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修養.天地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The Tragedies of Euripides, Literally Tr. Or Revised, With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Notes, by T.a. Buckley
Paul Outerbridge
The Vacation
Killing Joaquin
孔門弟子志行考述
The Three Little Dinosaurs
台灣百大品牌飯店及風格民宿推薦
Chasms of Delight ― How Mind-expanding Drugs Helped to Change the World
清華附中高中數學精練:解析幾何、立體幾何與概率統計(簡體書)

TOP
1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滿額折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有故事的論語〔學習.處世篇〕:愈讀愈懂,這些千古金句背後的道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好書大家讀」第八十一梯次文學B組★

溫故知新、登堂入室、殺雞焉用牛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句與成語都源自《論語》,流傳千年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究竟它們有什麼含意?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論語》不是只有之乎者也,
孔子不是只說禮、君子、仁這些道德說教,
《論語》的世界是你我的人生寫照:有人際關係、日常生活百態,還有思考的方法!

《論語》是孔子和弟子之間的對話錄,從人們的互動應對、學習方法,以及做事態度,再到找尋自我意義與人生定位,甚至思考生死大事,幾乎包羅一個人一生的全部。

不能一邊做一邊學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路安排師弟子羔去費邑做地方官,孔子反對,認為子羔還不能勝任。
子路反駁:「有老百姓又有治理的舞台,能邊做邊學,難道只有關門讀書才算學習嗎?」
孔子認為子路是強詞奪理:「最糟糕的就是這種不懂裝懂的!」
到底孔子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大家不要多管閒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說:「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說,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去做,如果不能就應知所進退。他強調「在其位,謀其政」不是消極的態度,是積極的態度。
然而當孔子從魯國官場退休後,卻為了國家大事特地覲見君主和掌權貴族,為什麼?

◆發現《論語》的另一面◆
◤觀人術:孔子說人心是可以看透的。只要運用正確的方法,人心的真實狀態就會清楚地呈現在眼前,無處可藏。

◤孔子雖然滿口之乎者也,但他也是個凡人,不僅會抱怨發牢騷,犯了錯還會認錯:
→弟子子路性格剛強,常頂撞老師,孔子則會不留情面的批評他,雖然如此,子路對孔子始終忠心耿耿。
→孔子學音樂時,沉迷很深,整整三個月不知肉味,滿腦子只有音樂。
→弟子子羽其貌不揚,孔子竟以貌取人,對他沒有好印象,後來因子羽的才能而對他刮目相看,對此孔子大方承認自己錯了。

◤孔子教出的弟子可不是搖頭晃腦的書呆子,他們個性鮮活,人生過得有聲有色:
→非主流青年子路:穿著奇特、行為怪異,耀武揚威地跑去挑釁孔子……
→頂級富豪子貢:很會做生意,甚至是「亂世操盤手」,影響了春秋時代幾個大諸侯國的命運和天下的格局……

《論語》歷經千年,至今仍深刻影響人們的思路與生活,甚至已內化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中。它究竟是一本怎樣的經典?孔子是怎樣的人?這些世代流傳的內容,在現今生活中能如何運用?

對現代人來說,《論語》有很多段落沒有上下文和背景交代,語錄的內容往往令人摸不著頭緒。本書打破一般閱讀《論語》的框架,將道理很深、文字很淺的語錄式內容用聽得懂的邏輯深入淺出,以說故事的方式輕鬆看懂當中的主要脈絡,讓《論語》更貼近生活的所知所學,看懂它世代流傳的魅力。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張瑋(網名:饅頭大師)

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新聞系新聞學碩士。曾擔任體育記者11年,採訪過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百項世界賽事。之後,也曾任職解放日報集團數位傳播中心主任、新媒體中心總經理、運營及技術中心總監。
微信公眾號「饅頭說」,以「歷史上的今天」定期發表文章。著有《歷史的溫度》(1-5)。饅頭說團隊包括張瑋及其復旦大學導師和部分同學,目前分別為高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或上海重點學校的優秀語文教師等。

