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將士熱血未冷,鐵血征途再啟
◎匈奴鐵蹄未止,邊疆烽火再升
◎從明章之治的太平歲月,到羌亂不止的亂世前奏
一場關乎千秋功過的王朝對局
帶你走進東漢的每一寸波瀾與輝煌!
【從光武中興到明章之治】
本書以東漢的重建和中興作為起點,回顧了光武帝劉秀重振漢室的過程。他經過艱苦的統一戰爭,穩固了帝國基礎,開啟了被後世稱為「光武中興」的盛世。接下來,明帝劉莊繼承父業,推動儒學發展、約束外戚,進一步穩固皇權;章帝劉炟則延續這個基調,實現了東漢的黃金時代「明章之治」。
【權力與制度的較量】
雖然「明章之治」展現了盛世的風貌,但是東漢政權內部卻隱藏著許多深層次的矛盾。本書剖析了外戚與宦官的角力、豪族的崛起、以及帝王為維護中央集權而採取的各種手段。明章二帝都各自有所相對應的政策,然而,政治博弈並未因此停止,反而隨著外戚與皇權間的矛盾加劇,為後世埋下隱患。
【邊疆的熱血與榮光】
東漢時期的邊疆戰事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從竇固率軍遠征天山,到班超投筆從戎,重建西域秩序,這些令人熱血沸騰的軍事行動展現了大漢不懼艱險、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本書生動描寫了伏波將軍馬援平定越南、十三將士死守疏勒城、竇憲擊滅匈奴後勒銘燕然山等經典戰役,再現東漢軍事的恢弘場面。
【東漢的盛衰之源】
隨著「明章之治」的結束,東漢開始進入轉折期。羌亂再起、邊疆失控、土地兼併和政治內鬥等問題逐漸拖垮了這個盛世王朝。底層百姓的困苦更讓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帝國的內患與外憂已無法從根本解決。本書以羌亂與宦官外戚之爭作為終章,從中追溯這場盛世衰退的歷史根源,為讀者展現東漢帝國由盛而衰的必然命運。
本書特色:本書結合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展現了東漢從「光武中興」到「明章之治」的歷史進程,以劉秀、劉莊、劉炟等君主的治國智慧為主線,剖析豪族勢力、外戚干政、土地問題等漢朝帝國痼疾,並將焦點投向邊疆戰事以及西域經營。全書以嚴謹史實為基礎,輔以生動敘述與細膩分析,是一部既富知識性又引人入勝的歷史佳作。
◎匈奴鐵蹄未止,邊疆烽火再升
◎從明章之治的太平歲月,到羌亂不止的亂世前奏
一場關乎千秋功過的王朝對局
帶你走進東漢的每一寸波瀾與輝煌!
【從光武中興到明章之治】
本書以東漢的重建和中興作為起點,回顧了光武帝劉秀重振漢室的過程。他經過艱苦的統一戰爭,穩固了帝國基礎,開啟了被後世稱為「光武中興」的盛世。接下來,明帝劉莊繼承父業,推動儒學發展、約束外戚,進一步穩固皇權;章帝劉炟則延續這個基調,實現了東漢的黃金時代「明章之治」。
【權力與制度的較量】
雖然「明章之治」展現了盛世的風貌,但是東漢政權內部卻隱藏著許多深層次的矛盾。本書剖析了外戚與宦官的角力、豪族的崛起、以及帝王為維護中央集權而採取的各種手段。明章二帝都各自有所相對應的政策,然而,政治博弈並未因此停止,反而隨著外戚與皇權間的矛盾加劇,為後世埋下隱患。
【邊疆的熱血與榮光】
東漢時期的邊疆戰事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從竇固率軍遠征天山,到班超投筆從戎,重建西域秩序,這些令人熱血沸騰的軍事行動展現了大漢不懼艱險、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本書生動描寫了伏波將軍馬援平定越南、十三將士死守疏勒城、竇憲擊滅匈奴後勒銘燕然山等經典戰役,再現東漢軍事的恢弘場面。
【東漢的盛衰之源】
隨著「明章之治」的結束,東漢開始進入轉折期。羌亂再起、邊疆失控、土地兼併和政治內鬥等問題逐漸拖垮了這個盛世王朝。底層百姓的困苦更讓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帝國的內患與外憂已無法從根本解決。本書以羌亂與宦官外戚之爭作為終章,從中追溯這場盛世衰退的歷史根源,為讀者展現東漢帝國由盛而衰的必然命運。
