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天主教輔仁大學111學年度傑出校友專刊
Decolonizing Maasai History: A Path to Indigenous African Futures

TOP
5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滿額折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Ukraine—A World Anthology of Poems on War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7931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預購中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戰爭蹂躪人類時,詩人不能坐視。
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是什麼?他們能夠單純以動蕩時期為由,就克制自己不寫東西嗎?他們會因為國家、朋友和敵人,解析他們採取的政治立場,而躊躇不寫戰爭詩嗎?這是編者克利斯多福.歐肯姆瓦思考的問題。他認為,若詩人在周圍的人受傷、流離失所,甚至可能死亡時,還默不作聲,就不是真正的詩人。因此,他下定決心編選本書,紀錄下戰火摧殘的人類苦難與生命的堅韌。

本書選譯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共29國、51位詩人的100首詩,透過多國詩人筆下的詩篇,描摹烏克蘭戰爭的殘酷現實:廢墟之上的城市、失去家園的人民、死亡與創傷交織的畫面。這些詩篇不僅是對戰爭的控訴,更是詩人對人類尊嚴與和平的呼喚。他們用詩作為武器,呼籲終結不義的殺戮。無論是對戰爭中受害者的同情,還是對和平的渴望,詩人試圖超越仇恨與衝突,展現對俄烏戰爭多方面的關懷。他們寫詩,是為了表達人類生命的神聖性,並向每一個人致敬。

作者簡介

名流詩叢/俄羅斯/烏克蘭/李魁賢/肯亞/世界/戰爭/克利斯多福/歐肯姆瓦/大洋洲/歐洲/俄烏戰爭/普丁/澤倫斯基/烏克蘭戰爭/仇恨/衝突

導論 Introduction
克利斯多福.歐肯姆瓦(Christopher Okemwa)/李魁賢(Lee Kuei-shien) 譯

「煙霧籠罩,花團錦簇城市
街道上滿地噴出的瓦礫
那裡以前都是房屋。
燒毀的車輛隨地棄置
全體緊張,就緒。
年輕新鮮的面孔在陰影中
抓緊機槍對準自己
像泰迪熊。」
──英國詩人錢伯斯(M. Chambers)

