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唯有以世界史、區域史的角度,才能看見台灣的特殊性!
今天台灣社會的國際處境,源自於十九世紀。
相較於陸權國家大明或大清,海權國家的西方列強早已看清台灣在東亞的價值,鄰近的日本更以「寶島」稱之。
數百年來,這個島嶼被插過逾五面旗,政權頻仍是重要的歷史特色,然而,也因為這裡自古就是「亞太營運中心」,人流、物流的輻輳之地,因此多樣族群與多元文化成為島內社會的另一特色。
本書從世界史的角度闡述台灣史,從最早登載台灣的地圖,到AI產業中心,台灣的歷史命運,雖然曾經有如「雨夜花」般坎坷,但台灣人深信「一支草一點露」,面對挫折卻從不放棄,總以「望春風」的正向態度努力不懈,並成為二十一世紀「新台灣精神」背後的動力。時間的巨輪不會就此停歇,依舊日復一日地往前運轉。
本書特色
1.從世界史的角度闡述台灣史,凸顯台灣自古便是亞太營運中心的海洋特性。
2.看見歷經政權更迭的台灣人,如何在逆境中生存,進而如海綿般吸取經驗。
3.從世界的角度書寫台灣歷史,建構海洋史觀。
作者簡介
林呈蓉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研究人文科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台灣史。
近年之代表著作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水野遵:一個台灣未來的擘畫者》、《台灣涉外關係史概說》、《福澤諭吉與『學問之勸』》、《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知識人的時代使命》、《見證乙未之役:1895年台灣社會的實態》等。
目次
目錄
前言 福爾摩沙與台灣
(Is Formosa or Taiwan?)
地名的緣由
更多史料上的舊稱
第一章 史前的族群與文化
(Ethnic Groups & Cultures during Prehistoric Times)
族群的遷徙與融合
第二章 島嶼上的先住民
(Formosan Aboriginal Peoples)
海洋國家與商業民族的原點
〈番俗六考〉
〈番社采風圖〉:出草、牽手與採摘
《台灣蕃人事情》
第三章 海獠的天堂島
(A Paradise Island of Pirates)
從李旦到鄭芝龍
澎湖群島:福爾摩沙的前哨
第四章 風起雲湧的十七世紀
(The 17th century : A Rising Storm Age)
日荷之於福爾摩沙的競逐:濱田彌兵衛事件
西班牙對福爾摩沙的野望
荷蘭管下的福爾摩沙
薙髮結辮的攻防:國姓爺的堅持
東寧王國的獨立自尊
第五章 「滿大人」管下的遺世之島
(An Islet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Mandarin)
從禁海封山到開山撫番
土地拓墾與族群競合
動盪不安的移民社會
夾縫中求生存的先住民
消失中的平埔族
耶和華的選民:近代文明文化的蒙福者
對口貿易到國際貿易
鴉片戰爭與台灣
清英《南京條約》對台灣的影響
《天津條約》與台灣開港
近代文明的啟蒙
美國社會的台灣認識
亞羅號事件引發美方人士的台灣關注
伯嘉醫師與受挫的佔領計畫
琉球民漂難事件:再次凸顯台灣在東亞海域的重要性
羅發號事件的啟示
牡丹社事件
國際社會的台灣意象
李仙得的台灣備忘錄
牡丹社事件的經緯
先住民的答辯
牡丹社事件的終結
第六章 另一個世界矚目的事件:清法戰爭
(The Sino-French War in the limelight)
「走西仔反」與封鎖北台灣
滬尾之役與「體貼艱苦人」的孤拔
宣教士馬偕的堅持
台灣的獨立建省
第七章 「台灣民主國」與乙未之役
(“Formosan Republic”& the Riot in 1895)
「民主國」的發想
澎湖與台灣海峽的公海化
基隆戰役與丹麥籍通信員韓生
迎日軍進台北城:辜顯榮、陳法與達飛聲
美籍記者達飛聲的見證
被遺忘的連結點:蘇樹森與陳春光
民主國總統的脫走:唐景崧與劉永福
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
民主國總統接班人劉永福
民眾的隱憂:安民局vs.義民局
對台告諭vs.偽「日本條例」
三度掃討北台灣
乙未之役的終結
第八章 台灣社會的文明開化
(The Civilizing Process in Formosan Society)
台灣社會文明開化的啟蒙:基督教長老教會
近代國家社會體制的建構
法治觀念的建立
從「六三法」、「三一法」到「法三號」
經營策略的確立
戶口普查作業
基礎工程建設
產業經濟建設
電力動能的整備
金融環境的建置
實業人才的培育
基礎教育的建置
女性形象的改造
反日抗爭型態的轉變:從體制外到體制內
「理蕃政策」的轉型
台灣社會的覺醒
蔡惠如與「新民會」
蔣渭水與「台灣文化協會」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文協的左右路線之爭
一個插曲:霧社事件
台灣農民組合
台灣民眾黨:本土政黨的肇始
台灣共產黨:「台灣民族」的催生者
台灣工友總聯盟:台灣勞工團體的源起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地方選舉的推手
地方行政改制與地方選舉
社會運動走向沉寂化
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
皇民鍊成時代的來臨
職域奉公的體現:皇民奉公會
無銃戰士的臣道實踐
公債消化與儲蓄報國運動
生活體制的革新
特別志願兵制度
第九章 當「近代」遇上了「前近代」
(The Shock between Mordern & Pre-Mordern Concepts)
二二八的衝擊:我本將心托明月……
實施「清鄉」:翦除輿論領袖
中華民國政府撤遷來台
戰後土地改革三步驟
動員戡亂時期的特務政治
五○年代民主意識的胎動
第十章 對外關係的考驗
(The Crisis of External Relations)
「台灣中立化聲明」
《舊金山和約》與台灣地位未定論
海外對台灣歸屬問題之見解
美蘇冷戰時期的台灣
金門砲戰的經緯
「反共抗俄」年代的國民外交
以「反共抗俄」為號召的國際聯盟策略
海外華人反共組織的成立
以友好親善為名的政府外圍團體
于斌與天主教外交
國民外交的多元觸角
民間企業的海外經貿交流
亞洲華商國際貿易會議
農技援外交流的試行
國際選美活動的參與
第十一章 美援與戰後台灣的社會經濟
(Aid of USA & Social Economy at Post-war Period on Formosa)
國際分工的重要據點
產業結構的轉型
經濟發展的風險與代價
第十二章 「中國」代表權爭議
(A Dispute of “China” Definition)
彭明敏與〈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彈性外交的年代
以國民外交爭取國際空間
「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的改組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亞東關係協會
與產油國家的經技合作
體育外交: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
教會外交:中國天主教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第十三章 民主化的進程
(A Democratization Proceeding)
黨外的集結與美麗島事件
風起雲湧的一九八○年代
五二○農民運動
鄭南榕自焚事件
台灣人主體意識的重構
憲政改革的歷程
總統民選初體驗
廢省、凍省或精省?!
憲政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
結語 平凡中的不凡
(Out of the Ordinary as Ordinary)
產業的轉型與研發
以民間活力迎接未來
企業界的主動出擊
增進跨業交流與提供社會服務的國際性社團
政府的國際援外與人道救助
務實外交的源流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