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古代知名健身狂人秦武王,竟然在洛陽舉鼎身亡?
►宋太祖的死亡謎團,黃袍加身卻慘死在親弟刀下?
►河南第一美食「燴麵」,最初是躲避空襲的產物?
►令人嘆服的草船借箭,計謀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
嵩嶽巍峨河洛千古,汴水悠悠殿閣莊嚴
漫步河南的街巷,聆聽中原往昔的回音
▎歷史的心臟:河南如何影響中國進程
河南位於中國的核心地帶,自古以來便是各大王朝競相爭奪的焦點。這片土地承載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變革,也見證了漢唐宋明等朝代的治理與更迭。從最早的中原部落,到戰國時期的群雄逐鹿,再到秦漢一統天下,河南始終是權力更替的關鍵區域。歷史上的戰爭、聯盟、改革與政策,許多都在這裡發生,使河南成為理解中國歷史不可忽視的關鍵。
▎地理與城市的變遷:河南的發展軌跡
河南的地理格局與城市演變,展現了人類社會如何適應環境變化並加以利用。黃河貫穿其中,既是水資源的來源,也是歷史上多次改道的焦點。河南的行政區劃歷經多次調整,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開封的歷史變遷、鄭州的發展演進,以及洛陽作為古都的角色,都展現了這片土地在不同時代的重要性。從歷史上的交通要道到現代城市的建設,每一步都與河南的地理條件密切相關。
▎文化與藝術的傳承:河南的非凡成就
河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大量歷史遺跡和藝術珍寶。從佛教在白馬寺的傳入,到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這裡的文化影響力遠播各地。此外,書法、繪畫、陶瓷等傳統藝術,在河南的歷史進程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清明上河圖〉的保存與傳承、司母戊大方鼎的發現、鈞窯瓷器的工藝,都展現了河南在文化與藝術領域的豐富資源與精湛技藝。
▎人物與社會影響:河南人的故事
這片土地孕育了許多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人物。老子在思想上的貢獻影響後世,張仲景的醫學成就被廣泛應用,張衡的科學發明改變了觀測天象的方式。歷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曾在河南留下足跡。他們的故事不只是個人經歷,更是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的縮影,塑造了河南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飲食與日常生活:河南的風味特色
河南的飲食文化與當地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燒雞、小籠包、燴麵等特色食品,展現了地方飲食的獨特風格。這些食物不僅代表了河南的烹飪技藝,也與不同時期的生活習慣緊密連繫。從宮廷宴席到百姓家常菜,每一道料理都很好地融合了歷史與地方特色,構成了中國飲食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特色〕
本書全面呈現河南歷史、文化、地理與人文風貌,以中原大地為核心,彙整從上古至近代的重要歷史事件,揭開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發源地的輝煌與變遷。從帝王將相的傳奇故事,到民間習俗的深厚底蘊;從壯麗山川的神話遺跡,到傳世文物的文化價值,層層展現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讓讀者在時光流轉中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太祖的死亡謎團,黃袍加身卻慘死在親弟刀下?
►河南第一美食「燴麵」,最初是躲避空襲的產物?
