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物流戰略管理(第二版)(簡體書)
認識樹木(簡體書)
成因礦物學:原理‧方法‧應用(簡體書)
商業物流學(簡體書)
不要再搶我的東西:勇敢開口求助
寫給女性:與子宮對話之旅
王原祁-中國歷代書畫名家經典大系(上下)(簡體書)
2013石化產業年鑑(電子書)
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展覽圖錄
US Army Small Unit Tactics Handbook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79折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擺脫標準化,喚醒學習感覺!牛津教授帶你和孩子一起快樂學習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9331
促銷優惠
知遠全書系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工智能日新月異,面對AI世代的孩子,
「過去」的教育,還能給他們「未來」需要的能力嗎?

研究兒童教育20年、負責牛津大學入學考的教授,
帶你透過「新五感」,為孩子培養因應未來的學習感覺,
打造無可取代的核心優勢!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程世嘉、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呂冠緯、
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首爾大學教授等國內外教育專家,誠摯推薦!
──所有家長一定要看!讓爸媽和孩子快樂學習的新時代教養。

2013~2025年出生的α世代,又被稱為「AI原住民(AI Native)」,
他們打從一出生便開始和Siri、ChatGPT對話,未來將生活在令人難以想像的世界,
作為現代父母,「該為孩子選什麼學校?」「要寫大家都在寫的評量嗎?」「怎樣才能讓孩子自動去讀書?」……這些問題彷彿魔咒,總是緊箍著每顆關心子女教育的父母心。

然而,我們在焦慮之中往往忘記:「每個孩子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特質」,
當將來沒有「標準」可以吻合,懂得發揮這些「不同」,才更能夠創造優勢!

為此,牛津大學知名教授趙知恩,在長年參與該校入學面試事務之後,
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教養思維,那就是:「喚醒學習感覺!」

她指出:在擺脫標準化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培養孩子「個性」和「創造力」的教育!
拋棄背誦式學習,給孩子們能夠「觀察、理解、提問和對話」的充分時間;捨棄堅守桌前的讀書方式,轉而實施能夠「擴展對世界想像力」,以及「與他人共存」的情感教育。

唯有透過新五感──「學習感」、「語言感」、「趨勢感」、「社交感」、「實現感」的建立,
培養孩子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心和愉悅感,點燃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

這些將在2040、2050年代成年的孩子們,才能在眼前學業上嶄露頭角之外,
還能在面對未來變化時能夠廣泛、深入學習,擁有無可取代的能力。

你正在為如何教養下一代而深感徬徨嗎?
你正在因為花費大筆金錢與心力卻仍看不到孩子「進步」而滿心焦慮嗎?
你正在為了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動自發學習而心力交瘁嗎?………
翻開這本書,你將讓孩子們在接受教育時快樂成長,並且盡情展開夢想的翅膀。


◎本書特色
1. AI世代這樣教!牛津教授告訴你如何激發孩子的潛力,擺脫「標準化」才能看見優勢!
面對無所不知的人工智慧,孩子的潛力來自於多元能力,而非僅靠分數衡量。在本書中,趙知恩教授將透過自身在牛津的研究以及養育女兒的經驗,告訴所有家長──在10歲之前,培養讓孩子和父母都快樂學習的方法!幫助孩子在變化迅速的未來,成為具競爭力且能自我實現的個體。

2. 喚醒學習感覺!面對日新月異的未來,從「新五感」出發,培養孩子無以取代的能力!
如果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引領AI時代的人才,就不應該追求排名和正確解答,反而應該培養「學習感覺」!書中結合實際案例與具體練習,讓家長能夠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新五感」啟發主動學習的熱情!讓他們自主探索、培養好奇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活用AI優勢!透過「沉浸、遊戲、合作」等多元管道,讓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
在AI時代,學習不再是死記硬背!趙知恩教授將在本書中,與家長們分享如何善用綜合模式學習,除了充分發揮AI資源優勢,也提供利用「沉浸式」從真實情境中體驗知識;透過「遊戲化」激發創造力;以「合作」培養溝通與協作精神等,善用現代孩子才有的環境優勢!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趙知恩 博士(Jieun Kiaer)

