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紛亂忙碌時代,獻給徬徨父母的教養方針!」
核心教養觀念 X高成效實作策略
●●●打造 無話不談的和諧親子關係●●●
本書結合大腦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以及許多實例,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指引。教導如何在每日陪伴中,建立良性思維的互動,讓孩子大腦獲得健全發展。
家庭,形塑了孩童一生的人格發展
成長階段中,孩子可能出現不同偏差行為,小如社交退縮、拒絕上學,大則叛逆暴力。為解決這些「失衡」,父母若沿用傳統打罵教育,或將矛頭指向孩子的「難教」,往往本末倒置,為日後問題行為埋下種子……
沒有「改變不了」的孩子,只有「不願改變」的家長
吳娟瑜的核心教養法包括:
◆當父母能自我覺察,回溯個人經驗,先與自己和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合作。
◆不被錯誤認知/價值觀念綁架,才能理解孩子的獨特性。
◆讓神態、表情、口氣溫和、正向,孩子將給予相同回饋。
◆以引導式提問取代命令、權威式訓話,培養孩子冷靜分析、解決生命挑戰的能力。
核心教養觀念 X高成效實作策略
本書以易讀的實例,介解析孩子問題的成因,提出完整、具體、效果顯著的教養策略,讓父母能運用在家庭場景之中,培育自動自發、社交自信、安心依附的孩子!
▋本書特色
★親子教育專家、國際演說家、暢銷書作家 吳娟瑜 最新力作
★以大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兒童發展為基礎,教你用正確腦神經知識、溫和正向的家庭互動,改變孩子一生
★完整、具體、效果顯著,且可立即施用的教養策略,讓苦惱的照顧者有明確的教養依據
▋聯合推薦
.王宏哲╱天才領袖教育集團執行長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
.邱永林╱台北市光復國小家長會長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游乾桂╱心理治療師
.楊聰財╱身心診所所長、臨床教授
.戴晨志╱暢銷書作家
(按姓氏筆劃排序)
核心教養觀念 X高成效實作策略
●●●打造 無話不談的和諧親子關係●●●
本書結合大腦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以及許多實例,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指引。教導如何在每日陪伴中,建立良性思維的互動,讓孩子大腦獲得健全發展。
家庭,形塑了孩童一生的人格發展
成長階段中,孩子可能出現不同偏差行為,小如社交退縮、拒絕上學,大則叛逆暴力。為解決這些「失衡」,父母若沿用傳統打罵教育,或將矛頭指向孩子的「難教」,往往本末倒置,為日後問題行為埋下種子……
沒有「改變不了」的孩子,只有「不願改變」的家長
吳娟瑜的核心教養法包括:
◆當父母能自我覺察,回溯個人經驗,先與自己和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合作。
◆不被錯誤認知/價值觀念綁架,才能理解孩子的獨特性。
◆讓神態、表情、口氣溫和、正向,孩子將給予相同回饋。
◆以引導式提問取代命令、權威式訓話,培養孩子冷靜分析、解決生命挑戰的能力。
核心教養觀念 X高成效實作策略
本書以易讀的實例,介解析孩子問題的成因,提出完整、具體、效果顯著的教養策略,讓父母能運用在家庭場景之中,培育自動自發、社交自信、安心依附的孩子!
▋本書特色
★親子教育專家、國際演說家、暢銷書作家 吳娟瑜 最新力作
★以大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兒童發展為基礎,教你用正確腦神經知識、溫和正向的家庭互動,改變孩子一生
★完整、具體、效果顯著,且可立即施用的教養策略,讓苦惱的照顧者有明確的教養依據
▋聯合推薦
.王宏哲╱天才領袖教育集團執行長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
.邱永林╱台北市光復國小家長會長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游乾桂╱心理治療師
.楊聰財╱身心診所所長、臨床教授
.戴晨志╱暢銷書作家
(按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吳娟瑜
.美國印地安拿坡里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毒親教養》、《情緒化也沒關係》、《想法一改變,壓力就不見》、《藍天會在牆外等著你,愛或不愛,你最後都是一個人》、《酷老樂活》、《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Email:lernbook@ms45.hinet.net
Facebook粉絲團:吳娟瑜老師
.美國印地安拿坡里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毒親教養》、《情緒化也沒關係》、《想法一改變,壓力就不見》、《藍天會在牆外等著你,愛或不愛,你最後都是一個人》、《酷老樂活》、《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Email:lernbook@ms45.hinet.net
Facebook粉絲團:吳娟瑜老師
序
作者序
「吳老師,同學有人笑我。」,一位小學六年級男孩勇敢地舉起手,並走到講台來。
「他們笑你什麼呀?」,我好奇地問他。
這天我受邀到學校為五、六年級學童演講「預防學生自我傷害和尊重性別認知」,這個主題和校園霸凌相關。
眼前的男孩一臉憨厚,個頭和我差不多,當我演講告一段落,向這群「前」青春期學童進行Q&A,角落邊一隻手舉起來,就是這位12歲的男孩。
原來有同學起哄時,開玩笑地學他講話噘嘴模樣,又說些看似無傷大雅卻又傷了他自尊心的話。我除了教他活出理直氣壯,也教他適度回應的說詞,不讓那些欺侮他的同學得寸進尺。
男孩似懂非懂地,在禮堂同學們鼓勵的掌聲下回座,我以大人角度,在那五分鐘的陪伴下,是否足以支撐他一生勇往直前?是否讓他可以披荊斬棘,不畏旁人的恥笑?
