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帝國的輝煌.夏之卷-王朝盛世與治世策略:制度改革×文化成就×經濟繁榮×外交地位,探索中國史上的20個盛世脈絡
滿額折

帝國的輝煌.夏之卷-王朝盛世與治世策略:制度改革×文化成就×經濟繁榮×外交地位,探索中國史上的20個盛世脈絡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79355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們都是當今時代的見證者,
我們親歷了數十年來身邊的巨大發展,
無論還存在多少現實問題,
歷史總是從更高的視角進行觀察和比較。」

從漢武到康乾,中國歷代20個盛世興衰的歷史脈絡解讀!

▎縱向視角讀史:中國歷史上的各個全盛時期
本書是一部全面剖析中國歷史上二十個盛世時期的長篇歷史隨筆。作者以盛世為主軸,深入探討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百姓生活等多方面,將這些特定的時代串聯成一個整體,展現出中國歷史上輝煌盛世的全貌。書中的敘述不僅著重凸顯各盛世的亮點,也詳述了這些盛世的來龍去脈,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縱向的歷史視角。

▎盛世興衰的來龍去脈
全書分為二十章,每章詳細描述一個歷史盛世的起源、發展與結束。例如,書中探討了漢武盛世的「獨尊儒術」、明章之治的西域平定、以及開皇之治的制度改革等。作者對這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深入挖掘了這些盛世的核心特徵。同時,每個盛世的結束原因也被詳細剖析,從而讓讀者更全面地理解這些盛世的繁榮與衰落。

▎血肉豐滿的歷史
作者在寫作上展現出豐富的文學技巧,善於在歷史敘述中融入細節,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歷史的豐滿血肉與生動。書中不僅運用了客觀的第三人稱敘述來描述歷史事件,還適時採用了第一人稱表達,使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更為親近,並使得全書的敘述更加靈活與活潑。這樣的敘述方式不僅讓書籍內容更具現代感,還使讀者在閱讀歷史的同時,也能享受到文學的趣味。

▎上帝視角讀史:對當下時代的反思
作者將這部書視為一種對當下時代的反思。透過回顧和分析歷史上的盛世,作者試圖讓讀者在了解歷史的同時,能更準確地認識和理解當下的社會發展。書中提到,歷史往往以更高的視角進行觀察和比較,因此,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反思之作。這種結合歷史與現實的視角,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純粹的歷史書籍,而是一部兼具學術價值與文學魅力的創作。

【本書特色】:
本書是《帝國的輝煌.夏之卷》,以獨特的視角串聯起中國歷史上的二十個盛世,深入探討其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亮點,並詳細剖析盛世的興衰原因,更巧妙結合歷史研究與文學表達,運用生動的細節描寫,使歷史事件更具可讀性。既有縱向的歷史脈絡,也涵蓋豐富的故事細節,讓讀者在享受文學樂趣的同時,獲得對歷史的深刻理解。

作者簡介

馮敏飛

已出版小說《大宋渣男才子,青樓常客柳永的風流詞情》、《天堂網之謎》、《詩妓與尚書,明朝末路的繾綣歲月》,散文集《人性.自然.歷史》、傳記文學《此去歸何處:11位古人退休生活傳》等。

推薦序

楊少衡

那一天我與馮敏飛在會議室外匆匆一見,我告訴他正在讀這部文稿,如果沒有任務,那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此說脫口而出,卻是心言。

所謂「任務」是半開玩笑,指的是馮敏飛請我讀他這部作品,希望我能寫點東西。我一看厚厚一大疊書稿,且是談論歷史的著作,頓時倍感壓力,因為自知對這個領域了解有限。近年來我曾陸陸續續讀過馮敏飛的作品,知道他著作頗豐,且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勤奮執著地寫作,但是直到閱讀這本書,我才對他在歷史方面的研究與創作,產生強烈印象。我注意到在這部書之前,馮敏飛已經寫過《詩妓與尚書,明朝末路的繾綣歲月》、《歷史上的六十年》、《大宋渣男才子,青樓常客柳永的風流詞情》等作品,有小說,有散文,多方面涉獵歷史,這些作品在本書中都有提及,只是我此前了解不深。我基本上只寫小說,以往閱讀也以小說為主,其他方面的作品讀之不多,這部書對我來說是另外一種閱讀體驗,這個體驗無疑格外新鮮,我沒想到居然還非常愉快,出乎意料。