牛津大學招生主任。主修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和語言學系教授和研究韓國語言學級、兒童學和語言學。畢業於首爾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系,首爾大學語言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語言學博士。

成為雙語孩子的母親後,專注於學習雙語相關的研究和寫作。趙知恩博士曾擔任牛津大學東方學院招生主任,近期正在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教育。並有約30本英文著作,包括《語言之子》和《英語之子》。

譯者簡介
林又晞

畢業於政治大學韓文系、英文系,現為自由譯者。
電子信箱:yuse9582@gmail.com

作 者 序
孩子的未來,需要適合未來的教育方式

每次回國,我總會看到親友們嘆氣不止的模樣,因為他們一想到孩子的教育就頭痛不已。不只是父母,孩子們看起來也是如此。朋友說,雖然教育費用的負擔很大,但因為別人都會送孩子去全英文幼稚園或補習班,所以自己也不能不送去。後來,我在英國研究到英文恐懼症,並發現國內孩子們的英文恐懼症問題相當嚴重。有一名媽媽指責了將孩子的英文恐懼症壓力視為問題的老師,真的是一團亂。明明投資了那麼多,大家竟然都還是走下坡。
然而親友們說,這是因為我國特有的競爭環境和教育政策,導致他們只能千篇一律地要求孩子學習,我不得不懷疑這種說法。我在國內度過小學、國中和高中,在首爾大學讀完學士和碩士,在英國拿到語言學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擔任教授將近15年。我是一個研究兒童語言發展並接受過韓國和英國教育的人,也是以自己的方式養育兩個女兒的媽媽,我還參與了牛津大學選拔新生的過程,每天都在思考著一流大學和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雖然我不是不能理解國內的教育環境,但我認為或許父母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環境,而是正確養育孩子的義務感與勇氣。我想透過我在牛津進行的研究和養育女兒的經驗,告訴所有父母,有方法可以讓孩子和父母都快樂地學習。

2023年1月5日,伊隆‧馬斯克在自己的推特帳號張貼了以下內容:「It's a new world. Goodbye homework!(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再見,作業!)」該貼文上傳兩天前,美國紐約市教育部宣佈將禁止老師和學生利用學校網路或電子設備使用ChatGPT。ChatGPT是由伊隆‧馬斯克和共同創辦人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所開發的對話型AI聊天機器人,這項AI服務於2022年底推出,短短兩個月內就突破了每日1000萬名使用者,在全球教育領域引起巨大的變革。
只要使用ChatGPT,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簡單的提問,輕鬆地得到解答。因為我們和聊天機器人的提問和回答能夠組成對話和邏輯,所以也可以提出精細、靈活的問題。現在接觸知識和資訊的方式截然不同了,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在搜索網站上更換關鍵字進行搜索,也沒有必要查閱線上論文和電子書,或者在線上留言板留下問題,等待不知何時才會回覆的專家答覆。雖然因為目前數據的學習量有限,所以回答還不夠完美,但AI的特性就是連現在這一刻也仍在不停學習,因此它的性能必然會以驚人的速度得到改善。
世界各地的學校也感受到了ChatGPT的影響力,學生們開始用ChatGPT做作業,老師正在孤軍奮戰阻止學生如此嘗試。雖然紐約市禁止在校內使用ChatGPT,但實際上很難阻止在校外的使用。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提供了英國等75個國家的大學所認可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已於2023年2月27日宣布將不會阻止學生們使用ChatGPT。伊隆‧馬斯克說的「再見,作業!」聽起來就像是要人接受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在國內大部分的學校裡接受以背誦和摘要為主的教育。在考試期間,大家需要先把教科書的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再把背好的內容寫在同樣的試卷上,然後比較背下來的知識與資訊的量,最後接受評價。我們手中拿著這個評價,踏入了社會,擁有很多某個領域知識的人就會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

