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書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故事的主軸是從一位建築系學生的探險開始,話說她意外進入一個異空間之後,遇到一隻白色的貓,故事的內容透過少女與白貓的探險而展開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唐.杜甫
建築是人們生活所需,也呈現了人們的生活型態與精神追求。在一千多年前,詩人杜甫對於社會的居住課題就有類似現代「公共住宅」的企盼,反映出其心懷天下人的胸襟,更說明了建築庇護與安居生活的實用功能。
這是一本主題式的建築故事書,跟著少女與白貓的腳步,跨越時空,探索從古至今,建築的思維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並在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下,發揮創造力,建造出真正符合人類需求與美感的家園。
本書以功能性或建築特色為主題,由讀者熟悉的歷史或地理常識帶入,介紹各式各樣的材料建築而成的房子、因應多變自然災害建構出的房屋設計、為了防禦與安全性形成的聚落與建築、聚居的型態以及大都市土地利用、宗教信仰在建築中呈現的方式、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新做法,以及摩登年代的現代建築。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唐.杜甫
建築是人們生活所需,也呈現了人們的生活型態與精神追求。在一千多年前,詩人杜甫對於社會的居住課題就有類似現代「公共住宅」的企盼,反映出其心懷天下人的胸襟,更說明了建築庇護與安居生活的實用功能。
這是一本主題式的建築故事書,跟著少女與白貓的腳步,跨越時空,探索從古至今,建築的思維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並在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下,發揮創造力,建造出真正符合人類需求與美感的家園。
本書以功能性或建築特色為主題,由讀者熟悉的歷史或地理常識帶入,介紹各式各樣的材料建築而成的房子、因應多變自然災害建構出的房屋設計、為了防禦與安全性形成的聚落與建築、聚居的型態以及大都市土地利用、宗教信仰在建築中呈現的方式、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新做法,以及摩登年代的現代建築。
作者簡介
鄭晃二
十三歲的時候第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聯合》副刊,成為文藝青少年。高中的時候畫了些嘲笑教官的漫畫,曾經想要當漫畫家或小說家。大學選擇需要畫圖的建築學系,這才發現建築圖畫的東西也不一定要能蓋得起來。大學畢業後在部隊的任務是放電影,看了五百多部電影。退伍後到美國德州與歐洲荷蘭留學,回到台灣之後在大學建築學系教書,漫畫與小說仍然是他的最愛。
寫過《社區─攜手造家園》獲得新聞局第二十八屆金鼎獎,近作有《建築設計這樣做》、《做工的場所》、《改變城市的設計思考》與《生成式AI之建築設計》(電子書)。
十三歲的時候第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聯合》副刊,成為文藝青少年。高中的時候畫了些嘲笑教官的漫畫,曾經想要當漫畫家或小說家。大學選擇需要畫圖的建築學系,這才發現建築圖畫的東西也不一定要能蓋得起來。大學畢業後在部隊的任務是放電影,看了五百多部電影。退伍後到美國德州與歐洲荷蘭留學,回到台灣之後在大學建築學系教書,漫畫與小說仍然是他的最愛。
寫過《社區─攜手造家園》獲得新聞局第二十八屆金鼎獎,近作有《建築設計這樣做》、《做工的場所》、《改變城市的設計思考》與《生成式AI之建築設計》(電子書)。
序
這書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故事的主軸是從一位建築系學生的探險開始,她意外進入一個異空間之後,遇到一隻白色的貓,故事的內容透過少女與白貓的探險而展開來。
話說,人類走出非洲後,分散居住在地球各處,每個族群都必須適應各地不同的生存條件,面對新的環境和問題。為了在新環境中生存,人類必須發明和創造知識。這些知識通過貿易、戰爭和遷徙進行交流,再次得到創新的機會。建築也是如此,人類會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使用什麼材料蓋房子,展現出隨機發揮和創造的特性。