我覺得這部書選擇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視角。馮敏飛以盛世為綱展開描述,整理了中國歷史上若干特定時期,著重描述「成康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其他有盛世之譽的歷史時期亦一一述及。馮敏飛在這部書〈開篇話〉裡充分解釋了盛世概念以及他所做的取捨選擇,顯示他對這個主題的深入思考,足以讓人信服。歷史上一個個輝煌盛世一向令人自豪,大家都想了解、認識,馮敏飛把它們集中起來,使其連輟、映襯,形成一部盛世大全,無疑價值獨具。據我了解,以這個視角將這麼多歷史時期連結起來、完整描述,此前還沒有人這樣寫,馮敏飛這本書具有開創意義,十分難得。這部大作描述歷史,實有感於當下。當下是什麼時期?若干世紀之後,如果有另一位馮敏飛再來寫這部書,毫無疑問,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將進入那部著作中,這是客觀而論。我們都是當今時代的見證者,我們親歷了數十年來身邊的巨大發展,無論還存在多少現實問題,歷史總是從更高的視角進行觀察和比較。讀一讀馮敏飛這部著作,了解他呈現給我們的盛世,無疑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了解當下,這也是該書一大價值所在。

馮敏飛這部書是一個規模浩大的創造工程。我想像馮敏飛面對著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他在此間的跋涉,某種程度上實有如攀登聖母峰。這本書內容廣博,中華文明史中的若干興盛年代,在書中全面涵蓋,不失之缺漏,而其中每一個重要年代又都分別展開,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角度加以描述,突出該時代的特點,又兼顧種種方面。如此眾多的內容,要妥貼地在一本書中表現出來,需要對資料的熟悉和掌控,更需要敘述的技巧與獨到,這就是創造力。我覺得這部書雖內容浩繁,卻講述從容,脈絡清晰。歷史與生活本身常常是一團亂麻,馮敏飛要告訴人們的東西如此眾多,其枝蔓纏繞糾結,稍不留神就會失去控制,說者越說越雜,讀者難理頭緒。馮敏飛處理這團亂麻遊刃有餘,他抓住了敘述的節奏,無論全書的脈絡,或書中每一個時期的脈絡,在他筆下都清晰明瞭,讓讀者能夠得其要領,跟著他行進。尤其應當提到的還有馮敏飛在描述歷史時寫了大量細節。透過細節,馮敏飛讓歷史變得血肉豐滿,鮮活可感。以我感受,這本書讀來愉悅,與其包含豐富的故事細節關係莫大。一本談史論道的書,很容易讓我這種外行讀者感覺疲乏,我猜想如我這樣的讀者當不在少數,大概可稱我們為「廣大讀者」。馮敏飛充分考量「廣大讀者」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他在努力準確嚴謹地描述歷史之際,也用大量的細節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受空間,讓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歷史當故事來讀,從中感知先前,接受教益。

這就要說說我的另一個感受:這部書的表達極具作家個性,馮敏飛的寫作特點十分鮮明。除了他對歷史材料與細節的處理,這部書的結構匠心獨運,很顯新穎。馮敏飛在每一盛世的主體敘述前後都有一段文字,分別介紹該時代的來龍與去脈,給讀者一個縱向視角。我不知道這種處理方式是否獨一無二,至少在我看來,非常新鮮。我覺得這部書除了大量歷史人物,還有一個非常活躍的現實人物,他是該書的敘述主角、講述者,也就是作者馮敏飛自己。馮敏飛在這本書裡嫻熟而靈活地運用兩個人稱系統,一般描述時採取客觀角度,效果類似第三人稱;需要強調或加以評判抒發時,則使用第一人稱,直接表達。這種方式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也使本書的行文有了一種活潑感。生動語言書中比比皆是,都用得恰到好處,既表述歷史事件本身,又產生古今映照之效,讓他筆下的歷史事件有了一種現代感,更呈現出豐富的語言色彩。

馮敏飛將他創作的這部書稱為「長篇歷史隨筆」,我猜想他在自我定位時一定細細思索過,他必須抓住兩個要素,一是歷史,二是文學,他是在創作一部描述這部書的文學作品。無論他本人或評論家如何為這本書劃定歸屬,它無疑成功結合了文史兩個要素。聯想悠久的傳統,史學經典往往既是歷史鉅著,又是文學鉅著,例如《史記》和《三國志》。這些不朽名著,讓我感覺,歷史除了可以變成教科書,似乎更應當文學地表達,老傳統至今依然值得發揚。因此盼望多有一些這樣的作品,讓我們在讀史之際,得到文學的享受與薰陶。馮敏飛用文學抒寫盛世史,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創作,這本書也讓我對他懷有更多的期待。

