許之地,這也是策展人。在這個名為《小日子》雜誌的平台上進行策展的過程中,我們「從資訊汪洋中篩選、加值、傳播、分享」,並且針對目標族群精準地做到訊息到達,把資訊確實送到有需求者的眼前,這是傳統意義中編輯的工作,也符合目前對於策展人的定義。
所以在這個年代,人人都可以是策展人,只要你有眼光,有觀念,都可以在生活中小小實踐,或在專業中大顯身手。翻開這本書,尤其是第三章,你的世界將為之顛倒,你我從傳統的觀影者,得以搖身一變為策展人。雖然口氣大了點,你我皆不寂寞,這個時代,人人可以為伯樂,人人可為策展人。
*按:TED的三個字母分別代表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與設計(design),是一個跨領域的智庫、對話的平台,以及實現創意的舞臺。其魅力在於每一位發表者以十八分鐘的演講發表演說,成為科技、創意與新知的重要來源。二○一二年四月,本文作者參與TEDx Taipei策展,並以〈小文藝復興及微型創業〉(http://www.youtube.com/watch?v=WiquXCuuvRQ)為題發表演講。
目次
【推薦序】
人人策展、人人是伯樂──揭開數位策展時代的序幕 文/劉奕成|台灣頂級職業籃球大聯盟(T1 League)副會長
原因終究還是,人。 文/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前言:約瑟夫.約克姆的故事
激起對流浪的渴望/前往戰地/七十歲繪畫天分甦醒/「這可是驚人的大發現!」/創作者與發掘者──千里馬與伯樂的新關係
第一章:無數的社群誕生
巴西出身的傳奇音樂家/更寬廣的「音之樂」:我們一起走在「大串連」的路上/一九九○年代音樂的大眾行銷模式仍然有效/「不能邀請吉斯蒙提到日本演出嗎?」/日本公演終於實現!但是……/故弄玄虛、引起好奇──經紀人田村直子的精準策略/喜歡西野加奈的瑞典人能與日本人同樂嗎?/兼具開放性與封閉性的全新資訊世界/資訊流入社群,籠罩世界/社群在哪裡?/朝歌后瑪麗莎.蒙特現場演唱會出擊/吉他樂迷們的特質/猶如溯溪前進溼地探險一般/神祕組織──「吉斯蒙提訪日執行委員會」/憑藉狩獵者的嗅覺本能找出觀眾/雖然那真的只是小小的成功/社群中是否存在法則?
第二章:再見了!過度強調表象的大眾消費時代
主動起而行參加連署的人們/搞笑藝人與活殭屍電影/寄望大眾媒體神效的電影業界/為什麼電影泡沫破滅?/DVD泡沫時期並沒有來/一九九○年代音樂業界也是泡沫化/「氛圍化」是泡沫化繁榮的背景/HMV被迫關閉澀谷店的真正原因/大眾符號消費的滅亡/年少的水谷豐想逃離什麼?/出走也算遊玩的一九八○年代/手槍殺人魔的青春歲月/村落社會消失,開始變透明的自我/秋葉原事件──為什麼派遣員工成為殺人犯?/與人串連的渴望改變了消費市場/透過「購物」與他人串連/福井市一家小眼鏡店的故事/田中老闆為何立志開眼鏡店/在物質背後可看見人們笑容的時代/雲端與分享交織的「清貧思想」/沒有「所有權」的時代──獨自擁有的時代告終
第三章:「在觀點打卡」的新典範
foursquare的樂趣/平台與組件/快閃行銷為什麼興盛?/推特(Twitter)讓傳統產業復活/只要打卡,就可讀到餐廳的口碑/真實與虛擬的分界日漸模糊/以推特串連攤販與顧客/關係,從一瞬到永久、從剎那到持續/千利休為何稱讚所招待的客人?/插花者與鑑賞者/人格,帶來約定/打卡的祕密/無法杜絕隱私外洩的疑慮/「追求更新的廣告!」/生活紀錄可演進到什麼程度?/生活紀錄面臨的問題/暗中進行?還是敲鑼打鼓?/打卡和隱私/所謂觀點僵化/電影《變腦》的啟發:從別人的眼睛看世界,不就等於在別人的觀點上打卡?/人與人之間,總有看法不一的時候/以名媛的眼睛看世界?獲得觀點的新思維/在觀點上打卡以渡雜訊之海
第四章:策展時代
誰也無法分辨資訊的真偽/網路讓人以往的言行舉動變得透明/何謂策展人?/夏卡爾展覽會的全新打光/夏卡爾與前衛派/司空見慣的畫,展現不同姿態/內容與脈絡、情境的美妙關係/亨利.達戈孤獨的人生/策展人找出素人藝術/「發現」素人藝術的精神科醫師們/大眾消費的盡頭,近在眼前/兒童的畫,並不會動搖我們的存在/內容與策展分離的世界/持續畫愛犬「茶太郎」的女畫家/靠內容取勝的時代已死──內容為王?別開玩笑了!/分界產生「搖擺不定」/語意界線、意義疆界/界線經常在更替/正是「搖擺分歧」讓我們的資訊隨時更新/「故步自封」批判的錯誤認知/封閉的村落社會,加速資訊的故步自封/一期一會──經常更替而一生一遇的關係/前往大整合的起點