目次

作者序
前言
【學習篇】
第一講/《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
第二講/孔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三講/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第四講/朋友切磋,歡天喜地
第五講/做一個君子
第六講/「仁」到底是什麼?
第七講/認清你自己
第八講/學習和思考都重要
第九講/溫故知新
第十講/一以貫之:一條神奇的「線索」
學習篇總結
【處世篇】
第十一講/說話的方式:我們來說說「詩」
第十二講/做人的EQ:我們來說說「禮」
第十三講/君子之爭:聊一聊體育
第十四講/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第十五講/亂世操盤手
第十六講/世間有沒有讀心術
第十七講/孔門弦歌:登堂入室
第十八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處世篇總結
附錄:本書主要的孔子弟子

書摘/試閱

第十七講/孔門弦歌:登堂入室
這一講,我們要來說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有關「音樂」的一些事情。
說起「音樂」,想先和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個故事離現在不遠,就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整個二戰乃至整個人類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德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各自都投入了幾百萬軍隊,雙方軍隊的傷亡加起來有二百萬,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是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正好是新年的前夜,也是史達林格勒戰況最慘烈的時刻。這一天,蘇聯的演員和音樂演奏家來到這個被重重包圍的城市,給軍隊做慰問演出。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來到戰壕為士兵們表演獨奏,一曲終了,戰壕裡一片寂靜,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忽然,不遠處的德軍戰壕裡傳來一句不太熟練的俄語,這句俄語是用喇叭傳送過來的:「請再演奏一些巴哈的曲子吧,我們不會開槍的。」
熟悉西方音樂史的人應該知道,巴哈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於是,蘇聯的音樂家就拿起樂器,一首巴哈的曲子開始迴盪在戰場的上空。
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音樂有這樣的魅力,甚至能夠讓殘酷戰場上的敵對雙方暫時停止戰鬥,一起駐足聆聽同一首美妙的樂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隊和德國軍隊是交戰雙方,他們在聖誕節那天,還爬出各自的戰壕,一起踢一場足球比賽,可見體育也有這樣的魅力。
有人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這句話其實有點道理。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古代人還是現代人,大家對音樂的很多理解都是共通的。
所以今天,我們就要講幾個《論語》裡的故事,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平時是怎樣演奏音樂、談論音樂。
下面講第一個故事。首先出場的是子路。大家還記得他嗎?之前我們講過,子路是孔子的高徒。
有一天,子路在孔子的屋裡演奏「瑟」(ㄙㄜˋ)這種樂器。瑟是一種撥弦樂器,樣子有點像古箏。現在的瑟是二十五根弦,而最早的瑟有五十根弦,唐朝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著名的詩叫〈錦瑟〉,第一句就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句唐詩說的就是這種古老的「瑟」。
我們都知道,子路這個人性格剛猛,所以他彈起瑟來是節奏激昂、鏗鏘有力、殺氣騰騰,有點像現在的重金屬搖滾。然而,當時公認瑟的彈法並不是這樣。一天,孔子聽到這樣的演奏,實在聽不下去,就說了一句:
「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就是說:「仲由演奏的音樂,怎麼出現在我孔丘屋裡呢?」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潛臺詞就是:「這種音樂怎麼可以出現在這裡呢?不合適啊!」