孩子脆弱的內心
每個孩子從小到大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從父母是否疼愛?手足是否和諧?到同學是否和善?再到進社會,是否擁有安全的立足點?這些都是疑問。
少子化社會之後,爸媽對孩子的關注自然增加,因為生得少,每個都是寶貝,但也因為接觸頻繁,徒增相處時的摩擦。
每回我到各地學校針對學童自傷防治演講時,小朋友會拿到一張小紙條,不記名方式,寫下生活中常見的六項困擾號碼:
1.課業繁重
2.爸媽偏心
3.手足吵架
4.同學欺侮
5.情緒低落而失眠
6.有自傷念頭
輔導室老師協助我隨機抽取字條,看看那個號碼出現最多;當我從摸彩箱抽出,只要唸到「6」時,學童群裡一片嘩然。
雖然並非每張都是「6」,但是10張裡頭至少有三張寫到這個數字,這代表在座學童多少有人腦海裡出現過「我活不下去」、「我壓力很大」、「沒有人了解我」、「誰來救我?」之類的想法。
學校輔導室師長身負重任,正在心裡輔助上儘量提供支援;至於家中的爸媽,是否知道孩子的內心深處藏著說不出口的秘密?
親子共同成長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自傷已成為6~12歲學齡兒童第六大死因,6年來(2017~2022年)國小生自傷通報數飆升超過10倍」。
這種觸目驚心的數字令家長擔憂。大人的想法是--不是已經給足了關愛,提供了溫飽,還時不時出遊,為什麼還搞這些情緒勒索?
人心細密,尤其孩子不擅表達,也還沒學會情緒覺察、壓力調適,於是一個爭吵、一個不滿、或一個誤會,衝動下的憾事瞬間發生了。
猶記得一位媽媽描述警察通知「女兒出事了」,她是「整個世界突然崩塌,全身發軟。」,許多的「為什麼」也救不了女兒活回來的機會。
這是為什麼注意孩子從小到大的身心訊號是如此重要,從尖叫到離家出走,從沈默不語到張牙舞爪,真正的求救訊號往往被遮蓋了,爸媽需要從兩大原則,樂意重新更上一層樓的學習。
第一:親子共同成長原則
時代進步,腦科學更臻成熟,夫妻樂意進修這方面新資訊,從身心多角度和兒女共同成長。
第二:關心卻不擔心原則
廣納成長資訊,並改善溝通時的緊迫逼人,才能讓孩子的求救訊號及時被關注,也才能在最快時間內找到拯救方案。
現代的親子關係,不再是站在前頭拉扯,也不是站在後端不斷推進,就是站在左右邊,自然地在互動中看出孩子有求救訊號的蛛絲馬跡啊!
理解帶來和解
「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本書,是近幾年我巡迴演講,現場聆聽許多家長心聲時,同時注意到他們家中子女面臨的無助和呼喚。
「幼兒的求救訊號」、「兒童的求救訊號」、「青少年的求救訊號」,總計36篇。從腦科學的理解、心理學的詮釋,到社會學的關照,就是渴盼拉近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身心距離。
這些細分的篇章、日常的案例,再到真心誠意的剖析,就是希望家長們可以看到改進的方向,可以促成調整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是人才,隨著時代腳步的快速節奏,世界局勢的變化多端,我們為人父母當然都希望栽培出一個健康快樂、自動自發、認真上進的人。而這條成長的道路上,難免走投無路、難以入眠。
所以,「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除了提出孩子們可能有的問題,同時提出具體的、實際可操作的「36個拯救方案」,從「鏡像神經元教養」、「安全感教養」,再到「平衡式成長」三大層面,爸媽們一看就懂,可以立刻改善,一學就會。
大家只要循著篇章,找到自家孩子類似的心理反應、生理想象,看懂不聽話、不認真、搞叛逆、鬧情緒、又不肯好好學習的潛在因素。同時,按照書中成功案例的具體步驟執行,柳暗花明又一村,絕對是指日可待的。
感謝,再感謝!