本書特色:本書結合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展現了東漢從「光武中興」到「明章之治」的歷史進程,以劉秀、劉莊、劉炟等君主的治國智慧為主線,剖析豪族勢力、外戚干政、土地問題等漢朝帝國痼疾,並將焦點投向邊疆戰事以及西域經營。全書以嚴謹史實為基礎,輔以生動敘述與細膩分析,是一部既富知識性又引人入勝的歷史佳作。
作者簡介
朱耀輝,自媒體人、文史作家。自幼喜好文史,博覽群書,學富思博。大學期間開始文學創作,欲以文學之法,書寫千年歷史,並載筆者思道。已出版《李斯傳:從一介布衣到帝國宰相》、《人心至上:劉邦》等多部歷史作品。
序
序言
這一卷中,我們來到了後劉秀時代。
建武元年,劉秀在河北地方勢力的支持下,登基稱帝,採用先關東後隴蜀的策略,用十二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原大地,重建了漢王朝。
帝國初建,百廢待興,劉秀頒布了一系列法令輕徭薄賦、釋放奴婢、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在他的手上,漢帝國在經歷了數十年的衰微後,再次迎來了中興,史稱「光武中興」。
劉秀駕崩後,四子劉莊繼承大統,史稱漢明帝。
劉莊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老爸劉秀已經開創了盛世基業,他要做的就是守好江山,在這盛世之上不斷添磚加瓦。
他在位期間,大力提倡儒學,注重刑法。為了防止外戚權臣坐大,劉莊禁止嬪妃的家人封侯參政,並且讓自己的宗親和功臣的各個利益集團在權力上得到平衡和相互牽制,從而強化皇權。
劉莊駕崩後,第五子劉炟繼位,是為漢章帝。他在位期間加大力度創辦學校,以儒術治國,並從西域引進佛教,以至風俗醇厚,天下太平,堪稱東漢的黃金時代。
軍事方面,「明章之治」時的表現也不比漢武帝時遜色,竇固、耿秉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占據伊吾。西域各國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復置西域都護府,遂「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復通焉」。然而不久焉耆、龜茲復叛,攻陷西域都護府,漢章帝即位後,不想因西域疲敝,漢朝轉而罷遣都護。
雖然「明章之治」只持續了三十年左右,卻為整個東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常說,衡量一個時期的好壞,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看看當時民眾的生活水準。明、章二帝在位時期,秉承劉秀遺規,對外戚勛臣嚴加防範;修治汴渠,消除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史載「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史稱「明章之治」。
表層的故事下,我更關注底層的歷史脈絡。
眾所周知,劉秀能建立東漢,靠的是各地豪族。劉秀雖然當了皇帝,但是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地還是那麼多,各階層的分配比例也差不多,只是因為統一戰爭導致人口銳減,人和土地的關係得以恢復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但是隨著四海承平,人口日益增長,這種各階層短暫的互相妥協的局面遲早會被打破。劉秀沒有走完的路,壓到了繼任者劉莊身上,摧抑豪強之下,劉莊和劉炟將帝國的結構慢慢細化,這才有了「明章之治」。
翻開本書,這裡有令後世稱讚的太平盛世,也有熱血激盪的西域冒險,讓我們踏上東漢之旅,感受大漢四百年雄壯輝煌的征服歷程,感受漢家男兒意氣風發的進取精神!
