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從日本社會經驗尋找答案(電子書)
70折

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從日本社會經驗尋找答案(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70336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 協助讀者具體想像老年畫面,進而做好心理準備與因應。
★ 分享多年高齡研究心得與訪談台灣及日本長者,提供讀者思考老年的參考。
★ 反覆訪談實際案例,深入了解長者老年心境,發現真正的老年困境,說明老年生活的重要依據,極具說服力。

吳妮民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作家、吳建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學部主治醫師、吳典宜作家、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袁瓊瓊作家╱編劇、畢柳鶯醫師、彭菊仙作家、詹鼎正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介修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高齡醫學科助理教授╱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一致推薦

學習未知的老年究竟會遭遇哪些狀況?
學習人們會面臨什麼樣的老年問題?
學習了解年齡可能帶來怎樣的生活需求?
學習邁入老年會產生什麼心理變化?
學習想像老化社會的具體畫面會是什麼樣子?

這本書希望幫助讀者建立對老年的正確認知,並為老年生活做好充分準備。作者指出,多數人在年輕時對老年的印象僅是抽象模糊的概念,導致很多人缺乏進入老年應對各種挑戰的準備。書中強調,錯誤的認知會造成老年期的不知所措,並分享了許多長者的親身經驗來警醒讀者。
本書以「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為主軸,通過實際案例說明老年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從參加活動的心態到世代價值觀的差異,從獨處與獨居的學習到老年人際相處的關係,從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態度到老年經濟與居住環境的影響等等重要課題。
書中也特別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我們才能了解老年生活的具體狀況,明白隨著年齡增長帶來的各種生活需求轉變及心理變化。作者引用了日本的經驗,日本比台灣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他們在應對老年問題方面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借鏡。最後兩章分享了日本的成功案例,展示了高齡學習如何幫助老年人持續挑戰自我,提升生活品質,更是避免成為「下流老人」的重要途徑。
《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是一部關於老年生活的指南,通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為老年生活做好準備,減少錯誤認知帶來的痛苦,從而在老年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滿足。

作者簡介

董怡汝


學歷:日本愛知學院大學綜合政策學院博士
經歷:日本愛知學院大學政策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專攻領域:高齡教育政策、終身學習政策、社會教育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談到了一個,在討論老年時,很少被提及的問題,那就是老年心理。
一般總覺得人老了,要擔心的是經濟困窘,健康不佳,和無人奉養。但其實人生旅途到了末段,能不能夠活得好,取決於自我價值感。如果能感覺自己「沒有白活」,這一生有意義,那無論哪一種晚年,都比較容易有幸福感。
作者用許多方法協助老人在生活中找回自己的存在意義,這是全書最珍貴的部分。
——袁瓊瓊 作家/編劇

世界上最富裕、醫療科技先進的國家(包括台灣)平均壽命都來到八十歲以上,但是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七到十年,健康的老去顯然需要提早準備,配合長期持續的努力。日本比台灣早二十年進入高齡社會,作者遠赴日本,從事高齡研究。本文從老人的心理健康、社會參與、親子關係、老人學習、疾病、獨居等多個面向以實際的個案引起共鳴,以研究心得提出寶貴的建言,值得推薦。
——畢柳鶯 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年老,是大多數人必經的生命歷程。當自己已經不在世界的中心時,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份失落?學者董怡汝長年研究高齡主題,翔實整理全方位對策,從心理層次到實務面的經濟、照護考量,都提出了誠懇有效的建言。健康優雅地老去,是需要及早演練的。讀了《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讀者將得到如是啟發——人生終點的幸福感,關鍵,正在自己的手上。
──吳妮民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作家

熟齡族如何擁有、揮灑黃金人生,面對老化獨處的功課,作者提供許多專業見解與例證,值得學習省思!
──吳典宜《60歲,還是想一個人去日本Long Stay──老青春背包客的樂活遊學日誌》作者