人類演化的過程是一條通向「普遍化」而非「特異化」的路徑。儘管人類身上沒有皮毛,卻能禦寒;沒有尾鰭,卻能游泳;沒有翅膀,卻能飛翔。在叢林法則的世界中,人類雖然沒有尖牙和利爪來對抗敵人,處於劣勢,但由於我們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成為地球上的強勢物種。
各地的建築技術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演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展現了後人如何運用前人的技術進行創新。忠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是建築的歷史,但由於政治和社會的關係,人們常常重新詮釋自己的歷史。歷史是透過「某些人的視角所寫的故事」,講故事的人希望你以他們的觀點來理解這個世界,因為每一次選擇都涉及到觀點。
如果歷史可以不斷地被塗抹與重寫,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才是「真的」?柏拉圖(Plato)為了處理這個問題,在《理想國》一書中,主張應該禁止「詩人」將社會與政治議題任意編寫進故事到處吟唱,他認為人們不應該被詩人的故事所蒙蔽,放任詩人在城市中傳頌自己寫的故事是危險的。
柏拉圖發表他的主張至今兩千四百年以來,詩人並沒有離開城市,城市反而充滿更多的詩人。畢竟,人們需要故事;故事對於人類的大腦有神奇的控制力量,說故事可以讓兒童停止吵鬧、大人停止紛爭、情人甘心託付、老人安心離去。當今社會的教育、企業、宗教、政府都是使用故事當作媒介,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這本書從讀者熟悉的歷史或地理常識開始,先說一個好聽的故事,幫助讀者建立對於歷史背景與人文脈絡的認識,再以此為基礎理解介紹建築知識。若讀者有興趣想要了解更多,可再根據這些故事中的線索上圖書館或網路尋找更多資訊。
本書的架構是根據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以及段義孚「逃避主義」的觀點,整理出人類在地表建築居所面對的「八個建築文明課題」作為架構,並挑選具有「創造性思考」的案例編寫而成。這些課題從「維持生理需求」到「追求真正的美」,陳述人類建築思維如何從金字塔底層往上爬的歷程。
本書共36個故事,讀者可以從第一篇開始依序閱讀,也可以依自己興趣與當下心情,隨興地挑選感興趣的單元,享受看故事的樂趣。
少女進入異世界之後,有沒有離開?白貓後來到哪裡去了?請您繼續看到最後。
話說,人類走出非洲後,分散居住在地球各處,每個族群都必須適應各地不同的生存條件,面對新的環境和問題。為了在新環境中生存,人類必須發明和創造知識。這些知識通過貿易、戰爭和遷徙進行交流,再次得到創新的機會。建築也是如此,人類會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使用什麼材料蓋房子,展現出隨機發揮和創造的特性。
人類演化的過程是一條通向「普遍化」而非「特異化」的路徑。儘管人類身上沒有皮毛,卻能禦寒;沒有尾鰭,卻能游泳;沒有翅膀,卻能飛翔。在叢林法則的世界中,人類雖然沒有尖牙和利爪來對抗敵人,處於劣勢,但由於我們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成為地球上的強勢物種。
各地的建築技術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演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展現了後人如何運用前人的技術進行創新。忠實地記錄這一過程就是建築的歷史,但由於政治和社會的關係,人們常常重新詮釋自己的歷史。歷史是透過「某些人的視角所寫的故事」,講故事的人希望你以他們的觀點來理解這個世界,因為每一次選擇都涉及到觀點。
如果歷史可以不斷地被塗抹與重寫,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才是「真的」?柏拉圖(Plato)為了處理這個問題,在《理想國》一書中,主張應該禁止「詩人」將社會與政治議題任意編寫進故事到處吟唱,他認為人們不應該被詩人的故事所蒙蔽,放任詩人在城市中傳頌自己寫的故事是危險的。