►令人嘆服的草船借箭,計謀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
嵩嶽巍峨河洛千古,汴水悠悠殿閣莊嚴
漫步河南的街巷,聆聽中原往昔的回音
▎歷史的心臟:河南如何影響中國進程
河南位於中國的核心地帶,自古以來便是各大王朝競相爭奪的焦點。這片土地承載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變革,也見證了漢唐宋明等朝代的治理與更迭。從最早的中原部落,到戰國時期的群雄逐鹿,再到秦漢一統天下,河南始終是權力更替的關鍵區域。歷史上的戰爭、聯盟、改革與政策,許多都在這裡發生,使河南成為理解中國歷史不可忽視的關鍵。
▎地理與城市的變遷:河南的發展軌跡
河南的地理格局與城市演變,展現了人類社會如何適應環境變化並加以利用。黃河貫穿其中,既是水資源的來源,也是歷史上多次改道的焦點。河南的行政區劃歷經多次調整,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開封的歷史變遷、鄭州的發展演進,以及洛陽作為古都的角色,都展現了這片土地在不同時代的重要性。從歷史上的交通要道到現代城市的建設,每一步都與河南的地理條件密切相關。
▎文化與藝術的傳承:河南的非凡成就
河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大量歷史遺跡和藝術珍寶。從佛教在白馬寺的傳入,到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這裡的文化影響力遠播各地。此外,書法、繪畫、陶瓷等傳統藝術,在河南的歷史進程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清明上河圖〉的保存與傳承、司母戊大方鼎的發現、鈞窯瓷器的工藝,都展現了河南在文化與藝術領域的豐富資源與精湛技藝。
▎人物與社會影響:河南人的故事
這片土地孕育了許多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人物。老子在思想上的貢獻影響後世,張仲景的醫學成就被廣泛應用,張衡的科學發明改變了觀測天象的方式。歷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曾在河南留下足跡。他們的故事不只是個人經歷,更是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的縮影,塑造了河南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飲食與日常生活:河南的風味特色
河南的飲食文化與當地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燒雞、小籠包、燴麵等特色食品,展現了地方飲食的獨特風格。這些食物不僅代表了河南的烹飪技藝,也與不同時期的生活習慣緊密連繫。從宮廷宴席到百姓家常菜,每一道料理都很好地融合了歷史與地方特色,構成了中國飲食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特色〕
本書全面呈現河南歷史、文化、地理與人文風貌,以中原大地為核心,彙整從上古至近代的重要歷史事件,揭開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發源地的輝煌與變遷。從帝王將相的傳奇故事,到民間習俗的深厚底蘊;從壯麗山川的神話遺跡,到傳世文物的文化價值,層層展現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讓讀者在時光流轉中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簡介
許韶立,專注於旅遊文化、教育普及與歷史趣聞的作家,致力於挖掘並生動呈現中國各地的文化底蘊與風俗傳統。其作品以深入淺出的筆觸、豐富的史料與趣味性的敘述風格聞名,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感受歷史的厚重與人文的魅力。
序
前言
河南——中國之中,華夏之源;
到河南——等於走進中國露天歷史博物館;
遊河南——等於翻閱華夏文明八千年。
河南位居中原,是華夏文明的腹心地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地下文物全中國第一,地上文物全中國第二,被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具有豐富的古文化資源優勢。河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中華民族之根,「源」文化、「根」文化優勢突出。從人文始祖上講,「三皇五帝」大都在河南。伏羲氏、神農氏大部分活動在河南周口一帶,太昊陵就在周口的淮陽縣。炎黃子孫崇敬的「人文始祖」黃帝,就在「軒轅故里——新鄭」。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河南經濟文化的發展,曾幾度達到鼎盛時期,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夏朝開始,到北宋時期,先後有20多個王朝在河南建都,其中鄭州商城已被有關專家定論為「中國八大古都之首」,再加上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等,使河南成為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兵家必爭之地。