「老」是一個過程,我們每天都在「變老」。關於「老」,我們可能充滿想像,也常常帶有偏見。在生命中某個時刻,才驚然發現,我們對於「慢慢變老」這件事,毫無知悉,無從準備。本書透過台灣與日本的跨文化訪談,將敘說老年生活的主旋律,由高齡者自己發聲。老年也許毋需「黃金」,老人可以不必「下流」。探索多元、異質與真實的高齡樣貌,我們在個人與集體的力量中,追尋高齡社會的可能。
──劉介修 成大醫學系高齡醫學科助理教授/主治醫師

自序
一個人還沒真正邁入老年,對於「老」的印象通常只是一種抽象模糊的概念,感覺距離自己相當遙遠,筆者年輕時也是同樣感受。然而,這種模糊抽象概念以及距離感很容易造成錯覺,甚至勾勒過於美好的老年藍圖,真正邁入老年才發現是自己誤判,因缺乏準備而不知所措,導致無法解決老年面臨的種種失落問題,這是許多走過數十年人生長者的切身經驗。
筆者長期高齡研究訪談發現,許多長者親身經驗最大共通點是,將老年想得過於簡單,進一步深入探討即可發現,根本原因來自於對老年的錯誤認知,對老年缺乏準備,一切等到年老再說,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然而實際上,老年遠比我們年輕時期想像的更複雜,為了避免我們發生同樣的錯誤認知,甚至成為藤田孝典書中所說的「下流老人」,筆者希望透過本書所有案例長者的經驗,幫助讀者提早「想像老」,建立正確的認知。
既然將老年簡單化根本原因源自於對老年的錯誤認知,重點是,我們該如何幫助自己產生自覺與正確認知?這一切必需從學習了解老年開始。學習未知的老年究竟會遭遇哪些狀況?學習人們會面臨什麼樣的老年問題?學習了解年齡增加可能帶來生活需求如何轉變?學習邁入老年會產生什麼心理變化?學習想像老化社會具體畫面長什麼樣子?多年研究經驗告訴筆者,略過這些學習過程,一個人要對老年產生自覺與正確認知,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筆者希望透過本書不同章節不同主題與讀者分享,學習了解老年,我們才有機會「思考老」,最重要的是幫助自己從學習過程去除對於老年的誤解與迷思,這是一個人產生自覺與建立正確認知的必經道路。
學習了解老年的過程,我們才能更清晰自己即將面對什麼樣的未知人生,明白自己未來可能遭遇哪些心理困境。焦點回到,當自己真正邁入年老時,究竟該如何因應?這是本書核心所在。日本比台灣更早邁入老化社會,他們有什麼發展經驗?面對老年期種種課題,日本長者的克服方法是什麼?他們透過什麼方法幫助自己人生?日本又有哪些成功經驗?筆者透過本書最後兩章分享讀者,我們絕對可以持續「挑戰老」,為自己打造黃金老年。
前人經驗告訴我們,錯誤認知必定會造成痛苦,而且唯有透過學習才能導正認知,在正確認知之下繼續學習如何解決問題,這是面對未知老年的唯一方法,也是筆者提筆寫書的最大動機。因此,本書以「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為主軸,透過實際案例說明長者親身經驗,期能幫助讀者想像老年,以不同主題探討老年期可能面對的人生課題,提供問題解決的參考方向,幫助讀者進一步思考老年,最後,具體說明日本社會發展經驗,分享讀者更多關於老年的學習內容。日本比台灣更早經歷老化社會是事實,日本經驗雖然不是最佳解,卻是提供我們學習了解老年的極佳教材。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筆者並非否定長壽社會的意義,長壽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毫無疑慮這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隨著壽命提高,人們確實會面臨過去時代未曾經歷的問題,長壽將帶給人們生活各方面變化與影響則難以避免,這是日本的親身經驗。重點是,從訪談許多台灣及日本長者發現,缺乏對於老年的正確認知與心理準備,確實會造成老年期不知所措的問題。每個人人生期待不同,人生如何度過才能更好,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多一點想像、了解與準備,一定可以減少我們對老年的錯誤期待與認知。
多年來的高齡研究心得,筆者一直希望以散文方式分享給台灣讀者,期能協助讀者具體想像老年畫面,進而做好心理準備與因應,乃本書出版的主要目的,內容如能帶給讀者些許助益,則是筆者最大榮幸。