柏拉圖發表他的主張至今兩千四百年以來,詩人並沒有離開城市,城市反而充滿更多的詩人。畢竟,人們需要故事;故事對於人類的大腦有神奇的控制力量,說故事可以讓兒童停止吵鬧、大人停止紛爭、情人甘心託付、老人安心離去。當今社會的教育、企業、宗教、政府都是使用故事當作媒介,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這本書從讀者熟悉的歷史或地理常識開始,先說一個好聽的故事,幫助讀者建立對於歷史背景與人文脈絡的認識,再以此為基礎理解介紹建築知識。若讀者有興趣想要了解更多,可再根據這些故事中的線索上圖書館或網路尋找更多資訊。
本書的架構是根據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以及段義孚「逃避主義」的觀點,整理出人類在地表建築居所面對的「八個建築文明課題」作為架構,並挑選具有「創造性思考」的案例編寫而成。這些課題從「維持生理需求」到「追求真正的美」,陳述人類建築思維如何從金字塔底層往上爬的歷程。
本書共36個故事,讀者可以從第一篇開始依序閱讀,也可以依自己興趣與當下心情,隨興地挑選感興趣的單元,享受看故事的樂趣。
少女進入異世界之後,有沒有離開?白貓後來到哪裡去了?請您繼續看到最後。
目次
序
第一篇 地心引力
01 泥土加水燒成磚
02 砍樹削枝成木幹
03 疊石砌拱撐屋頂
04 水泥沙漿包鐵條
05 煉土成鋼蓋高樓
第二篇 防災避災
06 大雨與大水
07 大風不要來
08 很冷與很熱
09 大火燒不停
10 地震一直搖
第三篇 躲避壞人
11 爬樹挖洞躲起來
12 山高水深有保障
13 圍個圈圈住裡面
14 住在城內也有事
15 城市天空看光光
第四篇 住在一起
16 安得廣廈千萬間
17 農村變身大城市
18 上上下下搭電梯
19 少少土地蓋高高
20 都市更舊或更新
第五篇 敬畏與愛
21 天地有神物有靈
22 眾神居所隨遇安
23 好人好仙住大廟
24 窗戶長長見到光
25 一切都是因為愛
第六篇 追求創新
26 石柱環繞聖殿
27 流水注滿浴池
28 扶壁頂住教堂
29 斗拱撐起片天
30 符號引動天機
第七篇 摩登年代
31 機器製造新時代
32 玻璃覆蓋的城市
33 裝飾藝術與趣味
34 地域建築在社區
35 數位智慧新造型
第八篇 美的思考
36 打開盒子放走貓
參考文獻
第一篇 地心引力
01 泥土加水燒成磚
02 砍樹削枝成木幹
03 疊石砌拱撐屋頂
04 水泥沙漿包鐵條
05 煉土成鋼蓋高樓
第二篇 防災避災
06 大雨與大水
07 大風不要來
08 很冷與很熱
09 大火燒不停
10 地震一直搖
第三篇 躲避壞人
11 爬樹挖洞躲起來
12 山高水深有保障
13 圍個圈圈住裡面
14 住在城內也有事
15 城市天空看光光
第四篇 住在一起
16 安得廣廈千萬間
17 農村變身大城市
18 上上下下搭電梯
19 少少土地蓋高高
20 都市更舊或更新
第五篇 敬畏與愛
21 天地有神物有靈
22 眾神居所隨遇安
23 好人好仙住大廟
24 窗戶長長見到光
25 一切都是因為愛
第六篇 追求創新
26 石柱環繞聖殿
27 流水注滿浴池
28 扶壁頂住教堂
29 斗拱撐起片天
30 符號引動天機
第七篇 摩登年代
31 機器製造新時代
32 玻璃覆蓋的城市
33 裝飾藝術與趣味
34 地域建築在社區
35 數位智慧新造型
第八篇 美的思考
36 打開盒子放走貓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12 山高水深有保障
高山與海洋都提供了天然的環境保障,早年人們為了躲避戰亂,遠離城市,尋找沒有人煙的高山或是海島落腳,要到這些地方不是要爬很久的山路,就是要坐很久的船。如果沒有深仇大恨,或是住民藏有金銀財寶,敵人不會想要來光顧。
具有自然天險的地點,尤其是面臨河川大海,是陸運與船運交接的港口,也會當作軍事據點,建造碉堡或發展城市。
有些聚落會利用環境的天險在懸崖峭壁上蓋房子,敵人要攀爬上來要花很多力氣,我方從高處防守占有地利條件的優勢。以下介紹三個案例: 梅塔歐拉修道院群、白露里治奧城與薩爾斯堡。
梅塔歐拉修道院群(Meteora)由多間修道院組成,位於希臘的色薩利平原一座陡峭的砂岩柱頂上。這些修道院最早建於十四世紀,修士們選擇這裡作為隱居和避難的場所,利用天然的峭壁來抵禦外來的侵擾。如今,梅塔歐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和著名的旅遊勝地。
在義大利中部的拉齊奧大區,有一座小城名叫白露里治奧,這座城市建立在一座高聳的火山岩山丘上。由於其隱秘的位置,僅透過一座狹窄的行人橋與外界相連,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難以攻陷的堡壘。白露里治奧的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中世紀時,這裡一度成為繁榮的貿易中心,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震與石材風化,使得這座城市逐漸衰落。