2001年出現了「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20多年後的現在,我想把身為α世代(Generation Alpha,2013-2025年出生)的孩子們稱為「AI原住民(AI Native)」。孩子們在出生後便開始和Siri、Alexa等智慧型助理對話,他們今後將生活在我們難以想像的世界。世界變化得如此之快,我們卻還在把上一代的價值觀強加到現在和下一代的孩子們身上。將在2040年代、2050年代成年的孩子們,真的能夠從和過去相同的教育方式得到幫助嗎?為了在未來世界生活,孩子們應該需要其他能力吧?我們該怎麼幫助孩子們培養那些能力呢?
20世紀的教育口號是「標準化」,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所有的孩子在所有的科目中達到「平均」,以便從事標準化的工作。然而,現在是擺脫標準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拋開對平均的執念,轉而進行能夠培養孩子個性和創造力的教育。我們需要拋棄急於傳達資訊的背誦式教育,給孩子們能夠觀察、理解、提問和對話的充分時間。我們需要擺脫獨自在書桌前孤單地堅持讀書的方式,轉而實施能夠擴展對世界想像力的教育,以及能夠與他人共存的情感教育。
如果真心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就應該先從父母改變,而不是孩子。父母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強迫孩子像在跑滾輪的天竺鼠一樣,坐在書桌前讀書,或者為了像別人那樣而東奔西走。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們尋找自己的才能,並把才能發展到最好。當然,雖然教育和社會都需要改變,但需要改變的規模越大,就越應該從個人開始實踐,等到教育政策改變時才開始著手的話,可能就太晚了,一不小心就錯過能夠好好教育孩子的機會,這就是父母必須馬上實施正確教育的原因。如果每個人都採取行動,最終就能形成一個更巨大的轉折點。

即使不打算成為學者和教授,人生仍是學習的延續,但是學習也需要感覺,當這種感覺很生動鮮明時,孩子就能快樂且充實地學習。在喚醒孩子的學習感覺方面,能夠起到最大作用的人就是父母。鼓勵孩子反覆解題並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學習感覺反而很可能會越來越遲鈍。學習感覺是從對學習的開放態度、有邏輯地接近,和積極的表現等多種方面綜合形成。最重要的是,現在孩子們必須培養的感覺是,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心和愉悅感。如果缺乏這些感覺,即便孩子立刻在學業上嶄露頭角,以後當他們想要更廣泛深入地學習時,也會碰壁。尋找這種學習感覺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孩子喜歡什麼。
從語言學家的角度來看,學習知識的型態和語言相似,就好像為了學好語言,除了學術上的學習之外,我們還需要與他人互動並喚醒感覺一樣,為了好好地學習,我們也需要與他人來往,特別是與父母的相互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父母的等待」。在本書中,我把孩子的學習比喻成英國的茶文化。在英國,茶點時間是等待的時間。對於英國人來說,茶並不是像咖啡那樣,迅速沖泡好後,忍住滾燙,急著喝下的飲料。我們家每天都會用公公從祖父輩傳承下來的丹麥茶壺燒水,耐心等待不錯過早茶和下午茶的時間。孩子們會在苦澀的茶中加入牛奶喝。茶點時間為忙碌的一天帶來一些悠閒的時光,讓我可以在早上從容地展望一天,在下午也能夠喘一口氣,重新找回工作的動力,這也是可以關懷家人、同事與彼此的溝通時間。這樣的時間可以為生活帶來彈性,讓人更加豐富地感受每一天。
現在我們的孩子們需要的教育不就是這個嗎?為了幸福,我們必須學習,但如果我們認為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應對世界,那種焦急的心態會讓我們很難實現真正的學習。我希望閱讀這本書的家長們可以暫時放下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心情,泡一杯熱茶一起翻閱本書。期望大家都可以廣泛思考,進行深度教育。
於英國牛津大學
趙知恩

目次

自序 喚醒學習感覺!AI世代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教育

第一章 學習感:啟動學習感覺的條件是等待
◎等待茶葉釋放香氣,如同等待孩子成長的驚奇和喜悅
 ‧你願意停下來,等待孩子提出問題嗎?
‧當家長畫了框,孩子就會在框裡長大
 ‧選擇「站遠一點」的英國家長們
◎為孩子準備點燃「學習動機」的柴火
‧你知道你的孩子喜歡什麼嗎?
 ‧家庭常規與好習慣的神奇力量
 ‧好奇心是激發學習感的火苗
◎10歲以前,別把孩子關在書桌前
 ‧在美術館裡畫畫的孩子
 ‧不運動的孩子,頭腦會當機
 ‧孩子們踴躍參與的閱讀日
【立刻和孩子一起練習】學習感UP!

