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僧團執事與世俗工作雖無不同,卻是以利他之心,行入世之事;
從做人處事中,時時觀照、修正自己,以清淨自心,仁慈待人。
在無私付出中昇華自我,在利益眾生中培福修慧。
靜思僧團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一切日常勞務,除了自給自足,培養彼此相互支援與合作,共同付出與分享,以維護和合共住的道場,更為弘法利生作後盾。
證嚴上人期勉靜思弟子:「佛心己心,師志己志。」
靜思的道場就是要勤行;靜思精舍也是天下慈濟人的大家庭。精舍裡的僧眾各就其位,有耕作種植者,也有投入各項生產等工作,不只是自力耕生,更要為此大家庭而營生,也為慈濟志業而營生;目的在行入人間路,幫助眾生反迷歸覺,自淨利他。
從做人處事中,時時觀照、修正自己,以清淨自心,仁慈待人。
在無私付出中昇華自我,在利益眾生中培福修慧。
靜思僧團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一切日常勞務,除了自給自足,培養彼此相互支援與合作,共同付出與分享,以維護和合共住的道場,更為弘法利生作後盾。
證嚴上人期勉靜思弟子:「佛心己心,師志己志。」
靜思的道場就是要勤行;靜思精舍也是天下慈濟人的大家庭。精舍裡的僧眾各就其位,有耕作種植者,也有投入各項生產等工作,不只是自力耕生,更要為此大家庭而營生,也為慈濟志業而營生;目的在行入人間路,幫助眾生反迷歸覺,自淨利他。
序
【前言】
守住本分
證嚴上人晨語講述《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時,提到「僧坊安住道業,知足安穩常樂」,僧眾集中在一座叢林裡面,每天都能沐浴在法流中,安住道業。雖然身辛苦,卻是心住於法而知足;知足而安穩常樂。
用心生活,妙觀察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裡,對於「守住本分」,上人言:
天地寬闊任我遨遊。我的心,可擴散出去關懷天下苦難眾生,也能收攝回來,守在自己的本分。我總是以感恩心應對人事,對於加諸於我的讚歎,我從不敢居功,亦不貪求虛幻之名,就只是認真地守在自己的本分上。
靜思家風綿延,精舍常住眾「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從食衣用度到信念思惟,由勞務中修行,傳承克難精神。常住師父來自不同背景,雖然不少是在成長經歷中受過苦,體會苦諦而來出家,但也不少是高學歷、當老闆、開工作室者,或是老師,甚至是跨國而來,用心投入原本不擅長的執事。
輪值執事,縱使沒做過或不擅長,他們依然守住本分,「因緣在哪裡,就在哪裡學習。」如同菜園裡,萬物共長,菜草齊生,這日拔完這裡,明日再拔那裡……過幾天草又長了出來。常住師父面對拔不完的草,心境安然如常,不覺那是個沒完沒了的活。
「種菜是體力活,一雙手能做的有限,有時就重點式的做。」草若不影響菜的生長,那就無妨。「我們是來修行的,不是工作。每項執事都是修行的法門。」
靜思精舍的菜園,以無毒、有機栽種,對蟲鳥無害,唯辛苦種的菜會被蟲、鳥分食。早先,精舍師父會在田裡做些趕鳥的裝置,上人卻言:牠們能吃的才多少?故而將菜園開放,任蟲兒、鳥兒盡情地吃。
萬物本一體,慈悲護生,就是與牠們分享,或是捉離放生。「我們可以吃多少,就吃多少。」種菜很辛苦,有時還要吃牠們剩下的,然常住師父以平常心看待:「不能傷害牠們,牠們要吃時,也會避開我們。」
有位師父承擔菜園執事,從接觸大自然中觀察眾生相。「烏頭翁會教育下一代怎麼覓食。」那時菜園的青花菜菜苗剛生長,烏頭翁喜歡吃它的嫩心。成群的烏頭翁中有隻成鳥,師父稱牠為「班長」,先來勘察菜園。
當群鳥吃著菜時,班長只在旁邊守著,「一隻晚來的幼鳥,直接飛過來要吃嫩心。那隻班長立即飛過去糾正牠,啾啾叫地把幼鳥帶往旁邊去吃別的……」
「中間那棵心是成長的主幹,如果被鳥吃掉,那棵菜就長不成了。」所幸這些蔬菜是有機栽種,不噴灑農藥,也不防鳥兒覓食維生,牠們因此留下新苗讓其生長,彼此共生共存。
「只要多一分用心、細心與耐心,不起分別就能妙觀察智。」在菜園裡,師父微觀眾生相,而眾生其實也在觀察著人類。
人我一體,共生共榮
一日大熱天,師父才幫一棵菜施肥、澆水,隔天竟然死了。為一探究竟,他將根部的土挖開,發現成群的螞蟻在土壤裡做窩。
「植物靠著根鬚吸收水分,大熱天的,螞蟻住在裡面陰涼又安穩。」然而,螞蟻為了做窩,搬動了菜的根鬚,結果菜就往生了。