奧地利的薩爾斯堡(Salzburg), 以其美麗的阿爾卑斯山風景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而聞名於世。薩爾斯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中世紀時薩爾斯堡成為主教統治下的重要宗教中心,並因其鹽礦資源而繁榮發展。城中有一座霍亨薩爾斯堡城堡(Hohensalzburg Fortress)位於地理的高點,是歐洲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薩爾斯堡也是音樂之都,這裡是音樂家莫札特的故鄉,每年的音樂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這座城市的音樂傳統和文化氛圍使其成為藝術和文化的中心。
另一種自然天險是海洋,在義大利東北地區,當初有一群人為了躲避戰火逃到沿海的潟湖,在湖中小島打入木頭基樁蓋房子,成為今日威尼斯城。城中沒有馬路只有水道,住在這裡開門見水,出門回家都要坐船。經過幾百年之後,小聚落發展為一座大海港,長時間獨佔地中海的航運貿易,為了保護自己的城市,威尼斯人發展出強大的水師。
有的聚落則是蓋在突出海岸的岬灣,安排水師在周邊巡邏;或是選擇海岸線內凹的岸邊落腳,加強控管船隻進出;這些做法都有機會發展成一個長治久安的城市。
例如:位於黑海與地中海交會處的伊斯坦堡(原名君士坦丁堡)三面臨海,早期建城的基督教國家在連接西側的陸地蓋了高大的城牆,岬灣的南邊有來自威尼斯友軍水師的奧援,岬灣北側的海灣河口拉起粗重的鐵鍊,敵人翻不過城牆也靠近不了海岸。從中世紀建城以來就是一座難以攻打的大型堡壘,在一千多年間只有兩度易主,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佔之後,就沒有換過主人了。
十七世紀東印度公司經常選擇岬灣地形來建造他們的城市據點,這樣的地形提供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和便利的航海條件。以下是幾個例子:
馬六甲位於馬來半島的西南部,面向馬六甲海峽。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貿易通道。1511年,葡萄牙人在此建立了據點,隨後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控制的東印度公司選擇這裡作為據點。馬六甲海峽是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地形易守難攻,利於控制海上貿易。
雅加達原名巴達維亞,位於爪哇島的西北岸,1619年,東印度公司也在此建立了據點。雅加達的地理位置三面環海,提供了良好的防禦條件,同時便於控制印尼群島的貿易路線。
最後這個例子是位於台南市安平區熱蘭遮城,原為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建造。這座城堡依靠安平的海岸線和天然港灣,成為控制台灣南部海域和周邊貿易的關鍵據點。熱蘭遮城不僅是防禦的要塞,還是荷蘭人在台灣的行政和貿易中心。
1661年四月東印度公司的軍隊跟鄭成功交戰,十七世紀歐洲的大型船隻裝有多門巨炮,可從海上攻擊遠方的目標,荷蘭艦隊與鄭成功數量眾多的水師,在安平海域交戰互有勝負。鏖戰九個多月之後, 荷蘭人軍援不足,逐漸居於劣勢,最後將城池拱手讓出。
鄭成功來自航海世家,擁有當時亞洲最強大的艦隊,長時間掌握中國沿海與的海上貿易網絡。在整個十七世紀,歐洲大船在世界各地到處攻城掠奪,無往不利的時代,是唯一可以與之抗衡的勢力。1662年荷蘭人撤離台南之後,歐洲戰艦兩百多年間在台灣海峽沒有軍事行動,直到1884法國海軍攻佔澎湖,又重啟海岸城市爭奪戰。
高山與海洋都提供了天然的環境保障,早年人們為了躲避戰亂,遠離城市,尋找沒有人煙的高山或是海島落腳,要到這些地方不是要爬很久的山路,就是要坐很久的船。如果沒有深仇大恨,或是住民藏有金銀財寶,敵人不會想要來光顧。
具有自然天險的地點,尤其是面臨河川大海,是陸運與船運交接的港口,也會當作軍事據點,建造碉堡或發展城市。
有些聚落會利用環境的天險在懸崖峭壁上蓋房子,敵人要攀爬上來要花很多力氣,我方從高處防守占有地利條件的優勢。以下介紹三個案例: 梅塔歐拉修道院群、白露里治奧城與薩爾斯堡。
梅塔歐拉修道院群(Meteora)由多間修道院組成,位於希臘的色薩利平原一座陡峭的砂岩柱頂上。這些修道院最早建於十四世紀,修士們選擇這裡作為隱居和避難的場所,利用天然的峭壁來抵禦外來的侵擾。如今,梅塔歐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和著名的旅遊勝地。