第二章 語言感:樂在其中,比正確答案更重要
◎全英語環境是必要的嗎?
‧英語要說得像「母語者」一樣好?
 ‧有英文恐懼症的孩子們
 ‧沒有比好奇心更好的老師
 ‧學習語言「最好的年紀」
◎媽媽親自教英文,行得通嗎?
 ‧「媽媽牌英文」的潛在問題
 ‧孩子需要「用得到」的英文教育
 ‧讓AI成為語言學習的好夥伴
 ‧比道地口音更重要的事
◎語言是孩子乘載世界的巨大基石
 ‧培養「語言感」,建造通往外界的橋樑
 ‧想讓孩子學習多語言,就別管成績了
 ‧跨語言是未來世界的必備能力
 ‧多語言文化下的新世界觀
【立刻和孩子一起練習】語言感UP!

第三章 趨勢感:掌握時代動向的核心要素
◎培養趨勢感的教養關鍵字
 ‧好奇──在牛津大學裡,好奇心攸關存亡
 ‧創意──創造力佔90%的時代來臨
‧閱讀──透過閱讀培養思考的習慣
 ‧共同成長──家長和孩子間的雙向學習
◎我的孩子,在未來有優勢嗎?
 ‧牛津大學裡不需要「模範生」
 ‧在創造力的時代,團隊合作將成為勝出關鍵
◎懂得與AI共處的孩子,並不擔心被取代
 ‧現在的孩子是「AI原住民」
 ‧和AI一起玩出創造力
 ‧避免孩子數位成癮的方法
【立刻和孩子一起練習】趨勢感UP!

第四章 社交感:從親子對話培養對外能力
◎沒有對話就沒有學習
‧不被允許表達的孩子
 ‧孩子不懂拒絕,怎麼辦?
 ‧拯救孩子的話、傷害孩子的話
 ‧孩子最需要你稱讚的時刻
◎關鍵時刻,家長的心態
 ‧家長的著急,會引起孩子的焦慮
 ‧為什麼不該為孩子而活?
 ‧管教是必要的
 ‧爸爸是教養的關鍵拼圖
 ‧學習不能只仰賴補習班
◎唯有家長才能為孩子做到的事
 ‧善意的忽視,善意的關心
 ‧為放手做的準備
‧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而非老師
‧孩子,謝謝你好好長大了
【立刻和孩子一起練習】社交感UP!

第五章 實現感:幸福的學習感是成就未來的翅膀
◎孩子的幸福感從哪裡來?
‧孩子當下的幸福體驗也很重要
 ‧幸福的實現感從慢慢來開始
 ‧你的孩子今天有睡飽嗎?
‧從孩子視角理解世界
◎讓僵硬的大腦變得靈活
‧感受無聊的機會,很珍貴
 ‧培養健康自尊心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同時,重新看見自己
◎培養孩子興趣,會帶來自我成就感
 ‧如何讓孩子懷抱夢想?
 ‧孩子最棒的學習動力
‧創造溫馨回憶的機會有限
【立刻和孩子一起練習】實現感UP!