目次

盛世與治世
推薦序
作者自序:讀史如觀荷
本卷開篇話:追問歷史盛世
第一章 漢武盛世
第二章 明章之治
第三章 漢和盛世
第四章 太康之治
第五章 元嘉之治
第六章 永明之治
第七章 天監之治
第八章 開皇之治
第九章 永徽之治
第十章 武周之治
第十一章 開元盛世
第十二章 長興之治
第十三章 咸平之治
第十四章 仁宗之治
第十五章 大定之治
第十六章 明昌之治
第十七章 乾淳之治
第十八章 永樂之治:耀武揚威
第十九章 仁宣之治
第二十章 隆慶之治
小結:歷史盛世的若干特徵
附:中國歷史盛世一覽表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漢武盛世

【提要】

漢武帝劉徹當政時期,從西元前140年繼位至前87年去逝,擊敗匈奴,奠定中華疆域版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開始獲得獨尊地位。

劉徹開創一種文體「罪己詔」,從此朝政出現危機或遭受天災時,有些帝王會釋出〈罪己詔〉,及時公開自省自責,以示誠意,團結臣民。

來龍:「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恆、景帝劉啟當政時期,從前180年劉恆繼位開始,至前141年劉啟去逝,其間「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稅收為當時世界最低,刑制由野蠻轉為文明,被譽為「文景之治」,詳見《春之卷》第一章。

劉徹繼位之初,由竇太后攝政。前135年竇太后去世,劉徹親政。第二年,劉徹親自面試各郡國推薦來的人才時,發表重要講話,大談治國理想,一是立志學堯、舜,目標是「成康之治」,不用刑法而「德及鳥獸,教通四海」;二是要實現「天人合一」,社會與自然和諧,使「星辰不孛,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谷不塞」,讓祥瑞並出,河洛出書;三是要讓夷狄臣服,四方來賀。

最大亮點:「獨尊儒術」

孔子告誡他的學生子夏:「你要努力當君子儒,而不要滿足於小人儒!」儒者有大小之分,大者稱「君子儒」,小者稱「小人儒」。對此解釋,歷來有些爭議。清時學者認為:「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邪正分。」也許可以更簡潔、通俗些說:君子儒是有思想的,而小人儒僅通一些簡單禮儀罷了。現代紅白大事也總得有人主持那些程序性的儀式,那主持人應該就是所謂「小人儒」。孔子年少時曾經在鄉里為紅白大事吹嗩吶之類,應該也屬於「小人儒」,但他不滿足於此,終成「君子儒」。

劉邦接受了儒生的建議,尊孔崇儒。前195年他還專程到山東曲阜,以天子祭祀社稷的「太牢」禮祭孔,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的君王。生前淪為「喪家狗」的孔子,終於讓帝王開始刮目相看!

不過,劉邦重的多半是「小人儒」,滿足於宮廷禮儀,逞皇帝的威風,至於國家意識形態方面還是兼雜的「黃老之學」。這種思想統治了近70年,即從漢開國,直至劉徹繼位之後一、兩年。梁啟超非常精闢地剖析:「當時百家都致力於天下變革,為什麼最後獨尊儒學一家呢?因為帝王要專制,先秦儒家對此是反對的,而之後儒家是支持的。」

劉邦當年之所以取儒者的帽子尿尿,是因為孔學會阻礙他造反奪權;等到他稱帝後,孔學可以幫助他阻止別人造反、奪他的權,所以改而尊孔,並特地到曲阜去跪拜。天下大定之後,儒學取代黃老學說是不得不然的趨勢。何況劉徹當太子時,身邊有幾位儒門子弟,如他的老師衛綰、王臧等。

建國立朝70來年,老一輩的忠臣、能臣差不多走光了,人才問題越來越突出。劉徹繼位第二年,即前140年,詔「舉賢良方正能言直諫之士」,名義是皇帝考試,實際上由衛綰代為主持。董仲舒埋頭苦讀,到「三年不窺園」的地步。這時,他覺得時運到了,機不可失,便跳出「園」,先後三次上書應對,提出「大一統」、「天人感應」、「獨尊儒術」三大理論。董仲舒強調:「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一國則受命於君。」詳見《春之卷》第三章。

對於董仲舒的觀點,衛綰非常滿意,將董仲舒推薦給劉徹。衛綰還提出,各地推薦來的人才,有贊同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學說的,一律罷黜。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的學說,都是被歷史證明的富國強兵思想,不同於儒家。對此建議,劉徹同意。

竇太后聽說新錄取一批儒生,大發雷霆。劉徹還得看點她的臉色,便將衛綰撤職。但同時任用一批儒者: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申公為太中大夫。其中竇嬰是竇太后堂姪,趙綰是研究《詩經》的學者,申公是他的老師。這樣的任免,應該有某種平衡吧?