我首次提到要編有關烏克蘭戰爭的詩選時,引起注目,大家臉上浮現問號,氣氛變得凝重而好奇。一位俄羅斯詩人對我頗有微詞,聲稱這會激起情緒和淚水,他告誡我說:「值此動蕩時期,怎麼會想編這種詩選,你是不是太天真了?」我幾乎相信了他,幸虧接到一位美國詩人傳來電子郵件,立場相反,他臚列戰爭時期作家的各種任務,激勵我:「當戰爭蹂躪周圍人類時,詩人不能坐視。」後來,接到一位俄羅斯老朋友的電子郵件,告知譴責烏克蘭戰爭的俄羅斯詩人,反倒被延伸指控破壞自己國家,她對此表示擔憂。有一位不知來路的詩人,給我發來電子郵件,口出惡言,質問我對「此事」的立場:我到底是支持烏克蘭還是俄羅斯?憤怒和仇恨已達口不擇言──這些對詩人的要求原本是無關緊要的,編這本詩選更是如此──好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殺人或不殺人,必須嚴格地站在一邊或另一邊?
這部《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的肇始,以這場爭論為特點,讓我自思許多問題:詩人應該支持戰爭嗎?該嗜殺無辜男人、兒童和婦女嗎?該慶祝婦女和兒童流離失所,要埋葬被殺害的年輕人,才能完成使命,並以他們獨特的方式來美化世界嗎?
問題紛至沓來,我進一步提出綜合問題: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是什麼?他們在戰爭時期的任務是什麼?他們真的能承受得起,眼睜睜看著周圍的人死去?他們能夠單純以動蕩時期為由,就克制自己不寫東西嗎?能因為別人覺得他們會引發情緒,而強忍不發嗎?他們會因為國家、朋友和敵人,解析他們採取的政治立場,而躊躇不寫戰爭詩嗎?
如果詩人的行為態度,能夠與周遭環境保持距離,那麼,毫無疑問,他們的詩就沒有心靈。那只是紙上的文字排列,誰會對這種沒有心靈的作品感興趣呢?印度詩人尼拉夫洛尼爾.舒富洛(Nilavronill Shoovro)在【我們的詩歌檔案】部落格網站貼文警告:
你認為讓自己與現實世界隔絕,可以把心靈帶進寫作嗎?恐怕,根本不可能。保持我們隔離人類的苦難、政治事件的悲劇;即使我們嘗試在文學領域進行創作,如果沒有真正心靈參與,我們所有創作都將毫無生命。在經歷缺乏真實心靈的詩仿作之後,沒有人會再度回想我們詩的輝煌。
藝術家不能在真空中寫作。我們是社會的成員,無法逃避該社區的政治和社會議題。這些是我們的原材料,我們的創造性作品的成分,由我們決定,要賦予富有想像力的才華,組裝成美學的成品:
「作家想像力參與的產物──莎士比亞所謂「自然之鏡」──變成社會的反映:其經濟結構、其階級形成、其衝突和矛盾;其階級權力政治和文化鬥爭;其價值觀結構……」(肯亞作家和文化學家恩古吉.瓦.提昂戈 Ngugi Wa Thiong’o 1981:72)
就我們目前情況而言,如果詩人保持中立,不表達對烏克蘭戰爭的感情或感受,那麼我們對這樣的詩人還能說什麼呢?我確信,這些詩人會被視為支持戰爭,支持殺害無辜人民,形同殺人犯,手指上沾有血跡。詩人是創造性作家,這裡指稱「創造性」,不僅意味在寫作過程中將文字組合在一起,而且還創造人類,當然不是像上帝的作為,因為詩人不可能是上帝,即使只是這樣想,也算是對上帝的褻瀆,但是「創造」人類,是藉將生命元素交織在一起,為生活帶來和平、和諧、幸福和尊嚴,從而提高存在和生存價值。
因此,詩人應該提筆當矛,參加戰爭,應該勇猛,熱烈出征,讓錯誤得以被改正,在社區內擁抱正道,誠如恩古吉上文所觀察,以便「影響人們的意識和政治」。人民會根據詩人所寫的內容加以評判,並多方面質疑其真心,在社區觀點是否屬福音真理,屬社區滿足知識渴求的訊息來源和泉源。
詩人在周圍的人受傷、流離失所,甚至可能死亡時,還默不作聲,就不是真正的詩人,那是藝術家的枯木。真正的詩人不會眼睜睜看著周圍的人受苦。俄國革命家普列漢諾夫(G. V. Plekhanov)在他的《藝術與社會生活》(1912年)一書中宣稱,藝術必須有社會目的,必須是我們對周圍所見事物的誠實印象。如果詩人在這本《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中能夠給我們帶來知覺和感受,真實而生動描述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告成功。印度女詩人潘卡詹.柯塔拉茲(Pankajam Kottarath)描述:

「槍林彈雨、建築物倒塌
城市殘破、車輛毀損
人員報銷、到處都是廢墟
死亡、損壞、混亂
殘廢、厭惡和精神錯亂
孤絕、抑鬱、失落、創傷」

柯塔拉茲的作品捕捉烏克蘭戰爭的一些畫面。炸彈如雨下,建築物倒塌,車輛炸毀,人民消失無存,城市殘破,到處都是廢墟。以色列耶路撒冷詩人昌納.莫燮(Channah Moshe)看到:

「瓦礫正在隆隆作響
就像飢餓的北極熊
躺在乾燥的土壤上因氣候變化
眼睛飢渴望著地平線
找不到冰」

肯亞奈羅比詩人拉斐爾.基惕(Raphael Kieti)寫道:

「烏克蘭!
我為受苦的人哭泣,
因殘暴導彈和炸彈
你們的城市已成廢墟
完全夷為平地。」

英國詩人錢伯斯(M. Chambers)看到:

「煙霧籠罩,花團錦簇城市
街道上鋪滿噴灑碎石
那裡以前都是房屋。
燒毀車輛是隨地棄置
全體緊張,就緒。
年輕新鮮的面孔在陰影中
抓緊機槍對準自己
像泰迪熊。」

巴哈馬詩人奧比代亞.邁克爾.史密斯(Obediah Michael Smith)發現諷刺的是,戰爭目的在人的肉體。他感嘆為什麼戰爭使用如此大量資源和武力來結束生命。奧比代亞在詩〈戰爭齜牙〉中,提出一系列問題:

「是肉體太硬
是肉體不夠嫩
刀叉無法
戳刺和切割
為什麼需要
那麼強大火力
動用火箭、炸彈
豈不是殺戮過分嗎」

戰爭的目的是毀滅人的肉體;這就是不人道。印度詩人蘇加塔.達什(Sujata Dash)在詩〈我們需要內省〉中建議,我們需要超越政治來阻止戰爭,因為戰爭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印度詩人莫莉.約瑟夫(Molly Joseph)在詩〈烏克蘭,世界與你同在〉中,懷疑有哪一次戰爭對誰有利。摩洛哥詩人蒙西夫.貝魯阿爾(Monsif Beroual)在詩〈人性佔優勢,不是戰爭〉中指出,我們是一個世界大家族,當我們發動戰爭時,就是在對抗我們自己:

「只有一個家族
型塑成不同膚色
有不同信仰
分成不同民族
只有愛才能佔優勢
有一天擁抱一切,而非戰爭。」

印度女詩人瓦爾莎.達斯(Varsha Das)在詩〈響亮迴聲〉中指出,邊界或界線會誤導我們,使我們誤以為自己與眾不同:

「是的,我說不同語言,
吃不同食物,穿不同衣服,
我的膚色不同,
但我出生就是如此
跨越邊境的女孩出生,
同樣由母乳餵養,
深受雙親喜愛,
正如她一樣。」

一個國家的人與另一個國家的人,心都是「以相同的節奏脈動」。她補充說,我們所有人的血液,都有同樣的顏色。憑這些事實,我們發現面臨到問題:如果戰爭沒有明確好處,為什麼還要熱衷於戰鬥和取勝?美國詩人查基亞.卡佩哈特(Zakiyyah G.E. Capehart)在詩〈戰爭能帶來和平嗎?〉寫道:

「戰爭有什麼好處?
追逐權力的機會
導致更多權力
使許多男人、女人
和兒童死亡而已」

卡佩哈特暗示追求權力,是主要驅動力。在美國女詩人琳達.克雷特(Linda M. Crate)詩〈我希望烏克蘭再度獲得自由〉中,她痛惜的是,對權力的貪婪導致人性墮落、巨大苦難和毀滅性的經驗。她陳述:

「戰爭是如此醜惡的事件
造成我心悲傷
貪婪的人可以決定他們
想要佔領一個國家,動輒侵略
自以為有權獲得
不屬於他們的東西……」

正如詩人逐一提到貪婪是戰爭的興奮劑,我們需要回顧歷史,探究類似的戰爭和衝突:我們記得十字軍東征(1095~1291)、法國大革命(1789~1799)、美墨戰爭(1846~1848)和冷戰(1946~1991)。還有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自1920年以來持續不斷。此外,還可回想越南戰爭(1955~1975)、蘇聯-阿富汗戰爭、伊拉克-伊朗戰爭(1980~1988)、海灣戰爭(1990~1991)、美國-阿富汗戰爭(2001~2021),和伊拉克戰爭(2003~2011)。這些衝突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大量資源浪費、人民文化受到危害、建築物毀損、環境和野生動物遭遇災難之外,一無是處。
總之,我們可以推斷,這部《烏克蘭戰爭世界詩選》入選詩人,並沒有兜售不必要的仇恨,也沒有宣揚敵對和敵意。倒不如說,他們「創造」了另一種人性,塑造和平元素,並在他們的生活中,編織入一些尊嚴。他們寫詩是為了表達人類生命的神聖性,並向每一個人致敬,無論他們是黑人、白人、黃種人、棕色人種,還是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巴勒斯坦人、伊朗人、伊拉克人、亞述人、亞美尼亞人、土庫曼人、迦勒底人,越南人,阿富汗人,非洲人,或者穆斯林,基督徒,印度教徒,庫爾德人,猶太人等。
我們進一步結論,藝術不是為了藝術本身而創造,而是有其目的。必然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在藝術家所生活的社會中發展的產物。我所居住的非洲在傳統時期,巫師常常充當社會和政治評論員。他們並不怕說出自己所知道的真相。這本選集中的詩人,就像我們的非洲巫師一樣,履行藝術家的一項功能,那就是滿足我們的需求。
社會「要求作家,作為公眾的聲音,在著作中承擔反映公眾關心的責任」(尼日共和國詩人兼評論家金偉助Chinweizu 等人《西方和我們其他人:白人掠奪者、黑人奴隸主和非洲精英》,1975年,第37頁)。換言之,希望這本選集能夠展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這是每一位藝術家的責任。

目次

導論 Introduction

(澳洲)米克.梅札 Mick Mezza, Australia
(澳洲)雷.利弗西奇 Ray Liversidge, Australia
(巴哈馬)奧比代亞.邁克爾.史密斯 Obediah Michael Smith, Bahamas
(加拿大)查德.諾曼 Chad Norman, Canada
(加拿大)黛安.雷金巴爾 Diane Régimbald, Canada
(維德角共和國)葛羅莉亞.蘇菲雅 Glória Sofia, Cape Verde
(維德角共和國)維拉.杜阿爾特 Vera Duarte, Cape Verde
(丹麥)尼爾斯.哈夫 Niels Hav, Denmark
(丹麥)辛蒂.琳恩.布朗 Cindy Lynn Brown, Denmark
(英國)馬克.安德魯.希思科特 Mark Andrew Heathcote, England
(英國)錢伯斯 M Chambers, England
(迦納)法蘭西斯.卦庫.酷馬 Francis Kwaku Kuma, Ghana
(印度)瓦爾莎.達斯 Varsha Das, India
(印度)莫莉.約瑟夫 Molly Joseph, India
(印度)潘卡詹.柯塔拉茲 Pankajam Kottarath, India
(印度)蘇加塔.達什 Sujata Dash, India
(愛爾蘭)馬特.穆尼 Matt Mooney, Ireland
(愛爾蘭)愛德華.施密特-左納 Eduard Schmidt-Zorner, Ireland
(以色列)昌納.莫燮 Channah Moshe, Israel
(義大利)馬麗亞.米拉葛莉雅 Maria A. Miraglia, Italy
(肯亞)克利斯多福.歐肯姆瓦 Christopher Okemwa, Kenya
(肯亞)拉斐爾.基惕 Raphael Kieti, Kenya
(肯亞)肯尼斯.基貝特.切魯伊約特 Kenneth Kibet Cheruiyot, Kenya
(摩洛哥)蒙西夫.貝魯阿爾 Monsif Beroual, Morocco
(尼泊爾)克沙布.西格德爾 Keshab Sigdel, Nepal
(奈及利亞)伊分尼諸庫.翁巫佳魯 Ifeanychukwu Onwughalu, Nigeria
(奈及利亞)阿約.阿約拉-阿瑪雷 Ayo Ayoola-Amale, Nigeria
(波蘭)伊麗莎.塞吉特 Eliza Segiet, Poland
(俄羅斯)艾琳娜.柯多娃 Irina Kotova, Russia
(俄羅斯)亞列克謝.波爾溫 Aleksey Porvin, Russia
(蘇格蘭)凱.黎琪 Kay Ritchie, Scotland
(獅子山)奧馬爾.法魯克.塞賽 Oumar Farouk Sesay, Sierra Leone
(瑞典)本特.伯格 Bengt Berg, Sweden
(瑞典)本特.奧.比約克倫德 Bengt O Björklund, Sweden
(台灣)李魁賢 Lee Kuei-shien, Taiwan
(台灣)林怡君 Lin Yi-Chun(Jean), Taiwan
(台灣)陳秀珍 Chen Hsiu-chen, Taiwan
(台灣)陳明克 Chen Ming-keh, Taiwan
(台灣)謝碧修 Hsieh Pi-hsiu, Taiwan
(台灣)羅得彰 Te-chang Mike Lo, Taiwan
(坦尚尼亞)安德里亞.明加 Andrea Myinga, Tanzania
(荷蘭)漢妮.勞薇樂 Hannie Rouweler, The Netherlands
(多哥)霍拉.戈馬多 Hola Gomado, Togo
(突尼西亞)亞當.費惕 Adam Fethi, Tunisia
(土耳其)穆蓓拉.布爾布爾 Müberra Bülbül, Turkey
(烏克蘭)維亞切斯拉夫.科諾瓦爾 Vyacheslav Konovalm, Ukraine
(美國)安娜.哈伯斯塔德 Anna Halberstadt, USA
(美國)查基亞.卡佩哈特 Zakiyyah G.E. Capehart, USA
(美國)琳達.克雷特 Linda M. Crate, USA
(美國)菲利普.弗里德 Philip Fried, USA
(烏茲別克)阿扎姆.阿比多夫 Azam Abidov, Uzbekistan