其實,這和孔子對音樂的愛好和看法有關。對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來說,演奏音樂、欣賞音樂是「學道」的途徑之一。換句話說,做音樂也是在修煉內心、提高修養。子路演奏的音樂讓人聽了熱血沸騰,很帶勁,卻無法讓人靜心。而且,孔子認為瑟不是這麼彈的,就好比重金屬搖滾當然也有自己的風格和意義,但如果用一把小提琴去演奏,就不合適了。
說實話,孔子的這句話有點批評的意思,讓人覺得好像是子路沒資格在孔子的屋裡演奏。老師這麼一說,其他同學也有點看不起子路。不過,孔子馬上幫子路打圓場,他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升堂」的意思是走進客廳,而「入於室」就是走進裡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仲由的水準啊,已經進到客廳了。雖然還沒有進到裡屋,但也算比較厲害了,大家不可以小看他!」
我們都知道,有個成語叫「登堂入室」,出處就在這裡。
「登堂入室」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的學問、技藝、修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準越來越高,就好比是先走進客廳,然後又進到裡屋—大家想一下,無論是你家,還是你去過的別人家,進入大門後,肯定先看到的是客廳,然後才會是臥室或者書房之類的房間吧?
當然,我們都知道子路為人正直、見義勇為,這是難得的優點。他演奏的音樂能夠鼓舞人奮發向上,也是有一定水準。但是學無止境,孔子在肯定、尊重他的同時,也在提醒他不要忘記還有繼續進步的空間。
接下來,我們說第二個故事。在第二個故事中出場的,就是上一講說過的子游先生,即言偃。《論語》中有這樣一段: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ㄨㄢˇ)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這裡面,「子」就是孔子,「之」就是去的意思,武城是上一講說過的,子游在武城當地方長官。這個「莞爾」,就是眉開眼笑的樣子,「莞爾一笑」這個成語,說的就是這個。
而「割雞焉用牛刀」應該也很熟悉,是我們現在用的成語,只不過現在更常說的是「殺雞焉用牛刀」。這個成語一般指辦小事用不著費大力氣,不用小題大做。
這句話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孔子去武城,聽到有彈琴唱歌的聲音,就笑說:子游,你治理一個小縣城,還需要教導大家彈琴唱歌?
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一聽就知道彈琴唱歌是子游教大家的。那時候的彈琴唱歌,不像現在一般百姓都可以想唱就唱。那個時候音樂屬於六藝之一,是貴族們玩的東西。
子游是如何回答的呢?他這麼回答: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昔者」,意思就是從前。這裡的「君子」和「小人」,還是採用那個時代的傳統理解:「君子」是貴族,「小人」是勞動者。「學道」可以理解為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我們知道,音樂也是「學道」的途徑之一。子游的回答,可以這樣翻譯:
「從前我聽您說過:『貴族有了音樂,就會更加相親相愛;勞動者有了音樂,工作就會更有勁。』」
孔子聽了子游的回答後,又是怎麼回答的呢?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二三子」,是在稱呼弟子們,相當於孫悟空說「孩兒們」,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孩子們」。「戲之」,意思是開玩笑。
孔子他老人家是這樣說的:「孩子們聽好了,言偃說得很對。我剛才說『割雞焉用牛刀』,那只是開個玩笑罷了。」
大家可以仔細品味一下這師徒二人的對話。
其實子游說的道理,孔子怎麼會不明白呢?子游教導大家彈琴、唱歌,孔子怎麼會不高興呢?所以,孔子只是嘴上說說,心裡其實應該還是高興的。他的那句「割雞焉用牛刀」,其實從某種角度可以理解為:子游,你有這麼高的才華,僅僅治理武城這個小縣城,有點大材小用了啊!
所以,如果你有一個朋友要動手做一件事,你說一句:「哎,讓我來,殺雞焉用牛刀!」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誇你朋友厲害的意思。
講了兩個孔子弟子和音樂的故事,是否可以多少體會到,音樂在孔子那個時代,是一項很有意思的技能呢?
現在,該來說說孔子自己和音樂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孔子他老人家堪稱「骨灰級」的音樂玩家。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第三講有說到,孔子當年在齊國學習《韶》樂,沉浸在音樂當中如痴如醉,三個月嚐不出肉的味道。而且孔子還是個多才多藝的音樂玩家,會演奏多種樂器,除了會彈琴,還會演奏磬(ㄑㄧㄥˋ)。
磬是什麼東西呢?是一種打擊樂器,用石頭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演奏時用一個小鎚子敲打,發出「錚錚」聲,聲音很清亮悠遠。