這一卷中,我們來到了後劉秀時代。
建武元年,劉秀在河北地方勢力的支持下,登基稱帝,採用先關東後隴蜀的策略,用十二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原大地,重建了漢王朝。
帝國初建,百廢待興,劉秀頒布了一系列法令輕徭薄賦、釋放奴婢、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在他的手上,漢帝國在經歷了數十年的衰微後,再次迎來了中興,史稱「光武中興」。
劉秀駕崩後,四子劉莊繼承大統,史稱漢明帝。
劉莊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老爸劉秀已經開創了盛世基業,他要做的就是守好江山,在這盛世之上不斷添磚加瓦。
他在位期間,大力提倡儒學,注重刑法。為了防止外戚權臣坐大,劉莊禁止嬪妃的家人封侯參政,並且讓自己的宗親和功臣的各個利益集團在權力上得到平衡和相互牽制,從而強化皇權。
劉莊駕崩後,第五子劉炟繼位,是為漢章帝。他在位期間加大力度創辦學校,以儒術治國,並從西域引進佛教,以至風俗醇厚,天下太平,堪稱東漢的黃金時代。
軍事方面,「明章之治」時的表現也不比漢武帝時遜色,竇固、耿秉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占據伊吾。西域各國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復置西域都護府,遂「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復通焉」。然而不久焉耆、龜茲復叛,攻陷西域都護府,漢章帝即位後,不想因西域疲敝,漢朝轉而罷遣都護。
雖然「明章之治」只持續了三十年左右,卻為整個東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常說,衡量一個時期的好壞,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看看當時民眾的生活水準。明、章二帝在位時期,秉承劉秀遺規,對外戚勛臣嚴加防範;修治汴渠,消除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史載「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史稱「明章之治」。
表層的故事下,我更關注底層的歷史脈絡。
眾所周知,劉秀能建立東漢,靠的是各地豪族。劉秀雖然當了皇帝,但是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地還是那麼多,各階層的分配比例也差不多,只是因為統一戰爭導致人口銳減,人和土地的關係得以恢復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但是隨著四海承平,人口日益增長,這種各階層短暫的互相妥協的局面遲早會被打破。劉秀沒有走完的路,壓到了繼任者劉莊身上,摧抑豪強之下,劉莊和劉炟將帝國的結構慢慢細化,這才有了「明章之治」。
翻開本書,這裡有令後世稱讚的太平盛世,也有熱血激盪的西域冒險,讓我們踏上東漢之旅,感受大漢四百年雄壯輝煌的征服歷程,感受漢家男兒意氣風發的進取精神!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四海歸一
來歙遭刺
決戰荊州
血洗成都
第二章 止戈為武
帝國痼疾:豪族
武退文進
發布度田令
加強吏治
賢臣風骨
第三章 邊地烽煙
伏波將軍馬援
何須馬革裹屍還
棄絕西域
第四章 光耀雲台
東宮易主
泰山封禪
好皇帝
士大夫的進化
第五章 帝王權謀
皇子不安分
楚王謀反
竇氏的恩怨
治理黃河
第六章 征程萬里
開戰匈奴
竇固戰天山
堅守疏勒城
十三將士歸玉門
第七章 再使西域
班超投筆從戎
壯志定西域
以夷制夷
萬里封侯歸
第八章 仁政德治
章帝登基
不徇私,拒封外戚
三班良史一部《漢書》
白虎觀會議
東漢辯才第一
第九章 擊滅匈奴
竇氏的崛起
趁他病,要他命
勒銘燕然山