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參加活動的心態
「興趣」與「娛樂」大不同
志工心態
第二章 與年輕世代之間
世代價值觀差異
老年與孩子
第三章 獨處與獨居
學習享受獨處
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獨居
第四章 老年人際相處問題
老年人際關係
熟年夫妻關係
第五章 面對疾病與死亡
學習面對疾病與死亡
認識失智
第六章 老年經濟與居住環境
思考陷入老年貧困的原因
一輩子生活成本大幅提高了
居住環境對老年的影響
第七章 如何面對老年心理困境?
生命價值感的重要性
挑戰老年心理
第八章 翻轉高齡學習
一部曲 高齡學習的困境
二部曲 日本高齡學習發展經驗
三部曲 日本第一所老人大學「樂生學園」
四部曲 日本第一所大型老人大學「印南野學園」
五部曲 別具特色的高齡學習
六部曲 挑戰高齡學習的價值
後記

書摘/試閱

「興趣」與「娛樂」大不同
一、案例分享
(1)A女士
A女士退休前認為只要有足夠金錢,年老就沒有擔憂,對老年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退休後經常出國旅遊、找親朋好友家泡茶聊天,之後學習在家種植盆栽,然而感覺一整天時間依舊漫長,雖然不必為經濟煩惱,內心卻無聊地難受。那種無聊的感覺,感覺人生就像等著死亡那天來臨一般,如此過了五年。
原本對先生參加的活動沒興趣,有一天,A女士下決心與先生一起外出參加長青課程以及擔任公部門志工,後來活動行程滿滿,不過依舊感覺內心空虛。上課、當志工遠比一個人在家好很多,但是A女士心裡很明白,這其實是另一種消磨時間方式罷了。年老才深刻體會充實的老年生活並不容易,金錢及參加活動與解決心靈空虛問題是完全兩
件事,培養興趣並沒有想像中簡單,感嘆應該趁年輕提早培養一輩子興趣,年老才能享受興趣帶來的快樂。
(2)B先生
一輩子為了生活、家庭、孩子而活,好像從沒有認真為自己活過,過去人生目標就是工作賺錢養育孩子,當孩子長大獨立,不再需要努力工作賺錢,突然發現自己人生失去了方向感,感覺年老就像船隻航行於茫茫大海,不知該往何處,被時間推著度過每一天,只能無奈地接受老年,這是B先生剛退休的心境。
剛退休和許多長者一樣學唱卡拉OK、到處參加活動,但是那些真的不是自己興趣,其實內心也知道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後來,回想起年輕時期對畫畫很有興趣,於是決定不再漫無目的參加活動,開始專注美術學習,包括素描、水墨畫、水彩、油畫、藝術欣賞等課程,訓練自己欣賞優美的自然景物、學習觀察人事物的不同角度、參觀畫展觀摩各類作品,舉辦個展親自向觀賞者解說作品意境,與藝術同好交流討論學習心得,深入藝術世界十多年,因而找到老年可以樂在其中的興趣。
B先生深深體會擁有全心投入的興趣是多麼幸福,專注其中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這才是自己快樂的源頭。雖然年老才開始學畫,但是鑽研藝術的過程重新感受人生的目標,不再被時間推著走,不再茫茫然參加活動,最重要是發現自己得到了內心的平靜。
二、「興趣」和「娛樂」大不同
從許多長者案例發現,一個人擁有一門深入的興趣,達到樂在其中全心投入的感受,內心自然產生歡喜,這種心靈深層的愉悅可以長時間維持,與單純娛樂產生的短暫快樂,兩者截然不同,此差別正是本篇探討的焦點。很多人誤將「娛樂」解讀成「興趣」,我們應該先釐清「興趣」和「娛樂」有何差別?
「興趣」的定義如下:
(1)不是工作也不是職業,是一個人因為樂趣而進行的事。
(2)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感受到優美或樂趣,即喜好的傾向。
(3)對於特定事物擁有的品味,即性向。(出處:《デジタル大辞泉》小学館,2023)
