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創造自由環境,尊重兒童需求!
讓孩子在自發學習中塑造健全人格
感官訓練×專業教具,在遊戲中提升觀察力與協調能力
提供孩子自由探索空間,促進運動、語言與感官的全面成長
▎兒童之家:自主學習的環境
蒙特梭利特別重視「兒童之家」的創設,這是一個為孩子提供自主學習與發展的空間。在這個環境中,孩子們可以自由探索,透過各種專門設計的教具進行運動、感官和語言的訓練。這些教具並不是單純的玩具,而是根據孩子發展規律設計,幫助他們培養精細動作、協調能力與專注力。
▎科學化的教育方式
書中提出的教育方法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特別是對孩子心理和身體發展的理解。蒙特梭利強調兒童的學習過程應當遵循其自然成長規律,教育者應該充當觀察者和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在尊重和自由的環境中成長,既滿足了孩子的自我需求,又促進了他們的智力發展。
▎感官與語言訓練的關鍵
蒙特梭利特別強調感官訓練,認為孩子透過感官體驗來認識世界。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感官教具的使用方法,例如圓柱體插件、立方體積木和各種形狀的幾何體,這些教具幫助孩子透過觸摸、觀察和比較來提升感知能力。此外,語言發展也是重要一環,蒙特梭利透過一系列字母教具,讓孩子在遊戲中自然習得語言技能。
▎父母和教師的角色
蒙特梭利認為父母在兒童教育中的角色非常重要,應為孩子創造一個支持自主學習的環境,而非過度干涉孩子的活動。她建議父母提供豐富教具和適當指導,讓孩子透過實踐來探索世界,從而培養他們的秩序感、自律性和責任感。
▎運動神經與協調能力的培養
運動神經訓練在蒙特梭利教育體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書中介紹了如何讓孩子透過日常行為、家務勞動、手工勞作和體育活動來提升協調性和運動技能。例如,孩子們會透過「沿線走」這樣的練習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從而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這類活動不僅強化了孩子的體能,還促進了他們的專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蒙特梭利教育的全球影響
憑藉科學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法,本書不僅在西方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成為各國教師與父母的重要參考書籍。書中的理論推崇尊重兒童的自然成長需求,為當代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論。
本書特色:本書是蒙特梭利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所創作的經典操作手冊,基於兒童自發性學習的理論,涵蓋運動、感官、語言等多領域的訓練方法。書中詳細描述如何透過教具為孩子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並促進其身心發展。本書結合理論與實踐,助父母和教師了解孩子內在需求,強調以科學的方法尊重並引導兒童的自然成長。
讓孩子在自發學習中塑造健全人格
感官訓練×專業教具,在遊戲中提升觀察力與協調能力
提供孩子自由探索空間,促進運動、語言與感官的全面成長
▎兒童之家:自主學習的環境
蒙特梭利特別重視「兒童之家」的創設,這是一個為孩子提供自主學習與發展的空間。在這個環境中,孩子們可以自由探索,透過各種專門設計的教具進行運動、感官和語言的訓練。這些教具並不是單純的玩具,而是根據孩子發展規律設計,幫助他們培養精細動作、協調能力與專注力。
▎科學化的教育方式
書中提出的教育方法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特別是對孩子心理和身體發展的理解。蒙特梭利強調兒童的學習過程應當遵循其自然成長規律,教育者應該充當觀察者和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在尊重和自由的環境中成長,既滿足了孩子的自我需求,又促進了他們的智力發展。
▎感官與語言訓練的關鍵
蒙特梭利特別強調感官訓練,認為孩子透過感官體驗來認識世界。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感官教具的使用方法,例如圓柱體插件、立方體積木和各種形狀的幾何體,這些教具幫助孩子透過觸摸、觀察和比較來提升感知能力。此外,語言發展也是重要一環,蒙特梭利透過一系列字母教具,讓孩子在遊戲中自然習得語言技能。
▎父母和教師的角色
蒙特梭利認為父母在兒童教育中的角色非常重要,應為孩子創造一個支持自主學習的環境,而非過度干涉孩子的活動。她建議父母提供豐富教具和適當指導,讓孩子透過實踐來探索世界,從而培養他們的秩序感、自律性和責任感。
▎運動神經與協調能力的培養
運動神經訓練在蒙特梭利教育體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書中介紹了如何讓孩子透過日常行為、家務勞動、手工勞作和體育活動來提升協調性和運動技能。例如,孩子們會透過「沿線走」這樣的練習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從而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這類活動不僅強化了孩子的體能,還促進了他們的專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蒙特梭利教育的全球影響