最後決戰
漢匈戰爭的餘波
第十章 戚宦相爭
竇憲跋扈
奪權之路
劉肇命短
鄧綏崛起
第十一章 羌亂再起
恩及天下
羌亂拖垮漢朝
戰爭如泥潭
為何東漢羌亂不斷
鄧綏的千秋功過
第一章 四海歸一
來歙遭刺
決戰荊州
血洗成都
第二章 止戈為武
帝國痼疾:豪族
武退文進
發布度田令
加強吏治
賢臣風骨
第三章 邊地烽煙
伏波將軍馬援
何須馬革裹屍還
棄絕西域
第四章 光耀雲台
東宮易主
泰山封禪
好皇帝
士大夫的進化
第五章 帝王權謀
皇子不安分
楚王謀反
竇氏的恩怨
治理黃河
第六章 征程萬里
開戰匈奴
竇固戰天山
堅守疏勒城
十三將士歸玉門
第七章 再使西域
班超投筆從戎
壯志定西域
以夷制夷
萬里封侯歸
第八章 仁政德治
章帝登基
不徇私,拒封外戚
三班良史一部《漢書》
白虎觀會議
東漢辯才第一
第九章 擊滅匈奴
竇氏的崛起
趁他病,要他命
勒銘燕然山
最後決戰
漢匈戰爭的餘波
第十章 戚宦相爭
竇憲跋扈
奪權之路
劉肇命短
鄧綏崛起
第十一章 羌亂再起
恩及天下
羌亂拖垮漢朝
戰爭如泥潭
為何東漢羌亂不斷
鄧綏的千秋功過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四海歸一
來歙遭刺
西元25年8月,劉秀在河北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開啟了逐鹿天下的征程。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征伐之路:
西元27年,滅赤眉集團和永漢皇帝劉永。
西元29年,滅燕王彭寵和齊王張步。
西元30年,滅廬江皇帝李憲。
西元34年,滅隴右隗囂集團。
隨著隴右隗囂政權的徹底覆亡,放眼望去,在這場博弈中,劉秀只剩下了一個對手:公孫述。
說起來,這二人還是同一年登基稱帝的,劉秀於西元25年8月登基,公孫述則比他早兩個月,他趁中原紛亂之際,在蜀地割據,勢力逐漸發展壯大。
公孫述稱帝後,也曾積極向外擴張,參與群雄逐鹿。
西元26年,公孫述派兵攻占漢中,後又試圖以此為基地,北伐關中,結果被馮異擊敗。
西元30年,公孫述的部將田戎率蜀軍東出夔門,攻占臨沮、夷陵一線,繼而發兵攻打荊州諸郡,結果慘敗。
西元31年,公孫述部將荊邯提議蜀軍東出,沿江而下平定吳楚,再派軍北上平定三秦,如此可得天下,可惜公孫述並未採納。
隗囂死後,蜀地人心浮動,為了安定人心,公孫述想了一個辦法。成都城外有座秦朝時修建的糧倉,公孫述將其改名為白帝倉,派人散布小道消息,說白帝倉憑空冒出穀米,堆積如山。
老百姓聽說有這等稀奇事,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精神,紛紛跑到城外湊熱鬧。
公孫述大會群臣,故意問道:「白帝倉真的冒出穀米了嗎?」
群臣異口同聲回答:「沒有。」
公孫述道:「我就說傳言不可信嘛!現在都傳說隗囂已被消滅,既然白帝倉冒出穀米的事是假的,那隗囂被消滅當然也是假的!」
這邏輯真是神了!
問題在於,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沒過多久,隗囂的手下大將王元逃到成都投奔了公孫述。公孫述慌了,他做了兩手準備,命王元和環安據守河池,防守北邊的陸路進攻;又遣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汎率數萬人下江關,攻占夷陵、夷道,據守荊門、虎牙,防止漢軍從水路入蜀。
劉秀這邊積極排兵布陣,漢軍兵分兩路,一路以來歙為主帥,馮異、祭遵、耿弇、蓋延、馬成、劉尚等人為輔,從關中出發,取道天水,入漢中,進而攻蜀;一路以吳漢和岑彭為主帥,沿長江西進,從水路攻蜀。水路先出,吸引公孫述分兵來守,北路漢軍乘虛而入,襲取成都。
吳漢雖然官居大司馬,但是岑彭也不差,《後漢書》中說劉秀麾下名將如雲,而岑彭和馮異則是其中的佼佼者,馮異為征西大將軍,岑彭為征南大將軍,可見其能力並不在吳漢之下。
再說關中方面,想必很多人會有困惑,劉秀麾下人才濟濟,馮異、祭遵、耿弇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為何會獨獨挑選來歙為主帥?