日後,師父和志工在菜園拔草,其間看到一條「路」,很多螞蟻行走其上,「螞蟻造路還是彎曲的。」緣於大熱天,師父擔心螞蟻在土裡破壞菜的生長,因而大力鬆土;鬆了土,螞蟻窩晒到太陽,興起搬家計畫。「牠們搬家是為了保護螞蟻卵,延續下一代。」
師父一邊拔草,一邊觀察螞蟻搬家的動線。從起點到終點,若走直線可省時省力,但牠們不惜拐個大彎,「怕螞蟻卵晒到太陽,牠們選擇能夠遮蔭的葉菜底下路線。」
「萬物的道理,是大自然教會我們的。」常住師父從園頭執事中體悟。這不免使我想到,二乘中的「緣覺」乘,是為觀察大自然的變幻而體悟無常,萬物皆因緣和合而生。
種菜,不免想到了煮菜。一位常住師父在大寮初學煮菜時,資深師父教他烹煮訣竅,「有的菜偏嫩,有的偏老,透過觸摸來決定煮的時間。」藉由觸感來辨別,果然也是一種「法」。
行走菜園期間,一位師父摘著醜豆說:「別看它們胖胖的,但是不會老哦!」萬物自有其體、相、用,因外相而名為「醜」豆,但其性不老(纖維),口感清嫩。
「醜豆是春夏季節的蔬菜,太熱不行。」終日在菜園裡耕作的師父曉了各式蔬菜的特性。古時農人的經驗與智慧,農作依節氣而作息,自然而有序。
然而,腳下常見的高麗菜,在近幾年氣候異常不調下,生長得不太好。「今年不太下雨,然後下個雨又出大太陽……」不下雨,供水不足;一下大雨,又造成積水,菜就爛掉了!
氣候不調,不僅嚴重影響作物的生長,連帶也影響地球生態的變化,而頻繁的極端氣候,對人類的生存空間也將愈來愈艱困。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誠如六祖惠能的體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一,就是自性,就是自己。自己與眾生就是一體,利他就是利己,彼此息息相關。」
入群處眾,修福增慧
種菜很苦,苦在暑熱煎逼,冬冷寒凍,一位常住師父說:「若不把色身看得太重,會較輕安自在。」並明言:「苦的感受,與心境有關。如果甘願做,身體雖然會累,但精神不會累垮。」
這使我想起,上人晨語講述《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提到了「忍」:
菩薩要行忍,忍有「生忍」、「法忍」。「生忍,有情瞋罵、捶打等之凌辱;法忍,不惑為忍。」
生忍有二:一於人之恭敬供養,能忍而不執著。二於人之瞋罵捶打加害,能忍而不生瞋恨。
法忍亦有二:一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二於心法之瞋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
凡事,要能安然忍受,不起心動念,才是真修行。
也讓我想到「六度萬行」中「忍辱」波羅蜜,最是考驗。因為「布施」、「持戒」是自發的、可控的,而忍辱是外在強加而來,不想要都不行。然也終於明白,忍辱之後為何要「精進」,因為精進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脫之法,進而產生智慧跨越那道苦的境界。
面對本分事,常住師父體悟到:「執事,就佛教而言,這都是佛事;就世俗而言,執事中充滿酸甜苦辣,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磨合,產生無量的智慧,很開心。」
蔬菜從播下種子、灌溉,看到它的生長,歡喜之心油然而生。師父深感萬法唯心造,每天都很法喜,就如身在菩薩的境界。
正如種絲瓜的師父說,「每一株絲瓜不論長得如何,總是朝著陽光生長。如此的生命力,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否也應時時向陽,時時保持正能量?」
一日,某道場的在家居士來參訪,看到廣闊的菜園,問了菜園執事的師父:「您們這麼大的菜園,要多少人才能耕種?要是我們沒辦法。」
對此,園頭師父說,「其實是法門的不同,上人說的信、解、行、證,在如實做中,獲得了解和證悟,那個『證』,才會足夠深刻。任何的執事,只要依菩薩信解行證的信念去做,很多的道理都會回歸到自身的。」
「人的愚癡和無明,是苦到不能再苦,苦到不能接受時,才會想去改變。」由種菜的苦再到人生的苦,一位常住師父有感而發。這使我想起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段話,「開悟,不是在蒲團上,而是在吃苦的路上。」
上人曾言:「靜思精舍的僧眾,都是真心出家,不是為逃避責任或外面的辛苦,不是把這裡當作避風港,是真正的為眾生鋪路。」
而上人開示「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時提到:
靜思的道場就是要勤行;靜思精舍也是天下慈濟人的大家庭。精舍裡的修行者各就其位,有耕作種植者,也有投入各項生產等工作,不只是自力耕生,更要為此大家庭而營生,也為慈濟志業而營生,這就是靜思道場的生態;目標在行入人間路,引領眾生反迷歸覺,化私愛為大愛。
守住本分
證嚴上人晨語講述《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時,提到「僧坊安住道業,知足安穩常樂」,僧眾集中在一座叢林裡面,每天都能沐浴在法流中,安住道業。雖然身辛苦,卻是心住於法而知足;知足而安穩常樂。
用心生活,妙觀察智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裡,對於「守住本分」,上人言:
天地寬闊任我遨遊。我的心,可擴散出去關懷天下苦難眾生,也能收攝回來,守在自己的本分。我總是以感恩心應對人事,對於加諸於我的讚歎,我從不敢居功,亦不貪求虛幻之名,就只是認真地守在自己的本分上。
靜思家風綿延,精舍常住眾「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從食衣用度到信念思惟,由勞務中修行,傳承克難精神。常住師父來自不同背景,雖然不少是在成長經歷中受過苦,體會苦諦而來出家,但也不少是高學歷、當老闆、開工作室者,或是老師,甚至是跨國而來,用心投入原本不擅長的執事。
輪值執事,縱使沒做過或不擅長,他們依然守住本分,「因緣在哪裡,就在哪裡學習。」如同菜園裡,萬物共長,菜草齊生,這日拔完這裡,明日再拔那裡……過幾天草又長了出來。常住師父面對拔不完的草,心境安然如常,不覺那是個沒完沒了的活。
「種菜是體力活,一雙手能做的有限,有時就重點式的做。」草若不影響菜的生長,那就無妨。「我們是來修行的,不是工作。每項執事都是修行的法門。」
靜思精舍的菜園,以無毒、有機栽種,對蟲鳥無害,唯辛苦種的菜會被蟲、鳥分食。早先,精舍師父會在田裡做些趕鳥的裝置,上人卻言:牠們能吃的才多少?故而將菜園開放,任蟲兒、鳥兒盡情地吃。
萬物本一體,慈悲護生,就是與牠們分享,或是捉離放生。「我們可以吃多少,就吃多少。」種菜很辛苦,有時還要吃牠們剩下的,然常住師父以平常心看待:「不能傷害牠們,牠們要吃時,也會避開我們。」
有位師父承擔菜園執事,從接觸大自然中觀察眾生相。「烏頭翁會教育下一代怎麼覓食。」那時菜園的青花菜菜苗剛生長,烏頭翁喜歡吃它的嫩心。成群的烏頭翁中有隻成鳥,師父稱牠為「班長」,先來勘察菜園。
當群鳥吃著菜時,班長只在旁邊守著,「一隻晚來的幼鳥,直接飛過來要吃嫩心。那隻班長立即飛過去糾正牠,啾啾叫地把幼鳥帶往旁邊去吃別的……」
「中間那棵心是成長的主幹,如果被鳥吃掉,那棵菜就長不成了。」所幸這些蔬菜是有機栽種,不噴灑農藥,也不防鳥兒覓食維生,牠們因此留下新苗讓其生長,彼此共生共存。
「只要多一分用心、細心與耐心,不起分別就能妙觀察智。」在菜園裡,師父微觀眾生相,而眾生其實也在觀察著人類。
人我一體,共生共榮
一日大熱天,師父才幫一棵菜施肥、澆水,隔天竟然死了。為一探究竟,他將根部的土挖開,發現成群的螞蟻在土壤裡做窩。
「植物靠著根鬚吸收水分,大熱天的,螞蟻住在裡面陰涼又安穩。」然而,螞蟻為了做窩,搬動了菜的根鬚,結果菜就往生了。
日後,師父和志工在菜園拔草,其間看到一條「路」,很多螞蟻行走其上,「螞蟻造路還是彎曲的。」緣於大熱天,師父擔心螞蟻在土裡破壞菜的生長,因而大力鬆土;鬆了土,螞蟻窩晒到太陽,興起搬家計畫。「牠們搬家是為了保護螞蟻卵,延續下一代。」
師父一邊拔草,一邊觀察螞蟻搬家的動線。從起點到終點,若走直線可省時省力,但牠們不惜拐個大彎,「怕螞蟻卵晒到太陽,牠們選擇能夠遮蔭的葉菜底下路線。」
「萬物的道理,是大自然教會我們的。」常住師父從園頭執事中體悟。這不免使我想到,二乘中的「緣覺」乘,是為觀察大自然的變幻而體悟無常,萬物皆因緣和合而生。
種菜,不免想到了煮菜。一位常住師父在大寮初學煮菜時,資深師父教他烹煮訣竅,「有的菜偏嫩,有的偏老,透過觸摸來決定煮的時間。」藉由觸感來辨別,果然也是一種「法」。
行走菜園期間,一位師父摘著醜豆說:「別看它們胖胖的,但是不會老哦!」萬物自有其體、相、用,因外相而名為「醜」豆,但其性不老(纖維),口感清嫩。
「醜豆是春夏季節的蔬菜,太熱不行。」終日在菜園裡耕作的師父曉了各式蔬菜的特性。古時農人的經驗與智慧,農作依節氣而作息,自然而有序。
然而,腳下常見的高麗菜,在近幾年氣候異常不調下,生長得不太好。「今年不太下雨,然後下個雨又出大太陽……」不下雨,供水不足;一下大雨,又造成積水,菜就爛掉了!
