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的清史演義:從八旗崛起到太平天國
氣候監測報告-民國98年4月第二期(98/5)
找一找,芒狗狗在哪裡?02:環島之旅
個體家庭iFamily: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個體、家庭與國家(簡體書)
Buku Masakan Wafel Dan Pancake Susun Dan Rangup
白文譯注《四聖心源》
脊柱關節成形術:運動保留(簡體書)
右任文存(簡體書)
An Art Adventure Around the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What Happens at a Horse Farm?
延繩釣漁業技術與魚類對釣具的生態行為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孟森的清史演義:從八旗崛起到太平天國
滿額折

孟森的清史演義:從八旗崛起到太平天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20 元
優惠價
9055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開國到衰亡,揭示盛世背後的隱患與挑戰
清史權威巨作,深入探索帝國興衰的歷史脈絡
歷經內憂外患,解讀帝國如何在危機中掙扎求存

一部橫跨三百年的帝國興衰史詩
從八旗制度、邊疆擴張、鴉片戰爭等,全面解構清朝政治文化

【清史學之重要性與研究視角】
本書於總論部分確立了清史在中國史學中的地位,並分析清史書寫的體例特點。接著,詳細考察清代的種族結構與滿族統治者的世系,特別是八旗制度的考實,揭示了這個制度如何成為清朝政治與軍事的基石。透過深入的史料研究,強調清代歷史對理解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性,並探討清史在各類史學流派中的獨特價值。
【開國與鞏固國基】
本書闡述從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到順治帝之間的權力過渡與鞏固,亦聚焦於康熙帝治下的國基鞏固過程,分析康熙皇帝從幼年嗣位到親政的歷程,以及在撤藩、平定臺灣、治河、綏服蒙古及定西藏等方面的重大功績。此外,本書也探討了清朝早期的治國政策,特別是移風易俗與興文教的努力,並指出在盛明之治下所隱含的不足與缺陷。
【清朝的全盛時期】
雍正帝的初期改革與特定制度,如火耗歸公、攤丁入地等,帶來了清朝的國政穩定。除此之外,亦有專章討論雍乾時期的學術文化,特別是對禪學和儒學的推廣,以及對思想文化的政策引導。這些努力既穩固了滿漢文化的融合,也為後來的學術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兄弟間的權力與政治鬥爭中,也揭示了皇權穩定背後的隱患。
【清末的衰退】
在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帝治下,清朝從守成逐漸轉折到危機。嘉慶年間的諸多兵事表示清朝的內憂外患逐漸加劇。而鴉片案的爆發,成為了清帝國無力應對外來侵略的代表性事件。太平軍的崛起、內部分裂到最後被聯合剿滅,揭示了這場內戰對清朝政權的深遠影響。最終,捻軍與回民起義的平定,雖在某種程度上挽救了清朝的統治,但也預示著清朝的統治基礎已經不穩,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衰退的命運。


本書特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作客觀分析,結構嚴謹,內容詳實,透過總論與各論,按層次解析清代歷史。總論部分首先討論清史在史學上的地位,指出《清史稿》作為史料的重要性。各論部分則詳細論述清代的重要歷史事件,從開國到全盛,再到守文和衰落,涵蓋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面,幫助讀者深度理解清代歷史。

作者簡介

孟森(西元1868至1938年),字蓴孫,筆名心史。江蘇武進人,明清史學大師。留學於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歸國後,入鄭孝胥廣西兵備道幕府。後又出任《東方雜誌》主編。1913年1月,當選國會眾議員,7月又被選為憲法起草委員。翌年11月,國會解散,逐漸淡出政壇,專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受聘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31年,受聘國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心史叢刊》、《明元清系通紀》、《明清史講義》等。

目次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體例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實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二章 鞏固國基
第三章 全盛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五章 咸、同之轉危為安