書摘/試閱

我的孩子,在未來有優勢嗎?
◎ 牛津大學裡不需要「模範生」
在牛津大學的新生面試中,每年都會遇到優秀的學生。在過去14年間,每到12月的第一個星期,就是學校的面試週,而我擔任東方研究學院的招生委員會主任已有7年光陰,也看過了無數份自我介紹,我發現,私立學校的學生們會提交明顯受過指導的面試資料,在面試時,他們一聽到面試官的提問,就會馬上滔滔不絕說出演練多次的回答,但是,在牛津大學,九成的面試官都不喜歡這樣的學生。
有些學生感覺好像讀完了這世上所有的書,也有些學生信誓旦旦說讀過我的書,但只要多問幾句,就會馬上發現他們只是瀏覽過幾頁而已。我也看過很多擁有非常厲害的獲獎經驗,資歷華麗的面試者。然而,牛津大學的教授們對於華麗的經歷並不感興趣。比起讀過一百本書,我們對於只看過一本書的人更感興趣;比起豐富的經歷和獲獎經驗,我們對於擁有深度的想法,深入研究過自身興趣的人更為好奇。換句話說,我們希望尋找的,是對特定領域展現出豐富熱情的少數人才。
在一次入學面試中,我遇到了一名叫湯米的學生,我問他為什麼想在牛津大學讀書,湯米回答,因為他想成為有錢人。通常很少有學生會這樣回答,但湯米理直氣壯地述說了自己的故事。他說,家裡沒有人上過大學,他想好好讀書,把爸爸的汽車修理廠經營得更好,然後成為有錢人。他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既坦率又堅定。面試官們給湯米打出的分數,比在伊頓公學等名校接受面試培訓的學生還要高。湯米以優異的成績從牛津大學畢業,現在成功地經營著事業,就像在面試時一樣堅毅、理直氣壯和幸福。湯米或許是所謂的怪胎學生,但是,這正是牛津大學在等待的人才──能夠坦率表達自己、具有膽識的人,這些人,才是未來大學、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將來的可能性,遠比至今取得的成就還要重要。比起在良好環境受到良好教育的乖寶寶,牛津大學更想尋找的是,在艱困環境中雖沒有受到特別照顧,但只要好好栽培,就可以長成大樹、像原石般曖曖內含光的人才。為了申請牛津大學,通常需要在被稱為「A-Level」的英國大學考試中,獲得三個科目的A,但偶爾也會有分數未完全達標的學生申請。然而,這些學生被錄取的情況並不少見,牛津大學也會提供全額獎學金給家境困難的學生。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多會在成功後回到學校捐款,回饋給和自己以前處境相似的學弟妹。
和英國孩子不同的是,亞洲孩子們熱衷於累積證照,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在考試、比賽上取得客觀的分數或成果。亞洲特有的證照文化從童年就開始了。鋼琴練到徹爾尼第幾首、跆拳道黑帶、英文幾分等標準,逐漸形成了「至少要達到某種標準」的壓力,遺憾的是,這不僅奪走想像力成長的空間,而且就算取得了各種證照、考試分數,也很難真實反映出孩子的能力。為了考試而學的知識,贏不過出自興趣學習,或是累績豐富經驗而內化的知識。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想家長的角色,應該是尋找出孩子能夠真心投入的事物,並幫助他們接觸那件事。這樣一來,在某個時刻,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神奇地具備了無人能及的、真正的「力量」。
◎ 在創造力的時代,團隊合作將成為勝出關鍵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1675年,艾薩克‧牛頓在信中寫下了這句話,意味著無論再偉大的成果也不能居功於個人。牛頓將成就歸功於前輩科學家的研究成果。2017年,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向大眾發表博士論文時引用了該句話:「每個世代都站在上一個世代的肩膀上,就如同我在劍橋攻讀博士時,也曾在牛頓、馬克士威和愛因斯坦的研究中獲得靈感一樣。」
諾貝爾博物館將諾貝爾得主的關鍵力量定義為「創造力」,為了發揮這種創造力,需要具備和他人溝通與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合作就無法創新,不管是擁有多麼卓越想法的聰明人,如果不能和他人溝通,就難以獲得成功。
現今教育界的討論焦點已不同於以往,不再僅僅追求效率,而是著重於情感與共鳴。複雜的全球議題無法僅靠個人解決,唯有團隊合作才能產出成果。因此,透過情感與共鳴來促進溝通、合作與和諧,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這種能力不受限於上下關係,必須尊重彼此角色,並建立平等的協作關係。
除了負責招生事務,我也經常擔任教授聘用評審委員,當申請者都很出色,不僅經歷相似、論文數量也相近時,比起履歷上的客觀條件,最終考慮的關鍵因素還是這個人能否與他人共事。懂得傾聽他人、善於溝通並具有彈性的人會是更好的選擇,如果再加上責任感和體諒他人的心,就更完美了,因為研究工作很倚賴團隊合作,像是生物科技研究室,往往需要數十人合作才能完成一篇論文;在氣候研究所,為了研究全球氣候,也常見到世界各地的研究室緊密合作;同樣地,日常生活中看電影時,我們在片尾經常會看到長長的工作人員名單,即便電影僅有兩個多小時,但在投資、製作到上映的過程中,規模化的合作不可或缺。
比起一個人埋頭苦幹,現代更需要的是「連結」的能力,因為連結會擴大規模,而規模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實現了過去不可能發生的、現實與虛擬的無邊界化,顛覆性擴大了連結的規模,但是,最終這個連結還是必須仰賴「人」來運作。如果我們現在不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他們可能會在未來的互聯世界中,孤身面對挑戰。