氣候不調,不僅嚴重影響作物的生長,連帶也影響地球生態的變化,而頻繁的極端氣候,對人類的生存空間也將愈來愈艱困。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誠如六祖惠能的體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一,就是自性,就是自己。自己與眾生就是一體,利他就是利己,彼此息息相關。」
入群處眾,修福增慧
種菜很苦,苦在暑熱煎逼,冬冷寒凍,一位常住師父說:「若不把色身看得太重,會較輕安自在。」並明言:「苦的感受,與心境有關。如果甘願做,身體雖然會累,但精神不會累垮。」
這使我想起,上人晨語講述《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提到了「忍」:
菩薩要行忍,忍有「生忍」、「法忍」。「生忍,有情瞋罵、捶打等之凌辱;法忍,不惑為忍。」
生忍有二:一於人之恭敬供養,能忍而不執著。二於人之瞋罵捶打加害,能忍而不生瞋恨。
法忍亦有二:一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二於心法之瞋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
凡事,要能安然忍受,不起心動念,才是真修行。
也讓我想到「六度萬行」中「忍辱」波羅蜜,最是考驗。因為「布施」、「持戒」是自發的、可控的,而忍辱是外在強加而來,不想要都不行。然也終於明白,忍辱之後為何要「精進」,因為精進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脫之法,進而產生智慧跨越那道苦的境界。
面對本分事,常住師父體悟到:「執事,就佛教而言,這都是佛事;就世俗而言,執事中充滿酸甜苦辣,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磨合,產生無量的智慧,很開心。」
蔬菜從播下種子、灌溉,看到它的生長,歡喜之心油然而生。師父深感萬法唯心造,每天都很法喜,就如身在菩薩的境界。
正如種絲瓜的師父說,「每一株絲瓜不論長得如何,總是朝著陽光生長。如此的生命力,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否也應時時向陽,時時保持正能量?」
一日,某道場的在家居士來參訪,看到廣闊的菜園,問了菜園執事的師父:「您們這麼大的菜園,要多少人才能耕種?要是我們沒辦法。」
對此,園頭師父說,「其實是法門的不同,上人說的信、解、行、證,在如實做中,獲得了解和證悟,那個『證』,才會足夠深刻。任何的執事,只要依菩薩信解行證的信念去做,很多的道理都會回歸到自身的。」
「人的愚癡和無明,是苦到不能再苦,苦到不能接受時,才會想去改變。」由種菜的苦再到人生的苦,一位常住師父有感而發。這使我想起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段話,「開悟,不是在蒲團上,而是在吃苦的路上。」
上人曾言:「靜思精舍的僧眾,都是真心出家,不是為逃避責任或外面的辛苦,不是把這裡當作避風港,是真正的為眾生鋪路。」
而上人開示「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時提到:
靜思的道場就是要勤行;靜思精舍也是天下慈濟人的大家庭。精舍裡的修行者各就其位,有耕作種植者,也有投入各項生產等工作,不只是自力耕生,更要為此大家庭而營生,也為慈濟志業而營生,這就是靜思道場的生態;目標在行入人間路,引領眾生反迷歸覺,化私愛為大愛。
目次
前言 守住本分
晨夜
香燈
早課
挺過磨難道心堅──德和師父
生活處事皆是道──德念師父
清淨平等無礙行──德寧師父
晨語
輕安自在清淨心──德晴師父
大寮
飯頭
以喜心廣結善緣──德和師父
自他不二平等覺──德映師父
事事用心利眾生──德瑋師父
晨光
副執事
洗碗
行堂
煮碗
水果
洗菜
前晌
出坡
園頭
眾生相中觀自性──德勇師父
洗滌習氣去我執──德佺師父
總務
安住當下一念心──德宜師父
工作道場好修行──德宿師父
衣坊間
日午
午間祈禱
後晌
知客
知客室
導覽
拔苦與樂覺有情──德如師父
至誠感通眾生心──德安師父
自力耕生
不掉淚的蠟燭
豆元粉
處事三心多用心──德偌師父
香積飯
深心願行無止境──德?師父
淨斯本草飲
淨皂
晨夜
香燈
早課
挺過磨難道心堅──德和師父
生活處事皆是道──德念師父
清淨平等無礙行──德寧師父
晨語
輕安自在清淨心──德晴師父
大寮
飯頭
以喜心廣結善緣──德和師父
自他不二平等覺──德映師父
事事用心利眾生──德瑋師父
晨光