孔子在衛國時,有一天,他在屋子裡一個人擊磬。一個挑著草筐的漢子剛好從孔子門前走過,聽到悠揚深沉的音樂聲就說:「擊磬的這位先生,是有心想要改善這個世界啊。」
你們看,這是不是有點像武俠片裡的場景?一個人聽到屋子裡有人彈琴,忽然皺眉說了一句:「有殺氣!」
當然了,故事裡這位挑著草筐的漢子,從孔子的音樂中聽出的不是殺氣,而是一種願望。這個漢子能從音樂中聽出演奏者的想法,說明他也是一位高人。
這裡要插一句話:其實不光音樂能夠反應演奏者的所思所想,甚至人格情操,各種技藝的操作都能夠反映人心,透露出技藝之外的訊息。像人的性格、當下的心理狀態、各種和心靈有關的訊息,都可以表現在下棋的棋風、跳舞的身姿,甚至打球的習慣動作中。
隨著你們的閱歷越來越豐富,這方面的觀察力會越來越敏銳,成為像這位挑著草筐的漢子一樣的高人,也不是不可能。由此可以看出,學習樂器、跳舞、下棋、打球等,其意義都不僅僅限於玩耍。你在學習這些才藝的同時,也在塑造自己的心靈、鍛鍊自己理解人性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正在學習某種才藝並且喜愛這門才藝的話,一定要好好學下去。
我們回到之前的故事。話說那位挑著草筐的高人繼續聽孔子擊磬。聽著聽著,他又開口評論道:「擊磬的這位先生,真是很執著啊。可惜這世界並不理解你,你又何必一心想要改善世界呢?為自己活著就可以了。時代在變化,人也該學會適應環境。就好比徒步過河:假如水淺得剛剛沒過腳面,不妨撩起衣服蹚過去;假如水深得淹過腰帶,那就穿著衣服游過去好了,因為無論如何衣服總會弄濕的嘛。」
這個漢子的話有沒有道理?有一定的道理。
孔子他老人家生活的春秋末年,是個怎樣的時代?在「亂世操盤手」的章節中,我們已經有所領教:當時,國與國之間時不時就會擦槍走火,為各種理由交戰,例如為爭霸、為恩怨情仇;而在國家內部,執政大臣為了獨攬大權,會毫不留情地把同僚和百姓們送上戰場,只為給自己清除障礙。放眼望去,目力所及的整個世界,已經成為爾虞我詐的戰場。
但是,這個漢子說「可惜這世界不理解孔子」,倒也未必。孔子他老人家已經擁有這麼多弟子衷心追隨,孔子和他弟子們的高論常常能夠令一國之君、國之重臣傾倒,甚至心悅誠服,不能說是完全沒有人理解他們。
所以,孔子和弟子們所處的這個局面,有點像一開始說的那個場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生於蘇聯戰壕裡的故事:
孔子就是那位演奏音樂的小提琴家,當他演奏音樂的時候,雙方都會為他停止射擊,認真聆聽,暫時忘記戰場上的硝煙;但是當樂曲結束之後,槍炮聲依然會響起,雙方還是會殺得你死我活,戰爭局面不會因為小提琴家的存在而得到改善。
正如那些被孔子的魅力所折服的國君和大臣,他們當中固然有些人能夠禮遇、善待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但是,他們終究還是敗給了現實,沒能協助孔子實現他改善整個世界的理想。這就是歷史大勢:時代潮流正把華夏文明捆上戰車,而個人的力量難以阻擋這輛戰車滾滾向前。
那位賣草筐的漢子說:「世界如果無法改善,你為自己活著就可以了。」這話到底對不對呢?孔子的傳人孟子後來說過一句著名的話: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裡的「窮」和現在說的「窮」意思有點不同,並不是指沒錢。古人說的「窮」,意思側重於做事情受到阻礙,志向、理想無法實現。而「達」呢,就是能夠放開手腳做事,能夠伸張志向、實現理想的意思。「窮則獨善其身」,意思就是,「如果志向和理想無法一下子實現,就管好自己的修為品德,為自己好好活著」;「達則兼濟天下」,意思就是,「如果哪天得志,可以實現理想了,就要讓天下人都能好好生活,得到好處」。
「窮則獨善其身」是自古以來隱士們理想中的生活狀態。這位挑著草筐、善於欣賞音樂的漢子,很可能也是一位隱士。
這位漢子還說:「時代在變化,人要學會適應環境。」也是相當高明的見解。人的努力和歷史進程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係?這說來話長。在下一講將繼續這個話題。
話說回來,孔子聽了那位漢子的評論以後,有什麼感想呢?他當時是怎麼說的呢?在《論語》中,孔子他老人家當時只說了一句:
「果哉,末之難(ㄋㄢˋ)矣。」
「果」的意思是「果斷」。「難」在這裡讀第四聲,意思是反駁。這句話可以這樣翻譯:「這位先生,既然您果斷地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我無法反駁您。」
你看,孔子對於這位漢子的人生選擇,是表示理解並且尊敬的。甚至他老人家心裡可能還會把這位漢子視為知己,因為人家畢竟說中了他的心事。
但是從「無法反駁您」的語氣中,是不是還可以品味出一點不同的味道?那就是孔子還是有所保留,他還是有自己的堅持。
怎麼理解呢?
就是即使世界是個失去道德感的戰場,我們要改善世界的努力依然不會懈怠。可以因勢利導地盡可能保護好自己的家園,保存好「君子」的精神,整理好古老的文獻,便於未來的人們理解這個時代,理解他們自己的人生。
正如那位戰場上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音樂固然無法讓這場戰爭停下來,但是音樂已經在人們心裡播下種子。或許,你們的心裡也早已被播下種子,這顆種子扎下根來,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發芽、開花。