首先,感謝人間福報家庭版及若琦主編,讓我執筆「親子動動腦」專欄時,能夠心無旁鶩,力求專業完整。
其次,感謝「幸福導師班」全體學員,各位居住在不同城市、不同鄉鎮,例如:台北、高雄、台南、嘉義、溪湖、員林、豐原、龍井、東勢、永靖、鹿港、沙鹿、台中、新竹、桃園等地,還有昆明導師班、上海導師班、馬來西亞新山線上導師班,大家在互相陪伴、共同成長的路上,總是樂於提出教養上的疑難雜症,也勇於突破盲點,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正親子關係、夫妻關係、親族關係、職場關係等。
隨著我編製的「幸福導師班」成長教材,平均一個月上一次課,以一年時間逐次分享、討論、修正,這其間讓我見證到學員們的改進,所謂「成長可以改變命運」這句我的座右銘,真實地在學員們身上(不論是孩子的爸爸、或媽媽)產生良性效應了。
而本書《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就是結集了華人世界巡迴演講,和「幸福導師班」學員的提問。感謝大家信任我,讓我有機會親身聆聽真實心聲,也豐富了本書有各式各樣的案例。(本書案例名字均為代稱,以尊重個案的隱私權)。
最後仍要感謝華文精典出版社陳純純社長,她對我的信賴和支持,讓我感激不已。同時感謝陳莉苓總編輯和林奕慈責任編輯的協助和督促。
一本書的完成,彷如懷胎十個月後的生產,既興奮又期待,相信各位讀者捧在手心,一定能感受到我的真誠分享和相伴而行的溫暖,謝謝您啊!
2025年1月1日 寫於台北
吳娟瑜
「吳老師,同學有人笑我。」,一位小學六年級男孩勇敢地舉起手,並走到講台來。
「他們笑你什麼呀?」,我好奇地問他。
這天我受邀到學校為五、六年級學童演講「預防學生自我傷害和尊重性別認知」,這個主題和校園霸凌相關。
眼前的男孩一臉憨厚,個頭和我差不多,當我演講告一段落,向這群「前」青春期學童進行Q&A,角落邊一隻手舉起來,就是這位12歲的男孩。
原來有同學起哄時,開玩笑地學他講話噘嘴模樣,又說些看似無傷大雅卻又傷了他自尊心的話。我除了教他活出理直氣壯,也教他適度回應的說詞,不讓那些欺侮他的同學得寸進尺。
男孩似懂非懂地,在禮堂同學們鼓勵的掌聲下回座,我以大人角度,在那五分鐘的陪伴下,是否足以支撐他一生勇往直前?是否讓他可以披荊斬棘,不畏旁人的恥笑?
孩子脆弱的內心
每個孩子從小到大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從父母是否疼愛?手足是否和諧?到同學是否和善?再到進社會,是否擁有安全的立足點?這些都是疑問。
少子化社會之後,爸媽對孩子的關注自然增加,因為生得少,每個都是寶貝,但也因為接觸頻繁,徒增相處時的摩擦。
每回我到各地學校針對學童自傷防治演講時,小朋友會拿到一張小紙條,不記名方式,寫下生活中常見的六項困擾號碼:
1.課業繁重
2.爸媽偏心
3.手足吵架
4.同學欺侮
5.情緒低落而失眠
6.有自傷念頭
輔導室老師協助我隨機抽取字條,看看那個號碼出現最多;當我從摸彩箱抽出,只要唸到「6」時,學童群裡一片嘩然。
雖然並非每張都是「6」,但是10張裡頭至少有三張寫到這個數字,這代表在座學童多少有人腦海裡出現過「我活不下去」、「我壓力很大」、「沒有人了解我」、「誰來救我?」之類的想法。
學校輔導室師長身負重任,正在心裡輔助上儘量提供支援;至於家中的爸媽,是否知道孩子的內心深處藏著說不出口的秘密?