副執事
洗碗
行堂
煮碗
水果
洗菜
前晌
出坡
園頭
眾生相中觀自性──德勇師父
洗滌習氣去我執──德佺師父
總務
安住當下一念心──德宜師父
工作道場好修行──德宿師父
衣坊間
日午
午間祈禱
後晌
知客
知客室
導覽
拔苦與樂覺有情──德如師父
至誠感通眾生心──德安師父
自力耕生
不掉淚的蠟燭
豆元粉
處事三心多用心──德偌師父
香積飯
深心願行無止境──德?師父
淨斯本草飲
淨皂
書摘/試閱
【內容摘要 之一】
大寮
大寮為僧團中烹調食物之處,即所謂廚房。其名由來,實為過去叢林辦造飲食的地方,是最尊貴的修行處所。修行人在此修養心性,結十方緣、廣修供養,故佛門有云「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凌晨三點五十分,當板聲響起,大眾往大殿做早課,一組僧眾則往「大寮(註)」行去。典座、切菜、飯頭三組人,各司其職,尋來抹布和清水,將桌、櫃擦拭清潔;鍋盆、器具以開水熱燙,使其潔淨無染。
典座,為禪林裡於大寮負責大眾齋粥的主廚者(香積),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且節用愛惜之。
前一日,典座將該洗、該挑、該剝的食材取出,由挑菜組和洗菜組先處理備妥;當天要切的則交由切菜組,依典座所需的大小、樣式切好,復交回典座處,準備烹調。
是日,靜思精舍早齋的主食是饅頭,搭配一至兩道小菜,佐以穀粉熬漿。
典座三人,一人煮漿,一人負責小菜,另一人則將剩菜加熱。他們行至鍋爐處,各就各位;食材已備好在鍋盆內,饅頭已放置蒸箱中;油、鹽、醬、料置於一旁,鍋、碗、瓢、盆、刮刀等廚具,一應俱全。典座將蒸汽鍋開關一扭,熱能始動了起來。
另一頭,飯頭兩人,一人負責便當菜,用的是小鍋、小爐;另一人負責煮飯,用的是四個百人份大電鍋。煮好的米飯,主要是供應靜思精舍常住眾、同仁及志工的三餐主食,少量作為便當之用。
彼此分工合作,當所有鍋爐啟動,是日靜思精舍大寮執事,始動;一日僧眾之齋食──食輪,始轉。
舌根法味,磨熬考驗
是時,靜思精舍承擔大寮窗口的是德瑋師父(至二二二年底止)。他說明:「大寮有典座、切菜、飯頭,還有挑菜、洗菜、水果組,這六組算一個大寮組。」其中,典座既是主廚者,也是開菜單、調配菜色者。
現今,靜思精舍大寮煮食所用的鍋爐是蒸汽鍋,共有五個。每個高至人的腰處,直徑寬是伸手搆不到,深則需彎腰方能觸及。如此大且廣的「鼎」,用的是雙手才能掌握的大鍋鏟,靠著腰力才能鏟動食材,是為「扞鼎灶(掌廚)」。
由於炒的是大鍋菜,速度要快又要確實,需掌握蒸汽鍋的特性,及手持大鍋鏟的手勢。沿著鍋邊的水分與熱度來翻炒,較為省力;若使用鍋底翻炒,會較吃力。
早期舊大寮,用的是燒柴的大鐵鍋,相較於使用內部熱循環的蒸汽鍋,火候得靠人工和經驗來掌控。菜不能沒熟,亦不能燒焦,鍋緣要夠熱,柴要散開放置,不能放太多;木柴有猛火、慢火之別,如杉木富有油脂,燃燒會比較旺;前一道菜以大火起鍋後,後一道菜要退火,把灶裡的柴火拿出來些,再視菜色決定火候,添柴或不添……
烹調好後,盛裝在大鍋、大盆內,切菜組立即接手,一一分盤盛裝。「所以,切菜組是負責周邊管理、洗刷,然後切菜,再把菜上好。」
切菜組把菜上好,是將分盤盛裝的齋菜,上到推車上,再由行堂組推至齋堂,一一上桌。如此陣仗,有如辦桌,將大寮、齋堂裡裡外外,置辦得非常熱鬧。
靜思精舍一日三餐,外加上午的點心,四頓粥食全由大寮七人負責置辦。德瑋師父說:「就是典座三人、切菜兩人、飯頭兩人,這七個人一組。」
七人一組,不含挑菜、洗菜組及行堂組,七天一輪。但這七人,常是每輪不同的人員組合。德瑋師父表示,「它是滾動式的。可能他這一次是典座,下一輪是飯頭,再下一次是切菜,然後挑菜、洗菜……每輪遇上的人不同。」
此年,承擔大寮窗口未久的德瑋師父表示,這「七人組合」,令他充滿挑戰。因為「有人是急驚風,有人是慢郎中……」,然而他以不分別、不執著來因應,「不需要應對,該做的做,該說的說,事情來了就承擔,沒有想太多!」
靜思家味,三德六味
靜思精舍早齋食用饅頭,起於二九年,證嚴上人晨語宣講以《法華經》為本的《靜思法髓妙蓮華》,為使僧眾能精進多聞法,省時省力而將四菜一粥(或一飯)的早齋,改成簡單的饅頭,搭配粥、漿,佐以小菜,清淡簡食。
靜思僧團奉行證嚴上人自力耕生原則,無論大寮或出坡,耕作、打掃及清洗晾曬被套等,均是人人身體力行,大量體力付出的勞作。早齋是早課和晨語後的六時至六時二十分,離午齋時間甚長,故於九時三十分,大寮會備有點心,令大眾能果腹與身心寬暢時刻。
這日早齋後,典座趕忙準備午齋;德瑋師父就著蒸汽鍋,一人烹煮點心。他用高麗菜佐以胡蘿蔔絲點綴,炒著麵條;份量少則兩百人,其中不少慈濟志工到精舍短期精進──出坡,用餐者眾,需三鍋才夠。他手握大鍋鏟,專注而迅速,在熱氣蒸騰中一鍋一鍋地炒!