一般而言,「興趣」是指一個人特別喜愛的方向而且可以不斷重複做的事,在自由時間裡面習慣反覆進行的行為、事情或對象,或者針對某種特定物品具備欣賞能力,或是非常熱衷了解的領域。因此,「興趣」對當事人而言並非打發時間,不是茫茫然的心態,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可以從反覆進行過程中感受深度樂趣。
相對於此,「娛樂」的定義是「工作或讀書以外的自由閒暇時間所從事的遊玩或享樂活動」(出處:《デジタル大辞泉》小学館,2023)。「娛樂」主要為了心靈慰藉、放鬆心情、紓解壓力等,對當事人而言是屬於休閒性質的行為,目的不是為了深入了解某種事物或某個領域。
由此得知,「娛樂」目的是為了放鬆,不是為了深入某領域,雖然同樣是自由時間從事的行為,但是「興趣」對當事人並非為了心靈慰藉,而是可以反覆持續鑽研的事物或某個領域,「興趣」和「娛樂」兩者目的不同,結果必然不一樣,這是根本差異。
例如A女士學習種植盆栽,因為空閒時間太多(原因),種植盆栽只能歸類為「娛樂」,稱不上「興趣」。但是,如果一個人因為「興趣」而種植盆栽,結果會完全不同。
如果是「興趣」,當事人因為喜愛會進一步產生好奇,好奇心會驅使一個人深入探索。例如,思考不同花種及樹種適合的生長環境有何差別?學習不同植物適合的生長環境(土壤、溫度、濕度、養分、栽種地點、器具等)有何不一樣?了解不同品種演變歷史為何?如何雕塑盆栽藝術、如何欣賞花器?⋯⋯等。好奇心會趨使一個人不斷鑽研,反覆學習的過程自然能夠享受了解植物的樂趣,以及嘗試創作盆栽藝術的成就感,這些過程,可以提升一個人對於植物的欣賞能力以及生活品味能力,同時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換句話說,深入探索學習與嘗試創作的過程只要能夠獲得一些東西,從不會到會、從無到有,自然可以帶給一個人內心成長,感受學習的成就感,此成就感正是深化內心愉悅的主因,成就感會進一步激發學習動力,此動力又會促使一個人更想要鑽研。如此循環之下,持續想要了解某個領域,對當事人而言,則是真正的「興趣」。
如同B先生,學習美術並非停留在畫畫,他進一步學習欣賞優美的自然景物、參觀畫展觀摩他人作品、學習觀察人事物的角度、與藝術同好交流討論等,這些都幫助B先生提昇思考能力以及藝術鑑賞能力。持續思考並且深入探索,學習造成能力成長之後,自然體會深層樂趣,此種能力提昇的喜悅正是樂在其中的主因。「興趣」和「娛樂」之間存在根本差異是好奇心與學習動能,好奇心是驅使一個人深入某領域的學習動力來源,這是兩者最大差別。簡單說,一個人最願意做的事,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正面的內心回饋,樂此不疲,對當事人而言,才是真正「興趣」。
錯把「娛樂」當「興趣」,誤以為「娛樂」可以長久,老年必然會面臨失落心境,這是研究印證的結果,也是每個人都需要認真體會的事實。
三、擁有興趣的好處
一個人擁有興趣有何好處?從不同研究加上筆者的研究觀察大致歸納以下幾點:
(1)擁有興趣的長者主觀幸福感比較高。根據日本智原あゆみ研究長者主觀幸福感與投入個人興趣時間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長者將生活時間投入個人興趣確實對於提高當事人主觀幸福感具有正面影響。(出處:「高齢者の主観的幸福感に関する検討」《2015年社会階層と社会移動に関する全国調査(SSM調査)》2018)
(2)擁有興趣對於健康具有正面幫助。人們處在緊張狀態下,交感神經佔優勢對身體容易造成負面影響,根據英國的研究,人們集中專注力於興趣時,肌肉緊張程度會下降、心跳也會下降,此時副交感神經佔優勢,放鬆程度則會提高,因此,興趣具有讓身體放鬆效果,對身體可以帶來正面影響。
(3)擁有興趣的長者比較容易結交共同話題的朋友。長者缺乏共同話題的友人,內心比較容易產生孤立感受,日本通稱為「社會孤立感」,擁有個人興趣的長者比較容易找到共同興趣共同話題的朋友,建立良好長久關係,甚至成為互相信任談心的摯友,如此可以避免社會孤立感問題。