趙綰、王臧為衛綰抱不平,建議劉徹今後自作主張,不必事事請示太后。竇太后聽了又動怒:「趙綰和王臧想當第二個新垣平啊!」新垣平是劉恆時期一個巫師,說是望氣能見文帝,因為長安東北有五彩神氣,因此得寵。後來有人揭露那是胡說八道,被誅三族。竇太后指責趙綰和王臧也是欺詐,並要求像對新垣平那樣治罪。她還派員查了趙綰、王臧以權謀私的證據。劉徹無奈,只好將趙綰、王臧下獄。他們害怕真像新垣平被株三族,連忙自殺。自此,劉徹也銷聲匿跡了6年,其間在《史記》中沒有他一字記載。

竇嬰、田蚡和申公也被免職,改任信奉黃老思想的許昌為相,又達到某種平衡。這樣,儒道相對平靜了兩年。前138年詔選天下博學而有才的人,突出者破格重用,如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終軍。這批人的確也都是那個時代的風流人物,但顯然跟後世所理解的「儒」大相逕庭,沒一個典型的儒士。再一點請注意:這批劉徹親自選拔的人才,幾乎沒一個善終,突顯那個「獨尊儒術」的時代,官場生存環境之險惡。

劉徹置「五經博士」,這是尊儒的又一重大舉措。「五經」指儒家5部主要的經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沒包括《論語》、《孟子》。博士制度在秦朝時開設,沒限儒家還是法家。劉徹只限儒家經典,首開歷史先河,以後歷代皆如此。儒學從此成為國學、官學。有人說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際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學說被禁,只不過沒被列入國學、官學而已。

對此,竇太后反應如何?不得而知。也許,她重病在床,根本沒聽說,或者說,劉徹根本不用看她的臉色行事了。

前135年,竇太后去逝,劉徹徹底擺脫約束,隨即以「坐喪事不辦」為由,將許昌免職,提拔田蚡為丞相。從此,劉徹像秦始皇那樣,開始做他想做的一切,包括崇儒、征戰、追求長生不老的仙藥。

親政第二年,劉徹令各郡國「舉孝廉」一人。在科舉制興起之前,人才選拔制度為察舉制。所謂「察舉」,察是從上至下,官方考察;舉是從下到上,民眾推薦。而「孝廉」即「孝順親長、廉能正直」之意,從此成為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明清以此雅稱舉人。不久,又要求各地「舉賢良、文學」,劉徹親自面試。這裡「賢良」指品貌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學」一詞在當時指精通儒家經典之人,魏晉時期才開始變成今天的意涵。前128年,劉徹還特別制定一條紀律:「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當官就是用人,這跟我們現代觀念很接近,但具強制性,不許你埋沒人才。前124年,為博士官置弟子50人,免他們的賦役。這裡的「弟子」,大概相當於專家、學者的助手,也予優待。前106年,還令各州、郡「舉茂才、異」等人才,任用為將相及外交官。這裡「茂才」又作「茂材」,是漢代的另一種察舉常科,也即「秀才」,明清兩代稱「生員」。「異」指傑出的人才。由此可見,劉徹所重人才實際上並非「獨尊儒術」,而是全面性的,包括「異才」。從此,「平民政府」轉變為「士人政府」。儒生繼承了君子的稱號,卻沒有繼承到貴族的權威。西漢及以後的王朝,距孔子時代的周政理想,不僅沒有更接近,反而越來越遙遠。

當時便有大臣批評劉徹「內多欲而外飾以仁義」。學者指出:「武帝時接受大儒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立五經博士,儒學看起來很興盛,但實際上儒學並未真正成為有效的社會意識形態」,「甚至有人懷疑:董仲舒關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劉徹到底採納了沒有?詔令何在?」這像個誘人的謎,2,000多年來吸引無數專家學者,但至今仍是一筆糊塗帳。然而,有兩點絕對不含糊——

其一,「不管劉徹如何選擇性地取用董仲舒的理論,最終的結果都會大體相似:漢帝國獲得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並讓此後所有造反奪權者一個又一個很快在意識形態上「合法」地站穩腳跟,且有助於劉徹順利實現秦制的正式回歸,千古傳承。

其二,從此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事實傳承千古。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5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