親子共同成長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自傷已成為6~12歲學齡兒童第六大死因,6年來(2017~2022年)國小生自傷通報數飆升超過10倍」。
這種觸目驚心的數字令家長擔憂。大人的想法是--不是已經給足了關愛,提供了溫飽,還時不時出遊,為什麼還搞這些情緒勒索?
人心細密,尤其孩子不擅表達,也還沒學會情緒覺察、壓力調適,於是一個爭吵、一個不滿、或一個誤會,衝動下的憾事瞬間發生了。
猶記得一位媽媽描述警察通知「女兒出事了」,她是「整個世界突然崩塌,全身發軟。」,許多的「為什麼」也救不了女兒活回來的機會。
這是為什麼注意孩子從小到大的身心訊號是如此重要,從尖叫到離家出走,從沈默不語到張牙舞爪,真正的求救訊號往往被遮蓋了,爸媽需要從兩大原則,樂意重新更上一層樓的學習。
第一:親子共同成長原則
時代進步,腦科學更臻成熟,夫妻樂意進修這方面新資訊,從身心多角度和兒女共同成長。
第二:關心卻不擔心原則
廣納成長資訊,並改善溝通時的緊迫逼人,才能讓孩子的求救訊號及時被關注,也才能在最快時間內找到拯救方案。
現代的親子關係,不再是站在前頭拉扯,也不是站在後端不斷推進,就是站在左右邊,自然地在互動中看出孩子有求救訊號的蛛絲馬跡啊!
理解帶來和解
「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本書,是近幾年我巡迴演講,現場聆聽許多家長心聲時,同時注意到他們家中子女面臨的無助和呼喚。
「幼兒的求救訊號」、「兒童的求救訊號」、「青少年的求救訊號」,總計36篇。從腦科學的理解、心理學的詮釋,到社會學的關照,就是渴盼拉近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身心距離。
這些細分的篇章、日常的案例,再到真心誠意的剖析,就是希望家長們可以看到改進的方向,可以促成調整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是人才,隨著時代腳步的快速節奏,世界局勢的變化多端,我們為人父母當然都希望栽培出一個健康快樂、自動自發、認真上進的人。而這條成長的道路上,難免走投無路、難以入眠。
所以,「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除了提出孩子們可能有的問題,同時提出具體的、實際可操作的「36個拯救方案」,從「鏡像神經元教養」、「安全感教養」,再到「平衡式成長」三大層面,爸媽們一看就懂,可以立刻改善,一學就會。
大家只要循著篇章,找到自家孩子類似的心理反應、生理想象,看懂不聽話、不認真、搞叛逆、鬧情緒、又不肯好好學習的潛在因素。同時,按照書中成功案例的具體步驟執行,柳暗花明又一村,絕對是指日可待的。
感謝,再感謝!
首先,感謝人間福報家庭版及若琦主編,讓我執筆「親子動動腦」專欄時,能夠心無旁鶩,力求專業完整。
其次,感謝「幸福導師班」全體學員,各位居住在不同城市、不同鄉鎮,例如:台北、高雄、台南、嘉義、溪湖、員林、豐原、龍井、東勢、永靖、鹿港、沙鹿、台中、新竹、桃園等地,還有昆明導師班、上海導師班、馬來西亞新山線上導師班,大家在互相陪伴、共同成長的路上,總是樂於提出教養上的疑難雜症,也勇於突破盲點,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正親子關係、夫妻關係、親族關係、職場關係等。
隨著我編製的「幸福導師班」成長教材,平均一個月上一次課,以一年時間逐次分享、討論、修正,這其間讓我見證到學員們的改進,所謂「成長可以改變命運」這句我的座右銘,真實地在學員們身上(不論是孩子的爸爸、或媽媽)產生良性效應了。
而本書《孩子有36個求救訊號》,就是結集了華人世界巡迴演講,和「幸福導師班」學員的提問。感謝大家信任我,讓我有機會親身聆聽真實心聲,也豐富了本書有各式各樣的案例。(本書案例名字均為代稱,以尊重個案的隱私權)。
最後仍要感謝華文精典出版社陳純純社長,她對我的信賴和支持,讓我感激不已。同時感謝陳莉苓總編輯和林奕慈責任編輯的協助和督促。
一本書的完成,彷如懷胎十個月後的生產,既興奮又期待,相信各位讀者捧在手心,一定能感受到我的真誠分享和相伴而行的溫暖,謝謝您啊!