(4)擁有興趣的長者比較知道如何獨處。許多長者因為缺乏個人興趣,不知道一個人該如何度過,獨處容易感到孤單以及產生負面情緒;相對地,擁有興趣的長者則傾向樂於獨處,因此,長者是否擁有專注的興趣,是決定當事人是否能夠享受獨處的重要成因之一。針對此主題,將於「學習享受獨處」一文深入探討。
(5)興趣可以提升個人獨創能力以及觀察能力。擁有興趣的長者,為了深入探索某領域的個中奧妙,通常需要學習提高自己專注力、想像力與創造力,而這些鑽研學習的過程,對於當事人觀察能力也會帶來正面助益。
(6)興趣有助於提高生命價值感。擁有專注興趣的長者,透過興趣與他人產生連結,因為興趣而對他人及社會有所幫助時,這些過程可以帶來更高的生命價值感,因此,興趣是提升一個人生命價值感的重要方法。針對此主題,將於「生命價值感的重要性」一文深入探討。
四、即早發現自己的興趣
一般而言,一輩子的興趣越年輕培養越好,平時多花一點心思探索有趣的事物,採取行動多多嘗試,親身體驗確認是否有興趣,千萬不要等到退休才開始。回想從小成長過程,是否有特別喜愛卻無法如願學習的事物?這是發展個人興趣非常好的方向。只要我們願意挑戰,挑戰自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人生探索,嘗試過去曾經很想學習卻沒機會學習的事物,才有機會享受興趣帶來的幸福感。
此外,閱讀書籍以及擁有共同興趣的朋友,是幫助我們深入某個領域發現更高學習樂趣的重要方法。書籍是為了更深度的學習提升自我能力,共同興趣的朋友是為了互相切磋達到彼此刺激的效果,兩者對於鑽研興趣的個中奧妙都能發揮實質助益。
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不要誤解年老就喪失好奇心及學習能力。若是年少時期沒有特別喜愛的方向,該怎麼辦?我們應該以輕鬆的態度多方嘗試,不要擔心失敗,只要具備好奇心就可以找到興趣,最重要的心態是相信自己,可以不斷深入某個領域,樂在其中。
志工心態
一、案例分享
A女士非常敬佩過去職場老闆總是經常幫助人,希望學習他,年近50歲開始在大型長青中心擔任志工,近幾年主要協助送餐到行動不便獨居老人家、帶獨居老人看病,同時協助接聽社會局「老人保護專線」,傾聽老人抱怨、不滿或接受陳情,協助社工處理老人投訴的生活問題。
送餐、帶老人看病需要騎摩托車外出,風吹日曬雨淋加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雖然有保險還是很少志工願意做,A女士十多年經歷三次小車禍,許多朋友建議不要當外出志工,深思過後還是繼續做。A女士每次幫獨居老人送餐、帶長輩看病,長輩神情總是充滿感謝及感動,有些長輩甚至一直等著送餐時間,希望和A女士多聊幾句。種種景象
總讓A女士覺得這些長者需要協助,他們渴望有人聊聊內心話,他們需要有人關心,這是持續下去的主因。
曾經有位B老先生來電陳情,說明沒有更好的去處,可是兒子卻不願意接納自己,於是A女士與社工共同協助說服B老先生兒子,後來B老先生如願搬入兒子家,生活得以穩定。一段時間後,B老先生再度來電陳情,抱怨與兒子同住一個屋簷下,但是兒子媳婦孫子全家對待自己卻如同陌生人。再度與社工介入協調時,A女士赫然發現,B老先生過去沒有好好照顧家庭,導致兒子成長過程非常辛苦,兒子至今無法原諒父親,頂多接受與父親同住並提供生活費,不可能像家人和樂相處,最後B老先生選擇入住養老院。A女士從協助過程深深領悟,人與人相處問題背景原因相當複雜,不能只看表面,單從表面很難判定是非對錯。
A女士過去家境不富裕,與先生共同努力賺錢養家是人生最大目標,賺錢很快樂,但是當志工之後卻發現,為長輩做事情比賺錢更快樂,金錢買不到這種內心滿足感,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反而感覺收穫更多,為了當志工慢慢推掉賺錢機會,這是自己難以相信的轉變。
