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中西交流史话(電子書)
70折

中西交流史话(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5 元
優惠價
7053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核心地區,并逐漸擴散。自然地理上的相對獨立性對于中華文明的穩定、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它從來不是封閉的,與位于其西的南亞佛教文化、西亞及北非伊斯蘭文化以及歐洲基督教文化的交流綿延不絕。漢代張騫通西域、盛唐西域宗教文化匯集長安、元朝建立橫跨亞歐大帝國、明清西方商業及宗教勢力東來,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四大高潮。《中西交流史話》追尋著先人足跡,通過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鄭和下西洋等記載與文化遺存,講述了古老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及相互滋養的歷史進程。《中西交流史話》由張國剛編寫。

作者簡介

張國剛,歷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系史。主要著作有《中國家庭史》、《唐代藩鎮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中西文化關系史》、《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等。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在特里爾大學、漢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劍橋大學、早稻田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曾獲《歷史研究》紀念創刊三十周年優秀論文獎、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西交流史話》結構嚴謹,內容新穎,圖文并茂,注重理論闡述與實踐操作的結合、藝術創意與表現技法的結合,有較強的科學性、實用性。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制作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筑、宮殿建筑,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云散,中國一步步墮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圣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出貢獻。我們在編寫出版《中華文明史話》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融合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出版大型歷史知識系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揚下去。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筑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歷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力量。
陳奎元
2011年4月

目次

引言
第一章 傳說與真實——先秦時代中西關系的初曙
一 周穆王西巡見西王母
二 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三 賽里斯與秦尼國
第二章 胡天漢月——秦漢時期中西關系的開拓
一 張騫通西域
二 甘英使大秦
三 絲綢之路
第三章 佛陀世界——魏晉南北朝中西文化交流
一 初人中土
二 佛典的漢譯
三 法顯西行
四 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
五 犍陀羅佛教藝術
第四章 絲路花雨——隋唐時代的中西文化關系
一 中西之間的海陸路交通
二 玄奘與義凈——佛教文化繼續東傳
三 邊疆民族語言與中西文化交流
四 唐代的長安與西域文明
第五章 天方海舶——五代宋遼金時期中西文化關系
一 十至十二世紀的西域地區政權與中外文化交流
二 香瓷之路與南海貿易
三 宋代來華的外國人
四 四大發明的西傳
第六章 橫跨歐亞——蒙元時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 蒙古人的西征
二 歐洲的反應及其與東方的關系
三 西方旅行者眼中的中國
四 元朝與伊斯蘭文化
第七章 時代的變奏——明代中西文化關系的轉折
一 鄭和下西洋
二 新航路的開辟與歐洲殖民勢力的東來
三 十六世紀歐洲關于中國的知識
四 利瑪竇的傳教事業
五 徐光啟與西方科技
第八章 交光互影——清代的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
一 明清之際的傳教士
二 西學東漸——西方文化的輸入
三 禮儀之爭——中西文化的沖突
四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關于中國的知識
五 東學西漸——中國文化對歐洲的影響
參考書目
后記