見出坡大眾陸續回到齋堂,德瑋師父趕緊將炒好的麵條盛裝上桌,及時地讓大眾用上了點心。
炒麵,是常備點心菜色。然而,大寮裡還有不少香積好手,如德映師父常置辦出普羅大眾喜歡的芋圓、地瓜圓,佐以熱仙草,或是清蒸芋頭蘸醬油膏、蘿蔔糕等,讓大眾食得滿心歡喜。
德映師父出家近三十年,現今是大寮的指導師父,長年執持香積,對食材的特性對應於不同的體質,有一番認識與見解。對於許多出家前未曾掌過廚的新進者,他悉心地指導起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靜思家味,以三德六味入菜。三德,即清淨德、柔軟德、如法德;六味,指苦、醋、甘、辛、鹹、淡。據《南本大般涅槃經》載:「佛臨涅槃時,諸優婆塞為佛及僧備辦種種飲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傳至後世,成為寺院每天上供所念誦的供齋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德映師父常以此引導新進者,「清淨德,食材要洗乾淨,不能雜汙;柔軟德,就是苦、澀、酸,難以入口,如何調到順口,令大眾吃得下,身體健康;如法德,食材沒了,要去籌備好,讓大眾都有食物吃。」
德映師父表示,承擔執事,若心思彎來彎去,百般計較,那不是真正的發心。他常憶,初到精舍時,師兄們的叮囑:「承擔大寮、掃淨房,功德最大。」
「因為廁所氣味不好,大寮很累,願意承擔、甘願發心,功德最大。若心不甘情不願,沒有功德,反而會更不好。」他謹記在心的是,「一切都有因緣果報。」一九九二年他成為近住女,輪執十五年後,固定承擔大寮執事至今,是為大寮指導師父。
磨鍊心性,培福修慧
早齋、點心過後,午齋是四菜一湯。「其中有一樣豆料,有時要煎、炸、滷;煎或炸就需要一個上午,所以一個典座專門烹調豆料。」德瑋師父說。
「一個就負責青菜,另一個則搭色菜(配料菜)。」德瑋師父說明:「煮菜、燙菜時間比較短,可能也負責煮湯,一人承擔兩樣工作。」如此三個典座,需承擔一日三餐加點心的料理,自行分配任務。
近午時分,是大寮最忙的時刻。只見五個蒸汽鍋齊開,三位典座加近住女,及前來協助的幾位常住眾,鍋聲、鏟聲、餐盤聲,在一片熱氣蒸騰中,忙中有序地進行著。
這一菜一湯、一滷一燙的午齋,動輒是兩百多人份量,若逢全臺委員聯誼會、寒暑期營隊、周年慶朝山,及海內外培訓委員、慈誠尋根之旅等,上則千人的齋食,是考驗最大、體力最耗的一項執事。
德瑋師父有感,大寮窗口堪為一個橋梁和服務的角色;而典座是一項大承擔,「無論菜色、份量、味道的拿捏,都是一種自我磨鍊。」
即便是大承擔,德瑋師父只輕描淡寫:「都是本分事!遇任何事,若能真誠用心,都叫本分事。」
這本分事,在早期更具考驗。德念師父說:「早期香燈是全的,典座也是全的!」所謂的「全」,是輪執典座只有一人,要負責摘菜、挑菜、洗菜及烹調,包括便當菜及行堂。
「早期輪執典座,是沒有休息的。」早齋後,繼續準備上午的點心,又趕忙準備午齋。「打飯前要排桌子、擺碗筷,接著盛飯……」德念師父回憶道。
午齋完,還有「煮碗」任務,把大眾使用過的碗置於大鍋中,燒水煮沸,以達消毒殺菌作用。「煮好時下午兩點多,又開始準備晚上的藥石……」雖然時刻沒能休息,德念師父卻說:「其實不捨得休息,連續做了十天。」
秉持證嚴上人「要把最好的給別人」的供養心。花蓮慈濟醫院建造工程期間,許多會眾來訪,典座在準備齋食時,總會將僧團平日捨不得吃的食材,以歡喜心與大眾結緣。早期擔任大寮指導的德和師父表示,要以虔誠供眾的心,讓人吃得歡喜;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轉」,飲食是廣度眾緣最直接、簡單的方式。
典座的工作既繁雜又辛苦,自古許多高僧祖師皆從中淬礪身心,開悟見性,而成為佛門龍象,住持正法;如六祖惠能、溈山靈佑等。日本道元禪師更在〈典座教訓〉一文,明示典座為重要修行之一,因為必須具足供養心、歡喜心、平等心,才能資益大眾。
註:大寮,另稱「香積廚」、「香積寮」。《維摩詰經.香積佛品》提到,香積佛住世於眾香國,眾香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故在僧團中,準備法師及大眾齋食的人,稱為「香積」。