憑藉科學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法,本書不僅在西方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成為各國教師與父母的重要參考書籍。書中的理論推崇尊重兒童的自然成長需求,為當代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論。
本書特色:本書是蒙特梭利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所創作的經典操作手冊,基於兒童自發性學習的理論,涵蓋運動、感官、語言等多領域的訓練方法。書中詳細描述如何透過教具為孩子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並促進其身心發展。本書結合理論與實踐,助父母和教師了解孩子內在需求,強調以科學的方法尊重並引導兒童的自然成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西元1870~1952年)
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思想家和改革家。蒙特梭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曾連續三年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而她在教育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所創立的蒙氏教育法贏得了各國同行的高度評價。經典著作包括《有吸收力的心靈》、《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兒童的自發成長》、《童年的祕密》。
譯者簡介
榮文婷
諮商心理師,加拿大布洛克大學教育學博士後。有近10年兒童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研究經驗,著有《從對立到理解,「行為心理學」看懂孩子的每一個小動作》、《從孤獨到自信,心理學破解孩子的社交困境》。
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西元1870~1952年)
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思想家和改革家。蒙特梭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曾連續三年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而她在教育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所創立的蒙氏教育法贏得了各國同行的高度評價。經典著作包括《有吸收力的心靈》、《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兒童的自發成長》、《童年的祕密》。
譯者簡介
榮文婷
諮商心理師,加拿大布洛克大學教育學博士後。有近10年兒童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研究經驗,著有《從對立到理解,「行為心理學」看懂孩子的每一個小動作》、《從孤獨到自信,心理學破解孩子的社交困境》。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總述
第二章 兒童之家
第三章 「兒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運動神經訓練
第五章 感官訓練
第六章 語言及對世界的認知
第七章 自由
第八章 書寫
第九章 識記樂譜
第十章 算術
第十一章 道德因素的培養
第一章 總述
第二章 兒童之家
第三章 「兒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第四章 運動神經訓練
第五章 感官訓練
第六章 語言及對世界的認知
第七章 自由
第八章 書寫
第九章 識記樂譜
第十章 算術
第十一章 道德因素的培養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總述
近年來,孩子們的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很多國家,特別是英國的一些資料顯示,嬰兒的死亡率在不斷下降。
伴隨著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孩子們的體能也有所提升,他們更加健康、更加充滿朝氣。這是因為科學的發展和普及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善。
媽媽們逐漸學會了遵循現代衛生學的方法來撫養和照顧她們的孩子。很多新的社會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湧現,它們的宗旨就是為這些成長中的孩子提供幫助和保護。
如此一來,一群新新人類即將誕生,他們發育得更好,擁有更健康的體魄,抵禦潛在疾病的能力也更強。
科學是怎樣產生這些影響的呢?