懂得與AI共處的孩子,並不擔心被取代
◎ 現在的孩子是「AI原住民」
在新冠疫情期間,學校暫停了實體課程,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我的小女兒潔西有三分之一的課程只能在線上進行。雖然現在已恢復線下課程,但大部分學校作業仍是在網路上完成。對潔西而言,網路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從小就能熟練操作電腦和平板,甚至在還不會寫字時就開始使用表情符號,最近還會和朋友在元宇宙平台 Roblox 上玩遊戲。潔西也習慣了自動拼寫修正功能,和朋友或遠在海外的長輩聯繫時,比起實際見面,更常透過視訊交流。這一切都讓我意識到,無論形式如何,這些孩子的生活始終與數位空間緊密相連。
「數位原住民」一詞是由馬克‧普倫斯基於 2001 年提出的。他在《數位原住民,數位移民》(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一文中,將數位原住民定義為「在電腦、手機和其他數位設備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隨著數位設備的多樣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數位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我想以「AI 原住民」一詞來強調這種轉變。
我認為,包括 Z 世代(1997至2010 年出生者)、α世代(2010 年後出生者)以及未來的世代,都屬於「AI 原住民」。對他們而言,AI 是夥伴,VR 是遊樂場。這些科技在語言學習、程式設計和寫作上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然而,部分國家卻立法禁用 ChatGPT,業界擔憂這種做法會背離時代潮流。對 AI 世代的孩子們來說,這樣的限制就像在紙筆時代禁用字典,或禁止千禧世代使用 Google等搜尋引擎。我們要做的不是選擇是否使用 AI,而是教育未來世代如何善用它。我們應學會接受 AI 的幫助,但不完全依賴它,並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為AI在某些情境問題下,可能提出不道德的解決方案。
最近在教導「AI 原住民」時,我意識到自己能教的並不多,因為孩子們對 AI 的理解遠超過我。在捷克參加為期一週的 AI 集中研討會時,我原本計畫教授各種 AI 工具的使用方法,但參加的 20 多歲年輕人僅用一小時便能輕鬆探索數位空間,幾乎不需要我的協助。我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角色不是教育者,而是引導者。Z 世代和α世代對數位空間十分熟悉,AI 對他們而言已是生活中的基本技能,而且透過充分運用 AI,他們能夠更有效率地生活。