書摘/試閱

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當黃河流域流傳著“西王母”的故事時,地中海邊的古希臘也有著一個關于遠東的希伯波里安人(Hyperborean)的動人傳說。 在巴爾干半島與小亞細亞之間的馬爾馬拉海中,有一個美麗的小島。島上住著一位名叫阿里斯特(Aristeas)的傳奇性旅行家。他寫了一首名為《阿里瑪斯培》(Arimaspea)的敘事長詩,詩中記述了他的一次遠東旅行,提到了許多東方民族,還有怪異的動物、雕頭獅身的金庫守衛神。自希羅多德以來,許多西方學者就不斷地試圖給這些民族定位。因此,盡管阿里斯特的敘事詩早已散佚成斷簡殘篇,他介紹的故事卻由于在西方享有“歷史之父”名聲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轉述而廣為世人所知。 詩人筆下提到的希伯波里安人居于最東部,遙遠的北風吹來的地方。他們神圣、純潔而善良。那里群山環抱、氣候宜人,沒有仇殺、沒有戰爭,人們都長生不老。詩人說,主神宙斯之子洛格里斯就是從希伯波里安人那里獲得長生不死的金蘋果的。除了神仙和英雄,凡夫俗子是無法進入這片樂土的。被妒火攻心的天后赫拉驅趕的宙斯情人嬡娥,也只能被趕到希伯波里安人的西鄰阿里瑪斯培那里去,再遠一些是不可能的。 關于詩人阿里斯特其人,自來便眾說紛紜,評價不一。有人說他神秘兮兮,是活脫脫的畢達哥拉斯的信徒;有人說他記事信實,不愧為《荷馬史詩》作者的老師;還有人說他的記載只是薩滿教徒的神游夢囈;更有人罵他是江湖騙子。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阿里斯特生活在公元前7世紀的后半葉,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在他之前很可能就已經流傳。以《農作和日子》、《神統記》等詩作而聞名的古希臘杰出詩人赫西俄德(前8世紀)就提到過希伯波里安人,稍后的著名敘事詩人平達(約前518~前446年之后)也將關于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以前。只是到了19世紀晚期,兩篇德語文獻提出大膽猜想,認為善良溫和的希伯波里安人(德文作Hyperborer)就是古代的中國人。20世紀60年代,又有全面整理輯集阿里斯特長詩的英國學者進一步坐實阿里斯特的東方之旅確有其事。說他不是希羅多德所認為的那樣是上帝顯靈人世,倒很可能是一位阿波羅神甫(阿波羅為主管光明的神),他旅行的目的就是要到幸福的希伯波里安人那里去。根據古希臘神話,主管光明的神要到那個地方度過冬天,并享受100條驢的隆重祭典,然后再乘坐天鵝御輦回到天堂。阿里斯特的這次旅行可以說是一次“朝圣之旅”。他為了尋找上帝的故鄉,首先來到了俄羅斯,順著北風之神的指引、頂著西伯利亞的寒流,繼續往東行,一直走到了東亞腹地。 20世紀90年代初,又有德國學者在研究早期中歐關系時再一次肯定阿里斯特筆下的希伯波里安人應該就是歐洲關于中國的最早知識。人們解釋希羅多德《歷史》中曾記述過的公元前8~前7世紀那場民族大遷徙時就說,當時所有的蠻族都卷入了那場亞歐民族的流動之中,唯獨安靜的希伯波里安人例外,原因就在于他們是安守本分的農耕民族,與斯基泰那樣的游牧民族不同。人們考證出與之相鄰的阿里瑪斯培人是蒙古種族,他們對黃金的追求(雕頭獅身獸守護金庫之類),甚至可以從蒙古語中阿爾泰山即金LU的命名中看出來。還有人把山脈南邊及西南邊的伊塞頓(Issedon)人解釋為中國文獻中提到的烏孫人。總而言之,阿里斯特的記載足以使人相信,他幾乎就要達到遠行的目的了,希伯波里安人就在他不遠的前方。只是遇到了非人力所能克服的障礙,他才無緣進入那塊幸福的樂園。烏孫人向他講了許多恐怖的故事。這使后人想到,是那些居間牟利的商人施詭計,也許他們不愿放棄東西方貿易的中介地位,于是編了許多嚇人的鬼話,就像漢代甘英后來在安息條支碰到的情況那樣。 總之,阿里斯特的描述長期影響著西方世界對東方的認識。正是他的故事描述了從頓河到阿爾泰山的這條草原走廊上的各種景觀與各個民族。這條草原走廊實際上存在著一條歐亞大陸間的商業通道。阿里斯特的東方之旅,誰能保證不是一次出于商業目的的旅行呢?也許是為了做黃金、皮毛生意,也許還有大黃生意,因為大黃正是烏拉爾山及阿爾泰地區特產的貴重藥材。 P8-10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53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