18年來看盡人生百態,有人結婚卻一直不幸福,有人年紀一大把卻必需工作養孫子,有人因為家暴好不容易解脫婚姻,種種志工經驗讓A女士發現自己觀念變了,人生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沒有人能保證哪一條路絕對幸福,這是非常棒的人生學習。
二、動機決定快不快樂
A女士當志工動機是想學習老闆幫助他人,很自然地站在需要協助者角度思考,確信自己行動是有價值的,因此不斷感受助人的快樂與價值,這種價值感成為持續的原動力。再者,從多年志工經驗體會不同生命故事、學習不同角度觀察事情,反思自己觀念的盲點,翻轉自己的價值觀,這是以正確動機從事志工,從中學習造成內心成長的最佳案例。然而,這卻是筆者研究前述大型長青中心志工當中的少數案例。
筆者曾經有以下親身經驗。某大型教學醫院大門口安排了志工,專門協助行動不便者輪椅借用及歸還,某天因親人出院於門口等待,觀察到志工C女士態度不友善甚至說話口氣不耐煩,不主動協助他人,更多的是口頭指揮。對行動不便者或病患家屬而言,C女士明顯不是貼心的幫忙,而是被指揮如何動作,雖然身穿志工背心,但直覺上C女士是在從事一項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這項志工活動並沒有為她帶來快樂,而是一種制式排班。另一日,筆者帶著親人回診於同樣地點等待,觀察到志工D女士,她充滿善意主動協助病患家屬推輪椅,受到家屬感謝時,面帶微笑輕輕一句「不客氣」,D女士的舉動讓置身事外的筆者深感窩心,不難感受她助人的快樂心情。如此,同樣的工作環境,同樣的工作內容,給予他人的感受截然不同,造成差異的主因正是志工當事人的心態。
志工本以助人為本懷,對於需要協助的人感同身受,表現出來的意識、肢體行動、語言應該是一種真誠,真心誠意從事志工才能快樂,面對不同需要協助的案例時,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如何幫忙,並非制式輪班,更不是形式化作業。有了正確動機,堅持志工的價值,最終才能真正感受助人的快樂並且獲得內心感動,換句話說,初心正確是主要關鍵。
三、擺正當志工的心態
志工最大特質是一種志願工作者,簡單說,是從事幫助他人或是對整體社會環境有助益的活動,是當事人自由意志之下的主動行為。行為過程當中,志工可以獲得學習與成長,發現接受協助者受惠的同時,志工本身也能夠感受快樂及價值感。這是志工與受惠者雙向互惠的過程,目標始於「利他」而最終也能「利己」。
然而,筆者在前述大型長青中心研究訪談一年多,結果得知不少長者當志工的動機並不單純,大致可以歸納下列幾種:有人因為長青課程順便參加,有人需要免費停車證而當志工,有人因為時間太多不知如何安排而參加,有人喜歡處在空調冷氣環境之下而參加,有人因為朋友參加順便參加,有人因為公部門志工福利很好而參加,有人從事直銷需要人脈而參加⋯⋯等。以上,以自己需求(主因)成為志工(次要原因),只要達到原本設定的目標即可,他人是否需要幫助並非重點,此種狀況下,當事人心得通常傾向認為志工只是制式排班輪班,因為重點放在排遣時間或個人需求。
研究又進一步發現,志工出發點如果以個人需求為主、幫助他人為輔,被動接受排班,長久下來,制式工作容易造成心境疲乏,難以達到深層的學習與感動。因此,許多長者落入為了當志工而當志工,表面上行程或許滿檔,內心無法獲得快樂與成長,難以產生價值感,導致無法克服老年期失落感。
志工本以助人為目的,但是執行上卻明顯偏離目標。為何實際運作會如此乖離?只因志工當事人動機不純正,衡量事情角度以自己出發,不是以助人為思考點,自然無法體會他人需求,誤將手段當目標,因此,若沒有深刻體會志工核心精神並擺正心態,即使擔任志工多年,一樣得不到內心成長。總之,同一件事情不同動機,結果完全不同,是否能夠從中感受助人的快樂,決定於每位志工動機是否純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336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