2025年1月1日 寫於台北
吳娟瑜
目次
第一章 幼兒的求救訊號
求救訊號1嚇哭
求救訊號2大叫
求救訊號3假哭
求救訊號4犯錯
求救訊號5攻擊
求救訊號6放棄
第二章 兒童的求救訊號
求救訊號7情緒困擾
求救訊號8移情窘迫
求救訊號9情緒創傷
求救訊號10選擇緘默
求救訊號11爬不起床
求救訊號12自尊貶損
求救訊號13渴望讚美
求救訊號14臉皮太薄
求救訊號15無法遺忘
求救訊號16欲言又止
求救訊號17被迫早熟
求救訊號18故意自貶
求救訊號19悲傷難熬
求救訊號20苦於咀咒
第三章 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求救訊號21胡搞瞎搞
求救訊號22情緒衝動
求救訊號23多愁憂鬱
求救訊號24遊戲上癮
求救訊號25失眠痛苦
求救訊號26不想出生
求救訊號27金錢勒索
求救訊號28活不下去
求救訊號29討厭爸爸
求救訊號30同性相愛
求救訊號31愛上網友
求救訊號32缺乏認同
求救訊號33出現拔毛
求救訊號34拒絕上學
求救訊號35急著長大
求救訊號36容貌焦慮
第四章 鏡像神經元教養
拯救方案1療癒傷創
(附錄:童年經驗量表10題)
拯救方案2消滅病毒
拯救方案3同頻共振
拯救方案4心態設定
拯救方案5自我修復
拯救方案6美妙聲波
拯救方案7成長思維
拯救方案8第3選擇
拯救方案9刻意練習
拯救方案10劃清界線
第五章 安全感教養
拯救方案11安全感夠
拯救方案12適性發展
拯救方案13尋求支援
拯救方案14正確給愛
拯救方案15重建關係
拯救方案16敢說真話
拯救方案17尊重秘密
拯救方案18封口有術
拯救方案19對抗霸凌
拯救方案20引導尊重
拯救方案21身體內在有感受
拯救方案22消除日落的不安
拯救方案23記憶增強有妙方
拯救方案24進諮商室聊開來
拯救方案25用愛成癮要小心
拯救方案26「窮養」「富養」採平衡
拯救方案27穩定的共振關係
拯救方案28全方位自立自強
拯救方案29正面暗示的觀想
拯救方案30內心滿足的快樂
拯救方案31延遲享受的喜樂
拯救方案32快樂有四大來源
拯救方案33微量元素有魔法
拯救方案34戶外消遣多樂趣
拯救方案35寬闊人格5條件
拯救方案36好爸爸回頭是岸
求救訊號1嚇哭
求救訊號2大叫
求救訊號3假哭
求救訊號4犯錯
求救訊號5攻擊
求救訊號6放棄
第二章 兒童的求救訊號
求救訊號7情緒困擾
求救訊號8移情窘迫
求救訊號9情緒創傷
求救訊號10選擇緘默
求救訊號11爬不起床
求救訊號12自尊貶損
求救訊號13渴望讚美
求救訊號14臉皮太薄
求救訊號15無法遺忘
求救訊號16欲言又止
求救訊號17被迫早熟
求救訊號18故意自貶
求救訊號19悲傷難熬
求救訊號20苦於咀咒
第三章 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求救訊號21胡搞瞎搞
求救訊號22情緒衝動
求救訊號23多愁憂鬱
求救訊號24遊戲上癮
求救訊號25失眠痛苦
求救訊號26不想出生
求救訊號27金錢勒索
求救訊號28活不下去
求救訊號29討厭爸爸
求救訊號30同性相愛
求救訊號31愛上網友
求救訊號32缺乏認同
求救訊號33出現拔毛
求救訊號34拒絕上學
求救訊號35急著長大
求救訊號36容貌焦慮
第四章 鏡像神經元教養
拯救方案1療癒傷創
(附錄:童年經驗量表10題)
拯救方案2消滅病毒
拯救方案3同頻共振
拯救方案4心態設定
拯救方案5自我修復
拯救方案6美妙聲波
拯救方案7成長思維
拯救方案8第3選擇
拯救方案9刻意練習