書摘/試閱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清未有史也,而有《史稿》;《史稿》為辛亥革命後政府所修。若以革命為易代之限,則《清史稿》與史有同等效力。然革命後同為民國,而政府之遞嬗,意義有不盡同。故前一期政府之所修,又為後一期政府之所暫禁,今猶在審查中,卒蒙弛禁與否未可知。要之,吾輩今日之講清史,猶未能認《清史稿》為勒定之正史也。則於史學上,無一定之史書可作根據。但論史之原理,一朝之經過,是否有為修正史之價值?能統一國土,能治理人民,能行使政權,能綿歷年歲,則能占一朝正史之位置,意義全矣。政府之意,亦非謂清不當有史,但未認《清史稿》即為《清史》。然則於清一代史料之正確者,懸設一正史之位置處之,史料極富。《清史稿》為排比已有具體之一大件,亦應在懸設正史之位置中,參加史料之一席。真正史料,皆出於史中某一朝之本身所構成,聞野記,間資參考,非作史之所應專據也。

清之於史,自代明以來,未嘗一日不踐有史之系統。我國史之系統,乃國家將行一事,其動機已入史,決不待事成之後,乃由史家描寫之。描寫已成之事,任何公正之人,必有主觀。若在發動之初,由需要而動議,由動議而取決,由取決而施行,歷史上有此一事,其甫動至確定,一一留其蛻化之痕跡,則雖欲不公正而不能遇事捏造。除故意作偽之別有關係者外,國事之現象,如攝影之留真,妍媸不能自掩也。有史之組織,清代明時未嘗間斷,故有史之系統未嘗差池。民國代清,獨未嘗留意此事,及今而始議保管檔案。保管檔案,乃抱殘守缺之事,非生枝發葉,移步換形,而皆使之莫可逃遁之事也。我國有史之系統,嚴正完美,實超乎萬國之上。由科鈔而史書,由史書而日錄,而起居注,而絲綸簿,清代又有軍機處檔。具此底本,再加種種之纂修,《實錄》又為其扼要。分之而為本紀,為列傳,為方略,為各志各表,史已大備。易代後就而裁定,其為史館自定者無幾矣。《清史稿》即就此取材,故大致當作清史規範。而其原件之存在,因印刷之發達,流布尤多。故以此大宗史料歸納之為《清史》。而此《清史》之在史學上位置,必成正史,則無可糾駁矣。

近日淺學之士,承革命時期之態度,對清或作仇敵之詞。既認為仇敵,即無代為修史之任務。若已認為應代修史,即認為現代所繼承之前代。尊重現代,必並不厭薄於所繼承之前代,而後覺承統之有自。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員人材,皆有可觀。明初代元,以胡俗為厭,天下既定,即表章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孫不能遵守。後代於前代,評量政治之得失以為法戒,乃所以為史學。革命時之鼓煽種族以作敵愾之氣,乃軍旅之事,非學問之事也。故史學上之清史,自當占我國累朝史中較盛之一朝,不應故為貶抑,自失學者態度。

 

