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從開國到衰亡,揭示盛世背後的隱患與挑戰
清史權威巨作,深入探索帝國興衰的歷史脈絡
歷經內憂外患,解讀帝國如何在危機中掙扎求存
一部橫跨三百年的帝國興衰史詩
從八旗制度、邊疆擴張、鴉片戰爭等,全面解構清朝政治文化
【清史學之重要性與研究視角】
本書於總論部分確立了清史在中國史學中的地位,並分析清史書寫的體例特點。接著,詳細考察清代的種族結構與滿族統治者的世系,特別是八旗制度的考實,揭示了這個制度如何成為清朝政治與軍事的基石。透過深入的史料研究,強調清代歷史對理解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性,並探討清史在各類史學流派中的獨特價值。
【開國與鞏固國基】
本書闡述從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到順治帝之間的權力過渡與鞏固,亦聚焦於康熙帝治下的國基鞏固過程,分析康熙皇帝從幼年嗣位到親政的歷程,以及在撤藩、平定臺灣、治河、綏服蒙古及定西藏等方面的重大功績。此外,本書也探討了清朝早期的治國政策,特別是移風易俗與興文教的努力,並指出在盛明之治下所隱含的不足與缺陷。
【清朝的全盛時期】
雍正帝的初期改革與特定制度,如火耗歸公、攤丁入地等,帶來了清朝的國政穩定。除此之外,亦有專章討論雍乾時期的學術文化,特別是對禪學和儒學的推廣,以及對思想文化的政策引導。這些努力既穩固了滿漢文化的融合,也為後來的學術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兄弟間的權力與政治鬥爭中,也揭示了皇權穩定背後的隱患。
【清末的衰退】
在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帝治下,清朝從守成逐漸轉折到危機。嘉慶年間的諸多兵事表示清朝的內憂外患逐漸加劇。而鴉片案的爆發,成為了清帝國無力應對外來侵略的代表性事件。太平軍的崛起、內部分裂到最後被聯合剿滅,揭示了這場內戰對清朝政權的深遠影響。最終,捻軍與回民起義的平定,雖在某種程度上挽救了清朝的統治,但也預示著清朝的統治基礎已經不穩,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衰退的命運。
本書特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作客觀分析,結構嚴謹,內容詳實,透過總論與各論,按層次解析清代歷史。總論部分首先討論清史在史學上的地位,指出《清史稿》作為史料的重要性。各論部分則詳細論述清代的重要歷史事件,從開國到全盛,再到守文和衰落,涵蓋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面,幫助讀者深度理解清代歷史。
作者簡介
目次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體例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實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二章 鞏固國基
第三章 全盛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五章 咸、同之轉危為安
書摘/試閱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清未有史也,而有《史稿》;《史稿》為辛亥革命後政府所修。若以革命為易代之限,則《清史稿》與史有同等效力。然革命後同為民國,而政府之遞嬗,意義有不盡同。故前一期政府之所修,又為後一期政府之所暫禁,今猶在審查中,卒蒙弛禁與否未可知。要之,吾輩今日之講清史,猶未能認《清史稿》為勒定之正史也。則於史學上,無一定之史書可作根據。但論史之原理,一朝之經過,是否有為修正史之價值?能統一國土,能治理人民,能行使政權,能綿歷年歲,則能占一朝正史之位置,意義全矣。政府之意,亦非謂清不當有史,但未認《清史稿》即為《清史》。然則於清一代史料之正確者,懸設一正史之位置處之,史料極富。《清史稿》為排比已有具體之一大件,亦應在懸設正史之位置中,參加史料之一席。真正史料,皆出於史中某一朝之本身所構成,聞野記,間資參考,非作史之所應專據也。
清之於史,自代明以來,未嘗一日不踐有史之系統。我國史之系統,乃國家將行一事,其動機已入史,決不待事成之後,乃由史家描寫之。描寫已成之事,任何公正之人,必有主觀。若在發動之初,由需要而動議,由動議而取決,由取決而施行,歷史上有此一事,其甫動至確定,一一留其蛻化之痕跡,則雖欲不公正而不能遇事捏造。除故意作偽之別有關係者外,國事之現象,如攝影之留真,妍媸不能自掩也。有史之組織,清代明時未嘗間斷,故有史之系統未嘗差池。民國代清,獨未嘗留意此事,及今而始議保管檔案。保管檔案,乃抱殘守缺之事,非生枝發葉,移步換形,而皆使之莫可逃遁之事也。我國有史之系統,嚴正完美,實超乎萬國之上。由科鈔而史書,由史書而日錄,而起居注,而絲綸簿,清代又有軍機處檔。具此底本,再加種種之纂修,《實錄》又為其扼要。分之而為本紀,為列傳,為方略,為各志各表,史已大備。易代後就而裁定,其為史館自定者無幾矣。《清史稿》即就此取材,故大致當作清史規範。而其原件之存在,因印刷之發達,流布尤多。故以此大宗史料歸納之為《清史》。而此《清史》之在史學上位置,必成正史,則無可糾駁矣。
近日淺學之士,承革命時期之態度,對清或作仇敵之詞。既認為仇敵,即無代為修史之任務。若已認為應代修史,即認為現代所繼承之前代。尊重現代,必並不厭薄於所繼承之前代,而後覺承統之有自。清一代武功文治,幅員人材,皆有可觀。明初代元,以胡俗為厭,天下既定,即表章元世祖之治,惜其子孫不能遵守。後代於前代,評量政治之得失以為法戒,乃所以為史學。革命時之鼓煽種族以作敵愾之氣,乃軍旅之事,非學問之事也。故史學上之清史,自當占我國累朝史中較盛之一朝,不應故為貶抑,自失學者態度。
第二章 清史體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