拯救方案10劃清界線
第五章 安全感教養
拯救方案11安全感夠
拯救方案12適性發展
拯救方案13尋求支援
拯救方案14正確給愛
拯救方案15重建關係
拯救方案16敢說真話
拯救方案17尊重秘密
拯救方案18封口有術
拯救方案19對抗霸凌
拯救方案20引導尊重
拯救方案21身體內在有感受
拯救方案22消除日落的不安
拯救方案23記憶增強有妙方
拯救方案24進諮商室聊開來
拯救方案25用愛成癮要小心
拯救方案26「窮養」「富養」採平衡
拯救方案27穩定的共振關係
拯救方案28全方位自立自強
拯救方案29正面暗示的觀想
拯救方案30內心滿足的快樂
拯救方案31延遲享受的喜樂
拯救方案32快樂有四大來源
拯救方案33微量元素有魔法
拯救方案34戶外消遣多樂趣
拯救方案35寬闊人格5條件
拯救方案36好爸爸回頭是岸
書摘/試閱
拯救方案16敢說真話
孩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從小怕被罵、怕被排擠,因而心底裡壓抑許多「敢怒不敢言」的真心話。
「信任」讓孩子敢於說真話、免除長期心理的折磨。爸媽不妨做到五項自我覺察,讓孩子能夠豁然開朗。
孩子從小和大人相處的經驗哩,多少會學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才能明哲保身,不致於被貼上「愛說謊」的標籤。
心痛的爸媽
有些爸媽直到孩子出社會才知道他們深藏著天大的秘密。長大了,人間世事更清楚,若更懂得說出來或許有自我療癒的機會。
恩俊是在哥哥到美國留學後,勇於告訴爸媽─六年前,家中失竊的三千元不是他拿的,是哥哥拿走的。當年爸媽創業忙碌,自顧不暇,口頭警告恩俊不准再犯,卻沒深究,哥哥如願以償買到新款遊戲卡,也仗勢人高馬大,長期威脅恩俊,讓他蒙受不白之冤。
哥哥出國後,恩俊在大學輔導中心接受心理諮商後,決定將來龍去脈告訴爸媽,也了結心頭一樁心事。
有的爸媽還面對意想不到的往事,只怪自己當時被矇騙了。例如,女兒在校成績優異,被老師讚賞之餘,額外安排補課,一心一意栽培子女的爸媽不疑有他,不料引狼入室。
女兒正在青春懞懂之際,以為受寵是「兩人之間的秘密」,直到長大成人,回頭一想,原來是被誘拐,這時心中的矛盾、痛苦可想而知。
不能說─這是孩子決定不說,保留隱私。
不敢說─這是孩子想說,卻擔心無法承擔後果而閉嘴。這一拖就是好幾年,等到事過境遷,人證、物證可能都已火滅煙消了。
讓孩子敢說
「信任」是親子良好相處的法寶。當孩子知道說真話─不會被阻止、不會被懷疑、不會被處罰,他自然會在適當時刻說出口。
而孩子如何判斷大人是否可信任?這是朝夕相處氛圍中所累積的直覺判斷。
如下五個「信任」自我察覺可以修正親子關係,讓孩子「敢說真話」,及早做對危機處理。
一、不用權威方式命令孩子做事。
二、不用懷疑口吻對孩子問東問西。
三、不用猶豫不決的模樣面對孩子請教。
四、不用任意中斷的方式讓孩子講不下去。
五、不用直接闖入的方式進到孩子的房間。
孩子只要在正面語句、正面思維的互動中,大腦發展得到良好塑造,自然情緒穩定,明白爸媽一定會助他一臂之力。
拯救方案17尊重秘密
每個人平均有十三個秘密,那些藏著說不出口的秘密是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前途。孩子若有心事,爸媽需尊重,絕不要逼問,當孩子發現說出來時更自在、更放鬆,自然傾吐而出了。
孩子從幾歲開始守住了秘密?又,說不出口的秘密會造成生活壓力嗎?
換個角度想,大人是否也保留了秘密,讓孩子隱約感受得到卻不得其門而入?