本講重點

登堂入室
【原文】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出處】《論語.先進》
【釋義】孔子說:「仲由演奏的音樂,怎麼出現在我孔丘屋裡了呢?」老師這麼一說,其他同學也有點看不起子路。孔子又說:「仲由的水準啊,已經進到客廳。雖然還沒有進到裡屋,但也算比較厲害了,大家不可以小看他!」
【理解】「登堂入室」,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學問、技藝、修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準越來越高,就像是先走進客廳,又進到裡屋。

殺雞焉用牛刀
【原文】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出處】《論語.陽貨》
【釋義】孔子去武城,聽到有彈琴唱歌的聲音,就笑了:「子游,你治理一個小縣城,還需要教導大家彈琴唱歌?」子游回答道:「從前我聽您說過:『貴族有了音樂,就會更加相親相愛;勞動者有了音樂,工作就會更有勁。』」孔子說:「孩子們聽好了,言偃說得很對。我剛才說『割雞焉用牛刀』,只是開個玩笑罷了。」
【理解】「殺雞焉用牛刀」的成語典故,一般就是指辦小事用不著費大力氣,不用小題大做。

〈錦瑟〉
【詩文】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作者】唐朝李商隱
【內容】這首詩,有人說是他在悼念已經去世的妻子,也有人說他只是在做一段過去的回憶。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致而言,以「悼亡」和「自傷」說者為多。
【評價】大量用典(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辭藻華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長,感人至深。尤其是最後一句,已經成為經典名句。

磬與罄
【磬】一種打擊樂器,用石頭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演奏時用一個小槌子敲打,發出「錚錚」聲,聲音很清亮悠遠。因為磬的形狀是彎曲的,所以「磬」又比喻人彎腰,表示十分恭敬,如:磬折。
【罄】古通「磬」。本義為器中空,後引申為盡、用盡、窮盡,如:告罄、售罄。佛教用品中也多用銅罄作為法器,形狀像碗,也是中空。
【罄竹難書】以前古人把字寫在竹簡上,罄竹難書的意思,就是用盡所有的竹子都寫不完。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罪惡很多,說都說不完。

獨善其身,兼濟天下
【原文】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出處】《孟子.盡心章句上》
【釋義】孟子說:「如果志向和理想無法一下子實現,那就管好自己的修為品德,為自己好好活著;如果哪天得志了,可以實現理想了,就要讓天下人都能好好生活,得到好處。」
【理解】一個人肯定會面臨各種挑戰、困難,甚至還有各種挫折。在遭遇困難時,不要放棄自己;在實現理想後,不要忘記別人。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