科學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非常簡單的法則,我們能利用這些法則盡可能保證孩子們的基本生活條件,並且這些富有引導性的法則也能為孩子們的身體規律地成長提供指引。例如:科學告訴我們,要盡量為孩子們提供母乳餵養;不要把嬰兒裹得太緊,要勤幫孩子們洗澡;保證孩子們有充分的戶外活動,讓他們多運動;盡量讓孩子們穿簡單的短衣服,在安靜的環境裡,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睡眠。
科學法則還提倡要根據孩子們的生理需求來合理地安排其食物攝取量,滿足孩子們生理上的需求。
即使如此,科學仍然沒有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媽媽們還是按部就班地照顧他們的孩子,孩子們也像以往一樣吃喝生活。
問題的關鍵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人們的行為習慣如果一直是無序且盲目的,就可能會導致疾病和死亡,而有序且合理的行為習慣則會為生命注入能量。
然而,科學發展所獲得的極大進步也會讓我們錯以為我們已經滿足了孩子們所需的一切。
我們還需要仔細地思量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難道僅僅是一個在我們眼前的、在我們的細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越來越強壯的小小的軀體嗎?難道他們的命運會滿足於只擁有這樣一個美麗的皮囊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們與那些為我們提供鮮美的肉類和為我們負重勞動的牲畜還有什麼分別?
顯然,人類的命運不只如此,所以,家長照顧孩子們的範疇需要比只保障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更廣泛。
僅為孩子們洗澡、推著孩子們去公園的母親並沒有完成人類母親的使命。就如母雞也可以把小雞們聚攏在一起玩耍,貓媽媽舔舐小貓為牠洗澡一樣,這些動物對寶寶的細心照顧,與人類母親只關照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分別。
所以,如果人類母親把對孩子們的照料局限在這樣的範疇,那麼這將是對她內心崇高意願的一種抑制和扼殺,因為她是一位人類母親。
孩子們的成長不僅僅是身體的長大,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成長。母親們渴望陪伴孩子們一起經歷這段神祕的精神成長之旅,看著他們逐漸成長為一個充滿智慧的、成熟的人。
科學不會停止發展的腳步,但目前為止,科學僅僅只是走出了發展道路上的第一步,僅停留在滿足人的身體健康的這一階段,它必須持續地向前發展。
正面地看,科學其實拯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並且提高了孩子們的生活品質。將來,科學的任務是要關注孩子們的精神成長,因為這才是人類的本質。科學將繼續以同樣積極的態度引導人類的心智、人格和那些深埋在人類精神胚胎中的潛在創造力的發展。
正如要想滿足孩子生理上的成長需求,他們的身體就必須從外界汲取食物和氧氣一樣。為了滿足孩子們精神成長上的需求,孩子們的精神也需要跟隨自身的成長規律,從環境中汲取必需的養分。
不可否認的是,成長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骨骼變得堅硬、大腦每一個精細結構的完善、牙齒的形成、整個身體的長高長大,這些都是生理器官的成長發展,是生殖器官的真實「工作」,也是每個人在器官發育期必然要經歷的轉變。
這裡所說的「工作」與人類那些所謂的「外部工作」,即社會生產中的人類的產出工作有所不同。產出工作可以在學校裡被教授,可以透過在社會中利用才智去創造財富和改造環境來獲得。
在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生理發育時期,器官也能完成一些外部工作,有時甚至可以完成一些高難度、超過個人能力範圍的工作,但是這會讓器官負擔過重,甚至威脅人的生命安全。
人可以盡可能地迴避外部工作,比如僱用勞動力,但是人不能迴避內在的工作。每個人都必須完成自己內在的成長,這個成長伴隨人的一生,從生到死,人必須親力親為,不可逃避。而這種不可逃避的、艱辛的工作就是「兒童的工作」。
近年來,孩子們的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很多國家,特別是英國的一些資料顯示,嬰兒的死亡率在不斷下降。
伴隨著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孩子們的體能也有所提升,他們更加健康、更加充滿朝氣。這是因為科學的發展和普及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善。
媽媽們逐漸學會了遵循現代衛生學的方法來撫養和照顧她們的孩子。很多新的社會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湧現,它們的宗旨就是為這些成長中的孩子提供幫助和保護。
如此一來,一群新新人類即將誕生,他們發育得更好,擁有更健康的體魄,抵禦潛在疾病的能力也更強。
科學是怎樣產生這些影響的呢?