秘密有三種類型:
一、可以公開的秘密
年幼時,心理素質較弱,害怕自家貧窮被瞧不起,或因為單親而絕口不提,等到長大成人,事過境遷,談笑風生之際,童年的秘密反而變成真心分享的悄悄話。
二、不得已公開的秘密
對孩子而言,拿了爸媽的錢;滯留網咖沒上學;或偷偷談戀愛了……這種不敢聲張的秘密,卻在爸媽發現有異,厲聲逼問下說出口了。
三、絕對不能公開的秘密
家族的醜聞或是自己不堪的過往,如今,是社會顯達人士,當然不希望被曝光;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深藏多年的暗戀,或年少無知闖了禍卻沒被發現,等等。
翡麗媽媽最近懊惱女兒的表現,女兒把心中秘密全部向導師吐露,卻對媽媽一言不發;翡麗媽媽向導師請教時,掛著一幅眼鏡的女教師頗講義氣的模樣,她說:「我答應學生的事一定要信守諾言,她說不可以講,所以我真的不能講。媽媽,妳要不要對她的要求再寬鬆一點?」
離開校門時,翡麗媽媽說自己是帶著受傷的心靈,每一步走起來都很沉重。她生自己的氣─女兒可以對外人分享秘密,對自己的媽媽卻三緘其口,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
封鎖秘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幸福導師班」裡,我鼓勵翡麗媽媽調整教養心態,減少「我對你錯」的咄咄逼人,讓女兒在「求訴有門」的情況下,才能勇於請教,敢於吐露。
爸爸說出了秘密
麥可.史萊平恩(Michael Slepian)副教授,是秘密心理學家的研究先驅,在著作《守密》書中,他提及─每個人平均有十三個秘密,那些藏著不說的秘密是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未來。
最戲劇性的事是─當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在參與哥倫比亞大學求職面試,還發表演說的那個深夜,疲累不堪之際,突然接到一通電話,說出了讓他瞠目結舌的秘密。
那通電話是爸爸打來的,爸爸說:「我當年無法生育,但我們卻很想要有孩子,所以透過匿名捐贈的精子和人工受孕的過程,生下了你。你的弟弟也是這樣來到這個家庭的。」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形容當下自己「我覺得頭暈,有股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在全無預警下,這個秘密從「絕對不能公開」到「可以公開」的過程,歷經二十多年了。
後來,從媽媽口中,他得到進一步的真相,原來媽媽承受長年的內心煎熬,主要是祖母不希望揭露,老人家擔心他們兄弟無法接受事實而拒絕融入家庭。
結果,兒子長大成人身心成熟時,爸爸說出了家中秘密,反而更增進彼此的理解和親密。有趣的是,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好奇自己的生父是誰?他寄出了基因檢測樣本,兩年後終於有了回音。
基因檢測公司通知他,除了弟弟,他還有兩位弟弟,也是來自同一名捐精者的孩子,一位叫艾利西,一位叫羅斯。接下來的日子,四個同父異母的手足建立了連繫關係,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說:「有些秘密分享後不但不會造成隔閡,反而能讓人更親密。」
尊重秘密的存在
一個家庭裡,每個人多少有些自己的秘密心事,夫妻、手足關係再好,都需尊重另一方保守個人秘密的需要。尤其親子之間,爸媽絕不能逼問孩子說出深藏的心事,只有在互動中有了表達的安全感,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打開心扉了。
孩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從小怕被罵、怕被排擠,因而心底裡壓抑許多「敢怒不敢言」的真心話。
「信任」讓孩子敢於說真話、免除長期心理的折磨。爸媽不妨做到五項自我覺察,讓孩子能夠豁然開朗。
孩子從小和大人相處的經驗哩,多少會學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才能明哲保身,不致於被貼上「愛說謊」的標籤。
心痛的爸媽
有些爸媽直到孩子出社會才知道他們深藏著天大的秘密。長大了,人間世事更清楚,若更懂得說出來或許有自我療癒的機會。
恩俊是在哥哥到美國留學後,勇於告訴爸媽─六年前,家中失竊的三千元不是他拿的,是哥哥拿走的。當年爸媽創業忙碌,自顧不暇,口頭警告恩俊不准再犯,卻沒深究,哥哥如願以償買到新款遊戲卡,也仗勢人高馬大,長期威脅恩俊,讓他蒙受不白之冤。
哥哥出國後,恩俊在大學輔導中心接受心理諮商後,決定將來龍去脈告訴爸媽,也了結心頭一樁心事。
有的爸媽還面對意想不到的往事,只怪自己當時被矇騙了。例如,女兒在校成績優異,被老師讚賞之餘,額外安排補課,一心一意栽培子女的爸媽不疑有他,不料引狼入室。
女兒正在青春懞懂之際,以為受寵是「兩人之間的秘密」,直到長大成人,回頭一想,原來是被誘拐,這時心中的矛盾、痛苦可想而知。
不能說─這是孩子決定不說,保留隱私。
不敢說─這是孩子想說,卻擔心無法承擔後果而閉嘴。這一拖就是好幾年,等到事過境遷,人證、物證可能都已火滅煙消了。
讓孩子敢說
「信任」是親子良好相處的法寶。當孩子知道說真話─不會被阻止、不會被懷疑、不會被處罰,他自然會在適當時刻說出口。
而孩子如何判斷大人是否可信任?這是朝夕相處氛圍中所累積的直覺判斷。
如下五個「信任」自我察覺可以修正親子關係,讓孩子「敢說真話」,及早做對危機處理。
一、不用權威方式命令孩子做事。
二、不用懷疑口吻對孩子問東問西。
三、不用猶豫不決的模樣面對孩子請教。
四、不用任意中斷的方式讓孩子講不下去。
五、不用直接闖入的方式進到孩子的房間。
孩子只要在正面語句、正面思維的互動中,大腦發展得到良好塑造,自然情緒穩定,明白爸媽一定會助他一臂之力。
拯救方案17尊重秘密
每個人平均有十三個秘密,那些藏著說不出口的秘密是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前途。孩子若有心事,爸媽需尊重,絕不要逼問,當孩子發現說出來時更自在、更放鬆,自然傾吐而出了。
孩子從幾歲開始守住了秘密?又,說不出口的秘密會造成生活壓力嗎?