河南是文物古蹟最多的省分之一,館藏文物達130多萬件,約占中國的1/8。如最早的「龍」圖騰,被稱為「華夏第一龍」的蚌塑龍,距今有6,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冶鐵實物,出土於三門峽虢國貴族墓葬的「天下第一劍」,距今有2,500多年;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關隘,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靈寶市函谷關;周文王在中原大地上推演出的聞名世界的《周易》;最古老的禪宗寺院少林寺;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最早的磚塔嵩嶽寺塔,距今有1,400多年;最早的琉璃塔開封鐵塔;最古老的天文臺登封市元代觀星臺;最大的古塔群少林寺塔林;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登封嵩陽書院;中國唯一的洛陽古墓博物館等。其人文旅遊資源,不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遺存的多元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密集性和雄渾性。
河南有「母親河」(黃河),有「父親山」(南太行)。河南不僅有豐富的人文資源,還有眾多旖旎的自然景觀。自然資源最大的特點是一個「中」字。由於地理位置處於「中國之中」,所以氣候、降水、氣溫、地質、地貌、植物、動物等景觀,都明顯具有過渡帶的特點,自然景觀兼有「北雄南秀」之特色。區內分布有眾多的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及旅遊區等。伏牛山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地跨中國著名的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是中國四季分明氣候和景色的代表。伏牛山被地質專家稱為「中國脊梁」,已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科考旅遊價值極高;南陽寶天曼被列入《聯合國生物圈保護計畫名錄》;西峽恐龍蛋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再加上氣勢磅礴的中嶽嵩山,巍峨挺拔的雲臺山,山勢連綿起伏、風景秀麗宜人的桐柏山、大別山,氣象萬千的白雲山以及有神話般傳說的王屋山,秀美誘人的天池山、西泰山、花果山等,使中原大地山水景觀呈現出巨大的旅遊觀賞價值和綜合開發潛力。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南、到河南一遊,我們編寫了這本書。全書共分14個專題,從歷史、地理、山水、文物、古蹟、宗教、武術、鄉俗、名人等不同的角度,把發生在河南的具有趣味性、知識性的逸聞趣事告訴讀者,使其能全面地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於該書涉及面廣,時間倉促,加之編者水準有限,有些還達不到「趣味性」的要求,我們不求「喝采」,不求「寬容」,只求讀者多多批評指正。
為了節省篇幅,書中引用的資料不再一一註明出處,特此說明。
編者
河南——中國之中,華夏之源;
到河南——等於走進中國露天歷史博物館;
遊河南——等於翻閱華夏文明八千年。
河南位居中原,是華夏文明的腹心地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地下文物全中國第一,地上文物全中國第二,被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館」,具有豐富的古文化資源優勢。河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中華民族之根,「源」文化、「根」文化優勢突出。從人文始祖上講,「三皇五帝」大都在河南。伏羲氏、神農氏大部分活動在河南周口一帶,太昊陵就在周口的淮陽縣。炎黃子孫崇敬的「人文始祖」黃帝,就在「軒轅故里——新鄭」。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河南經濟文化的發展,曾幾度達到鼎盛時期,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夏朝開始,到北宋時期,先後有20多個王朝在河南建都,其中鄭州商城已被有關專家定論為「中國八大古都之首」,再加上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等,使河南成為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兵家必爭之地。
河南是文物古蹟最多的省分之一,館藏文物達130多萬件,約占中國的1/8。如最早的「龍」圖騰,被稱為「華夏第一龍」的蚌塑龍,距今有6,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冶鐵實物,出土於三門峽虢國貴族墓葬的「天下第一劍」,距今有2,500多年;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關隘,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靈寶市函谷關;周文王在中原大地上推演出的聞名世界的《周易》;最古老的禪宗寺院少林寺;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最早的磚塔嵩嶽寺塔,距今有1,400多年;最早的琉璃塔開封鐵塔;最古老的天文臺登封市元代觀星臺;最大的古塔群少林寺塔林;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登封嵩陽書院;中國唯一的洛陽古墓博物館等。其人文旅遊資源,不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遺存的多元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密集性和雄渾性。