科學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非常簡單的法則,我們能利用這些法則盡可能保證孩子們的基本生活條件,並且這些富有引導性的法則也能為孩子們的身體規律地成長提供指引。例如:科學告訴我們,要盡量為孩子們提供母乳餵養;不要把嬰兒裹得太緊,要勤幫孩子們洗澡;保證孩子們有充分的戶外活動,讓他們多運動;盡量讓孩子們穿簡單的短衣服,在安靜的環境裡,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睡眠。
科學法則還提倡要根據孩子們的生理需求來合理地安排其食物攝取量,滿足孩子們生理上的需求。
即使如此,科學仍然沒有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媽媽們還是按部就班地照顧他們的孩子,孩子們也像以往一樣吃喝生活。
問題的關鍵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人們的行為習慣如果一直是無序且盲目的,就可能會導致疾病和死亡,而有序且合理的行為習慣則會為生命注入能量。
然而,科學發展所獲得的極大進步也會讓我們錯以為我們已經滿足了孩子們所需的一切。
我們還需要仔細地思量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難道僅僅是一個在我們眼前的、在我們的細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越來越強壯的小小的軀體嗎?難道他們的命運會滿足於只擁有這樣一個美麗的皮囊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們與那些為我們提供鮮美的肉類和為我們負重勞動的牲畜還有什麼分別?
顯然,人類的命運不只如此,所以,家長照顧孩子們的範疇需要比只保障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更廣泛。
僅為孩子們洗澡、推著孩子們去公園的母親並沒有完成人類母親的使命。就如母雞也可以把小雞們聚攏在一起玩耍,貓媽媽舔舐小貓為牠洗澡一樣,這些動物對寶寶的細心照顧,與人類母親只關照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分別。
所以,如果人類母親把對孩子們的照料局限在這樣的範疇,那麼這將是對她內心崇高意願的一種抑制和扼殺,因為她是一位人類母親。
孩子們的成長不僅僅是身體的長大,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成長。母親們渴望陪伴孩子們一起經歷這段神祕的精神成長之旅,看著他們逐漸成長為一個充滿智慧的、成熟的人。
科學不會停止發展的腳步,但目前為止,科學僅僅只是走出了發展道路上的第一步,僅停留在滿足人的身體健康的這一階段,它必須持續地向前發展。
正面地看,科學其實拯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並且提高了孩子們的生活品質。將來,科學的任務是要關注孩子們的精神成長,因為這才是人類的本質。科學將繼續以同樣積極的態度引導人類的心智、人格和那些深埋在人類精神胚胎中的潛在創造力的發展。
正如要想滿足孩子生理上的成長需求,他們的身體就必須從外界汲取食物和氧氣一樣。為了滿足孩子們精神成長上的需求,孩子們的精神也需要跟隨自身的成長規律,從環境中汲取必需的養分。
不可否認的是,成長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骨骼變得堅硬、大腦每一個精細結構的完善、牙齒的形成、整個身體的長高長大,這些都是生理器官的成長發展,是生殖器官的真實「工作」,也是每個人在器官發育期必然要經歷的轉變。
這裡所說的「工作」與人類那些所謂的「外部工作」,即社會生產中的人類的產出工作有所不同。產出工作可以在學校裡被教授,可以透過在社會中利用才智去創造財富和改造環境來獲得。
在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生理發育時期,器官也能完成一些外部工作,有時甚至可以完成一些高難度、超過個人能力範圍的工作,但是這會讓器官負擔過重,甚至威脅人的生命安全。
人可以盡可能地迴避外部工作,比如僱用勞動力,但是人不能迴避內在的工作。每個人都必須完成自己內在的成長,這個成長伴隨人的一生,從生到死,人必須親力親為,不可逃避。而這種不可逃避的、艱辛的工作就是「兒童的工作」。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