換個角度想,大人是否也保留了秘密,讓孩子隱約感受得到卻不得其門而入?
秘密有三種類型:
一、可以公開的秘密
年幼時,心理素質較弱,害怕自家貧窮被瞧不起,或因為單親而絕口不提,等到長大成人,事過境遷,談笑風生之際,童年的秘密反而變成真心分享的悄悄話。
二、不得已公開的秘密
對孩子而言,拿了爸媽的錢;滯留網咖沒上學;或偷偷談戀愛了……這種不敢聲張的秘密,卻在爸媽發現有異,厲聲逼問下說出口了。
三、絕對不能公開的秘密
家族的醜聞或是自己不堪的過往,如今,是社會顯達人士,當然不希望被曝光;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深藏多年的暗戀,或年少無知闖了禍卻沒被發現,等等。
翡麗媽媽最近懊惱女兒的表現,女兒把心中秘密全部向導師吐露,卻對媽媽一言不發;翡麗媽媽向導師請教時,掛著一幅眼鏡的女教師頗講義氣的模樣,她說:「我答應學生的事一定要信守諾言,她說不可以講,所以我真的不能講。媽媽,妳要不要對她的要求再寬鬆一點?」
離開校門時,翡麗媽媽說自己是帶著受傷的心靈,每一步走起來都很沉重。她生自己的氣─女兒可以對外人分享秘密,對自己的媽媽卻三緘其口,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
封鎖秘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幸福導師班」裡,我鼓勵翡麗媽媽調整教養心態,減少「我對你錯」的咄咄逼人,讓女兒在「求訴有門」的情況下,才能勇於請教,敢於吐露。
爸爸說出了秘密
麥可.史萊平恩(Michael Slepian)副教授,是秘密心理學家的研究先驅,在著作《守密》書中,他提及─每個人平均有十三個秘密,那些藏著不說的秘密是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未來。
最戲劇性的事是─當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在參與哥倫比亞大學求職面試,還發表演說的那個深夜,疲累不堪之際,突然接到一通電話,說出了讓他瞠目結舌的秘密。
那通電話是爸爸打來的,爸爸說:「我當年無法生育,但我們卻很想要有孩子,所以透過匿名捐贈的精子和人工受孕的過程,生下了你。你的弟弟也是這樣來到這個家庭的。」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形容當下自己「我覺得頭暈,有股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在全無預警下,這個秘密從「絕對不能公開」到「可以公開」的過程,歷經二十多年了。
後來,從媽媽口中,他得到進一步的真相,原來媽媽承受長年的內心煎熬,主要是祖母不希望揭露,老人家擔心他們兄弟無法接受事實而拒絕融入家庭。
結果,兒子長大成人身心成熟時,爸爸說出了家中秘密,反而更增進彼此的理解和親密。有趣的是,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好奇自己的生父是誰?他寄出了基因檢測樣本,兩年後終於有了回音。
基因檢測公司通知他,除了弟弟,他還有兩位弟弟,也是來自同一名捐精者的孩子,一位叫艾利西,一位叫羅斯。接下來的日子,四個同父異母的手足建立了連繫關係,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說:「有些秘密分享後不但不會造成隔閡,反而能讓人更親密。」
尊重秘密的存在
一個家庭裡,每個人多少有些自己的秘密心事,夫妻、手足關係再好,都需尊重另一方保守個人秘密的需要。尤其親子之間,爸媽絕不能逼問孩子說出深藏的心事,只有在互動中有了表達的安全感,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打開心扉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