第五章:我們正串連上全球化世界
文化氛圍化而跨越國界/由鎮壓伊斯蘭看見普遍主義的終結/共享與斷開,同時發生/資訊傳播的權力已失去力量/大眾媒體沒落,前往多元文化發聲的時代/素人,隨處可見/戰後的藍天下出現的中間文化/中間文化已經消失/我們能夠共享吉斯蒙提的根源嗎?/從可口可樂的電視廣告看戰後文化/文化帝國主義開花的時代/全球化是否招致統一化?/蒙古帝國平台/平台保護文化多樣性/從伊斯蘭的藍,思考全球化時代的未來
後記
參考資料
人人策展、人人是伯樂──揭開數位策展時代的序幕 文/劉奕成|台灣頂級職業籃球大聯盟(T1 League)副會長
原因終究還是,人。 文/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前言:約瑟夫.約克姆的故事
激起對流浪的渴望/前往戰地/七十歲繪畫天分甦醒/「這可是驚人的大發現!」/創作者與發掘者──千里馬與伯樂的新關係
第一章:無數的社群誕生
巴西出身的傳奇音樂家/更寬廣的「音之樂」:我們一起走在「大串連」的路上/一九九○年代音樂的大眾行銷模式仍然有效/「不能邀請吉斯蒙提到日本演出嗎?」/日本公演終於實現!但是……/故弄玄虛、引起好奇──經紀人田村直子的精準策略/喜歡西野加奈的瑞典人能與日本人同樂嗎?/兼具開放性與封閉性的全新資訊世界/資訊流入社群,籠罩世界/社群在哪裡?/朝歌后瑪麗莎.蒙特現場演唱會出擊/吉他樂迷們的特質/猶如溯溪前進溼地探險一般/神祕組織──「吉斯蒙提訪日執行委員會」/憑藉狩獵者的嗅覺本能找出觀眾/雖然那真的只是小小的成功/社群中是否存在法則?
第二章:再見了!過度強調表象的大眾消費時代
主動起而行參加連署的人們/搞笑藝人與活殭屍電影/寄望大眾媒體神效的電影業界/為什麼電影泡沫破滅?/DVD泡沫時期並沒有來/一九九○年代音樂業界也是泡沫化/「氛圍化」是泡沫化繁榮的背景/HMV被迫關閉澀谷店的真正原因/大眾符號消費的滅亡/年少的水谷豐想逃離什麼?/出走也算遊玩的一九八○年代/手槍殺人魔的青春歲月/村落社會消失,開始變透明的自我/秋葉原事件──為什麼派遣員工成為殺人犯?/與人串連的渴望改變了消費市場/透過「購物」與他人串連/福井市一家小眼鏡店的故事/田中老闆為何立志開眼鏡店/在物質背後可看見人們笑容的時代/雲端與分享交織的「清貧思想」/沒有「所有權」的時代──獨自擁有的時代告終
第三章:「在觀點打卡」的新典範
foursquare的樂趣/平台與組件/快閃行銷為什麼興盛?/推特(Twitter)讓傳統產業復活/只要打卡,就可讀到餐廳的口碑/真實與虛擬的分界日漸模糊/以推特串連攤販與顧客/關係,從一瞬到永久、從剎那到持續/千利休為何稱讚所招待的客人?/插花者與鑑賞者/人格,帶來約定/打卡的祕密/無法杜絕隱私外洩的疑慮/「追求更新的廣告!」/生活紀錄可演進到什麼程度?/生活紀錄面臨的問題/暗中進行?還是敲鑼打鼓?/打卡和隱私/所謂觀點僵化/電影《變腦》的啟發:從別人的眼睛看世界,不就等於在別人的觀點上打卡?/人與人之間,總有看法不一的時候/以名媛的眼睛看世界?獲得觀點的新思維/在觀點上打卡以渡雜訊之海
第四章:策展時代
誰也無法分辨資訊的真偽/網路讓人以往的言行舉動變得透明/何謂策展人?/夏卡爾展覽會的全新打光/夏卡爾與前衛派/司空見慣的畫,展現不同姿態/內容與脈絡、情境的美妙關係/亨利.達戈孤獨的人生/策展人找出素人藝術/「發現」素人藝術的精神科醫師們/大眾消費的盡頭,近在眼前/兒童的畫,並不會動搖我們的存在/內容與策展分離的世界/持續畫愛犬「茶太郎」的女畫家/靠內容取勝的時代已死──內容為王?別開玩笑了!/分界產生「搖擺不定」/語意界線、意義疆界/界線經常在更替/正是「搖擺分歧」讓我們的資訊隨時更新/「故步自封」批判的錯誤認知/封閉的村落社會,加速資訊的故步自封/一期一會──經常更替而一生一遇的關係/前往大整合的起點
第五章:我們正串連上全球化世界
文化氛圍化而跨越國界/由鎮壓伊斯蘭看見普遍主義的終結/共享與斷開,同時發生/資訊傳播的權力已失去力量/大眾媒體沒落,前往多元文化發聲的時代/素人,隨處可見/戰後的藍天下出現的中間文化/中間文化已經消失/我們能夠共享吉斯蒙提的根源嗎?/從可口可樂的電視廣告看戰後文化/文化帝國主義開花的時代/全球化是否招致統一化?/蒙古帝國平台/平台保護文化多樣性/從伊斯蘭的藍,思考全球化時代的未來
後記
參考資料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