大寮
大寮為僧團中烹調食物之處,即所謂廚房。其名由來,實為過去叢林辦造飲食的地方,是最尊貴的修行處所。修行人在此修養心性,結十方緣、廣修供養,故佛門有云「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凌晨三點五十分,當板聲響起,大眾往大殿做早課,一組僧眾則往「大寮(註)」行去。典座、切菜、飯頭三組人,各司其職,尋來抹布和清水,將桌、櫃擦拭清潔;鍋盆、器具以開水熱燙,使其潔淨無染。
典座,為禪林裡於大寮負責大眾齋粥的主廚者(香積),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且節用愛惜之。
前一日,典座將該洗、該挑、該剝的食材取出,由挑菜組和洗菜組先處理備妥;當天要切的則交由切菜組,依典座所需的大小、樣式切好,復交回典座處,準備烹調。
是日,靜思精舍早齋的主食是饅頭,搭配一至兩道小菜,佐以穀粉熬漿。
典座三人,一人煮漿,一人負責小菜,另一人則將剩菜加熱。他們行至鍋爐處,各就各位;食材已備好在鍋盆內,饅頭已放置蒸箱中;油、鹽、醬、料置於一旁,鍋、碗、瓢、盆、刮刀等廚具,一應俱全。典座將蒸汽鍋開關一扭,熱能始動了起來。
另一頭,飯頭兩人,一人負責便當菜,用的是小鍋、小爐;另一人負責煮飯,用的是四個百人份大電鍋。煮好的米飯,主要是供應靜思精舍常住眾、同仁及志工的三餐主食,少量作為便當之用。
彼此分工合作,當所有鍋爐啟動,是日靜思精舍大寮執事,始動;一日僧眾之齋食──食輪,始轉。
舌根法味,磨熬考驗
是時,靜思精舍承擔大寮窗口的是德瑋師父(至二二二年底止)。他說明:「大寮有典座、切菜、飯頭,還有挑菜、洗菜、水果組,這六組算一個大寮組。」其中,典座既是主廚者,也是開菜單、調配菜色者。
現今,靜思精舍大寮煮食所用的鍋爐是蒸汽鍋,共有五個。每個高至人的腰處,直徑寬是伸手搆不到,深則需彎腰方能觸及。如此大且廣的「鼎」,用的是雙手才能掌握的大鍋鏟,靠著腰力才能鏟動食材,是為「扞鼎灶(掌廚)」。
由於炒的是大鍋菜,速度要快又要確實,需掌握蒸汽鍋的特性,及手持大鍋鏟的手勢。沿著鍋邊的水分與熱度來翻炒,較為省力;若使用鍋底翻炒,會較吃力。
早期舊大寮,用的是燒柴的大鐵鍋,相較於使用內部熱循環的蒸汽鍋,火候得靠人工和經驗來掌控。菜不能沒熟,亦不能燒焦,鍋緣要夠熱,柴要散開放置,不能放太多;木柴有猛火、慢火之別,如杉木富有油脂,燃燒會比較旺;前一道菜以大火起鍋後,後一道菜要退火,把灶裡的柴火拿出來些,再視菜色決定火候,添柴或不添……
烹調好後,盛裝在大鍋、大盆內,切菜組立即接手,一一分盤盛裝。「所以,切菜組是負責周邊管理、洗刷,然後切菜,再把菜上好。」
切菜組把菜上好,是將分盤盛裝的齋菜,上到推車上,再由行堂組推至齋堂,一一上桌。如此陣仗,有如辦桌,將大寮、齋堂裡裡外外,置辦得非常熱鬧。
靜思精舍一日三餐,外加上午的點心,四頓粥食全由大寮七人負責置辦。德瑋師父說:「就是典座三人、切菜兩人、飯頭兩人,這七個人一組。」
七人一組,不含挑菜、洗菜組及行堂組,七天一輪。但這七人,常是每輪不同的人員組合。德瑋師父表示,「它是滾動式的。可能他這一次是典座,下一輪是飯頭,再下一次是切菜,然後挑菜、洗菜……每輪遇上的人不同。」
此年,承擔大寮窗口未久的德瑋師父表示,這「七人組合」,令他充滿挑戰。因為「有人是急驚風,有人是慢郎中……」,然而他以不分別、不執著來因應,「不需要應對,該做的做,該說的說,事情來了就承擔,沒有想太多!」
靜思家味,三德六味
靜思精舍早齋食用饅頭,起於二九年,證嚴上人晨語宣講以《法華經》為本的《靜思法髓妙蓮華》,為使僧眾能精進多聞法,省時省力而將四菜一粥(或一飯)的早齋,改成簡單的饅頭,搭配粥、漿,佐以小菜,清淡簡食。
靜思僧團奉行證嚴上人自力耕生原則,無論大寮或出坡,耕作、打掃及清洗晾曬被套等,均是人人身體力行,大量體力付出的勞作。早齋是早課和晨語後的六時至六時二十分,離午齋時間甚長,故於九時三十分,大寮會備有點心,令大眾能果腹與身心寬暢時刻。
這日早齋後,典座趕忙準備午齋;德瑋師父就著蒸汽鍋,一人烹煮點心。他用高麗菜佐以胡蘿蔔絲點綴,炒著麵條;份量少則兩百人,其中不少慈濟志工到精舍短期精進──出坡,用餐者眾,需三鍋才夠。他手握大鍋鏟,專注而迅速,在熱氣蒸騰中一鍋一鍋地炒!