這裡就要看一下來歙的履歷了。且不說他是劉秀的親表兄,單從戰功來講,來歙也不輸於上面的任何一個人。在攻滅隗囂一戰中,來歙以兩千壯士翻山越嶺,拿下略陽城,毀掉了隗囂的隴山防線,為贏得平隴之戰立下了首功。
以來歙為滅蜀之戰的主帥,眾人心服口服。
來歙挑起北路主帥的擔子後,積極整軍備戰,一方面繼續清剿隗囂餘黨,以馬援為隴西太守,安撫隴西、天水二郡;一方面在汧縣積穀六萬斛,進討金城羌族,又斬首數千人,獲牛羊萬餘頭、榖數十萬斛,解決了伐蜀的後顧之憂。
來歙遭刺
西元25年8月,劉秀在河北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開啟了逐鹿天下的征程。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征伐之路:
西元27年,滅赤眉集團和永漢皇帝劉永。
西元29年,滅燕王彭寵和齊王張步。
西元30年,滅廬江皇帝李憲。
西元34年,滅隴右隗囂集團。
隨著隴右隗囂政權的徹底覆亡,放眼望去,在這場博弈中,劉秀只剩下了一個對手:公孫述。
說起來,這二人還是同一年登基稱帝的,劉秀於西元25年8月登基,公孫述則比他早兩個月,他趁中原紛亂之際,在蜀地割據,勢力逐漸發展壯大。
公孫述稱帝後,也曾積極向外擴張,參與群雄逐鹿。
西元26年,公孫述派兵攻占漢中,後又試圖以此為基地,北伐關中,結果被馮異擊敗。
西元30年,公孫述的部將田戎率蜀軍東出夔門,攻占臨沮、夷陵一線,繼而發兵攻打荊州諸郡,結果慘敗。
西元31年,公孫述部將荊邯提議蜀軍東出,沿江而下平定吳楚,再派軍北上平定三秦,如此可得天下,可惜公孫述並未採納。
隗囂死後,蜀地人心浮動,為了安定人心,公孫述想了一個辦法。成都城外有座秦朝時修建的糧倉,公孫述將其改名為白帝倉,派人散布小道消息,說白帝倉憑空冒出穀米,堆積如山。
老百姓聽說有這等稀奇事,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精神,紛紛跑到城外湊熱鬧。
公孫述大會群臣,故意問道:「白帝倉真的冒出穀米了嗎?」
群臣異口同聲回答:「沒有。」
公孫述道:「我就說傳言不可信嘛!現在都傳說隗囂已被消滅,既然白帝倉冒出穀米的事是假的,那隗囂被消滅當然也是假的!」
這邏輯真是神了!
問題在於,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沒過多久,隗囂的手下大將王元逃到成都投奔了公孫述。公孫述慌了,他做了兩手準備,命王元和環安據守河池,防守北邊的陸路進攻;又遣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汎率數萬人下江關,攻占夷陵、夷道,據守荊門、虎牙,防止漢軍從水路入蜀。
劉秀這邊積極排兵布陣,漢軍兵分兩路,一路以來歙為主帥,馮異、祭遵、耿弇、蓋延、馬成、劉尚等人為輔,從關中出發,取道天水,入漢中,進而攻蜀;一路以吳漢和岑彭為主帥,沿長江西進,從水路攻蜀。水路先出,吸引公孫述分兵來守,北路漢軍乘虛而入,襲取成都。
吳漢雖然官居大司馬,但是岑彭也不差,《後漢書》中說劉秀麾下名將如雲,而岑彭和馮異則是其中的佼佼者,馮異為征西大將軍,岑彭為征南大將軍,可見其能力並不在吳漢之下。
再說關中方面,想必很多人會有困惑,劉秀麾下人才濟濟,馮異、祭遵、耿弇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為何會獨獨挑選來歙為主帥?
這裡就要看一下來歙的履歷了。且不說他是劉秀的親表兄,單從戰功來講,來歙也不輸於上面的任何一個人。在攻滅隗囂一戰中,來歙以兩千壯士翻山越嶺,拿下略陽城,毀掉了隗囂的隴山防線,為贏得平隴之戰立下了首功。
以來歙為滅蜀之戰的主帥,眾人心服口服。
來歙挑起北路主帥的擔子後,積極整軍備戰,一方面繼續清剿隗囂餘黨,以馬援為隴西太守,安撫隴西、天水二郡;一方面在汧縣積穀六萬斛,進討金城羌族,又斬首數千人,獲牛羊萬餘頭、榖數十萬斛,解決了伐蜀的後顧之憂。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