◎ 和AI一起玩出創造力
隨著 AI 時代的展開,教育將迎來巨大的轉變,未來我們在教育與學業評估機制上,該如何因應與調整呢?不同於大眾憂慮的態度,我持相反的立場,我認為 AI 不僅不會帶來教育的危機,反而會創造新的可能性。例如,AI 老師可能解決氾濫的補教問題。
儘管一些學校試圖在校內禁用 ChatGPT,但這樣的做法只是徒勞無功,因為孩子們在家仍然可以使用它。對於「AI 原住民」而言,他們在數位世界一如水中的魚般遊刃有餘。相較之下,我到了 20 多歲後半才接觸數位科技。為了讓孩子獲得能夠因應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一代的家長,需要更努力去理解新一代,同時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在 AI 時代中找到自己的路。AI 的發展將帶來傳統教育的終點,而我非常期待與好奇,孩子將會生活在什麼樣的新世界中。
在AI時代,AI和人類形成了適當的分工結構。從教育界的觀點來看,這代表著「記憶知識」與「應用知識」的分離。應用知識是人類的責任。我們要教導孩子們如何運用既有知識和數據來應對問題,而非死記硬背。過去,人們認為擁有資訊是成功的關鍵,但如今更重要的是具備「創意」和「策略性思考」的能力。在我所參與的AI工作坊中,有些學生擔心AI會讓年輕世代變得懶惰和被動,也就是說,人們變得只會消費,而不再創造作品。確實,AI可能成為創造力的輔助工具,也可能削弱我們的創造力。
我發現,α世代(2010 年後出生者)對待虛擬動物,就如同在照顧真實的動物一般,他們在元宇宙中學習數學,如同在遊戲中探索。我的小學生姪子用VR飼養白粉蝶,並觀察其成長過程。為了測試AI和人類的思考差異,我還請小女兒傑西畫出「與AI共度的日常」。
潔西畫的第一張畫裡,她正在寫作業,但是解題解錯了,之後在機器人的幫助下答對了問題,老師豎起了大拇指。第二張畫中,潔西和機器人朋友一起在櫥櫃偷吃餅乾,媽媽(我)得知後大發火,於是潔西和機器人把餅乾放回櫥櫃,接著媽媽(我)給潔西餅乾,為機器人加機油。
看完潔西的畫後,我也向OpenAI開發的DALL-E2下達指令:「畫出機器人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模樣」。隨後,AI畫出了兩個機器人跳舞和聊天的樣子。一眼看去,和潔西的畫相比,AI的畫顯得單調。
如果要求DALL-E2畫出「外型是小狗的機器人,和孩子一起坐在山坡上」,或許AI會畫得比潔西更出色,但創意不是出於AI,而是出於我。
我問潔西為什麼想畫那些內容?她說:「我就只是想那樣畫。」AI並沒有這種直覺式的創意。我認為,如果想更靈活運用AI,這些將成為未來主要使用者的孩子們,首先要懂得盡情發揮創意。
韓國政府宣布,從2025年開始,將在部分中小學引進AI教科書,取代傳統紙本教科書。(編註:台灣教育部於2024年推動AI助力,融入中小學數位學平台)。
此外,政府計劃提供每位學生數位設備,以實現數學、英文、資訊科技的個性化學習。在推動第一階段後,將視情況決定是否擴展至其他科目,目標是在2028年全面使用AI教科書。往後,孩子們的學習模式將和過往出現明顯斷層,過去我們常以「讀書」來表示學習,未來我們可能不再需要「讀」,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觀看」。
AI時代的家長們,因應時代的改變調整教育方式並不難,例如,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和ChatGPT一起創作,寫篇以春天為主題的文章,或者和AI共同創作童話故事。除了創作外,和AI互相提問也是不錯的活動,或者和AI一起玩規則簡單的遊戲,這些都有助於大大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此時,與其拿孩子和ChatGPT做比較,不如稱讚孩子做得很棒的地方,和孩子一起以充滿好奇心的態度討論ChatGPT創造的成果。如此一來,就可以一邊讓孩子和ChatGPT玩,一邊自然而然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 避免孩子數位成癮的方法
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家長,大概都不希望孩子長時間沉迷在YouTube或遊戲,我也是如此。然而,如果家長沒有花時間陪伴孩子,或提出更有趣的對策,一味要求孩子也不會有用。