河南有「母親河」(黃河),有「父親山」(南太行)。河南不僅有豐富的人文資源,還有眾多旖旎的自然景觀。自然資源最大的特點是一個「中」字。由於地理位置處於「中國之中」,所以氣候、降水、氣溫、地質、地貌、植物、動物等景觀,都明顯具有過渡帶的特點,自然景觀兼有「北雄南秀」之特色。區內分布有眾多的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及旅遊區等。伏牛山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地跨中國著名的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是中國四季分明氣候和景色的代表。伏牛山被地質專家稱為「中國脊梁」,已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科考旅遊價值極高;南陽寶天曼被列入《聯合國生物圈保護計畫名錄》;西峽恐龍蛋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再加上氣勢磅礴的中嶽嵩山,巍峨挺拔的雲臺山,山勢連綿起伏、風景秀麗宜人的桐柏山、大別山,氣象萬千的白雲山以及有神話般傳說的王屋山,秀美誘人的天池山、西泰山、花果山等,使中原大地山水景觀呈現出巨大的旅遊觀賞價值和綜合開發潛力。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南、到河南一遊,我們編寫了這本書。全書共分14個專題,從歷史、地理、山水、文物、古蹟、宗教、武術、鄉俗、名人等不同的角度,把發生在河南的具有趣味性、知識性的逸聞趣事告訴讀者,使其能全面地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於該書涉及面廣,時間倉促,加之編者水準有限,有些還達不到「趣味性」的要求,我們不求「喝采」,不求「寬容」,只求讀者多多批評指正。
為了節省篇幅,書中引用的資料不再一一註明出處,特此說明。
編者
目次
前言
中原記憶:河南的興衰更迭與歷史風雲
九州之心:河南的地理格局與變遷故事
山川奇境:河南的壯麗風光與神話遺跡
國寶探祕:河南的傳世文物與文化瑰寶
歲月遺痕:河南的古蹟傳奇與未解之謎
佛道勝境:河南的宗教文化與千年聖地
武林傳承:從少林到太極的中原武學
風味傳承:河南的經典美食與飲食文化
技藝非凡:河南的傳統工藝與特色珍品
戲韻悠揚:河南的民間表演與藝術盛宴
百年居所:河南的古建築與民宅風貌
通途古今:河南的交通演變與橋道傳奇
禮俗風華:河南的人文風情與歲時習俗
人物志:改變歷史的河南名人
中原記憶:河南的興衰更迭與歷史風雲
九州之心:河南的地理格局與變遷故事
山川奇境:河南的壯麗風光與神話遺跡
國寶探祕:河南的傳世文物與文化瑰寶
歲月遺痕:河南的古蹟傳奇與未解之謎
佛道勝境:河南的宗教文化與千年聖地
武林傳承:從少林到太極的中原武學
風味傳承:河南的經典美食與飲食文化
技藝非凡:河南的傳統工藝與特色珍品
戲韻悠揚:河南的民間表演與藝術盛宴
百年居所:河南的古建築與民宅風貌
通途古今:河南的交通演變與橋道傳奇
禮俗風華:河南的人文風情與歲時習俗
人物志:改變歷史的河南名人
書摘/試閱
少康中興
夏啟建立夏王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在大禹之前,部落聯盟的領導人是由「選賢與能」的民主選舉制辦法產生,透過禪讓制繼承。大禹也按照慣例舉薦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不料皋陶先於大禹而終。皋陶死後,大禹又舉薦一直隨他治水,並發現利用地下水「作井」的伯益做繼承人。但大禹的兒子啟卻依靠其父的崇高威望,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大禹死後,啟繼承了盟主之位。伯益不服,便起來反抗,結果被啟殺死。後來有扈氏又起來反抗,也被啟打敗。此後,世襲制代替了歷史上的「禪讓制」。
夏啟的兒子太康,建都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史記》上記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並考證「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地當伊洛二水匯流處不遠。太康是個耽於享樂、不恤民事的國王,他經常率領家眷臣僕出去打獵遊玩,不管朝政。有一次,太康打獵渡過洛水,向南方出發,越玩興致越高,一直耽誤了一百多天還不想返回都城。太康這次長期出遊未歸,激起了夏民的極大怨憤,也給周邊的諸侯、部落造成可乘之機。東夷族首領后羿,便乘機攻入奪得政權。太康聞訊後,急忙返回斟鄩,但后羿的軍隊嚴陣以待,太康有家難回,只好向東流亡。最終死在陽夏,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太康縣。太康的5個弟弟,流落在洛汭一帶,就是洛河匯入黃河的地方。他們以大禹生前的告誡為題,作歌怨恨太康不能返回,這就是著名的《洛汭五子歌》:
第一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早有訓誡,民可親近但不能輕視。一個人的過失為人所怨,皆因小事而起。小事不防,招致大禍。所以要防微杜漸,時刻警惕自己,不可掉以輕心。作為君主,就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馬車,怎能不畢恭畢敬?
第二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還有訓誡,國君如果內近女色,外耽田獵,沉溺飲酒,迷戀歌舞,大興土木,建築豪華宮殿,以上六者,有一於此,沒有不亡國的。
第三首歌的大意是:失堯之道,亂其法制,必然自取滅亡。
第四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曾做過萬國之君,有治國之典,子孫後代要遵照執行。如今太康,荒廢先王事業,覆滅宗族,斷絕祭祀。
第五首歌的大意是:太康遠去不返,我們將何以依歸?我以此故,羞慚悲傷。太康為惡,百姓都仇恨我們,我將何依?我們的大哥不慎其德,以致失邦,雖欲改悔,怎麼能夠追及?