第二章 清史體例

清史今皆只可謂之史料,未成正史。唯《清史稿》為有史之輪廓,後有修訂,大約當本此為去取。則《清史稿》之與前史異同,其為斟酌損益之故,即吾輩治清史所應討論者也。紀、志、表、傳,四大總類,仍前不變。紀有十二,最後為《宣統紀》;據金梁《校刻記》,言初擬為《今上本紀》,後改定。《今上本紀》之名,自為不合,稱《宣統紀》亦屬變例。宣統乃一國紀年之號,非帝身所獨有,若稱宣統帝,猶為宣統朝之帝,否則以遜國而稱遜帝,亦尚相符。古有易代而前代之君存在者,修史時其君已亡,則由後代為之追諡,而即以諡入史,若漢之獻帝,元之順帝,皆是。清遜帝獨在,而《史稿》已成,無諡可稱,似當以遜帝名紀。志目十六:曰《天文》、《災異》、《時憲》、《地理》、《禮》、《樂》、《輿服附鹵簿》、《選舉》、《職官》、《食貨》、《河渠》、《兵》、《交通》、《刑法》、《藝文》、《邦交》。其《交通》、《邦交》兩志,為前史所無,今以時政重要,專為作志。其《災異》則所以變前史之《五行志》。時憲即曆,清避高宗諱,改曆書為時憲書,其實時憲乃清曆之名。歷代曆皆有名,且或一代數名,而曆之公名不變。清改明之《大統曆》為《時憲曆》,至曆字成諱遂去之。《史稿》作志,曆志竟稱《時憲志》,亦屬不辭。假如明之《曆志》,豈可作大統志。但文字因避諱而流變,其例亦多,姑不論。第其志中全載《八線表》,篇幅占全志三之二。夫八線表為步天濟算之用具,習算者人人挾之,且充用之八線表,亦無需密至七八位。清修《明史》,已用新法列圖,即具八線之法,而不必盡推其數,今何必於志中括其用具?若果為便用計,則豈不更有八線對數表乎?學校習算之生皆挾一表,書非難得,史志又非便人工作之文,不應浪費篇幅。以《災異》變前史之《五行》,不可不謂為進步,又仿明《五行志》,削事應之附會,似皆取長去短;然所載事目,仍拘於五行之分項,豈非矛盾?夫果以災異而後志,則必有關於國計之盈絀,民生之登耗,若水旱、饑饉、疾疫之類,載之可也;一時一地之物異,一人一家之事變,載之何為?尤可異者,狂人、服異二事。人之狂為生理中之事,以醫學為統計,人之狂者正多,何時何地不有狂人,而《志》獨載雍正三年七月一狂人云:「靈川五都廖家塘,有村民同眾入山,砍竹不歸,一百四十餘日始抵家,所言多不經。」清一代二百六十八年,只有此一狂人,其狂之程度又甚馴善,若在世俗言之,乃小說家所謂遇異人得道者。以此列入《災異志》,當是清國史館原有《五行志》,曾列此事,今不知抉擇而隨手採入,未免苟且固陋。服妖之說,尤非有政刑之國所應為。朝不通道,工不信度,有此現象。若謂國無法度即是災異,則又不當終清之世僅得一事。《志》云:「道光十七年,崇陽鄉民好服尖頭帽鞋,站步不穩,識者以為服妖。」由事實言之,叔季之世,奢靡之鄉,服之妖者占多數,何可勝載。其人痾一事,以一產三男占篇幅十之七八。此事古或以為祥,清代功令,亦在優待之列。此云入痾,豈節育家言乎?至《藝文志》之為目錄學家詬病,則在疏漏,較之《時憲》、《災異》兩志之常識未具,猶為有間。表目十:曰《皇子》、《公主》、《外戚》、《諸臣封爵》、《藩部》、《大學士》、《軍機大臣》、《部院大臣》、《疆臣》、《交聘》,《軍機大臣》為前史所無,《部院大臣》即《明史.七卿表》,而衙門加一理藩院,官職列至侍郎。其軍機、理藩院之增加,乃應合時制,侍郎之添列,則用意周密,殊便考核。任其事者,為職官製表專家吳君廷燮,亦人存政舉之道。《疆臣》一表,比之方鎮。清中葉以來,實有外重之漸,即其初,設督撫為專官,已有兼轄軍民之柄,位尊地重。史列年表,亦應時代而為之。而駐防之將軍、都統,亦列疆臣,又清之特制也。《交聘》有表,與外交有志相應。傳目十五:曰《後妃》、《諸王》、《諸臣》、《循吏》、《儒林》、《文苑》、《疇人》、《忠義》、《孝義》、《遺逸》、《藝術》、《烈女》、《土司》、《藩部》、《屬國》。其中《疇人》一傳,前史所無。古豈無明習曆算之人,一藝之長,史家為之類傳,無庸另標專目,九數屬之保氏。經生不通算術,本不得為全材。孟子言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可見其視此為學問之餘事,不過孔門六藝之一耳。清代經師,能治曆者甚多,阮文達偶然創作《疇人傳》,並非為史立例,《史稿》乃沿之,似亦多事,併入經學為宜。《儒林》一傳,沿清代學風之弊,以詞章為文苑,考據即為儒林。考據專科究文字學者,明明文苑耳,而亦與尊德性、飭躬行者並驅爭先,且形容以身教人者為迂腐,為空疏,人心風俗,於是大壞。此亦非《清史稿》作俑,舊國史館《儒林傳》已立此例。蓋為乾嘉以來學風所劫制,不自知其捨本逐末,而卒為世道之憂也。此皆其可議者也。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5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