關於編選者 About the Compiler
關於選譯者 About the Selector and Translator

書摘/試閱

(維德角共和國)葛羅莉亞.蘇菲雅 Glória Sofia, Cape Verde/戰神 God of War

愛一尊神
一尊戰神

這尊神
世界磨光過
存在天堂谷裡

我愛戰神
那是星星為從未見過的
苦難所雕刻
我愛全能的神
融合力量與自然
流盡全部的美

我愛濫殺無辜的上帝
淹沒尖叫聲
淚流不止
我自以歲月匆匆
且太陽被塞在槍內為榮

我愛戰神
感情在神聖的手指之間滑落
我的童年在戰爭子宮內受到照顧

愛神,憤怒之火
願國家之間的宇宙不公
會被寬恕、保護和愛
流血旋被遺忘
────────────────────────────────
(丹麥)尼爾斯.哈夫 Niels Hav, Denmark/戰爭 War

戰爭這個字
幸而在俄羅斯禁用。
焦慮、尖叫和炸彈等詞語
也必須禁止。

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思考。
侵略這個字已經禁用。
沒有軍隊傷亡數字。
不能提到哭泣的士兵。

禁止提到屍體和兒童受到毆打,
地下室和地鐵站內的恐怖。
幸而死亡這個字禁用──
在俄羅斯死亡是非法的。
────────────────────────────────
(肯亞)克利斯多福.歐肯姆瓦 Christopher Okemwa, Kenya/寒冬烏克蘭的知更鳥 A Robin in A Wintry Ukraine

寒冬的烏克蘭
知更鳥歌聲
籠罩丘陵和山谷

棲息在
粉紅色的罌粟花上
紅色的罌粟花上

在槍火中倒下的人回來啦
讓更多的罌粟生長
並且開花

小小知更鳥
拔掉從烏克蘭寺廟
帶出來的一根刺
以減輕痛苦

重生啦
好運氣的植物
開始生長並綻放
新的開始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6
預購中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