后羿趕走太康後,還暫時不敢公開稱王,就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王。仲康死後,他的兒子相繼位。此時,后羿的實力日益擴張,就公開廢黜相,自立為王。相被迫流亡,向東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陽)。
後來后羿內部也發生動亂,后羿被他的親信寒浞所殺,而寒浞又派兵攻破帝丘,殺害了相。在混亂之中,相的妃子後緡從牆下的狗洞逃出,逃奔她的娘家有仍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濟寧一帶。此時,後緡已身懷六甲,不久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少康。少康長大後,立志復國。不料寒浞知道相的兒子躲在有仍氏,就威脅攻打有仍氏。少康被迫出走,逃到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有虞的君主叫虞思,與夏世代交好。虞思積極幫助少康復國,把國都以東的綸邑送給少康作為根據地。少康在這裡勵精圖治,積聚力量。逐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也就是有了方十里的土地,有了五百人的軍隊。
少康在有虞國積聚力量、積極復國的同時,占據斟鄩的有窮氏卻日益遭到夏民的反對。少康趁機聯合親信氏族,向斟鄩發動進攻,並一舉攻下斟鄩,滅掉寒浞,恢復並鞏固了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周公東征平亂
周武王滅商之後,為了統治商朝遺民,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殷王畿(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濮陽、鶴壁一帶)分成三個區,分別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以及自己的兩個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武王的計畫,是採用「以殷制殷」的辦法來統治殷族遺民,也就是由管叔鮮和蔡叔度來「協助」武庚統治殷民並對武庚實行監視。
滅商之後不久,武王患病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成王即位時,還是個13歲的小孩子,而當時天下初定,政權還沒有鞏固。為了應付這個複雜的局面,武王的弟弟周公擔當起代成王執掌政權的重任,成為周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這就使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很不滿意。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早死,次子武王發繼位,這是兄終弟及的例子。按照此例,管叔排行第三,周公排行第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周公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也是這個態度。於是他們便派人到處散布謠言,說周公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這些謠言很快傳到成王和召公奭的耳朵裡,他們也猜疑起周公來了。
管叔和蔡叔想利用商朝舊勢力打倒周公,取得王位,武庚則想利用周族內部矛盾,消滅周朝,重建商王朝。儘管管叔、蔡叔和武庚各有各的打算,但他們在反對周公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於是,管叔、蔡叔聯合武庚,武庚又聯絡商朝統治時的東方屬國奄(今山東曲阜)、蒲姑(今山東博興)和淮水下游的淮夷等17國,發動了武裝叛亂。
面對這次叛亂,周公的處境十分困難:從內部說,不滿周公,對他不信任,同情管、蔡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很可能成為叛亂者的內應,而且在最高領導集團內部,也對他有所猜疑;在外部,聯合叛亂力量占著相當的優勢,叛亂集團中,還有周朝統治者的親戚,因此平定這次叛亂不大好下手,也很難輕易取得勝利。
在這緊急關頭,周公為了鞏固自己內部的團結,分化、瓦解敵人,採取了果斷措施。對內,他首先向姜太公和召公奭等懇切解釋,自己代掌政權絕無任何歹意,用事實來戳穿謠言,同時求助於鬼神,用占卜來傳達所謂「上帝」的意旨,鼓勵周族內部團結對敵;對外,他以優厚的條件收買殷族貴族,分化和瓦解他們,而對那些死硬的叛亂分子,則實行堅決的武裝鎮壓。