我回韓國時,常常在餐廳看到大人讓孩子自行觀看手機或平板。這樣的景象,不僅我的先生感到訝異,我在英國也從來沒有見過。多數家長為了讓孩子在餐廳裡不哭鬧、不亂跑亂跳、不做出脫序舉動,習慣以電子設備吸引孩子,換取好好用餐的時間。但是,英國的孩子也一樣調皮吵鬧,為什麼英國家長不用同樣的方法呢?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讓未滿18個月的孩子觀看影片,除了和家人或朋友視訊以外,不要讓18個月至2歲的孩子看螢幕,而2歲至5歲的孩子一天不要看螢幕超過1小時。這裡的螢幕,指的是電視、電腦等所有電子設備。此外,就算給孩子們觀看,也僅能觀看經過嚴格挑選的優質內容。最重要的是,兒童在觀看影片時需要媽媽、爸爸或監護人陪同。當然,這些都只是建議,實際上還是會根據每個孩子的發育狀況而有差異,但是,家長仍然要多觀察孩子看影片的狀況,是否在身體活動、遊戲、睡眠和社交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
在大腦發育期過度接觸數位媒體,會對大腦和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為大腦在收看數位媒體時,通常只會刺激枕葉,因此漸漸地,演變為只對華麗的聲光效果有反應,如此一來,很容易延緩掌管大腦整體的額葉發育。額葉負責調節衝動、管理情緒、計劃和決策等功能,如果這些部分出現問題,專注力和注意力就會逐漸下降。
難道都不能讓孩子們觀看影片嗎?我並不是這個意思。還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在孩子觀看影片時,家長必須以身作則。例如,規定在家裡完全不能看影片,並且和孩子一起執行。我們家會在進門後把手機放在鞋櫃上,這是為了能更專注在與孩子的對話上,不因為手機分心。
我深刻明白,下班後還要花時間陪孩子,真的很考驗家長的體力,但對孩子而言,這樣當面聊天的經驗不可或。陪孩子的時間越長,約能縮小數位媒體產生的溝通差距。通常10歲以下的孩子話很多,總是一股腦想把在幼稚園發生的事情、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一一告訴爸爸媽媽,如果家長能夠好好把握這樣的時間,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孩子投入在電視或遊戲上的時間。
不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把電玩、影片當成孩子學習的敵人,那麼家長就更應該了解它們。最近,我的小女兒和她的朋友們喜歡玩《Roblox》和《Minecraft》。如果向她問起這些遊戲,她就會非常開心告訴我在虛擬世界裡的體驗。
我和先生也會刻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打電動、分享遊戲經驗,甚至討論電視的優缺點。如果不了解孩子看的影片、玩的遊戲,只是不分青紅皂白責罵禁止,只會破壞親子間的和諧。因此,不妨傾聽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吧!遊戲可以打開孩子和家長間的窗,當孩子覺得和家長溝通順暢,孩子才能夠真心接受家長對於使用數位媒體的建議。

[立刻和孩子一起]趨勢感U P!

❖ 讓孩子嘗試執行一個感興趣的長期專案!就像我的大女兒花了一個月時間做出亞馬遜模型一樣。
❖ 不要執著於分數和排名。AI時代要求的是對特定領域的洞察力,比起孩子的不足之處,請多觀察孩子擅長和喜歡的事物。
❖ 就算只看一本書,漫畫也可以,試著重質不重量,在孩子看完書後一起思考和交流。
❖ 試試看「發表」遊戲。讓孩子介紹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書,這時如果家長能表現出更多的興趣、踴躍提問,孩子就會更雀躍說明。
❖ 帶孩子去博物館或美術館寫生。讓孩子盡情觀察有趣的畫作、精美的文物或者感興趣的作品,讓他們在素描簿上自由作畫,家長最好也一起加入!
❖ 幼兒期每次觀看螢幕的時間,建議限制在20分鐘之內。
❖ 偶爾和孩子一起打電動,聊聊遊戲內容,給予他們共鳴和理解。
❖ 吃飯時請把智慧型手機收起來,多和孩子對視,聊聊餐點的味道、今天過得怎麼樣等日常對話。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1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