見出坡大眾陸續回到齋堂,德瑋師父趕緊將炒好的麵條盛裝上桌,及時地讓大眾用上了點心。
炒麵,是常備點心菜色。然而,大寮裡還有不少香積好手,如德映師父常置辦出普羅大眾喜歡的芋圓、地瓜圓,佐以熱仙草,或是清蒸芋頭蘸醬油膏、蘿蔔糕等,讓大眾食得滿心歡喜。
德映師父出家近三十年,現今是大寮的指導師父,長年執持香積,對食材的特性對應於不同的體質,有一番認識與見解。對於許多出家前未曾掌過廚的新進者,他悉心地指導起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靜思家味,以三德六味入菜。三德,即清淨德、柔軟德、如法德;六味,指苦、醋、甘、辛、鹹、淡。據《南本大般涅槃經》載:「佛臨涅槃時,諸優婆塞為佛及僧備辦種種飲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傳至後世,成為寺院每天上供所念誦的供齋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德映師父常以此引導新進者,「清淨德,食材要洗乾淨,不能雜汙;柔軟德,就是苦、澀、酸,難以入口,如何調到順口,令大眾吃得下,身體健康;如法德,食材沒了,要去籌備好,讓大眾都有食物吃。」
德映師父表示,承擔執事,若心思彎來彎去,百般計較,那不是真正的發心。他常憶,初到精舍時,師兄們的叮囑:「承擔大寮、掃淨房,功德最大。」
「因為廁所氣味不好,大寮很累,願意承擔、甘願發心,功德最大。若心不甘情不願,沒有功德,反而會更不好。」他謹記在心的是,「一切都有因緣果報。」一九九二年他成為近住女,輪執十五年後,固定承擔大寮執事至今,是為大寮指導師父。
磨鍊心性,培福修慧
早齋、點心過後,午齋是四菜一湯。「其中有一樣豆料,有時要煎、炸、滷;煎或炸就需要一個上午,所以一個典座專門烹調豆料。」德瑋師父說。
「一個就負責青菜,另一個則搭色菜(配料菜)。」德瑋師父說明:「煮菜、燙菜時間比較短,可能也負責煮湯,一人承擔兩樣工作。」如此三個典座,需承擔一日三餐加點心的料理,自行分配任務。
近午時分,是大寮最忙的時刻。只見五個蒸汽鍋齊開,三位典座加近住女,及前來協助的幾位常住眾,鍋聲、鏟聲、餐盤聲,在一片熱氣蒸騰中,忙中有序地進行著。
這一菜一湯、一滷一燙的午齋,動輒是兩百多人份量,若逢全臺委員聯誼會、寒暑期營隊、周年慶朝山,及海內外培訓委員、慈誠尋根之旅等,上則千人的齋食,是考驗最大、體力最耗的一項執事。
德瑋師父有感,大寮窗口堪為一個橋梁和服務的角色;而典座是一項大承擔,「無論菜色、份量、味道的拿捏,都是一種自我磨鍊。」
即便是大承擔,德瑋師父只輕描淡寫:「都是本分事!遇任何事,若能真誠用心,都叫本分事。」
這本分事,在早期更具考驗。德念師父說:「早期香燈是全的,典座也是全的!」所謂的「全」,是輪執典座只有一人,要負責摘菜、挑菜、洗菜及烹調,包括便當菜及行堂。
「早期輪執典座,是沒有休息的。」早齋後,繼續準備上午的點心,又趕忙準備午齋。「打飯前要排桌子、擺碗筷,接著盛飯……」德念師父回憶道。
午齋完,還有「煮碗」任務,把大眾使用過的碗置於大鍋中,燒水煮沸,以達消毒殺菌作用。「煮好時下午兩點多,又開始準備晚上的藥石……」雖然時刻沒能休息,德念師父卻說:「其實不捨得休息,連續做了十天。」
秉持證嚴上人「要把最好的給別人」的供養心。花蓮慈濟醫院建造工程期間,許多會眾來訪,典座在準備齋食時,總會將僧團平日捨不得吃的食材,以歡喜心與大眾結緣。早期擔任大寮指導的德和師父表示,要以虔誠供眾的心,讓人吃得歡喜;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轉」,飲食是廣度眾緣最直接、簡單的方式。
典座的工作既繁雜又辛苦,自古許多高僧祖師皆從中淬礪身心,開悟見性,而成為佛門龍象,住持正法;如六祖惠能、溈山靈佑等。日本道元禪師更在〈典座教訓〉一文,明示典座為重要修行之一,因為必須具足供養心、歡喜心、平等心,才能資益大眾。
註:大寮,另稱「香積廚」、「香積寮」。《維摩詰經.香積佛品》提到,香積佛住世於眾香國,眾香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故在僧團中,準備法師及大眾齋食的人,稱為「香積」。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