周公率大軍東征走後,周朝的都城豐、鎬(在今陝西西安附近)地區,突然狂風大作,拔樹毀屋,禾稼倒伏,這在當時來說是不祥之兆。於是成王帶領朝臣去打開宗廟裡的金櫃。這個金櫃,非同一般,王室每次禱告後都要把禱詞收藏在金櫃裡面,以便從禱詞裡借鑑前事,應付災變。成王打開金櫃後,意外地發現了周公在武王大病時願意代替武王而死的禱詞。這篇禱詞是武王病危時周公向周部族的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之父)、文王的禱告。內容是:「你們的宗嗣姬發,由於勤於政事,得了重病。如果你們想讓姬發到天上侍候你們,那就請你們把我姬旦召去。我心靈手巧,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姬發在這方面比不上我。他能秉承天命,布道四方,使你們的子孫安處東土,讓四方之民無不敬畏大周,因此,他能長享社稷,先王們也可長受宗廟血食。」這篇禱詞的發現,徹底消除了朝內外對周公的猜疑,也使周公得以後方穩固,一心東征。
周公東征,是武王伐紂之戰的繼續,也是一場艱苦的戰爭。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終於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聯合叛亂,「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就是說殺掉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還一舉攻滅了奄、蒲姑和淮夷等17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擴大了武王滅商的戰果。
夏啟建立夏王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在大禹之前,部落聯盟的領導人是由「選賢與能」的民主選舉制辦法產生,透過禪讓制繼承。大禹也按照慣例舉薦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不料皋陶先於大禹而終。皋陶死後,大禹又舉薦一直隨他治水,並發現利用地下水「作井」的伯益做繼承人。但大禹的兒子啟卻依靠其父的崇高威望,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大禹死後,啟繼承了盟主之位。伯益不服,便起來反抗,結果被啟殺死。後來有扈氏又起來反抗,也被啟打敗。此後,世襲制代替了歷史上的「禪讓制」。
夏啟的兒子太康,建都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史記》上記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並考證「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地當伊洛二水匯流處不遠。太康是個耽於享樂、不恤民事的國王,他經常率領家眷臣僕出去打獵遊玩,不管朝政。有一次,太康打獵渡過洛水,向南方出發,越玩興致越高,一直耽誤了一百多天還不想返回都城。太康這次長期出遊未歸,激起了夏民的極大怨憤,也給周邊的諸侯、部落造成可乘之機。東夷族首領后羿,便乘機攻入奪得政權。太康聞訊後,急忙返回斟鄩,但后羿的軍隊嚴陣以待,太康有家難回,只好向東流亡。最終死在陽夏,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太康縣。太康的5個弟弟,流落在洛汭一帶,就是洛河匯入黃河的地方。他們以大禹生前的告誡為題,作歌怨恨太康不能返回,這就是著名的《洛汭五子歌》:
第一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早有訓誡,民可親近但不能輕視。一個人的過失為人所怨,皆因小事而起。小事不防,招致大禍。所以要防微杜漸,時刻警惕自己,不可掉以輕心。作為君主,就像用腐朽的繩子駕馭馬車,怎能不畢恭畢敬?
第二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還有訓誡,國君如果內近女色,外耽田獵,沉溺飲酒,迷戀歌舞,大興土木,建築豪華宮殿,以上六者,有一於此,沒有不亡國的。
第三首歌的大意是:失堯之道,亂其法制,必然自取滅亡。
第四首歌的大意是:祖先大禹,曾做過萬國之君,有治國之典,子孫後代要遵照執行。如今太康,荒廢先王事業,覆滅宗族,斷絕祭祀。
第五首歌的大意是:太康遠去不返,我們將何以依歸?我以此故,羞慚悲傷。太康為惡,百姓都仇恨我們,我將何依?我們的大哥不慎其德,以致失邦,雖欲改悔,怎麼能夠追及?