在義大利中部的拉齊奧大區,有一座小城名叫白露里治奧,這座城市建立在一座高聳的火山岩山丘上。由於其隱秘的位置,僅透過一座狹窄的行人橋與外界相連,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難以攻陷的堡壘。白露里治奧的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中世紀時,這裡一度成為繁榮的貿易中心,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震與石材風化,使得這座城市逐漸衰落。
奧地利的薩爾斯堡(Salzburg), 以其美麗的阿爾卑斯山風景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而聞名於世。薩爾斯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中世紀時薩爾斯堡成為主教統治下的重要宗教中心,並因其鹽礦資源而繁榮發展。城中有一座霍亨薩爾斯堡城堡(Hohensalzburg Fortress)位於地理的高點,是歐洲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薩爾斯堡也是音樂之都,這裡是音樂家莫札特的故鄉,每年的音樂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這座城市的音樂傳統和文化氛圍使其成為藝術和文化的中心。
另一種自然天險是海洋,在義大利東北地區,當初有一群人為了躲避戰火逃到沿海的潟湖,在湖中小島打入木頭基樁蓋房子,成為今日威尼斯城。城中沒有馬路只有水道,住在這裡開門見水,出門回家都要坐船。經過幾百年之後,小聚落發展為一座大海港,長時間獨佔地中海的航運貿易,為了保護自己的城市,威尼斯人發展出強大的水師。
有的聚落則是蓋在突出海岸的岬灣,安排水師在周邊巡邏;或是選擇海岸線內凹的岸邊落腳,加強控管船隻進出;這些做法都有機會發展成一個長治久安的城市。
例如:位於黑海與地中海交會處的伊斯坦堡(原名君士坦丁堡)三面臨海,早期建城的基督教國家在連接西側的陸地蓋了高大的城牆,岬灣的南邊有來自威尼斯友軍水師的奧援,岬灣北側的海灣河口拉起粗重的鐵鍊,敵人翻不過城牆也靠近不了海岸。從中世紀建城以來就是一座難以攻打的大型堡壘,在一千多年間只有兩度易主,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佔之後,就沒有換過主人了。
十七世紀東印度公司經常選擇岬灣地形來建造他們的城市據點,這樣的地形提供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和便利的航海條件。以下是幾個例子:
馬六甲位於馬來半島的西南部,面向馬六甲海峽。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貿易通道。1511年,葡萄牙人在此建立了據點,隨後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控制的東印度公司選擇這裡作為據點。馬六甲海峽是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地形易守難攻,利於控制海上貿易。
雅加達原名巴達維亞,位於爪哇島的西北岸,1619年,東印度公司也在此建立了據點。雅加達的地理位置三面環海,提供了良好的防禦條件,同時便於控制印尼群島的貿易路線。
最後這個例子是位於台南市安平區熱蘭遮城,原為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建造。這座城堡依靠安平的海岸線和天然港灣,成為控制台灣南部海域和周邊貿易的關鍵據點。熱蘭遮城不僅是防禦的要塞,還是荷蘭人在台灣的行政和貿易中心。
1661年四月東印度公司的軍隊跟鄭成功交戰,十七世紀歐洲的大型船隻裝有多門巨炮,可從海上攻擊遠方的目標,荷蘭艦隊與鄭成功數量眾多的水師,在安平海域交戰互有勝負。鏖戰九個多月之後, 荷蘭人軍援不足,逐漸居於劣勢,最後將城池拱手讓出。
鄭成功來自航海世家,擁有當時亞洲最強大的艦隊,長時間掌握中國沿海與的海上貿易網絡。在整個十七世紀,歐洲大船在世界各地到處攻城掠奪,無往不利的時代,是唯一可以與之抗衡的勢力。1662年荷蘭人撤離台南之後,歐洲戰艦兩百多年間在台灣海峽沒有軍事行動,直到1884法國海軍攻佔澎湖,又重啟海岸城市爭奪戰。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