后羿趕走太康後,還暫時不敢公開稱王,就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王。仲康死後,他的兒子相繼位。此時,后羿的實力日益擴張,就公開廢黜相,自立為王。相被迫流亡,向東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陽)。
後來后羿內部也發生動亂,后羿被他的親信寒浞所殺,而寒浞又派兵攻破帝丘,殺害了相。在混亂之中,相的妃子後緡從牆下的狗洞逃出,逃奔她的娘家有仍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濟寧一帶。此時,後緡已身懷六甲,不久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少康。少康長大後,立志復國。不料寒浞知道相的兒子躲在有仍氏,就威脅攻打有仍氏。少康被迫出走,逃到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有虞的君主叫虞思,與夏世代交好。虞思積極幫助少康復國,把國都以東的綸邑送給少康作為根據地。少康在這裡勵精圖治,積聚力量。逐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也就是有了方十里的土地,有了五百人的軍隊。
少康在有虞國積聚力量、積極復國的同時,占據斟鄩的有窮氏卻日益遭到夏民的反對。少康趁機聯合親信氏族,向斟鄩發動進攻,並一舉攻下斟鄩,滅掉寒浞,恢復並鞏固了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周公東征平亂
周武王滅商之後,為了統治商朝遺民,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殷王畿(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濮陽、鶴壁一帶)分成三個區,分別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以及自己的兩個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武王的計畫,是採用「以殷制殷」的辦法來統治殷族遺民,也就是由管叔鮮和蔡叔度來「協助」武庚統治殷民並對武庚實行監視。
滅商之後不久,武王患病去世,他的兒子姬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成王即位時,還是個13歲的小孩子,而當時天下初定,政權還沒有鞏固。為了應付這個複雜的局面,武王的弟弟周公擔當起代成王執掌政權的重任,成為周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這就使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很不滿意。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早死,次子武王發繼位,這是兄終弟及的例子。按照此例,管叔排行第三,周公排行第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周公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也是這個態度。於是他們便派人到處散布謠言,說周公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這些謠言很快傳到成王和召公奭的耳朵裡,他們也猜疑起周公來了。
管叔和蔡叔想利用商朝舊勢力打倒周公,取得王位,武庚則想利用周族內部矛盾,消滅周朝,重建商王朝。儘管管叔、蔡叔和武庚各有各的打算,但他們在反對周公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於是,管叔、蔡叔聯合武庚,武庚又聯絡商朝統治時的東方屬國奄(今山東曲阜)、蒲姑(今山東博興)和淮水下游的淮夷等17國,發動了武裝叛亂。
面對這次叛亂,周公的處境十分困難:從內部說,不滿周公,對他不信任,同情管、蔡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很可能成為叛亂者的內應,而且在最高領導集團內部,也對他有所猜疑;在外部,聯合叛亂力量占著相當的優勢,叛亂集團中,還有周朝統治者的親戚,因此平定這次叛亂不大好下手,也很難輕易取得勝利。
在這緊急關頭,周公為了鞏固自己內部的團結,分化、瓦解敵人,採取了果斷措施。對內,他首先向姜太公和召公奭等懇切解釋,自己代掌政權絕無任何歹意,用事實來戳穿謠言,同時求助於鬼神,用占卜來傳達所謂「上帝」的意旨,鼓勵周族內部團結對敵;對外,他以優厚的條件收買殷族貴族,分化和瓦解他們,而對那些死硬的叛亂分子,則實行堅決的武裝鎮壓。
周公率大軍東征走後,周朝的都城豐、鎬(在今陝西西安附近)地區,突然狂風大作,拔樹毀屋,禾稼倒伏,這在當時來說是不祥之兆。於是成王帶領朝臣去打開宗廟裡的金櫃。這個金櫃,非同一般,王室每次禱告後都要把禱詞收藏在金櫃裡面,以便從禱詞裡借鑑前事,應付災變。成王打開金櫃後,意外地發現了周公在武王大病時願意代替武王而死的禱詞。這篇禱詞是武王病危時周公向周部族的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之父)、文王的禱告。內容是:「你們的宗嗣姬發,由於勤於政事,得了重病。如果你們想讓姬發到天上侍候你們,那就請你們把我姬旦召去。我心靈手巧,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姬發在這方面比不上我。他能秉承天命,布道四方,使你們的子孫安處東土,讓四方之民無不敬畏大周,因此,他能長享社稷,先王們也可長受宗廟血食。」這篇禱詞的發現,徹底消除了朝內外對周公的猜疑,也使周公得以後方穩固,一心東征。
周公東征,是武王伐紂之戰的繼續,也是一場艱苦的戰爭。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終於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聯合叛亂,「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就是說殺掉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還一舉攻滅了奄、蒲姑和淮夷等17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擴大了武王滅商的戰果。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